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点评三国风云人物:孙策(十八)兵不血刃
文:小A斯蒂芬
据《三国志吴书孙策传》记载“ 曹公表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 ”
在这里的“ 吴侯 ”很明显是一个郡侯,比《江表传》中记载的孙策承袭父亲孙坚的乌程侯—县侯爵位更具政治地位。其实《三国志》中的这段记载最初也是来自于《江表传》,只不过时间上是在建安三年。
据裴松之注释《三国志》引用《江表传》中的记载“ 建安三年,策又遣使贡方物,倍於元年所献。其年,制书转拜讨逆将军,改封吴侯。 ”
我之所以要强调这一次孙策派遣使者前往许都朝廷的时间是在建安三年,是因为在历史上这件事是有过分歧的。据《三国志吴书张纮传》记载“ 建安四年,(孙)策遣(张)纮奉章至许宫,留为侍御史。 ”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将这段建安四年关于张纮的记载与《江表传》中孙策“ 遣使贡方物 ”并被拜为讨逆将军改封吴侯的记载联系在了一起,并记载在了建安三年的条目之下。也就是说司马光认为这次孙策派遣到许都的使者就是张纮,只不过时间是发生在《江表传》中所记载的建安三年。
我们现在并不知道司马光的这种判断的依据是什么,但是《江表传》中的这种时间上的记载,我认为更为可靠。因为孙策在建安二年有意无意的破坏了曹操联合吕布、陈瑀、孙策的“ 会合三将 ”讨伐袁术的计划,也就是孙策派遣属下出奇兵袭击海西陈瑀的战事。
这件事无论如何都是孙策破坏了朝廷的计划,所以孙策必须要给朝廷一个交代。个人感觉,《江表传》中的这次孙策“ 遣使贡方物 ”应该就是他派人去给朝廷做一个汇报或者说是辩解。辩解的内容无外乎就是搬出陈瑀曾经派遣属下都尉万演等密渡江,交结山越宗贼祖郎、焦已、严白虎等人的“事实”。虽然这种辩解的事实必须要打上引号,因为他是有时效性质的栽赃成分(见孙策(十五)吴郡太守,原标题《解密孙策派兵攻打海西的真实原因,隐藏在江表传时间错位记载真相》),但是对于当时曹操主政下的朝廷来说,尽量避免多树强敌,以笼络人心是为上策。更何况孙策当时是最好的牵制袁术的人选。在《资治通鉴》中也给出了“ 曹操欲抚纳之 ”的判断。这也就是朝廷,或者说是曹操,在明知道孙策攻打海西陈瑀的用意,是针对吴郡太守的任命一事的情况下,依然进一步封赏孙策的主要原因。
那么,是《三国志吴书张纮传》中的“ 建安四年 ”记载错误了吗?这个恐怕也不是。张纮传中的记载其实主要强调的是张纮被曹操留为侍御史的事情。也就是说张纮这次出使许都朝廷是在建安三年,只不过由于他的杰出表现而被曹操或者说是“别有用心” 的留在了许都,并在建安四年委任其为侍御史。据《吴书》记载,张纮在许都期间极力的跟“ 在朝公卿及知旧 ”讲述孙策的“ 材略绝异,平定三郡,风行草偃,加以忠敬款诚,乃心王室 ”。总之就是孙策很牛,又很忠于朝廷。
这里的成语“ 风行草偃 ”典故出自于《论语·颜渊》中孔子的话 “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偃就是倒伏的意思。“ 风行草偃 ”的表面含义是说风一吹草就会倒下。引申比喻为道德高尚的人会使人们所折服。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张纮留在许都,一方面是曹操朝廷的要求,但另一方体面也是江东孙策的意愿。因为江东集团需要一个在朝廷中替自己说话通气的人,这样更有助于自己的发展。而实际上张纮也的确在后来起到了他应有的作用。比如在孙策去世的时候,曹操本想要“ 因丧伐吴 ”,正是在张纮谏阻下,曹操才放弃了这个想法。而孙策之所以能够得到讨逆将军和吴侯的封赏,很多大程度上可能也是要归功于张纮的舌辩之功。
不过,当然,朝廷的这个讨逆将军可不是平白封赏的。所谓“讨逆”自然是要出兵讨伐叛逆,为朝廷出力办事的了。
据《江表传》记载“ 策被诏敕,与司空曹公、卫将军董承、益州牧刘璋等并力讨袁术、刘表。 ”这大概就是朝廷所说,并派给孙策的“ 讨逆 ”任务。
对于建安三年的孙策来说,相继败给曹操和吕布的袁术其实已经算不上什么威胁了。而打着朝廷的名义,日渐强大的曹操,反而成了江东潜在的威胁。这一点孙策可以清楚的看到,所以他当时的发展方向不会是互为唇齿的袁术以及袁门故吏庐江郡的刘勋,而应该是江东以西的刘表。
孙策出兵打刘表,是有在情感道义上的优势的。因为孙策的父亲孙坚当年就是死在了征讨荆州的战场上的。射杀孙坚的虽然只是江夏太守黄祖手下的一个小兵,但是这笔账势必要算在黄祖和刘表的头上。于是孙策就发起了征讨荆州刘表,攻打江夏黄祖的战事。
这一段在各种史书记载中,由于牵扯到袁术的去世以及庐江郡刘勋的败北,所以头绪比较繁杂,相对比较混乱,一般读者很难捋顺出一个头绪。我在经过一番斟酌分析之后,得出了一个可能性的时间先后顺序,不知道对不对,今天拿出来大家参谋一下。
从地图我们就可以看出,孙策要想攻打荆州江夏的黄祖,必须要经过庐江郡或者是绕道豫章郡。庐江郡的刘勋此时依然保有一定的实力,而且有迹象表明他与荆州刘表已经结成了临时同盟。所以孙策从这里进军江夏根本就不可能。相比之下豫章郡的状态更容易入手。
上一篇我们讲过,当刘繇去世的时候,孙策派遣太史慈前往豫章郡探查豫章郡守的虚实,并得出了豫章郡混乱的基本状态。
那么,当时的豫章郡混乱到什么程度呢?史书记载,当时在豫章郡境内至少盘踞着五股较强的势力。
第一股就是屯驻在郡治南昌的豫章太守华歆。个人猜测,华歆的豫章太守位置虽然是由刘繇任命,但由于他自身的能力和野心不足,导致他一直都没能够统一豫章郡。
第二股势力就是盘踞在彭泽的扬州刺史刘繇的余部。兴平二年刘繇被东渡的孙策所迫,采用许劭联络曹操和刘表一同对抗袁术的建议,而来到豫章郡彭泽发展。可是没想到计划还没有实施,刘繇团队内部的不安定因素,也就是笮融的叛乱,进一步导致刘繇的实力受损,这也应该是他在豫章数年间毫无建树的一个原因。最终刘繇也在建安二年去世。
刘繇
第 是盘踞在庐陵县的丹阳人僮芝,他自擅自立诈称已经被朝廷诏书任命为新的豫章太守。
第四股势力是就是鄱阳民帅,也就是盘踞在鄱阳县的宗族势力。史称他们“ 阻兵守界,不受子鱼(华歆)所遣长吏 ”声称他们已经另立为郡,需要汉朝廷派遣真正的太守来,才能“ 当迎之耳 ”。
第五股势力就是在“ 海昬上缭壁 ”结聚为宗伍的五六千家,也应该是一种宗族势力。虽然他们由于距离郡治南昌较近的关系依然还给郡守上交“ 租布 ”,也就是税赋,但是郡守想要征召他们的人却不可能。说明他们具有一定的自治权。
这里的“ 昬 ”读作“昏”音,其意古同。据专家考证,汉朝的海昬县大致位于今天江西省北部南昌市新建区昌邑乡游塘村一带,2011年因在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发掘出中国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列侯等级墓葬—海昏侯墓,而使得这里一度成为被关注的焦点。有兴趣的大家不妨了解一下。
这里所谓的“ 上缭壁 ”应该是有 上缭城或者是上缭寨的含义 。壁这个字本身是具有军垒、军营的意思的。
东汉时期,豫章郡十八县,只在史书记载下就有这样五股各自独立的势力,恐怕没有被记载下来的宗族势力还不止这些。可见其混乱的程度非止一般。太史慈向孙策传递出的这种豫章郡的混乱信息,坚定了孙策出兵豫章郡的决心。不过《江表传》中所记载的孙策平定豫章郡“ 顷之,遂定豫章 ”的过程,肯定是有夸张的嫌疑,绝对不会是如此的简单。我个人认为,孙策收服豫章郡应该是在他西伐黄祖返回吴郡的过程中发生的。
首先,孙策奉朝廷的命令以讨伐荆州刘表的名义,出兵去攻打江夏黄祖,顺便也是为父报仇。由于有之前太史慈前往豫章郡收服刘繇余部的铺垫,所以孙策应该是从豫章郡北部的彭泽县,借道去打黄祖的。彭泽县当时是刘繇余部的势力范围,由于刘繇已经去世,他的儿子刘基当时只有十四岁难以服众,团队内部又缺乏领袖人物,所以《三国志》记载“ 后刘繇亡於豫章,士众万馀人未有所附 ”正说明了这一点。当时刘繇的属下们曾经想过奉华歆为主,但是却被华歆以“ 因时擅命,非人臣之宜 ”的理由所拒绝。
个人猜测,孙策之前派遣太史慈来豫章郡,主要就是去彭泽,趁着这样的节点来收服人心,并且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所以孙策才能够顺利的从彭泽借道去攻打江夏黄祖。
黄祖
孙策攻打江夏黄祖的过程,在《吴录》中所记载的一篇后来孙策写给朝廷的报捷表文中,以孙策的口吻详尽的记载了下来,虽然难免有美化自身的嫌疑,但整体还是可信的,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一段原文:
“ 臣讨黄祖,以十二月八日到祖所屯沙羡县。刘表遣将助祖,并来趣臣。臣以十一日平旦部所领江夏太守行建威中郎将周瑜、领桂阳太守行征虏中郎将吕范、领零陵太守行荡寇中郎将程普、行奉业校尉孙权、行先登校尉韩当、行武锋校尉黄盖等同时俱进。身跨马栎陈,手击急鼓,以齐战势。吏士奋激,踊跃百倍,心精意果,各竞用命。越渡重堑,迅疾若飞。火放上风,兵激烟下,弓弩并发,流矢雨集,日加辰时,祖乃溃烂。锋刃所截,猋火所焚,前无生寇,惟祖迸走。获其妻息男女七人,斩虎、狼韩晞已下二万馀级,其赴水溺者一万馀口,船六千馀艘,财物山积。虽表未禽,祖宿狡猾,为表腹心,出作爪牙,表之鸱张,以祖气息,而祖家属部曲,扫地无馀,表孤特之虏,成鬼行尸。诚皆圣朝神武远振,臣讨有罪,得效微勤。 ”
从这段表文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孙策这次攻打荆州,虽然既没有擒获刘表,也让黄祖跑了,但毕竟是打了胜仗,抓获了黄祖的妻子和儿女,还斩首了两万余级,掠夺了大量的军资财物。
孙策
而孙策收复豫章郡就应该是发生在他从江夏撤兵的过程中。他先是在返回彭泽的时候“ 收载繇丧,善遇其家 ”,当时王朗听说了这件事后,可能是害怕孙策会由于与刘繇的过节而迁怒其家人的缘故,所以就写了一封劝说孙策优待刘繇家人的信,《三国志》原文是这样:
“ 刘正礼昔初临州,未能自达,实赖尊门为之先后,用能济江成治,有所处定。践境之礼,感分结意,情在终始。后以袁氏之嫌,稍更乖剌。更以同盟,还为雠敌,原其本心,实非所乐。康宁之后,常愿渝平更成,复践宿好。一尔分离,款意不昭,奄然殂陨,可为伤恨!知敦以厉薄,德以报怨,收骨育孤,哀亡愍存,捐既往之猜,保六尺之讬,诚深恩重分,美名厚实也。昔鲁人虽有齐怨,不废丧纪,春秋善之,谓之得礼,诚良史之所宜藉,乡校之所叹闻。正礼元子,致有志操,想必有以殊异。威盛刑行,施之以恩,不亦优哉! ”
王朗
从这封信中可以看出,当年刘繇来扬州发展的时候的确是得到过孙氏家族的支持,这一点我们在之前也曾经分析过,主要是得到了吴景和孙贲的支持。后来因为孙策投效到袁术的手下,并为其攻打当时庐江郡的太守陆康,而导致刘繇对孙氏家族产生误解和担心,于是就形成了刘繇迫逐吴景孙贲,以及孙策东渡攻打刘繇,双方反目局面。这件事在孙策与太史慈的一次谈话中也曾经做过总结,或者说是孙策的自我反省(详见上一篇《剑指豫章》)。
以孙策的行事风格肯定不会因为王朗的这一席话就改变自己的初衷,不过他对刘繇的家人还的确是做到了“ 善遇其家 ”,后来刘基也的确在吴国享有尊崇至极的地位。不过这些都是后话,咱们以后会讲到。现在先言归正传。
孙策
在这之后,孙策就提出了要“ 旋军欲过取豫章 ”的计划,这个指的其实就是要吞并华歆在南昌的势力。于是孙策就领兵南下来到了椒丘。椒丘就是今天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的东北部,算是到了南昌的门户,华歆的大门口。
南昌
不过,对于一向有名士之称的华歆,孙策是不会冒然发起进攻的,因为那样会有害贤之名。正所谓先礼后兵,孙策自然要有对华歆进行一番劝降的过程。于是他就找来了虞翻作为使者前去南昌劝降。
据《江表传》记载,当时孙策对虞翻说道:“ 华子鱼自有名字,然非吾敌也。加闻其战具甚少,若不开门让城,金鼓一震,不得无所伤害,卿便在前具宣孤意。 ”
从孙策的这段话可以看出,对于收服豫章他是比较有自信,也对华歆的各种情况了如指掌,基本上是志在必得。
虞翻
虞翻就在这种状态之下前往南昌,来见华歆。史称虞翻见华歆的时候有一个举动就是“ 请被褠葛巾与歆相见 ”。这里的“ 褠 ”读作[ gōu],本意是指直袖口的单衣,在古代也指一种臂套,就是今天所说的套袖。葛巾就是一种葛布做的头巾,是最简单的装扮。其实这个举动就是将自己的手露出来,以最简单藏不了任何利器的装扮来见华歆,是坦诚的一种表现。
华歆
虞翻和华歆的这一段对话,在《江表传》和《胡冲吴历》中有比较完整的记载,我们先来看一下:
《江表传》:“ 谓歆曰:‘君自料名声之在海内,孰与鄙郡故王府君?’歆曰:‘不及也。’翻曰:‘豫章资粮多少?器仗精否?士民勇果孰与鄙郡?’又曰:‘不如也。’翻曰:‘讨逆将军智略超世,用兵如神,前走刘扬州,君所亲见,南定鄙郡,亦君所闻也。今欲守孤城,自料资粮,已知不足,不早为计,悔无及也。今大军已次椒丘,仆便还去,明日日中迎檄不到者,与吾辞矣。’ ”
《胡冲吴历》:“ 孙策击豫章,先遣虞翻说歆。歆答曰:‘歆久在江表,常欲北归;孙会稽来,吾便去也。’翻还报策,策乃进军。 ”
从这两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华歆对于自身的状态还是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的,他对于打仗也没有一个充分的准备,所以在他的心里已经基本确定了向孙策投降的决定。
不过,作为一个太守,一阵诸侯,必定手下还有彪人马,他们的意见也是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所以华歆自然也要征求一下他们的意见。这一点在《江表传》中同样有所表述:“ 孙策在椒丘,遣虞翻说歆。翻既去,歆请功曹刘壹入议。壹劝歆住城,遣檄迎军。歆曰:‘吾虽刘刺史所置,上用,犹是剖符吏也。今从卿计,恐死有馀责矣。’壹曰:‘王景兴既汉朝所用,且尔时会稽人众盛强,犹见原恕,明府何虑?’ ”
这里所说的王景兴,就是王朗,他是朝廷所任命的会稽太守,后来兵败投降了孙策,并且也算是受到了孙策的礼遇。功曹刘壹以王朗的境遇来规劝华歆,虽然也是属于实情,但是我们可以感觉得到,当时华歆的属下中基本上支持投降的多。
王朗
就这样,豫章太守华歆在众人的支持之下,明智的选择了向孙策投降。《江表传》记载,华歆在 虞翻走后,又听了功曹 刘壹的话,就连夜“ 逆作檄,明旦出城,遣吏赍迎 ”孙策的军队。
“ 逆” 这个字除了反方向,抵触,不顺从,叛逆等含义以外,还有一层不太被人们所熟知的含义,多出现在古文当中,也就是“ 事先” 的意思,比如“ 逆知 ”“ 逆料 ”等。在这里的“ 逆作檄 ”就是事先写好檄文的意思。所谓的檄文,除了晓谕、征召、声讨等文书的含义以外,还有 公文、通知的意义。在这里很明显就是华歆连夜提前写好了投降孙策的 公告,然后在黎明的时候亲自出城,并派人去迎接孙策前来接管南昌的军队。
《胡冲吴历》记载,当时华歆也是“ 葛巾迎策 ”,孙策见到华歆之后,对其说道:“ 府君年德名望,远近所归;策年幼稚,宜脩子弟之礼。 ”于是孙策就向华歆施行拜礼。
所谓的“ 脩 ”读“修”音,就是古时候学生送给老师的见面礼,一般就是干肉。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孙策是以师长的地位来看待华歆的,他对华歆还是很尊敬的。在《华峤谱叙》中也有许多后来孙策礼遇华歆的相关记载。
从各方面来看,华歆向孙策投降可谓明智之举,毕竟打又打不过,与其拼死对抗,害得一方百姓生灵涂炭,还不如和平的交出权力,自己落得一身轻松不说,也避免了一场不必要的流血战争。
不过,后世也有人对华歆的这一举动进行过批判。比如东晋史学家,《魏氏春秋》的作者孙盛,他就曾经对这件事进行过评价,他说:“ 夫大雅之处世也,必先审隐显之期,以定出处之分,否则括囊以保其身,泰则行义以达其道。歆既无夷、皓韬邈之风,又失王臣匪躬之操,故挠心於邪儒之说,交臂於陵肆之徒,位夺於一竖,节堕於当时。昔许、蔡失位,不得列於诸侯;州公实来,鲁人以为贱耻。方之於歆,咎孰大焉! ”
孙盛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大雅名望的士人,在处世行事的时候,必须要先审查清楚隐没与显现的时机背景,以判断该怎么做。否则就只能为了保全自身而选择缄默,或者只能在平安顺势的时候出来贯彻自己的主张。华歆本来就没有什么能力,他崇尚隐退远避的风气,又失去了作为王臣忠于朝廷的节操。所以他心里想的都是邪门歪道的邪儒们的说辞,所结交的也都是自高自大任意妄为的人。结果太守的位置被一个竖子所夺走,失节堕落如此。曾经春秋时期的许国和蔡国的国君因为交出了国位,而不得位列于诸侯之间;亡国之君州公实来到鲁国的时候,鲁国人都轻贱羞辱于他,以他为耻辱。以此看来华歆的过错,实在是太大了!”
孙盛这个人,本是曹魏时期骠骑将军孙资的后代,西晋冯翊太守孙楚的孙子,说起来也是官宦名门出身。但是他以善清谈而闻名,所以仕途上并不顺利。可能也是因此原因,他是有些愤世嫉俗的感觉,所以在历史上孙盛一向以刁钻刻薄的言论著称。北宋诗人唐庚就曾经对他的这段话进行过调侃,说假如让孙盛在魏文帝时期做廷尉的话,那么华歆“ 当以私馈盗施诛矣 ”还不被砍掉脑袋了吗!
总之,孙策就这样不费一兵一卒得到了豫章郡。那么之后他的发展方向又会是哪里呢?请看下一篇,纪传体三国评传,小A点评三国风云人物系列文集《三国默示录》,为您继续解读!
小A斯蒂芬发表于2019年11月18日。
太守(9)建安(10)豫章(1)
西塞山1怀古
作者: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2,金陵王气黯然收3。
千寻铁锁沉江底4,一片降幡出石头5。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6。
全部注释
1西塞山:今湖北大冶县东,一名道士洑矶。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自夔州调往和州(今安徽和县)任刺史。他在赴任途中,经过西塞山时写了这首诗。
2王浚,晋益州刺史。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浚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3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王气:帝王之气。
4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寻:长度单位。
5(指石头城,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清凉山)王浚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6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评析
此诗表面看是写历史变迁,世事无常,兴衰难料之感,但若联系当时藩镇割据的局面和刘禹锡密切关注国事的心态来看,则可知怀古之意实因伤今,作者是在以古为鉴,警示今人:三国六朝的分裂局面已成历史,唐王朝如今还算是个统一的大国,但各藩镇拥兵自重已经多年,"四海为家"的太平景象之下,是否也有深重的隐忧呢?《絸斋诗谈》云:"太平既久,向之霸业雄心消磨已净。此方是怀古胜场。"
此诗颇受历代评家好评,《唐诗鼓吹笺注》称首联一雄壮一惨淡,后四句于衰飒中见其高雅自然,于感慨中见壮丽,是"唐人怀古之绝唱"。《一瓢诗话》云:"似议非议,有论无论,笔着纸上,神来天际,气魄法律,无不精到,洵是此老一生杰作,自然压倒元、白。"
译文 晋代王浚乘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诗文赏析:长庆四年,刘禹锡从夔州出三峡,沿江东下,到和州任刺史,途经西塞山,触景生情,感怀往事,写下了这首怀古诗。
首联“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两句,诗人不从眼前的具体景物落笔,而是用简练的笔墨描写了发生在西塞山一带的一场惊心动魄的鏖战,展示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历史风云画卷。公元二八○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益州刺史王浚率领精锐水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直取金陵(吴国都城),以完成统一大业。“下益州”是指自益州而下,“下”字置于“益州”之前,渲染出一种浩浩荡荡、居高临下的进军气势,同时也为下文写吴国的败亡埋下了伏笔。“黯然收”三字,既表明吴国军队闻风丧胆的情态,又预示吴国走向失败的必然命运。
颔联写吴国垂死挣扎的徒劳和被迫出降的丑态。“千寻铁锁”形容吴军防御工事非常坚固,几乎封锁了整个江面。然而由于王浚的足智多谋,很快就攻破了吴军的防守。一个“沉”字,看似平常,实则奇警,它形象的说明吴国政权也随铁链的沉没,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的消失了。“一片降幡出石头”写吴国国君投降时候的丑态。“一片”极言其渺小,“降幡”含有讽刺嘲弄的意味。总之,诗的前四句,交代了这场战争的指挥者、进军路线、作战方式、突破江防的经过及吴主出降的情形,在怀古的内容中寓有深意:一个政权的巩固,靠的不是地形的险要,而是人心;失去人心,任何其它防御工事都形同虚设。
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句,承上启下,把读者的思想从历史的悲哀中挣扎出来,回到现实,概括了整个南朝三百余年政权频繁更替的历史,具体说明失去人心,不与民为善的必然后果。“山形依旧枕寒流”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西塞山超然世外的精神。“依旧”是说三百年前如此,三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如此,但人间的英雄霸主们并不识相,他们偏要凭借山川险峻,称王图霸,因此难免要一一受到西塞山的嘲讽。“山形依旧”同英雄们的霸业荡然无存形成鲜明对比,这就更突出了他们的可悲。
尾联是诗人的感慨和对唐朝统治者的婉言规劝。“今逢四海为家日”句宕开一笔,以褒奖的口吻赞美当世。通过古今对比,诗人深感大唐二百余年统一基业的弥足珍贵。另外,诗人歌颂“四海为家”,表现了他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立场。“故垒萧萧芦荻秋”句是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芜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亡的见证,分裂失败的象征。
总之,诗人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诗人好像是在客观的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是对当时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痛击。这教训也成为了君王的一面好镜子。
沙溢。
沙溢,1978年2月15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中国大陆影视演员。1997年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2001年毕业进入了空军政治部话剧团。
2002年,参演情景喜剧《炊事班的故事》系列,获得第16届 “金星奖”优秀演员奖。2006年凭借情景喜剧《武林外传》中白展堂,而被观众所熟知。
2010年在电视剧《三国》中饰演孙策。
扩展资料:
沙溢是个很有想法的演员,之所以说他有想法,是因为孙策是在三国中有点被遗忘了的角色,但是沙溢作为一个演员却把角色吃得特别透。
他不会人云亦云,他坚持认为,孙策是三国演义中非常有戏的一个历史人物。他既有情感,他又有雄才大略。是一个非常有戏的角色。
孙策最精彩的段落也是沙溢进组拍摄的第一场戏。沙溢跟高导合作过多次,但是他从来没有给沙溢开过小灶,这次就因为这场戏,高导还给沙溢开了小灶。这场戏就是沙溢扮演的孙策托孤的戏。
孙策临终时只有20多岁,孙权更小只有十几岁。沙溢“临终托孤”戏完全泯灭了“老白”的影子。虽然整个戏导演要求沙溢满脸缠满纱布,只露两个眼睛。但是沙溢“临终托孤”那场戏彻底的使达人钧钧抛弃了对其“白展堂”的印象。
场戏据说是沙溢全部戏份中最为经典的和重要的一场戏,当时沙溢全身负伤躺在病榻上不能动弹,尤其是脸上也被纱布蒙着,这场戏如果还能够把孙策“江东小霸王”不屈服的性格展露出来,沙溢可谓费劲脑力。
剧中有这样一段台词,孙权说,“哥哥我还小,怎么服众啊?”孙策说:“他们是臣,而你!是主!”当沙溢这段台词说完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在看沙溢,这段词过后,就是孙策临终前的气喘吁吁的虚弱的戏。前后两段戏差异非常大。但是导演高希希非常满意。
——三国
《赤壁》:作者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渔家傲》:作者借梦境中与天帝的对话,表达了对自己空有一身文学才华却屡遭丧乱,甚至连个人
的安定幸福都无法保障的不满。
扩展资料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诗中的大乔、二乔两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
《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词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词。词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有2个分析:
1、其实我觉得孙策不是真的死了,大家想怎麼说历史上三国裏面的还是有吴国的出现,而且统领著又是孙策,所以我想要是孙策就这麼死了的话,那就跟三国完全不一样了,不是吗?我想孙策这样做的目的应该和我所想的是一样的:先用那个看山看雾看什麽的那个粉让关羽看不到,让他在模模糊糊中随便出了一掌,这一掌并没有打中孙策,但是孙策故意把血迹留在了那里,然后派大乔去说是关羽杀了孙策的。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关羽守承诺,也会对此负责任,孙策派大乔用这种方法把武虎将拉拢过来。不过对於孙策之所以要派大乔出马,那就有第二个原因了:大乔怎麼说也是网络人气美女,江东高校的校花。曾经不是周瑜有跟曹操商量过怎样测出刘备对阿香的真心吗?於是这就是传说中的美人计,孙策想要用大乔来试探刘备是不是真的对阿香是真心的……以上是本人猜想
后面那个问题,LZ可以去看别人的答案,主要是说修在银时空遇到寒的分身大乔,修在铁时空的时候和寒就很有渊源,而且两个人也是在音乐上的互相欣赏,所以在这个时空的时候,修就对寒感觉很亲切,只是朋友上的友好而已。再说他自己也说了他爱的是香,既然如此就不会再喜欢上寒了。。。
2、历史上孙策是江东基业的奠基人,他短短掌权几年中完成了别人一生都可能完成不了的事,把江东地盘扩大到了好几个地盘,他还传位于与他个性完全不同的孙权,他说现在江东的地盘也只能这样了,现在江东需要一个能知道时机守成的掌权人。而大乔和小乔是嫁给了孙策和周瑜后孙策死掉的,虽然终极三国里东城卫的人说银时空是银时空三国是三国但是毕竟三国与终极三国紧紧相关,所以我认为关羽根本不会杀死孙策的,而且关羽去追吕布是因为董卓把吕布弄得魔化了,这样一来吕布魔化是董卓的阴谋,那么孙策遇害也可能是董卓的阴谋,因为董卓在22集找黄忠时刘备孙尚香也跟过来说过有个孙尚香上学就是麻烦,要灭灭她的嚣张必须消弱她背后的靠山,所以董卓完全可能谋害孙策。但是如果孙策一死现在孙权还没出来,孙坚还是江东的校长,这样一来剧情与三国差的太多恐怕没办法演下去而且孙策一死大乔一出现修和阿香呢?所以我认为孙策恐怕是没死只是失踪养伤了,后来还是会出来的(以上都是个人意见)至于修是不是把大乔当寒了恐怕是有点,但是更多是把对寒的感情移到了大乔身上吧
这是网上我认为比较好的答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