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第七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灯笼》第七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第1张

它所表达的情感非常丰富。有对早年生活、对家乡亲人的怀念,又有对国家社会的担当精神。作者表达得很曲折而有层次,大半篇幅抒写怀念之情,最后由从对过去的怀念转为对现实的感受。要从字里行间把握文中的情感线索和情感变化的层次。

有一个13岁的小男孩,从姑姑家开始回家,一路上都响晴。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小男孩没地方躲雨。雨越下越大,只能看见脚下一小方土地。小男孩身小力薄,十分矛盾,不知是继续向前走,还是原路返回。这时,男孩想起爷爷说的话:等是窟窿。他不管环境多么恶劣,终于回到了家。小男孩悟出了一个道理:走是灯笼

朱成玉,男,1974年出生。现居住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曾用笔名曾予、老玉米等。《读者》、《特别关注》等杂志签约作家。

迄今为止在《散文》、《读者》、《意林》、《格言》、《视野》等杂志发表作品50余万字。大多数作品被广泛转载,其中,《请给我五分钟》、《捆绑苦难》、《别踩疼了雪》和《雪蛾》作为阅读题被很多地市选入中考试卷。

中国灯笼又统称为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 传统 工艺品。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 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1“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灯笼》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由小孩子对亮光的喜欢引出灯笼,又由灯笼引出作者童年时的回忆以及亲人对作者的关爱,再引述历史上的英雄事迹,表现出诗人对英雄的敬慕以及作者对亲人的回忆与感恩之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759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