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春 晓
春 晓 [唐孟浩然]
春 眠 不 觉 晓,
处 处 闻 啼 鸟。
夜 来 风 雨 声,
花 落 知 多 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
1.春晓:春天的早晨。
2.晓:天亮。
3.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亮了。
4.闻:听。
5.闻啼鸟:听见鸟叫。
[简析]
这首诗写的是春日早晨的景色。“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二句是说:春天夜短,睡着后不知不觉中天已亮了,到处是鸟雀的啼鸣声。这两句诗抓住春晨到处鸟鸣雀躁的音响特征,渲染出一种春意醉人的意境,烘托了春晨中一片盎然的生机。“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二句,诗人在美梦乍醒、欲起未起之时,回想起昨夜的风雨声声,于是想见风雨过去必有很多落花,这里的听觉形象“风雨声 ”决不是令人感伤的“断肠声”,而是包蕴丰富的“更新曲”。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孤城:指玉门关。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羌:古代的一个民族。
--------------------------------------------------------------------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简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作者简介: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唐代诗人。
----------------------------------------------------------------
夏:
敕勒歌
北朝乐府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
1.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2.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3.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4.苍苍:青色。
[简析]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1 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2 白鹭:一种水鸟。
3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4 箬笠:竹叶编的笠帽。
5 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简析]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诗人张志和,唐朝金华人。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父生活来表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剌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
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2.忆:想念。
3.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4.异乡:他乡、外乡。
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6.逢:遇。
7.倍:格外。
8.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9.茱萸(zhū yú ):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
悯 农1
李 绅
春 种 一 粒 粟,
秋 收 万 颗 子。
四 海 无 闲 田,
农 夫 犹 饿 死。
[注释]
1.悯:怜悯。
2.粟:(sù)
[简析]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唐代
-----------------------------------------------------
悯农
唐-李绅
锄 禾 日 当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谁 知 盘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注释]
1.悯:怜悯。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的土。
[简析]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在表现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方法,不仅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而且发人深省,将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
冬:
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作者简介]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xiu)(今河北沧县)人,曾做过散骑常侍。有《高常侍集》。
---------------------------------------------------------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 暮 苍 山 远,
天 寒 白 屋 贫。
柴 门 闻 犬 吠,
风 雪 夜 归 人。
[注释]
1.芙蓉山:地名。
2.苍山:青山。
3.白屋:贫家的住所。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4.犬吠:狗叫。
-----------------------------------------------------------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简析本诗妙在自然,创造出一种不寻常的艺术境界,突现了诗人的抑郁心情和傲睨一切的性格。
1作者忧思难当的情感
2寒,本来是抽象的东西,通过听,发生关联,是一种通感。寒,是一种词类活用,让抽象的事物具体可感,用笔传神,可谓点睛之笔。
我用荣誉为质量代言。
望采纳。请到我的个人中心,点击收藏我,增加人气,谢谢!
喜欢古典音乐的理由?
洗涤自己的心灵,是自己心灵更灵境!
我为什么要听古典音乐
想写这篇日志的原因其实是由于某人刚才开玩笑地说我是“伪乐迷”,开始还理论了一番,后来想想也许他说的也对。尽管我已经听了将近8年,曲目量也还算广泛,但还是常会听到一段音乐说不上来名儿。究其原因,其实还是要归结到自己为什么要听古典音乐,古典音乐究竟带给了我什么,为什么别的音乐或者艺术形式不能带给我这些等等一系列问题上来。其实我觉得每个听古典的人都应该好好想想这些问题,有助于理清思路,看清现有形式,并且有益于未来在这个领域甚至职业发展的规划。所以先说说我自己吧。其实对我这个爱好过多的双子座来说,听古典和看美剧这两个爱好本质上貌似没有什么不同,都是能带给我身心愉悦的东西,都是爱好,所以一直也不觉得听古典有多高级多高雅。其实高中开始听古典和看动漫的初衷是一样的,因为班里有一小撮人马在谈论这两个领域的话题的时候我听不懂!!!所以在虚荣心和好奇心的驱使下便开始进入这两个看似陌生其实又熟悉的领域,也就慢慢地听到现在了。为什么会一直听下去没有中途放弃呢?这个问题好像没有答案,因为我好像没见过入了古典之门又出来的人,只存在个听多听少的问题,这也正是古典音乐价值意义之所在了。相比起我高中发展的另一个爱好,我在看了3年动漫后进入大学由于周围环境的改变慢慢就放下了曾经的痴迷。我也曾设想,如果当初没进德语系而是进了日语系,估计动漫可能就会一直看下去了吧,但绝不会到现在还像高中时看的那么频繁。但古典音乐就不一样了,现在的我和高中的我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了,缘何如此?仅仅是喜欢两字就可以一语概之的么?还是所谓灵魂的撞击之类的?为何古典音乐变成了大部分乐迷最大的爱好?为什么现在就不喜欢听别的音乐形式了呢?你认为古典音乐最大的魅力在哪儿?等等等等。感谢古协感谢精华群感谢琦琦,我的古典音乐姿势水平在大一大二的那两年继高一刚开始听古典之后有了二次飞跃,但是大三大四以后工作学习太忙放下了很多,直到遇到了下一个Anreiz,但最近也在慢慢消散了。不过近些年开始陆续进军古乐和黑胶了倒是真的。虽说我始终把古典音乐作为我最大的爱好,但是从来也没有像那些大神那样那么认真那么Ernst甚至有些较真地做过什么研究。可能是女性的天性使然,也更可能是我的性格使然,作为一个几乎能包容一切的人,我觉得很多都挺好听的,很多都挺好吃的,所以我不挑作品不挑版本不挑食,啥都喜欢听,啥都喜欢吃。古典音乐至于我,就好像周黑鸭的鸭锁骨,吃著了觉得爽觉得美觉得享受,吃不到总想吃。但我不会去想周黑鸭的鸭锁骨和绝味鸭脖的配料究竟有什么不同,哪个更牛逼,哪个用的鸭子新鲜,哪个制作工艺更复杂,哪个更环保。我的想法很简单,都好吃就都买来吃呗,我总不能说我喜欢吃周黑鸭你喜欢吃绝味我就比你高级吧~ Einfach schnes Erlebnis,都是美好的感官享受,这就够了。所以一直淡淡的,不会那么疯狂。当然,真正的吃货吃到最后总会去琢磨这个鸭锁骨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就像很多爱古典爱到一定境界的人最后都去改行搞音乐了一样。但不管是真正去学音乐还是写乐评做推广,你确定这真的就是你想要的么?扛上重担,一生都为了音乐事业而奋斗?抑或从另一个层面讲,为了音乐,放弃一切其他爱好,把省下来的钱都用来听音乐会和买碟,甚至很少和不听音乐的人交往,把音乐当成生命的重中之重?或者看的轻些,只把音乐当成生命的一部分,纯粹的爱好,与此同时享受生命中其他的美好,进而更好地音乐本身。音乐,是你生命之轻,还是之重?
用英文介绍人为什么喜欢古典音乐
Classical music is a broad term that usually refers to mainstream music produced in, or rooted in the traditions of Western liturgical and secular music, enpassing a broad period from roughly the 9th century to present times[1] The central norms of this tradition became codified between 1550 and 1900, which is known as the mon practice period
European music is largely distinguished from many other non-European and popular musical forms by its system of staff notation, in use since about the 16th century[2] Western staff notation is used by posers to prescribe to the performer the pitch, speed, meter, individual rhythms and exact execution of a piece of music This leaves less room for practices, such as improvisation and ad libitum ornamentation, that are frequently heard in non-European art music (pare Indian classical music and Japanese traditional music) and popular music[3][4][5]
The public taste for and appreciation of formal music of this type waned in the late 1900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United Kingdom in particular[6] Certainly this period has seen classical music falling well behind the immense mercial success of popular music, in the opinion of some[who], although the number of CDs sold is not indicative of the popularity of classical music[7]
The term "classical music" did not appear until the early 19th century, in an attempt to "canonize" the period from Johann Sebastian Bach to Beethoven as a golden age[8] The ear
你喜欢中国古典音乐还是西方流行音乐?为什么?
古典音乐的真正精品则如秀外慧中的成 性,给人的不仅是单纯的外貌之美,更是一种综合了外在、内在美的更深层次的美感。欣赏古典音乐的人大都属于内向型,内心世界丰富敏感,情感细腻。原因很简单:古典音乐的美是那么微妙含蓄、意境深远,没有敏感的内心和非凡的感知力又怎能体会到它蕴含的宁静致远、冲淡平和的意境。 说实话,我对古典音乐并没有多大的研究,也只是有时间看看资料,有时间听听而已。我经常听流行音乐,甚至比听古典音乐还要多,但最后,如果要我选择一种,我还是选择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歌词大多都是压韵的,因此唱起来朗朗顺口,同时它又分 和温柔两大派别,这几乎揽括了所有的听众的喜好。就像我,喜欢听感动、温柔型的,激烈型的DJ我是最不喜欢甚至是讨厌的。 古典音乐是公认不是噪音的音乐,是最可放松心情的音乐,是最可以想象的音乐。但它却是最难理解的音乐,说白了:就是因为古典音乐没有像流行音乐那样有歌词,可以直白地感受,阅读和理解音乐。古典音乐要静下心来,慢慢地体会、想象音乐包含的思想和感情,所以它要求听者有一定的文化底韵,且和作曲者有一定的思想共鸣。这难怪有人说古典音乐是士大夫的音乐,是少数人的音乐,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古典音乐更是如此,它比西方古典音乐更深更有内含,毕竟我们中华民族历史就比西方更长更深。世人很少理解中国古典音乐,因为它象一本古典书籍,除了文字障碍,还有语言障碍,很难让人听懂。 中国文人自古以来都是很含蓄的,创建音乐的文人更是如此,他们内心思想和外在行动往往是表里不一的。这样创建出来的音乐内含一般人都是无法体会到的,只能体会它那淡淡的心情、浪漫的情怀。所以中国古典音乐一般都能起到放松心情,理清头绪的作用,这只能是中国古典音乐能够存活下来的唯一作用,但现在情况并不很乐观,当今的年轻人越倾向于激烈化的音乐,如DJ每晚都是爆满的。但也有例外,在越来越繁杂的城市社会里,越来越多人需要一份宁静,这样中国古典音乐就尽显风采了。 往往很多时候,我们听到一首很好听、很感动的流行歌曲,我们就会喜欢听它,也经常听它。但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就会发现,那首歌曲已经不是当初第一次听到的那样感动了。这就是流行音乐的至命伤害。同时这也是中国古典音乐能领 的最大理由:中国古典音乐是百听不厌的。说一下例子,如果只听一首自认为很好听的流行歌曲,连续听几十次,可以一边做事一边听,就会发现头痛,这时候音乐变成了噪音。但是中国古典音乐不一样,无论听多少次,它还是那种感觉。 中国古典音乐能够让大众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但也不是没有希望的。现在有些音乐家,在古典音乐中加入了一些流行音乐的音素,能够让人接受,那是最好不过了。
有多少人喜欢古典音乐?
一般来说,听音乐是有一条路线的:流行歌曲—新世纪—古典。也就是说流行音乐最为容易被大众接受,但要是你慢慢地在音乐道路上前进,最终会走向古典音乐的殿堂。所以,没有多少人会一开始就能接受古典音乐的。 但音乐是很主观的东西,不用说听什么才算是高尚,跟着自己的感觉去听就行了。我主要是听古典,但同时我也很喜欢新世纪音乐和流行音乐。
麻烦采纳,谢谢!
一般人会喜欢古典音乐吗
会喜欢,我就是一个一般人,我喜欢。但我并不能完全欣赏出韵味,只能在合适的场景合适的心情下能体会出里面的喜怒哀乐。
关于中国人对古典音乐的看法。
最近发现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许多中国人的古典音乐鉴赏能力都相当差。许多中国人听音乐,只喜欢听现代的一些比较优雅的,比如克莱德曼的几首。但实际上我并不认为现代的曲子比古代好。现代的轻音乐听多了纯粹是对耳朵适应性的考验唉!让大家听一些曲子,比如说《海边的阿狄丽娜》,我不信听不厌。古典音乐就不一样的了,虽然多数古典乐旋律都不优雅,但十分耐听,其造诣与技术价值体现的都很充分,感情表达的十分充分。
回到主题,多数人听古典乐,拿我们个同学为例,让他们听古典乐,他们回头对我说:“我相信我与你的隔阂有十亿光年之深”古典乐有这么难听吗?答案肯定是不,不然这些曲子怎么会流传至今。那么问题出在哪儿。
相反倒是国外的人很有水平。马克西姆伦敦音乐会,听众在马克弹奏时十分认真,会品味。我想马克西姆应该可以归属到古典乐之中。马克曲子的结尾音多数都为A结尾。
很奇怪的一个问题。从中国人的习惯来看,生活中到处都充斥着的流行轻音乐。而对古典乐基本无接触。这可能是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另一方面,学过音乐的人往往对古典乐接受能力更强,而现在学校的音乐课分明是在学点什么都不知道。差不多就是听音乐,唱歌,听音乐唱歌= =中国孩子的音乐教育欠缺不是一般的大。
如果一直这样发展下去,情况会很恐怖的。拿刚去说,现代的曲目明显要比古代的简单,许多歌曲的谱子,右手往往就一个音。曲目中的不和谐音越来越少,根本没有跌宕起伏。过分的电子技术融入,让意境全失。当然,马克对电子的控制是很好的。如果一直这样发展,未来中国音乐方面发展不堪设想,随着曲目简单,真正的技术并艺术为一身的音乐家越来越少,也没有音乐可言了。这样说古典乐是唯一整治这种情况的法宝。古典乐主要只用钢琴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其技术含量相当高,造诣相当深!无奈,好些中国人不赏识古典乐。
如何欣赏古典音乐
所谓古典,其实就是指西方自文艺复兴以降后至我们所在年代前五十年作品的总和。这个古典音乐里“古典时期”的古典二字完全不一样。古典音乐,已经是一个文化范畴的概念。是西方并逐步意味着全球的主流音乐的一部分。确实如此,时至今日,西方古典音乐如同摩天大厦,而它周边的是大片没有影响力的小房子。前后的差距使西方古典音乐已经可以用全球主流音乐,乃至为主流文化的代名词了。古典两字已经不代表时间或者历史性,而是一个文化概念。 但无论它如何强大,作为并非古典音乐原发地文化的我们,对古典音乐也不能盲目接纳。我个人认为,称之为音乐的东西,应该有这些特征:具有优美或者奇特的旋律,具有崇高的情感力量或者神秘情感的隐藏能力,带来愉悦或者引发思考。能符合这些特征的,我才称它为音乐或者古典音乐(有别于流行或者现代音乐)。所以,我喜欢上古典音乐,就是因为那些旋律和情感,最早给它打动的,是十几年前开始留意听古典时,被柴可夫斯基的《斯拉夫进行曲》吸引,开始喜欢上古典。之后,阶段性断断续续地有去听,但都不系统,一直到现在。不过,作为古典音乐,如果要了解其大致全貌,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我们都是业余人士,非专业者那样用时间去欣赏。古典音乐是需要一定“训练”才能欣赏的音乐。这种训练包括对音乐原理,乐器,音乐发展的历史,对作家本人,甚至对演绎的艺术家指挥家都要了解一些。 古典音乐来源于早期宗教的需要,文艺复兴之前,音乐主要是教堂祢撒,比如圣格列高利咏叹。换言之,音乐最早的形式是“声乐”,为何是声乐?因为来自人的声音,才是这世界上最原始,也最能打动人的声音,所以也是最好的“音乐”。当然,那年代器乐确实还没有发展起来。事实上,现在重新听文艺复兴时期的帕克斯特里纳的圣颂合唱,依然具有恒久的魅力,如果你听古典或者浪漫久了,不妨试试去听他的作品。宗教音乐来自这些当年虔诚的信徒之手,来的更简单纯朴又具有情感。他们对后人影响巨大,后世的伟大作品里都有他们的影子(比如亨德尔的祢赛亚,巴赫的B小调祢撒,贝多芬的庄重祢撒,百辽兹的以利亚到现代布列顿的战争安魂曲)了解古典音乐的源头,就等于明白音乐最基本的特征(或者基本“硬件”)就是要有优美旋律和崇高情感。没有这些要素,再伟大的作品,也不是我需要的,当然没有一部伟大作品里没有旋律和情感。又或者说,旋律是一个广义,文艺复兴的音乐几乎“见不到旋律”,只有节奏。 从斯拉夫进行曲开始,到格里格的皮尔金特组曲,到斯美塔纳的伏瓦塔河,我充分感受到音乐的美。我尚且不知道他们来自何方,何许人也,甚至不了解他们的作品的名字。我没有被那些比他们更“流行’的贝3,5,9打动多少前,就喜欢上这些优美旋律的作品。 所以,古典音乐第一要:听你喜欢的旋律,不管它是谁的,或者伟大与否。你是怎样喜欢上巴赫的?!关于巴赫,太多人喜欢和崇拜了。喜欢上他的人有各种理由。有些是因为所有人都喜欢,所以自己就喜欢,正如当所有人都喜欢他时,有些人就开始反对他一样。 我没有了解他多少前,就开始听一套钢琴CD,后来才知道是图蕾克的十二平均律,是我连续听了四年之后才知道的。那几年里,我每晚都在睡前播这套碟。大家都很熟悉巴赫的十二平均律了,也了解各种版本。我是从无知的时候去听的。原因是我晚上失眠,发觉这套CD很合适失眠时听。有时,幸运的话,我会在第一张没有播完就睡着,有时,就要起床几次换碟(很多年后,才想起有多碟CD机早就问世,后悔那时为什么不知道,现在非常喜欢多盘CD就是这原因,一下子买了两台,一台五盘,一台七盘)。听了一两年后,发觉哪天不听就觉得少了什么,才想起没有放那张CD。又听了一段时
喜欢古典音乐和古典意境的是什么样的女生呢
个人喜好,品味不一样,两种音乐的风格不一样而已,但不能妄断说喜欢古典的文化程度高,哪一个品味高。但对音乐的喜好,很大一部分可以反映出人的个性。
我喜欢古风音乐算是一种比较偏执的喜欢,因为我喜欢古风音乐是比较偏爱河图和小曲儿两个人的歌。喜欢听古风音乐,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跟一些情歌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古风歌曲很少会让人带入进入。听古风音乐吧,就像是在看一本小说,我们就像是一个旁观者,看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一喜一努,看着他们的喜悦,看着他们的悲伤,看着他们的重逢,看着他们的离别,旁观着他们的人生。
音乐学·春秋战国的音乐活动·先秦诸子的音乐思想与行为
由于先秦诸子在百家争鸣中多借史实以立论,因此,其音乐活动多与音乐史学相关,这也使得诸子的音乐学术活动以史论为主。
孔子对《诗经》音乐的整理,具有首创古代音乐历史文献学整理工作的意义。《孔子家语·致思》记孔子为了解周礼乐制,曾经对周礼乐的文化遗迹进行实地的文化考察,“至周问礼于老聃,治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
在音乐思想领域,孔子对“乐”的概念作有不同层次的区分,并用于乐教实践。他的礼乐思想,因为加进了“仁”的内容而形成其学术思想的重要特点。他最早从内容(“善”)与形式(“美”)的角度评价音乐作品。在审美实践中,他将其“中庸”思想活用于音乐审美评价(“乐而不*,哀而不伤”)。在音乐审美心理上,他视精神上的体验高于感性的体验(“在齐闻《韶》”)。他还对音乐形态的构成及其美感特征作有专门的描述(“子语鲁太师乐”),这些都表明孔子在音乐实践中形成有一个较完整的音乐思想体系与研究方法。
孔子在音乐活动中,贯穿着重实践的精神,其表现:一是厚今,再是重知行合一。他表面上的重周礼,实际上却是为了礼乐的“今用”而加进了当代的思想内容,并全力付诸乐教实践。在音乐教育学思想上,孔子是将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与行为教育在音乐教育实践中统一起来的音乐教育家,他将“行”纳入音乐的美育实践,形成中国优秀的美育传统。这使得他能积极参预对现实音乐生活的“干预”(提倡“放郑声”),并从学术上为新的、理想中的文化发展作积累。
《墨子》一书反映有墨子及其后学的“非乐”思想,这是一种音乐社会历史观。其学术思想的形成,来自于墨子对历史与现实的音乐生活的经验性总结与判断。墨子以“三表说”为其“非乐”思想的学术基础。他提出是非取舍以古圣贤王者事迹、众人耳目感觉经验及实际效用作为判断依据,并列举音乐史上历代为王者多以音乐亡国、误国事,认为“乐非所以治天下也”(此“音乐亡国”论对韩非子的思想有一定影响)。尽管墨子也从耳目感觉经验的角度,承认“非乐”并非是以为音声不能使人快乐,但在实际效用上“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所以要“非乐”。他是从“治国”角度谈“非乐”。其中包含有对历代帝王之乐发展规律(尤其是音乐亡国现象)的总结。值得一提的是,《墨子》中记程繁从社会阶层音乐角度提到用乐的必要,反衬了墨子不加区分(例如雅俗之乐、兴国与亡国之乐)一概“非乐”思想的缺陷,削弱了其论辩中的逻辑力量。
孟子在对待人与音乐的关系上,持“今之乐犹古之乐”的音乐社会历史观,力求寻找一种更体现人的音乐活动本质的价值评价尺度,具有价值论的理论意义。他从“王与百姓同乐”角度谈“今之乐犹古之乐”,既有社会学意义,又有审美学意义。是从君臣百姓从乐行为之“和”与审美情感体验之“乐”两方面进行音乐的价值评价。在音乐心理学观念上,孟子以“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肯定音乐审美的听觉感性基础有其共通性,但是与此同时,他更强调音乐听觉的知性和理性判断,所谓“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是其乐律学观念的反映。在音乐审美中,他还肯定音声(“仁声”)对人情感心理的巨大影响力,并以此作为论证其音乐社会学理论的基础。孟子还曾从音乐考古角度,根据乐器(钟,一说磬)的磨损来判断该乐器在某一时代的使用程度。
《庄子》一书反映有庄子及其后学的音乐学术思想。庄子的音乐观本于老子,以合乎“道”的属性的音乐为美。其音乐美学思想受其哲学思想影响很大。庄子提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同乎无欲,是谓素朴”,是以“朴素”为美,由此否定具声 望的音乐,故曰“五声不乱,孰应六律”“五声乱耳,使耳不聪”。这也导致他否定了乐律学理对音乐形态构成以规范的必要性。
因其“法天贵真”的人性论思想,庄子在音心关系上,基本上否定了音乐审美体验中的“乱耳”之声与有欲之情感,称“属其性乎五声,虽通如师旷,非吾所谓聪也”。这一认识甚至影响到他的音乐历史观,他以“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认为三代之后的音乐,“说聪邪,是*于声也”。而他所赞赏的,是像黄帝的《咸池》这类无欲和无俗之所乐、并且能沟通天人的音乐。这反映其崇古贬今的音乐史观。《山木》记庄子“歌有焱氏之风,有其具而无其数,有其声而无宫角,木声与人声,犁然有当于人之心”,包含有具音乐起源意义的认识。
《管子》是管仲及其学派的著述总集,其中与先秦乐学理论研究成果相关的记载,是该书《地员》中有关“三分损益律”弦律生律法的一段文字记录。虽然该文字确有文中注文之嫌,但结合先秦音乐考古研究,这段文字反映的是远早于管子的先秦乐律学理论,应是没有疑问的。《管子》所载弦律记算方法,作为先秦最重要的乐律学理论成果之一,也并非如其书面记录,仅可以计算至“宫、商、角、徵、羽”这“五音”。根据甘肃天水放马滩战国晚期秦墓出土竹简中有关律学的文字记录,《管子》生律可以并且已经推演出“十二声”,“七音”的建立也自然包含其中。根据对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乐器(编钟、五弦等)的研究,三分损益律的数理计算这一先秦乐律学研究成果,亦早已运用于音乐实践。
荀子的音乐思想主要体现在音乐社会学与音乐美学思想两方面,这在荀子所撰古代第一部音乐社会学与音乐美学论著《乐论》中有集中反映。《乐论》的思想资料不少来源于传统儒家思想。荀子据其人性论(“性恶论”)思想,强调先王制礼作乐的必要性。他还从音乐的感情作用,对具乐教作用的音乐作有快乐的情感规定性(“乐者乐也”),并从音乐形态、器乐演奏、音乐审美以及人所参预的音乐行为各方面,重视音乐之“和”的作用。荀子的这些学术理论,一是具有“今用”的意义,再是以此作为评价古今音乐的基本依据,可称作是他的音乐基础理论。据此,他也对现实生活提出“审诗商、禁*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的主张。
《吕氏春秋》专设论述音乐的篇目,有《大乐》、《侈音》、《适音》、《古乐》、《音律》、《音初》、《制乐》等。其中有的篇章成为今人研究先秦音乐经常征引、内容较完整且重要的音乐历史文献。
从音乐史的角度讲,这些文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秦音乐学术研究工作的成果。《吕氏春秋》各音乐篇章的分类方式及其内容,同时也反映了编撰者对各种音乐存在方式的不同认识角度,并表明其相应的学术思想。有关音乐的论述,同其整体思想一样,基本上是以“道”为基础,博采、调合众家观点(儒家、阴阳家等),礼乐思想仍是其音乐思想的主体部分,并以此作为认识、评价和研究各类音乐现象的基本依据。其音乐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秦统一天下的需要,其学术思想相对于先秦以往诸子乐论,则可谓开辟新的途径,并直接影响了秦汉音乐理论研究的开展(如《淮南子》、《乐记》)。其成果在古代音乐思想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例如,《大乐》推崇的是合乎“道”、沟通天人、并可用于教化的音乐,着重谈所谓治世之乐,其中反映音乐的自然哲学观(“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美学观(“声出于和,和出于适”)与音乐社会学思想(“大乐,君臣、父子、长少之所欢欣而说也”); 《侈音》中讲的是“以侈为务”,而失 “和”、“适”情性的“乱世之乐”,其中反映有涉及音声与情感关系的音乐美学观念以及相关的人性论、价值论思想; 《适音》集中讲音乐审美行为中的 “和心”、“行适”,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对审美听觉感知中的音心关系、乐制与审美的关系皆有所论。其中反映有音乐美学(审美心理)、社会学以及音乐教育学思想;《古乐》从历史的角度讲古乐之由来,涉及音乐的社会功能、制礼作乐的必要性等理论问题,谈历史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乐”之“必不可废”;《音律》谈及乐律学理论,对先秦乐律学理论中的“三分损益律”十二律生律法(与《管子》生律方法不同)给以记述。着眼点虽是音乐存在方式中的形态层,实质却是谈“大乐”的音律与天地的关系;《音初》是从地域文化的角度谈东、南、西、北四方之音(民歌)的不同特点,其目的却是为了说明“乐之为观也深矣”、地方风格乃至道德盛衰 “皆形于声”的音乐思想。《制乐》讲如何制乐修政,以推行乐教,反映其音乐社会学与乐教思想。
从音乐史的撰述方式讲,《吕氏春秋》各音乐专篇,可视为后世史书中设《礼乐志》、《律历志》、《音乐志》等专项篇目的开始。其中有关地域音乐的介绍,是其特色,后世乐书常有不及。此外,《古乐》与《音初》两篇一般看作是音乐史专项篇章论述的开始,也是当时音乐史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对音乐史的研究和文字著述,当早于《吕氏春秋》,但在专史性研究上,后人见到的最早文献,则始于《吕氏春秋》这部具史书性的著作,其中的乐史专篇对于音乐的专史研究,有开创性意义。《吕氏春秋》所收音乐诸篇,内容的统一在于,无论是谈何种音乐,都与王者之乐有关。“王者功成作乐”的音乐观,在《古乐》中成为撰史的指导思想。反映其撰史的目的,主要是为当王者提供史鉴。撰写方式上是取史论结合,以述带论的方式。
有关对音乐存在方式的理解,在音乐的概念术语上,《吕氏春秋》对“音”、“乐”有不同的使用方式。如《适音》、《音律》、《音初》讲的“音”,一是指音声,如耳听之音声,构成十二律的音声;再是指民俗歌曲。而“乐”则多指与教化功能有关、具综合艺术表演形式的歌舞,亦指“人主”使用的音乐。这里反映的是先秦已形成的关于声、音、乐概念区分较严格的音乐学术观念。《吕氏春秋》中出现“音乐”一词,是将原来的“音”、“乐”概念合用而泛指所有的音乐类型。这种现象也同先秦时不同类型的音乐在使用中界限变得模糊,产生功能替代的原因有关(例如原来用于祭礼的乐舞被用来作享乐用),可视为学术研究(概念的使用)对现实音乐生活变化在认识上的适应。
听古典音乐有益身心健康,近年得到了来自西方学界的诸多佐证,研究发现,它能激活大脑、改善睡眠、减轻压力,并增强免疫力。美国生活指南网站,归纳出8大聆听纯正美好古典乐的好处。
01
它能使大脑更好地运作
英国诺森比亚大学研究小组,在放维瓦尔第的《春天协奏曲》给学生听的同时,对他们进行大脑功能测试,发现他们答题的速度比听哀婉的《秋天协奏曲》时更快、更准确。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中国孩子做作业时,喜欢戴着耳机听音乐,在一种愉悦的状态下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结论是,听令人愉悦、格调向上的乐曲会改善大脑的活跃性。
02
它可帮助治疗失智症
如果您有亲友罹患失智症(如阿兹海默氏症),那么这项研究值得注意:音乐可以帮助这些患者重拾回忆、极大地提高生活质量。当我在身患阿兹海默氏症多年的母亲情绪失控时,唱唱她喜欢的老歌,比如《小小竹排》《红星闪闪》等歌曲,发现可以有效地调控母亲情绪,转移她的注意力,从而控制失控局面。母亲也藉由聆听过去的音乐重获活力。学界认为,音乐可以发挥唤醒大脑多个部位的效力--当乐曲与特定的事件或记忆相关时尤其如此。已故神经内科医师奥利弗.萨克斯(OliverSacks)在其著作《脑袋装了2000出歌剧的人》(Musicophilia:TalesofMusicand the Brain)中讲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当其它事物对阿兹海默氏症和其它类型失智症患者不起作用时,音乐会让他们作出反应。阿兹海默氏症可以彻底摧毁对家庭成员或生活经历的记忆,而他们对音乐的记忆却可以不被病魔毁掉,即便是罹患深度失智症的人,音乐往往也能为所不能为,唤起个人记忆和联想。--奥利弗.萨克斯
03
它可以帮你睡得更好
关于古典音乐提升睡眠质量,已经有很多研究了。近期一项研究表明,听放松的古典音乐的学生比听有声书的学生睡得更好。研究人员认为,音乐比帮人睡前放松或催眠的言语刺激效果更好。
下面这些古典名曲就有助于听者安然入梦:
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
贝多芬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第一乐章
肖邦《降D大调摇篮曲》
德彪西《月光》
马勒《第五交响曲》小柔板
莫扎特《C大调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
巴托克《第三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
04
开车时,它可使你平静
你有抢行当路霸的时候吗?德国政府对该国每年240万起的高速公路事故很担心,许多事故都是冲动抢行和路霸行为酿成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德国交通部给司机人手发了一张莫扎特《第21号钢琴协奏曲》的音碟,由交通部长本人亲自演奏。他希望舒缓的音乐可以让司机们冷静下来。(有趣事实:德语中没有路霸一词。但愿他们不需要造这个词。)
05
它可以帮助减轻疼痛
多方研究表明,听音乐可以缓解术后疼痛和慢性疼痛,也会减轻因残疾和疼痛导致的抑郁焦虑。学界的解释是,音乐会增强人内心的喜悦,使人如被调频一般,远离感受疼痛的波段。
06
它可以帮助你抒发情感
假如音乐是爱情的食粮,那么奏下去吧,尽量地奏下去――莎士比亚《第十二夜》
音乐可以让我们表达用语言永远不能传达的东西。我们常常在愤怒、爱、抑郁和许多其它情绪中挣扎。当我们与古典音乐连通,我们就可以开始消化它们。音乐帮助我们回归真实的自己。
美国南卫理公会大学的研究显示,听古典音乐时,本科生更愿意敞开心扉交流。
每个学生在恋爱、犯懒或疲惫时,都有他们自己喜欢听的一套音乐。听古典音乐能以独特的方式帮你纾解情绪。
07
它可以调节血压
心脏病专家们惊喜地发现,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会作用于人的血压。包括其它许多古典音乐作品,都与我们身体的自然节律是同步的,有助于将血压稳定在理想水平。
08
它还可以促进健康饮食
现在人要不紧不慢地吃上一餐饭,好好咀嚼品味,已经不那么容易了。而播放轻柔的音乐,调暗用餐区的灯光,可以帮助人们更加享受食物,还吃得更少!这是美国康奈尔大学一项研究的主要结论。另一方面,快餐店则会通过加强照明、播放快节奏流行乐来鼓励客人快速进餐,以完成更多业务。可见,调整进餐的方式,包括在席间播放轻柔的音乐,可以让我们获得不同的饮食体验。
《我的爱情不平凡》好看吗?评价怎么样?
好看,有时候在想爱情是什么?也许这世间的爱情是如此美好。
谢谢你在我于黑暗中摸索时出现,那时的你还不是我的彼岸,那时的我还是一无所有,你带着清风拂去尘埃,在你曾留下的净土上,种下了爱情,至今日,已经成为一颗参天大树,照耀着我的生活!
真的很荣幸,我在你的爱情里!想用这世间最美的语言来感谢爱情,可是想了好久好久好久,才知道,我的爱情,就是你啊!最年轻的记忆,便是一张关于苹果的贺卡,傲娇的姑娘和我说,愿意就留下,不喜欢就丢掉,结果兜兜转转,我还是归了你了。
缘来,幸福如细水长流!原来,命运早已安排!我总会想,爱情应该是相濡以沫的!到这一日,也没懂什么是相濡以沫,那么,举案齐眉呢?我知道我是愿意的,真的很愿意!只是有些抱歉,我把我们的爱情过成了日子。
命运是一个很模糊的东西,它纠缠成五彩斑斓,有山水,有草木,有风雨,有浮尘,有刻骨,有明心,揉碎了,看清了,看清的也不过是自己的心意,追求的也不过是平平淡淡的一生。
这一生谢谢有你,也谢谢你愿意在你的生命里有我。
我明白自己有着怎样的心意,也知道自己是一个怎样的男子。所以那一日,干净的我,勇敢的走出的一步,也许,才是我改变命运的最珍贵的一步。过往了三十载,留在记忆里的,便都是值得斟酌的,想想有一个你和我一起创造回忆,是顶好的一件事啊!
修行是一件很长远的事情,修家也是一件很向往的事情,梦想具象化的时候,我才看清,那里有一幢房子,有你,有家,有未来的未来!时间的流逝,将杂七杂八的事情稀释中和,变成了简单与坚持,对于事情,我们有分歧,却没有争执,扶持与理解,想来这应该算是难能可贵的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