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春夜洛城闻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第1张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几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1、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2、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李益《春夜闻笛》;

5、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

——杜甫《吹笛》;

6、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戎昱《闻笛》;

7、一声落尽短亭花,无数行人归未得。——王武子《玉楼春闻笛》;

8、一声来枕上,孤客在天涯。——李中《旅夜闻笛》;

9、长安城中百万家,不知何人吹夜笛。

——岑参《秋夜闻笛》;

10、秋风忽洒西园泪,满目山阳笛里人。——窦牟《奉诚园闻笛》

小题1:《夜上受降城闻笛》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春夜闻笛》抒发的是迁客的归怨(有家不能归的愁怨)  6

小题2:《夜上受降城闻笛》写沙漠似雪,月色如霜,用荒寒、凄凉的景象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悲愁(或运“尽望乡”的细节描写表达对家乡的深切思念)(1分)。《春夜闻笛》借春天一到,大雁就急切北飞的情景来反衬诗人不能北归的遗憾和怨愁(答出反衬即可得分)(1分)

小题1:

试题分析:鉴赏诗歌的情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有客观选择题,也有主观表述题。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小题2:

试题分析:体会诗歌的艺术技巧,就是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能力。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做这类题,学生应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手法,审清题目,分析这里所用艺术表现手法的类型。总结为:这首诗运用了某一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思想情感。

  《春夜闻笛》作品介绍

 《春夜闻笛》的作者是李益,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83卷。

 《春夜闻笛》原文

 春夜闻笛

 作者:唐·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春夜闻笛》注释

 ①迁客:被贬谪之人。

 ②看:全诗校“一作逢。”

 《春夜闻笛》作者介绍

 李益(748—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家居郑州(今属河南)。公元769年登进士第,公元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公元797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公元800年南游扬州等地。公元820年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公元827年以礼部尚书致仕。

 李益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律体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

 《春夜闻笛》繁体对照

 卷283_87春夜闻笛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壹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借旅雁自比,以万里反衬自身的孤单,写虽在战乱中来到江南作客,但仍无法忘怀那“万里烟尘”的中原,比喻形象,对比鲜明。(3分)

(2)李诗之泪是自伤身世之泪,表现了诗人被贬南方,渴望北归而不能的遗憾与怨恨;(2分)朱诗之泪是忧时伤世之泪,表现了诗人因中原沦陷被迫漂泊江南的离愁别恨与担忧时局的爱国情怀。(2分)

考查对作品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鉴赏,能力层级为D

(1)《春夜闻笛>引发的是谪迁之人盼归的鍪盥(人留雁归,朝廷的恩赦并没有

随着太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a(1分)‘《夜上受降城闻笛>引发的是戍边将士的盟兰盟遍监。(“愁怨”、“思乡的惆怅”各1分,点明“谪迁之人”、“戍边将士”1分。)

(2)诗歌前两句描写了登城所见之景: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1分)边地之感,加上撩动乡愁饷月色,二者正是触发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1分),渲染了空旷惨淡的气氛。(1分)这为笛声的出现、末句的直接抒情作了烘托和铺垫。(1分)

《春夜洛城闻笛》诗歌首句中的“暗”字有断续、隐约之意,与诗的情境是一致,全诗表达了作者因闻笛而思乡的情感。

《春夜洛城闻笛》首句中的“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

扩展资料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816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