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上的婚姻怎么看

佛经上的婚姻怎么看,第1张

  

  

                

  杭州城隍庙门口的一副对联,谈到了夫妇间的缘分,上联是这样写的:“夫妇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合”。这就是说,既然两人结为夫妇,那就是前生姻缘注定的;而婚姻的好坏,姻缘的善恶,就要看家庭是美满幸福还是吵闹不和;但不论是善缘或者恶缘,都是缘分,如果没有缘份的话,两个人是不会结合在一起的。

  一、佛教对爱情的论述

  从佛法出世间法看,爱情应属于有染污的贪爱,是欲界贪爱中最基本、最强烈的。佛在《四十二章经》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此色欲,指性的欲望。人类的性爱,主要由对方的色(整体形象)、形貌、威仪(举止)姿态、言语音声、皮肤细滑、人相(异性性征)引起,称“六欲”,不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范围。《舍利弗阿毗昙论》卷十九说,男女喜欢欣赏异性的身体、形、相、服饰、欲、音声、璎珞(装饰品),想与所爱的异性交合取乐,名“七共染”。男女交合、接受对方的澡浴衣服按摩、共言说戏笑、互多或少的污染性。佛典中一般将夫一妻之间的爱归于贪爱,如《俱舍论》卷四云:“有染谓贪,如爱妻子等”。贪爱,终以我爱为本,一般来说不超出“因为跟他在一起使我感到快乐幸福,所以我爱他”的圈子。爱别人的实质和前提是爱自己。爱对方,无不是想得到对方的回爱,以驱除自己的孤独寂寞感,发泄自己的爱欲、性欲。

  人类的性爱具生物性和社会性,可分为生理、感觉、心灵或精神三个层次,由喜爱对方的容貌、风度和性感而产生,出于心灵、精神的需要,出于或包含有对对方心灵美的喜爱、欣赏、爱慕,和在相互关系中、共同生活中形成的感情。《楞严经》卷四谓“同想成爱”——心意的一致产生爱,又说:“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人类的爱情是性爱与情爱、灵与肉的结合。作为在有发达文化的社会生活中产生的男女情爱、夫妻之爱,因为具有了复杂的社会、文化内容,性质也颇复杂。

  二、佛教对婚姻的论述

  (1)佛教对人间男女、夫妻间的爱情、婚姻,并非一味否定。《杂阿含经》卷三六中,佛谓“贞祥贤良妻,居家善知谚《别译阿含经》卷十二中,佛称“妻为最亲友”,说夫妻应“异体同心”。佛陀并非劝所有的人出家断爱,而教导善生、玉耶女等在家弟子恪尽人道。《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经》说长者女善无独要求出家,佛陀不许,令她嫁给信奉外道的牛授童子,感化夫家多人令人正道。大乘《惟日杂难经》一方面说“有妇不得佛道”,教诫菩萨“见妻子当如见冤家,意莫随贪爱”,一方面又说菩萨若具四种因缘,也可娶妻结婚:一者“宿命同福”,享受前世共同创造的福报;二者“毕罪”,酬偿宿债;三者“应当共生男女”,有共同生子女的业报;四者“黠人娶妇疾得道”,有智慧者的婚姻是快速得道的助缘。

  (2)大乘、密乘还以爱情、婚姻为菩萨随顺众生而度化的重要“方便”。《大乘方便经》中,佛陀自言他宿世曾为树提梵志,常修梵行,清净离欲,然被一女子钟情,贪恋不舍,树提乃以悲愍心遂其所愿,与之成婚,经十二年,还复出家,命终上生于梵天。佛言:“我于尔时为彼女欲暂起悲心,即得超越十百千劫生死之苦。”

  《华严经》卷七五释迦瞿波女自述前生曾为居士女妙德,极其爱恋行菩萨道的威德主太子(释迦佛前身),情愿为爱情受一切苦、舍弃一切,不求豪富及五欲乐,只愿与所爱者共同修行,释迦瞿波女因此爱情,满足所愿,生多功德,偈云:

  虽以爱染心,供养彼佛子,

  二百五十劫,不堕三恶趣。

  这是对菩萨行者及其菩提心的爱情,即便掺杂染心,也是一种修行了,其功德比严持五戒还要大得多。

  三、佛教对结婚条件的观点

  在婚姻的条件上,佛教强调尊重当事人的意志,明确反对将自己的信仰强加于婚姻,主张佛教徒可以与不信仰佛教的人士通婚。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反对种族和阶级歧视。在佛教看来,婚姻的基础应当是当事者的感情,而不是宗教信仰。在早期佛典中,曾经多次记载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结婚的故事。《根本目得伽》卷七、八记载,一位佛教徒的妹妹嫁给了一位激烈反佛的裸体外道,并最终感化了他。《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二《须陀品》之三记载,优婆姨须摩提嫁给了外道,后来这个外道皈依了佛教。

  佛教认为,欲结为夫妻的男女,必须是在人格独立的基础上,通过相互了解,达到志趣相投,建立深厚的感情后,双方一致同意结为夫妻的一种行为,反对包办、买卖或有其他图谋的婚姻关系。

  四、佛教对婚姻道德的看法

  佛教对婚姻伦理道德也有多方面的论述。其首要的道德规范是不邪*,在这一基础上强调夫妻之间互相忠诚和尊敬。

  (1)不邪*

  不邪*是佛教最基本的戒律“五戒”之一,是直接针对在家佛教徒制定的,是佛教徒的道德底线。对于出家人而言,第一大戒是不*,即断绝任何性关系,否则即被逐出僧团。对在家居士来说,在尊重个人意志,合乎国家法律或社会公共习俗的前提下结成夫妇关系,是人口生产、人类繁衍的健康基础,也是有史以来人类最重要的生活形式,因此,正当的夫妻生活的反常性行为。《增一阿含经》卷五十佛陀教人应“贞廉自守,一夫一妻,慈心不怒”,主张一夫一妻制。佛教戒律以“不邪*”为在家佛徒必守的五戒之三。不邪*,用现代汉语来讲即不发生不正当的性关系,具体指不侵犯属于他、为他所护(未成年男女)的异性,不非时(经期、孕期等)、非处(男女性器之外的地方及寺庙、公众场所等处)交合。

  佛教反对婚外情、同性恋、兽交等。在夫妻之间,则尊重夫妇间的性意愿,提倡文明健康有节制的性生活,反对过分沉溺于性欲,无限制地放纵自然本能。

  (2)夫妻间相互尊重

  佛教提倡夫妻间的相互尊重,取长补短。《善生经》是指导在家居士生活的重要经典,在夫妇关系上,它指出:妻子对丈夫要敬爱服侍,料理家务;丈夫对妻子要提供服饰饮食,忠诚爱护。

  佛教特别重视家庭的价值,强调维护家庭的稳定。对于已婚者,如果有嫖妓和通奸行为,必须严厉谴责:“不满意于自己的妻子,与娼妓厮混,与他人的妻子纠缠,这是人毁灭的原因。”佛教主张男女要相敬相爱,在佛教经典中,有指导男性如何为人丈夫的《善生经》,有指导女性如何为人妻子的《玉耶女经》。《长阿含经•善生》教导青年善生:尽到夫妻之间的伦理责任,为每天应礼拜的六方之一。丈夫应敬妻、怜念妻子,妻子应爱念夫主、重爱敬夫、恭敬于夫。为人之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1.怜爱,爱妻子;2.不轻慢,尊重对方;3.供给衣物化妆品;4.委付家事;5.念妻亲亲,善待妻子的亲属。为妻者则以五事“敬顺”其夫:1爱敬关怀;2备设衣食,照顾好丈夫的生活;3和言实语;善摄眷属,善于教育子女,尊长敬老,和睦家庭。《玉耶女经》中,佛教导**玉耶:为人妻妇,应做爱夫如母爱子的“母妇”、如妹事兄的“妹妇”、如良朋益友的“知识妇”,或孝敬公婆、善于持家的“妇妇”,服侍夫婿如婢事主的“婢妇”,不做“怨家妇”、“夺命妇”。

  所以,妻子要身兼母妇、臣妇、婢妇、夫妇、妹妇之职,把先生当成孩子一样疼爱,当成君王一样敬重,当成主人一样顺从,像夫妇一样互相敬重,像兄妹一样相互提携。丈夫要当君子怜惜妻子,当英雄保护妻子,当劳工为妻子服务,当禅者给家庭欢笑幽默,当个养活家庭的责任者。

  现代净土宗祖师印光大师对夫妻间的关系也有精辟的论述:他在《复周法利书二》中说,夫妻之间,当常以悦亲之心为念。夫妻互相恭敬,不可因小嫌隙,或致夫妻不睦,以伤父母之心。

  当代弘扬人间佛教的大德们,都将教人们如何正确处理情爱、和谐家庭作为佛法的重要内容。如《星云日记》说:人间佛教对夫妻感情的看法是:只有爱,才能赢得爱,恨永远是得不到爱的。夫妻相处彼此要真诚,并要互相制造欢乐,人的好话不怕多讲,会讲好话,懂得赞美加上有幽默感的家庭,必定是和乐幸福的。

  (3)夫妻相互包容付出

  历史上许多高僧大德都主张夫妻之间要相互包容谦让,促使家庭和睦幸福。现代著名佛学耆宿王骧陆居士《婚姻之礼》说:“夫妇之爱,有小爱大爱之别,小爱是一时形色,有时而衰,靠不住的。大爱是精神,以情意相交,处处体恤怜爱。即有不合处,大皆能原谅退让,遇着失误的事,勿彼此埋怨;遇着恼怒的事,双方先忍耐一下,过了一分钟,就忘记了。所谓不念旧恶,怨是用稀。各人的脾气,应先预告。切不可因爱而求其同我一样。做男的,勿使女子有怨意;做女的,务使男子得安慰。饮食起居,以及家庭整洁,井井有条,使男子自然向内不向外,感情自然一日好似一日,意外的非礼也自然绝了。”

  真正的夫妻之爱意味着友善和同情,包括责任意识及接受对方的本来面目———包括所有的优缺点。如果你只爱对方的优点,这不算爱。必须接受对方的缺点,并用你的耐心、智慧和精力去帮助其改正。

  真正的夫妻之爱不仅要相互包容谦让对方,而且还是一种向对方无私付出的过程。星云大师曾说:“真正的爱是双向的,真正的爱是要成全对方、祝福对方,爱不是占有,而是奉献。”

  爱是付出,是让对方幸福,将爱情婚姻给予对方,比向对方索讨爱情使自己更感欢欣。突破自我中心立场、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不分你我地考虑双方的幸福,是婚姻成熟的表现,超越自我中心立场的付出、奉献甚至为对方作出牺牲,是爱情发展的最高层次。

  五、佛教对离婚的看法

  对于离婚,佛教经典中虽然没有明确的论述,但其基本态度是重视家庭稳定,也不绝对反对离婚。如果家庭出现裂痕,佛教提倡破镜重圆。《四分律》卷三说:“若男女先已通,而后离别,还和合。”就是鼓励夫妻和好的意思。不过,如果婚姻由于种种原因的确不能维系,佛教徒也是可以离婚的。但如果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情欲而离婚,在佛教看来是不道德的。

  六、关于在家居士的婚姻

  在家居士是佛教的基础,在释迦牟尼佛的时候,就非常重视家庭生活,重视夫妻之间、亲子之间,如何彼此相待。甚至还有经典讲到结婚之后,怀孕、生子的事。例如《善生经》、《玉耶女经》,均对夫妻亲子有明确的伦常原则。《中阿含一三五经》亦明言:‘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妻子当以十三事善敬顺夫。’并说:若人慈愍妻子者,必有增益,则无捐耗。’由此可知,佛教并不是与世隔绝的。

  有个比喻很形象,夫妻要像筷子一样的地位平等,长短相适。筷子长短大致相当,而且彼此相对独立,夫妻亦然。男女地位的平等,是维系美满家庭的根本要素,可是,有的人却自恃自身条件优越,对对方盛气淩人、颐指气使,或暴躁泼悍、任性专横……显然,大男子主义、大女子主义和尊卑、主从、贵贱的夫妻关系,都难有幸福婚姻可言。

  夫妻要像筷子一样互帮互助,目标一致。筷子只有配合默契,才有‘收获’。和谐的夫妻感情贵在志同道合,比翼双飞。因此,情感上的体谅,生活里的体谅,挫折前的互慰,事业中的互勉……在夫妻间应是不可缺少的。只有难关共度,携手共进,才会使爱的‘横杆’不断升高。

  夫妻要像筷子一样冷热不辞,甘苦与共。筷子不惧高温寒冷,能纳酸甜苦辣。和谐的夫妻关系也该如此。

  夫妻要像筷子一样方圆相间,灵机应变。这是因为筷子上方下圆,而使我们的手法能灵巧自如,变化万千。夫妻相处,同样需要这样的‘方圆’艺术;既坚持原则,同时又乐于欣赏和赞美对方,对对方的缺点不苛求;善于相互适应,不试图去‘改造’对方。而要改善自己。  夫妻如筷,愿天下夫妻都能如此。

  七、佛教人士怎么看夫妻

  1、南怀瑾:杭州城隍山城隍庙门口的一副对联。

  

                         

  这对子上联描写夫妇关系∶夫妇本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合。夫妻不一定是好因缘,有的吵闹一辈子,痛苦一辈子。

  下联说的是儿女问题∶儿女原是宿债,欠债、还债,有债方来。有债务关系,才有父母儿女。所以,人生由男女感情结为夫妇,然后生儿女,美其名曰天伦之乐,其实从人生深一层的体会来看,没有乐,只有苦,不过人都是喜欢苦中作乐罢了。城隍庙的这副对子,将整个人生因缘道理,差不多都概括在内了。我在大学任教哲学课程时,看到现在的青年同学男的女的都蛮调皮,常常不只一次有女同学要我讲爱情哲学。爱情究竟是什麽东西?这种问题使我很难答覆,有时被逼紧了,就老实告诉她们爱情的哲学基本就是自私,人类的我执。不管描写爱情怎样好,爱情基本是我爱你!爱与不爱,都由我出发,不论是男是女,我爱你,是我在爱你;我不爱你就不爱你。一切都是为了我,全从自私观念出发。因此,爱情在文学境界是幅画,这幅画是理想的,很美;实际上不美,世界上许多爱情小说、爱情故事,使我们看了掉眼泪,非常吸引人,非常动感情;但是看遍所有古今中外的爱情故事,几乎没有一个是圆满的;假使圆满了,这个故事便失去了文学趣味。等於以前我们古老的戏剧,像从前各种地方戏、京戏、台湾的歌仔戏,唱的都是私订终生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一点意思也没有。至於落难公子中了状元,两人能否共同生活一辈子,那就很难说了。

  以佛学的观点看人生,真正的好姻缘、善缘,不管有没有结为夫妇组织家庭,大都不超过五年十年的。例如有些小说,像红楼梦、西厢记,乃至西洋名著茶花女等等,大家看了,觉得男女间感情的你侬我侬,非常可爱,令人欣羡,但是你不能加以科学分析,一分析他们所谓的浓情蜜意时间的持续也不过几年的美景而已。因为它是短暂的、片段的,所以就觉得很美很有味道。人人都希望维持这种诗情画意般的感情几十年,甚至永远,这是不可能,绝对不可能的。因此,佛经上称我们这个世界为娑婆世界。娑婆两个字的中译就是堪忍。这个世界缺点很多,没有一个人生是圆满的。幸福的家庭很快地就拆散了、破碎了。失望和痛苦忍不了,还是要能忍,还是要接受。

  2、星云大师:佛教不可以把世俗上的婚姻看成一种罪过,这是家庭的基本,伦理道德的重点。佛化婚礼对在家的佛教信仰者来说是佛、法、僧三宝为他们幸福人生和佛化家庭的一种祝福,我们是以佛法来普及,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几十年来,我推动人间佛教,不拘形式地到处随缘,给人家证婚之类的。佛化婚礼对佛教的弘扬,社会人心的安定、和谐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出家人什么都能证明的。只要是合法不违法,对道德不损伤,对佛教的制度没有破坏,我觉得其他的都不重要。在澳洲要证婚的人,要持执照,我们在澳洲的徒弟,是政府主动授予的执照。

  3、心律法师:《红楼梦》中,曹雪芹借一曲《枉凝眉》,道出了多少伤感和无奈:“若是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宝玉和黛玉有缘相聚,却无缘相守,一个泣血而亡,一个伤心出家,上演了一出千古爱情悲剧。

  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身边,也不乏这样的情形:两个相爱的人,或因为误会,或因为经济、性格、父母等种种原因,只好黯然分手,他们也只能慨叹造化弄人。

  所以才有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之语,道出能有幸成为夫妻的不易,也提示大家要珍惜夫妻之间的缘分。

  而还有一些人,恋爱时也是你侬我侬,千恩万爱,感谢上苍能安排双方相识相知;情到深处,更是海誓山盟,海枯石烂,在父母亲朋的祝福下,双双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如果现实生活都能像童话故事中的结尾那样“王子公主开始了他们的幸福生活”,婚姻该是多么令人羡慕啊!

  当然,很多人是很认真对待婚姻中,纵然双方会出现一些摩擦,争执,他们也会彼此包容,彼此谅解,一步步地慢慢适应,把婚姻生活经营得有声有色,家庭的幸福让他们的人生分外精彩。

  可惜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婚姻都是幸福的。还有的人,有缘相聚,也有缘相守了,却不珍惜,三天两头吵吵闹闹,……这样不仅伤害了夫妻间的感情,还害得双方父母为他们担忧,更不要说夹在中间的孩子,更是无所适从。别人劝解他们,要他们哪怕仅仅是为了孩子也该好好好好经营婚姻家庭,他们却说,这婚姻简直就是爱情的坟墓,夫妻分明就是一对冤家。

             

姻缘顺利需要有一定的福报。而放生则可以积累福报。最彻底的放生是吃素。

但是,今生的姻缘会受到过去世业力的影响,而今生放生的果报可能要到来世或者后世才成熟,所以不能绝对地说“放生后一定会姻缘顺利”。

建议您戒杀吃素,诸善奉行,诸恶莫作,可以回向姻缘顺利。同时可以诚心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也可以让姻缘往好的方面发展。

1、求姻缘我觉得拜观音菩萨就可以的,观音菩萨与我们的缘分很深,多拜一拜还是好处多多的。

2、这里我想问下,你关于姻缘的理解是什么样的?是希望男欢女爱的生活,还是说能令双方的父母都能开心,而且之后能够生出吉祥的子女来。如果是前者,恐怕得到的回馈不会积极。所以要调整好自己的发心;

3、自己的起心动念,菩萨都是知道的,只要你做的对,自然就会很快遇到另一半,而且能自然的走向婚姻的殿堂。这便是所谓的因果吧,种善因得善果。

4、最后,建议你在无相铜炉官网请几盒纯天然的姻缘香,去拜拜观音菩萨,求菩萨加持,相信经过自己的努力,在某一天,你的千里姻缘便会与你不期而遇的。烧香拜佛,烧香拜佛,其实香也是很重要的,好的香更能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等。

可以求,要恭敬诚心的诵咒完后,多多益善。然后求阿弥陀佛或观世音菩萨加持你有一段善缘,说出自己合理的愿望就可以。

佛法是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依教奉行也是诚敬

而且平时止恶行善,依教奉行,会效果更好。

此法门是用地藏法门来修持。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是佛门的“满愿王”,末学在网上已看过许许多多修持地藏法门得以满愿的例子。此文章非常详尽,其中一些方法和体悟对于不是求工作求姻缘的佛子来说,也不失为日常生活修学修心的好启示。 另外,南无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灵感非常!末学建议若求圆满善愿,也可以选择修持观法门,至敬至诚虔心向观世音菩萨讫求满愿。方法如下:一、可以发心食素,这是断恶缘增福增慧的好方法哦!福德不可思议!呵呵,不要一说吃素就生畏惧之心,其实每个月几天吃素,或者每周选一天吃一天素,或者每天早餐吃素,这个并不难办到!吃着吃着,你自然会体会到素食的好处,越吃越欢喜!二、犯过邪*或正在犯邪*的绝对要发誓断邪*!并发露忏悔!邪*是堕落的大恶因!可以说千害万坏说不尽,无一丝好处。而且极为损害消减自己的福报,还会召感到可怕的恶缘恶业,比如婚姻不顺、事业受阻、家庭不睦、子女不孝等等!一定要断邪*、忏悔邪*!!!三、多放生。放生是救命,是广结善缘,是无畏布施,是财布施,是法布施,功德不可思议!也是快速积累自身福报的方便法!四、“日行一善”,在生活中断恶修善。现在五浊恶世,伦理道德在很多人眼中已经成为了破衣服烂布头,绝对的应该丢到垃圾箱去。然而他们却看不到因果轮回的可怕可叹,看不到恶业力结出的恶果。当他们开始为病苦烦恼,为生活不顺报怨,为姻缘多厄而哭泣,为霉运败运不离身,甚至家破人亡时,他们除了怨天怨地,怨父母,怨社会,却从不从自身找一丝原因。建议初接触佛法的朋友,想改运的朋友可以先看看《了凡四训》,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从日行一善做起。培福增福,惜福爱福!五、多多虔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开智慧增福德,讫请观世音菩萨的加持。 也可以发个大愿,虔诚恭诵白衣神咒12000遍,并印送白衣神咒1200卷。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悲愿深广,普度有情,自会满你一个善愿!此法灵验无比。不过,持诵白衣神咒的期间最好食素戒杀!如不能食长素也至少要在十斋日或六斋日吃素。如果虔诵神咒不满12000遍时善愿即满,也当断续完成12000遍的读诵!切记切记! 随附:白衣观音大士灵感神咒注音(此神咒又称白衣大士神咒、观音菩萨的白衣神咒)。 神咒原文: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合掌三称) nā mó fó,nā mó fǎ,nā mó sēng。 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 nā mó jiù kǔ jiù nàn guān shì yīn pú sà。 南无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dá zhí duō,ōng。qié là fá duō,qié là fá duō; 怛垤哆,唵。伽啰伐哆,伽啰伐哆; qié hē fá duō;là qié fá duō,là qié fá duō,suō pó hē。 伽诃伐哆;啰伽伐哆,啰伽伐哆,娑婆诃。 tiān luó shén,dì luó shén,rén lí nàn, 天罗神,地罗神,人离难, nàn lí shēn,yí qiè zāi yāng huà wéi chén。 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 nā mó mó hē bō rě bō luó mì。 南无摩诃般若波罗蜜。 发音注解: 南无:录音带多读为(nā那)(mó摩),《大悲咒句解》、《密宗秘法·特音》皆读(nā那)(mō摸)。今人多读成南(ná拿)无(mó摩)。另外,还有全读去声的。 怛(dá答)垤(zhí直)哆(duō多):“垤”今音为(dié迭),这里不读今音。 怛垤哆:有的书中也写作“怛侄他”。 唵:读(ōng嗡)或读(ǎn俺)。 伽:读(qié茄),有的地方读“斜”。 啰:各地多读成(là辣),此字与喇通假,喇,古读(là辣)。 般若:读音为(bō波;rě惹),这是专有名词的固定读音。

《经》言:情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深不堕轮回。就是因为我们有牵挂、不舍和贪婪,才生生世世辗转于这娑婆的世界。

当知一切因缘际会,譬如潮汐涨落,无法预测,掌控,也强求不得,你只能默然接受。也许命运早已安排了一切的聚散,一切的起灭,行过你身边的每一件事物,都是与你结了缘法的,你的家人,爱人,朋友,仇人,陌生人,甚至开在你身边的一朵花,你脚下的一株草,一阵拂过你耳畔的风,甚或,你去过的每一个地方。

佛法如何看待婚姻,我从以下五个方面谈一谈:

1、婚姻是因果业力的产物。

2、婚姻的本质是无常。

3、婚姻源自爱欲之心。

4、凡夫皆执着于婚姻家庭。

5、爱欲源自“无明”,其过患是无休止的轮回。

1、婚姻是因果业力的产物

佛法是讲因果的。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也就是说,世间任何事物,不会独立存在、发生,它是有前因的,也会产生后果。婚姻是由于人们内在的爱欲需求,累世的会聚因缘,以及业力的牵引,导致今生男女聚和,组成家庭,乃至生儿育女。

这中间,有其必然的因果关联。一对美满的家庭如此,一段痛苦的婚姻也有其必然性。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婚姻的美满与痛苦,来自各人前世与今生的行为和造作。

同时,佛教也教导人们要遵从国家的法律、道德,保持和维护家庭的稳定和幸福,从这个观点出发,也可以说佛教是反对离婚的。

2、婚姻的本质—无常

婚姻是建立在爱欲的基础上,是诸因缘和合的产物,爱欲是内因,其它的条件均是外缘。它的本质,是“缘起性空”,虚幻不实的。

爱情的真相是—无常

近年来言情小说,言情**电视剧的泛滥,众生沉迷在剧中男女爱情的宣言。

但科学与实践证明,这是不可能的,爱情、婚姻不过是诸因缘——包括生理化学(激素)荷尔蒙的作用结果。

爱情与婚姻,并非如诗歌,**电视剧演的那般纯洁、高尚、永恒。爱情,则如夜空中的流星—短暂易逝。

3、婚姻源自爱欲心

《圆觉经》云:“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也就是说爱欲之心,就是轮回的因。

在《增一阿含经》卷十二“三宝品”:“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因缘识来受胎,云何为三,于是,母有欲意,父母共集一处与共止宿,然若无外识应来报,便不成胎”这段话说明受胎,除了父母外,还要有外识(神识)前来参与才可。

“神识”之所以来投胎,驱使它的力量就是爱欲心。

《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由此可见,*欲的力量何等巨大,这也是众生始终在六道中的轮回之因。

《佛说四十二章经》又云:“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佛言:爱欲于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佛说八师经》:“*为不净行,迷惑失正道;精神魂魄驰,伤命而早夭。受罪顽痴荒,死复堕恶道;吾用畏是故,弃家乐林薮。”

爱欲之心即是贪着,婚姻之中,对方贪着对方的色、情、爱、欲……等等。

凡夫皆执着于婚姻家庭

我们希望拥有婚姻和建立家庭,这个欲望是与生俱来的,这个欲求潜藏于内心深处,生生世世,根深蒂固,它就是佛法所说的“爱欲”。爱欲,包括了性欲,但它的范围更广。爱欲,即贪爱之法。与爱着、爱染、爱执同义。爱,意为贪恋执着于一切事物。欲,又作乐欲,意谓希求、欲望。

爱欲主要表现在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等五欲之中。

(一) 财欲,财即世间一切之财宝。谓人以财物为养身之资,故贪求恋着而不舍。

(二) 色欲,即一切男女由互相之贪染,而起造诸种*欲之事。故心贪求恋着,不能出离三界。

(三) 饮食欲,饮食即世间之肴膳众味。谓人必藉饮食以资身活命,故贪求恋着而无厌。

(四) 名欲,名即世间之声名。谓人由声名而能显亲荣己,故贪求乐着而不知止息。

(五) 睡眠欲,谓人不知时节,怠惰放纵,乐着睡眠而无厌。

  情为苦之本,一切众生执着、追求、向往、贪执。

俗话说:

夫妻本是同林鸟,

大难临头各自飞。

善导大师言:

父母妻儿百千万,

非是菩提增上缘。

念念相缠入恶道,

分身受报不相知。

师父上人言:爱一个人要爱到净土。所以爱要建立在解脱上。只有同念佛名,同生西方。才能实现永久的团聚。故言:家亲眷属永团聚,光寿如同大愿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31203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2
下一篇2023-08-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