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使生活和谐、有意义并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左右脑协同运作是至关重要的,而大脑结构也是这样设计的。例如,胼胝体纤维束沿着大脑中枢连接左脑和右脑,左右脑通过纤维束产生交流,从而作为一个整体运作——这正是我们希望在孩子身上发生的。我们希望他们的大脑横向整合,左右脑默切配合。这样孩子会同时正视自己的逻辑和情绪,会很好的平衡两者,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
我们的目的就是避免情感泛滥或情感荒芜,不是只有情绪泛滥会造成问题,忽视或否认情感会导致情感荒芜,和情绪泛滥一样造成一些问题。这类问题更多的发生在年龄较大的孩子身上。
有一个12岁的小女孩,她和她最好的朋友发生了争执。从他母亲那里得知这场争执在当时对她来说非常痛苦,但到谈论这件事情的时候,她却只是耸耸肩,盯着窗外说道:“我真的不在乎,但我们不会再说话了,因为她惹恼了我”。
她的表情冷漠而平静,但是从她微微颤抖的下唇和细微眨眼中,能感觉到她右脑非言语信号在揭示她的真实情绪。在这个时候,“拒绝”表明一种伤痛,这个小女孩处理脆弱情感的方式就是退回到左脑,退回到她贫瘠的(但是可预计且可控制)、情感荒芜的左脑。
那当遇到这样的情况,作为家人应该怎么处理呢?
我们应该让小女孩明白,即使回想起和朋友的冲突是非常痛苦的,她还是需要注意甚至尊重在她的右脑里发生的事情,因为右脑更直接地与身体感觉以及来自大脑底部的感受相连,二者共同创造了情绪。因此,所有来自右脑的意象、感觉和自传式记忆都充满了感情。伤心的时候,我们往往会从不可预知的右脑觉察式的疆域中撤退,退回到可预测、可控制的左侧逻辑式的疆域,这样我们就会感觉更安全。
帮助小女孩的关键在于我们要温和地感受她真实的感受。不能直接指出她对我们甚至是对她自己的隐瞒,也不能指出她生命中的重要之人如何伤害了她。相反我们要去感受她的感受,让我们的右脑去和她的右脑沟通。通过我们面部表情和姿态,让她知道我真的希望能够体会到她的情绪。这种感同身受帮助她去“感受自己的感受”,让她自己并不孤单——我们关心她的内心体验,而不仅仅是外在表现。一旦建立了彼此间的联结,语言对两个人来说就会变得更加自然,我们可以慢慢的进入她的心里去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然后通过让小女孩讲述她和最好朋友之间的争执,并且注意她的讲述时的停顿,观察她微妙的情绪变化,我们把小女孩再次引入她真实的情绪之中,并帮助她以建设性的方式处理这些情绪。这就是我们尝试既同她右脑的感受、身体感觉和意象联结,又同她左脑的语言叙、述经历的能力和相联结的过程。
一旦了解了左右脑的作用机制,我们就能明白,整合这二者将会彻底的改变互动结果,以及这种彻底改变是如何实现的。我们不希望孩子受到伤害,同时也希望他们不仅熬过生活中的困境,还能直面困难并得到成长。
当一个人退回到左脑,逃避右脑中翻涌的痛苦情绪时,他就拒绝了自己需要承认的一部分重要的自我。拒绝情感不是我们太过依赖左脑的唯一危险,我们也可能变得太刻板,缺乏对不同观点的辨别力,缺乏结合背景来理解事件的能力(这是右脑的特长)。
这件事情肯定会影响她的事业的,可能她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出来捞金了。
孟美岐插足他人感情孟美岐被曝卷入别人感情的消息一传出,瞬间引发热议。虽然孟美岐回应自己单身后才联系,目前已经分手,但承认出轨并表示愿意为自己的错误负责的男子的言论,无疑让孟美岐很尴尬。该男子的言论无疑从侧面印证了孟美岐介入他人感情的传闻,所以这一段时间里,孟美岐在网络上不断被声讨,而孟美岐本人和公司的回应在这个时候已经无济于事了。
此风波对孟美岐的事业造成了什么影响?这一事件爆发后,很多粉丝担心这件事情会影响孟美岐在娱乐圈的发展。在我看来,这种担心是很有可能的。目前国家正在对娱乐圈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整治,清仓行动导致很多劣等艺人退出娱乐圈,而孟美岐的这一事件无疑也在清仓行动的范围之内。作为公众人物,孟美岐平时的言行都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之下,所以她的言行一定是正能量的,而介入他人感情的行为相信是很多人无法接受的,所以她的后续工作无疑会受到影响。很多商家会因为这个事件不敢找他代言,很多剧组人员也会因为这个事件不敢找她拍戏,没有拍摄就没有曝光,时间久了,自然会被人遗忘。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什么?这个事件也告诉我们在找伴侣的时候要睁大眼睛。也许孟美岐在确认对方单身后才交往,但事实是孟美岐真的介入了别人的感情。所以,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在找对象的时候,在确认关系之前,一定要对对方有足够的了解,这样才能少走弯路。也许孟美岐会因此永远退出娱乐圈,即使她不退出娱乐圈,她的后续工作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解除自己感情中的烦恼是一个需要一定时间和努力的过程,以下是一些可能有帮助的方法:
接受自己的感受:不要否认自己的情感,接受自己的感受,让自己感受并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有助于你理解自己的感受,从而更好地控制情绪。
寻求支持:向朋友、家人或专业人士寻求支持和帮助,听取他们的建议和看法,以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支持。
寻找放松的方式:练习一些放松技巧,如冥想、深呼吸、瑜伽、散步等,以帮助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和对方好好沟通,寻求婚姻家庭咨询师的帮助,或者寻求法律援助等。
培养自己的兴趣:尝试培养一些自己的兴趣爱好,例如阅读、画画、旅行等,以缓解压力和烦恼。
总之,解除自己感情中的烦恼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努力,需要积极地面对自己的情感,寻找支持和帮助,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要学会放松和调整自己的情绪,以更好地面对自己的情感问题。
前几天,我们在后台收到留言,留言者抱怨说:“伴侣总问我‘你到底在想什么’,但我说不出口啊。是不是我有什么问题?”Ta的困惑在后台留言中不是个例。很多人觉得表达自己的情绪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情绪表达又很重要,比如在亲密关系中,如果你不表达你的情绪,伴侣怎么知道如何回应你的需要呢?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聊聊,为什么有些人很难表达情绪,而我们又该如何提升自己表达情绪的能力。
难以表达情绪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就会表现出种种迹象。比如,如果有人问你“现在心情如何?”,你可能总是回答“我很好”。即使你刚遇到了很大的挫折,内心酸楚差点憋不住眼泪,但当别人问起你的感受时,你只会干巴巴地挤出一句“很好”(Beck, 2015)。
如果有人不依不挠地追问你的情绪,你会感到很烦躁。这种烦躁似乎毫无理由,对方如果问你具体发生了什么事,你可以轻松地回答;可一旦涉及到情绪,你就觉得很难开口。有时这种烦躁的范围会扩大,不单别人询问你情绪会让你不舒服,就连对方谈起他们自己的情绪都会让你坐立不安,你害怕自己也需要用谈论情绪来回应。
在和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不喜欢表达情绪的人常常用发送emoji来代替真诚、严肃的自我表达。表面上,emoji好像帮助人们更方便地表达情绪,发送一个“哇哇大哭”的表情要比说“我伤心到要哭了”更容易。实际上,emoji帮助人们逃避了深层的表达。它是一种虚伪的礼貌,拉开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距离。
比如,在日常交流中,如果一个人不希望再和对方聊下去,又不想直接表达“你让我觉得很无趣”,就会用emoji来回复对方的消息,暗示对方结束对话。同样,当涉及到情感问题时,人们可以用发送emoji来回避深入交流,因为当对方接收到emoji时,一般不会继续追问下去:“你发给我这个表情是什么意思?”,发送者成功地用这种方式逃过了情绪沟通。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想问:“好吧,我确实出现了这些状况,但是为什么我会这样?”
为什么人们很难表达自己的情绪?
1 人们为自己的情绪感到羞耻
。有些人很难表达自己的情绪,是因为他们为自己的情绪感到羞耻。羞耻一词的词根是一个古老的词语,意味着“去遮蔽”,当人们感到羞耻时,他们会试着“遮蔽住自己”、不让他人发现自己感到羞耻的部分(Lewis, 1971)。这些人经常会对情绪说“不应该”:“我不应该感到悲伤”、“我不应该感到生气”。他们极力否认自己的情感,更别说要将他们表达出来,他们不希望别人发现自己有了“不应当有的情绪”。
2 表达情绪可能会带来伤害
。情绪表达会有风险,人们担心表达情绪会给人带来伤害。有人认为表达情绪意味着暴露自己的弱点,他人可能会利用自己的情绪来伤害自己。一些人往往表达得铁石心肠,是因为怕他人会故意做出让他们伤心的事。比如,有个恋爱中的朋友曾说,Ta从来不让伴侣知道自己有多在乎对方,是害怕对方用“离开”来威胁Ta。他们用不表达情绪来自我保护,甚至伪装出一副强大的表象。
也有人担心表达情绪后,会遭到“被拒绝”的伤害。他们怕认真地表达情感后,没有办法得到自己想要的回应。为了避免可能的失望,他们索性不表达自己的情绪
3 人们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有些人希望能表达自己的情绪,然而他们不知道怎么表达。他们可能模糊地感到自己有复杂的情绪,却无法准确地分辨出每种情绪是什么,或是找到合适的词汇去描述他们。有时他们花费大量时间尝试说清楚自己的感受,却没有办法被他人理解,于是他们对表达情绪感到挫败。
4 不表达情绪是为了被动攻击。
有人用不表达情绪来被动攻击他人(Grohol, 2016)。当他人伤害他们时,他们不想直接表达自己的痛苦和愤怒。他们会表面上说着“我很好”,却用其他方式来释放不满。在被动攻击者的心底,他们希望别人能意识到他们情绪不好,但是他们不想直接表达,而是指望别人主动察觉到他们不佳的情绪,来作出补偿。而被动攻击者没有意识到他人没有“读心术”,他们不表达,他人很难认识到他们到底在想什么,反而增加了问题解决的难度。
5 他们觉得自己对情绪的表达不符合社会的认同
。如今,社会似乎更鼓励喧闹、嘲讽而强烈的情绪表达,而认真表达情绪倒显得不合时宜。说段子会被人夸幽默、机灵,而真心实意地说一段话反而会被人骂“矫情”。在社会网络平台上,认真发表感想的人越来越少,发搞笑、段子甚至谩骂则显得更酷、更容易引起他人的回应。在大多数人都认可“简单粗暴好过认真表达”时,即使一个人很希望表达自己的情绪,Ta也会害怕与他人的标准产生冲突,被他人嘲笑。人们可以在群里大量地斗图、发emoji,却无法说出自己秘密的心事
2017-02-02 中国心宇心理网
心理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学派用语。指个人在精神受干扰时用以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常在无意识状态下使用。如压抑、压制、否认、投射、转移、文饰、解除、自居、补偿作用等。
按照发展中出现的大约的先后顺序
口欲期:0—3岁
1、投射:你把自己的东西加到别人身上。
在婴儿看来,把他喂养的很舒服的乳房(母亲)是好的,并且是一切好东西的代表。此时,他觉得乳房(母亲)是好的,社会是好的,自己也是好的。相反,如果婴儿经常被饿着活着没有得到适时的照顾,那么他会认为乳房(母亲)是坏的,社会是坏的,自己也是坏的。长大以后,就变成自己是好的,社会是坏的,形成反社会型人格。
很多人认为自己知道的别人也应该知道就是一种投射,把自己的东西加到别人身上。
2、内射:你形成了一个他人的意象。
一位男士的父亲经常指责他,而且在他看来这些都是无端的恶毒的指责,他想要自杀,心理咨询师告诉他这是想用自杀的方式报复他的父亲。之后,在他再度想自杀的时候,他想到了咨询师的话,没有自杀。这位男士形成了咨询师的意象。
内射与内化的对比:
内化是指这个人的意象永远活在自己内心。
比如:一位父亲告诉儿子在生活中要坚强,当儿子遇到困难时,他想到了父亲的话,这是形成了父亲的意象,也就是内射。在以后的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告诉自己要坚强,这就是内化,把父亲的教诲内化成自己的信念。
3、幻觉:你看到或者听到你想听到或者看到的—愿望、评论、想象或者批评—没有现实检验。
肛欲期:15—5岁
4、投射性认同:三种使用方式。
A投射给B,B认同了A给予的投射。
a) 投射了如此之多的自己给他人,以至于造成了他或者她的巨大改变;
例:父母反复说孩子的数学成绩不好,孩子的数学成绩果然不好。
b) 刺激他人产生你的不愉快情感(“痛苦的恋人伙伴”)
例:你不高兴,刺激别人跟你一样不高兴。
c) 刺激他人产生你的不愉快情感,加上使这个人像那个曾经让你不快的人一样对待你。
出现投射性认同时,咨询师要警觉,可以采用面质技术:你刚才指责我,让我很难受,我想知道你在以前是不是也有过这种感觉。
可以在网上搜一下这篇文章《投射性认同在夫妻治疗中的运用》
5、投射性指责:你因为自己的问题不公正地指责他人。
例:一个部长放了个屁,大家看向部长,部长看着科长,科长连忙说:不是我不是我。回去之后,部长对科长说:本来要提升你,现在看还是算了吧,屁大的事你都担不起。
6、否认:假设你自己感知到了现实:
a) 本质否定:尽管现实明确存在仍加以否认。
b) 行为中的否认:用行为象征性地说,“那个肮脏的现实并不是真的!”
c) 幻想中的否认:坚守不正确的信念,所以不愿意看到现实。
d) 言语上的否认:使用特殊的词汇让自己相信现实是虚假的。
7、失区别(自体-客体混乱):你变成了别人要你变成的那个人。
有一些来访者,会让你帮他做出决定,总是说:你说怎么办?你告诉我怎么办吧?这时候,咨询师可以采用面质技术:你这样好像是让我代替你做决定,我想知道你以前是什么样的状况?
这样的来访者往往是在生活中总被要求的人,已经变成了别人要他变成的样子,以致自己什么事情都拿不出自己的主张。
8、分裂:你认为一些人是完全可恨的,另一些人是完全可爱的。或者,你现在恨着你爱过的魔鬼。
最常见的就是认为“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的女人。
9、泛灵论:你将人类的属性给与非人类。
小孩经常做这样的事:与桌椅板凳说话等。这是一种将孤独投射给桌椅板凳的方式。
10、去生命化:你看到的那个人不是人,所以你不必担忧。
“不跟地球人一般见识!”
很多咨客会把咨询师去生命化,神化咨询师,咨询师暴露个人生活时,咨客会有崩溃的感觉,所以咨询师保持一定的神秘感是必要的。
11、反向形成:你有相反的感觉。
总被人看不起的人反而成了成功人士,这个人就是反向形成。
12、抵消与仪式:你做着违背良心(超我)的事情。或者你做让自己感到内疚的事,作为弥补你又在另外的象征形式上惩罚自己。
有外遇的丈夫给妻子买车、买钻戒,以显示自己是尽责的,抵消自己的自责感。
不陪孩子的父母给孩子买衣服、玩具,以显示自己是爱孩子的。
父母生前未尽孝道,作为子女深感内疚,办起极其奢华的葬礼,以减轻自己的负疚感。
13、隔离(情感):你不注意自己的情感。
在地震中,有些人的亲人已经遇难,但他仍能救人,这说明他已将自己的情感隔离。
14、外化:你认为“社会”批评你,而事实上是你感到内疚。
潜逃的罪犯往往一听到警车的声音,看见警察,以为都是抓自己的,其实是他自己内心感觉应该被抓的。
这是投射的一种,把自己对自己的监视,变成了外界对自己的监视。把自己内心的东西投射到了外在的世界。
15、转向自身:你对某个人生气,转而攻击或者杀掉自己。
自杀是孩子反抗父母的方式,这是把攻击转向自身。
16、消极主义:你拒绝合作,并且以谦卑的态度对待他人。
与被动攻击差不多。
某些人很容易承诺帮别人的忙,态度很好,但很少真的帮人忙。
17、小团体化(compartmentalization):你通过建立关系来限定自己。
有些人只和老乡,或者同学交往,这样的人“玩不出去”。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党同伐异的现象。
18、敌意的攻击:你进入争斗以隐藏不愉快的情感。
生活中有一些不扯皮就难受的人,这是满足攻击驱力和性驱力。
打人是有性快感的,尤其是父母打孩子。
第一生殖器期:2—6岁
19、替换:你感到跟一个人亲近,但却转变为亲近另一个人或者状态。
A爱上B,却亲近C,与C结婚了,后来才明白自己爱的是B。
20、象征化:你赋予一些心理功能以不合理的意义。
很多女人相信梦的预示性。
21、凝缩:你把完全不同的想法聚在一起,使它们成了整体。
一位咨客认为楼下的豪华轿车是咨询师的,原因是他岳父很有钱,开着豪华的车,咨询师应该也是很有钱的,所以那辆车就是咨询师的。显然,在分析的过程中,咨客把很多不同的想法聚在了一起,中间丢掉了很多信息。
22、幻想形成或者白日梦:你持续地幻想一些沮丧的或者高兴的场景,并且知道那是幻想。
几乎每个人在与人争吵之后,自己独处时都会在脑海中继续构思吵架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自己句句是理,把对方驳斥的体无完肤,而我们都知道这是幻想。
23、搪塞:你为了一个目的和因为某个原因撒谎。
24、闲聊:你对不知道的事情撒谎,以减少低自尊感。
男人闲聊时经常讲中央领导的事情;北京的的士司机经常讲“宫廷”里的事情。
25、压抑:你忘掉不应该忘掉的想法或情感。
26、否定性幻想:你对发生在你面前的灾难视而不见。
汶川地震后,仍能好好工作的人就是否定性幻想。
隔离与否定性幻想的区别:
隔离:承认事实存在,否认情感。
否定性幻想:不承认事实。
27、力比多压制(精神上的性压制):你对性或者武断感到害怕,所以你变得依赖(口腔)或者固执。
固执、严肃的男人也有可能是力比多压制,性功能不行。
有一个笑话:有一个男人说,我跟我老婆同名同姓!另一个男人说,我最讨厌日本人了!
28、自我压抑:三种使用途径
a) 一种功能受到干扰:你的自我功能或自我强度停止工作,所以你不能感受某事导致的不愉快;
日常生活中,会听到很多人说:我不在乎别人说什么。而实际上没有人会不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的。
有一个老和尚被别人在脸上唾了一口,老和尚一点也不生气。
b) 退回到早年的防御机制:你开始使用心理发展早期的防御机制;
不知道汶川地震后,烟酒的消耗量是否增大,如果增大就说明人们退回到口欲期的防御机制。
c) 无效的防御措施:你的防御再不能切断情感,通过这样的失败惩罚你来减轻内疚。
亲人去世,过度悲伤。这样的人可能会有优越感,指责那些没有如他们一样嚎哭的人,而没有表达悲伤的人,可能会受跟深程度的内伤。
29、现实压抑:你关注过去的时光,不考虑现实冲突。
回忆。
30、形态学压抑:你通过做梦来回避痛苦的现实。
31、压制:你有目的地试图去遗忘。
想忘掉一个人,用尽办法都忘不掉。
32、向幻想认同:你向你喜欢的英雄一样行事。
33、向父母潜意识的和意识的希望和幻想认同:你父母禁止什么你就做什么,把他们堕落的愿望见诸行动,并受到惩罚。
很多优秀的父母孩子却非常糟糕!原因可能是父母的潜意识中压抑了很多堕落的东西,这些东西投射给了孩子。孩子向父母潜意识的希望和幻想认同,就变成了如此糟糕的孩子。所以,教育孩子关键的是看父母怎么想,而不是怎么做。
三种基本情绪:
恐惧——现在,现在正在发生可怕的事情。
抑郁——过去,可怕的事情已经发生。
焦虑——将来,可怕的事情即将发生。
34、向理想形象或者客体认同:你向你认为伟大的某个人一样思考和行动。
35、 向攻击者认同:你虐待一个人,因为别人曾经虐待过你;这使你不感觉到痛苦的情感。
36、向受害者认同:类似于“替代性创伤”
37、向丧失的客体认同:你像一个你失去了的亲人一样行事。如果你总是收集他的纪念品而从来没有悲伤过,那你就处于“确定的病理性哀伤”中。
《哀伤与抑郁》——弗洛伊德
38、向内射物认同:你使内射物成为自己的超我的一部分。
39、诱惑攻击者:你通过色情或者阿谀奉承诱惑他人,以减轻恐惧。
潜伏期:6—11岁
40、升华:你积极参加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可以在象征层面使梦想成真。
一切艺术活动都是性驱力的变化层面。
41、挑衅:你诱惑他人发生性关系或者惩罚你,或者二者同时。
42、 合理化:你找个借口来减轻张力,通常是在否认某些现实之后。
咨客在约定会面时总是迟到,他找到各种借口诸如“塞车、生病……”之类。
43、穷思竭虑:你“过度分析”和“徒劳无益”地试图解决问题。
44、逆恐行为:你越怕什么,越做什么。
爬摩天大楼,可能是恐高的人,把人际关系的敌意投射到了空间关系上,只有潜在的可伤害性。
45、理智化:你被一种特殊的行为理论所激励。
看励志书的人就是典型的运用理智化防御机制的人。
46、社会化与疏离:你用你的社交能力使你远离痛苦的想法。
社交就是让自己处于人群中,以免碰触伤口。
47、自我功能的本能化:你赋予一种自我功能以一种象征性的含义。例如:“洗碗是女人的事情,”这是不合理地将一种特定的工作与性别等同起来。
48、某一种自我功能的压抑:你将自我功能转化为本能,并受到内疚感的冲击,所以你关闭了这一功能。例如:你不能阅读,因为阅读等同于被禁止的性行为。
孩子都有弑母嫁父或者弑父娶母的想法,想独占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慢慢地知道这是不可以的,于是这些想法就压抑,长大后就转向其他方面。考试焦虑症就是怕自己考好了,因为一旦自己考好了就是对父亲或者母亲的一种攻击。
49、理想化:你过高评价某个人,因为—
a) 自恋:减轻自己不完美而导致的耻感;
自恋=自卑,我吹嘘别人,就是减轻自己不完美而导致的耻感。
b) 自恋:你将此人与你过高的自我意象(自体客体)融合起来;
吹别人就是在吹自己。
c) 爱:避免体验失望;
一个男人爱一个女人,就猛吹这个女人好,否则岂不是自己很没品?
d) 移情:他们就像你小时候的完美的父母一样。
50、贬低:你瞧不起某个人,以便保护你的自尊。
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青春期和后青春期—第二生殖器期(13—20岁以后)
51、幽默:你到处搞笑以回避痛苦的情感。
52、具体化:你停止使用抽象思维(本来你有的);你谴责某种“化学失衡”,或者寻找一种病毒,以回避思考那些让你沮丧的关系。
把原因归结到一件具体的事情上。
53、反认同:你努力变得跟父母不一样。
54、小团体形成:你身处人群中以对抗性冲动。
小团体化与小团体形成的区别:
小团体化:形成一个人际圈子进行排外——党同伐异
小团体形成:身处人群中逃避孤独。
55、禁欲:你回避与人交往。
56、同性客体选择:你的同性别的“伙伴”减轻了你对同性恋刺激的恐惧。
杂类:
57、一种情感对抗另一种:你专注于一种情感,而回避另一种。
爸爸妈妈担心孩子出事,于是不允许孩子出门,爸爸妈妈专注于“安全”这一情感,而忽略了其他情感。
丈夫专注于“友情”,而忽略“爱情”,这肯定要出问题的。
58、过度抽象化:你滥用理论。如果你也否认或者重建现实,那你有可能是精神病。
59、缄默:你停止说话以避免被发现。
60、饶舌:你说得太多,而没有顾及场合和话题。
说的太多其实是不想说,这是阻抗的一种。
面对这样的阻抗,咨询师可以面质咨客:我发现你说了那么多,可是有用的不多,你能不能再说一遍,不说没用的。
61、 回避:你远离某些环境,因为那些环境会制造冲突。
62、被动:在面临攻击时,你自动选择选择顺从的或者软弱的态度。
63、自大/无所不能:你是上帝给与地球的礼物,有着神奇的力量。
可以在网上搜一下这篇文章:《新中国以来封帝一览表》
64、从被动到主动:“你不能向我开火;我走了!”你掌控着你自己的谎言。
受父母虐待的孩子往往会主动激惹父母,原因是与其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还不如自己先动手,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
65、躯体化:你专注于自己的身体,以避免口欲、性和仇恨的冲动导致的冲突。
过度关注自己的健康,反复查体,但不一定真的有疾病。
66、正常化:你不顾自己明显的精神症状,而确认自己是正常的。
正常化的病理状态基本上等同于自知力的丧失。
67、 戏剧化:你将你的情感投注到你的言论中,以减轻被关注的冲突。
一位女士只要一开口说话,就能逗得大家笑掉牙齿,当她说的时候,我们关注的是她的语言,如果她不说话,她会觉得被关注很难受。
语言包装——掩饰内心的虚弱
奇装异服也是一种戏剧化的表现,我们关注的是他们的衣服。
68、冲动化:你用性、吃或者仇恨缓解张力或者不愉快的情感。
张力:英文是stress,绷得很紧的意思。冲突。
69、物质滥用:你使用某种物质来平息不愉快的情感。
滥用药物、滥用烟酒
70、依附:抓住一个拒绝你的人。
皇上选女婿,派两个大臣到国子监选人,监生们趋之若鹜,只有苏东坡躺在东床上睡觉,于是大臣就说:就是他了。看来拒绝也是可以勾引人的。
71、抱怨:牢骚满腹,你看不见你的婴儿般的希望被照顾的愿望。
推荐书目:《不抱怨的世界》
72、假性独立:你变成了独行侠,不允许任何人帮助你。
73、 病理性利他:实际上是向受害者投射和认同—你否认口欲期欲望,将其投射到穷困者身上,然后替代性地感到被滋养。
你帮助的对象不可以过的比自己好,否则就是病理性利他
74、煤气灯:你引起他人精神紊乱,或者相信他人精神紊乱了。
75、最小化:你意识到了痛苦的现实,但你却轻视它。
来访者告诉咨询师:这件事已经过去了,没什么了,但实际上不是。
76、夸大:你在某件事情上付出太多。
超价观念
77、普遍化:不恨某一个人,将其视为魔鬼中的一员。
78、重建现实:你否认现实之后,重造一种情景。
79、移情:你将既往情景和关系的记忆转移到现实中的一个人。然后你用旧的防御忘记过去,或者通过象征性生活其中来掌控它或者是改变它的后果。
80、分离:a)你完全忘记你自己;b)你让某个人评论你,然后你拒绝他或者她的观点。
a)一个男人有两个家,他在第一个家中睡觉,不知道怎么的就到了第二个家,在那他也有份工作,20年后,又不知道怎么的又回到了第一个家,妻子问他:这20年你去哪了?他竟然什么都不知道。
b)一位咨客反复问咨询师如何评论她,但咨询师评论完,她都会否定他的评论。
边缘型人格障碍反复使用分离防御机制。
81、拍照恐怖:你回避光线,以回避你的偷窥冲动。
儿童的一个欲望:窥视父母在做什么。偷窥到会内疚,所以发展到最后就是“我偷窥了,但光线不好,我什么也没有看到。”对什么敏感表示喜欢什么。
82、冷漠:你对启动情感没有任何兴趣。
汶川地震中,趁机拐卖儿童之人,一定是在早期受到饥饿、暴力,甚至可能是性暴力的状况,所以才会高度冷漠、高度分离。
83、胁迫他人—欺凌弱小:你使别人处于警觉状态,以减轻自己的焦虑。
黑社会威胁平民,以减轻自己随时被警察打掉的焦虑。
84、匮乏补偿:你排斥那些比你整合得更好的人。
如果你非常好,一定要忍住某些人排斥你,嫉妒你。
85、精神性痉挛:抖动,以减少张力或愤怒。
坐在椅子上不停抖动的人。
86、内省:你全神贯注于内在反省以减少张力,或者回避外在现实。
过度内省,就是回避外在现实,就有问题了。
建议大家看看《正念疗法》、《抑郁症的内观疗法》。
87 、限定协议:你部分同意以避免反抗。
“我同意你的说法,但是……”
88、弱化的自我功能的本能化:你的情感耐受力和冲动控制力(肌肉的或者性的)较弱,你赋予其温柔的内涵。
89、伪装:你骗人,或许是习惯性的
90、过度现实化:你使用次级过程以避免情感。
日子过得非常具体,沉溺于生活的琐碎,而不让自己介入情感。
与“理智化”有重叠的部分。
91、暧昧:你隐藏细节。
当来访者使用“暧昧”的防御机制时,咨询师可以采用面质技术:你十几年的经历,你几分钟就说完了,你隐藏了什么?或者,你能讲讲你小时候的故事吗?
92、过度唯美:你沉溺于美与真理,以回避现实和情感。
美是一种让人没有欲望的东西(西藏的美),女性过度追求美本身就是一种性压抑。爱情中美是第二位的,性感是第一位的。
男性追求抽象真理也是过度唯美。例如:旧社会时,在现实家庭中,尤其是大家族中生活不好的男性就离家追求革命真理。
93、油腔滑调:你说得很快,但内容空洞。
94、躯体暴力:你“废掉客体”,以终止你的仇恨。
落后的政治表现:在肉体上消灭对手。
95、与受伤客体认同:你弄伤一只你认识的(有时候是所爱的)小鸟,然后再模仿它。
一位妈妈带着女儿学琴,女儿学不好,妈妈就打女儿,女儿就哭,妈妈觉得心疼也哭。
96、形式上的退行:你停止使用逻辑的、时间定向的思维。
自由联想也属于形式上的退行。
97、过度警觉:你永远睁着一只眼,尽管有时完全没有必要。
98、现实置换成未来:你想象“假如…”或者“有朝一日…”
99、疲乏:你感到疲劳,但你身体没生病。
勾引别人照顾的一种方式。
100、坦白:你真诚而生硬,但这些掩盖了你真实的想法和情感。
刀子嘴豆腐心:假坦白和生硬来掩盖真实的想法和情感。
101、把自我批评转变为批评别人:你批评他人,以替代指责自己。
攻击性转向他人。
2021年年初,因为郑爽这件事让网友吃了新年的第一瓜,紧接着更多的明星开始在陷入**风波、在线辟谣等。从月初到月底,娱乐圈一直没有消停过。1月29日,于小彤发文回应了自己的恋情曝光方面的传闻,并表示吃瓜吃到自己身上了,尽管于小彤已经否认了,但是于小彤的感情史还是被大家扒出来了。
于小彤是通过饰演《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一角正式进入演艺圈,也可以说是童星出道了,虽然刚开始并没有什么好的资源,但是现在在娱乐圈中的发展也还不错,也凭借此角色获得了第5届腾讯星光大典电视剧最具潜力新人奖、第6届首尔国际电视剧大赏最具人气奖等多个奖项。不过于小彤给人的印象一直都是不稳重,而且才25岁的年纪情感史已经比很多人丰富了。
于小彤的第一任女朋友是蒋梦婕,2014年年底,20岁的于小彤晒出来和蒋梦婕的合照,正式官宣,秀得一手好恩爱,另很多网友羡慕。两人在新版《红楼梦》中相识,算得上是金童玉女,虽然当时年纪还很小,但是也得到了很多网友的祝福,两人不管是年纪还是颜值都是很般配,但是最后还是没得在一起,网上穿出是因为海陆的原因两人才正式分手,但是具体是怎样的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第二任女友就是海陆了,刚被爆出与蒋梦婕出现感情问题之后,就穿出与海陆在一起了,可以说是无缝衔接了。于小彤和蒋梦婕正式结束之后,海陆和于小彤也是很大方的对外宣布两人的关系,在娱乐圈中一直很高调,还纹情侣纹身,经常在各大综艺节目上面秀恩爱,但是因为无缝衔接的关系,这段感情并没有得到网友的祝福,最终持续了三年的感情也是以分手告终。
第三任女友就是很多人熟知的陈小纭了,两人还一同上了《我家那小子》这个节目,在节目中一直在撒狗粮,也因为于小彤的一句“晚晚”被很多人说是渣男,很多人并不看好这段感情,两个人在节目中也出现过几次争吵,但是于小彤一直没有什么安慰的话,很多人都劝陈小纭分手了,爱的太卑微了,2020年6月于小彤在陈小纭生日当天没什么表示,网友猜测两个可能已经分手了。
纵观于小彤的感情史,都是姐弟恋,都在被姐姐式的宠爱着,但是似乎于小彤也一直享受这种关系,并没有什么改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