第一次见到建东兄是2002年。唐山市文联搞活动,邀请了《长城》杂志的几个编辑来,给当地的业余作者指导作品。那时我刚在《收获》上读到了他的《全家福》,心里佩服得很,听说他要来,很是兴奋。见了面,只见他清清瘦瘦,说话不紧不慢,像是南方作家。吃饭的时候也不怎么喝酒,喝点酒就脸红。我倒是喝了不少,拉着他絮絮叨叨起来。我本是场面上容易胆怯的人,之所以放得开,肯定是酒精的缘故。我跟他聊了什么?具体想不起来了,不过肯定是自觉满腹才华,只是无人赏识,更无知音抚琴,一副小地方文艺小青年自以为是的嘴脸吧。他只是很耐心地倾听,偶尔也插嘴。酒足饭饱送他去酒店,我忘记是什么缘由,总之好像跟保安吵了起来,几乎要动手。建东只是在旁边拉着我,好言相劝。第二天早晨起来,头疼欲裂,想起昨日种种,羞愧得要死。也忘记是否跟他去告别,反正坐在回县城的汽车上,对自己的厌恶慢慢升腾,最后简直要燃烧起来。
后来去省国税局培训,抓空去作协拜访他。他似乎也忘记了我那日的孟浪,有说有笑,很平常的样子。当时自忖,这是个修养好的人,好像让别人难堪一点都是他的罪过。他在那里不紧不慢地泡茶,有条不紊地整理稿件,同时问寒问暖,你的工作怎么样?孩子老婆都好吧?最近写什么小说了?随和安静,犹如兄长。后来他又带我去拜访当时的主编李延青先生。我记得那晚他还请我吃了一顿饭,在河北税校南边的餐馆。我们一人喝了一瓶啤酒,他的脸都红了,在濡湿的夜风中跟我聊着小说与小说家。那时他刚发表《全家福》不久,名声日隆,跟我这个几乎没发表过作品的业余写作者竟然聊了几个小时。后来他站起来,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家离这里很远,要赶末班车,先走了。他的手不大,握起来很暖和。
我俩慢慢地熟络起来。所谓熟络,就是开会常常能见到,或者我常常在文学杂志上读到他的小说。他有时候会给我打电话,张楚,最近省里在评年度奖,你要是有什么满意的作品,记着报上来;或者,张楚,省里在招合同制作家,记得提醒你的同乡刘荣书报名,我联系不到他。那时,建东兄好像还没见过荣书,只是读过他的作品。我想,建东兄可能就是这样的人,对他认为有才华的人念念不忘,这种不忘不是嘴皮子上说说,而是落在实处,这可能也与他的工作有关系,但从本质上来讲,他尊重那些同行者。这种尊重,是同行惺惺相惜的尊重,是哥们有情有义的尊重,难免就显得格外自然珍贵。大多时候,他是理性的,把日常梳理得枝蔓分明,我想,那些与他朝夕相处的人,很容易感受到他理性的部分,譬如泾渭分明,干练勤奋,清风明月,君子之气,而往往忽略了这理性之下隐藏着的感性——那纤弱的、细腻的、有光泽的部分,不仅隐匿在他厚重又飞扬的小说里,也隐匿在他酒场上略显羞涩的笑容里、打扑克时狡黠的算计里,以及沉默时的哀伤里。
有段时间,我被税务局的公文折磨得痛不欲生,也渐渐消退了小说创作的 。这种消退不是突如其来,更像是种慢性病,在天长日久的折磨中忽然萌生出这么个念头:写作无意义。写作涵盖的类型,无论情感还是技术、哲学还是美学,都已经被大师们写尽,如今自己的写作只不过是盲目涂鸦、自我安慰。那段时间没有读书,更谈不上写作,终日跟哥们喝酒。后来有一天我接到建东电话,好像是问某人的电话号码。我趁机跟他说了自己的疑问。他想了想说,这种疲惫感、无意义感可能是作家的必经阶段,他也有过。他劝我别灰心,自己调整调整就好了,不是什么大问题,多看看书,多跑跑步,心静下来,就能写下去,而且可能会写出好作品。他的语气那么云淡风轻,把我滞重的问题很轻易就消解掉了。我重重喘了口气,似乎什么东西就真的被卸掉了。
后来我想,他可能感觉到我当时有些焦躁异样,因此才用最简单朴素的话解答了我的疑问。对于复杂,简单最有力量。多年过去,他杂事繁多,肯定早已忘记了那翻漫不经心的对话,不过与我而言,那却是剂永久性良药。每当我疲惫的时候,困顿的时候,自我厌弃的时候,我就拿起晦涩漫长的一册书,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读,读着读着心就静了;或去河边跑步,跑得很慢,也许比行走都慢,不过,跑着跑着心就踏实,觉得世上没有任何事情,能比写作更让人心安。
还有次在北京参加书展,饭后一大帮人去咖啡馆小聚。当大家谈起某个外国作家的时候,我说相对于安德森、福克纳、海明威的小说,他的小说还是有些简单直白,语言也没什么特点,一直不明白为何在美国文学史上的评价那么高,难道是翻译的问题吗?建东似乎有些讶异,他说,我以为你一直很喜欢他呢,你最近的几个小说,风格跟他有点相像。我后来想了想,那段时日厌烦了正襟危坐地写,确实随心所欲地写了几篇。坦白讲,我还是更佩服安德森和福克纳,所以后来仍正襟危坐地写。正襟危坐累,有可能写得很烂,但至少比随心所欲靠谱些。建东兄的眼睛很温和,也很毒辣。这些琐事,他可能全然忘却了,与我而言,却是难忘的警醒和自省。
一晃,与建东兄认识十五年了。白驹过隙,我们都慢慢衰老,可对文字的敬畏之心,好歹还是年轻的。前几年因为工作缘故,他写得有些少。这几年厚积薄发,无论是《阅读与欣赏》《卡斯特罗》还是今年的《丹麦奶糖》,着实让我们惊艳。其实我一直都是他忠实的读者,只是这么熟,不好意思当面赞美他而已。有次开会遇到陈晓明老师,谈到我们“四侠”时他笑着说,你们的小说都不错,但我还是最喜欢建东的。我马上脱口而出,我也是。说完望望四周,建东兄没在,就放心了。
《理智与情感》百度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cm9t
内容预览:
达什伍德家在苏塞克斯定居,可有些年代了。家里置下一个偌大的田庄,府第就设在田庄中心的诺兰庄园。祖祖辈辈以来,一家人一直过着体面日子,赢得了四近乡邻的交口称誉。已故庄园主是个单身汉,活到老大年纪。在世时,妹妹长年陪伴他,替他管管家务。不想妹妹早他十年去世,致使府上发生巨变。为了填补妹妹的空缺,他将侄儿亨利.达什伍德一家接到府上。亨利.达什伍德先生是诺兰田庄的法定继承人,老达什伍德打算把家业传给他。这位老绅士有侄儿、侄媳及其子女作伴,日子过得倒也舒心。他越来越喜爱他们。亨利.达什伍德夫妇不仅出自利害关系,而且由于心地善良,对他总是百般照应,使他晚年享尽了天伦之乐。而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也给他的生活增添了乐趣。
亨利.达什伍德先生同前妻生下一个儿子,同现在的太太生了三个女儿。儿子是个踏实体面的青年。当年他母亲留下一大笔遗产,到他成年时有一半交给了他,为他奠定了厚实的家底。此后不久,他成了亲,又增添……
奥斯丁对当时的妇女问题进行了高度现实主义的探讨。她把笔下的那些女主人公放在当时的父权制社会中来考察。在那个社会中,人的价值建立在财产所有权上。由于一代代的财产都为男继承人所得,她们一开始就处于不利的地位,只能从属于男人。因此,奥斯丁笔下一再出现下列这些类型的人物:“独断独行的父亲;念念不忘社会身分、千方百计想把闺女嫁出去的母亲;条件齐备的青年男子,他们玩世不恭,正反映出他们的优越的社会地位;以及待嫁的女儿,从优雅的没头脑的姑娘到好事多磨的富有理智或情感的青年女子。”
处身在这样一个严峻、要求苛刻而往往带有敌意的世界上,女主人公该怎样通过婚姻来获得个人幸福呢奥斯丁的告诫是应该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在交男友的过程中,应审慎从事,不能轻易动情,任性行事。她认为情感往往是女性行为的危险的向导。如果逢到一个条件优越而用情不专的男子来追求就以身相许,其后果常常是灾难性的。男方不是由于个人喜新厌旧,就是由于家长的反对而另择条件更好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女方感情用事,就将受到极大的精神创伤,难以自拔。
奥斯丁的这些看法,最鲜明地表现在这第一部长篇小说中。英国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伦纳德·伍尔夫在“简·奥斯丁文中的经济决定论”一文中说得好:“情节和人物在多大的程度上取决于金钱问题,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理智与情感》的整个开头部分环绕着达什伍德遗嘱中的财产问题以及年收入一万镑的约翰·达什伍德太太的贪心不足而展开。”就在分遗产的过程中,奥斯丁开门见山地交代了达什伍德家两姐妹相反的性格特征:姐姐埃莉诺“非常有见识,遇事冷静,虽然只有十九岁,却能当好母亲的顾问……她心地极好……富于情感,但是她懂得怎样克制情感;这是她母亲有待学习而她的一位妹妹执意拒绝学习的一门学问”。妹妹玛丽安的“才能在许多方面都不比姐姐差。……她伤心或者欢乐都毫无节制。……一切都好,就是不谨慎 ”。这就是说,玛丽安放任情感去支配行为,而埃莉诺则不愿被这种冲动所摆布。
奥斯丁的创作意图是非常明确的。她干脆把原来的书名《埃莉诺与玛丽安》改为《理智与情感》,以强调她这个主题。
奥斯丁在本书中展示了主人公两姐妹性格的对比,从姐姐的人生观、伦理和社交观念出发,叙述大部分故事,从而塑造了一个“明事理的凡人”。这是她心目中的“理想女性”。等她们得悉威洛比充分利用他的优越的社会地位,玩弄了玛丽安真挚的爱情,遗弃了那苦命的姑娘埃莉莎,最后和有钱的格雷**成亲,玛丽安才彻底认识到自己的愚蠢,她母亲也承认当初十分赞赏威洛比,未免做事冒失。这都反衬出埃莉诺一贯对事对人的态度是多么明智。玛丽安清醒了过来,认为早该拿姐姐做榜样,慎重处理恋爱和婚姻的问题,这时才考虑到早就爱上她的布兰顿上校。上校和她们姐妹刚结识时,已过了三十五岁,在当时十七岁的玛丽安眼里,“已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单身汉”,“老得能够做我的爸爸”,而且“三十五岁总是谈不上结婚的了”。上校却是一开始就爱上了她,由于知道威洛比诱奸并遗弃单凭热情行事的小姑娘埃莉莎的全部经过,担心这性格相同的玛丽安也会遭到同样的厄运。他始终关怀着玛丽安的幸福。经过长期的接触,埃莉诺和她母亲都深深认识到上校心地善良、品格高尚。在玛丽安病倒后,他去接达什伍德太太时,终于向她透露了对玛丽安的爱意。玛丽安精神上成长了,吸取了教训,只隔了两年,就克服了十七岁时的天真的恋爱观,情愿嫁给上校,开始担负起做主妇的职责。
理智就这样在两姐妹心中都占了上风。奥斯丁给她们安排了幸福的归宿。全书从喜剧开始,中间发生了风波,玛丽安险些酿成悲剧,结果以喜剧告终。 奥斯丁在十六岁时写作的未完成的中篇小说《凯瑟琳》中,就第一次试图把女主人公全面地放在完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探讨她对传统道德和社会习俗的复杂而往往相互冲突的要求所作出的种种反应。作者在这里显出对女人在男人世界中所处的地位有成熟的认识。她强烈批判使她笔下的女主人公遭到不幸的社会习俗,痛惜青年男女在求爱方面的双重标准:男方可以用种种计谋来俘获女方,而女方不得不委曲求全,以天生的美色来换取经济上的稳妥地位。
作者洞察了问题的症结,但是这一点并没有使她像后来的大部分严肃作家如雪莱等那样,成为时代的叛逆。她在作品中揭示了这社会制度的弊端,但基本上相信这制度是健康而能自我完善的,所以至多用犀利的笔触对个人的行为作温和的讽刺,并不流露出深恶痛绝的情绪。这正是她创作中的一大特色: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道白和动作,客观地勾勒出那些拥有财产和特权、贪婪自私的老爷太太们的嘴脸。作者在第一章中这样交代了两姐妹的兄嫂的性格:“他不是个品质恶劣的年轻人,要是心肠有点冷,有点自私不算坏的话。……如果他娶的是个厚道些的妇人……他自己也可能变得厚道起来。可惜他结婚时年纪很小,又非常爱他的妻子;而约翰·达什伍德太太正是他本人的惊人写照,心地更加狭窄、更加自私。”紧接着在第二章中就让这对夫妻登场现身说法,煞有介事地讨论该如何履行老庄主临终时要他好好照顾他后母和她的女儿们的嘱咐,结果男的在女的那些“更加自私”的建议的进攻下,节节败退,终于决定什么钱也不用给,只消帮助她们做些找找房子、搬搬家等一般邻里相助的事,就可以心安理得了。这种绝妙的讽刺文章,在奥斯丁其他作品中是屡见不鲜的。
奥斯丁还让书中那些热衷于支配青年男女的命运的闲得发慌的老爷太太们一一在读者面前亮相。例如那“一心只想成全天下人男婚女嫁”的富孀詹宁斯太太深信上校深深地爱上了玛丽安时,认为“这倒是一桩美满姻缘,因为他有钱而她长得俊”。两姐妹的哥哥约翰曾误以为上校对埃莉诺钟情,竟开导她说:“也许因为你财产少使他畏缩不前……但是只要稍微献献殷勤,鼓励鼓励,你就能抓住他……这是姑娘们很容易办到的呀。”他看到玛丽安害了病,姿色差了,便说:“我说不准玛丽安现在能否嫁上一个年收入在五六百镑以上的男人。”这些人满脑子的唯利主义的价值观和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的庸俗观点就暴露无遗了。
但是,对那个道德败坏的花花公子威洛比,作者却并没有加以丑化。他第一次出场时,正当玛丽安在别墅附近爬山不慎失足扭伤了脚,他打猎路过,便把她抱起送回别墅。他的容貌和风度立刻征服了她们母女。此后他每次出现,作者总是通过别人的眼光,对他赞美。奥斯丁没有正面描写他犯下的罪行的经过,而是通过上校首先讲出来的,最后还让他本人来表白一番,说他后悔莫及,对玛丽安从未变过心。这一番话竟然博得了埃莉诺的同情,心想“这个人外表和才能样样出众……却因过早的独立生活而养成懒散、放荡和奢侈的习惯,他的心灵、品格和幸福都受到了无可挽救的伤害”。这样看来,作者分明把威洛比也当作那个制度的受害者来看待,并把爱德华跟他作对比。两人都依赖富孀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为了继承财产不得不听命于她们,但爱德华始终为人正直,富有原则性,在个人幸福问题上终于违反母命,而威洛比则屈服于环境所加的几乎毁灭性的影响,为了金钱牺牲了对玛丽安的爱情,和格雷**结婚,后来悔恨已来不及了。在本书中,奥斯丁强调了这一点:对当时的男男女女来说,制度比他们个人和别人是更大的敌人,人人都是这制度的牺牲品或潜在的牺牲品。
在《理智与情感》中,反讽的笔墨随处可见。这一手法,不仅见诸于对情节的喜剧处理,而且融汇在故事的整体结构中。玛丽安最早断定,布兰登上校,年老体弱,根本“没资格考虑婚姻”,可后来的事实却恰恰自己做了布兰登太太。再看露西,先前是那样讨厌罗伯特,可她最后却心甘情愿地嫁给了他。在简·奥斯丁的笔下,现实就是这么恶作剧,喜欢对世人的判断、愿望和行动进行嘲讽。
简·奥斯丁写小说,她最大的乐趣或许是创造人物。她塑造的人物形象,一不靠抽象的外貌描写,二不靠精细的内心刻画,她只是借助生动的对话和有趣的情节,就能将人物写的栩栩如生。因此,英国的著名作家E·M·福斯特称简·奥斯丁的人物是“圆的”立体,而不是“扁的”平面。《理智与情感》里塑造了近二十个有闲阶级的先生、夫人和**,且不说前面提到的主要人物,一个个莫不是精雕细琢,活灵活现,即使着墨不多的次要人物,也写得有血有肉。露西的姐姐斯蒂尔,长到二十九岁还没找到婆家,于是只好从别人的玩笑中寻求点精神安慰。有一次,人们拿戴维博士开她的玩笑,她一时得意志形,“装出认真的样子,求丹宁斯太太替她辟谣,而丹宁斯太太完全理解她的意图。当时向她保证说,她当然不会辟谣。斯蒂尔**听了心里简直乐开了花。”寥寥数语,展现出一个单相思**的形象。 作者的外甥詹-爱·奥斯丁-利在他的《简·奥斯丁回忆录》中写道:“在简·奥斯丁笔下那些最可人心意的人物的迷人之处,简直没有一个不是她本人那可爱的气质和热情的心胸的真实反映。”埃莉诺·达什伍德就是一个这样的人物,完全体现作者的理想。因此,本书理所当然地主要从埃莉诺的视角来叙述。但是,随着近年来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勃兴,不但有些作家用女权主义的观点来指导创作,评论家们也试图在过去的文学作品中寻找这种思想的表现。在英国文学中,他们特别热衷于以勃朗特姐妹、奥斯丁等著名女作家的作品为研究对象。在本书中,他们特别赞美玛丽安,因为她敢说敢为,是个不遵守传统规范的大胆女子,敢于反对伪善的社会习俗。例如,当她的表亲约翰·米德尔顿爵士说她在挑逗威洛比时,玛丽安毫不留情地说:“你这种说法我特别讨厌。什么庸俗的话都当做俏皮话来说,真恨死人,什么挑逗男人呀,征服男人呀,尤其不堪入耳。”当她那势利的嫂嫂范妮说埃莉诺在小屏风上画的画“有点莫顿**的绘画风格”时,玛丽安断然不顾莫顿**的贵族身分,激动地说:“这种夸奖真新鲜!莫顿**关我们什么事……谁管她画得好坏我们考虑的和说的,是埃莉诺。”所以,相形之下,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埃莉诺所选择的做法显得倾向于更好地维护那既定的社会秩序,旨在如何好歹在其中生存下去,而玛丽安的言行倒能有时对这秩序造成威胁,因而是更可取的。
在简·奥斯丁的《理智与情感》中,姐姐埃莉诺是一位理性的女性代表。她的处世和待人冷静而又理智,在感情的问题上道憾,不冲动,以极大助理性来克制自己的情感。埃莉诺是个感情强烈而又头脑冷静的年轻姑娘。她在选择对象时,不讲仪表,而讲人品,爱上了为人坦率热诚的爱德华。
与姐姐相反,妹妹玛丽安是一个热情奔放、情感外露的女性。她聪明灵耀,对爱情抱有太多有浪漫色彩的幻想,一心想有一个富有、人品出众、风流倜傥的如意郎君。她择偶的标准更多的是注重仪表和财富,而非人品。她的这种择偶的出发点也是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的现象。
Author:Jane·Austen
《理智与情感》是简·奥斯丁发表的第一部小说,其初稿是1796年写成的书信体小说《埃丽诺与玛丽安》,后改名为《理智与情感》,与《傲慢与偏见》一前一后创作与发表,格调很像,不同之处是《傲慢与偏见》只有一位女主角,但这部《理智与情感》却有两个女主角, 小说以那姐妹俩曲折复杂的婚事感情风波为主线,通过“理智与情感”的幽默对比,提出了道德与行为的规范问题。
姐姐Ellinor是个“感情强烈”而又“头脑冷静”的年轻姑娘 。(Elinor, 19,processed a strength of understanding, and coolness of judgement She had an excellent heart; - her disposition was affectionate, and her feelings were strong; but she knew how to govern them) 她在选择对象时,不重仪表,而讲人品,爱上了为人坦率热忱的Edward。后来发现Edward早已与Lucy订婚,她尽管很伤心,却竭力克制自己的情感,将心事埋藏心理,交际应酬,行若无事。最后,Edward相继遭到母亲和Lucy的遗弃,Ellinor对他依然一往情深,终于与他结为终身伴侣,获得了真正的爱情。
妹妹Mariane正好相反,她虽然聪明灵慧,但多情善感,对爱情抱着富有浪漫色彩的幻想,一心要嫁个“人品出众,风度迷人”的如意郎君。 (Marianne,17 She was sensible and clever ; but eager in everything: her sorrows, her joys, could have no moderation She was generous, amiable, interesting: she was everything but prudent)三十五岁的Colonel Brandon对她一见钟情,但她觉得他太老了,而且兴趣爱好都不同。
[I could not be happy with man whose taste did not in every point coincide with my own He must enter into all my feelings;the same books,the same music charm us both ]
随后,她意外地遇见了“风度翩翩”的轻薄公子Willoughby,当即陷入热恋之中。不久被对方抛弃,她悲痛欲绝,不顾自己的身体,差一点丢掉性命。经过这次病痛,她开始自我反省,以姐姐的榜样,逐渐变得理智起来,最后还是嫁给一直照顾她的Colonel Brandon。
[Marianne Dashwood was born to an extraordinary fate She was born to discover the falsehood ofher own opinions, and to counteract, by her conduct, her most favourite maxims She was born to overcome an affection formed so late in life as at seventeen, and with no sentiment superior to strong esteem and lively friendship, voluntarily to give her hand to another! -and THAT other a man, whom, two years before, she had considered too old to be married, and who still sought the constitutional safeguard of a flannel waistcoat!]玛丽安·达什伍德天生有个特殊的命运。她天生注定要发现她的看法是错误的,而且用她的行动否定了她最喜爱的格言。她天生注定要克服十七岁时形成的那股痴情,而且怀着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友情,自觉自愿地把心交给了另一个人!就是他,两年前被玛丽安认为太老了,不能结婚;就是他,现在还要穿着法兰绒马甲保护身体!
Willoughby和Lucy是两个相对来说反面的角色。从表面上看,他们两人都有强烈的“情感”,不过他们的情感是虚假的,内心极度冷酷与自私。Willoughby从小养成了游手好闲、放荡不羁的恶习。他先是玩弄了布兰登上校的养女伊丽莎,等她怀孕后又无情地将她遗弃。后来,恋上了Mariane,但因Mariane没有财产,便又同样无情地抛弃了她,而与一位富家**结了婚。
Lucy是个自私、狡诈的女人,她先是与Edward订婚,Edward被剥夺了财产继承权之后,她转而与其弟弟Robert勾搭在一起。而结婚之后,她又在费拉斯太太面前“装作低三下四的样子,一再对罗伯特的罪过引咎自责,对她自己受到的苛刻待遇表示感激,最后终于受到费拉斯太太的赏识”。文中对她的描述也特别有意思。
[The whole of Lucy's behaviour in the affair, and the prosperity which crowned it, therefore, may be held forth as a most encouraging instance of what an earnest, an unceasing attention to self interest, however its progress may be apparently obstructed, will do in securing every advantage of fortune, with no other sacrifice than that of time and conscience ]
Jane·Austin是我很喜欢的一位英国女作家,最早读的是《傲慢与偏见》,现在打算把她的书都读一遍,这本书读的英文版,她的小说都比较好读,故事线比较简单,人物也不会很多。这本书在人物出场时基本就对其性格做出了解释,随后进行展开情节叙述,剧集版的《理智与情感》也值得一看,基本还原了小说,而且Edward是由大表哥演的,颜值完全超越小说对其的描述。
作者简介:
简·奥斯汀,1775年12月生于英国汉普郡的史蒂文顿,兄弟姐妹八人。父亲在该地担任了四十多年的教区长。他是个学问渊博的牧师,妻子出身于比较富有的家庭,也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因此,奥斯汀虽然没有进过正规学校,但是家庭的优良条件和读书环境,给了她自学的条件,培养了她写作的兴趣。她在十三四岁就开始写东西,显示了她在语言表达方面的才能。1800年父亲退休,全家迁居巴思,奥斯汀并不喜欢这个地方,据说她曾遭遇了忧郁症的折磨。在这里,奥斯汀拒绝了一位将继承大笔财产的青年的求婚,因为她不爱他。住了四年左右,父亲在该地去世,于是奥斯汀和母亲、姐姐又搬到南安普敦,1809年再搬到乔登。1816年初她得了重病,身体日益衰弱,1817年5月被送到温彻斯特接受治疗,可是医治无效,于同年7月18日死在她姐姐的怀抱里。她终生未婚,安葬在温彻斯特大教堂。
1811 理智与情感 Sense and Sensibility
1813 傲慢与偏见 Pride and Prejudice
1814 曼斯菲尔德庄园 Mansfied Park
1815 爱玛 Emma
1818 诺桑觉寺 Northanger Abbey
1818 劝导 Persuation
>>>>>>>>>>>>>>>>>>>>>>>>>>>>>>>>>>>>>>>>>>>>>>>>>>>>>>>>>
英国游目录
飘洋过海去看你——启程英国
飘洋过海去看你——英国初印象
飘洋过海去看你——小城桑德兰
漂洋过海去看你——纽卡斯尔
漂洋过海去看你——爱丁堡
飘洋过海去看你——达西庄园
飘洋过海去看你——伦敦
飘洋过海去看你——杜伦
飘洋过海去看你——约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