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音乐特征

20世纪的音乐特征,第1张

1、旋律上:传统音乐以流畅、起伏自然、有规律进行为基础,20世纪音乐的旋律则常常是不流畅的,出现有棱角的大跳,有时没有句读,有时避开传统音乐中的旋律因素,用其他音响方式代替旋律。

2、节奏、节拍上:节奏是传统音乐的骨架,而且组织严格;而现代音乐则是节奏自由多变,有的用复节奏,无节奏,有的无节拍、无小节线,有的由演奏者自由安排节奏,还有的是“唯节奏”。

3、和声上:传统音乐以和谐为美,以三和弦为基础;而现代音乐则打破了这一概念,以音响感觉为依据,不存在传统音乐的和弦结构与功能进行,频繁使用十一和弦,十三和弦等,采用音团和板块型音群,甚至连和弦的概念也不复存在。

4、调式调性上:传统音乐以大小调为中心,而现代音乐则常常是无调式调性的音乐,有的自创音阶、音列,有的不在旋律范畴中运动,也就失去了调式调性的意义。

5、配器上:传统音乐将各组乐器优化组合,音色强调平衡;而现代音乐则强调个别乐器常用极端音区、噪音,突出打击乐,寻求新的声音色彩和发声器械。

扩展资料:

2 0 世纪音乐的音乐主要流派大致可分为:

1、印象主义音乐

这类音乐是1 9 世纪末至2 0 世纪初首先在绘画领域兴起的一个艺术流派,其风格源于莫奈的一幅画作《印象:日出》,印象主义画家关注光与色的变化,在平凡题材中表达对生活大自然的热爱。

印象主义音乐是2 0 世纪音乐流派的先行者,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在文学和绘画领域印象主义潮流的影响下产生,因德彪西交响组曲《春天》的问世而作为一种新音乐风格的称谓被保留下来。音乐大多以自然景物或诗歌绘画为题材,主动表达对客观事物瞬间的印象,具有神秘或飘忽朦胧的意境。

它不以旋律为主,重视和声和配器的色彩作用;突破大小调体系多采用全音音阶和五声音阶;增加和弦结构的可能性:用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代替三和弦和七和弦;减弱和声功能,模糊调性,大量使用变化音,多采用小型体裁。

这一乐派代表人物: 德彪西, 法国作曲家,他深受马拉美等象征派作家诗人的影响,在1 8 8 9 年巴黎国际博览会上从爪洼加美兰乐队的演奏中获得新音响的的灵感,同时受到穆索尔斯基独创性音乐的启发;他称颂瓦格纳,但又认为瓦格纳的道路独一无二,不适用于其他人;

于是走出了一条极具个性的音乐创作道路,并成为印象主义音乐的的开山鼻祖,他的代表作品有钢琴作品《版画集》《月光》等、管弦乐作品:《牧神午后》、歌剧作品:《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2、表现主义音乐

这类音乐是2 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德奥兴起的艺术流派,他作为印象主义的反义词在德国的绘画和诗歌领域出现,以康定斯基为代表,然后扩展到音乐领域它的产生有一定的社会原因:

当时德国实行专制统治, 社会矛盾突出,动荡不安,从而引发了一些艺术家及其主观的情感表达;他们认为世上全是苦难、丑恶和恐怖因此用夸张畸形的抽象的几何图形来表达内心的主观感受。

主要代表人物:勋伯格,奥地利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他和自己的两个学生贝尔格和韦伯恩都是1 2 音音乐的代表作曲家,并成为“新维也纳乐派”,勋伯格的代表作品有《月迷彼埃罗》《一个华沙幸存者》《乐队变奏曲》。

3、新古典主义音乐

又称“新巴洛克时期音乐”,是2 0 世纪2 0 年代流行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现代音乐派别之一。从美学上看,新古典主义音乐追求的是均衡、稳定、理性的音乐,反对后浪漫主义音乐中膨胀的主观意识,和浓烈的个人情感表达。

反对他律论,支持自律论,提出返回巴赫的主张,采用“音乐就是音乐”的绝对音乐形式,更关注音乐的技术和形式,而不是内容,以音乐形式代替情感表达。具体表现形式上,追求旋律、节奏的均衡对称。

提倡清新规范的曲式结构,反对自由散漫的结构;提倡纯音乐, 复兴浪漫主义之前的体裁形式,反对标题音乐;提倡小型化室内化的乐队编制, 反对庞大的乐队编制。

但是,由于这个流派常把巴赫等作曲家的音乐形式与2 0 世纪新的音乐语言结合在一起,倾向于采用扩张调性、甚至无调性技法,和声复杂,常加带2 0 世纪、新颖、不协和的音响,配器特有的尖锐,新颖、不协和的音响,配器音色多变,因此并没有回到古典主义时期的功能调性系统中,没有真的反映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本色。

所以人们把这一复古的音乐流派称为“新古典主义音乐”,以区别于古典主义时期。新古典主义乐派的代表人物:斯特拉文斯基;美籍俄罗斯作曲家,代表作曲家《火鸟》、《春之祭》、《普契涅拉》。

4、新民族主义音乐

2 0 世纪新民族主义音乐在讴歌民族内容和本民族人民生活诸方面的深度较1 9 世纪民族主义音乐有所减弱,,作曲家关注的是民间音乐本身的内涵,重视民间音乐特征的新发现。在音乐素材的处理上,新民族主义音乐强调吸收民间固有的特征和旋律按照民间调式, 音阶、节奏进行写作。

在音乐特点的吸收上,这类音乐或多或少的受到一些新作曲技术的影响。这一乐派的代表人物:巴托克;匈牙利作曲家,代表作品有《小宇宙》、《献给孩子们》等体系化钢琴教材。歌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等。

除以上四种外,2 0 世纪音乐种类中还出现了: 微分音音乐, 噪音音乐,序列音乐,偶然音乐,电子音乐等形式的音乐。而大约从7 0 年代起,2 0 世纪音乐的发展已经向多元化的方向迈进。

没有哪一种风格占据中心位置, 作曲家们把注意力都集中于创造、发现新手法,新音响、新花样,而更多的是利用过去几十年已经累积的新的表现手法结合传统音乐进行创作,浪漫主义的思潮再逐渐缓慢的返回,无调性音乐也在悄悄的退出音乐的潮流。

-现代音乐

勋伯格的主要作品有:交响诗《光明之夜》、《佩列阿斯与梅丽桑德》、《室内交响曲》、歌剧《期望》以及为朗诵、男声合唱和乐队而写的《一个华沙的幸存者》。此外还有几首弦乐四重奏和许多钢琴、声乐作品等。

勋伯格除写有大量音乐作品外,还有许多音乐理论著作,其中有《和声学教程》、《和声的结构与功能》和《风格与思想》等等。

舞台音乐:《期待》、《幸运之手》

管弦乐:《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室内交响曲》(为十五伴独奏乐器而作)、《五首管弦乐曲》

人声与器乐:《古雷之歌》(五个独唱、朗诵、合唱与乐队)、《月光下的彼埃罗》(朗诵与室内重奏)、《华沙幸存者》(朗诵、男声合唱与乐队)

室内乐:《d小调弦乐四重奏》、《升f小调弦乐四重奏》、《升华之夜》(弦乐六重奏)

钢 琴:《乐曲五首》、《六首小曲》

歌 曲:《空中花园之篇》(女高音歌曲十五首)

勋伯格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作曲家之一,他在音乐风格上的巨大变革,带动了20世纪音乐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

创作的早期,他禀承了瓦格纳、马勒等后浪漫主义大师的风格,运用变音体系的乐汇及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手法,创作了一些颇负盛名的佳作。中期,他彻底抛弃了后浪漫主义的手法,形式转向小型,依靠色彩的迅速替换,来获得音乐上的变化,音乐要素中节奏和对位越来越复杂,旋律线越来越支离破碎,并摆脱了有调中心的变化音乐风格,走向了“无调性”。到了晚年,作品中“表现主义”风格跃然纸上,其乐汇极不协和,非主题性,节奏裂变成原子,旋律零七八碎,配器古怪,音乐也不再追求泛指意义的真与美,而是用鞭辟入里的手法,去表现作曲家极为复杂的情感,其代表作《月光下的彼埃罗》。他晚期的歌剧《摩西与亚伦》体现了深刻的哲学思想,音乐表现力极强,结构雄浑一体,被公认为是20世纪的不朽杰作。

勋伯格的《华沙幸存者》

"A survivor from Warsaw"

Arnold Schönberg

I cannot remember everything I must have been unconscious most of the time

I remember only the grandiose moment when they all started to sing, as if prearranged, the old prayer they had neglected for so many years - the forgotten creed!

But I have no recollection how I got underground to live in the sewers of Warsaw for so long a time

The day began as usual: Reveille when it still was dark "Get out!" Whether you slept or whether worries kept you awake the whole night You had been separated from your children, from your wife, from your parents You don't know what happened to them How could you sleep

The trumpets again - "Get out! The sergeant will be furious!" They came out; some very slowly, the old ones, the sick ones; some with nervous agility They fear the sergeant They hurry as much as they can In vain! Much too much noise, much too much commotion! And not fast enough! The Feldwebel shouts: "Achtung! Stilljestanden! Na wird's mal! Oder soll ich mit dem Jewehrkolben nachhelfen Na jut; wenn ihrs durchaus haben wollt!"

The sergeant and his subordinates hit (everyone): young or old, (strong or sick), quiet, guilty or innocent

It was painful to hear them groaning and moaning

I heard it though I had been hit very hard, so hard that I could not help falling down We all on the (ground) who could not stand up were (then) beaten over the head

I must have been unconscious The next thing I heard was a soldier saying: "They are all dead!" Whereupon the sergeant ordered to do away with us

There I lay aside half conscious I had become very still - fear and pain Then I heard the sergeant shouting: „Abzählen!“

They start slowly and irregularly: one, two, three, four - "Achtung!" The sergeant shouted again, "Rascher! Nochmals von vorn anfange! In einer Minute will ich wissen, wieviele ich zur Gaskammer abliefere! Abzählen!“

They began again, first slowly: one, two, three, four, became faster and faster, so fast that it finally sounded like a stampede of wild horses, and (all) of a sudden, in the middle of it, they began singing the Shema Yisroel

一名幸存者从华沙"

阿诺德勋伯格

我不能忘记一切。我要一直昏迷不醒,大部分的时间。

我记得只有好大喜功的时候,他们都开始唱歌,就好像预先安排,使老祈祷,他们忽略了这么多年-被遗忘的信条!

但我没有回忆,我如何得到地下居住在下水道华沙了这么长的时间。

今天一早如常: reveille时,它仍是蒙在鼓里。 "滚出去" !不论你睡,或是否还担心你醒来整夜。你已经离职,你的孩子,从你的妻子,从你的父母。你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以他们你怎么可以睡觉?

该小号再次-"滚出去!警长终于将疯狂" !他们来了,有的十分缓慢,旧的行政命令,有病的,有的与神经敏捷。他们害怕该名警长。他们急于多,因为他们可以。白费!太多噪音,太多commotion !并不够快!该feldwebel喊: " achtung ! stilljestanden !娜wird的仲裁法!奥得土壤脑出血麻省理工学院的马克jewehrkolben nachhelfen ?娜jut ;了! ihrs durchaus haben Wollt呈现" !

该名警长和他的下属击中(每个人) :年轻或年老, (强或病假) ,宁静,有罪或无辜

这是痛苦的,以听取他们的呻吟和喉咙堵了。

我听到这虽然我已经击中很难,所以很难说,我不禁掉下。我们都对(地面) ,他们无法站起来,分别为: (当时的)殴打,在头部

我要一直昏迷不醒。未来的事,我听说是一名士兵的话说: "他们都死了! "这时,警长下令做远离我们。

在那里,我放在一边,有一半的自觉。我已经成为非常仍-恐惧和痛苦。然后我听到警长终于喊了出来: " abzählen " !

他们慢慢地开始不定期地:一,二,三,四-" a chtung" !该名警长又一次, " rascher ! nochmals冯vorn anfange ! einer分钟,将脑出血wissen , wieviele脑出血zur gaskammer abliefere ! abzählen " !

他们开始了,一来慢慢:一,二,三,四,成为越来越快,如此之快,它终于听起来像是踩踏的野马, (所有)一时间,在中间的话,他们开始唱歌该架构yisroel 。

高凯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深深的悲伤和悔恨。他曾经在洪水中失去了家人,他的家人被洪水淹没,他深深地感到悲伤和悔恨。他深知自己无法挽回家人的死亡,但他仍然希望能够帮助其他人避免类似的悲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凯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包括建立更加完善的防洪体系,加强洪水预警,改善洪水管理,提高洪水应急处理能力,以及提高洪水灾害防治意识。他还建议建立更加完善的洪水灾害预防和应急处理机制,以及更加有效的洪水灾害防治技术。

此外,高凯还建议政府和社会加强洪水灾害防治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洪意识,以及加强洪水灾害防治的科学研究。他还建议政府和社会加强洪水灾害防治的实施,以及改善洪水灾害防治的技术和设备。

总之,高凯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深深的悲伤和悔恨,他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以及加强洪水灾害防治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洪意识,以及加强洪水灾害防治的科学研究和实施,以及改善洪水灾害防治的技术和设备。

战争快结束了。在华沙起义爆发前不久,一群当地的年轻人加入了地下组织,不仅是为了履行爱国 义务,同时也开启了一段青春冒险,可以跟同龄人吹嘘还可以吸引女孩子。在地下组织培训时,他们边调情、炫耀,边制订计划,殊不知接下来的那个夏天将是他们生命的考验,而历史已经为他们做好了计划。 

他们成为华沙起义战斗中最为勇敢的组织之一,共同见证了牺牲精神和英雄气概,也看见了残忍、背叛与谋杀;他们懂得了爱,也体会了什么叫仇恨。尽管他们不情愿,历史还是在他们成熟的过程中,给他们上了血腥残酷的一课。

扩展资料

很多杰出的专业人士都参与了影片制作,包括:理查德·贝恩,曾为例如《盗梦空间》、《悲惨世界》、《金刚》等大片制作特殊效果;还有UPP公司,一家捷克公司,《2012》、《香水》和《魔术师》的特效制作公司。

影片于华沙起义爆发70周年在波兰国家体育场进行首映,15000人参加《华沙一九四四》的首次放映。

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于德奥的一种文艺思潮。表现主义认为现实社会充满苦难、丑陋和罪恶,反对印象主义的“客观性”和直接描绘客观世界的“所见之物”,主张用主观和畸形手法表现“心灵世界”中“自我的姿态”,将潜伏在内心的下意识冲动的欲望推向外界。表现主义音乐,就像印象主义音乐和印象主义绘画间的密切关系那样,同表现主义绘画相互影响,亲密无间。

表现主义音乐,为实现其主张,完全抛弃传统音乐原则,以无调性和无调式的“十二音体系”为主要创作手法。如果把印象主义看作帘外观景、雪中赏花的话,表现主义则是哈哈镜里显影像。

表现主义音乐的创始人是奥地利音乐家阿诺德·勋伯格。他的学生贝尔格和韦伯恩,发挥了十二音体系的写作技巧,比他们的老师走得更远。由于他们主要活动在维也纳,所以表现主义音乐也被称为“新维也纳乐派”。

勋伯格是20世纪知名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他于1847年9月13日出生在一个犹太小商人家庭。他不曾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仅仅是凭着聪慧过人的天才和毅力而自学成名。勋伯格自幼酷爱音乐,8岁学小提琴,12岁已成提琴能手。后来由于父亲病故,家境贫困,没条件入音乐学院攻读。到20岁,他向波兰籍犹太人音乐家泽林斯基(1872~1942)学了两个多月的复调。从此,掌握了复调音乐技巧,并在奋力拼搏中掌握许多作曲技巧和理论界知识。同时他结识了泽林斯基的妹妹,两人开始相爱。1897年,他的处女作《D大调弦乐四重奏》问世,获得好评。1899年,他完成了早期创作的重要作品《升华之夜》。1901年着手创作大型康塔塔《古雷之歌》,第二年因事搁浅,直到1911年方最后完成。1901年与泽林斯基的妹妹玛蒂尔德结婚。同年,到柏林任沃尔泽根剧场乐队任指挥。1902年,获李斯特奖金,在斯特恩音乐学院任教。1903年7月,返回维也纳,在舒瓦兹瓦尔德学院教授和声学、对位法。1904年,发起成立“音乐创作艺术家协会”。1907年热衷于绘画,并于1910年举办了一次个人画展。1911年被聘为皇家音乐学院作曲教师,同年再去柏林,在斯特恩音乐学院召开10次作曲理论讲演会,宣传了勋伯格的全新和声理论。同年《和声学》一书,使他成为作曲理论知名人士。1914年一战爆发,勋伯格参军入伍。战后回到维也纳,致力于教学和举办钢琴音乐会。1923年,勋伯格的爱妻玛蒂尔德逝世,他不胜悲伤。1924年,他去柏林,被聘为艺术学院教师。1925年,与著名小提琴家鲁道夫·柯里什的妹妹结婚。由于纳粹爪牙对进步艺术家,特别是犹太人的迫害,勋伯格不得不亡命国外。1933年到法国,1934年到美国,定居加利福尼亚,并加入美国籍。1951年7月13日,他病故于洛杉矶,享年77岁。

勋伯格是一个极具独创精神的音乐大师,但他也有着相当深厚的传统音乐根底。他早年曾是瓦格纳的追随者,所以早期作品充满了浪漫的色彩,例如《升华之夜》。1908年以后,是勋伯格创作的第二个时期。他的创作逐渐舍弃了浪漫的语言,展现出自己的独特风格,而趋向于无调性音乐的探讨。他彻底摆脱了传统大小调体系音乐思维的羁绊,投身到了一个没有调性约束的新天地之中。他取消了能够确立调性的7个自然音和5个变化音之间的区别。12个音同等重要,没有一个音能取得中心地位,这就是无调性。当然,这时他的十二音序作曲理论还没有建立,但是相对自由的无调性已能够说明表现主义音乐的特征,它成了表现主义音乐基本的、不可缺少的表现形式。

在技法上,除了较自由的无调性外,勋伯格还动用了被他称为“音乐旋律”的创作手法,使音乐独具一格。在勋伯格的音乐中,一条“旋律”线由不同的乐器在不同的音交点上演奏,形成音色的8L动闪烁,在这里,和声、旋律和节奏都让位于音色,每一种音色都有繁复而详细的力度标记,令人眼花缭乱。

从音乐内容上看,茫然、失落感、灰色的忧郁等等,是这时期的主要色调。这时期最著名的《月迷彼埃罗》则是一种内心难以言明的复杂而奇异感情的表达。

彼埃罗原来是意大利喜剧中的一个丑角,穿着有皱巴巴的领子和大纽扣的白上衣,宽大的裤子,脸上涂着白粉,经常在喜剧中作为一个恋爱的失败者和被人取笑的对象。但是这首作品中的彼埃罗却有很大变化,他实际上具有神经错乱的心灵特征。勋伯格把自己想像成彼埃罗,借月光比喻自己的种种形象,犹如一缕月光照进玻璃杯里显现出许多形状和颜色。不过,他不写彼埃罗的有趣奇遇,而幻想出一幅令人毛骨悚然的景象。例如第八首《夜》中,描绘了阴森恐怖的团团蝙蝠挡住太阳,给世界罩上愁霾。第十三首《砍头》中,彼埃罗想象自己因为罪行累累而被月光砍头。勋伯格经常采用夸张的图表式形象和语言的曲折起伏来表现内心感受,使作品反映出孤独、痛苦和对生活失去信心,充满了精神上的荒诞。

在勋伯格打破了传统调性进入无调性音乐创作之后,经过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沉默和探索,于20年代初期,勋伯格终于向世人展示了他的新的作曲理论——十二音序列。一直到晚年,这种创作方法形成了勋伯格创作的第三个时期。

十二音体系的方法是用12个不同的音排列成一个序列作为基础,运用逆行、反行、逆行加反行等技术来发展这个序列,纵横交织,编排成曲。十二音音乐是无调性音乐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它可以对大型音乐作品进行结构控制,把乐思有条理地陈述出来,形成新的组织性和逻辑性,以代替传统的调性在作品中所起的组织和控制作用。十二音体系只是音高方面的序列手法,对作品的节奏、力度、音色等没有任何限制。只是到了后来,勋伯格的弟子们才对这些因素加以全面控制。

十二音体系问世不久,便在欧洲引起了截然不同的反响。一些崇拜者把它奉若神灵,亦步亦趋地追随其数学计算般的法则。而一些作曲家则把它视为怪物,难以接受。他们认为序列音乐中听不到熟悉的弦律和民歌,音乐进行的线条往往离奇古怪,设计过程中的“优美”法则在听觉中根本无法辨别,和谐与不和谐的对比被抹平,实际走上了单调。总之,当时的舆论认为,十二音体系是勋伯格个人头脑中产生的非自然体系,因此是无生命的。尽管如此,十二音体系在后来风靡欧美,追随、效仿者众多,并被认为是“在音乐美学上最理想、最完善、最先进的思维方式”。它对20世纪音乐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勋伯格创立了十二音序列作曲技术以后,用这种方法写作的主要代表作品有《乐队变奏曲》(1927—1928)、《钢琴协奏曲》(1942)、《一个华沙的幸存者》(1947)等等。在后来的作品中,十二音方法也经常随内容表现的需要而有所突破,并不是墨守成规的。

《一个华沙的幸存者》是勋伯格作品中最激动人心,最具有表现力的作品,作于他一生最后的时日。1947年夏,作曲家在他加利福尼亚宁静的休养地,接见了一位从华沙犹太区侥幸逃出来的人,他是少数几名幸存者之一。因藏身于废墟下的下水道中得以生存。他的口述使勋伯格无比激动,以致于他连续两天奋笔疾书,写下了具有无比力量的惊人之作——《一个华沙的幸存者》。

乐曲一开始,刺透人心的小号声,像鞭子一般地在鞭挞,呈现出已成废墟的犹太区在黎明中的一片污秽、冰冻的景象。男人、女人、孩子、老人,在他们出发走向埋尸坑前,全都集中起来,并大声自行报数。德国军官高声怒骂着,指使他的兵团用枪柄殴打、侮辱犹太人。但是,突然地,牺牲者异口同声地唱起了“被遗忘了的古老的信经”——《听罢,以色列人》,比迫害他们的人更强有力一千倍。因为这种人是不可战胜的,他们以上帝为证,证明他们的存在。在朗诵的全过程中,各种乐器按独奏处理,丰富地发挥了表现主义所特有的一切音响效果。在合唱以齐唱形式进入时,这时的固定音型纯粹是十二音的,乐队首次也是惟一的一次应用了全奏——长达20小节,具有激动人心的伟大气概,使人们惊愕得透不过气来,产生了异常激越的效果。

《一个华沙的幸存者》说明了无论什么音乐技术都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只要它是出自一位天才创造者的手笔。但是我们也可以进一步这样说,没有其他一种技术能够这样确凿无疑地表现这种非人性的恐怖,在死亡面前痉挛的心态,以及人类面对这种恐怖的不可战胜的伟大心灵。

有14个角色。

华沙幸存者创作于1947年8月11日至23日之间,美籍犹太作曲家阿诺尔德·勋伯格只用了不足两个星期的时间就完成了这部作品。

是一部贬斥二战中德国法西斯无情屠杀犹太人的反战题材作品,描述了纳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屠杀六百万犹太人的一个场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057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