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是什么,我怎么参悟不透呢。

爱情是什么,我怎么参悟不透呢。,第1张

关于爱情,不同的人有的看法,我只想爱情的本质来阐述,请耐心地看完: 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今天看见好友的QQ上引用了此句作为签名,谈及爱情,亦生感慨,遂就此句以问。

这句话原本出自《楞严经》卷四,当时是因富楼那尊者请问佛:“世尊,假若世间的一切万法,六根、六尘、五阴、十二外、十八界等,都是如来藏中所生之法,皆是常住真心,清净本然,既属清净则不应该更有染相之法。为何忽然生出山河大地诸有为相的染法呢?既是本然,为何又有生灭之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灭了又生,生了又灭,循环不息?” 佛因此问为尊者及大众讲说宇宙人生的真相,从一念无明生三细讲到十二因缘所生法,继而讲到此句,原文是这样的:“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唯杀盗*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b></b> </b></b> 负即是欠,你欠我命,你就要还我命。我欠你命,我亦要还你命,所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必定要互相偿还。就是今世侥幸不还,但千百劫后,怨仇相遇,亦一样要还清。因此之故,众生时常在生死苦海中,不能出离。爱心生出就是无明,你爱惜我的心,我亦怜惜你的色,这是无明惑业为因,现行为缘,想爱永结同心,不愿分离。就经百千劫,都被欲爱所缠缚,不得脱离。 所谓的爱情,大多不过是欲望之左右。世间的人多会说:我爱你!但是揭下这个爱的外衣,其中到底是什么呢? 一般男女之爱,因由不同,或因貌而生爱,或因情而生爱,或因某个原因而生爱,这时所谓的爱不过是自己贪欲的喜欢,因自己的喜欢而生出爱,因这个爱欲而希望能够得到对方的感情,拥有对方。其真实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这个喜欢而已。所以这个爱还不是爱对方,而是爱自己,爱自己的贪欲。 继而为了满足自己的爱欲,则会作出种种行为,追求、付出,在没有得到对方之前,或者说在没有满足自己爱欲之前,是可以为了对方付出的,而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爱欲而付出,所以这个付出是有目的的,是有索取的,而并非真爱于对方。 为了这个爱欲,为了满足自己的爱欲,为了拥有自己所爱慕的,往往做出各种行动,一切都是为了使对方可以对自己产生好感,亦即使对方也对自己升起爱欲之心,以此而满足自己拥有对方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可以为满足对方而做出种种对方所喜爱的行为,只要这些行为没有超过自己的原则,或者说是自己的行为底线,那么一切都是可以去做的。而这个行为底线,因为个人的习性不同而没有一定的标准。 比如:有人可以为了所谓的爱(自己的爱欲)付出金钱; 有人可以为了所谓的爱(想拥有对方)付出时间和劳动; 有人可以为了所谓的爱(满足对方的需求)采取各种手段; 有人可以为了爱欲放弃亲情; 有人可以为了爱放欲弃事业; 有人可以为了爱欲放弃伦理道德; 甚至有人可以为了这个爱欲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而这一切的根本,大多在于为了满足自己的爱欲,说白了是爱欲的驱使而不能自已。 因此而得到的爱往往并不能够长久,往往因为已经拥有了就不再如未拥有的时候一样的付出和放弃,因为已经不需要再如此付出和放弃了。因此将将更多的已经付出和放弃的慢慢寻找回来;那么此时再面对所谓的爱时,行为底线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很多人不再会象未得到的时候一样的付出;不会再象未满足欲望时一样的容忍对方的缺点;很多人不再会象未得到的时候一样包容对方的过失。 任何人都不是完人,任何人都有着自身的缺点和错误,而这些在很多热恋中的人看来并没有什么,但是,当热恋的温度渐渐的过去,本来就存在的那些缺点和错误就成了致命的问题。 问题原本存在,只是自己的意识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在过去一味地为了满足自己的爱欲而根本将本有的缺点和错误视而不见,或者等闲视之。而在拥有了之后,或者彻底失去之后,就从热恋时的无所谓转而为后来的有所谓,甚至到很严重,以至于无法容忍直至疯狂。 而其实事相的本身并没有发生什么改变,甚至很多缺点和错误都远远的要小于当初,而能够包容和容忍的心早已经不存在。因此而产生分手、离婚这些行为。 还有一些人因为自己的爱欲得到了满足而产生了更多的爱欲,因为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往往在满足了一个之后,新的欲望就替代了原有的,因此才产生了婚外情,产生了二奶,三奶以至于更多。 有一些爱是发自真心处于为对方的,其实这样的爱在每个人身上心中都有,但是大多数人又往往仅以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来作为标准,从而给予对方自己认为的爱;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本来不同,人生经历和社会阅历各有同异,如此虽然有爱心,却往往适得其反,就造成了好心没有好结果。这多是尚缺乏智慧与慈悲所产生。 殊不知,如此仍旧是以自己所认知的标准来爱对方,对于自己来说出自一片爱心,而对于对方来说往往感受的并不是爱,而是枷锁。其根本原因在于并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或者站在道法自然的公正标准来对待和施爱。如此亦属私心之爱,并非真爱。 佛说: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沈。以是因缘。众生相续。意思是:情想合离,皆因业感多少而受果报,更相变易即互相变化迁易。情变为想,想爱为情,或舍合为离,或易离为化,彼此变易不定,没有主宰。只是随业而受报,随善恶之业,而受升沉之报。如善业则上升为天为人,恶业则下沉为鬼为畜。以这因缘,四生转换,三界升沉,死此生彼,相续不断,没有停息之日。 接着是: 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是说妄想和情爱结在一起,就生欲爱不能舍离。即是说,同想成爱,乃是结缚之因。由想爱既深,如胶似漆,就不能摆脱。既然深结生缘,所以世间的父母子孙,递代相生,没有间断。这一类众生是以贪欲为其受身之根本,因同想成爱。爱则生欲,欲则受身。故贪欲为受生之本,就代代相生不断。 这些象我一样的凡夫之爱并不是爱对方,而都是爱自己,而真爱却不同,是不爱自己而爱对方。 纵然如七仙女之爱董永,梁山伯之爱祝英台,白娘子之爱许仙,虽然真心真爱,彼此相融,却依旧是生死轮回,难得长久的幸福快乐,亦留下人间多少痴情痛苦。 上帝爱人,佛爱众生!爱是平等,爱是慈悲,爱是包容。不具备慈悲与包容的爱都是欲望之爱。慈悲与包容的心是智慧的心,不会因为时间而改变,不会因为情况而改变的。 真爱的人会不因初恋、热恋、失恋的变化而一如既往地爱对方,不会因为拥有或者失去而满足、痛苦和烦恼,因为这个爱的本身就不在于为了满足自己的爱欲,不是为了自己情感的占有。所有的爱都是为对方在付出,不管对方跟任何人在一起,不管对方如何的变化,或者成为了美女或者失去了双目,或者成为他人的贤妻良母,或者沦落为风尘女子。慈悲与包容的爱是不会因为这些而改变的。 而能够拥有这样的真爱的人,他也一定不再是凡夫,因为他已经具有了真正的智慧,因为他已经拥有了无尽的慈悲,这样的人就是菩萨,就是佛陀。他们把私欲的小爱扩大到无尽的大爱,从对某个人的爱扩展到一切众生的爱。 所以他们不再流浪生死,不再颠倒轮回。 《楞严经》是助人智解宇宙真相,所以古人曾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的诗句。 今从楞严一句而感满纸之言,愿一切有缘众能或明真心,早得真爱。 末以一偈以赠: 早除无明本,远离贪嗔痴,看破爱欲勾,永脱生死海! 娑婆苦无尽,极乐爱无疆,携眷同船渡,莲界永成亲! 红尘是夜缀笔

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

常建,生平事迹不详。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与王昌龄同榜进士。曾任盱眙(今江苏盱眙)尉,写过《泊舟盱眙》诗。其《赠三侍御诗》说:“谁念独枯槁,四十长江干。责躬贵知己,效拙从一官。”可见他40岁时曾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过官。其仕途颇不如意,后隐居鄂州武昌之西山。诗以五言为主,多写山水田园风光,当时评价颇高,《全唐诗》录其诗一卷。

《破山寺后禅院》,《河岳英灵集》作《题破山寺后禅院》。“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是南朝齐郴州刺史施德光施舍自家宅园改建的。“禅院”为僧侣所居院落。

首联写初入古寺的印象。时间是清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阳光照射着山林,其清新、宁静可知。佛教徒所聚之处称丛林,此处称“高林”不称丛林,也不称山林,一个“高”字透露了诗人的赞美之情。

颔联再写进入禅院的情景。三句写山中小径是曲曲弯弯的,越走越幽静。四句写禅房坐落在花木深处,可见环境很美。花木显然有人工营造的成分,则僧侣们的审美情趣也是非常高的。要通过弯弯曲曲的小径,方能找到禅房,颇有寓意。所以这两句诗被后人赞不绝口。如宋欧阳修《续居士集》卷二十三《题青州山斋》说:“吾尝爱建‘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始知造意者为难工也。”

颈联写水光山色。五句写山景,由于花木茂盛,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十分亮丽,使得鸟儿也很快乐,在叽叽喳喳地叫着。六句写潭水中花木与诗人的倒影令人的杂念消逝一空,这里借潭水的倒影,写潭水清澈见底。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九说:“鸟性之悦,悦以山光;人心之空,空因潭水。此倒装法,通体幽绝。”实际上“悦”、“空”两字采用词性活用方法,在这里用成动词,有使动作用,即使鸟愉悦,使心空寂。

尾联写佛界静寂。七句正面写此处万籁俱寂。“籁”,能发出声响的孔窍。“万籁”指各种声响。下句用僧人敲击钟磬所发出的声音反衬万籁俱寂。“钟磬音”体现了寺院生活的特点,钟磬余音缭绕,也能让人参悟佛理,回味无穷。

唐人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评价道:“建诗似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性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可以说此诗正好说明了上述特点。元方回《瀛奎律髓》卷四十七已注意到此诗“三四不必偶,乃自成一体。盖亦古诗、律诗之间,全篇自然”。按照五律的要求,颔联应当对仗,此诗颔联恰恰不对仗,但是绝大多数唐诗选本都将其看成五律。正如《红楼梦》第四十六回林黛玉所说:“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又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意思如下:唯有一言不发的参悟。情感不顺,内心悲愤,悲戚,无奈,不甘,不敢发声,唯有独自默默参悟。

“唯愿寒蝉仗马参透”此句出自《扶摇》电视剧徐佳莹演唱的片尾曲《一爱难求》,其歌词如下:

你懂什么 三界有什么好

若无贪嗔 若并无烦恼

又怎能叫我 一步三回头

为爱愁为恨求

为情把魂魄都丢掉

要我爱的那个爱我

只要那一个爱我

你用什么 换这一爱难求

若无病弱 若永无苍老

又怎叫花火 孤身逐星斗

为人瘦为心留

为梦把运气都赶跑

要我美的夺他魂魄

一直在他心里闪烁

有道说 此生所求

不过翻云覆雨厮守

求若不得 执念悬心 眉头紧锁

有道说 来世若求

唯愿寒蝉仗马参透

梦为心囚 赐我爱着 半生着落

着落

你拿什么 来对这诗一首

若无坎坷 若不曾跌落

又怎能得自我 不顾他人说

为自守为己谋

为云烟过眼都可抛

要他眼里心里的我

绝无可能再有一个

有道说 此生所求

不过翻云覆雨厮守

求若不得 执念悬心 眉头紧锁

有道说 来世若求

唯愿寒蝉仗马参透

梦为心囚 赐我爱着 半生着落

着落

有道说 此生所求

不过翻云覆雨厮守

求若不得 执念悬心 眉头紧锁

有道说 来世若求

唯愿寒蝉仗马参透

梦为心囚 赐我爱着 半生着落

扩展资料

《一爱难求》中,婉转琵琶缓缓勾勒出诗意韵味,徐佳莹荡气回肠的声声发问激荡起情绪的阵阵涟漪,扶摇与无极并肩成长、蒲苇磐石的爱情故事随着歌曲的律动如画卷般铺陈开来。

画面以大婚开篇,扶摇款款蹁跹笑靥如花,无极牵起扶摇的手也牵起了一生承诺,“若无贪嗔,若并无烦恼,又怎能叫我一步三回头”,扶摇与无极注定“相杀”,但情动心动的羁绊却让他们决定共同面对;相遇即发糖,十指相扣是“我一人可敌万人,你一人可敌我”的誓言,高甜画面让爱情的美好溢出屏幕。

徐佳莹丝丝入扣的唯美吟唱如潮水一浪一浪涌来,扶摇与无极在不同的战场鏖战,虽然两人天各一方但仍彼此心系,“不弃忠诚,能跟喜欢的人在一起,死又何惧”令人泪目。“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他们的爱情正如《致橡树》中彼此分离却又紧紧相依,《扶摇》所展现的精神独立、风雨同舟、共同成长的爱情观颇具现实温度。

陈曦对这首歌的创作理解是,扶摇的爱情独立又坚韧的,和无极并肩而立,相互鼓励,一起成长。一方面她深知爱情的可贵,“不能分享,喜欢一个人就要一心一意”,另一方面却并不会为爱情,停下自己前行的脚步,听起来“一爱难求”,但实则是“一生一世一双人”。

因而她在《一爱难求》开篇先用了设问的方式点题,紧跟着用两段“有道说”,表达了扶摇和无极之间“爱而不得,但仍有期待”的情感:有道说此生所求不过翻云覆雨厮守/有道说来世若求唯愿寒蝉仗马参透。

“此生所求”与“来世若求”相对,“翻云覆雨”与“寒蝉仗马”呼应,简简单单8个字,用两个比喻概括出“今生求不得两情相悦的厮守,只愿来世如寒天的知了和皇宫外的立仗马一般”静静参透的心理。

-一爱难求

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乞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那一日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德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平安喜乐

每天要快快乐乐,因为你快乐不快乐日子都这么过去了。

要谦虚,因为你不可能是全能者,肯定有很多知识别人比你懂。

要诚实,因为谎话说起来容易,想要圆却很麻烦,实话不需要编,说出来就行。

要有爱心,你爱别人,别人也会爱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856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