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文|三号老钮
我最近在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对苏东坡有了新的认识。
我认识的苏东坡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记承天寺夜游》《赤壁赋》里面的,他给我的印象是很超脱,似乎什么事对他来说都可以一笑了之,世间的俗事对他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他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读完《苏东坡传》,我发现苏东坡不过是一介凡人。
他就像我们身边一位普通的大哥,有点小脾气,酒量不行,喜欢自己酿酒,也有凡人的情感。
要说苏东坡的话,要先说说他的祖父。
书里对苏东坡的祖父提的不多,只说苏东坡出生时,祖父六十三岁。
他高大英俊,身体健壮,酒量大,慷慨又大方。
祖父并不是一个读书人,大字不识一个,洒脱豪爽,就像隔壁爱笑的老爷爷。
苏东坡的叔父考中时,祖父喝得醉醺醺的。哪像其他有考生的家庭,早早就为考中坐准备。
你看,他的行为多与众不同。
他平时囤积谷子,却不囤积大米,人们都很奇怪。
当遇到饥荒时,他就开仓放谷。
这时候人们才知道谷子可以保存好久,不像米会受潮腐坏。
祖父很纯真,心胸开阔。可能这些都或多或少感染了苏东坡。
虽然苏东坡的祖父没有读过书,不过,他后来也有官职。
因为他的儿子有了官职,所以他被“封赐为‘大理评事’”。
可能是因为儿子都有了官职,他却还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有点说不过去吧。
我想这位老先生可能并不在意自己是不是有官职,他只要有酒喝就好。
如果生在现代社会,苏东坡可能会成为众多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他天性聪慧,六岁入学堂,最受老师的夸奖,十岁他就已经可以写出不少佳句。
他天分上佳就算了,还很勤奋。
那时候学生必须要背诵经典古籍,苏东坡不仅仅满足于背诵,他会把文章抄写下来。
经过抄写,他不仅能够背诵下来文章,更能帮助他理解文章。
考试的时候,他杜撰了一段对话,居然蒙混过了主考官。
苏东坡的才气我们都很了解,我们也知道他为人洒脱,洒脱的另一方面其实就是不在乎人情世故。
他心直口快,说话经常口无遮拦。
有一件事我认为非常有意思。
苏东坡在凤翔任职期间,那里的太守姓陈,作风比较板正,性格耿直。
苏东坡又有点桀骜不驯,陈太守似乎有点把苏东坡看成恃才傲物的毛头小伙子,很是看不惯他。
这样的两个人相处,就像两块石头碰在一起。
陈太守有时会修改苏东坡的文章,这让他很不喜欢。
为什么不喜欢呢,设想一下,如果你认为自己的文章写得很好,却有个你看不惯的人来给你修改,你会高兴吗?
是不是很像傲娇的学生遇到了要求严格的老师。
这里苏东坡表现出来的就有那么点小脾气,还有那么点孩子气。你不是看不惯我吗,我就是要故意写一点东西让你不痛快。
后来陈太守建了一座高台,起名“凌虚”,他请苏东坡写一篇记,苏东坡欣然应允。
可是他不好好写,他在文章里把陈太守嘲讽了一番,这篇文章就是《凌虚台记》。
可是,不知道陈太守是没有看出来苏东坡的意思,还是根本不在意,他找人把这篇记刻录下来。
当苏东坡离开陈太守,年纪渐长,倒为陈太守写了一篇墓志铭,表示了自己对陈太守的敬意。
苏东坡常常口无遮拦,觉得哪件事不对,必须一吐为快。
他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到什么就做什么。
苏辙虽然是弟弟,但他与苏东坡的性格并不相同,似乎比苏东坡更加成熟,他的官位也比苏东坡要高。
苏东坡的性格直爽,天性洒脱,很难看清别人的短处。苏辙告诉苏东坡,说话前要分清说话的对象,有人值得信赖,有人不值得。
兄弟俩“忧伤时相慰藉,患难时相扶持”,两人经常写诗应和,相聚时候两人会一起去划船,就像我们身边普通人家的兄弟一样相聚,聊天,谈论家国天下。
苏东坡在外担任官职,只想离苏辙近一点。他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想去见苏辙。
可是,天不遂人愿,他还是没能见到苏辙最后一面。
苏东坡一生有三位妻子,第一任妻子王弗,第二位妻子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第三位朝云是王闰之买的妾。
苏东坡年轻时候为人简单,对人不设防。他与人相处方面不仅要靠苏辙提醒,也要时常靠王弗提醒。
王弗聪明能干,他们结婚的时候,苏东坡还很年轻,她也年轻,看人看事却比苏东坡明智理性。
她去世时只有二十六岁,留下一个六岁的儿子。
王闰之陪伴苏东坡的时间最长。她的才学不如王弗,与苏东坡之间的距离比较大,不过,这并不妨碍她对苏东坡的情感。
在苏东坡人生最艰难的时期,都是王闰之陪伴在他身边。
朝云到苏家的时候很年轻,她是苏东坡的精神伴侣,在苏东坡贬居惠州的时候,是朝云陪伴他左右,照顾他的生活,给他支撑。
苏东坡为三位妻子都写了祭文,在她们死后,他心中对她们也是念念不忘。
林语堂还提到了苏东坡的一位堂妹。
他说,因为他们是同姓,不能嫁娶,苏东坡却一直挂念她。
堂妹是他的初恋,他一生都不能忘怀,当然,这些都是作者林语堂根据苏东坡的相关作品得出的结论。
林语堂说,苏东坡在堂妹家里住了一段时间,虽然也写了不少诗文,却从来没有提到过堂妹的丈夫。他还写了两首诗给堂妹,惋叹自己没有把握青春。
党得知堂妹去世到消息时,他很难过,流放回来路过堂妹的坟前,虽然身体不好,还是去坟前祭拜。
人生在世,总是离不开吃吃喝喝,苏东坡自然也不能免俗。
苏东坡于吃这一方面花了不少心思来琢磨。
我们现在知道的什么东坡肘子,东坡肉,应该是经过了不少改良。
按照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的说法,苏东坡炖猪肉,是先把肉用水煮开,再用文火炖几个小时,放酱油。
当然是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东坡肉的做法,不过看来这种做法是保留了猪肉的原汁原味,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调料。
《苏东坡传》里还有苏东坡做鲤鱼的方法。
他做鲤鱼,先把鱼洗干净,洒上盐,肚里塞进白菜心,然后加葱白放锅里煎。煎到半熟,再放姜片,咸萝卜汁和酒,出锅时放几片橘子皮。
苏东坡还有一道很简单的饭菜的做法,就是做青菜汤。
他用两层锅,下层放白菜加萝卜,芥菜,姜,这是汤。上层再蒸米饭,这样一锅就能把饭和汤都做好了。
苏东坡其实不见得多喜欢喝酒,虽然他的诗文里经常出现酒。他的酒量也不行,与他的祖父相比就差远了。
虽然他喝酒不行,却喜欢自己酿酒。
流放岭南的日子,他品尝了不少美酒。这里各家都有各家酿的酒,苏东坡喝到一种桂酒,十分喜欢,他自己便尝试酿造桂酒。
苏东坡酿酒不在于结果,只在于过程。酿酒时,他是快乐的,至于酿出的酒如何,那就不得而知了。
这样的苏东坡酒多了一些人间烟火气,只是一个凡人。
齐帆齐第五期28天写作特训营第19篇,2608字,共计35245字。
只有经历过困难的人,被捧上天才是实至名归,就不用在意是谁把她赞美了。当她遇到生活中的困难时,有人就在背后说风凉话,这个人的心本来就是这样,就不要过多的去评价这个人的品德了。既然是普通人,她之所以会麻雀变凤凰,自然有她的先见之明,有她的智慧,有她对生活的理解,有她积极乐观的心态,有百折不挠心理素质,有一颗真诚实在的心,喜欢帮助别人的善心,这样的人就是一位得道高人了,应该来赞扬她,崇敬她,不能诋毁她
表示人的一生都有荣辱成败,只要看淡这些东西,自然能够让自己的思想变的纯净,拥有平静的心态,对任何人或事都不会起争执,只想做好自己,管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让自己脑袋里的洪水猛兽来让自己难堪,来让周围的人难受。 一天张先生对李先生说,自己怎么这么容易骄傲。李先生就指了指地上的一条狗说,你看小狗从来都很听主人的话,只要你愿意听别人的善言良语,你就能过好自己的一生,不会为自己的烦恼而闷闷不乐了,要始终保持低调的心,让自己在发怒的时候,数到1分钟,等气消了,自己自然能够平静的应对事情了,不会给自己找麻烦,也不会让别人难受,皆大欢喜了
毛泽东首先是个历史人物,是位大政治家。评价历史人物,评价政治家,我不喜欢那种张口闭口就是“为人民作了什么”,“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论调,历史人物就要对历史负责,首先要看他在历史上的地位。
从历史的高度来看,毛泽东以一介书生,布衣仗剑而取天下,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就算是开国帝王,也大多是豪门世族,天生就有大量的政治资源可以利用;毛这样的功业,只有两个人真正做到了,一位是汉高祖刘邦,另一位是明太祖朱元璋。就凭这一条成就,毛泽东就是千年一出的大豪杰,可以入围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行列。
其实,另一位我们熟悉的历史人物——蒋委员长也几乎做到了这一点,几年内席卷全国,从一个破落的日本军校生成了万人仰视的领袖;但遗憾的很,他的事业最终以失败告终,而且并没能真正实现全国的统一,虽然也堪称一世英雄,但比起毛泽东,就差得太多了。
近代以来的其他政治人物?就好像灯烛之光,哪配与日月争辉。余者泛泛,均不足一道。
毛的功业还不止于此。他建国伊始,就与美帝在朝鲜大战,宣告列强任意凌辱东方的时代从此结束了;后来又北抗苏联,广结第三世界,所作所为,都是中国人这一百多年来想都不敢想的,但这才是中国,才是那个诞生了秦皇汉武,威加四海,被尊为“天可汗”的中华上国。我想,不管某些文人怎样鼓噪。只要中国还能延续下去,将来的史书,会以极其郑重的笔调,把毛泽东作为中国复兴的历史标志,高度肯定他外驱列强、重振华夏声威的功业。
但如果毛的事业仅仅止于此处,那他也不过是历史上又一位伟大的帝王,不会有今天那么多争论。毛的雄心,要比“打天下坐天下”远大的多。
毛在“沁园春·雪”中写道,“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他后来解释说“风流人物”是指人民,但我看这不过是一种托词,他这首词明明白白是在抒发个人的胸怀,所谓的“风流人物”就是他的自诩。
连秦始皇、李世民、成吉思汗都比不上他,好大的口气啊。那么他眼中到底还有没有一个看得上的人物?依我看,有,那就是“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遂成天下法”的大圣人——孔子!
毛执政后,反孔甚力,这固然有五四以来的文化传统,但他个人在政策上的推动也是很重要的。可是在毛的讲话、文章中,引用得最多的大概也就是孔子的话了,而且我看不出对孔子有什么特殊的敌意。我看他的内心深处不但不反孔,反而很敬佩孔子。他是把孔子当做唯一的真正对手,他反孔,一定程度上就是故意要反孔子之道而行,要和孔子较量一下,看到底是谁,孔子还是他毛泽东,能给人民、给后世留下更深的烙印。
什么样的事业才能和孔子并论甚至超越他呢?这并不容易。在今天,孔子,已经被僵化的门徒和自以为是的后生变成了泥塑木胎的菩萨,毫无生气。但真实的孔子,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更是理想社会、理想政治、理想人格的标志;帝王之位可以用武力取得,但文化是用枪杆子打不出来的,也是用钱买不来的,理想更是无法超越的东西,所以即使是帝王,也照样要乖乖的作孔子的门人。
毛不甘于走前人的老路,帝王一代帝王,圣贤百代帝王,他要开创真正属于自己的不朽事业,而且也找到了自己的切入点。 那就是“文革”!
“文革”的实质,说穿了,就是要向人类几千年来的整个制度宣战。这种制度中包含了太多的不平等、不公正、等级、特权还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古代还是现代,实质上都没有改变,都是这一套。人们说“存在即合理”,这种制度能够存在几千年,其合理性是毋庸置疑的,不需要证明。怎样完善这种制度,把它建设的更好,是世俗的政治家的工作,毛不屑为也。毛要做的是向这种制度,向人类几千年的历史挑战,看看这些东西是不是真的神圣不可侵犯,人们说“理想与现实是有距离的”,毛却偏偏要试一试,看能不能在现实中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
毛的这一事业无疑是真正横绝古今的。毛所爱提的另一个历史人物是秦始皇,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创者,但他的贡献,也不过是奠定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制度的框架,真正的治国之道还是在汉代才逐步完善的;而毛寄希望于通过文革开创一个新社会,如果成功的话,将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全新的社会模式,毛所要做的,不仅是中国,更是整个人类的“千古一帝”;孔子算什么,他没有能力让自己的理想变成现实,可毛却相信自己有着足够的政治手段和权威,有办法让理想在现实中展放。到这里,也就不难理解毛那“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情了。
可是毛的悲剧也就来源于此,理想和现实终究是有距离的,中国的古人说得好,“上法不行”,太完美的社会是不能在人间实现的。孔子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一生也没能实践自己的理想,他是政治上的失败者,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多少显得有些迂腐,脱离实际,但也正因如此,才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永恒价值,成为可以永远指引人类的坐标,正是因为没能成为“一代帝王”,他的理想才不会褪色,才能够让百代帝王以师礼遵奉。
毛的悲剧在于他既要做一代帝王,还希望通过这种帝王的权威,加以手段,实现“百代帝王”的志向。他可以把自己的权谋,把别人的牺牲,看作是人类通向彼岸的手段,但是手段太多了,到底仅仅是手段,还是已经喧宾夺主,变成了目的?他是政治上的强者,但是偏离航向的理想之舟,同样永远驶不到光明的彼岸。
在与孔子的较量中,毛还是输了。
我赞同一位网友的话,毛的理想,是神才会有的理想(就像耶稣、释迦牟尼、孔子这些半神的人物一样),而且他还有把自己的理想变成现实的能力。毛泽东就是神!
毛的志向超越了人类的普遍认识能力,可他到底还是肉胎凡骨,也会有生老病死的一天,却没有人能理解、能继承神的事业,毛也只能无奈的预感到了自己身后中国乃至世界的变化,他终究没能实现改变人类的宏图壮志。
毛的政治事业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毛,同样有他的永恒价值。二十世纪,是社会主义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革命”成为了一个常见的词汇,在我们的官方史书上,更有许多人获得了“革命家”的美誉。
但在我看来,整个二十世纪,只有两个人是当之无愧的真正的革命家,那就是毛泽东和切·格瓦拉。他们最后虽然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可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革命不是为了坐天下,他们反抗的不是某一个政权某一个人,只要人间还有不公正存在,他们就要继续革命、继续斗争。
我们陈腐的政治教科书上用了无数的滥美之词歌颂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但什么“科学”、什么“规律”,我是不会再相信的。马克思主义最有意义的一点,就是他旗帜鲜明的把“革命”,把为被压迫者而奋斗,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马列主义的革命实践虽然失败了,但我相信,社会的不公正还会继续存在下去,革命的大旗也将一次次的被后来者高高举起,不管你憎恶还是恐惧,“革命”永远也不会真的远离人类社会(虽然我本人也清楚的知道,革命带来的绝不仅是罗曼蒂克的激情)。
我还相信,当革命的旗帜被再一次举起的时候,毛泽东的名字必将同时被写在革命的旗子上最醒目的位置,毛泽东的名字还会出现在新的革命大军的最前方。今天的讣告中的“革命家、政治家”的光环会被无情的岁月风雨吹散打尽,但毛不会,毛泽东是真正的无产阶级的伟大的革命导师,也是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正是这一点,正是很多人指责的文革,才是毛真正对马克思主义的极大继承和发展。
因为魏征手中有玉帝亲赐的一把慧剑,这慧剑相当于人间帝王的尚方宝剑,看到了慧剑就如同看到玉帝一样,魏征可以用这把慧剑惩罚神仙,所以说魏征掌握着神仙的生死。
在原著第九回,受到泾河龙王的委托,李世民让人宣魏征进宫。信使来到魏征家,他在干什么呢?原著有记载——却说魏征丞相在府,夜观乾象,正爇宝香,只闻得九霄鹤唳,却是天差仙使,捧玉帝金旨一道,着他午时三刻,梦斩泾河老龙。这丞相谢了天恩,斋戒沐浴,在府中试慧剑,运元神,故此不曾入朝。
这应该是比较有名的,魏征奉玉帝的命令斩龙王,这个桥段在多个电视剧中都有体现,龙王与别人打赌违抗了玉帝的旨意,玉帝没有派神仙去监斩龙王,却派凡人魏征去斩龙王,由此可见魏征此人正直,连玉帝都十分信任他,这应该也是玉帝把慧剑赐给魏征的原因。
龙王为了保住性命求助到了李世民那里,让李世民帮他拖住魏征,于是李世民就故意找魏征下棋,结果魏征在下棋的时候睡着了,在睡着的时候元神出窍斩了龙王,从魏征可以元神出窍,证明魏征也不全是一个凡人,毕竟凡人是不会元神出窍的,魏征很有可能是个半仙。
后来龙王把这件事怨恨到了李世民头上,把李世民的魂魄弄到了地府,魏征再一次救了李世民,魏征给了李世民一封信,说是他在地府有熟人,这个熟人是个判官,看了魏征的信,冒着被惩罚的危险给李世民增加了二十年的寿命,由此可见魏征不管是在神仙还是鬼神的心中都十分有地位,这些人不敢得罪他,龙王被杀了也不敢怪到魏征头上,而是把怒火发到了李世民头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