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赏析

初中古诗词赏析,第1张

初中古诗词赏析1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简析: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

2、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龟虽寿》)

简析:发挥主观能动性,乐观向上,积极进,将终生有益、无憾。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简析: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生,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常用来表达一种“想要挽留却又不能留住”的心态。或对人生的感慨:盛衰浮沉,生死聚散,也如这花开花落、燕去燕来。)

4、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简析:它蕴涵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假象所迷惑的道理。

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简析:借景喻理,说明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种种不同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或: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学习,时时补充新知。)

6、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朝赵翼《论诗》)

简析:常用来赞美人才的人才辈出,也用来表示一代新人过去,又有一代新人出现,长江后浪推前浪。也含有“世事超越前人,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必然趋势”之哲理。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简析:它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简析:历经“山重水复”让人怀疑无路可走,却又意外地呈现出光明前景(或:表现感到困惑时,突然见到希望)。

9、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简析:劝勉人们努力珍惜青春年华,世间没有后悔药。有“失去才知可贵”的哲理。

10、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简析:表现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只要主观努力,心理健康,仍然能青春永驻,老当益壮。

1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的《赤壁》)

简析: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

1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

简析:它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

1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简析:坚信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抱负是必能实现的。

1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简析:阐明事物具有两重性。

1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

简析:诗句最具忧愁、苦闷之意。极欲摆脱,却又无计可除。有“有新栽花花不发”的意蕴,也告诫人们:酒不解真愁。

16、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简析:词句用巧妙地比喻写"愁"。寓含一种既无可奈何,又无可解脱的别人不能理解的理趣。

17、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简析:诗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曾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1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简析: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的亲近,说明知心朋友是声息相通的。

1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简析:前三句,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表现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 后两句,从“隔千里兮共明月”演化而来的,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

20、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简析:无论朝代的兴或亡,最苦的都是老百姓。

21、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

简析:只要有坚贞的信念,任何艰难挫折都不会改变节操。

22、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简析:在一处失去的,将会在别出找出来。

2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简析: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

2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简析:表现了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

25、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

简析:景物依旧,人事迥异。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世事如棋局局新”的理趣。

2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蒹葭》

简析:此诗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不断寻找追求的理趣。

27、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简析:人,一生事业与抱负都为天下,必定名垂千古,流芳百世。

28、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

简析: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与此诗句有相同的理趣。

29、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简析:颇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默默奉献之理趣。

30、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简析:有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趣。(也含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31、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简析:寓含世事的无常。也有他《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趣。

32、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

简析:锦江流水夹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宇宙万物,自有它的变化规律。

初中古诗词赏析2

古诗词语言凝炼,在有限的篇幅中熔铸极大的内涵,在浓缩的语言里饱含丰富的情感。古诗词常以抒情言志来反映生活:或抒凌云壮志,我言婉约柔情;或心忧天下,或寄情山水;或慨叹身世,或讽喻时政;或描摹事物,或吟咏古今……容天下诸事,抒万千情思。这就是诗歌流传至今的魅力所在。

理解品味文言诗词,人们有很多高雅的方法:用译诗来解说内容,用描述来表现诗境,用抒情来表达感受,用阐释来点示深意,用呤诵来传情达意,用评说来赏析美点。总的来说,人们欣赏诗词的着眼点是诗情画意。

下面以具体例子对诗歌赏的方法进行说明:

1、字词品味: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个“空”字领起,把所有的景致都染上了静谧写出了山中的空寂。“空”是秋山的特征,秋雨过后,山村一色,就更显空旷。“空”境通感空旷的视觉感受,伴随的是静寂的听觉感受。“空”是双关,即是写景,也是对佛理的感悟。王维在山村中,追求“空”、“静”,以获得心灵的“空”、“静”。

根据“字词品味”这种方法,从人物、时空、动静、声色、远近、视听、刚柔、宏微这些角度赏析:①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②红杏枝头春意闹;③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④山光悦鸟情,潭影空人心。

2、画面欣赏,如:诗人以泉流之动态衬山村的静态,以泉流之声响衬山村之宁静。“明月松间照”写静态远景,可以是明月初升,透过松林看到斑驳圆月,月亮就像悬挂在树梢上;也可以是皓月高悬,月光倾泻,树影斑驳,风影移动,姗姗可爱。“清泉石上流”,写动态近景,喑含水声,雨后山泉微涨,“石上流”明其线,水线声亦轻,山村中万籁俱寂,惟闻水声潺潺。

请根据“画面欣赏”这种方法赏析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③风掣红旗冻不翻。

3、景物描述:如“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月光透过松枝,洒在潺潺流泉上,斑驳陆离;清泉在山间跳跃,闪闪烁烁,仿佛银柱击弦,发出清脆悦耳的轻响;忽然竹林喧动,传来洗衣归返的姑娘阵阵甜美的笑语,湖中莲荷,颤动起来,那是晚归的渔舟荡波而过……一幅多幺恬淡幽美的山居图画。

请根据这种方法赏析:①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②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③烟笼寒水月笼沙;④《天净沙·秋思》。

4、意境(画面环境抒发何种情感)探求: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写出林木的广漠,见出秋色的萧瑟;“萧萧”形容风吹叶落的响声,见出树叶飘落的情景。“不尽”写出长江的源远流长;“滚滚”写出江水汹涌翻腾的气势。绘声状势,音韵悠长,壮阔雄浑,造成一种天下皆秋的苍茫辽远的艺术境界,抒发了诗人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辛酸悲苦的心情。

请根据这种方法赏析:①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不觉月光寒;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情感体味: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正确对待死亡足以令人钦敬,而在年华渐老之时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有生之年则更为可贵。“老骥伏枥”四句把作者对人生的执着追求和不懈进取的精神显现于纸面。作者以老骥自比,胸中仍有凌云壮志,透露出作者希望在有生之年完成统一大业的强烈愿望。(《龟虽寿》中的名句激昂千秋,使人慷慨)。

请根据这种方法赏析: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常用鉴赏语言风格的词:

①清新秀逸 俊美清秀 清幽淡远 高雅 委婉 含蓄而有韵味 雄放壮阔 慷慨悲壮 雄健遒劲豪爽苍凉;清新淡雅 平淡自然 明快浅显 辞藻华丽 委婉含蓄 简洁洗练 沉郁顿挫 浑厚雄壮 明白晓畅 朴实无华 通俗传神 生动活泼 节奏鲜明 音韵和谐 有声有色 栩栩如生 气势磅礴 亲切感人 情景交融 言简意赅 细致入微

②手法千变万化,不拘一格 想象大胆神奇 叙事生动 形象鲜明;语言明白晓畅 通俗易懂 语言纯朴自然;感情强烈奔放 真挚动人感人肺腑,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能引起人们的同情和共鸣 抒写悲愤酸楚之情,郁闷神伤;内容深刻,富含哲理。

#能力训练# 导语古诗词以其最浓缩的情感、最醉人的意境在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欣赏前人留给我们的诗词瑰宝,是一种文学熏陶。下面是 分享的精选初中古诗词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篇一精选初中古诗词翻译及赏析

  过零丁洋

 文天祥〔宋代〕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

 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

 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赏析

 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诗的开头,回顾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接着追述战斗生涯: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我度过了四年。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使其言辞倍增凄楚。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生哪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

 这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篇二精选初中古诗词翻译及赏析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宋代〕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词人是苏州人,对这个地方的季节变换,远较北人敏感,故用一个“异”字概括,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反过来说,这个地区秋天的荒凉景象,尽括在雁“无留意”三字之中,显得笔力遒劲。

 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很容易使读者联想起唐代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四字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气象便不相同。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所见;边声、号角声,这是所闻。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特别值得玩味的是“孤城闭”三字,它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宋朝从建立之后,就采取重内轻外政策,对内加紧控制,把禁军分驻全国各地,而在边疆上长期放弃警戒,武备松弛。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讨伐,而事起仓卒,将不知兵,兵不知战,以致每战辄败。词人移知延州,到任后,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始终居于守势,不敢轻易出击,延州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就整个形势来说,延州仍处于孤立状态。所以“孤城闭”三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军事态势,反映出宋朝守军力量是很薄弱的,作为指挥部所在地的城门,太阳一落就关闭起来,表现了形势的严重性。这一句就为下片的抒情作了铺垫。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铭》这个典故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燕然”。勒字此处是雕刻的意思。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篇三精选初中古诗词翻译及赏析

  蒹葭

 佚名〔先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好诗都能创造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如此说来,古人把蒹葭解为劝人遵循周礼、招贤、怀人,今人把它视作爱情诗,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执其一而否决其他,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自然,当我们处在与“在水一方”类似的境遇时,应当欣赏的是它的锐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观失望。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诗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体现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纱。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就像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得朦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的心境。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浇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了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总之,《蒹葭》诗的丰富美感,不论是从欣赏的角度,还是从创作的角度,颇值得我们重视和予以认真探讨。

篇四精选初中古诗词翻译及赏析

  关雎

 佚名〔先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去挑选它。贤良美好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赏析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零五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论《诗》,一般都是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他们的着眼点是迂腐的,但对诗的本义的概括却基本正确。问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又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朱熹是从诗义方面论述的,郑樵则从声调方面进行解释。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认为《风》是一种用地方声调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尽管朱熹对《关雎》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但从《关雎》的具体表现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说:“《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此后,人们评《关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但《关雎》究竟如何呢?

 这首诗原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现在用郑玄的分法。

 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

 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流”,《毛传》训为“求”,不确。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义。“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

 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

 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云:“前后四章,章四句,辞义悉协。今夹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乐之’二章之上,承上递下,通篇精神全在此处。盖必着此四句,方使下‘友’、‘乐’二义快足满意。若无此,则上之云‘求’,下之云‘友’、‘乐’,气势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争扼要法,其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别。”姚氏对本章在全诗中的重要性分析最为精当。应当补充者,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祯《渔洋诗话》所谓“《诗》三百篇真如画工之肖物”。林义光《诗经通解》说:“寐始觉而辗转反侧,则身犹在床。”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思的描写,可谓“哀而不伤”者也。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篇五精选初中古诗词翻译及赏析

  秋词二首·其一

 刘禹锡〔唐代〕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赏析

 刘禹锡的《秋词》,一反常调,另辟蹊径,它以其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原诗两首,这是其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1-22题。(共4分)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1“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2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2分)

  答案: 21对被重新任用有所期待,对未来仍抱有希望。(意思对即可。2分)

 22“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意思对即可。逗号前后各1分.共2分)

 2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5~16小题。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5、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_________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_________的特点。(2分)

 16、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15、地白(白)凄清(第二回答“清冷、寂静、凄凉”等也可)

 16、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答出思念家乡、亲人即可)

 3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5~16小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5“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是由当前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的憧憬。

 16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5离别愁苦相聚的欢乐

 16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

  中考古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

  鉴赏要点一 对作品中重点词句的理解;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词?为什么?”或“甲词可否换成乙词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答题方式:①解释字面意思和内涵 ②指出运用的手法 ③点明妙在何处(可从景物特点、主旨、情感和意境等方面分析)

  典型例题2006年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答案及分析 ⑴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表明赞成的一点)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引文赏析)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突出的情感) 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照应试题)

  迁移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

        〖注〗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鉴赏要点二:对作者情感、主旨的把握

  答题方式:①描写了……生活(景物) ②抒发(寄寓、揭露、赞颂)了……的情感(感叹) ③表达了……感情。    ——描写了……抒发了……表达了……

  典型例题2006年全国卷第12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案及分析(1)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2)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

  迁移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鉴赏要点三:对作品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的辨析

  答题方式:①指出用了什么技巧。②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

  命题方法:

  1、从“是什么”的角度出题:

  典型例题2006年江西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①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 ①将:行,流过。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及分析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回答“是什么”方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具体回答“怎样采用”这些方法)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好处——对主旨的作用)

  2、从“为什么”(好、不好)的角度出题,分析好或不好的原因。

  典型例题2006年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分析⑵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是什么”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具体分析怎样运用的)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对情感和主旨的作用)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3、从“怎么样”写的角度命题:

  常见的描写角度:

  ①五种感觉:视觉、听觉、 味觉、触觉、嗅觉。

  ②空间方位。如上下、远近等。

  ③时间的变化。例如华清宫前后的变化。

  ④情感角度的变化,以他人思念自己,来写自己对他人的思念。例如,“遥知兄弟登山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⑤各种修辞方法(是从句子而言)。

  ⑥抒情的方法: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和借古讽今。

  ⑦其他描写的技巧。例如虚实、抑扬、动静等。

  典型例题

  东郊  (唐)韦应物

  吏舍①局终年,出郊②旷清曙。杨柳散和风,青山淡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③。微雨霭芳草,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注释:①吏舍,官署。②郊,郊外。③还复去,徘徊。

  (2)“微雨霭芳草,春鸠鸣何处”两句,是如何描写这里的迷人春景的?

  答案及分析(2)“微雨”和“春鸠”,一见一闻,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出迷人的春景(具体谈角度)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表现的情感)

  迁移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首词在写法上有独到之处,请以词的上片为例作具体分析。

  鉴赏要点四: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方式:

  ①描摹物象。联想和想像再现画面。

  ②概括特点。点明景物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

  ③揭示寓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

  典型例题2006年湖北卷14、阅读下列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丹阳关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及分析(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迁移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余干①施舍  刘长卿

  摇落②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①余干:地名,今属江西  ②摇落:草木凋零。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其作用是什么?

  鉴赏要点五: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要明确可比点,看出思维的轨迹,可比点要对应。考查思辨性。

  命题特点:1、辨析同与异;2、评价优与劣。

  答题方式:方式一:直接回答

  方法:针对问题,直截了当回答,不需要做分析。

  主要题型:相比较,有何异同?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典型例题2005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答案及分析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 a 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方式二:简要分析

  原则答题必引文,观点材料要结合。

  步骤①摘选的重点词语 ②分析字面意思 ③剖析内涵(表现了……情感)

  典型例题2006年1月北京海淀区期末考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诗中“苦雨终风也解晴”与苏轼《定风波》词中“也无风雨也无晴”,它们都使用了哪种艺术手法?简要分析这两句分别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及分析一问:使用了“比”的艺术手法(或:象征手法)。(1分)

  二问:“苦雨终风也解晴”句写历经“苦雨终风”的仕途坎坷之后,终于盼来“解晴”的一天,(①②)表达了遇赦北还的喜悦之情。(③)“也无风雨也无晴”句是说人生旅途上的坎坷就像大自然的风雨阴晴一样总是暂时的,总会过去的,因此不必太耿耿于怀,要从容面对,(①②)这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和“宠辱不惊”的淡泊之情。(③)(意思答对即可,3分)

  迁移练习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迁移练习参考答案

  1.“闹”用得好。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注意:解题要全面。不要只答“花开的热烈”或“春天的生机勃勃”,而要从表层和深层两方面做答,即正面描写花开的热烈,侧面衬托春天的生机勃勃。

  2.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3.这首词的上片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指出用了什么技巧)。将人的眉眼直接化为旅程山水,将人的感情直接赋予其中,让山光水色如同作者的目光一样来送别友人,形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了这种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将要离去的友人的无限眷恋,对归途中风餐露宿的友人的深切关注与牵挂(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作者把水比作人的眼泪横流,把山比作人的愁眉紧锁,既以此新奇的比喻描绘山水之貌,又一语双关地暗示了对友人的离别之情,可谓一举两得。接下来两句把离别友人欲去的地方比作是“眉眼盈盈处”,这既实指明丽的江南山水,又隐喻了双方含泪之态。

  4.诗歌描写了暮天、清枫、霜叶、孤城、独鸟、渡口、初上月等意象。(写对6个,得2分,写对3个得1分)这些意象的作用;交代时令景象(秋景)烘托泻染诗人凄清悲愁的内心世界;暗示了一种郁郁的离情乡里。

  5.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中考古诗词赏析 关键词:古诗词赏析

  内容摘要:1提炼诗歌主题   2 融入诗歌意境

  3 赏析诗歌手法   4 品评诗歌语言

  结合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古代诗歌包括古诗、唐诗、宋词、元曲、清诗等,其中又以唐诗、宋词为重点。

  分析考标对古典诗词鉴赏的要求,结合对近几年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考查的主要内容有:

  考点精析

  一、赏析古诗词中的形象

  诗歌形象即寄托着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它包括人物形象(它又可以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也可以是诗人塑造的客观形象)与物象。赏析古典诗词的形象,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

  二、体味古诗词的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诗歌表情言志的外壳,也是诗歌塑造形象,反映思想内容的唯一媒介。因此,只有准确理解了诗歌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层的判断、鉴赏和评价。对古典诗词语言的鉴赏主要围绕准确鲜明、形象生动、凝练含蓄、音韵和谐、风格特色等方面来进行。

  三、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四、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命题特点   

  一、命题材料

  总体来说,主要是以唐宋诗词为素材进行考查,尤以唐诗为最。从内容上来说,

  山水田园题材最多,忧国忧民题材逐步增加;从思想感情上来说,表现愁思的内容最多;从作者方面来说,则多为名家以及在不同时期有影响、有代表的诗人词客;从体裁来说,以近体诗为主,尤以绝句为最。

  二、题型设计

  以简答题为主,填空题和选择题为辅。

  三、考查角度

  中考命题的考查角度,侧重于单独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

   学习策略

  鉴于中考诗歌鉴赏的基本特点,在应试策略上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丰富诗词积淀,厚积薄发。

  只有大量的阅读积淀,才能由量变到质变,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二、明确考标要求,了解设题特点和命题趋势。

  只有熟悉考试要求,才能学有方向,提高鉴赏训练的针对性。

  三、熟练掌握各类题型的解题模式,掌握古诗鉴赏基本术语。

  只有熟悉各类题型,把握解题要领,才能提高解题能力。中考试题的题型设置通常有:

  问答型,要认真审题,做到“问什么,写什么;要什么,给什么”。

  综述型,在明确了要求的基础上,一般可采用“总一分一总”式。先概括特色(一个判断以标明观点);再扣住要求,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阐述,以证明观点;最后揭示这样写的好处。

  对比型,通过研读,区分类型,比照两首诗之间的异同点;根据题目要求,扣住作品中的词、句加以分析阐述等。

   解题技巧         

  一  聚焦诗眼

                                    ——提炼诗歌主题

  主题是诗歌的灵魂,因此,阅读诗歌必须把握诗歌的主题。不同时代,不同的作家、不同的题材,诗歌的主题也不一样。通常情况下,可以从诗眼或词眼窥见诗歌的主题。所谓诗眼或词眼,就是诗词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词或关键语句。

  究竟诗歌有哪些常用的题材诗人会抒发怎样的人生感慨呢

  1.感知题材

  (1)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江、自然风景来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2)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质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3)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4)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5)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抒发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雄浑,笔势豪放。

  2.提炼主题

  诗歌的思想内容一般包括送别惜别、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诗人的感情一般包括惜别情、思乡情、恋友情、怀古情、、讽谏情、报国情、伤世情、热爱情等。

  (1)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反映人民离乱的痛苦。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 兴,百姓苦;亡, 百姓苦”

  (2)建功报国

  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和豪迈以及保家卫国的决心。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抒发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如:“ 可怜白发生!”

  表达年华消逝、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悲叹和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如“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如“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思亲念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边关思乡。思乡诗往往和战争联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渴望与妻子团聚,渴望过安宁平静的生活。如:“将军白发征夫泪” 。

   (4)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仕途失意的苦闷、惜时伤春和青春易逝的伤感。前者如自居易的《琵琶行》,后者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等。

  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的《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等。

          

  二  推理想象

                            ——融入诗歌意境

  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情感是诗的基础,即使是叙事诗或哲理诗,也都饱含诗情,显示出诗人的品格和情怀,阅读诗歌,要善于从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人手,领悟诗歌所言之“志”。而诗歌的情感又是通过特定意象营造特定的意境氛围表现出来的。

  1.捕捉意象

  试看这样一道试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古典文化知识,理解何为“意象”“柳”这一意象有什么内涵下面就做简单的介绍。   

  简单的说,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说是经作者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用康德的话说,即“灌注了生气的形象”,一首诗从字面上看是词的连缀,从构思上看是意象的组合,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感受和思考,还要用意象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

  悲苦的情怀。曲中的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却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成为元曲中的绝唱。

  诗歌是以抒情言志为目的的,而意象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是诗歌的情感赖以寄托的根本。

  所以从意象人手,展开想像和联想,是理解诗歌的必由之路。例如著名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前两句十四个字,运用六种意象,我们可以从“月落”后夜色的浓重、乌鸦凄厉的啼鸣、“霜满天”的清冷以及夜色中“江枫”的黯淡和“渔火”的寥落深切感受到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和客子孤孑清寥的心情。

  2.列举意象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的象征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对解读诗歌带来很大帮助。上述考题,如果我们了解传统意象“杨柳”经常用来表达离别思念之情的话,此题迎刃而解。

  所以要想准确理解古诗,就有必要在平常的学习中注意认识并积累传统意象,抓取“象”的摹本特征,分析其人文意义。下面列举一些传统意象:

  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手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另外还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 等诗句,大体也是这样的感情。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散出无尽的芳香,因此梅花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人王冕《墨梅》)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南朝乐府《西洲曲》)“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美好的象征。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送别》:“杨柳青青着地重,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柳永在《雨霖铃》中用“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离别的伤感之情。李白的“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由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扬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作者叹别的感情。

  :刚直气节,积极向上,虚心的象征。在韩愈笔下,笔“高标凌铁严,负色夺春媚。”高洁风姿比秋寒之色严肃、坚贞神态压倒了春天的柔媚。“竹”在清人郑板桥的《题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就更是刚直气节的形象写照了。

   3.融入意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意境”的说法是:“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如陶渊明《归园田居》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心情就蕴含在这种生活的场景中。这种包含着作者感情的场景,就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再如朱熹的《观书有感》,描写了由于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所以才有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且清的“方塘”,但诗中的“方塘”,不仅仅是自然的方塘,它还包孕着作者读书的心得,从而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既给读者美的享受,又给读者哲理的启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687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