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德育新课程作业的三大转变]

学校德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德育新课程作业的三大转变],第1张

  德育新课程作业的三大转变指的是:德育课程作业目的的转变――即作业由追求对知识习得与巩固的单一目的,转变为作业既注意知识习得与巩固,同时更注重优化和提升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与习惯,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多维目的;德育课程作业内容的转变――即作业内容由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转变为引领学生走进现实生活世界,让他们更多地去关注生活、反思生活和改变生活;德育课程作业节点的转变――即由作业的固时性、封闭性,转变为作业的过程性和开放性。

一、德育课程作业目的的转变

新德育课程坚守生活德育理论,课程的作业设计和训练,摒弃了“由道德知识和理论所设置的框框”[1],作业的目的由单一转变为多维,即在注重优化和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与习惯,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又不忽视对生活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的习得。例如《 我的好习惯 》(苏教版《 品德与生活 》二年级上册)设计的一道作业――卡通画面上呈现的是一棵树,枝干和枝条上有许多树叶。这道作业的提示语是:这是一棵成长树,只要你养成一个好习惯,就可以在树叶上写出来,并涂上颜色。这道作业不受时空的限制,学生只要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就可以在“成长树”上的一片树叶上写出来。类似这样的作业,能鞭策、激励学生不断努力去养成一个又一个好习惯。又如教学《 让诚信伴着我 》(人教版《 品德与社会 》五年级上册)一课,一位教师设计的作业是:“一个人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有一次乘船渡江,天气突变,此时风大浪涌,险象环生。船夫说,请你丢弃一个背囊,减轻船的载重,方可化危为安。这个人对自己的背囊这个也舍不得,那个也不愿丢,最后将‘诚信’背囊抛进了大江里。你怎样看待这个人的选择?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并说说理由。”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说出了自己的选择和理由。有的说:“他不应该丢掉‘诚信’,因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我觉得可以丢掉‘金钱’,因为‘金钱’没有了可以再挣。”有个学生抢着说:“我会丢掉‘荣誉’,因为只要‘诚信’不丢,‘荣誉’还会再获得。”……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迪是,按照教学目标的取向,设计有一定难度的作业,可以让学生的思想变得丰富而深刻。

上述例子说明了德育课程作业设计价值取向的转变。让作业设计的目的与课程的教学目标相吻合,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和社会性发展,让学生的生活走向更好,更有意义和价值。[2]

二、德育课程作业内容的转换

作业选择什么内容,直接关系着能否最佳地发挥作业的功能和价值。在生活论德育的主导下,德育课程的作业内容,要引领学生由走进文本世界转变为走进儿童自己的生活世界。这是因为生活论德育所倡导的“道德学习要使人学会的是:关注生活、反思生活、改变生活”。[3] 而作业,作为道德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无疑也应围绕如何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反思生活、改变生活”而运筹。

1.作业内容要引领学生关注生活

“道德学习与知识学习不同,它所关注的不只是生活的事实,更为重要的是基于生活事实的生活意义”,“在生活的关注中,关注者投入的是整体的生命,敞开的是自己整个的精神世界”。[4]按照生活德育理论,德育课程作业的内容,不仅要面向现实生活,而且要能牵引、触动和引发学生的情感、愿望和体验。例如教学《善待他人》(鄂教版《 品德与社会 》五年级下册)一课,教师设计的移情性作业――“小亮和小晶在玩乒乓球,小晶玩得很勉强,常常用手按在肚子上,可能是因为肚子痛,而这个孩子从不为一点小痛诉苦,无论做什么事都不示弱。如果你是与小晶配对打乒乓球的小亮,应当怎样对待小晶呢?”类似这样的作业,无疑有助于引领学生敞开心灵,倾注真情去关注生活。

2.作业内容要引领学生反思生活

“生活的‘反思’是将人原有的生活、生活经验置于一种被‘探问’的位置和状态之中”,“通过探问与反思的生活经验已经不再是原有的生活经验了,它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人们正是在反思中“生发出建构更好生活的愿望和指向”。[5]按照生活德育理论,德育课程设计和安排反思性作业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反思性作业是指向作业者自身的,是致力于学生自身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自我学习的监控能力。例如,《拥有好心情》(人教版《 品德与社会 》五年级下册)一课设计的作业:

自我反思:我曾为______事生气,当时我的想法是______,当时我的心情是______,假如我这样想______就不会生气了。

反思性作业,能促进个体对已有经验的改造,实现对习得意义的重建,有利于学生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弘扬道德的品德,摒弃非道德的因素,从而提升道德境界。

3.作业内容要引领学生改变生活

鲁洁教授说:要改变或改善生活,“除了要有相应思想为指导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感性的活动,实际的行为去改变现实境遇、现实关系。道德学习在这个环节的主题就是‘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和改变生活’”。[6]按照生活德育理论,德育课程应当更多地设计和安排感性的实践性作业。例如,教学《我也有爱》(鄂教版《 品德与社会 》三年级上册),一位教师设计的作业是:试一试,给爸爸妈妈分别洗一次脚,看看父母脸上的表情,听听他们的感受。显而易见,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这道实践性作业,从而“改变了现实境遇,现实关系”,强化了亲情,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和幸福。

三、德育课程作业节点的转变

所谓作业节点,是指教学中的作业时间点与优化学生学、改善教师教的关系。按照教学论基本原理和生活德育理论的要求,德育课程作业的节点,应是多时性、过程性和开放性。这是因为德育课程强调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倡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倡导先学后教,努力实现少教多学。作业,作为学生“学”和教师“教”的工具,理应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并在课首、课中和课尾各个节点上,最大化地发挥其优化学生的“学”和改善教师的“教”的功效。

1.课首节点的作业运筹

注重把作业与课前调查,作业与洞悉学情、了解学生需要、拿捏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机地结合起来。认真抓好课首作业节点,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为新课的展开营造理想的氛围和背景;有利于教师了解学情,分析学生的认知基础,把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脉搏;有利于教学在关注儿童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改善和提升他们的生活经验。总之,抓好课首节点的作业运筹,能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2.课中节点的作业运筹

注重将作业活动抛锚在学生的动态学习进程中,让学生边学边练,学练结合,寓学于练,以练助学,真正使作业训练成为解决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的“脚手架”,成为深化思维、开拓思路、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契机,成为通向教学目标达成的“铺路石”。课中节点的作业运筹,主要是引领学生把学与思、学与做、学与用有机地融合起来,让学生的自主作业、主动探索与教师的及时反馈、精妙引导相互融合、彼此互动;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不断拓展、深化的“脚手架”,成为学生展示和交流学习成果的工具。

3.课尾节点的作业运筹

教师应把作业作为课后延伸中的一个套环,将学生已学过的教育主题的意义,与他们在课外、校外的生活衔接起来。课尾节点作业运筹的思路不外乎四条:① 围绕课内活动内容,延伸到课外去寻访、搜索相关的信息,以扩大视野;② 由学生课内的表现扩展到学生的课外表现;③ 将课内解决问题的兴趣,获得成功的喜悦,延伸到课外去,继续探究相关的问题;④ 把课内掌握的有关生活和社会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去运用、去印证。课尾节点的作业运筹,旨在为儿童营造“致知笃行”的平台,使之由课内生活走进他们的现实生活,使课中所学、所得、所感、所悟,真正转变为课后所用、所做、所行、所为,将课堂教学中业已内化的知、情、意、行等品德因素,能够在课外生活世界中得以外化和彰显。

综上所述,德育课程作业的三大转变,对于开拓学生学习的宽度、推进学生学习的深度、优化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改善教师的教、优化教师教学素养也有重要价值。

(作者单位:陈光全,宜都市教学研究室,湖北宜都,443300;陈亮,宜昌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湖北宜昌,400020)

参考文献:

[1][2]鲁洁.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3(3):9-16,37.

[3][4][5][6]鲁洁.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J].教育研究,2010(6).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一、创设情感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新颖独特的导入语,可以起到一鸣惊人的效果;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导入新课作为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可以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渴望知识的“星火”,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它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关键性的一环。优美奇妙的导语,往往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登堂入室,进入教学环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我的母亲》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在唐诗中有一首赞美母爱的诗歌,那就是孟郊的《游子吟》;同学们还能背出这首古诗吗?这首诗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一片爱心,而这种爱心又具有普遍性,所以能拨动无数读者的心弦。

如在教学《春》一课时导语可设计为:“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一幅阳光明媚,春风浩荡,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一提到春,我们就感到有无限生机,有无穷力量,内心洋溢着无比的喜悦。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曾用彩笔描绘出春天迷人的景色。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大家熟悉的。”像这样的导语,既能描绘出文章的内容,又把学生诱导到作者对春天赞美之情中去。

二、教学内容的情感化

1、阅读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学生主体性的阅读,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伴随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应积极引导学生在读中深入文章情感世界。首先把学生引入文本中的“情境”,让其“设身处地”,真切感悟后形成理性认识,进而转化为自己的世界观,那么“情感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2、写作教学中体现“情感教育”。文章是作者感情的载体,情感充沛的文章,必然会匠心凸显。因此,在写作教学中进行情感培育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又是写作教学理应承担的责任。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在写作初始设定目标时就要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重点放在培养兴趣和自信上,让学生“真心”想写。要培养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展现美,要培养学生注意表达美。

总之,情感教育是良好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保证,是知识与技能目标实现的动力,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只有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的自我情感控制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学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爱国爱家、尊老爱幼,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达到提高语文教育教学水平的目标。本文结合实际阐述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和措施,具有借鉴意义。

当讲涉及到亲情友情爱情等方面的课文时,老师可以联系课文发表一下自己的感慨,再让学生小组讨论,每个组选一个发言人依次说说自己的看法,甚至于有争议的地方可以花一节课来搞个辩论会,都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些情感,先理解了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情感三观,

教育只能是引导学生去发现,不要灌输自认为最合适的三观。

找准一个点可以反复探讨,为此查阅资料,观看视屏,只有了解得才能逐渐就能形成自己的一些看法,而不被他人的言论所迷惑。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摘要: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挖掘教材的魅力,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教材发挥积极的效应,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和思想产生的共鸣,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并不断完善美好的品德。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 渗透学习过程是以人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和情意相统一的过程。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国学经典教育21

国学所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在经济高速发展、拜金主义日益严重的今天,对青少年进行国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继承传统美德,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提高文明素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敦厚善良的心性。本文着重探讨了国学教育的意义和方法,强调了国学教育不仅要多读,更要践行,将国学中的理论精髓,内化为行动和气质,从而达到学习国学的真正目的。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作者/ 董红勤 摘要: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渗透 前苏联霍姆林斯基曾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撒在这块土地上。可见,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看重的是自己的教师地位,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和能力训练等,很少挖掘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师生之间更是很少进行情感的沟通与交流。课文本身就文质兼美、富含丰富的情感,蕴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教师若能充分发挥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得天独厚的优势,用情感人、以情悟文,用情促知,课堂就会变得轻松、活跃,教学定能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作者通过亲身的教学经历,谈谈情感因素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教学效果的显现。 一、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渗透的前提 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互动,特别是情感间的交流。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认知的前提和基础。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是统治整堂课的,学生只有写和记的份,根本不可能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要完全服从于教师的领导。这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造成了学生思维僵化,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改变一切以自己为中心的想法,做到与学生的关系为朋友式的、亲人式的。学生所喜欢的老师是“能言善辩”的,是既庄重又有幽默感的,既严肃又不失活泼的,既是师长又能与他们有共同兴趣爱好,不仅能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还能够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教师要营造宽松、融洽的课堂气氛,用真诚和爱心感染每一名学生,肯定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地位。教学中,教师要时刻面带微笑,用真诚的目光与学生交流。学生从教师肯定的目光中读出了关心与爱护,更增添了一份学习的动力。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要与学生打成一片,多倾听他们的心声与感受,对学生积极的情感与学习态度要给予热情鼓励,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与情感态度,促进他们健康的学习和成长。 二、创设情感渗透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所创设引 感的氛围,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关键所在,通过创设与文章内容相近的情境,能够有效地营造出浓郁的情感氛围, 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使学生产生对所学知识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可以准确地把握文章情感。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调动各种积极情感,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创设情感氛围。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 ,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能够亲身体验,仔细揣摩,把作者的写作情感转变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真正地懂得了文章的内涵,从中受到了熏陶和教育。创设情感氛围的方法有很多,如可以通过多媒体素材来渲染气氛,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从中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等。总之,教师要用心去给学生创设学习的氛围,不断发现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真切感受作者的情感,真正地走近作者,走近文本。 三、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发挥以情感人的作用 托尔斯泰曾说:“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也为这种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语文教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首先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细心钻研、耐心品味与揣摩,挖掘作品蕴涵的思想,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体会出作者所要表现的真情实感,为学生创造出思考、探究的学习情境。如果学生能够被课文的言辞美和人情美所感动,他们就会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大大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四、“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参与体验 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经验。因此,分析、研读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是必不可少的。生活经验本是学习知识的沃土。体验是亲身经历、联系自身的体味。它具有亲历性、内发性和独特性,是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它是优化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当学生贮藏的生活经验被激活后,他们便能够与文章形成最佳的体验态势,迅速和作品的情感内容取得联系,完全融入到作品当中。这样,对于文本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其进行更深层次地理解与品味。 五、给学生自信的评价,让其快乐成长 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评价观念,树立起评价要着眼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的理念,评价应以鼓励、表扬为主,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经常尝到成功的喜悦。在具体教学中我采取在不同阶段对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分层评价。一个赞许的眼神、一番表扬的语言、一个真心的微笑,都会让学生充满惊喜和感激,从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内外,教师要经常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尽心尽意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真爱的付出,学生也会“报之以桃李”——尊敬、爱戴老师,并把这份感激之情转移到学习中,从而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情感也就这样在评价中得到激励,在评价中获得了升华。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参考文献:

猫猫有感情的!我认为猫猫智商比狗还高!因为它会有自己的想法,它不像狗一样的愚忠,它会选择它感觉更好的方式生活,所以人们常说猫不如狗好驯化,但是仔细想想,又有多少人听过狗狗会蹲马桶,便便后还会冲水的?猫就可以,因为猫天生爱干净,它愿意着这做!而且我养过一只猫,她病了,我守着她,陪她看病打针,后来我病了,她也会在床边守着我,哪怕我上个厕所,她也不放心似的跟在我后面,睡觉时还会把一只手搭在我身体的某个位置,好像生怕我突然走掉了。养过猫猫的人(特别是母猫)都会知道猫猫比狗狗黏人、乖巧,而且聪明伶俐。

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中学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内涵,最能影响人的精神世界。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昭示了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还要进行德育渗透,以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准。

浅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所以,很多中外名家都十分重视情感教育。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必须高度重视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阶段的学生情感丰富,当他们的情感与教师的情感一致是,他们会全心全意地投入学习中去,反之,他们对教师的教学便会产生抵触情绪,教学效果就会差得多。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明确情感教育的地位,探索对高中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发挥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情感教育的迫切性也是由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是古今中外名篇,这些作品大多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是情的喷涌结晶。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导出文章中渲泄奔腾着的感情的激流,和学生一起体会字里行间跳到着的感情脉搏,想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1,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以情动情。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往往可以感染别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以作者之情来打动学生之情,要发掘教材中蕴藏的思想感情。那怎样发掘课文的思想感情在语文教学中,相对来说,教师是客体,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主体,处于主动地位。教师在备课、讲课时,心灵必然受到震颤,动情于心,激起情感的波澜,同作者或爱,或憎,或喜,或忧,或褒,或贬。总而言之,教师要首先进入角色。 2,创造引 感的情景,营造气氛。引导学生入情于境是关键。如何引导学生入情于境通过形象的感染,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比如,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我先提问看到马克思的肖像后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这个问题。一位同学回答是马克思睿智的眼神。我分析了睿智一词的含义,概括介绍了马克思一生的丰功伟绩。面对革命导师的肖像,联想其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作的贡献,同学们便会产生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崇高敬意,然后披情入文,整堂课的教学就处在一种特殊氛围之中,同学们既受到思想教膏,又提高了语文能力。其二,通过吟诵朗读 。对于诗歌和抒情性散文的教学,采取这种方法能收到较好效果。其三,通过讲述品析 。对于小说之类的叙事作品,通过精湛的语言,着重再现形象,勾勒画面,渲染气氛,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受教。再者,创造情景,营造氛围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易于进入教材的情感世界,以体味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定情感。 3,把握情感的倾向性,调节情绪。情感具有倾向性,面对不同的对象或同一对象,不同的人则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情感倾向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消沉可以转化为振作,讨厌可以转化为喜欢,消极可以转化为积极,憎恨可以转化为热爱。 在教学实践中,愉快、积极的情绪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活动;而低沉、消极、否定等消极情绪则会阻碍学生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活动。学生的情感倾向,如同一把双刃剑,对其学习行为可以起积极作用,也可以起消极作用。二、语文教学的情感体验方法 1,大胆创设情感体验的氛围。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认为,在文学作品教学中,认识形象,理解形象,受形象感染,学生不步入特定的情景之中,难以有深切的感受。 除了导入的精心设计外,还可以借助一些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来渲染某种气氛。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可先让学生听一曲《十面埋伏》;鉴赏姜夔的《扬州慢》,可放一段编钟古乐的录音,让学生和着旋律浅唱低吟;品读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可配以小提琴曲《思乡曲》这些都是能辅助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情景,引导他们沉浸在作品所表现的情感氛围之中。 2,紧扣作品语言来体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作品情感内容的载体。紧扣作品语言来进行情感体验首要的是扣住作者作品中的关键语句,因为关键语句一经点拨,文章精神全出,就会使得学生情思萌发,乘兴翱翔,进入作品描述的境地。除了扣住关键语句外,指导学生有盛情地朗读也是情感体验的一种有效方法。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他认为。要根据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内容的不同运用不同的朗读方法。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大量实践证明,通过那细若春蚕吐丝,壮如骏马奔腾,轻似山泉淙淙,重则雷霆隆隆等不同方式的美读,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不同的情感内容,就能教学生真切地体验出来,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参与体验。人认识艺术形象是以他的直接和间接的生活经验为依据的,要让学生更深切地体验作品的情感内容。教师就要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来参与体验。如有的教师在教学朱自清《背影》一文时,就引导学生联系他们自己和父母亲生活的有关往事,带着对自己父母亲的亲昵感和崇敬感去体验文章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学生贮藏的生活经验一被激活,他们就能很快与作品行成最佳的体验态势,迅速和作品的情感内容取得认同,这样,学生既受到了美的熏陶,又加深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形成了美感和道德感。 总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方法恰当,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出现这样一种体验状态,正如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描述艺术美的审美心理活动: 当美激动我们的那一瞬间,我们可以感到胸际的一种灼热,一种剧痛,呼吸的一种颤动,一种饱满,心脏的一种翼动,全身的一种摇撼,眼睛的 一种湿润以及除此而外的千百种不可名状的征兆。 这种境界,正是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所企盼、追求的。泸县一中 李群

  摘 要情感教育是与认知教育、科学教育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不仅可以改善认知过程、提高认知效率,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丰富学生情感世界、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情感教育 情感世界 全面发展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更是一门人文学科,是极具思想内涵的特殊工具。对于语文教育教学来说,教师的感情投入,较之其他学科更为重要。因为课文本身都饱含着丰富的感情,如果不能以感情浸润学生的心田,则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语言知识训练,都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去感受、体验、品味,从而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升华。在语文教学中,就应把握文中汹涌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因此可以说,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灵魂。

一、语文情感教学的含义

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总是以带有某些特殊色彩的体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带有某些特殊色彩的体验的心理现象就是情绪和情感。简单地说,就是人对客观事物不同程度的内心体验。比如:顺利完成工作任务能使人轻松愉快;失去亲人会给人带来痛苦悲伤;面对别人的挑衅会引起激动或愤怒;美好的事物使人产生爱慕之情;丑恶的现象令人产生憎恶之感。所谓情感,是人们根据某种标准去评判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语文情感教育,如同智育、体育、美育等一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在语文教学中用美文输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领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契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情感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认识到语文教学的目标不应只是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还应包括情感目标。情感目标指在语文教学情境中要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价值观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也就是说,要通过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作者的感情,领悟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情感教学的最大特色在于“知情并进”,情感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不仅应将知识和认知策略的掌握归入情感教学的目标,而且应注重情感教学,使学生在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情感领域内得到发展与提高,这和素质教育的总的原则是统一的。另外,情感教学不仅要将认知之外的情感本身作为目标之一,而且还应在这一过程中有意识地涉及到意志、兴趣和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心理品质与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情感教学是否有强大生命力、是否能与素质教育接轨的关键所在。

三、情感教学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语文教学因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既有严谨的科学性,又有强烈的人文色彩,是一种更具创造性的劳动,因此对语文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情感修养,必须拥有良好的职业情感,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在课堂上始终洋溢着饱满的工作热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持有积极、稳定、协调的情感,自我动情,移情体悟,调控情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具备的良好的情感调控力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教师要努力运用美文佳作中所饱含的真挚感情,叩击学生的心弦,使教师、学生与作品传达的感情达到一种完美的统一,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其次,教师的情感调控力体现在适时适度地把握、调控课堂教学的情感氛围上;再次,教师的情感调控力还体现在自制力上,优秀的教师时时注重情绪的稳定协调,保持心态平稳。

四、语文情感教育的作用

第一,教师的情感具有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教师的不同情感可以使学生产生不同的态度和行为,老师在课堂上的冷漠、埋怨、烦躁等情绪,会使学生学习兴趣减弱,遏制了学生认知和良好情感体验的形成。第二,老师的积极情感在激发学生学习中具有吸引力作用。这种吸引力作用主要表现在学习兴趣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内动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反复证明。第三,教师的情感在师生之间产生双向互动反馈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尊重、信任、理解、关心,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教师的尊敬、好感和依赖。随之,自尊、自信、自强的学习热情油然而生。这种积极的情绪,使学生始终处于亢奋的学习状态,求知欲增强,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龙冈中学。

          做一个善听的老师

                  ——读《倾听着的教育》

昨天是2021年元月4日,假期结束开学第一天。早上我刚进教室,房老师就抛给我一个问题:“你了解赵明姿吗?”我想了想,摇头说:“不了解。”

正常来讲,接班四个月了,对大部分学生尤其是前一二十名的学生,老师应该非常熟悉。但是,我勉强想起她的模样,却想不出她的声音,因为我几乎没有听她讲过话,即使偶尔被动地站起来回答问题,她的声音也是勉强能“捕捉”得到。久而久之,也就尽量避免挑她回答问题了。

明姿同学性格内向,不爱讲话,看似用功却屡见退步,房老师跟她的谈话总是起不到预设的效果,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她自己肯定也非常苦恼,为什么不愿跟老师交流?

读了《倾听着的教育》这本书,我认识到:学生的倾吐,需要从教师的倾听开始。

反思自己的教学经历以及身边很多人的做法,大多数时候,我们的倾听实际上是一种消极的倾听。这样的倾听从教师自我的需求和眼光出发,去捕捉、选择、剪裁来自于学生的声音,所有对学生的听,都出于教师的预设,进而把收取的声音强行拉入早已设计好的频道、频率之中。这样的倾听,只是一种验证,验证教师原有的意愿、设想是否合理、正确。这样的倾听,不能聆听学生内在的真实的声音,而是站在学生的外面,且听且看……总而言之,这样的倾听不能够赢得学生的信任,如果学生“识破”了老师并非真诚地与之沟通(很可能在这之前多年的学习中,他已有过这种看似关心实则漠视或干预的谈话经历),他还可能向老师倾吐心事或求助吗?

那么,怎样做一个善听的老师呢?

一、富有耐心。不随意打断孩子的话,不表露不耐烦的情绪,必须让敏感的学生觉得老师确实是在关注他,他才会更乐意向教师倾诉。

二、有同理心。一个人要想真正了解别人,就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也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做法。所以,对孩子的声音倾听之后要有“回响”,而且是有“同感”的回响。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教师要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应当是一个能够懂得和察觉青少年思想与情感脉搏的人。

三、表明态度。倾听学生之后,要对学生的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少一些干预,多一些包容,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倾听,既是在理解他,也是在帮助他。

四、保守秘密。很多学生不愿意跟老师交流,除了感觉不到被理解,还有一个原因是缺乏“安全感”——害怕老师不能保守他的秘密。所以,如果我们能小心、细致地珍重他的秘密,他就会对老师表示出无限的信任,同时他也会更强烈地渴望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

只有让学生通过教师无微不至的倾听,感受到教师与他同在,我们才能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改变学生和发展学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828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