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项目】2019年上海文创资金最高扶持多少钱?

【科技项目】2019年上海文创资金最高扶持多少钱?,第1张

科技项目2019年上海文创资金最高扶持多少钱?上海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聚焦各类文化创意产业重大、关键和基础性问题。由于文创产业涉及领域众多:媒体、艺术、网络信息、软件、服务业等领域均可组织项目进行申报,支持范围每年会进行调整,但总体支持方向基本一致。

2019年上海文创资金最高扶持多少钱?

文创资金采取贷款贴息、无偿资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安排使用。根据项目的功能定位、服务方式和资金投入总量等来确定扶持资金资助额度。

(一)在建扶持类项目

采取贷款贴息、无偿资助方式。采取贷款贴息方式的,根据项目贷款额度及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贷款法定基准利率确定,单个项目的市级贴息金额不超过400万元。采取无偿资助方式的,单个项目市级资金扶持金额不超过300万元,市区两级合计扶持比例不超过总投资的50%。对于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对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具有关键性、全局性影响的重大项目,经领导小组确定,可适当提高资助额度和比例。

(二)成果资助类项目

采取无偿资助方式。根据项目的功能定位、服务方式和资金投入总量来确定专项资金资助额度。

(三)产业研究类项目

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全额资助。

(四)支持情况

1优先支持情况

文创资金对于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对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具有关键性、全局性影响的重大项目,对申报贷款贴息的项目予以优先支持。对于区级资金1:1配套项目,已获得风险投资、投贷联动等各种社会资本投入的项目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支持。

2不予支持情况

申报单位承担的文创资金支持项目尚未进行验收或验收未通过的,或按《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违规责任)被取消申报资格的,或三年内有违法违规记录的,不予支持。同一项目已获得市级其他专项资金支持的,不再重复支持。

3**产业事项

涉及**的选题孵化、剧本创作、重点拍摄、佳作奖励、后期制作、技术改造、发行放映、人才培育等方向已纳入《促进上海**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进行支持,不在本资金申报范围内。

以上就是关于2019年上海文创资金最高扶持多少钱?的内容,如需申报文创资金,或多文创资金申报有疑问的,欢迎咨询知识产权在线客服。

文创资金扶持科技项目申报

  举办世博会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庆祝重大的历史事件或某个国家、地区的重要纪念活动,以展示人类在某一领域中,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举办世博会,不仅给参展国家带来发展的机遇,扩大国际交流和合作,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给举办国家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宣传和扩大了举办国家的知名度和声誉,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世博会是一种机遇

  世界博览会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讲坛,它鼓励人类发挥创造性和主动参与性,它更鼓励人类把科学性和情感结合起来,将种种有助于人类发展的新概念、新观点、新技术奉献在世人面前。

  举办世博会,不仅给参展国家带来发展的机遇,扩大国际交流和合作,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给举办国家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宣传和扩大了举办国家的知名度和声誉,促进了社会繁荣和进步。

  世博会能展示一个国家的经济、科技、文化等综合国力,其举办城市也能因此为世人瞩目。例如:德国汉诺威2000年世博会在153天的展期里就吸引了全世界1800万人去参观。

  如果中国申办2010年世博会获得成功,上海也将期待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曾指出:"首先,上海可以加快很多进程,加快市政建设;其二,上海会吸引很多的旅游者;第三,很多在上海的企业也会加入申办工作的运作之中,创造更多的公众利益。"世博会还能使上海的知名度提升,并且通过同世界的更多接触,能使上海人民的精神面貌、素质得到提高。

  豫园位于上海市老城厢的东北部,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南与上海老城隍庙毗邻,是江南古典园林,始建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占地三十余亩。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供大家欣赏。

:印象豫园

楼阁参差,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山石峥嵘,湖光潋灩,素有“奇秀甲江南”之誉的豫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它是上海老城厢仅存的一座明代园林,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豫园又叫“老城隍庙”,所处地区叫“老城厢”,它原是明朝一潘氏私人花园,园内有穗堂、铁狮子、快楼、得月楼、玉玲珑、积玉水廊、听涛阁、涵碧楼、内园静观大厅、古戏台等亭台楼阁以及假山、池塘四十余处古筑,楼群的建筑外型沿袭了明清两代南方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具有小中见大的特点,散发著浓郁的民族韵味,在别的地方是难于见到这样规模的,不愧是别在上海胸襟上一枚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一颗明珠。但是在古典包裹着的内部却是商铺鳞次栉比,游人穿梭如织,商品琳琅满目,保持着中国古老的城镇街市熙熙攘攘的景象,其“外古内洋”的特色,能够与原有的景观和谐统一,相映成辉,成为上海的一座集购物、旅游、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旅游购物中心。

只是大多数游客更钟情于在湖心亭吃茶、在九曲桥上转一转。湖心亭在九曲桥上,夏天塘中会有许多荷花盛开。很多人之所以在九曲桥上走走,除了能够亲身领略一下江南园林的移步换景之妙,主要还是为了借它吉祥如意的寓意,因为九在阳数中最大,“九”与“久”谐音,有长久长寿的含意,故此,传统和现实完美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有民谣唱道:“儿童走九曲,幸运久久久;学子走九曲、考分九十九;情侣走九曲,天长又地久;老翁走九曲,活到九十九。”有文章这样写道:“九曲桥上行人熙熙攘攘了几百年,拖着长辫的,穿着长衫的,打着领带的,他们鱼贯而入,并终将在另一个时空里消失!”、“人是喜欢扎堆的地方,这种喜好最初仅仅是因为生存,后来变成为了祭奠曾经的生存,这种由于生存的需要而构建起来的市俗文化,其坚韧往往超乎人的想象。”拥有四百年历史的江南园林“豫园”与周边那些仿古建筑以及外滩摩天大楼的对比,时尚浪漫的小资生活与弄堂里那些琐碎但却温馨的市井生活的对比,无不显示出这是一座美轮美奂、令人向往对比极致的城市。

“到上海不去城隍庙,等于没到过大上海。”上海老城隍庙与豫园毗邻,是上海道教正一派主要道观之一,又称上海邑庙,明朝永乐年间由知县张守约将金山神庙改建而成,包括大殿、中殿、寝宫、星宿殿、阎王殿、财神殿、文昌殿、许真君殿、玉清宫等许多殿堂组成的。大殿正门为四柱三门,飞檐牌楼上塑有八仙,门旁有石狮一对,翠瓦朱檐,峥嵘璀璨,香火极盛。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于是城隍庙便有了“一庙三城隍”的典故,其间供奉著西汉的轻徭薄赋时刻关注民生的霍光、明朝的为官清廉,恩威并重秦裕伯和清朝彪炳史册的民族英雄陈化成三位深受后人崇敬的先贤尊长。

  上海的古建筑不多,但是说起来都让人动容。城隍庙、静安寺、玉佛寺、龙华寺、文庙……香火常年旺盛,烟雾终年缭绕,这些都可以称为是上海各派宗教的经典标地了。其实到上海并不是为了排几个小时的长队登上东方明珠,也不是为了在南京路上清空积蓄附庸商家的玲琅满目,更不是为了沉迷于外滩的夜色阑珊,还要潜下心去点一柱香,沉下心境去漂洗一下灵魂,这才算真正是为了自己,而能满足这种心境的唯有城隍庙和庙里那些匾额上被游人有所忽略的文字了。这里有劝人为善的“善恶到头总有报,举头三尺有神明”、“为善必昌,为恶必亡”、“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刻薄成家,难免子孙浪费;造孽,焉能妻女清贞”和“祸福分明,此地难通线索;善恶立判,须知天道无私”,有充满玄机的“世事何须多计较,神天自有大乘除”、“阳世之间积善作恩皆由你,阴曹地府古往今来放过谁”,有保民社稷的“泰世和时”、“牧化黎民”和“天道无私,做善降祥预知吉凶祸福;神明有应,修功解厄分辨邪正忠奸”及“威灵显赫,护国安邦扶社稷;圣道高明,降施甘露救生民。”城隍庙还有很多这样字字珠玑的对联,在劝诫人们多行善事。这里是“城市最初的回忆,哪怕在滴水穿石的时间面前,它也总是保持最执拗的姿态。”是上海这个城市成长发展的渊源之一,也是表达上海的前世今生的不二之选,如果说“上海是一碗浓汤,那么城隍就是浓汤里的底料。”

豫园,这极具人气特色的古建筑群,与众多遗迹不同,她承载了太多的经典和文化的品质,设计精巧、布局细腻,以清幽秀丽、玲珑剔透见长,独树一帜的构思,丰富的表现细节,各种古今风情和民族特色浑然一体,无时无刻地展现著思古怀旧的看点,这不仅是一种悠长的表述,也是内在传承的一种流露,时尚与典雅,品味与尊贵,精致与奢华,弥漫着贯通古今的凝重气息,蕴含着警世通言般的旷世经典,由此想来,豫园不仅是中国人民居安思危的豫园,也是世界人民寻找和谐友好的豫园。

:豫园的早春

豫园是上海唯一储存完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园林建筑,园内多假山、池塘,遍布各处的亭台楼阁,掩映在树木间,虽无大气之作,但设计精巧,布局细腻,则以清幽秀丽,玲珑剔透见长,颇具小中见大之特点,体现出江南园林建筑艺术的风格,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豫园地处老城西厢,历来是最热闹繁华之地,汇聚了各地的民间工艺品,地方美食香飘街巷,各种商品琳琅满目。附近的“城隍庙”、“沉香阁”更是香火旺盛,是与北京潘家园、琉璃厂、南京夫子庙齐名,是为外地游客必到之地。

豫园始建于1559年的嘉靖朝,距今已有450余年历史,最早同样是一座私人花园,是当年的刑部尚书潘恩之子潘允端购买建园的。由于潘允端出仕外地,无暇顾及建园,“垂二十年,屡作屡止,未有成绩。”至万历五年,潘允端自四川布政司解职回乡,便集中精力再度经营扩修此园,“每岁耕获,尽为营治之资”,并聘请园艺名家张南阳担任设计和叠山。此后,园逐渐修建扩大,精心布局,凿池植树,逾50年,耗尽家财,直至万历末年竣工。自此园内楼阁参差,山石峥嵘,湖光潋灩。曲径游廊相绕,奇峰异石兀立,池沼溪流与花树古木相掩映,景色旖旎。建有三穗堂、大假山、铁狮子、快楼、得月楼、玉玲珑、积玉水廊、听涛阁、涵碧楼、内园静观大厅、古戏台等亭台楼阁以及假山、池塘等四十余处景点。“陆具岭涧洞壑之胜,水极岛滩梁渡之趣”,其景色、布局、规模可与苏州拙政园、太仓弇山园媲美,素有“奇秀甲江南”之美誉。

那天正是临近春节,立春刚过时节,细雨霏霏的气候,风送雨丝拂面,阵阵凉意初透。可节日的浓重的气氛还是感觉有一种温暖漫遍全身,欢乐的人群成群结队的穿梭在街道商铺,整个豫园商城张灯结彩,各种喜庆的影象、吉祥物挂满了店堂和广场。大红灯笼高高挂,新年祝福处处唱。挤在人群里,目光游动在色彩斑斓的街坊,体验了从未有过的应接不暇。

随人群流动到了豫园门口,九曲的河道两岸挤满了人,几乎是推肩接踵而移动着脚步,弯曲的河堤,临水的曲桥上人群的目光都朝着河道里张望。细看之下原来是河道里搭满了“白蛇传”的传说故事。每一个场景惟妙惟肖,随着弯曲的河道铺叙著传说中的故事。以真人大小的道具,活动在特定的场景,演绎了发生在当时的故事情景。每一处布置都搭建的五彩缤纷,宛如仙境般的美丽,周围河水中莲花朵朵,荷叶摇摇,彩云飘飘,锦鲤跃水,仙鹤婷婷的立于水中。断桥边,白素贞带着小青站立船头初会许仙;洞房内,白娘子与许仙夫妻恩爱;端午节,白素贞露出原型吓晕许仙;昆仑山,为救许仙冒险盗仙草;金山寺,勇斗法海水漫金山;雷峰塔,白素贞被压塔下。如此之场景自然吸引大量的游客的围观,给新春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踱步到豫园门口,书写的“海上名园”巨石就立于豫园处。进入园内,首先呈现的是改建时重筑的三穗堂。其意“禾生三穗,乃丰收之征兆”。5间大厅,屋宇巨集敞,厅中间有“城市山林”和“灵台经始”匾额。匾额下方是潘伯鹰书写的潘允端撰文的《豫园记》,扇上雕刻着稻穗、黍稷、麦苗和瓜果。三穗堂南临大湖,堂前桧柏分植,“湖心有亭,渺然浮水上,东西筑石梁,九曲以达于岸。”三穗堂在清代时曾为豆米业公所议事、定标准斛之所,故又称“较斛厅”。 此处景观开阔,许多景点都在目中映现。

假山与亭子大多由叠石名家张南阳设计建造,大假山高达4丈,用数千吨武康黄石堆砌。峰峦起伏,磴道纡曲,涧壑深邃,清泉若注。山上花木葱茏,山下环抱一泓池水,登临颇有置身山岭之趣。“奇峰攒峙,重峦错叠,为西园胜观。其上绣以莹瓦,平坦如砥;左右磴道,行折盘旋曲赴,或石壁峭空,或石池下注,偶而洞口含岈,偶而坡陀突兀,陟其巅视及数里之外。循径而下又转一境,则垂柳千丝,平池十顷,横通略约,斜露亭台,取景清幽,恍似别有一天。于此觉城市而有山林之趣,尘障为之一空。”400多年来,豫园屡次兴废,而大假山仍保持旧观。山上建有二亭,一在山麓,名“挹秀亭”,意为登此可挹园内秀丽景色;一在山巅,称“望江亭”,意为立此亭中“视黄浦吴淞皆在足下。而风帆云树,则远及于数十里之外”。来此登高望远,若在那时可见浦江帆樯,历历在目。

位于三穗堂之后的仰山堂、卷雨楼,与大假山隔池相望。仰山堂共5楹,后有回廊,曲槛临池,可作停留小憩。望大假山景,池中倒影可鉴。卷雨楼为曲折楼台,取唐诗“珠帘暮卷西山雨”之意,雨中登楼,烟雾迷濛,山光隐约,那天正是细雨濛濛,犹如身入雨山水谷,疑在山野之中。在仰山堂东游廊口的一对铁狮,姿态生动,铸工精致。座上各有款识:“章德府安阳县铜山镇匠人赵璋”,“大元国至元廿九年岁次庚寅十月廿八日”。往前穿廊绕墙而入即是游廊,为入大假山之通道,跨于池上。廊间设方亭,有匾曰“渐入佳景”。匾下有一太湖石,状似美女柔腰顾盼,名“美人腰”。池水山景,近在咫尺,行走于此自有探寻幽趣之感。

萃秀堂位于大假山东北峭壁下,构造精粹,幽静峻洁。四周拦以围墙,堂前峰峦林立,花木阴翳。万花楼是花神阁遗址,改建后称“万花深处”,为园内胜景之一。鱼乐榭跨于溪流之上,傍山临水,凭栏可观赏水中游鱼。溪上筑一垛隔水花墙,墙上有漏窗,墙下处有半洞门,水从洞门流去。在鱼乐榭东有迂回复折长廊,俗称复廊。中间构筑方亭一座,匾额曰“会心不远”。此意出自《世说新语》:“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木,便有濠濮间想,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鱼乐榭南侧的一株老紫藤,树高42米,有300余年树龄,墙外设紫藤架,紫藤枝干盘绕,每逢春天,朵朵白色璎珞满架,深受游客喜爱。复廊墙上设窗洞,从窗洞左顾楼台掩映,右望溪流峰石,宛如小品图画。两宜轩则位于复廊南侧,面山对水,有古人“观山观水两相宜”的情趣。信步游走于此,自然胜景尽收眼中。

点春堂画栋雕梁,巨集丽精致,门窗的扇上雕刻戏曲人物,栩栩如生。堂名取宋代诗人苏东坡词“翠点春妍”之意。厅堂面对一座小戏台,镂金错彩,式样精巧,名“凤舞鸾吟”,俗称打唱台。台东南有小假山,水从假山下石窦中流出,汇成小池,戏台一半架在池中,非常幽雅。堂后有临水槛,可凭槛观鱼,有匾额“飞飞跃跃”,字型飘逸洒脱。围绕池水筑有多处景观,取名均是点题精到。和煦、学圃、古井亭、快楼、延爽阁、静宜轩、听鹂亭等,极有层次的坐落于各处,确可使人流连而忘返。

玉玲珑为江南三大名石之一,来自太湖,高约1丈余,玲珑剔透,周身多孔,具有皱漏瘦透之美,外型是由水侵蚀而成,为石中精品。古人谓之“以一炉香置石底,孔孔烟出;以一盂水灌石顶,孔孔泉流,”可见此石之精妙非凡。

积玉水廊倚于豫园东围墙,临曲池,积玉峰立于廊间。积玉峰玲珑剔透,池内流水潆洄,山石嵯峨,花木扶疏,植白玉兰、白皮松、翠竹,幽雅恬静。耸翠亭耸立于观涛楼东面假山上,双层亭阁,底层置石桌、石凳,周围林木青翠。亭内一匾“灵木披芳”

静观大厅亦称“晴雪堂”,是内园主要厅堂,雕栋画梁,轩昂高敞。厅前有两尊石狮,厅内有“静观”和“灵沼峙”两块贴金匾额。静观之名,取古语“静观万物皆自得”,“动观流水静观山”之意。大厅对面奇峰林立,堆叠多姿,或如三官献寿,或如白鹿望月,或如蝙蝠飞舞,或如九狮盘球。据说静静观之,能辨出百多种动物形象。石峰间有许多百年古树。静观东面一小院落,中有池水一泓,两侧曲廊回绕,树廕庇日,修竹潇洒挺拔,环境幽深。静观大厅前有一株白皮松,树高62米,冠幅72米,树龄已有200余年,每年花开繁盛,为园内一大景观。

得月楼位于玉华堂、玉玲珑西,两面临水。取“近水楼台先得月”之义而名。得月楼为二层楼房,建筑精致,画梁彩栋,修廊曲栏,华丽幽静。楼前有“皓月千里”匾额,皓月当空时,俯视湖心亭、九曲桥上月光,别有情趣。清代王萃龠禾有一副描写得月楼的联语“本地风光,旧时月色”,耐人寻味。绮藻堂位于得月楼下,以“水波如绮,藻彩纷披”而名。堂檐下有100个不同字型的木雕“寿”字,称为“百寿图”。堂前一天井,犹如方茶壶,内有匾额:“人境壶天”。左侧围墙上有清代“广寒宫”砖刻。

其余各处景点名下均有匾额书体,织亭的扇裙板上刻有“耕织图”。浣云假山有临流石径,依山脉迂回曲折而上。山洞内有清泉,登得月楼隐约可闻泉水声,题识“浣云”。 可以观北接“洞天福地”凤凰亭,南连“别有天”,墙上有《重修内园记》等石碑,记载着内园的历史。园内建筑十分精致,亭台楼阁、泥塑砖雕、名树古木、石峰小桥,布局紧凑而曲折幽深。

古戏台位于内园之南,建于清末。戏台正面狮子、凤凰、双龙戏珠、戏文人物等木雕图案,造型优美,栩栩如生。顶部藻井呈穹窿状,上有22层圈和20道弧线相交,四周28只金鸟展翅欲飞,中间是一面圆形明镜。戏台两侧石柱上镌有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云想衣裳花想容”,书法挺秀遒劲,为昆曲艺术大师俞振飞手笔。若游园巧合,会有沪剧或越剧等地方戏的表演,自然精彩纷呈,为戏曲爱好者所留恋之地。

豫园素有“城市山林”之誉,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能有这么的一处景色绝佳的园林实属不易,还能比较完整的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园艺建筑特色,是上海历史见证的象征,是上海人民的骄傲。正是临近春节,到处都是张灯结彩,一派喜气祥和的新年气象。上元观灯是中国的古俗,豫园元宵灯会历史悠长,规模更大,热闹非凡。在道光二十九年就到上海的清末思想家王韬在《瀛壖杂记》中写道:“城隍庙内园以及萃秀、点春诸胜处,……正月初旬以来,重门阔启。上元之夕,罗绮成群,管弦如沸,火树银花,异常璀璨。”豫园周围大街小巷也是群灯似海,一些大户人家出灯有多至二三百盏的。现在的灯会更是奇彩异常,所见者无不叹为观止。

今日的豫园占地仍有30多亩,有历史可查的景观大半恢复,园内亭台楼阁、假山水榭、古树名花,布局错落有致,疏密静动得当,应该比当年更具观赏价值。散布于豫园各处的许多砖雕、石雕、泥塑、木刻,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十分精致。《神仙图》、《八仙过海》、《广寒宫》、《郭子仪上寿图》、《梅妻鹤子》、《上京赶考》、《连中三元》等图案极具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镶嵌于壁廊、围墙上的名人书法石刻,是豫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从建园时即和书画结缘,明代著名书画家王稚登、董其昌、王世贞、莫是龙等就曾在豫园赋诗题额、挥毫作画,他们的墨迹还可在园内随处看到,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徘徊于此,贪婪的目光真不愿离开,只能以几张相片来留下这份难得的记忆了。

:豫园尖角

豫园属于上海,是江南园林中的一颗明珠,明珠那么美,我是去的。

走进去,热热闹闹,亭院楼台挨挨挤挤,花花草草摇曳多姿,深秋的景色,自然与金黄落叶有关。可是,豫园的尖角,却不在金黄落叶的范畴之中。豫园人群一拨又一拨,到哪里去寻觅一个安静的视角我停住了脚步,抬头仰望楼阁,有豫园尖角映入眼帘,那些尖角儿,都是细细的、弯弯的,有刚柔并济的美。

我想拍一张,举起相机的那一刻,很多豫园尖角被揽入镜头,它们一个个生龙活虎,翘起小尾巴的模样让人心动。说起豫园的尖角,其实也是园林亭院的瓦上风情,亭院四角的瓦上边缘,古人用心构思,便是飞檐翘角。

边走边看,也就得知了,豫园的尖角从明清而来,经历过风吹雨打,与园林一道,留下古香古色,让后来人欣赏。尖角是艺术的一支画笔,细长的,弯曲的,向上的,轮廓分明,有情有致,尖到极处,试与天公接轨。亭内的木质镂刻,与尖角朝夕相处,有时,尖角调皮地冲向园内的树枝,对接时喜气洋洋。嘿,建筑物尖角也是有情有意的。

行走在九曲桥上,抬头可见湖心亭。湖心亭,顾名思义,湖心之上,水上之亭,又有何意趣湖心亭也是尖角林立,枣红色的木式楼上,尖角处处可见。尖角簇拥的正中之上,有一细小仙鹤直立观望,真是天外有天,尖上有尖。也好,把尖角建在这秀水楼亭之间,人们走过九曲桥,来到湖心亭上观赏风光,先是被湖心亭的尖角之美而深深吸引的。

有点意思,我在举起相机选拍豫园尖角的那一刻,发现身旁有一位高大的金发勾鼻子男人,看起来,他也是在选拍豫园的尖角。外国人和我一样,用独特的眼光去观察周围景点的细微之处。我拍一张,他拍一张,然后,他指指亭院上方那些尖角,做了个翘大拇指的手势,示意为之赞扬。我心领神会,微笑地点点头。连老外都喜欢上了豫园的尖角,足以可见豫园尖角扣人心弦。

去万花楼,那里有莺莺燕燕、翠翠红红。万花楼乃是花神阁的旧址,改建西爸后便称为"万花深处"。此处环境,幽幽静静。万花楼两层,尽是精雕细镂,抬头看,那绝色的尖角,把万花楼点缀得无比壮观。这里的尖角不一样,宽宽长长的楼层上,看上去,远端尖角倒像是一艘大的渔船。

其实,在豫园尖角的别处,还矗立著许多古代人物的雕像,屋上风情异彩纷呈。这些严谨的精雕细琢,绝对经得起时光的打磨。连三穗堂门前的小尖角,也被打造得精精致致。与豫园尖角大有一比的是豫园的龙墙,我在沉香阁里徘徊,一眼望见了白色的围墙。围墙上有龙,以瓦片组成的鳞,被装饰成墙体,龙头仰头长啸,龙须直上,那才是小尖角的不尽魅力。龙墙看上去飞腾横空,与豫园里的那些大小尖角遥相呼应。

更喜欢快楼的尖角,因为这亭阁建在东南一朵云状的湖山假石上。快楼两层,上层为"快楼",下层为"延爽阁"。相比之下,快楼的尖角更细更弯更翘更迷人。

拨开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在品味着豫园的大假山、玉玲珑、点春堂、得月楼、内园不过,留在我记忆深处的,应该还是那些尖角。豫园的尖角,那是繁华都市的一方园林美景。

上海目前阶段的主导产业是先进制造业

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它一般具有如下几个显著的特征:第一,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能够实现“产业突破”。第二,具有持续的部门增长率,并高于整个经济增长率。第三,具有很强的扩散效应,能广泛的采取多种手段带动或启动其他产业的增长;对其他产业的增长产生广泛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第四,具有显著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潜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主导。第五,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随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不断转换。基于主导产业的上述五个特征,政府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主导产业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第二,应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市场潜力大,输出前景光明。第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第四,产业关联效应强。

  上海

  “申”、“沪”的由来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大约在六千年前,现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陆,东部地区成陆也有两千年之久。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上海别称为“申”。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松江(现名苏州河)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他们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

  历史沿革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后设会稽郡,治所在苏州。会稽郡辖缪县、由拳县和海盐县。缪县包括今嘉定、上海两县及青浦、松江两县大部和市区部分地区。今嘉定县境内还有一个以缪命名的缪城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筑了一条由咸阳经湖北、湖南而抵江苏、上海一带的宽阔驰道。据史载,驰道宽50步,每隔3丈植树一株。驰道通过今松江西北,“经青浦古塘桥,西通吴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率丞相李斯、少子胡亥等一批文臣武将南下巡游,曾通过松江西境和青浦南境的横山、小昆山、三泖地带,看到当地物产丰富,人众熙攘,人们划船在水上交易。这说明上海那时还没有形成城市。

  公元前207年的汉代,缪县政为娄县。今金山县境内的海盐县,汉时为刘濞的封国,此地煮海水以制盐。这种盐称散盐,质量好而量多,都被运往吴都(苏州)集散。和海盐县发展同时,由拳县也在发展之中。由于局部地体下沉现象存在,海盐部分沦为拓湖,由拳也陷入了谷水。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前后海盐县被迫向南迁移。

  到了晋代上海地区主要依靠渔、盐之利,经济已相当发达。南朝梁大同元年(585年),分割原海盐县地域置青浦县和前京县。唐时将昆山南境、嘉兴东境、海盐北境建华亭县,县治设在今松江县境内,天宝五年(746年),在今青浦东北的吴淞江南岸设置了青龙镇,直属华亭县。青龙镇原是三国时吴孙权建造和停泊战舰的场所。青龙港是吴淞江下游的起点,是唐代对外贸易的新兴港口,航运船只不仅可抵沿海和内河重镇,而且可直达日本、朝鲜。

  宋初,华亭县改属两浙路秀州(州治在今嘉兴)。这时华亭县以东的海滩,已经成为重要盐场,“人烟浩穰,海舶辐揍”,商业日益发达。宋宣和元年(1119年),随着松江航道重新疏浚,青龙镇更见发展。据宋诗人梅尧臣在《青龙杂志》中记载,青龙镇有二十二桥、三十六坊,还有“三亭、七塔、十三寺,烟火万家”,时人誉称“小杭州”。青龙镇虽如此繁华,但当年作为华亭一个海口的上海,仍然是个荒凉的渔村。后来因为吴淞江下游的淤浅,曾经繁华一时的青龙镇,就逐渐丧失了作为长江口良港的地位,而日趋萧条冷落。

  宋熙宁年间(l068一l077年),贸易中心转移到华亭东北地区,这里形成居民点,由渔村变成初具规模的小镇。南宋咸淳三年(1267),在此正式设立镇治,并派镇将驻守。因地处上海浦西侧,便称“上海镇”。元朝至元十四年(l277年),在上海镇设立市舶司,与广州、泉州、温州、杭州、庆元、澉浦合称全国七大市舶司。本埠市舶司的衙门设在后来的上海县署内,即今小东门方浜南路的光启路上。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l291年),正式建“上海县”,这是上海建城的开始。到了明代,上海地区商肆酒楼林立,这时,上海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东南名邑”。明末清初,上海的行政区又进行了沿革,逐步形成了今天上海的规模。

  近代上海

  16世纪(明代中叶)上海成为全国棉纺织手工业的中心。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海关。19世纪中叶,上海已成为商贾云集的繁华港口。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被殖民主义者开辟为“通商”口岸。在此后的一百年里,外国列强纷纷入侵上海,使上海成了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主要据点。1949年5月27日,上海这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获得解放,开始新生。

  历史性变革

  上海的解放揭开了上海发展新的历史篇章。在中国***的领导下,上海人民经过50多年的艰苦奋斗,从根本上改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条件下畸形发展起来的旧上海,使上海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1978年以来,上海的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上海人民以强烈的进取精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符合上海特大型城市特点的发展新路,使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发生了历史性的大变革,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正向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的目标迈进。

  地理位置

  上海位于北纬31度14分,东经121度29分,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长江入海口,长江与东海在此连接。上海正当我国南北弧形海岸线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是一个良好的江海港口。

  气候

  上海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上海气候温和湿润,春秋较短,冬夏较长。2004年,全年平均气温181℃,日照19296小时,降雨量11581毫米。全年50%左右的雨量集中在5至9月的汛期,汛期有春雨、梅雨、秋雨三个雨期。

  土地面积

  解放初期,上海的土地面积仅为636平方公里。1958年,江苏省的嘉定、宝山、上海、松江、金山、川沙、南汇、奉贤、青浦、崇明10个县划归上海,使上海市的辖区范围扩大到5910平方公里,几乎是解放初期的10倍。2004年末,上海全市面积63405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006%,南北长约120公里,东西宽约100公里。其中区域面积529929平方公里,县域面积104121平方公里。境内辖有崇明、长兴、横沙三个岛屿,其中崇明岛面积104121平方公里,是我国的第三大岛。

  水文

  上海地区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水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江南水乡,境内水域面积697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市总面积的11%。上海河网大多属黄浦江水系,主要有黄浦江及其支流苏州河、川扬河、淀浦河等。黄浦江源自太湖,全长113公里,流经市区,江道宽度300~770米,平均360米。终年不冻,是上海的水上交通要道。苏州河上海境内段长54公里,河道平均宽度45米。上海的湖泊集中在与江、浙交界的西部洼地,最大湖泊为淀山湖,面积为62平方公里。

  地势

  上海境内除西南部有少数丘陵山脉外,全为坦荡低平的平原,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高度为4米左右。陆地地势总体呈现由东向西低微倾斜。大金山为上海境内最高点,海拔高度1034米。

  行政区划

  解放初期,上海共划分为20个市区和10个郊区。后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和撤县建区,至2003年末,上海共有18个区、1个县,共118个镇,3个乡,100个街道办事处,3293个居民委员会和1991个村民委员会。

  黄浦区 面积 12平方千米,人口 62万。邮政编码200001。区人民政府驻延安东路300号。

  卢湾区 面积 8平方千米,人口 33万。邮政编码200020。区人民政府驻重庆南路139号。

  徐汇区 面积 55平方千米,人口 89万。邮政编码200030。区人民政府驻漕溪北路336号。

  长宁区 面积 38平方千米,人口 62万。邮政编码200050。区人民政府驻愚园路1320号。

  静安区 面积 8平方千米,人口 32万。邮政编码200040。区人民政府驻常德路370号。

  普陀区 面积 55平方千米,人口 85万。邮政编码200333。区人民政府驻大渡河路1668号。

  闸北区 面积 29平方千米,人口 71万。邮政编码200070。区人民政府驻大统路480号。

  虹口区 面积 23平方千米,人口 79万。邮政编码200080。区人民政府驻虹镇老街。

  杨浦区 面积 61平方千米,人口108万。邮政编码200082。区人民政府驻江浦路549号。

  闵行区 面积 372平方千米,人口 75万。邮政编码201100。区人民政府驻莘庄镇沪闵路6258号。

  宝山区 面积 415平方千米,人口 85万。邮政编码201900。区人民政府驻密山路5号。

  嘉定区 面积 459平方千米,人口 51万。邮政编码201800。区人民政府驻博乐南路111号。

  浦东新区 面积 523平方千米,人口177万。邮政编码200135。区人民政府驻世纪大道2001号。

  金山区 面积 586平方千米,人口 53万。邮政编码201540。区人民政府驻金山大道2000号。

  松江区 面积 605平方千米,人口 51万。邮政编码201600。区人民政府驻园中路1号。

  青浦区 面积 676平方千米,人口 46万。邮政编码201700。区人民政府驻公园路100号。

  南汇区 面积 688平方千米,人口 70万。邮政编码201300。区人民政府驻惠南镇人民东路3252号。

  奉贤区 面积 687平方千米,人口 51万。邮政编码201400。区人民政府驻南桥镇解放中路。

  崇明县 面积1041平方千米,人口 64万。邮政编码202150。县人民政府驻城桥镇人民路68号。

  人口

  由于大量人口迁入和外来流动人口增长迅速,上海人口总量规模不断扩大。上海开埠时人口不足10万,至1949年解放时,上海人口为520万,2005年11月1日零时,上海市常住人口为1778万人,与本市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了137万人,增长835%;年平均增加274万人,年平均增长162%;其中,外来常住人口为438万人,占2463%。。

  人口自然变动

  上海是全国第一个出现人口自然变动负增长的省级行政区。1995年常住人口的出生数为1239万人,出生率为704‰;死亡人口为107万人,死亡率为608‰;本市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6‰。其中,本市户籍人口的出生率为608‰;死亡率为75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6‰,连续第13年保持负增长。

  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为893万人,占总人口的5022%;女性为885万人,占总人口的4978%。性别比为10090(以女性为100)。

  人口文化程度

  上海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在上海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所占比重达到181%,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提高67个百分点;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占248%,提高1个百分点;初中及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占516%,比重下降了63个百分点。

  人才居住证

  上海不断推进人才高地建设,吸引优秀人才集聚。至2004年末,全市已有627万名境内外人才获得上海市居住证。其中,境外人才04万名,境内人才587万名。在获得上海市居住证的人才中,本科以上学历占662%,硕士、博士以上占78%。

  就业

  上海不断优化创业环境,进一步促进就业。2004年末,上海共有从业人员83649万人,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14929万人,占178%;集体单位从业人员22552万人,占27%;“三资”、私营等其他经济单位从业人员46168万人,占552%。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5%,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是近10年来的首次下降。

  经济增长

  进入新世纪,上海以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着力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扩大内外开放,加快科技和体制创新,使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增长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1992年以来,上海经济已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9143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753%,平均每年增长119%。

  财政收入

  在总体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05年,上海完成财政收入409581亿元,比2000年增长13倍,平均每年增长185%。全年地方财政收入14339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其中,增值税22612亿元, 增长134%;营业税51293亿元,增长159%;个人所得税11192亿元,增长262%;房产税341亿元,增长259%。“十五”时期,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完成472656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36%,相当于建国至“九五”期末总和的69%。

  上海地位

  正在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迈进的上海,肩负着面向世界、服务全国、联动长三角的重任,在全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这个人口仅占全国1%、土地面积占全国006%的城市里,完成的财政收入占全国的八分之一,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

  产业结构

  上海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2005年,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475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878%,平均每年增长13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58838亿元,比2000年增长667%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由2000年的16∶463∶521调整为09∶489∶502。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上海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2004年,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六大行业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40%。其中,金融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居第三产业之首,达到10%;上海保险网批发和零售业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2%。房地产业继续快速发展,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05%上升到84%。

  就业结构

  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上海的就业结构变化显著,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不断增加。2005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结构比例从2000年的108:443:449调整为71:375:554。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提高105个百分点,第一、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则分别下降37个和68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

  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4255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24686亿元,增长61%,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52%。投资结构发生新变化。从产业投向看,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45487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增幅明显高于工业投资增长73%的水平。从经济类型看,非国有经济投资230228亿元,增长81%;国有经济投资124027亿元,增长299%。民间投资比重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市民间投资完成9421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66%,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

  所有制结构

  上海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国资、外资、民资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2005年,在上海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96%下降为575%;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由上年的404%上升为425%。其中私营及个体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57%上升为164%。

  农业产值

  上海郊区以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为重点,不断加快农业结构调整。2005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79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下降91%,平均每年下降07%。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23339亿元,比2000年下降7%。

  农副产品生产

  上海严格实行耕地保护,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1661万公顷,粮食总产量达到10536万吨。全年优质稻种植比例达到94%,优质油料作物种植比例达到70%。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继续提高。至2005年末,上海注册品牌的农产品139个,有149家企业的273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认证。

  农产品出口

  上海农产品出口保持快速增长。2005年,郊区初级农产品出口总额1455亿元,比上年增长374%。农产品出口在原有畜禽、水产等品种的基础上,新增了花卉、蔬菜等深加工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为欧洲、中东、美国、南非、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现代农业园

  农业生产的集中化和科技化水平稳步提高。至2005年末,上海有143个规模化、现代化蔬菜园艺场;12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投入各类建设资金5482亿元,引入产业开发项目128个,有163项科研成果在园区推广应用。

  农业规模化经营

  上海农业规模化经营不断加快。至2005年末,全市有420家农业产业化企业,3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40多万户分散农户、10万公顷种养面积进入规模经营产业链。全市粮食规模经营面积占粮食种植总面积的比重达到459%。

  工业发展

  上海依托大基地、大项目建设,促进工业生产持续增长。2005年,上海实现工业增加值41552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94%,平均每年增长142%。其中,重工业增加值291293亿元;轻工业增加值108175亿元。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6876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14倍,平均每年增长192%。

  重点发展行业

  重点发展行业对上海工业生产的拉动作用明显。2005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和生物医药制造业六个重点发展行业完成总产值999355亿元,比上年增长165%,拉动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101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32%;其新增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新增产值的比重达到70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3852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635%。

  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2005年,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82667亿元,比上年增长22%,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86%。其中,电子及信息领域完成工业总产值353092亿元,增长293%;光机电一体化完成工业总产值4689亿元,增长144%;生物、医药技术完成工业总产值23369亿元,增长117%。

  区县工业

  区县工业增长加快。2005年,上海规模以上区县工业完成总产值917533亿元,比上年增长18%,增幅高于全市工业41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81%,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03个百分点。全年“1+3+9”工业园区完成总产值734967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9个市级工业园区完成总产值139977亿元,增长192%。

  工业经济效益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总体良好。2005年,上海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023。工业企业实现利润93956亿元,实现税金60559亿元。其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4795亿元,占工业利润总额的477%;实现税金24244亿元,占工业税金总额的40%。

  工业产品产量

  适应市场需求的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86%。集成电路、微型电子计算机、民用钢质船舶、汽车、房间空气调节器、移动电话机、程控交换机等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

  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05年,上海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109791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全年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加值65375亿元,增长258%;信息产品销售业增加值2166亿元,增长127%;信息服务业增加值4225亿元,增长264%。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加快。2005年,上海用于信息化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30887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87%。2005年末,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增加到30G;国际互联网用户803万户,宽带接入用户2474万户,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70万户和8858万户。全市有卫星站点915个。

  信息化重大工程

  2005年,集约化信息管线、超级计算中心、互联网络交换中心等信息化重大工程建设加快,加快了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信息技术应用

  城市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快,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水平不断提高。至2005年末,社会保障卡累计发放96367万张,公交“一卡通”销售量达到197402万张,数字证书发放561万张。社会诚信体系进一步完善。至2005年末,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共采集618万市民的信用记录,比上年末增加85万人;出具个人信用报告460万份,增加182万份;企业联合征信入库量达到60万户。

  城市建设投资

  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要突破。2001~2005年,全市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累计达到325721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26%,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46%。城市基础设施网络的不断完善,为进一步改善上海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城市综合功能创造了有利条件。

  重大城市建设工程

  上海的重大工程建设根据上海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目标,科学统筹,加快推进,相继建成了一批跨黄浦江的大桥、隧道、高架路、高速公路、地铁、磁浮线、浦东国际机场、洋山深水港等标志性工程。2005年,上海重大工程建设完成投资60713亿元。年内洋山深水港一期、浦东铁路一期、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二期、东海大桥等重大工程相继建成。A6新卫、A7亭枫等高速公路建成;轨道交通4号线投入运营;翔殷路隧道建成通车,使中心城区的越江车道数增至54条。

  旧区改造

  上海新一轮旧区改造突出重点,保持合理规模。2001~2005年,全市共拆除旧住宅建筑面积24315万平方米,动迁居民3657万户。2005年,全市完成旧居住区综合整治131万幢,面积1550万平方米;“平改坡”1541幢,面积386万平方米;更新维修电梯360台。

  环境保护和治理

  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上海整体生态环境继续改善。2005年,全市用于环保的资金投入281亿元,相当于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07%。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年整治中心城区河道76条(段)共60公里,中心城区河道水质明显改善。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二期工程基本完成。苏州河水系有594家单位的污染源被截流,苏州河干流基本消除黑臭,主要水质指标已稳定达到景观水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22天,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82%。全市区域月降尘平均值为88吨/平方公里,比上年下降118%。污染治理能力进一步增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471万吨/日,比上年增加284万吨/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2%。全年新增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5400吨/日。

  城市绿化

  城市绿化建设加快推进。至2005年末,上海城市园林绿地面积289万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12万公顷。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7%。近年来相继建成了延安中路绿地、太平桥绿地、黄兴公园、大宁绿地、徐家汇公园、广场公园三期、徐家汇公园三期、延虹绿地、世博林绿地、新江湾城绿地等200多块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开放式生态景观绿地,使市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科研力量

  科技队伍不断壮大。至2005年末,上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工程技术人员1777万人,科技活动人员752万人。企业办科技机构479家。至2005年末,上海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9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67人。

  科研投入

  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05年,全市用于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214亿元,比上年增长255%,相当于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34%,比2000年提高06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4个百分点。

  上海中长期发展目标

  面对充满机遇而又富有挑战的21世纪,上海已经确定了新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把上海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779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