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离骚的思想感情是什么?,第1张

离骚》的思想内容:通过诗人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终生的描写,强烈地抒发了他遭谗被害的苦闷和矛盾的心情,表现了他为国献身的精神,和与国家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和同情人民的感情。

《离骚》的艺术特色:中国文学观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创作方法源远流长,现实主义导源于《诗经》,浪漫主义导源于《楚辞》。《离骚》的浪漫主义表现在两个方面。

《离骚》展现了作者爱国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为实现这种理想而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他殷切希望楚国能实行修明法度、举贤授能的“美政”,再现尧舜禹汤文武和三后那样的自己心目中的盛世。

扩展资料:

关于《离骚》的创作年代,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据此则当作于屈原放逐后。

今人对此说法不一,有说作于楚怀王时屈原被疏远后,还是作于楚顷襄王时屈原被流放后,有说作于怀王末顷襄王初,有说始作于怀王时而成于顷襄王初,迄无定论。写作时间当在秋天。

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

从《离骚》内容看,洋洋洒洒又波澜起伏,浩浩荡荡又回环跌宕,以致使读者往往感到眼花缭乱而主旨难明,惊心动魄而头绪不清,心潮澎湃而思绪难静因此,王邦采《离骚汇订》说:“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屈子之情生于文也,忽起忽落,忽断忽续,屈子之文生于情也”古今学者在分析其结构以把握其脉络上多有研究由于《离骚》篇幅较长,内容又极为复杂,各人理解往往不同因此对其段落的划分和大意的概述也不尽一致姜亮夫《楚辞今绎讲录》(1)说:“关于《离骚》的分段,历来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95家之多”现介绍以下五种:

1、两段论如冯沅君、陆侃如的《中国诗史》(2),将《离骚》全文划分为两大段:第一段从开头至“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先叙世系,次叙出生年月和名字,再叙自己的人格、学识、才干,最后叙怀王的昏庸,党人的争斗以及女媭的教诲第二段从“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至结尾主要是借理想的事实来表情冯沅君与陆侃如的这种划分法是最简洁的清代吴世尚《楚辞疏》亦为两段论,但具体划分却有区别,第一段自篇首至“沾余襟之浪浪”;第二段自“跪敷衽以陈辞兮”至篇未

2、三段论如清代龚景瀚《离骚笺》第一段从篇首至“沾余襟之浪浪”,认为“正言之也”;第二段从“跪敷衽以陈辞兮”至“余焉能忍与此终古”,认为“放言之也”;第三段从“索琼茅以筳篿兮”至篇未,认为“假言之也”再如当代楚辞学者姜亮夫《楚辞今绎讲录》他在该著中说:“对《离骚》分段最乱的是胡适,这与他没有弄清每段的意思有关”第一段从开头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第二段从“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至“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第三段从“索琼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至结尾这三大段中,第一段是自道身世与志愿,第二段是欲辅国而求贤求女不得,去国不可能,然后订出来第三段神游西土求以寄怀念宗邦的情思考虑《离骚》内容中上下左右前后的反复之处,着重扣合主要含义,总不离宗子忧国一念清代朱骏声《离骚约注》、今人郝志达《楚辞今注今译》(3)亦为同类说法三段划分法,在当代是比较流行的一种

3、四段论如张来芳《离骚探赜》、张纵逸《屈原与楚辞》(4)等第一段从开头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主要意思是总述己志采用素描手法,追述了自己的世系、品德、志向及辅佐楚王改革政治的种种斗争,将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勾画出一个轮廓;第二段从“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至“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主要意思是写求索失败,为了追求理想,实现理想,他经过了上下求索的苦难历程,倾诉了累遭失败的悲愤之情;第三段从“索琼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至“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主要意思是写离国不忍作者通过占卜,向神灵呼救,灵氛劝其远游,巫咸劝其暂留,自己犹豫不决,于是再次分析楚国现实,最后决定听从灵氛忠告,离国远游,寻求美女(喻贤臣);但终因眷恋故土而不忍离开,表现了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第四段,即结尾的“乱辞”,总括全篇,写以身殉国张来芳在四段中又划分了九小段,并分别概述了段落大意,是当今比较精细的一种划分法

4、七段论如清代奚禄诒《楚辞详解》第一段自篇首至“虽九死其犹未悔”;第二段自“怨灵修之浩荡兮”至“岂余心之可惩”;第三段自“女媭之婵媛兮”至“沾余襟之浪浪”;第四段“跪敷衽以陈辞兮”至“好蔽美而嫉妒”;第五段自“朝吾将济于白水兮”至“余焉能忍与此终古”;第六段自“索琼茅以筳篿兮”至“吾将远逝以自疏”;第七段自“ 吾道夫昆仑兮”至“蜷局顾而不行”溪禄诒是按《离骚》的创作手法进行分段的

5、十段论如清代戴震《屈原赋注》和近代詹安泰《屈原》(5)等詹安泰的具体划分办法是:第一段自开头至“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先叙述自己的世系、名字、性格、才能和修养,表示他有可能很好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然后说出自己愿引导楚王,为国效忠;第二段自“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至“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指出应走的道路和不能顺利进行的原因;第三段自“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至“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说明要培养人才以贯彻自己的正确主张,要和敌党作斗争,至死不变;第四段自“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至“伏清白以死直兮,因前圣之所厚”申述为人民、为祖国而斗争,虽然遭遇到一切的阻力,也只有容忍坚持,直至贡献出最后的生命,怎样也不肯委曲投降,同流合污;第五段自“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抒写或进或退或去国的复杂矛盾的心情,而归结到必须按照本来的意志去做,怎样也不能变更;第六段自“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至“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假托女媭的责备和自己向重华的申诉,来显示出自己的品质的高尚和主张的正确;第七段自“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至“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为了实现自己根本改造楚国的理想,从各方面作出重大努力,但终于不能实现;叩帝阍见阻,求宓妃不得,想要见“有娀之佚女”,恐已落在“高辛”的后面,寻“有虞之二姚”,又“理弱而媒拙”这样以最大的努力来企图理想的实现,而仍没有实现的可能,就感到内心的矛盾极为难堪,下面不能不转而问卜求神了我们只看里面“忽反顾而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和“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这些说法,就可以体会到,他写的虽是天上,但还是从楚国的现实基础出发的,写天上仍是写人间,天上的情形正是人间的影子;第八段自“索琼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至“及余饰之方壮兮,周流观乎上下”假托灵氛、巫咸占卜中的说话——灵氛劝他去楚求和,巫咸劝他留楚求和,他表示自己的意见,因而极其深刻地写出楚国一班党人的为非作歹的情况,连自己所培养出来的青年也变了质,降附敌党;第九段自“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历吉日乎吾将行”至“仆失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由于灵氛的劝告,就打算远行了——“吾将远逝以自疏”,转道昆仑,周流四方,由天津到西极,涉流沙,过赤水,经不周,指西海,听《九歌》,看舞《韶》,真正作了一番神游可是,一回头看到楚国,又悲从中来,连赶车的人和挽车的马,都眷恋楚国不忍前进,那又怎么可以离开祖国和人民而偷安取乐呢他情愿牺牲个人的利益而忠诚救国的坚强意志,在这种情况对比之下,已十分明确地表露出来了;第十段即结尾的“乱辞”是全篇的总收束:国内那班人(指执政权的,和下面莫足与为美政的人一样)既然没有一个是知己了,又何必苦苦相恋故都正确的政治理想已经没有人理会,没人合作了,只有准备以身殉国

古今楚辞研究者划分《离骚》的段落及其大意的概述不止于以上五种宋代文学家朱熹最先为《离骚》划分章节他在《楚辞集注》中,按照《离骚》的韵律,以四行为一小节,将全诗划分为九十三节宋人钱杲之《离骚集传》结合内容,将《离骚》划分为十四段另外,明代李陈玉《楚辞笺注》分为十四段,清代屈复《楚辞新注》分为五大段,鲁笔《楚辞达》分为十二段,朱冀《离骚辩》分为八段,张德纯《离骚节解》分为十三段,如此等等当代楚辞学者文怀沙《离骚今译》、闻一多《离骚解诂》、郭沫若《屈原赋今译》、梅桐生《楚辞入门》(7)等等,均对《离骚》进行了段落划分,并概述了段落大意

从《楚辞》研究的发展历史来看,对《离骚》的段落结构划分从明代开始受到重视,分法渐多,分歧渐大在同一类型划分方法上,具体的段落划分办法也不尽相同如:清代王邦采《离骚汇订》的三分法,即为:篇首至“岂余心之可惩”;“女媭之婵媛兮”至“余焉能忍与此终古”;“索琼茅以筳篿”至篇末他与龚景瀚《离骚笺》均为三段论,但具体划分却有区别再如朱冀《离骚辩》与中华书局出版的宋代洪兴祖《楚辞补注》(8)重印修订本均为八段论,但具体划分也有区别对《离骚》层次结构划分研究比较精细的,是当代楚辞学家毛庆的《〈离骚〉的层次划分及结构的奥秘》(9)一文他在查阅一百多本研屈著作(清及清以前70多部,清以后20多部),发现不同分法近四十种在仔细分析各家分段的原则和特点后,认为诗篇中伏有三条线,即叙事、情志、方法它们在诗篇中波动运行,时起时伏,此起彼伏,既有合又有分,既综合又独立认为“八分法重在‘事’,十分法重在‘志’,龚氏三分法(10)重在‘法’”毛庆倾向于在三个侧重面中,每个侧重面选一种分法作代表,侧重叙事的,当以朱冀或中华本(11)的八分法较合理,侧重于情志的,当以戴震的十分法较合适,侧重于手法方面的,奚禄诒的七分法较合适一些毛庆的这些观点,对于研究和划分《离骚》的层次结构提供了较为科学的方法

注释:

⑴姜亮夫《楚辞今绎讲录》,北京出版社,1981年10月

⑵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

⑶郝志达《楚辞今注今译》,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⑷张来芳《离骚探赜》,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张纵逸《屈原与楚辞》,吉林人民出版社,1957年5月

⑸詹安泰《屈原》,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7月

⑹游国恩《楚辞概论》,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

⑺文怀沙《离骚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闻一多《离骚解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2月;郭沫若《屈原赋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6月,又见《郭沫若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梅桐生《楚辞入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

⑻洪兴祖《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中华书局出版,1983年3月第1版,2002年10月第4次印刷

⑼见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5期

⑽龚氏三分法,指清代龚景瀚《离骚笺》的三分法

⑾中华本,指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的洪兴祖《楚辞补注》

屈原离骚

战国时期楚国的离骚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首诗歌,它篇幅最长,字数两千多,句子达到三百多句,而且离骚所表现的意境和个人的思想情感也都非常具有感染力。

屈原画像

司马迁对离骚两字的解释为,遭受忧苦。因为他们离的时代比较近,所以相对来说这个解释还是比较正宗的。离骚整体讲述了作者个人出生名字经历和曾经的抱负,将古代传说,人物对话,自然以及对美的追求,现实的困境和理想的美好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诗歌所蕴含的内容非常丰富。

在用词押韵上,它开创了诗歌的楚辞体,以兮押韵,字词表达华丽率性,这种文体诗歌对后人的创作也产生了影响。句子结构,字数要求则比较没有限制,突破了之前旧文学传统的禁锢。兮字的大量反复运用,也是离骚的一大个性,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把思想,经历,转变,神话和现实巧妙结合。这些也体现了屈原独特的人格魅力,引发了后代诗歌史上对诗歌以丰富澎湃的个人情感来大胆创作的新潮。

在内容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过去,陈述现状。内容包括了诗人自己的出生名字,经历,政治抱负,以及被小人陷害抑郁不得志和对楚国昏庸政治的愤怒。

后一部分描述向往未来追求真理,表达自己对贤明政治的不懈追求还有对人民群众的热爱,甚至还表示出以死殉国的决心。

屈原九歌

九歌是优秀诗人屈原的一首经典诗歌,这首诗想象力肆意狂放,用词华彩瑰丽,读起来朗朗上口,荡气回肠,是战国时期诗歌的典型代表作。

九歌舞台照

屈原和李白堪称是我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双绝,和李白的豪放洒脱不同,屈原的诗歌里有时会多一些悲怆,多一些怜悯,多一些优柔的情思。

――九歌就是这样。诗歌讲述了一位多情惆怅的女鬼在山之巅默默等待的故事。女鬼穿着漂亮精致的衣裳,上面点缀着朵朵鲜花,山间的微风吹来,衣袖飘飘,芳香迷人;女鬼还画着迷人的妆容,娇艳欲滴,像是刚被露水打过的花瓣一样。她从幽暗神秘的竹林深处而来,来到这座高高的山岗上面。

山岗下面过客很多,山鬼耐心的端详着每一个人,等了很久还是没等到自己的心上人。是不是自己来晚了?她恨自己走的太慢,她恨这山路太过陡峭崎岖。她满腔是恨,寂寞又凄凉的站在那,孤苦伶仃,行单影只。风吹动天边的一片片白云,连白云都是成双成对地簇拥在一起。

白云变成了乌云,山风越来越大,马上就要下雨了,还是没看到心上人的身影。乌云越来越密,天地间一片漆黑。劲风吹的树叶哗哗直响,吹散了女鬼漂亮的妆容,冷得她瑟瑟发抖。她多么希望心上人此刻就出现,给她一个宽广的肩膀,为她遮风避雨,驱寒取暖。

大雨倾盆而至,夹杂着电闪雷鸣,天地间一面灰蒙,还是没有心上人的踪影。

屈原橘颂

一代诗人屈原的一生起伏不定,个人命运始终与国家的安危绑在在一起,以投身报效国家为终身目标。当楚国灭亡,屈原的生命也随之走到了尽头。他所创作的《橘颂》可以说是他信仰追求的真实写照。

屈原剧照

橘树生在气候温润的南方,如果强行移栽到北方,那所结的果实就又酸又涩,难以下咽。这在屈原看来,是橘树对故土忠贞不二的表现。这样的品格正是屈原毕生所追求的,他借助橘树来表明自己的立场,身为楚国朝臣他心系国家危亡,到任何地方都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初衷。其实,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纷争不断,很多士大夫在本国得不到器重,转而投向跟自己志同道合的别国君主。在那样纷乱的年代,忠孝情意反倒没有个人抱负那般重要。

但是,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他把橘树当做忠贞不二的榜样,借物言志,把橘树当成是自己的化身,绝不会因为权势而投向他国,对楚国的感情至死不渝。这不仅仅是他作为文人的一代风骨,也是他楚国贵族身份的最好出路。他的国家没有了,他的生命也就随之消失了。诚如橘树一般,脱离了故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养分,还有对这个世界有什么可留恋的呢?

不管屈原的结局如何,他所创作的《橘颂》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开辟了借物言志诗歌的先河,非常值得后世借鉴。

关于屈原的故事

说起屈原,大家首先可能会想到他报国投江的故事。其实还他有另外一个故事同样动人心魄,那是关于爱情的一个故事。公元前325年,屈原15岁,正是青春年少,情愫懵懂的年纪。

屈原剧照

屈原每天早起读书,读累了就沐浴着清晨的阳光在田地里散步。连续三天了,每天他都能看到一个小姑娘背着一个大大的竹篓,手里拿着一把镰刀。小姑娘右手持着镰刀飞快地划过野草,左手迅速接住,然后头也不抬,顺势扔到背后的竹篓里。整个动作成熟老练,一点也不拖泥带水。

可是小姑娘的面容却一点也不成熟,眼睛不大,嘴巴也不大,看起来小巧精致,大约有十三四岁的样子。屈原看着小姑娘背着满满的竹篓消失在田野里时,心里总会升起一阵莫名的失落感。好几次,他都想走上去问个好,但都没鼓起勇气。

又是一个清晨,这天天气并不好,阴得很重。屈原刚走出门口就看到了那个小姑娘。小姑娘低着头,全神贯注地割着草。屈原在远处静静得看着,他忽然觉得这默默地关注着也挺好的。

乌云很快越积越多,随后就下了雨。小姑娘头发一下子被打湿,她无助得抬起头。突然看到屈原所在的屋檐,她咧开嘴,露出一个甜甜的笑容,飞快地跑到屋檐下。

竹篓里草已经很多,她想卸下来,但是有点吃力。屈原赶快上去帮了一把。

小姑娘回报了一个和刚才一样甜的笑容并且问道:下雨了,你怎么还不回家啊。

屈原是第一次听到小姑娘的声音,这声音直爽干脆,像是田野里无拘无束的风一样。屈原支支吾吾地说:我回家也没事做,在……这看你割草。

小姑娘说:唉,割草很累的,有什么好看的,看你这打扮,平时很少干农活吧?

屈原点点头。

小姑娘低头想了会,狡黠地笑道:那以后你帮我割草啊,我俩一起割。

还有什么比这更开心的事?屈原捣蒜一般地点着头。

遗憾是,自从雨后两人分别后,屈原再也没有见到过这个小姑娘。屈原每天都在房檐下等候,小姑娘的身影再也没出现过。很多人认为是小姑娘雨后回家时遇到了意外,但这只是猜测,具体原因无人得知。

后来屈原根据这段伤心事写成了诗歌《九歌》,诗中主角也是苦等心上人而未至,大概是屈原最真实的内心写照吧。

为什么要纪念屈原

屈原生于公元前278年抱石自尽于汨罗江,是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中国五千年历史悠长,名人层出不穷,为什么要纪念屈原呢?

屈原画像

这一是纪念他出色的文学成就,二是纪念他高尚的品格。屈原呕心沥血作成的诗歌,开启了楚辞这一文体的先河,把赋、比、兴巧妙融合在一起,将借物明心、抒发思想感情发挥到了极致。屈原在楚怀王时代在官居高位,也曾在朝堂上大放异彩。他的骨子里流淌爱国的血液,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不因自己遭罢黜而怨恨不以个人处境悲凉而心有怨怼,一心只想着自己能为楚国的强大添砖加瓦。

屈原一生历经三朝君主,在第二任君主楚怀王时得到重用。他能够现在历史发展的高度上预见未来政局的走势,主张富国强兵抵御秦国。无奈屈原他算的准未来却看不清现在,受到其他各方势力的排挤,最终与楚怀王之间产生嫌隙。即使这样,在楚怀王死后,他仍对楚国王室抱有期许,不想自己满身本事被白白浪费。随着他再一次被流放,他的政治生命走到了终点。

不管屈原的结局如何,在他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他是正义和忠烈的化身,他身上所带有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怀,值得每一个人敬仰。尤其是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他身上的宝贵品格显得尤为重要。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译文:

我揩着眼泪啊声声长叹,可怜人生道路多么艰难。

我虽爱好修洁严于责己,早晨进谏晚上就被罢免。

他们攻击我佩带蕙草啊,又指责我爱好采集茝兰。

这是我心中追求的东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后悔。

怨就怨楚王这样糊涂啊,他始终不体察别人心情。

那些女人妒忌我的丰姿,造谣诬蔑说我妖艳好*。

庸人本来善于投机取巧,背弃规矩而又改变政策。

违背是非标准追求邪曲,争着苟合取悦作为法则。

忧愁烦闷啊我失意不安,现在孤独穷困多么艰难。

宁可马上死去魂魄离散,媚俗取巧啊我坚决不干。

雄鹰不与那些燕雀同群,原本自古以来就是这般。

方和圆怎能够互相配合,志向不同何能彼此相安。

宁愿委曲心志压抑情感,宁把斥责咒骂统统承担。

保持清白节操死于直道,这本为古代圣贤所称赞!

后悔当初不曾看清前途,迟疑了一阵我又将回头。

调转我的车走回原路啊,趁着迷途未远赶快罢休。

我打马在兰草水边行走,跑上椒木小山暂且停留。

既然进取不成反而获罪,那就回来把我旧服重修。

我要把菱叶裁剪成上衣,我并用荷花把下裳织就。

没有人了解我也就罢了,只要内心真正馥郁芳柔。

把我的帽子加得高高的,把我的佩带增得长悠悠。

虽然芳洁污垢混杂一起,只有纯洁品质不会腐朽。

我忽然回头啊纵目远望,我将游观四面遥远地方。

佩着五彩缤纷华丽装饰,散发出一阵阵浓郁清香。

人们各有自己的爱好啊,我独爱好修饰习以为常。

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变,难道我能受警戒而彷徨!

《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离骚》主要讲的是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对自己愤世嫉俗,为奸佞小人所不容的无奈,对怀王昏庸,奸佞当道的愤恨。

《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历来以其可与日月争辉的光芒照耀诗坛。它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象,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思想和艺术上的魅力并重,令无数人为之倾倒。同时,它也是我们了解屈原伟大思想与生平的最重要的历史资料。课文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叙述作者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周围众人的猜疑和造谣中伤,君主也疏远了他,他一方面表明誓死决不就此退缩,和蝇营狗苟的小人们同流合污,一方面设想自己要隐退,同时更加努力培养自己的美好的德行。这部分也是作者最集中表白自己的心志,感情表达最直接、强烈的段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785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