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人的构成和表达效果是什么?

拟人的构成和表达效果是什么?,第1张

拟人的构成和表达效果是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某某事物生命的活力或是人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事物的某个特点。

还可以使情景交融,更好地烘托气氛,抒发感情,描写的事物具有人的言行和思想感情更加生动逼真。

拟人句的表达效果

拟人是指把非人类的东西加以人格化,赋于他们以人类的思想感情、行动和语言能力。童话中拟人化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对动物、植物以及其它非生物、各种具体和抽象事物、概念、观念、品质的拟人化。

拟人化童话中的人格化的角色,并不等于生活中真实的人。他们具备了人的某些特点,但仍然保留物的许多属性,既是人又是物。

例如风筝找朋友中的风和风筝,既有人的特点,又有风和风筝的特点,风对风筝说你要是哭了,你的身上吸了泪水,就会变湿了,变得很重很重,我就推不动你,你也就飞不起来啦。

风要是换成雨就不能推风筝,风筝换成汽车,也不会这么怕水弄湿,也不可能飞到天上去。太阳有很强的光和热,强光刺得风筝睁不开眼。

热气又像火一样烫得风筝受不了。假如写月亮和星星也有这样的光和热,就不符合月亮和星星的属性了。文中的月亮,身子是弯弯的,两头尖尖的,就像个弯钩;星星闪亮着眼睛。

因此,拟人不仅不能违反所拟之物原来的特点,而且还要照顾到物与人,以及其他物之间原有的关系,和支配它们的自然和生活规律。假如无缘无故地叫小鸟去访问鱼儿,鱼儿飞到天上去找月亮,这样的写法就很难认为是成功的。

梧桐大约可以算是中国特有的“诗树”吧,古往今来,有无数的诗作将这株树与感慨人生凄清悲凉的传统诗意联系在一起。仅在宋词中,就有所谓“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贺铸《半死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等诸多名句。这些诗句,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征。“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而“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林庚《唐诗综论·说“木叶”》,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于是,诗中梧桐就成了被赋予丰富多彩而又难以言说的人生感慨的审美意象,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吟咏讽诵中更加枝繁叶茂。

丰子恺的这篇《梧桐树》同样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野,自然也带有传统审美旨趣的感染性、启发性。但这又是一篇散文作品,不可能像诗词那样只抽取生活和语言的精粹而高度简约精练,它在借用中国传统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征的同时,还必须用不像古典诗歌那么高度简约、高度精练的日常生活话语,来再现场景与过程。丰子恺认为:“一切艺术之中,文学是与社会最亲近的一种,它的表现工具是人人日常通用的语言,这便是使它成为一种最亲近社会的艺术的原因。”(《作画好比写文章》)比起诗歌,散文的语言更为“人人日常通用”,它与社会生活,与人生经历,似乎也就更加亲近了。而这篇《梧桐树》,也正是以亲切的娓娓诉说,于不经意间喻示着人生世事的运化规律,应当属于鲁迅所称许的那种小品散文,其写法漂亮、缜密、雍容,其成就“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鲁迅《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树是人类最亲近的植物。在文明社会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树与人类形成了互相依存的亲密关系。但也许正是由于过于亲近与亲密依存的缘故,不少人对树视若无睹,浑然不觉,只是把它们当做环境的点缀或是居所的延伸,而很少从中寻觅自己人生与精神的倒影。有如作者笔下这几株梧桐树的主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所有了它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

一、概念不同

1、移情于物::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2、拟人: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二、用法不同

1、移情于物:移情是将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的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集中地表达强烈感情。

而移就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就把原属于形容甲事物(或人)的修辞语移来属于乙事物,是一种词语活用的修辞手法。简言之,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 ;后者是“移形容甲事物(或人)的词来形容乙事物。”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三、语法不同

1、移情于物:是移人情及事物。

例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拟人:将物当作人来写。

例句: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拟人

-移情

问题一:拟人句的表达效果 形象生动的描绘出黄山松在悬崖上的生长状态,给人以无限的想象,使文字变成画面跃然纸上

问题二:拟人的表达效果是 赋予以人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情感。

问题三:拟人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生动而形象化。

问题四: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让句子中的形象显得生动活泼,读的人喜欢你的描写。文章中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的人,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和心思细腻的人。

拟人手法有什么好处?拟人化的写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既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又有了拟人化之后特有的具象效果。

表达效果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挥挥手从此分别离去,友人骑的那匹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班马,离群的马。马儿似乎懂得主人的心情,也不愿意离开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运用拟人手法,借马的不忍分离,烘托作者与友人的缱绻情义。

运用拟人表现手法的好处: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例句:小鸟在枝头快乐地唱起了歌谣。

分析:该句运用拟人手法,将小鸟拟人化,原本的鸟叫被写成了如人一般在唱歌,生动形象地描写除了鸟儿叫声的悦耳动听,从中也表达了作者对鸟儿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拟人手法是指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的的修辞手法。

注意:句中一般不能出现"像""如"等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871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