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大学生进行婚恋教育

如何看待大学生进行婚恋教育,第1张

婚恋教育课程在提升大学生识别爱、表达爱、维护爱,以及应对失恋的能力是有帮助的。

但关于恋爱中具体的问题,单纯的理论课可能效果甚微。”岭南师范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卢伊颖表示,婚恋课程可以设置体验性或实践性的课程来帮助大学生感受爱、实践爱,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恋爱观。

针对当代社会面临的情感危机,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许多情感上的现状和问题,以及当今高等教育中对大学生情感教育的漠视,本文从哲学角度对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进行了一些探讨和思考,这些探讨和思考包括大学生情感教育的本质特征、价值、意义、现状、原因、有效实施的建议等方面对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做这样一些探讨和思考,主要是希望引起人们对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的深刻认识,为提高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也希望当今高等教育能够重视大学生情感教育这一教育的重要范畴,为实现大学生的完整人生、让大学生真正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和素质完善的人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本文共分六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主要介绍了为什么探讨大学生情感教育这一问题、文献研究综述、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意义以及本文涉及的相关重要概念这一部分为下文的探讨和阐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第二部分:大学生情感教育的本质特征为了探讨大学生情感教育的本质,这一部分先从情感教育的发展历史进行探索,然后分析了大学生情感教育的一些特征,最后从本质上对大学生情感教育进行了定位

第三部分: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的价值价值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和范畴,因此这部分的探讨,首先从价值这一概念出发,得出了价值有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之分,然后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对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的价值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第四部分: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现状分析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现状包括情感教育目的、情感教育内容、情感教育方法、情感教育实践、情感教育教师、情感教育学生、情感教育效果等几个方面这一部分对这些现状进行了阐述和分析,认为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不容乐观,需要引起人们重视和完善

第五部分:造成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现状的原因这一部分对造成当代大学生情感现状的原因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主要从大学生自身、高校教育过程和社会转型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第六部分: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有效实施的建议对于如何更好地实现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这一部分提出了一些建议或方法,主要是为了让人们能够更好地重视和理解大学生情感教育 azhzhyjw 2014-09-26

浅谈开展情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论文

  一、情感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告诉我们,情感和思想二者是不可分割、相互作用的,有什么样的思想认识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情感,而情感反过来又会影响和制约着人的认识。因此,要帮助人们提高思想认识就不能忽视情感的作用,情感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者重要而独特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重视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从学生的情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的情感朝着健康、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和心理。

 1、情感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激发作用

 情感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状态,他反映着的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对于主体的人的需要满足的一种内心体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项令人感到枯燥、乏味的活动,而情感是人的行为产生的动力,适当的情感教育可以激发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热情,唤醒教育者的工作热情,成为激励受教育者刻苦学习的强大动力。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能够以真诚的情感去面对学生,鼓舞学生,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健康成长和发展,形成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情感品质。相反,没有任何情感的说教,只注重智育而忽视德育,只强调竞争而遗忘合作,没有良好的情感,缺乏情感沟通,再好的理论也不可能被教育对象真正的接受,不利于个人的健康发展。总之,良好的情感体验是教育双方形成良好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平台,情感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使教育主客体之间、受教育者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了解,可以增强教育者的信心,引起教育对象积极的情感反馈,高效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2、情感教育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

 人是处于社会中的人,一个人与他人之间总要发生各种各样物质的或精神的关系,而情感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纽带,一切良好的行为都产生于良好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以人的积极向上的情感为基础,能够提高人们交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劳动的积极主动性;活跃教育气氛;在教育主客体之间引起心灵的共鸣。只有这样才能化解矛盾,才能正确看待自己、评价他人、才能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思想政治教育在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中才能收到效果。情感教育不仅使学生形成各种良好的情感,提高他们的认知、评价和表达能力,使情感和认知同步健康发展,增强他们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端正大学生的人生态度,培养他们高尚的人格,而且还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建立真诚的情感沟通,帮助大学生挖掘人类的真善美,使思想政治教育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3、情感教育有利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学校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学生作为校园的主体,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体。因此,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大学生,营造一个人与人之间诚信友爱、和谐相处校园环境,有利于净化学生的心灵;拥有宽容之心,会使人心胸广阔,有利于培养健康的情绪。懂得尊重的人知道关爱他人、理解他人,这样才会形成一种真诚交流、彼此关心的文化气氛,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相反,在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对学生进行熏陶,也可以帮助优化学生的人格。用关爱和互助创建友善、和睦的氛围;用一个个奉献和付出的故事描绘一个温暖、和谐的校园大家庭,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让每一个学生在和谐的校园环境中接受教育,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情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效的发挥情感教育的特殊作用,使其更好的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然而,当前我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我们发现情感体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比重微乎其微,对此,探索构建以情感教育为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有重要意义。

  二、情感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其根本目的在于引导人、塑造人、培养人,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健康发展,而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却不甚明显,这除了与社会的大环境有关外,与教育过程中忽视情感的交流与互动也有密切关系。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受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影响,陷入了与教育对象脱离的困境,在内容体系和目标上,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复杂联系;忽视了教育对象作为主体的人的客观精神需求。进一步具体地说,就是教师按照统一的没有情感性和可接受性的教学内容与目标、一致的教学评价标准来衡量学生,采用的是一种强制性灌输的教学方法,只重视对学生进行理论性知识的教育,忽视了情感性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停留在表面。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越来越广泛,人们的主体意识逐步增强,受教育者内在的情感需求也变的丰富多样,但我们长久以来形成的简单的灌输做法并没有改变,它忽视了情感的投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情感互动,使得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甚至是分离的情况,最终导致受教育者在在情感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产生了排斥心理,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塑造人、培养人的任务不能很好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1、目标定位的情感缺失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培养具有高度思想政治觉悟和优秀道德品质的大学生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具体来说,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对我国现阶段的方针、政策有初步的了解,逐步培养大学生有明确的政治意识、国家荣誉感以及良好的道德情操等,也就是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为最终目的,而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与能力、生理与心理、思想与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中应该包括着情感的全面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对学生个体要求过高,而大学课程对学生情感世界的介入太少。仍旧强调学术、智育优先的教学理念,忽视了教育主体的情感投入,没有把科学、健康、合理的情感教育纳入教育目标体系,其主要目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传统教育、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要求成为的那种人;没有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状况相联系,忽视了受教育者多层次的情感需求,缺乏较明确科学的教育措施,从而得不到学生的情感支持,无法实现思想上的内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的情感缺失,是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2、教育方式的情感缺失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激发人们的使命感、道德感、荣誉感等积极的情感,同时要注意疏导人们消极的情感。但是,我们在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应用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方法,以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强调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以教育者的姿态出现,居高临下,只注重讲理论、说道理、辨是非,忽视了受教育者的情感投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没有产生情感上的交流与互动,导致认知教育与情感培养的分离,所以,这种强制性灌输的教育方式使受教育者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症结所在。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必须重视情感因素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用饱满的热情和真情感染学生。

  三、情感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通过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程序,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政治情感、道德意志和品德行为,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一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只靠思想政治的理论教育无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塑造人、培养人的目标。因此,只有把情感教育予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提高认识,将情感教育落实到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上,从教育双方的情感属性及教育环境入手,通过多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

 1、培养教育双方积极的情感

 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主要途径。没有情感的交流与互动就没有良好的教育产生。首先,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有很好的示范作用。也就是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知识成为学生的榜样;要有情,要热爱教育事业和对教育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并适当的发表自己的见解,风趣幽默的讲课风格,关爱学生,并且充分研究和掌握学生的情感发展规律,了解教育对象的情感需求,而且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结合学生的实际,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到学生进行积极思考问题,使自己的教学内容通过教育者积极情绪的感染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产生积极的情感。其次,在双向交流的活动中,一方单向的感染力量是有限的,受教育者的情感投入是思想政治教育获得实效性的关键所在。受教育者要有健全和丰富的情感,要有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对社会基本道德规范和对他人的尊重;要对教育者有基本信任和尊重;要对教育者所讲授的内容有基本的认同感,只有这样知识才能在受教育者那里得到转化成为自己的观念;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构建良好的情感育人氛围

 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思想情感和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方向,不同的环境产生不同的情感氛围。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学校的校风和学风建设,重视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坚持以健康、高雅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进行感染和熏陶,营造团结友爱、乐于奉献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这种积极的情感氛围的熏陶感化下,学生的思想、精神、道德、信念、价值观、待人接物方式等都会朝着健康、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的启迪。心理学研究同时也表明,和谐的校园环境更容易产生积极向上的教育成果。

 3、增加情感育人的校园实践活动

 在校园生活中,可以通过营造和谐友善、团结互助的校园环境,充分利用情感育人资源,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来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好学校的传统活动,如迎新晚会、军训、运动会等,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以清明节、感恩节等各种节日为契机,通过主体班会、团日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情感教育。开设情感教育课或专题,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通过“感动中国”人物典型事例,用先进人物的光辉事迹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例如∶通过雷锋乐于助人的先进事迹来开展学习雷锋的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奉献、互帮互助的良好道德情操;通过建党节和建国90周年等特殊的纪念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情怀;总之,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化抽象为具体,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关怀他人,实现人生价值,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4、建立和健全心理辅导中心

 情感教育是一种心与心的沟通,当大学生在生活和交往中遇到一些问题而无法及时的解决时,心理辅导的人文关怀就要发挥应有的作用。高校建立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学生为宗旨的心理咨询中心,及时的为学生提供心理上的帮助,对于提高学生的情感智力,预防极端行为的产生有很大帮助,同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同时,良好情感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仅仅靠学校的情感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情感教育置于家庭以及整个社会的建设中,通过积极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大环境,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的统一。强调情感性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并不是否认和拒绝理论知识传输。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辩证的统一,人的认识形成过程与情感发展过程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越深刻,认识接受的积极性也就越高,只有帮助人们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人的认识水平不断的提高。

  四、结语

 总之,为了完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艰巨任务,我们既要重视理论性知识的教育,又要注意情感的积极引导,还要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的有机统一,在接受理论教育的同时注重积累的情感,实现情与理的有机结合,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养,逐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优良的品质,让学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日本地震发生后,日本人保持了镇定和良好的秩序,日本没乱,但把中国人搞乱了。有人戏言:商人囤盐,市场没盐,百姓缺盐,政府无颜,我亦无言。还有一副对联,日本是大核民族,中国为盐荒子孙,横批是有碘意思。

在灾难面前,人的生命是何等脆弱。但在灾难面前,日本人是何等的镇定。这很大一部分原因得意于日本的防灾难教育。而防灾难教育仅仅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

生命是一切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也是教育的终极目的。生命教育理念肇始于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J·Donald

Walters)。早在1968 年,他便在美国加州创建了“阿南达学校”倡导并实践其生命教育理念。随后,

生命教育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1989

年,日本在修改的中小学《教学大纲》中,明确将生命教育定位于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这一理念,并将其确定为德育的目标。20 世纪80

年代,我国港台地区中小学系统开设生命教育课程。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国内中小学也掀起了研究和推行生命教育理念的热潮。值得深思的是,我国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却屈指可数。近年来屡见于媒体的高校校园凶杀案、自杀事件也引发了高校管理者对生命意义与教育问题的重新审视和思考。

生命都是有情感的,我们不能孤立的谈生命教育。情感教育突出的是一个“人”字,那么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有没有突出“人”呢?我们的德育课程应该是最重视人的,但现实是以考试来衡量学生品性的高低。我们的思想教育过程中,带给学生什么样的情感激励元素?深刻、高尚走向肤浅、表面。作为施教者----学生工作者,我们有多少这方面的意识?很多时候我们停留在对道德的灌输而缺少对情感的培养。而我们的学生,已经是以90后为主体了,个性意识强,追求时尚,性观念开放。他们享受着无微不至的关爱,但缺少感恩回报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经不起搓折。同居的,未婚先孕的,公共场地肆无忌惮谈恋爱的,赌博的,挪用学费的,酗酒的,吸毒的,三陪的,多角恋爱的,铤而走险的,没有满足欲望就痛苦,满足了就无聊,他们享受着快餐文化,他们以为然了吗?没有。

第一个问题,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内容

人的生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一种物质的特殊存在方式。它包括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价值生命、智慧生命四个组成部分。自然生命是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生命尺度;精神生命包含着激情、直觉、意志、信念等方面,是知情意的统一、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所在;

价值生命是对人之生命的取向,它使人有了价值标准与判断,不断追求真善美的完美结合;

智慧生命则是人生命的创造与超越,是人发展的动力之源。这四个部分体现出人的身体、心理、智慧、价值、道德的和谐统一,并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共同构成了人的完美生命。高校生命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从认识人之自然生命的特征入手,进而去体会自我之精神生命、价值生命和智慧生命,处理好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热爱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意义,创造生命价值的活动。

针对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大学生情感教育应该涵盖以下内容:

第一,加强大学生的情感自控教育,培养大学情绪情感的自我控制、自我激励能力,使之具好的精神状态,这是大学生情感教育的核心。具体包括:加强对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教育、情感情绪控制能力的教育、自我激励能力的教育,使之始终保持积极、健康、稳定的情感基调,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学习和生活;理想和信念教育,使之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地信念。

第二,加强大学生的情操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悟能力,使之具有良好的情感素养。具体包括:一是培养政治情感,包括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二是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包括:责任感、义务感、是非观、正义观、荣辱观等;三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亲情、爱情和友情,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方法;四是培养大学生的自然情感,包括自爱、爱人、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珍视生命、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最后;五是要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感,包括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鉴赏、对高尚道德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对高雅情操的塑造,从而培养大学生的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能力;最后,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感恩社会,感恩时代,感恩他人。

第三,加强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历史观教育,使之具有良好的情感观的基础。具体包括:人生态度、人生目的、人生意义、人生价值、唯物史观教育等。

第一,我们要研究,你不能自己都不知道生命情感为何物,却对学生谈生命情感教育。

第二,我们自己要成为珍惜生命学会爱的榜样。

第三,我们要有抓手。比如开展学校型班级建设活动。

第四,我们要点面结合。班级、宿舍、学生个人为点,靠辅导员精心设计。全校性活动为面,靠职能部门的策划。

第五,我们要学校、家庭结合,特别要关爱有特殊困难的学生。

第六,我们要长短结合,即要有阶段性的活动,也要有长效机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94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