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月的宝宝,适不适合进行早期教育呢有哪些早教的方法这些问题成了家长们最想知道的问题。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3个月宝宝早教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3个月宝宝早教方法
1、大运动能力
俯卧抬胸:
婴儿的运动发育是连续性的,在孩子能够俯卧抬头45度后,孩子的颈部肌肉的力量也在增强,双臂的力量也在增强,慢慢的孩子可以俯卧时将头高高兴兴的抬起,与床面呈90度角,头部稳定并自如地向两侧张望,此时家长可用玩具在不同的地方逗引孩子去寻找。
翻身
翻身(仰---侧)。三个月前的小儿主要是仰卧着,但已经开始了一些全身肌肉的活动,注意一定不要给婴儿捆成像一个蜡烛包,以免限制了婴儿的活动,要在适当保暖的情况下使婴儿能够自由的活动,在仰卧位时家长可分别在两侧用婴儿感兴趣的玩具逗引,训练婴儿从仰卧翻至侧卧位。每次可训练数分钟,每日训练数次。
2、认知能力
视线转移:
随着宝宝的渐渐长大,宝宝的眼睛会越来越明亮,可以一下子就注视到面前的玩具,并能灵敏地追随。此时可用两个玩具(或两人),来逗引宝宝,让宝宝先注视一个玩具(或人),然后拿出(出现)另一个玩具(或人),训练宝宝的视线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也可以在婴儿集中注视某一物体或人脸时,迅速移开物体或人脸,训练婴儿在注视目标消失时用视线寻找。
触摸和抓握:
不知您是否注意过您的宝宝出生后双手呈拇指在手心内的握拳状。开始婴儿手的动作只是将手放进口内吸吮,以后可能将手放在眼前细看,到了个月时可将两手握在一起放在眼前玩。此时期婴儿的手虽不能张开,家长也要有意识地放一些玩具在宝宝手中,如花铃棒、小绒毛玩具等,让婴儿触摸,使宝宝感觉不同的物体。或者拿着宝宝的手去碰一些物体。
3、语言能力
笑出声-发元音:
随着宝宝各种感觉器官的成熟,婴儿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越来越多,愉快情绪也逐渐增加。首先会表现在微笑上,除了自发的微笑外,同时婴儿很容易逗笑,甚至出声地笑。此时宝宝的发音也会增多,可有较多的自发发音,能清晰的发出一些元音,家长要在婴儿情绪愉快时多与婴儿说笑,使宝宝感受多种声音、语调,促进宝宝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4、会行为能力
母-子交往:
婴儿生后要从生物的人变为社会的人,首先要与人交往,这种最初的交往会影响宝宝成人后的社会交往,故应重视培养婴儿最初的交往能力。婴儿交往的第一个对象是母亲,也就是说母子关系是婴儿与人交往的最根本的基础。我们既不提倡婴儿一哭就去抱,也不要对婴儿的哭置之不理,这样婴儿会有不安全感。母亲要经常地抱抱或抚摸婴儿,不要待婴儿啼哭后才去抱,要在密切观察和惊心照料下培养好的最初的母子感情,这样宝宝会对更多的人微笑,愿意与更多的人交往。
3个月宝宝早教游戏1拍打吊球
把吊挂玩具改成带铃铛的小球,妈妈扶宝宝的小手去拍击小球,球会前后摇摆并发出声音,吸引宝宝不断击打它。宝宝还不会估计距离,手的动作也欠灵活,经常拍空,好不容易击中,球又跑了,再想击中就十分困难。可再用球的摇摆和铃声吸引宝宝。
每次玩时改变小球悬吊的位置,以免长时间注视形成对眼。玩过后把小球收起,防止盯视。练习拍击一个活动目标,可进一步练习手眼协调,为4~5个月时抓住吊起的玩具做准备。
2用肘卧撑
宝宝俯卧,可移动的镜子摆在宝宝头侧,宝宝喜欢看镜中的自己,会努力把上身撑起。妈妈帮助宝宝把一侧肘部放好,宝宝会主动把另一侧也放好,使整个胸部都撑起来,扩大视野,而且宝宝会伸一只胳膊去取身旁的玩具。这同样是锻炼颈部、上肢和胸部肌肉,同时扩大视野,使宝宝能看到过去看不见的事物。
3单肢遥控
宝宝仰卧,吊一个大花球在宝宝能看到的地方,拉一条绳子,一头系在球上,一头系在宝宝手腕。妈妈扶着宝宝的左手摇动,会牵动大花球上的铃铛作响。妈妈松手让宝宝自己玩,宝宝会舞动四肢甚至晃动身体去使铃铛作响。宝宝发现挥动左臂铃铛会响后,妈妈给宝宝把轮子再换一只手绑,然后再轮流绑到左、右脚踝上。
这是一种锻炼感觉统合和选择性专一的游戏。由看到听,到支配全身无选择运动,感觉统合过程,锻炼大脑专门指使选择肢体活动,对益智十分有用。
4坐抱
妈妈左臂托着宝宝,让宝宝靠坐在妈妈的胸前,妈妈用右手取一些玩具让宝宝双手拿着玩,或托着宝宝坐在桌前,把玩具放在桌上,让宝宝用手去取或够,或推动桌上的惯性小车。
通过这个游戏,可让宝宝学习坐的姿势,为以后练习拉手坐起打基础,宝宝坐起来后,可双手同时活动,为双手协作提供机会。
5翻身90度
宝宝学会侧卧后,还会从侧卧翻到俯卧或仰卧,这种翻身几乎是无意的,是由身体重心的偏移决定的。3个月前后,宝宝自己能做90度翻身,或由仰卧到侧卧。妈妈也可用玩具逗引加上适当的帮助使宝宝翻身。
让宝宝把翻身的动作由无意上升到有意,由身体重心偏移决定变为自主决定。
6元音答话
妈妈经常同宝宝说话,使宝宝经常发出元音。两三个月的宝宝喜欢说双元音,或拉长一个元音,妈妈要用夸张的口形同宝宝说话,会使宝宝也发出声音同妈妈对话。
宝宝自小喜欢喊叫是语言发育良好的开始,要鼓励宝宝说话,父母一边照料宝宝一边同他讲话就会激起宝宝与人对话的兴趣,宝宝独处时也会自己发声自娱,或者对着玩具说话。此时的发声是为以后早日学话做准备。
7见人就笑
常抱宝宝到公园或人们休息散步的地方,妈妈同周围的人打招呼,也让宝宝接触生人。人们喜欢孩子会逗宝宝,宝宝也会报以微笑。这是孩子社会化训练的第一步:学会用笑同人打招呼。而从来不见生人的孩子见人就躲开,或者不敢正面看人,逐渐养成害羞的性格,没有招人喜欢的本领。
要让宝宝学会主动招呼人,养成大方开朗的良好性格。
8识别爸爸
爸爸要主动同宝宝玩耍,宝宝会感到父母是不同的,爸爸的胡须、气味、声音以及强健有力都与妈妈不同,多数宝宝都喜欢让爸爸抱,把自己举得高高的,经历一些惊险但感觉更加有趣。尤其是男婴,更喜欢惊险刺激,喜欢爸爸豪爽的笑。宝宝开始觉察辨别两个不同的人,一种是妈妈,一种是爸爸,都很爱自己。
让宝宝体会母爱和父爱,使宝宝感到家庭的温暖,父母都爱护自己,自己属于家庭的一员,这种家庭观念会影响终生。
3个月宝宝理护理要点1、宝宝把尿
宝宝出生后3个月开始训练小便习惯。父母要细心观察宝宝排尿的表现、间隔时间,估计宝宝有尿时再把,把尿时可发出一种信号“嘘、嘘 ”声,并采取一定姿势,使时间、声音、姿势这些信号联系起来,经过多次重复,形成排尿的条件反射。
2、晚上哭闹
宝宝长到3个月后,开始学抬头,趴着时能用双肘支起上半身,颈部脊柱开始向前弯曲,胸部脊柱渐向后弯曲,保证体位舒适,应在出生后3个月给宝宝使用枕头。养成上午、中午和下午各睡一觉,每觉大约2小时的习惯,夜间可以连续睡眠5个小时以上,可是也有的宝宝晚上睡觉总是哭吵,闹得年轻父母们疲惫不堪。
除了影响宝宝睡觉突然大哭的普遍因素,如睡眠环境不佳、睡前太兴奋、身体不适等因素外,宝宝的内在因素对睡眠也有影响:大脑神经发育尚未成熟。孩子生理上尚未建立固定的作息时间表。宝宝生物时钟日夜规律的调整,要倚赖宝宝生理成熟度的配合。
3、意外防护
婴儿几个月恋母
婴儿几个月恋母,孩子对于母亲是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这是因为在孩子降临到这个世界之前,已经与母亲有十个月的相处时间了,因此孩子与母亲天然比较亲近,下面看婴儿几个月恋母及相关资料。
婴儿几个月恋母1一般6个月到2岁的宝宝恋母较严重。通常宝宝在0-3个月时,处于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几乎对所有人的反应相同。3-6个月时宝宝对于人有初步认识,在母亲和其他陌生人面前的反应存在区别,更倾向于接近、依偎母亲。
宝宝的依恋行为在6个月到2岁时产生,表现为对母亲的进一步关切,和母亲在一起时较为开心,而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较为失落。期间也会逐渐出现怯生现象,在陌生人面前表现得较为紧张、恐惧。
母婴依恋指宝宝与母亲间的情感联结,依恋并非突然间形成,而是宝宝与母亲长期的相互作用和互动中逐渐建立。宝宝出生后6-7个月,是社会性依恋初步形成时期,父母要在此阶段帮助宝宝建立安全依恋。应避免一刻不离地守护在宝宝身边。
父母和宝宝有接触也要有适当的分离,以培养宝宝安全感。父母离开时,应给予宝宝正面的信息和鼓励,如许诺宝宝如果表现好,回来时会带喜欢的礼物作为奖励。宝宝得到正面强化后,会更加勇敢地克服分离焦虑引起的不安和失落,有利于性格和行为的养成。
婴儿几个月恋母21、 首先,我故意冷落和疏远宝宝,并让宝宝多多接触其他人和其他事物,不要天天依附在宝妈身边。
2、 其次,要锻炼宝宝的独立性,如果宝宝出现任性和暴怒,宝妈不要表现得太在意,以免滋长宝宝的气焰。可以找一堆新奇的玩具给他玩,让他发现“玩”的乐趣。
3、 最后,当宝宝的无理取闹,宝妈要采取强硬手段,不能事事都依着他。宝宝没得到回应,一般就会消停下来了。
注意事项:
对宝宝不能高度溺爱、过于关心,这样会让宝宝变得极端而又任性。
婴儿几个月恋母3婴儿在6到18个月的时候就会出现一段恋母期,在这个期间婴儿会特别的粘着妈妈,时刻都不想离开妈妈,就会使妈妈感到很疲倦。恋母期是每个婴儿在成长中都会出现过的一个过程,只是每个婴儿出现的程度和时间都不相同。
婴儿出现恋母期的时候,家人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帮助婴儿平安度过这个不安全期和焦躁期。婴儿在这一时期是比较敏感的,所以妈妈和家里的亲人要多给婴儿拥抱和关爱,这样能使婴儿感受到温暖。家人还要多跟婴儿交流,适当的跟婴儿玩耍和接触,让婴儿跟家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这样能让婴儿安心。
婴儿度过了这段过度依恋妈妈的时期,就不会对妈妈暂时的离开而大哭大闹,也不会让妈妈感到疲倦不已。婴儿就可以给家里的亲人照顾,妈妈也可以继续安心上班。
婴儿几个月恋母4孩子过于依赖会产生“恋母情结”,掌握4个方法消除依赖走向独立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文明会发现,孩子成长到一定的阶段依然会粘着妈妈,当妈妈在做饭的时候,孩子就拽着妈妈的衣角紧跟其后;当妈妈在工作的时候,孩子会拉着妈妈一起看动画片;当妈妈上卫生间的时候,孩子也要跟着去。
孩子总是离不开妈妈,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妈妈来陪,恨不得一天24小时,都粘着妈妈、形影不离,这让很多妈妈感到困惑,孩子对自己的过度依赖,使得自己无法正常开展工作与生活。
而且孩子过度依赖妈妈,强烈的依赖心理会让孩子产生“恋母情结”。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孩子在3-4岁的时候 ,会产生过度依赖妈妈、一旦妈妈离开、不在身边,孩子就会产生心慌、焦虑、不安的行为表现。
孩子对妈妈产生依赖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凡事讲求中庸、平衡之道,过犹不及,如果孩子过度依赖妈妈,不仅影响妈妈的生活,对孩子自身的发展更是一大阻碍,那为什么孩子会过度依赖妈妈呢,妈妈又该怎么做?
一、孩子出现“恋母情结”的原因有哪些?
1、 妈妈对孩子的过度溺爱与保护
现在的孩子犹如温室里的花朵,生活在妈妈营造的花园般的环境中,妈妈事无巨细,一概包揽,大到上什么学校、报什么兴趣班,小到穿什么衣服,玩什么玩具,妈妈都安排的仔仔细细、明明白白的。
而妈妈这种对孩子的溺爱与过度保护,正是孩子产生依赖心理的根源,妈妈有的时候还会出现“感情独占心理”,孩子越是依赖自己,感觉自己被需要,就越高兴,殊不知这种做法是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2、 过度的肢体接触
婴儿时期的宝宝,由于缺乏安全感,需要妈妈的拥抱与亲吻等肢体接触来安抚,这对宝宝的身心发展有利。
而随着孩子的成长,妈妈依然对孩子有一些亲密的肢体接触,如拥抱、亲吻等动作,这会妨碍孩子的心理发展,强化孩子的“恋母情结”。
3、 内心缺乏安全感
童年时期,父母是孩子的整个世界,是孩子所有安全感的来源,是孩子最信任的人,一旦父母破坏这种信任,比如不告而别、让孩子长时间与陌生人待在一起,会让孩子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
这种安全感的缺失会让孩子害怕离开父母的身边,尤其是妈妈,因此会出现孩子总是跟在妈妈身后的情况。
二、如何让孩子摆脱“恋母情结”,从依赖走向独立
1、 合理分配相处时间
为了减少孩子对妈妈的依赖,要适当地缩短妈妈与孩子的相处时间,让孩子与其他的`家庭成员多接触,比如孩子的爸爸、爷爷、奶奶等,让孩子接触并适应除了妈妈以外的人,会减少孩子对妈妈的依赖心理。
2、 带孩子走出去
如果孩子只围着妈妈转,那么会影响孩子的心智发展与社交能力,父母应该多带孩子去外面的世界转一转,去接触不同的风景,遇见的不同的人,看到世界更多的新奇与可能性,就不会一直粘着妈妈。
3、 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孩子的独立意识,应该从小开始培养,比如在孩子1岁左右,让孩子学习吃饭这件事情上,父母应该完全对孩子放手,让孩子自己来,即使孩子会弄得满地都是食物,父母也不要干预。
在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上,父母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并给予支持,让孩子在自己的选择中获取力量,并在父母的支持下获得安全感,就会减少对妈妈的依赖。
4、 妈妈适当示弱
如果妈妈在孩子面前表现的无所不能,只会弱化孩子的能力、加强孩子是依赖心理,强势的妈妈培养不出自立的孩子。
在生活中,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与问题,妈妈要适当的示弱,让孩子明白并非所有的事情都可以依赖妈妈,有些事情需要自己自立完成。
孩子对于妈妈的依赖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对于消除孩子的依赖心理,使得孩子走向自立,父母不可操之过急,而是要保持耐心,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给孩子成长的时间,慢慢来。
婴儿几个月开始养成性格
婴儿几个月开始养成性格?每个宝宝都有不同的性格,家长对于孩子的性格也是最关心的,有人说宝宝的性格是从出生就注定的,有人说宝宝的性格是后期培养的,那么婴儿几个月开始养成性格呢?
婴儿几个月开始养成性格1宝宝的性格大部分都在三岁之前形成的,所以家长一定要把握好这一段时间。虽然性格有一部是先天影响的,是由父母的基因决定的,但是影响并不是很大。
主要还是受后天的环境影响。所以父母如果决定宝宝的性格不太好应该在宝宝三岁之前开始纠正。
在宝宝性格形成的时候,爸爸妈妈最好不要在宝宝面前发脾气,也不要过多的去指责宝宝。这样宝宝以后的脾气会更加好,更加容易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但是也不可以太过于宠溺宝宝,让宝宝觉得自己是中心,不然宝宝以后的性格会很自私,不受别人喜欢。
爸爸妈妈也要在宝宝面前做好自己,不要做一些太过于粗鲁的动作,不然宝宝会跟着学习。宝宝的性格和父母是非常相关的。爸爸妈妈千万不要让自己的坏性格遗传给下一代。
几个月是宝宝性格塑造的关键期?
1、儿童研究部门曾经对1000名3~10岁的幼儿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18%的幼儿具备良好性格,82%的幼儿性格有或多或少问题,而25、7%的幼儿性格恶劣,让人不得不为之担忧。
婴幼儿时期的生长发育、生活习惯、气质特点对成人心理性格都有巨大的影响。
2、性格的模子在儿童期已经打下基础。随着年龄增长,性格也逐渐形成和完善,但可塑性也越来越小。
因此,儿童教育专家呼吁:请学龄前儿童的家长在重视智力开发的同时,也多多关注一下孩子性格的`培养。
在早期教育中,性格的培养原本应是放在首位的,属重中之重。
3、性格决定命运,拥有良好的性格是一个人成功、幸福的关键。而人的性格则是在人生早期奠定的。
孩童时期是一个人人格、习惯和情感的形成期,如果不能得到正确、适当地关爱和教育,就容易造成孩子很多性格缺陷。
宝宝怎么进行性格塑造?
1、平易型婴儿:生活有规律、情绪愉悦、容易接受新事物、适应新环境、实现新要求,因而护理起来比较容易,父母也就更愿意对他提供更多的关怀和爱抚,对待孩子的态度也更积极。
这些都会对亲子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婴儿也会因此而觉得自己被父母关心、重视,因而情绪、行为表现都会更加积极,发展也会更为迅速。
2、困难型婴儿:护理起来比较困难,他们的生活没有规律,情绪比较消极,他们很难对环境和父母感到满意,因此往往使父母感到束手无策,甚至认为自己是不称职的父母。
久而久之,父母就会对孩子失去耐心,对孩子施加压力、催促孩子、或者向孩子让步,这些都会使孩子变得不耐烦、困惑甚至对父母产生敌意,从而形成一个消极的循环圈,这些孩子护理起来也就更为困难。
3、迟缓型婴儿:和困难型婴儿有些相似,他们同样对洗澡、新事物和陌生人反应消极,但是由于他们的这些消极反应不如困难型儿童那样强烈,因而家长对他们也比较有耐心。
现在我们知道几个月是宝宝性格塑造关键期了,性格对一个人的命运的确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一个性格好的人命运也不会差到哪儿去,所以家长朋友一定要在注重宝宝智力培养的同时,将宝宝的性格塑造也重视起来,这才是对宝宝好。
婴儿几个月开始养成性格2一般情况下婴儿到了一周左右就可以看出性格,同时在婴儿到了三岁的时候,是最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家长一定要多陪伴婴儿,同时还需要多和婴儿进行交流和沟通
在生活中家长也要给孩子做成一个好的榜样,千万不能动不动就乱发脾气,否则会让婴儿的性格变得非常暴躁的。
如果家长发现婴儿的性格非常内向的时候,就需要家长主动的接触孩子,现在还需要多陪伴孩子在生活中
一定要经常带着孩子到处旅游,这样可以让孩子的性格有所改变的,同时还需要经常带着孩子和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对于孩子的生长发育也是有一定帮助的。
如果孩子性格内向的时候,家长可以让孩子锻炼一下独立性,比如经常让孩子自己去做一件事情,让孩子自己去和其他人接触
这样对孩子的性格也是有一定改变的,只要家长正确的引导孩子,才可以让孩子的性格有更好的变化,才可以让孩子展现出非常自信的。
孩子的性格除了天生的一部分以外还有很多时候是跟后天的教育有关系的,很多时候孩子的性格跟爸爸妈妈的性格是非常类似的,这是因为他们每天耳濡目染熏陶出来的,其实儿童的性格形成是有时期的,那么孩子性格养成期是什么时候呢?
1、婴儿时期建立信赖感
婴儿时期的时候是信赖感建立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宝宝不管是心理方面还是说生理方面都是离不开监护人的陪伴和照顾的
所以这个时候妈妈多陪陪孩子可以和孩子直接建立很好的信赖感,如果宝宝没有信赖感的话就可能会影响到他的心理变化,直接引起情绪的问题。
2、幼儿时期建立自主感
当宝宝进入幼儿时期的时候他们就有了不自信和害羞了,但是他们的吃喝拉撒还是要靠妈妈来帮助,所以这个时候要着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感。
3、学龄前期培养主动
这个时候的孩子心智和身体发育都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一部分了,所以这个时候要开始锻炼孩子主动做一些事情或者主动接触一些人,如果失败了以后妈妈一定要给予孩子肯定和鼓励。
宝妈在孩子成长的路上不仅要关注孩子身体健康方面,还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方法,如果心理性格没有养成的话对于以后生活是有很大的弊端的。
婴儿几个月开始养成性格3一个人的性格就是在0~3岁这个最富创造性的年龄阶段里塑造而成的。
如果孩子的良好性格在这一阶段没有得到形成,也许就很难形成了,因为它错过了最适宜"发芽"的时期。此后,大人们灌输再多的恐吓和道德教育都可能无济于事。
如何培养婴儿好性格
父母应尊重、顺应孩子的天性,使孩子的性格自然形成。为什么有的父母总怨孩子不听话、不服管,脾气暴躁呢?因为这些父母不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去做有违其天性的事情,才会使孩子变得暴躁、叛逆。
父母不能控制孩子,孩子也不能控制父母。看看当今中国,就会发现,多少家庭正在上演控制与反控制的悲剧。父母和孩子你方唱罢我方登台,家庭"战乱"不休,孩子成了最大牺牲品。
婴儿性格的形成与父母有极大关注,此时就要父母以身作责,帮助婴儿拥有自己独立又好相处的性格,长大以后无论是生活还是为人,都不会有太大阻碍。
了解了婴儿性格形成的关键期,父母要注意起来,帮助婴儿拥有更好的人生。
儿童发展的四个阶段如下:
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相当于婴儿期。这是语言和表象产生前的阶段。
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阶段还可再分为象征思维阶段(2-4岁)与直觉思维阶段(4-7岁)这样两个小阶段。
3、具体运算阶段(7、8-11、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亦称命题运算阶段。
孩子一出生,关于宝宝的教育引导问题爸爸妈妈们就一定得开始提前思考和规划了,因为他们从母体中脱离,作为一个完全独立体来到世界的时候,他们的五感就打开了,婴幼儿是有感知的。而且,每个阶段的特点不同,教育方式也不一样。
在两岁以前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孩子们主要通过先天的条件反射和动作来感知世界、探索世界,9-12个月的宝宝往往已经能够获得客体永久性感知,这是他们认知发育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进步。这一阶段的宝宝需要父母们经常与其互动,同时也可借助旋转玩具等工具刺激他们。
(2-7岁)最自我往往这时候的孩子最是执拗,一是一,二是二。他们的脑子里也经常充满很多奇怪的想法,因为认知局限,他们最大的认知是自己,所以也会把世间万物当成另一个和自己一样的有生命、有感知的有灵体。
(7-12岁)最有逻辑发展性儿童的认知已经达到可以独立进行,简单的逆转推理水平了。这时候家长们就要开始多给孩子出一些“思维难题”的时候了,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和见解。
12岁+)最成人化他们不再只看到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具象事物,观念和命题也成了思维一部分。同时,孩子们学会了思维的再加工,能够充分把握思考的逻辑性了。
宝宝几个月最依恋妈妈呢
两到三个月左右是最依恋妈妈的时候。
在宝宝一岁之前,宝宝的行为调节可以分为两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以对之前的经验进行重新归类作为标志。刺激和感情模式在记忆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细腻的相处能够促进宝宝的行为调节,能够使宝宝控制自己的压力。
在第一个发展阶段中,也就是两到三个月时,以出现社交微笑为标志,父母开始把宝宝看作是一个社交对象。这时候因为大量的发育,宝宝能够发送明确的表情信号。
在第二个阶段中,也就是半岁以后,宝宝开始明白物体和人的存继性。在和他人相处时,这种全新的能力首先表现为“怕生”。这会对自我感知产生影响,使自我的感觉越来越清晰。首次出现了特别的情感。这都让宝宝对和依恋对象的共同感更加强烈。
婴儿期依恋的过程
1、前依恋期(出生~2个月):宝宝对所有的人都做出反应,不能将他们进行区分,对特殊的人(如亲人)没有特别的反应。刚出生时,他们用哭声唤起别人的注意,似乎他们懂得,成人绝不会对他们的哭置之不理,肯定会同他们进行接触。
2、随后,他们用微笑、注视和咿呀语同成人进行交流。这时的婴儿对于前去安慰他的成人没什么选择性,所以此阶段又叫无区别的依恋阶段。
3、依恋建立期(2个月~7-12个月)。宝宝开始对熟悉的人有特殊的友好关系,能从周围的人中区分出最亲近的人,并特别愿意和他接近。这时的宝宝仍然能够接受比较陌生的人的注意和关照,也能忍耐同父母的暂时分离,但是会带有一点伤感的情绪。
最近在回复宝妈们的时候,总会发现有的妈妈说,为什么孩子现在不太黏自己了?以前出门生离死别,梨花带雨,跟树獭一样抱着不下来,
可是现在出门、回家,宝宝只关注手里的玩具,压根对自己出门没有反应。其实,孩子的第一选择,肯定是希望和妈妈待在一起玩耍,一直依赖着妈妈的陪伴。如果妈妈总是无法满足自己的心愿,宝宝也会自己调整,慢慢与妈妈“疏离”。
最粘你的宝宝开始转型
我也经历了很多次的小别离,比如第一次休完产假去上班,第一次把他送到奶奶家,第一次去旅行,第一次出差,孩子也从最开始的只要妈妈,变得开始适应和姥姥姥爷相处,并且有的时候与姥姥更加亲近。宝宝也在自己转型,自己调整,这种情况不可避免,所以到底如何可以让宝宝顺利度过依恋期,更爱妈妈。
宝宝的四个依恋期
美国心理学家将宝宝的依恋期分为了前依恋期、依恋期建立期、依恋期明确期、依恋期交互关系期。
01前依恋期:出生到2个月
宝宝用微笑、抓握、哭泣、凝视等方式与人交流接触,一旦得到回应,就会用微笑、全身动作来给予回应。不排斥周围的人,可以接受来自陌生人的关注,可以立马识别妈妈的声音和气息。
02建立期:2个月-7个月
这个阶段和妈妈是最亲密的,开始对熟悉的人、陌生人、偶尔照料的人做出不同的反应,同时,渴望更多的身体抚摸和爱护。会发出信号,引起妈妈的关注。
03明确期:7个月-2岁
婴儿对照看者的依恋期越来越明显,若是分别,会变得难过,出现焦虑。除了用哭声抗议,还可能跟随或者爬到照看者身上,如果妈妈为长期照看者,宝宝们会将妈妈作为安全保护伞,获得情感支持。这段时间是孩子最重要的依恋期,如果照料者总是在身边陪伴,他们就会安心玩耍,不再孤独,不再哭闹。
04交互关系期:2岁以后宝宝的语言能力迅速发展,可以理解照料者的来去时间,并且明白或者预测他回来的时间,分离的抗拒也会有所下降。同时,宝宝们还会进一步与妈妈等照料者协商,来劝说他们离去的时间,可以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采取行动,并且可以察言观色,根据妈妈的反应来调节自己的哭闹程度。
如何提高亲密度
初为人母,尽管出现了很多的毛躁,但是却倍加珍惜与孩子紧密相连的时期。对于依恋期的芽芽,自己总是很纠结,一边享受着宝宝对自己的需求,一边却有希望芽芽快快长大,但是,如何可以让孩子更好地度过依恋期。
01安慰理解 及时回应
3岁之前的宝宝,他们总会有一些小情绪和执拗的需求,妈妈们不要着急或者心烦,要及时回应宝宝的各种需求,积极地安慰和理解他们的言行,让宝宝感受到爸爸妈妈的包容、慈爱、耐心,让他们在家庭的王国中感受更多的爱护、更多的安全感,让他们的内心得到更多的满足。
02正确发泄负面情绪
孩子拼不好积木、吃饭吃不到嘴里、和小伙伴们无法沟通的时候都会或多或少流露出负面情绪,孩子越小,越无法正确发泄情绪,爸爸妈妈们应该正确帮助他们疏导,通过不断地交流和互动让增加自己与孩子的亲密度。
03亲子时光 有效陪伴不管多忙,爸爸妈妈都要多与孩子互动,多和他们聊天,陪伴他们做游戏,宝宝们才会更喜欢你。
04积极表达 情感诉求
如果宝宝需要爸爸妈妈的陪伴,则要和他们表达积极的情感诉求,告诉他们,我们很爱你,只是要去工作,回来就会继续陪你玩耍。如果宝宝恰恰这个时候想要自己玩耍,那么爸爸妈妈也不要过于执着,而要尊重孩子的意见,也可以试图和孩子撒娇商量,比如妈妈喜欢你,才想多和你在一起,才想带你出去玩一玩。这些回答都可以,用充满爱意的交流方式来拉近自己和孩子的距离,也可以做出正确的榜样,让宝宝也学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05避免过度关注
适度的关爱可以让宝宝健康成长 ,但是过量的爱却是溺爱。所以,爸爸妈妈可以多鼓励宝宝去探究陌生的事物、陌生的环境,在必要时提供一些能帮助,让他们具有探索意识,更加勇敢、加强。建立一种良好积极的亲子关系。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应该都会发现,尽管家庭成员很多,但是孩子对某一家庭成员的依赖性特别高,这一角色基本上都是母亲在扮演,少部分家庭也许是奶奶。
但凡和孩子离开一会儿孩子就会各种不安,到哪儿都要跟着,甚至下个楼拿快递也会嚷着要去。孩子粘人的行为让部分家长不免担忧,眼看就要上幼儿园了孩子还这么粘人可怎么办?
婴幼儿与生俱来的会对抚养人产生依恋,但是这一表现并不是坏事,依恋是宝宝与生俱来的 情感 能力,基于生存成长的需求而存在,当然如果是过度依恋的话确实有可能带来一些问题。那么自家孩子对家长的依恋又该如何看待呢?
要判断孩子的依恋是否 健康 、合理,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依恋关系。依恋通常指婴儿和照顾者之间存在的特殊 情感 关系。
父母抚养中孩子大多和母亲形成依恋关系,而在一些家庭中这个角色会由上一代长辈来扮演,比如爷爷奶奶等。
之所以说依恋是好事,在于婴幼儿阶段依恋能帮助他们适应生存,在此之外还助于构建婴儿终身适应的特点,帮助 他们更好地适应生存的方向发展。
人在早年不仅需要物质抚养,也需要心理抚养,而依恋心理的产生对孩子而言就是一种心理抚养的寄托,在0-3岁的敏感期间,建立稳定的母子依恋是心理抚养的关键。
心理学家就依恋问题对一所孤儿院长大的群体展开调查,发现这些人成年后心理问题偏多,经过深入研究。
这些人长大后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焦虑、抑郁、自尊(自卑)和敏感,成长中的 情感 缺失导致了心理的不 健康 ,这些人在小时候是缺乏一对一稳定抚养关系的,心理脆弱情况普遍存在。
新生婴儿的无助无能是依恋发生的内在机制,婴幼儿需要成人的照料才能维持正常,依恋理论的创始人,
四个阶段类型
抚养人同婴幼儿在抚养过程中通过各渠道交流形成的稳定心理寄托关系就是依恋,依恋关系的四个阶段关乎生理和意识发展会有所变化。
在0-6周,婴儿对他人的需要是基于生理性需求 ,这阶段宝宝在意最多的是自我和内在,这阶段对外 探索 很少,至多的程度会根据声音或气味对抚养人有简单判断。
但是如果换爸爸来抚养、喂食一段时间,这份依恋同样可以转移到爸爸身上,简单来说,这一阶段婴儿的依恋具有基于生理需求的无差别性。
6周-8个月是依恋关系建立期 ,有所意识后孩子会对外发起 探索 ,这一阶段孩子的主观感受开始得到强化,会从熟悉的事物上获得更多的安全感。
同抚养人之间的 情感 联系会得到加强,这阶段五感中的视觉影响占据主导,孩子会通过观察记住抚养人,并产生一种特殊偏好。这种偏好有别于对其他家庭成员的感情。
半岁-2岁依恋关系明确,当宝宝对抚养人的依恋关系得到加强,这时候在自我为中心之外依恋人就是孩子眼中最重要的。
但是这阶段孩子的认知不完善,对于消失/失去等还没有概念,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孩子一会儿看不到妈妈就开始焦虑,心不在焉,即便爸爸在一旁也完全无济于事。
所以在教育中妈妈们不要轻易说“妈妈不要你了”,这会让孩子很没有安全感,从而可能加剧依恋带来的不利心理影响。
2岁以后的交互项依恋,当自我意识对世界有了更多了解 ,依恋会随着个体意识的觉醒而淡化,这样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能力会逐渐加强,具体表现孩子不会因为依恋人短期不在而失去安全感,他们会继续从事 探索 玩乐,和父母的依恋关系也会转化成另一种 情感 。
依恋的类型
依恋的类型大体分为两类,“安全型”和“不安全型”。在正常的家庭抚养关系下,孩子能够获得足够的安全感, 这种情形下60-70%的婴儿能对依恋人产生积极、良好的安全性依恋。
而少部分的不安全型依恋会变现为回避、反抗,这种消极的缺乏安全感的依恋对孩子有很大危害,抵抗型依恋儿童容易变现的退缩、回避或具有攻击性,长大后也可能出现反 社会 性等更为严重的问题。
依恋类型对孩子的成长、心理 健康 影响深远,对于家长来说,在合适的时间进行合适的心理抚养是建立安全型依恋的关键。
具体的,英国心理学家奥利弗·詹姆斯建议抓住0-3岁阶段的心理依恋关键期可以更好地培养安全依恋型宝宝。
1 重视和宝宝互动
婴幼儿阶段宝宝的表达能力有限,但是和妈妈的 情感 联系却是切实存在的,这期间妈妈在陪伴、教导孩子的时候就可以适当地呼应感情。
在互动中释放情绪来影响孩子,有意地将 情感 控制的表现展现在孩子面前,这样不仅能强化亲子间的依恋,还能培养情绪处理能力。
2较为固定的依恋对象
一些家庭的家庭成员较多,在抚养孩子问题上谁有空就谁接手,这一情况其实是不利于孩子形成依恋的,一般而言婴幼儿形成依恋的对象是母亲。
但是有的家庭母亲长期外在或每天忙于工作,照料孩子的事就交给奶奶或者外婆,这一情况下母子依恋羁绊会减弱。
情况允许的话妈妈在孩子早期培养(喂奶阶段)最好全职照料,在回归工作后晚上回家也要积极陪伴孩子联络 情感 。
当然只一个依恋人同样会带来问题,那就是孩子极度离不开某个人,这样也会给成人带来困扰,因此一个家庭中最好有两个人同时扮演孩子的依恋对象,这其中可以有依恋强弱区别,但是不要让孩子过度依赖一个人。
3陪伴和守护
孩子在成长中会慢慢生出独立人格和独立 探索 外界的能力,这阶段家长要转换自己的角色,从处处代办的呵护到适当放手,保护而不干预方向过度。
比如孩子在玩耍时,父母完全可以只出现在视线范围内但是不去打扰,这样既可以给孩子留出空间去适应依恋到独立的过程。
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做自己的事。有父母在身边,孩子的安全感不会全然消失,这对于依恋中发展独立的孩子来说也是一个过渡的过程。
4 过分依恋的表现和处理
过分依恋是过犹不及的表现,具体的就是过分粘人,一旦离开内心会出现不好的负面情绪,因为过渡依恋缺乏独立 探索 能力等。
过分依恋有可能是源于日常亲子关系中过多地用肢体语言来表达 情感 ,所以孩子会很依赖和父母的亲密接触。
有这类情况的话父母要在日常陪伴中庸语言引导,让孩子在言语中也能感受到爱和关切,从而改善非近距离接触而不安全的心理。
第二种是对陌生环境产生的不安 ,这类情况不可避免,比如孩子初到幼儿园少有不大吵大闹的,但是时间长了就习惯了。
给一个缓冲、过度情况会好转。当然日常中也可以加强,多带孩子去户外走走,接触家庭以外的不同场景,这份不安感就会消除。
第三种是过度保护 ,父母对孩子的照顾无微不至以至于孩子缺少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从而能力培养跟不上。
久而久之不仅是依恋情绪的问题,在精神意志和适应能力上都会显现弊端,因此我们说家长在教育中也要不断地变换自己的角色,从全能型照顾者向守望者转变。
宝宝的恋母期是几岁
宝宝的恋母期是几岁,孩子的成长是很多人关注的,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到了一定的年龄是会非常恋母的,长期形成恋母的心理是对孩子的成长不好的,下面来看看宝宝的恋母期是几岁。
宝宝的恋母期是几岁1孩子生下来是不认母亲的,通常到3-4个月之后,在晚上的时候孩子就会出现找妈妈的情况,逐渐出现了对妈妈的依恋情感。理论上来讲婴儿和母亲产生依恋情感是五个月之后,在一到一岁半达到高峰,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宝宝是最黏妈妈的时期,看到妈妈走宝宝就会哭。
由于这个时期的思维特点是直觉运动思维状态,直觉运动思维特点就会导致宝宝只有看到实物才能够想起这件事。如果妈妈在面前离开宝宝接受不了,但是在宝宝看不到的视野范围之内离开,是不会发现妈妈走了而难过的。
通常依恋情感在一岁半达到高峰,一岁半之后又会逐渐减弱,所以1-2岁期间是不建议孩子送幼儿园的,两岁以后,最好三岁送幼儿园是比较安全的。
一般6个月到2岁的宝宝恋母较严重。通常宝宝在0-3个月时,处于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几乎对所有人的反应相同。3-6个月时宝宝对于人有初步认识,在母亲和其他陌生人面前的反应存在区别,更倾向于接近、依偎母亲。
宝宝的依恋行为在6个月到2岁时产生,表现为对母亲的进一步关切,和母亲在一起时较为开心,而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较为失落。期间也会逐渐出现怯生现象,在陌生人面前表现得较为紧张、恐惧。
母婴依恋指宝宝与母亲间的情感联结,依恋并非突然间形成,而是宝宝与母亲长期的相互作用和互动中逐渐建立。宝宝出生后6-7个月,是社会性依恋初步形成时期,父母要在此阶段帮助宝宝建立安全依恋。
应避免一刻不离地守护在宝宝身边,父母和宝宝有接触也要有适当的分离,以培养宝宝安全感。父母离开时,应给予宝宝正面的信息和鼓励,如许诺宝宝如果表现好,回来时会带喜欢的礼物作为奖励。宝宝得到正面强化后,会更加勇敢地克服分离焦虑引起的不安和失落,有利于性格和行为的养成。
宝宝的恋母期是几岁2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摆脱恋母情结呢?
1、从妈妈做起
妈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心理,不要过分溺爱孩子,也不要给孩子包办一切,让孩子更独立自主,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
感情“粘合度”要适当降低,妈妈可以适当地缩短和孩子相处的时间,让孩子用更多的时间与爸爸、爷爷奶奶等人接触,培养广泛的亲情。有时候妈妈可以让孩子到外公外婆或者其他亲戚家做客或者小住,消除孩子对妈妈的依赖感。
2、分床睡,减少亲昵行为
一些家长会让宝宝晚上和自己一起睡,以便晚上照顾踢被子的宝宝。但是当宝宝年纪稍大时,爸妈就应该要考虑与孩子分床睡了。一开始孩子可能会怕黑,或者百般的不愿意。爸妈可以采取一些办法让孩子逐渐习惯自己一个人谁,比如为宝宝开一盏小夜灯,或者睡前给宝宝讲故事直到他入睡等。
另外,妈妈不要经常对孩子再做一些对待婴儿般的亲昵动作,比如过多地亲吻、拥抱或者抚摸身体等等。宝宝可能一时之间会觉得妈妈不爱他了,所以都不愿抱抱他。
虽然说妈妈要多加注意对孩子过多的亲昵举止,但还是要让宝宝能够感受到你的爱和关心,这样才不至于剥夺了孩子的安全感。所以建议妈妈要逐渐减少行为,而不是突然停止。
让孩子渐渐意识到自己已经慢慢长大了,不需要妈妈像对待婴儿那样对待自己,即便如此,妈妈还是爱着自己的,这样也能很好地淡化对妈妈的依恋。
3、增强爸爸的角色
很多家庭都是妈妈在照顾孩子,无论是在起居饮食上还是和孩子一起玩,爸爸都是很少参与其中。但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幼儿从3个月起,父亲能多陪伴宝宝的话,宝宝在1岁前以至于以后的行为障碍都会更少,而且爸爸对孩子的果敢、坚强、独立等人格特征和处事方式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家长应有意识的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引入爸爸的形象。
爸爸最好每天能够保证3个小时与宝宝相处,爸爸白日工作繁忙,可以在晚饭过后多陪宝宝玩玩具或者做游戏,比如可以玩“举高高”游戏,爸爸把孩子举到空中,每次一玩,宝宝就会疯得不得了,咯咯咯咯直笑,宝宝和爸爸的感觉就更亲近了。另外,爸爸也可以担任睡前故事这一工作,增加与孩子的沟通交流。
另外,妈妈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尽量避免在宝宝面前和爸爸争吵,不要在孩子面前对爸爸作出诸如“你做得真差”、“你不能这样对宝宝”这些话,像这样负面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宝宝对爸爸的印象,会让爸爸在宝贝面前丧失威严。
4、培养孩子独立性
妈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只担当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全职保姆,过分的包办只会让孩子依赖他人,致使生活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要克服孩子对妈妈的依赖感,首先就要让孩子有独立的思想和自理的能力。宝宝3岁左右便开始进入幼儿园,这是让宝宝与妈妈分离并且培养独立性的最好时机。
妈妈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沿用宝宝在幼儿园的习惯,比如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妈妈千万不要看见宝宝吃饭慢或者穿衣扣错纽扣就迫不及待地去帮助他,对于生活中的小事,家长应该要放手让孩子学着做,不要急于插手或者给意见。
应该要让孩子学会在自己克服困难,在成长中受一点挫折,这样孩子长大了才懂得照顾自己,照顾他人并在解决困难中找到成功的感觉和自信。
5、扩大圈子,多交朋友
妈妈可以 多为孩子找一些小伙伴,培养孩子对同伴的感情,转移对妈妈的过分关注。孩子上幼儿园,社交的圈子从家庭转移到学校,这是孩子交朋友的好机会,妈妈可以适当地教孩子一些礼貌待人的方法和社交的小技巧,让宝宝能够成功地与他人建立友谊,使孩子能够在他人身上得到关注和爱,自然也就会减少对妈妈的依恋。
家长还可以让孩子与小伙伴们互相串门,鼓励孩子带朋友到家中来做客,让孩子能够充分享受友情的快乐。
妈妈不要过多地限制孩子自由玩耍。给孩子更多的独立时间和空间,鼓励孩子独立地读书、看电视、玩游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节目,同时让孩子学会自娱自乐,自然就不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妈妈一人身上了。
宝宝的恋母期是几岁3宝宝“恋母情结”的是与非
小男孩“恋母情结”的是与非
很多妈咪都为儿子对自己的依恋而自豪,她们一直带着宝贝睡觉,一直到宝贝七八岁甚至十几岁,宝贝很喜欢赖在妈咪身边,甚至要抚摸妈咪的乳房才能入睡。
妈咪们在骄傲自己和宝贝的亲密关系的时候,却忽略了自己可能在助长宝贝的恋母情结,恋母或恋父情结几乎是每个宝贝在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经历。虽然大部分宝贝都能顺利的度过这个阶段,但是,如果妈咪无意间助长的话,宝贝可能会把恋母情结一直带到成年,造成不利的心理影响。
“恋母情结”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恋母或恋父情结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最早发生的人际关系,长大以后的各种人际关系都不同程度地受它的影响。可以说,后来的各种人际关系都是这种情结的变形。
3-6岁,宝贝会出现恋母情结,进入青春期后,恋母或恋父情结的对象不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而是父母的替代者,可能是父母的朋友或老师、名人或当红的明星等。随着年龄的增长,恋母情结的对象渐渐年轻化,终于被同龄人所取代。真正意义上的友情和爱情产生了。
过分的“恋母情结”会造就不成熟的个性
在成年后还保留浓厚的恋母情结的成人,往往在个性上是极为不成熟的,妈咪的过分爱怜会造成男孩的幼稚、依赖、孤僻、不合群,不会与同龄人交往,缺乏阳刚之气,还会表现在:
1、不承担责任、没有主见、缺乏进取精神。
有恋母情结的`男人,因为非常害怕失去妈咪的爱,所以一直是试探着母亲的态度,处处希望妈咪满意,抑制自己的要求和愿望。由于过于依附母亲,思维方式和言谈举止都容易女性化。在社会上也是一个懦弱的人,缺乏自主意识。
2、恋爱时难以形成稳定的恋爱关系。
在恋爱时,有恋母情结的男人往往有两种表现,一种是表现得循规蹈矩,按照母亲的标准去寻找恋爱对象;另一种是“花花公子”型,因害怕承担责任而对任何女人都难以长情。
3、走入婚姻之后难与妻子形成圆满的关系。
外表上循规蹈矩的男人结婚之后,在和妻子的关系上往往不融洽,往往过于看重自己的母亲而忽略妻子的感受,往往听不得妻子说一句母亲的坏话,为此,会常常与妻子怄气。夫妻关系的裂痕也会越来越大,最后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4、容易造成宝贝自私的个性。
有恋母情结的男性,习惯于单方面获得,不懂得自己应主动地去为他人服务。
5、影响心中的男女关系模式
造成恋母情结的妈咪通常是比较强势的、独断的,即使是宝贝已经成年,仍然有潜意识要控制宝贝的欲望。在婚姻中,父亲的角色也相对弱势,这会影响宝贝心中的男女关系模式。
在他成年后寻找伴侣时,也会下意识选择跟母亲有些相似的比较强势的女人。而强势的妻子更不能容忍丈夫对母亲的无条件服从,两个强势的女人容易产生激烈的冲突。夹在妻子和母亲之间的男人容易养成压抑的性格。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恋母情结”是母亲对儿子的过分爱恋造成的。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是母亲的“恋子情结”诱发了儿子的“恋母情结”。而“母子互恋情结”是要特别当心的。它的后果是可怕的,极端的危害是会酿成不正常母子关系的悲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