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期作为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在心理发展方面更是错综复杂。具体表现如下:
一、智力发展显著。
青少年期由于大脑机能的不断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增多,其认知能力获得了长足发展。这个时期,他们的感知觉灵敏,记忆力、思维力不断增强,而且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都有显著提高。青少年逐步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事物,有独到见解,喜欢质疑和争论。
这时,他们会开始思考人生和世界,提出许多有关“人生目的”、“人生意义”、“生活理想”等一类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所以他们常常会为此感到苦恼、迷茫、沮丧与不安。
二、自我意识增强。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我的认识,或者说是对自我及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个体进入青少年时期,随着对外界认识的不断提高,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开始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个性品质方面进行关注和评价,并且凭借这些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言行。
由于对事物识别能力不足,看问题时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到暂时的挫折和失败,他们往往又会走入另一个极端,灰心丧气,怯懦自卑,抑郁不振,甚至自暴自弃。评价别人时也常带片面性、情绪性和波动性,而且,他们对于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都会引起内心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
三、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
青少年期第二性征的出现,意味着性机能的逐渐成熟。这一变化反映在心理上会引起性意识的觉醒。所谓性意识,一般指青少年对性的理解,体验和态度。性意识的觉醒,指青少年开始意识到两性的差别和两性的关系,同时也带来一些特殊的心理体验,如有的青少年对自己的性特征变化感到窘羞和不安,对异性的变化表示好奇和关注等。早恋现象在中学生身上很普遍,也是基于此原因。
四、情感的发展与现实的矛盾。
青少年在情感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丰富的心理特点,并非孤立存在,它们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各种矛盾。现将这一时期产生的几个主要矛盾做一简单的分析:
1、闭锁性和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青少年自尊心强,思想情感、个人秘密不愿轻易他人吐露,如果长辈不能正确对待,他们极易造成心理上的闭锁性,这种闭锁性导致了他们与父母、师长及交往熟悉的人之间产生距离,由于感到缺乏可以倾诉衷肠的知心人,于是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孤独感。这种状态与青少年随生活空间的扩大而出现的交往需要,二者构成一对难以排解的矛盾。
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一方面,尤其是自认为已经成人的青少年,强烈要求自作主张,竭力摆脱家长的管束,在思想言行的各方面都表现出极大的独立性,表现出心理“断乳”愿望。然而另一方面,他们对父母、成人及长辈又存在较多的依赖性。因为青少年阅历还不够丰富,面对陌生或复杂的环境时,往往缺乏信心,难做决断;同时,在经济上大多还靠父母,对家庭的依赖作为一种惯性影响仍然存在。
3、求知欲强与识别能力低的矛盾。青少年具有极强的求知欲,这有利于增长知识,但由于识别能力低,往往瑕瑜不分。这一矛盾在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必须正视这一问题,给予适当引导。
4、情感与理智的矛盾。青少年情感丰富,情绪不够稳定,往往容易感情用事。虽然他们也懂得一些世故道理,但不善于处理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常常不能坚持正确的认识和理智的控制而成为情感的俘虏,事后却往往为此追悔莫及,苦恼不已。
5、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青少年多朝气蓬勃,富于幻想,胸怀伟大的理想与信念,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然而他们往往又是急躁的理想主义者,他们对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估计不足,以致在升学、就业等问题上遭受挫折,或一旦困惑于现实生活中某些不正之风,又容易引起激烈的情绪波动,出现沉重的挫折感,有的甚至悲观失望,严重的陷入绝望境地而不能自拔。
一个人的生理发展是一个由生物进化和基因内在决定了的自然和必然的过程,而心理发展却是一个社会化的充满各种诱惑、危机和机遇的过程。青少年各个阶段的心理特征都具有其相对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而且各个阶段的发展顺序先后不能颠倒和超越。但由于教育在各人身上所起的作用程度不一,所以各人在心理发展的速度上,彼此可能会出现差异,甚至是很大的差异。
1.情绪情感更加丰富。 随着学习、生活范围的扩大以及自我意识的觉醒,中学生发展了多样性的自我情感(如自尊心、自卑感等),而且两性的情感与社会性情感也日益丰富。例如,对国家建设与民族前途的情绪体验、对个人前途与社会变革关系的情绪体验、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情绪体验、对学习重要性的情绪体验、对升学与就业的情绪体验等。
2.情感倾向趋于定型。 自我意识的发展、世界观的基本形成,对中学生情感倾向的定型起着重要作用。情感倾向是指一个人的情感是针对什么性质的事物发生的。例如,有的同学的情感经常对具有社会意义的事情发生,有的同学则是对生活琐事发生。到了中学阶段,学生的情感倾向变得较为固定。
3.情绪的强烈性。 中学生的情绪是强烈的。因此有人形容此时期是“暴风骤雨”时期,他们的情绪经常具有不可遏制性。他们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欣喜若狂、手舞足蹈,或者垂头丧气、无精打采,有时彼此之间只因为一句话不合就怒不可遏、拔拳相向。在正确的世界观与理智的支配下,他们能够怀着强烈情感做出惊天动地的光辉业绩;但如果他们被人利用,或卷入盲目狂热之中,他们的强烈情绪也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4.情绪仍不稳定。 中学生的情绪不仅是强烈的,又是不稳定的,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在苦闷时受到鼓舞则为之振奋;在热情澎湃时,受到挫折则容易灰心丧气。情绪的不稳定与此时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关,也与家庭和社会上的某些因素有关。性的成熟给他们带来情绪上的一些扰乱。好胜心强与经验不足经常是造成中学生情绪波动的原因。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我们大家都知道青少年是比较叛逆的,而且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也是有很多的,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1一、智力发展显著
青少年期由于大脑机能的不断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增多,其认知能力获得了长足发展。这个时期,他们的感知觉灵敏,记忆力、思维力不断增强,而且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都有显著提高。青少年逐步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事物,有独到见解,喜欢质疑和争论。
二、自我意识增强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我的认识,或者说是对自我及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个体进入青少年时期,随着对外界认识的不断提高,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开始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个性品质方面进行关注和评价,并且凭借这些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言行。
三、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
青少年期第二性征的出现,意味着性机能的逐渐成熟。这一变化反映在心理上会引起性意识的觉醒。所谓性意识,一般指青少年对性的理解,体验和态度。性意识的觉醒,指青少年开始意识到两性的差别和两性的关系,同时也带来一些特殊的心理体验,如有的青少年对自己的性特征变化感到窘羞和不安,对异性的变化表示好奇和关注等。早恋现象在中学生身上很普遍,也是基于此原因。
四、情感的发展与现实的矛盾
青少年在情感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丰富的心理特点,并非孤立存在,它们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各种矛盾。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2青少年阶段是个体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年龄范围为11、12岁—17、18岁,大体相当于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经历这个时期的发展,个体的生理发育,心理和社会性的发展日益成熟。
一、青少年生理发育高峰
青春期属于特殊时期,由于这个期间的发展是非常复杂,充满矛盾的,又称为“困难期”“危机期”,其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不平衡,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错综矛盾及这些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
(一)身体外型的变化
1、身高:身高的快速增长是青春期儿童身体外形变化最明显的特征,在青春发育期期间,平均每年长高约6—8厘米,甚至达到10—12厘米之多。同时,身高增长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一般女性少年12岁为成长最快人期,男性少年14岁为成长最快期。
2、体重是身体发育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同样也存在着性别差异。女性少年体重增加高峰期在12—13岁,平均每年增加45公斤;男性少年体重增加的高峰期在14岁,平均增加55公斤。
3、头面部: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其头面部特点也微妙的变化。首先,相对于童年期头部骨骼的增长速度显著减慢,童年期那种头大身小的特征逐渐向成人的体貌特征发展。其次,以较低的额部发际逐渐向头顶及两鬓后移,嘴巴变宽。原来较为单薄的嘴唇开始丰满。
总之,经历青春发育期的成长加速,少年儿童的体形和面部特征了生了明显的变化,通过这一变化他们的体貌开始接近成人,在成长加速中各生理机能迅速增强,使他们的机能发育也开始走向成熟。
(二)性的发育和成熟
生殖系统是人体各系统中发育成熟最晚的,它的成熟标志着人体生理发育的完成。
1、性器官的发育与第二性征的出现
一进入青春发育期,生殖器官的发育速度直线上升,女性主要表现为乳房隆起,体毛出现,骨盆变宽和臂部变大等,男性主要表现为出现胡须,喉结突出和噪音低沉,体毛明显等,第二性征的出现,使少年男女在体征上的差异突显出来。
2、性机能的成熟
生殖系统发育成熟标志着人体生理发育的完成,性腺的发育成熟使女性出现月经,男性发生遗-精。女性月经初潮的出现是少年女性身体发育即将成熟的标志,约发生在10—1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3岁左右,同时,卵巢也在发育过程中,一般到18岁卵巢发育也达到成熟水平。男性性-成熟晚于女性,男性性腺睾丸一般在13岁左右开始迅速增长,初次遗-精约出现在12—1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4、15岁。
二、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青春期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冲击着心理的发展,使身心发展在这个阶段失去平衡。生理上的快速成熟使少年儿童产生成人感,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使他们仍处于半成熟状态。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是造成青春期心理活动产生种种矛盾的根本原因。青春期心理活动的矛盾现象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身体的急速成长,性机能的快速成熟使他们从心理上产生自己已经发育成熟的体验,订为自己已经是成人,这就是成人感。具有了成人感,认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就属于成人水平,应该被社会、环境和周围成个平等相待;有了成人感便要求与成人相应的社会地位,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由于心理发展速度的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的童年向成熟发展的过渡阶段,实际上少年儿童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社会经验等都处于半成熟状态,于是就出现了自己认为的心理发展水平与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即成人感与半成熟状态的矛盾。这是发展中的矛盾,是人生的矛盾冲突,这是青春发育期的少年儿童不能回避的最基本的矛盾。
(二)心理断乳与精神信赖之间的矛盾
成人感使他们的独立意识强烈起来,他们要求在精神生活方面摆脱成人,特别是父母的羁绊,而有自己独立自主的决定权;事实上,在面对许多复杂的矛盾和困惑时,他们依然希望得到成人在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三)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青春期儿童出现心理的闭锁性,使他们往往符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不向外袒露,主要是不向成人袒露,这是因为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所致。另外的原因是这时的少年儿童认为成人不理解他们,而对成人产生不满和不信任,又增加其闭锁性的程度。但是,与此同时,少年儿童的诸多苦恼又使他们备感孤独和寂寞,很希望与他们交流、沟通,并得到他人的理解。这种开放胸怀的愿望促使他们很愿意向同龄朋友推心置腹。其实他们也希望在一定向自己认为可信赖的成人朋友谈吐心声。
(四)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青春期儿童通常要表现成人式的果敢和能干。如获得成功或良好成绩,就会享受超越一般的优越与成就感。如果遇到失利或失败就会产生自暴自弃的挫折感。这两种情绪体验常常交替出现,一时激情满怀,一直低沉沮丧。
三、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进入青春期后,与身体迅速发育相比,心理发展还很滞后。这种矛盾给初中学生带来了苦恼,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从一起嬉戏于其中的客观世界中抽回了很大一部分,重新指向主观世界,使思想意识再一次进入自我,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开始反复萦绕于心,导致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
青春期自我认识的兴趣首先表现在关注自己身体形象上,强烈地渴望了解自己的体貌,如身高、胖瘦、体态、外貌品味,并喜欢在镜中研究自己相貌、体态,注意服装仪表风度,注意别人对自己打扮的反应,因为某些不甚令人满意的外貌特点产生极度焦虑。成熟速度(早熟或晚熟)也容易影响对自我形象的认识。
2、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
中学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一直影响着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在群体中社会地位以及自尊等情感的认识,并逐渐影响着自我的评价。
3、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
青春期对自我的认识还表现在对自己的人格特征与自我情绪情感的过分关注上,他们把自己想象为“独特的自我”,把周围人视为“假想的观众”,似乎这些假想的观众随时随地都在关注、观察着自己这一独特的自我。常常主观了把自己的自我欣赏、自感不足等都投射到周围人身上。这种过分夸大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现象是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自我中心倾向。
(二)情绪变化特点
1、不能自我控制的情绪波动
青春期少年的情绪表现,有时相当激烈、粗暴甚至失控,有人用“疾风暴雨”来形容,人们认为平常的是是非非,却在他们那里引发出高强度的反应。有时他们的情绪高涨,热情洋溢,有时又会消极低沉、孤独压抑。这些烦恼和激情是他们自己难以控制的。如果消极情绪转化为心境,会使他们长期处于焦虑的情绪背景之中。在这种心境和情绪背景的条件下,遇到不满之事,遇到挫折或对抗,很容易暴发突发式的情绪,尤其是父母面前更容易失控。虽然在平静下来时也会感到后悔,但又常会复发。作为父母要善于体谅他们的情绪状态,体谅他们的困境,不要“硬碰硬”,要善于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2、青春期躁动
随着第二性征和性功能的发展,出现性好奇和接近异性的欲望。又由于环境和舆论的限制,这种朦胧的好奇心和欲望感不得不被压抑,使之往往处于莫名的烦躁与不安之中。这是青春期的一个突出的困扰问题。他们要面临性骚动带来的欲望,又要面对压抑,还要在他人面前进行掩饰。如果在与异性的关系中某种行为受到指责和非议,他们还要经受压力。因此,常常为此而经受烦恼和烦躁。在家庭中常因为这类事情而发生矛盾,或严重冲突,乃至引发离家出走的事件等。
(三)第二反抗期
儿童在反抗期中的反抗,主要是指儿童对父母的信赖与自主之间的纠葛,以及由于对立而赞成的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冲突。这种状态的延续就是反抗期。三四岁幼儿处于第地反抗期,初中少年(由于发展的不平衡,也可以提前在小学高年级,或延迟到高中初期发生)进入第二反抗期。第一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主要在于争取自我主张和活动与行为动作的自主性与自由权;第二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则是全面性的,从外部因素深入到内在因素,从行为表现到要求人格的独立。第二反抗期的主要表现形式:
(1)硬抵抗。表现为态度强硬,举止粗暴。
(2)软抵抗。表现为漠不关心,冷淡相对。
(3)反抗的迁移。有时也迁怒于其他成人。
(四)人际关系的发展
1、同伴关系
小学五六年级是同伴关系依从性的高峰期,即团伙现象,表现为六七个儿童经常在一起交往和游戏。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开始需要有一个能够倾吐烦恼并能保守秘密的地方,这样,原先的团伙已经有能满足这种需要了,交友范围开始缩小,初中生最要好的朋友一般只有一两个,而且是同性别。
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表现出先疏远、后接近的行为模式。在幼儿期和童年期,儿童之间的交往一般是不分性别的而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随着性意识的觉醒,开始对对方逐渐产生了兴趣。刚开始时,他们对于异性的兴趣却是以一种相反的方式来表达,表示出漠不关心、轻视对方甚至以一种不友好的方式攻击对方。到初中后期,男女生之间逐渐开始融洽相处,但一般都不将对对的情感表露出来,多数都成为一个人永久的秘密。
2、与父母关系的变化特点
青春期儿童通过反抗期走向自主自立。进入初中以后,以父母为榜样的态度不再继续,代之为看到父母也有很多缺点,对父母的信赖减少了,而反抗性情绪却增加了。同时由于自身洞察力与对他人认识能力的发展,能够从人的整体人格对父母的优缺点进行全面的评价,认为父母虽有缺点,但应受到尊敬。
3、与教师关系的变化特点
在小学儿童的心目中,教师还有着权威的地位。但到了初中阶段,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学生不再盲目接受一位教师,他们开始对老师品头论足。初中生所喜爱的老师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热情和蔼、关心学生、知识渊博、讲课风趣等。对所喜爱的教师所讲授的科目,他们会努力地学习;而自己不喜欢的教师所讲授的科目则持排斥态度。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3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有哪些?
一、过渡性
中学生处于从幼稚期向成熟期发展的过渡时期,其心理发展具有过渡性,这种过渡性主要表现在于身心发展既有幼稚期的特点,又有成熟性的特点,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另外,青少年期是人由童年向成年的转变时期,各种心理特征逐渐接近成人。
二、闭锁性
闭锁性是相对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一致性而言的,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中学生的心理逐渐显示出闭锁性的特征,这代表他们内心世界逐渐复杂,不再轻易的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
三、社会性
随着中学生活动的社会性增强,他们越来越关注社会生活,同时,社会环境对其社会化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四、动荡性
由于受到经验、见识等条件的限制,中学生的心理面貌表现出动荡性的特点,如情绪波想比较敏感容思想比较敏感,容易走极端,他们对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也十分敏感,情绪有极大的波动性,激情常占有相当地位。
五、独立性
随着生理的急剧发展和变化,中学生开始出现一定的“成人感”,在一些行为活动思维认识及社会教育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成人模样,渴望别人把自己当作成人来尊重和理解,独立意识和独立性增强。
六、不平衡性
中学生的生理发展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他们的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还处在人格化的过程中,达未达到成熟的标准,中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心理与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
获得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
埃里克森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这种演变成为心理社会发展(psycho-social development)。这些阶段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每一个阶段有这些阶段应完成的任务,并且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这八个阶段紧密相连。
扩展资料:
关于青少年在各种选择中的思想斗争过程,埃里克森用了一个“延期偿付”的词语来描述,表示青少年延迟做出个人生活或职业的选择和承诺。埃里克森认为,在一个复杂社会,在这个“延期偿付”的阶段,青少年势必会经历自我同一性危机。而今,这一阶段不再称为危机了,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自我同一性的达成是一个逐渐缓慢的内化探索过程,而不是外在的急剧变化。延期选择很正常,而且是健康有益的。
青少年人格发展与人格特点探析
生理机能的逐渐成熟,特别是大脑高级神经活动水平的提高,为青少年人格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和前提。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对青少年的要求比之幼儿和儿童有所提高,加上青少年自身自我意识的增强和知识经验的增多,他们的人格得以渐次完善和定型。
一、青少年人格发展的轨迹
青少年期是人从幼稚顽童向成熟个体的过渡时期,随着生理发展尤其是性的成熟,青春期便踏着轻盈而欢快的步履悄然而至。此时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也渐次成熟,这意味着他们将由一个依赖于成人抚养教育,主要按照成人和社会所制定的规范生活的孩子,逐渐转变为能够独立生活、自主从事各种活动的成年人。他们的认识水平、情感体验和自我调控能力都在这一时期有了飞速的发展,他们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慢慢地形成和定型,这为他们走向社会、步入人生定下了基调。
青少年在人格发展方面,表现出三个特点,第一是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产生了“独立感”和“成人感”,渴望摆脱成人的控制,迫切要求独立自主,喜欢自我表现和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二是开始关注“自我”,关心自己与他人的内心世界,逐步从行动的动机、道德品质和人格特征等方面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 行为;第三是开始了解、接纳和逐渐掌握更多的行为规范、价值标准、社会角色,并对自己的未来角色进行定位和认同,喜欢独立探索和思考一些问题。随着自 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青年人更多地运用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来衡量和评判许多社会现象,开始关注人生、思考人生、投身人生,他 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了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学会了与谋生有关的本领,发展和养成了独立性、创造性和自我同一性,其人生观、价值观在这 一关键时期得以形成。
青少年随着生活环境的扩大、知识技能的积累、生活经验的丰富和心理水平的提升,在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主要表现 在,他们的需要水平有了新的发展,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在物质需要层面,开始讲究服饰,对课外读物和学习用品的需求增多、层次提高;在精神需要方面,对未来充满憧憬与渴望,希望得到家庭的温暖和朋友的支持,期望获得别人的尊重和理解,有了创造的欲望和冲动。他们的学习动机不断明确,大多数学生能将 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当成自己学习的动力。他们的成就动机与交往动机逐渐增强。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有了一定的倾向性,兴趣渐趋稳定,爱好逐渐广泛而深入。在理想方面,青少年初期刻意模仿理想中的榜样和楷模,到了晚期逐渐走向现实和定型;就理想的内容而言,青少年的理想往往充满浪漫色彩,大多是一种蒙胧而美好的憧憬与向往;青少年的理想由于是一个雏形,所以不太稳定,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这也为我们实施教育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和余地。青少年是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的一般能力已发展到顶峰,特殊能力也基本暴露出来,他们还具备了一定的创造能力,青少年时期是气质定型的关键时期,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他们的气质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班级地位的改变、重大的人生不幸或者机遇的不期而至、家庭的解体或重新组合、社会制度或风气的巨变等都会使青少年的气质有所改变。青少年已经能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动,有了行动的自觉性和一定的目的性,基本掌握一些行为规范和处事标准,他们的行动已带有鲜明的、独特的个人色彩,其性格特征和表现已趋于稳定和定型。
关于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及其动力机制问题,中国心理学工作者大多是采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加以考察的,概括起来说:先天遗传素质是人格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但只能是为人格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可能性,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人格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人格的发展又是通过在儿童和青少年的活动中产生的矛盾运动之中实现的。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依赖一定的前提,儿童和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为了反映和适应客观要求而产生了新的需要,这一新的需要与其原有的心理状态之间便产生了矛盾,对这一矛盾的处理与解决,推进了他们人格的发展。随后新的矛盾又产生出来,这样便伴随着矛盾的不断产生与合理解决,儿童和青少年的人格就会在此矛盾运动过程中完成了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和飞跃。
作者: electrichow 2005-5-19 23:01 回复此发言
--------------------------------------------------------------------------------
2 青少年人格发展与人格特点探析
二、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
我们知道,婴儿刚出生的时候是没有自我意识的,混混沌沌、人我不分、物我不分,大约1岁半到2岁,儿童出现最初的自我概念,以第一人称直呼自己。到了学前期,3-4岁的幼儿自我评价开始发生,4岁左右有了自我体验,4-5岁幼儿自我控制已经出现,其独立性、目的性、自觉性得以发展。到了学龄初期,儿童出现道德评价能力,能从道德原则、主观动机等方面评价自己行为的好坏。到10岁左右,他们的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批判性获得发展。进入少年期,自我意识产生质变,他们不仅能认识到自己的外部特征,而且还能反映和体察自己的内心世界,意识到自己的人格。少年开始关心自己注意思索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产生了了解自己特点与人格的愿望。步入青年初期,自我意识接近成熟,他们不但关心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而且极为看重自己将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成为理想中的人,他们能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反省,以之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和教育自我,有意识地形成优良的人格品质,消除不良的人格特点。到了青年晚期,自我意识已经成熟,他们努力实现“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主体的我”与“社会的我”的有机同一,他们能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自我、塑造自我、健全自我,能极为全面、客观、辩证地认识、评价和看待自我,能有意识地协调自己的心理与行为、自己的人格倾向性与人格心理特征。由于自我认识水平的提高、自我体验程度的加深、自我调控能力的增强,青年人的人格随之趋于成熟和稳定。
大学生在心身各方面都已相当成熟,与中学生相比,他们已变得相对沉稳、平静、自信、乐观和宽容。据韩进之等人的研究表明,随着学历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发展水平已渐趋稳定。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适应大学生活的要 求,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独立性有了很大的发展,可以独立地评价自我,独立地看待权威、集体和社会,独立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2.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具有 广泛性,他们不仅关心自己的容貌和仪表,而且注重自身的内在修养和气质及自己的社会地位,不少人已清楚地意识到了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世界观是否已经形成;3.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具有了概括性,能对自我进行理性、辩证和定性的思考;4.他们的自我反省水平得以提高,大部分大学生能够进行自我反省,能自 己与借助他人的帮助对自己的行为加以自我调节;5.他们的自我意识具有矛盾性,“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有时出现碰撞,往往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主体的我”与“社会的我”也会产生冲突,有时得不到同学或老师的理解或认同。
三、青少年人格的特点
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落,又作为一个特定的发展阶段,有其自身独特而鲜明的特点,我们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狂飙激进,行为偏激
法国启蒙运动的猛将卢梭曾讲过:“青年期是一个狂风暴雨的危险时期”。自青春期始,青少年的身体虽已发育成熟,然而在智慧、认识、情绪调控、社会经验等诸方面,仍延续儿童不成熟的水准。由于生理方面的加速发展,使得他们的个人需要、人生理想、生活信念和对自己、对别人、对社会、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应付环境的行为方式与心理体验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中国学者沙莲香等人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在心理能力方面的发展(如记忆、判断、推理及学业成绩),并不与身体的发展相等。一个身体成熟的青年,其在心 理方面未必达于成熟的程度,因为心理能力依赖于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文化知识的熏陶。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分散。儿童进入青春期,常呈一种不 安静的状态,因为在不久以前,他们所感兴趣的事情,近因身体的变化,其兴趣已改变了方向,但他们未能发现新的有趣的事物。因此他们一会儿想做这,一会儿又想干那,却无一件事情能使他们真正满意;2.在功课方面并无显著的进步。与小学生相比,他们在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和功课内容及深度等方面没有很大的变化;3.对事物的评判不合逻辑。大多数青少年由于经验的不足和认识的偏差以及过去许多错误的见解和信仰,他们往往是有成见与不客观的思考者,对任何事物常常与人作不成熟的辩论;4.对各种抽象的原则,常作不成熟的批判。青少年由于涉世尚浅,故对各种抽象的原则,如公平、正义、忠心、勇敢、牺牲、相爱等等,常作出不成熟的批评或判断,有时会将谬误当作真理;5.耽于幻想。青少年心比天高,但不能脚踏实地,他们喜欢设计未来、幻想未来,但不肯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所以对家长或老师的监督、教育和批评,常有抵触情绪甚或反对和敌视,经常在白日梦中想象或补偿其实际的成功。
作者: electrichow 2005-5-19 23:01 回复此发言
--------------------------------------------------------------------------------
3 青少年人格发展与人格特点探析
在情绪体验方面,青少年较任何一个时期都为紊乱,他们面对各种难以应对的新刺激常有各种不适当的情绪反应,而感到一种莫名的烦恼。由于内在的紧张而造成的情绪反应因人而异;有的变得冷淡抑郁、有的则暴跳如雷;有的沮丧沉闷、有的烦乱焦躁。青少年由于某些内分泌腺的变化,致使他们情绪紧张,使他们每天都可体验到强烈的惧怕、愤怒或爱的情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色彩。在行动的自我调控方面,青少年虽然比小学生在行动的目的性、自觉性和坚持性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心理和经验以及意志品质方面的不成熟,仍表现出见异思迁、有始无终、惧怕困难、心无定性等不足。在社会行为方面,青少年已不满足于狭小的家庭圈子,感到家庭生活单调乏味,与父母的交流沟通逐渐减少,亲子关系渐趋松懈和紧张。他们喜欢加入一些小团体,如果择友不慎,就会招致危险和麻烦。多数青少年对异性开始发生兴趣,渴望畅游爱河,但实际而繁重的课业与浪漫温馨的情爱很容易产生冲突,有时会因年幼无知而早尝苦果。
尽管青少年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与缺撼,但成人应用发展、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和对待他们,不能将其一棍子打死,认为他们多么不可救药、多么难以对付。他 们毕竟处于成长的年龄、发展的时期,幼稚偏狭、行为过激、缺乏自制,实属正常现象。青少年热情奔放、充满朝气、激情肆意、精力充沛、敢于幻想,不愿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这些是其所独具的风景和亮点,值得珍视、应该鼓励。设想一下,如果青少年都与垂暮老者那样,没有了生机与活力,没有了憧憬与渴望,没有了闯劲与冒险,社会将变得多么黯淡无光、多么无声无息呀!
(二)变幻躁动,爱走极端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己、对人、对事的认识、评价和感悟,不深刻、不全面、不透彻,往往我行我素、飘忽不定、以偏概全。青少年自我调控能力欠缺,情绪具有冲动性、爆发性和两极性,变化不定、好走极端。
贺林渥斯曾形象地将青春期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即所谓心理上的摆脱父母的监护,成为独立人的过程。这使得青少年获得了完全的解放,从而能 够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如同第一次生理上的“断乳”对儿童而言是一次危机一样,青少年心理上的“断乳”也是一种危机,这会给他们带来心理的不适和 不安,使之经历情绪上的骚动与混乱。
著名心理学家彪勒根据心理发展的倾向,把青年期分为两个时期:青年初期,也叫思春期,还有青年后期。她认为,青年初期的心理倾向特点主要是否定,这种否定的倾向,表现为不愉快、烦躁不安、反抗、执拗、粗暴、见异思迁、懒惰等。青少年在这一时期,感受性显著提高,常常容易兴奋,兴趣较易转移,意志易动摇,对什么都怀疑,他们内在的不满情绪使他们对周围的人总想反抗,唱反调,总有一种胡闹的欲望。所以,这一时期又称否定期,或者反抗期。随之青年人日趋成熟,这种否定情绪会逐渐被肯定情绪所替代,他们会变得渐渐稳定、自信、有所节制。
德国学者舒里安在《青少年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对许多人来说,青少年首先是给成年人制造麻烦,成为社会负担的一个群体。在成年人看来,随着青春期 的到来,各种摩擦、乖忤爆发出来,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开始顶撞父母和教师,甚至进行抗议,有时起来反抗大人给他们定下的种种限制。大人的要求、期望于是 落空,大孩子的过分举动、越出雷池行为则愈发变得频繁。青少年的“危机”显然被看作起来反抗的行为或受压抑的情绪,被看作由于寻求同一性而产生的危机,由于青春期状况即一方面已不再是小孩子、另一方面又尚未成年这一状况而产生的危机,或者被看作因摆脱父母而产生的危机。在青少年时期,正常变得不正常、连续变为断续、稳定转为不稳,内心出现矛盾,客观世界处处使他们感到紧张,需要平衡他们的焦躁与惶恐。青少年渴望出头露面、张扬自己,常出现越轨、迷向和偏离行为。青年由于自控水平差、辨别是非能力低,为了寻求刺激甚至仅仅为了满足好奇心,便会无端动武、大喊大叫、喧哗聒躁、损坏公物、打架斗殴、情绪失控。有时又会因一点挫折而心灰意懒、冷漠无情、破罐子破摔,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让人捉摸不透、迷惑不已。
作者: electrichow 2005-5-19 23:01 回复此发言
--------------------------------------------------------------------------------
4 青少年人格发展与人格特点探析
当代青少年中常有一些不良行为或问题行为,比如:学习不良行为、攻击性行为、早恋、逃学、离家出走、厌学、说谎、易受挫折、烦躁不安、孤独、自卑、嫉妒、逆反,冷漠、作弊、盲目“追星”、吸烟、喝酒、聚众打架、青少年犯罪等。这一方面需要引起家长和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应看到这些问题毕竟是青少年群落中少数人的问题,大多数青少年还是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勤奋好学的。对青少年的问题行为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应该防微杜渐,积极引导,必要时还得严厉惩处;对大多数青少年,理应适时教育、加强管理和监督,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尽快跨越这一危机期、困难期,走向成才路。
(三)闭锁文饰,“神秘莫测”
青少年作为特殊的群体,青春期作为特殊的人生阶段,使青少年有了自己特有的精神风貌和别具一格的人格特征。但遗憾的是,人们因不顾及他们的心理年龄特点,要么将他们还当作小孩子来对待,要么又用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结果搞得两相对峙、矛盾重重。他们在那里高呼:其实你不懂我的心!理解万 岁!这里又埋怨;真实看不透!代沟难填!
青少年有着自己独有的心理要求和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青年期心理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闭锁性”。青年人的情感不太外露,开始带有文 饰的、内隐的、曲折的性质。一般说来,少年儿童极为单纯、天真、率直,而青年的内心世界要复杂一些,他们不大乐意吐露真情,即使对自己最亲近的人也是一样。他们的心里话或悄悄话有时会对知心朋友说,但不愿和父母或老师讲。青年人渴望有自己的一间小屋,抽屉还要加上一把锁,似乎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他们在思想上与成人的距离要比儿童大得多,因此成年人要想了解青年人的心理比较困难。2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和独立意识。由于身体迅速地成熟,儿童进入青春期后,从外表上看,一下子似乎由一个儿童变成了一个成人,他们好像突然地意识到自己是个大人了。随着这种成人感的产生,他们一方面更加自觉地希望参加成人的活动,另一方面也希望别人把自己当成年人对待,让自己享有成人同样的权利,这时,如果家长或老师仍把他们当作小孩子对待,他们会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以为这是家长和老师故意看不起自己,是在对自己加以束缚和监视。父母的关爱和呵护被视为唠叨、啰嗦和刁难;老师的教育和指导,被看成是小题大做,故弄玄虚。他们向往独立自主、自由自在、天马行空,常常自以为是,不知“天高地厚”;他们需要人们的理解,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更多的信任,更多的理解;他们希望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还是工作上,家长和老师能放开手脚,让他们独自去做自己的事情,试试自己的能力和本事。3.青少年有了强烈的自尊心,要求别人尊重自己、认可自己。他们希望得到同伴的认同和悦纳,获得家长和老师的赏识和表扬。到了青年初期,他们对自己的人格品质有了新 的认识,自我评价能力有了较大发展。此时,他们重新认识自己,自我评价系统渐趋稳定,因而作为比较稳固的心理特点的自尊心就比较巩固地形成了。他们想 出类拔萃、高人一等,无论对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学习的成绩、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在文体活动中的表现,还是自己的仪表长相、言谈举止,他们都十分关注、“斤斤计较”、“求全责备”、要求更高、更强、更好,如果家长或老师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比如不适当地进行责罚、讽刺、挖苦、嘲弄、打击甚至体罚,都会损害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丧失上进心和勇气,有时还会产生对立情绪,甚至自暴自弃、走向绝路。
懂得了青少年的特点,为人父母和为人师长者,应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支持、多一分关爱、多一份体贴。争取作他们的知心朋友和“心理护士”,要用正确、诚恳的态度,争取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体谅、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家长要主动接近孩子,老师要真心放下架子,走进他们的心灵,加强沟通,增进交流。要多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不要抓住他们的一点小过失或小毛病紧紧不放、横加指责。要尊重他们的意见和选择,当他们的看法的确有问题时,也不要大惊小怪,而应心平气和地说服教育。成年人要珍视青少年的独立意识和独到见解,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应有的权利,不能高高在上、指手画脚、以权压人。应该看到现实生活和社会上的确存在着不少偏见和认识上的误区,比如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不经世故、贪耍好玩”、“孺子难教、少儿难养”等。而应注意“后生可畏”、“自古英雄出少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发展阶段
婴儿期(出生到1岁,又称乳儿期)
感知觉的发展 婴儿出生后两、三周内常可看到双眼不协调地运动,约在出生一个月前后,双眼不协调活动消失,视觉集中现象出现。据中国有人调查,有75%的被试儿童在出生 17个月时出现视线随物转动现象;在出生 1个月时,出现听觉集中;在 3个半月时,能听见声音找声源;在 9个半月,出现眼动作的协调现象。其他,如味觉、嗅觉、皮肤觉的发展更早,一般在一个月后已逐步完成。据瑞士心理学家J皮亚杰的研究指出,出生后 6个月的婴儿出现对物体大小常恒性的知觉,约到9 个月时,才出现物体形状常恒性知觉;约在一岁时才出现对客体永恒性的知觉。据国外的研究,婴儿的感知能力比以前所设想的要大得多。但还须进一步证实。
动作的发展 婴儿期是动作发展最迅速时期。儿童动作的发展常遵循一定顺序和规律:一般先从整体不分化的动作向分化的动作发展;从头部的抬抑动作向躯体下面各部分直至脚的直立和行走动作的发展;从腿、臂等大肌肉向手及手指的小肌肉的发展。手的抓握动作也有一定的发展顺序:婴儿约在出生后 3个月,出现手的不随意性的抚摸动作;约在 5个月左右,由于手的抚摸动作的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学会了的抚摸动作。儿童这时开始把手作为认识事物的器官;约在半岁以后,手的动作有了进一步发展,婴儿能使自己的拇指与其余四指对立地抓握物体。
情绪、情感的发生和发展 新生儿和一、二个月内的婴儿的情绪决定于生理上的满足和健康状况。一般在吃饱睡足时,就出现安适的情绪;婴儿由于饥饿和身体不安适,就会哭闹,受到突然的刺激,就会产生恐惧感。据中国有人调查,大约 2个月的婴儿会注视着接触的人,大约在3~4个月的婴儿,看见妈妈会显出高兴表情,并能微笑迎人。婴儿还会产生对成人情绪的模仿和感染,出现最简单的“同情感”,他会因别人的哭而哭,别人的笑而笑。这些与人交往的需要和情感共鸣的产生,是婴儿出现的社会情感的萌芽。
前幼儿期(1~3岁,或称先学前期,相当于托儿所阶段)
思维的发展 这时期儿童的思维和出声言语相联系,思维的主要特点是直觉行动性。就是说这时儿童的思维总是离不开具体事物、行动和言语的。他们常在玩弄物体中,用出声的言语进行思考,离开了具体事物和自己的操弄或操作活动,思维就停止。他们谈不上有行动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言语的发展 经过婴儿期言语的一年准备,就到了这个可称为儿童“最初掌握言语的时期”。据研究,约在15 岁前是儿童掌握单词句的阶段,15~3岁是儿童掌握多词句时期,到3岁末已能掌握本民族的基本言语。
情感、意志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这时期儿童已基本具备各种形式的情绪、情感;儿童在成人对人对事的评价和教育下,开始运用“好”、“不好”、“好人”、“坏人”等词来评价人和事,这说明他们形成了最初步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这时儿童由于动作的迅速发展,他们开始有了料理自己生活(如吃饭、穿衣等)的能力,开始表现出独立行动的愿望,常要求“我自己来”,不要别人的帮助,这是意志自觉能动性的萌芽表现。
自我意识是组成个性的重要部分,在这阶段开始形成。约在生活的第一年前半年,儿童还不知道自己的存在,他吸吮自己的手像吸吮别的东西一样,在第一年末,儿童才开始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约在第二年,儿童开始能够叫自己的名字,这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飞跃;约在2~3岁时,儿童才开始掌握“我”这个代名词,说明儿童能把自己由一个客体转变为主体来认识,这是自我意识形成的又一个新阶段的表现。
幼儿期(2~6岁,或称学前期,相当于幼儿园阶段)
思维发展 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要特征。这时儿童的思维可以逐渐摆脱对动作的依赖,而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进行。儿童这种具体形象思维常常只能揭露事物的表面特点,不能理解事物的内部关系和本质特点。皮亚杰把幼儿阶段的思维称为“前运算阶段”或“前逻辑思维阶段”。他认为这阶段儿童没有物体的守恒概念并缺乏可逆推理。例如儿童明明知道形状大小相等的两杯等量的水,当其中一杯倒入不同形状的玻璃杯中,由于倒后两杯水面的高度不一样,就认为这两杯水变得不一样多了。这现象和中国一些心理学家说的具体形象的特点相一致。但是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对他所熟悉的事物亦有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在幼儿末期,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开始逐渐发展。
情感、意志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幼儿的情感特点仍保留有前阶段的一些特征,如易感性、不稳定、易兴奋、激动。但和上阶段差别较大的是幼儿的社会情感开始发展。例如,幼儿的道德感在成人对自己或别人的行为进行评价和教育下开始形成。儿童初步知道了一些行为规范。例如,“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不说谎话"等等。并且对违反这些行为规范的儿童产生反感的情绪。幼儿还对未见过的事物,常会表现出好奇和好问的求知欲望。这是幼儿理智感的开始出现。他们还对颜色鲜艳的玩具和衣物表示喜爱,对音乐、诗歌等表现出愉快心情,这是美感的出现。
童年期(7~12岁,又称学龄初期, 相当于小学阶段)
情感、意志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般说来童年的情感比幼年和少年期的情感都要稳定,他们能经常处于比较平静、持久和稳定的愉快的情绪状态。他们的情感无论在质上和量上都较幼年期有所发展,尤其是社会情感的不断扩大,丰富。儿童能从对具体个人的情感扩大到对整个集体的情感,他们不仅对物质生活中的事物产生情感,还会对精神生活中的事件产生情感。如由爱父母扩大到爱班级集体,由得到糖果而喜悦的情感扩大到为集体争光、做了好事而高兴的情感。此时,儿童的意志品质亦有提高。低年级儿童都在教师和父母的督导下完成一些作业,随着年级年龄的增长,意志的主动性、独立性以及自持能力都比前有提高。
少年期(11、12岁~14、15岁,或称学龄中期,相当于初中阶段)
思维的发展 这时期思维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渐占主要地位,但是思维中的表象成分仍起着较大作用,这就是说少年的逻辑思维常需要感性经验作支持,思维的形式还处于经验的阶段。
青年时期(14、15岁~17、18岁,或称青春期,相当于高中阶段)
思维的发展 青年初期学生的思维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逻辑思维由少年期的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的思维过渡。他们能从一般原则出发,进行判断、推理,作出论证;他们还能对各种经验材料作出规律的说明。青年初期学生刚刚开始形成辩证的思维,在教学和生活实践中,他们认识到特殊和一般,理论和实践的对立统一关系。皮亚杰所谓的“形式运算”阶段类似这时期理论型的思维形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