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陈仲举礼贤》的翻译

古文《陈仲举礼贤》的翻译,第1张

陈仲举的言谈是读书人的准则,行为是世间的规范。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主簙报告:" 大家伙儿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去。" 陈仲举说:" 周武王得到天下后,垫席都没坐暖,先去贤人商容的住处去表示敬意,我礼敬贤人,(不先进官属),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原文: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薄曰:“群情欲府君先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有何不可!”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作者刘义庆(404年-444年),南朝宋文学家,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 州刺史等职。《宋书》说他“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著有《徐州先贤传赞》九卷及《典叙》、志怪小说《幽明录》等。

《世说新语》通行本为六卷,三十六篇。共计人物故事1130则,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等三十六门。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内容包罗万象。

作者:

刘义庆(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汉族,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其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临川王。

刘义庆曾任秘书监一职,掌管国家的图书著作,有机会接触与博览皇家典籍。17岁升任尚书左仆射,位极人臣,但其堂弟宋文帝和刘义康的“主相之争”日益激烈,因此刘义庆也惧遭不测之祸,29岁便乞求外调,解除左仆射一职。曾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

刘义庆是刘裕的侄子,在诸王中颇为出色,自幼就被刘裕所知,称赞其“此吾家丰城也”。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著有《世说新语》,志怪小说《幽明录》。为中国古代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陈仲举礼贤

1 陈仲举礼贤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薄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陈仲举的言谈是读书人的榜样,行为是世间的规范。

他为官上任,就有革新政治的志向。他出任豫章太守时,一到任,就打听徐孺子在哪儿,想先去拜访他。主簿禀告说:“大家的意思是希望您先到官俯去。”他说:“周武王得到天下后,垫席都没坐暖,先去贤人商容的住处去表示敬意,我礼敬贤人,不先进官属,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陈仲举是积极投身于民间低层去礼贤的人 这是陈太守的不等闲处

2 文言文扩展阅读《曳尾涂中》的答案

原文: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 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

二大夫余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译文:

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

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

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3 殷云霁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

译文

明武宗正德年间,殷云霁(寿张人,字近夫)任清江知县。县民朱铠死于文庙西边廊下,不知道凶手是谁,但有一封匿名信,说:“杀死朱铠的是某人。”某人和朱铠有旧仇,大家都认为很可能是他。殷云霁说:“这是真凶嫁祸他人,要误导我们的调查。朱铠左邻右舍谁和他亲近?”都回答说:“姚姓属吏。”殷云霁就将所有属吏聚集于公堂说:“我需要一个字写得好的人,各呈上你们的字。”属吏之中,姚明的字最像匿名信的笔迹,殷云霁就问他:“为什么杀朱铠?”姚明大惊,只好招认说:“朱铠将到苏州做生意,我因贪图他的财物,所以杀他。”

注释

①缓治:延缓破案。

②狎:亲近。

4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庞德字令明

庞德字令明,南安狟道人也。

少为郡吏州从事、、、、、、又赐子会等四人爵关内侯,邑各百户。会勇烈有父风,官至中尉将军,封列侯。

注译:庞德传庞德字令明,南安郡糩道人。年轻时曾担任郡吏、州从事。

初平年间,跟随马腾攻击反叛的羌人、氐人,屡次立功,逐渐升到校尉。建安年间,曹操在黎阳征讨袁谭、袁尚。

袁谭派郭援、高干等人在河东郡抢掠,曹操命钟繇率关中众将讨伐他们。庞德随马腾的儿子马超在平阳抵御郭援、高干,庞德担任先锋,进攻郭援、高干,大获全胜,亲自斩了郭援。

被任命为中郎将,封都亭侯。后来张白骑在弘农郡谋反,庞德再次随马腾征剿,在两座崤山之间大破敌军。

每次出战,庞德总是攻陷敌阵,打退敌人,在马腾军中最为勇猛。后来马腾担任卫尉,庞德留在马超部下。

曹操在渭南打败马超,庞德随马超逃入汉阳郡,据守冀城。后来又跟马超跑到汉中,投奔了张鲁。

曹操平定汉中,庞德随部队投降了。曹操早就听说庞德骁勇,任命他为立义将军,封他为关门亭侯,食邑三百户。

侯音、卫开等人占据宛城叛变,庞德率领部下与曹仁夺取了宛城,斩了侯音、卫开,便往南驻扎在樊城,讨伐关羽。樊城的众将因为庞德的哥哥在汉中蜀军里,对他产生怀疑。

庞德常常说:“我蒙受国家恩惠,要为国尽义捐躯。我要亲自攻打关羽,今后我不杀关羽,关羽就该杀了我。”

后来他亲自同关羽交战,射中关羽前额。那时庞德总骑白马,关羽的士兵称他为白马将军,都很怕他。

曹仁让庞德在樊城北边十里的地方屯扎,碰上连着下了十几天大雨,汉水泛滥,樊城平地水深五六丈,庞德同众将上堤躲水,关羽乘船进攻,四面包围用弓箭射堤上。庞德披甲持弓,箭无虚发。

将军董衡、部属将领董超等人想投降,庞德都处死了他们。从清晨一直战到过午,关羽攻击更急,箭用完了,就靠近肉搏。

庞德对督将成何说:“我听说良将不怕死,不苟且偷生,烈士不毁大节来求活命。今天就是我死的日子。”

更愤怒地投入战斗,胆气也越来越壮,但势越来越大,将士们都投降了。庞德同部下一名将领、两名伍长弯弓搭箭,乘小船要回曹仁营中。

因为水大船翻了,弓箭遗失,庞德一人抱着船沉到水中,被关羽俘获。庞德站立不跪,关羽对他说:“您哥哥在汉中,我想用您为将军,为什么不早投降呢?”庞德骂关羽说:“你小子,什么叫投降!魏王率领雄兵百万,威振天下。

你们的刘备不过是个庸才,岂能和魏王对敌!我宁肯做国家的鬼,也不当贼人的将。”于是被关羽所杀。

曹操听说后很悲痛,为他的死而流泪,封他两个儿子为列侯。曹丕即王位,派使者到庞德陵墓送去谥号。

下诏说:“从前先轸为国捐躯,王雏绝食而死,丧身殉节,前代人都赞美他们。庞德果敢刚毅,赴难立名,当时人们就称赞他,他的大义在当时就很崇高,寡人怀念他,赠他壮侯的谥号。”

又赐给他儿子庞会等四人关内侯的爵位,各食邑一百户。庞会勇猛刚烈有他父亲的风格,官作到中尉将军,封为列侯。

5 王复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王复,字初阳,固安人。正统七年(1442)考中进士。授予刑科给事中。声音洪亮,容貌壮美,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上奏。提升为通政参议。也先侵犯京师,邀约大臣出去迎接上皇。众人不敢前去,王复请求出行。于是升迁为右通政,代理礼部侍郎,与中书舍人赵荣偕同前往。敌人露出刀刃夹道威胁他们,王复等人不为此而恐惧。返回后仍担任通政事务,再升迁为通政使。

成化元年(1465),延绥总兵官房能上奏追赶袭击河套部众,皇帝降旨奖励犒劳。王复认为七百里奔赴作战不恰当,并担心因企求意外成功而挑起争端,请敕令告诫晓谕,皇帝认为他说得对。晋升为尚书。

锦衣千户陈珏,本来是画工。到去世时,侄子陈锡请求继承百户。王复说:“世袭虽然是先帝的命令,然而不是战功,应不许可。”于是停止。

毛里孩侵扰边境,皇帝命令王复出京巡视陕西的边疆守备。从延绥到甘肃,观察地势,进言说:“延绥东起黄河岸边,西至定边营,萦绕二千多里。险要关口全在内地,而境外并无屏障,只凭墩堡来防守。军队反而驻扎在里面,老百姓却居住在外面。敌人一旦入境,官军还没有行动,老百姓已经被掠夺完了。再加上西南抵达庆阳,相隔五百多里,烽火不能连接,寇贼到了,老百姓还不知道。请迁移府谷、响水等十九个堡垒,置于接近边疆的重要之地。而从安边营至庆阳,从定边营至环州,每二十里筑墩台一个,共计三十四个。随着地势修建壕沟和城墙,以求声息相闻,易于防守抵御。”奏章呈上去后,皇帝都听从了他的建议。

改派王复到工部。王复严格遵守法令制度,声名超过在兵部。当时中官请求修筑皇城西北面的回廊,王复提议放缓这件事。给事中高斐也说灾害频繁,不宜役使万人作无益的事情。皇帝都不许可。中官率领腾骧四卫军的,请求发给棉上衣和鞋裤。王复坚持不许可,说:“朝廷制造这些东西,本来是给出征的士兵,使得即日出发,不用烦劳去缝制。京军则每年供给冬衣的布和棉花,这是已成的制度,怎能改变?”大应法王割实巴去世,中官请求建寺造塔。王复说:“大慈法王都只建了塔,没有建造寺庙。现在不应该创立这个制度。”于是只是命令建塔,还是派遣四千名士兵供其役使。

王复喜欢古籍爱好学习,遵守廉洁约束的准则,跟人相交没有城府,当官识大体,在工部任职十二年,碰上灾害变异,谏官说他衰老,王复请求退休。皇帝不许。过了两个月,谏官又弹劾王复。皇帝于是传旨,命令他辞官归乡。死后,被赠予太子太保,谧号庄简。

6 文言文阅读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

陈登云的全文翻译: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职鄢陵知县。政绩最好,升为御史。出按辽东,上疏陈明安定边境的十条对策,又请求加速建立首功的赏赐制度。后改为山西巡抚。

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争论立储君的事。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是贵妃家人暗中捣鬼。万历十六年(1588)六月因发生灾害上疏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天天与宦官往来,商量对策,而且广泛交结山人、术士、道士、和尚之流。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勋贵,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不但惠安遭到他们算计,即使中宫与太后家也谨慎避开他们的锋芒。陛下统治国家已很久了,这是惠政的结果,而郑承宪每次对人说,认为是不立太子的结果。干扰盛典,蓄谋已久,以后有什么事他干不出来呢?如果不振奋朝纲,以大义决断,否则即使日日不上朝不奏乐,穿白衣,停止刑罚,恐怕皇天也不答应,天变是不可抗拒的。”疏上,贵妃、郑承宪都发了脾气,同仁也以为陈登云危险,但皇上把奏疏留下了。

很久以后,他又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廷的大官都很怕他。当时,正好考选科道,陈登云因而上疏说:“近来御史官,壬午以前害怕 ,刚正的变温柔了;壬午以后拘于情面,正直的变为谄媚。其间难道没有刚正的人吗,但不胜被攻击倾轧,没有安身的地方。二十年来,以正直提升为京官的只有一、二个人。背着皇上,培植党羽,摇尾乞怜,像所谓‘七豺’、‘八狗’,御史占了一半。台谏是为天下主持是非的,而使人践踏到这种地步,怎能希望他不顾情面,正直地处理事情,为国除掉奸人、消灭败类呢!与其因误用而贬退,不如谨慎地考察人选。”因而条陈数件事献给皇上。

出任河南巡按。那年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的雁屎,便包来给陈登云看,陈登云便送到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钟化民分发库银赈恤百姓。陈登云三次巡视地方,执政严厉,按规定应当提升为京官,屡次被宫中扣住不下发,于是他称病归家。不久之后就死了。

7 文言文阅读翻译:赵云字子龙,常山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

原来是跟随公孙瓒的,公孙瓒派刘备去救田楷,抵挡袁绍的军队,赵云就跟随刘备,成为刘备手下主管骑兵的武将。当刘备在当阳长阪抛弃妻子和儿子向南逃跑的时候,赵云怀抱年少的孩子,就是后主刘禅,保护着甘夫人,就是后主的母亲,都免于被害,被提升为牙门将军。

刘备入蜀,赵云留在荆州。 刘备从葭萌关回头攻击刘璋,召诸葛亮过去。

诸葛亮率领赵云和张飞等人都沿着长江西进,平定各个郡县。到了江州,单独派遣赵从外水上江阳,与诸葛亮在成都会师。

成都平定后,任命赵云为翊军将军。建兴元年,被任命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为永昌亭侯,升为镇东将军。

建兴五年,赵云跟随诸葛亮驻军汉中。第二年,诸葛亮发兵,宣称由斜谷道进军,曹真派大军前去抵挡。

诸葛亮命令赵云和邓芝去抵抗曹真,而自己去攻击祁山。赵云、邓芝的军队比较弱而敌人军队强大,在箕谷之战中失利,于是收回军队采取固守的做法,没有导致彻底的失败。

军队撤退后,赵云被贬为镇军将军。 建兴七年,赵云去世,追谥为顺平侯。

先前,刘备当皇帝的时候,只有法正被谥。后主刘禅的时候,因为诸葛亮的功绩和德行天下第一,蒋琬、费祎担负整个国家的重任,也得到谥号。

陈祗得到了皇帝的恩宠,得到了特殊的荣誉,夏侯霸从魏国投降而来,所以也得到了谥号。于是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和赵云也被追谥,当时的人议论起来都认为这是莫大的荣誉。

赵云的儿子赵统继承了爵位,官职到达了虎贲中郎将,督行领军。二儿子赵广,被任命为牙门将,跟随姜维到沓中,在战场上战死。

8 “杨守随,字维真,鄞人,侍郎守陈从弟也

4C 5B 6D

7(1)中官李兴擅自砍伐皇陵的树木被判决死罪,李兴让家人用四十万两银子行贿请求变更对他的判决。杨守随坚持原判,案件不能缓解。(关键词“论”、第一个“狱”、“解”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2)刘瑾心中的怨恨仍然没有消除。正德三年四月以复审案件存在过失定罪,逮捕杨守随送入京城关进监狱,并且罚米一千石输往边塞。(关键词“憾”“坐”“覆谳”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杨守随,字维贞,浙江鄞县人,他是侍郎杨守陈的弟弟。成化二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御史的官职。杨守随巡视漕运,查核大同军饷,巡行按察江西,所到的地方都因其风采而被人敬畏。成化六年,上疏陈述六件事,(皇帝)当时没有采纳。太常少卿孙广安母丧期间被起用任职,杨守随与给事中李和等人连续上奏章议论这件事,于是朝廷命令孙广安继续在家守孝。成化八年冬,朝廷议论因四方遭受灾害,决定停止派遣刷卷御史。会昌侯孙继宗请求同时停止在京的刷卷御史,杨守随说:“孙继宗等人任意做坏事,担心自己的罪行被揭露,想借这个机会逃脱。”皇帝没有追查孙继宗的罪行,而刷卷御史也依然派遣如故。山东遭逢饥荒,朝廷议论决定官吏缴纳银两免除考绩。杨守随极言这种做法不可取,皇帝就废除了这项制度。杨守随被提拔为应天府丞,没有上任,因为母亲去世而回家守丧。守丧期满没有空缺的官职,等候委任而照常处理事物。当初,李孜省被授予太常寺丞,因为杨守随向皇帝上书而被改任上林监副,李孜省因此对杨守随心怀怨恨。这个时候就在皇帝面前诬陷杨守随,皇帝下旨斥责杨守随不能等候委任,将之调为南宁知府。弘治初年,杨守随又被召见担任应天府尹,调查南京守备中官蒋琮的罪行。蒋琮唆使他的党羽郭镛弹劾杨守随审查给事方向案不公平,杨守随被贬谪为广西右参政。过了一段时间,杨守随被提拔为按察使。弘治八年,又被召见担任南京右佥都御史。杨守随担任两京大理卿。九年期满,又升为工部尚书,仍然掌管大理寺。刑部案件送到大理寺复审的多被加刑,主事官员认为这样是不对的。杨守随说:“从永乐年间开始,大理寺已经设立刑具。刑部囚犯大多未审得实情,怎么能不重新审判呢?”中官李兴擅自砍伐皇陵的树木被判决死罪,李兴让家人用四十万两银子行贿请求变更对他的判决。杨守随坚持原判,案件不能缓解。朝廷大臣争论余盐,皇帝下旨问:“是什么大事?”杨守随告诉韩文说:“确实有比这件事更大的事情。”韩文于是与九卿一起向皇帝上书指责“八党”。韩文等人已经被逐出朝廷,杨守随很气愤,独自上奏章极力评论这件事,奏疏给皇帝以后,皇帝仍不省察。刘瑾一伙特别痛恨杨守随,于是下旨让杨守随辞去官职。杨守随离去以后,李兴于是凭借皇帝的圣旨而免除死罪。刘瑾心中的怨恨仍然没有消除。正德三年四月以复审案件存在过失定罪,逮捕杨守随送入京城关进监狱,并且罚米一千石输往边塞。过了一年,杨守随又因为包庇乡亲重刑案件被关押,除去名籍,追回撤销皇帝授官的诏令,又罚米二百石。杨守随的家顿时破产。刘瑾被杀以后,杨守随才恢复官职。又过了十年,杨守随去世,时年八十五岁。赠太子少保,谥号康简。

9 范元琰遇盗 文言文阅读

原文:范元琰,字伯蛙,吴郡钱唐人也。祖悦之,太学博士征,不至。父灵瑜,居父忧,以毁卒。元琰时童孺,哀慕尽礼,亲党异之。及长好学,博通经史,兼精佛义。然性谦敬,不以所长骄人。家贫,唯以园蔬为业。尝出行,见人盗其菜,元琰遽退走,母问其故,具以实答。母问盗者为谁,答曰:“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愿不泄也。”于是母子秘之。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渡之。自是盗者大惭,一乡无复窃。

译文:范元琰,字伯珪,南朝时吴郡钱塘人。元琰年轻时非常好学,博通经史,精研佛学,但是其为人很谦逊,从没有以自己的所长而看不起别人。元琰家中很贫困,仅靠种菜维持生活。有一次,元琰从家中出来,发现有人正在偷他家的白菜。元琰急忙退回了家中。母亲问他原因,元琰把刚才看到的事情告诉了母亲。母亲问偷菜的人是谁,元琰说:“我之所以退回来,就是怕偷菜的那个人感到羞耻,我告诉您他的名字,希望您不要泄露给他人啊!”母子两人从此严守这个秘密元琰家的菜园外有一条水沟,有人从水沟中渡水过来偷他家的竹笋。元琰于是特意伐木,在水沟上架了座桥,让偷竹笋的人不必渡水而过。偷竹笋的人为此非常惭愧,从此这一带居然都没有了偷盗之人。

遽:急忙 故:缘故 具:详细 启:说出

文中范元琰对待盗者的做法 赞同是因为范元琰不计较盗贼的德行,用善举使他们认识到自我的丑恶,心中惭愧,从而改过自新;不因人之恶而恶,此君子善人之道! 不赞同是因为范元琰的这种做法有点像《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在主教的掩护下偷走主教家里的银烛台。所谓以德感人

1 陈仲举礼贤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薄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陈仲举的言谈是读书人的榜样,行为是世间的规范。

他为官上任,就有革新政治的志向。他出任豫章太守时,一到任,就打听徐孺子在哪儿,想先去拜访他。主簿禀告说:“大家的意思是希望您先到官俯去。”他说:“周武王得到天下后,垫席都没坐暖,先去贤人商容的住处去表示敬意,我礼敬贤人,不先进官属,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陈仲举是积极投身于民间低层去礼贤的人 这是陈太守的不等闲处

2 《任贤》文言文答案

任贤

魏征,钜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临黄。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①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②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③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④之曰:“卿⑤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

贞观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⑥。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⑦,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

①隐太子唐高祖李渊长子李建成,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追封他为息王,谥“隐”,史称“隐太子”。②擢提拔,提升。③雅一向,向来。④劳抚慰。⑤卿对人表示亲热的称呼。⑥多所弘益意思是对治理国家有很多重大的帮助。⑦中钩春秋时,齐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管仲辅佐公子纠。一次,管仲用箭射中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后公子小白获胜,即住,这就是齐桓公,他以管仲为相。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太宗既诛隐太子。( )

(2)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

(2)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

11阅读文本,从太宗对魏征的态度来看,你认为太宗具有怎样的品质?(2分)

答案9(1)已经 (2)屡次、多次

解析:“既”在文言文中一般解释为“已经”的意思。如我们在《曹刿论战》中学过“既克,公问其故”中的“既”就是这个意思。“数”在这里读shuò,是“屡次、多次”的意思。我们在《陈涉世家》里面学过“广故数言欲亡”中的“数”就是这个意思。

10(1)皇太子如果听从我的话,肯定不会有今天的杀身之祸。(2)太宗每次与他交谈,从来没有不高兴的。

解析翻译课外文言语句,译出大意即可。注意落实重点词语,如:“从”是“听从”的意思,“每”是“常常、每次”的意思,“悦”是“高兴、愉快”的意思。翻译时要注意语言通顺,没有错别字。

11任人唯贤;胸襟宽广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要求从对魏征的态度来分析太宗具有的品质,千万不要误以为是分析魏征的品质。文中的太宗是一个重用贤臣的人,对于能够直言进谏的魏征,他虚心请教,并重用和提拔,是一个善于纳谏、心胸宽广的人。

文言文参考译文

魏征是河北巨鹿人氏,后来全家迁徙到相州的临黄。武德末年,官至太子洗马。他看见李世民与李建成明争暗斗,便多次劝太子提早做打算。

太宗杀了隐太子后,召见魏征并责备道:“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大家都替魏征担惊受怕。但魏征神情自若,答道:“皇太子若听了我的话,肯定不会有今天的杀身之祸!”太宗听后严肃起来,更加厚重地对待魏征,提升他为谏议大夫。多次把魏征叫到寝室询问政务。魏征素有治国之道,性情耿直,敢于进谏。太宗每次与他交谈,从来没有不高兴的。魏征也因为碰上了明君而非常高兴,竭尽全力为太宗效劳。太宗抚慰他说:“你前前后后提的200多条建议,都合乎我的心意。如果不是你如此尽职尽责,天下怎会如此安定!”

贞观三年,连续升官到秘书监,参与政事,有着深远的谋略,对治理国家有着很多重大的帮助。太宗曾经对他说:“你犯下的罪甚至比管仲射中公子小白衣带钩还要重,但我信任你却比齐桓公信任管仲还要多。近代君臣之间,有像我和你这样的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33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