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创作让自己写出打动人的情感故事?
西贝老师通过折解10000个刷屏故事,总结出一个经验,那就是他们都沿用经典的三段式结构: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不管是经典名著,还是爆款情感故事,都逃不过这种经典的三段式结构。
那么,如何快速搭建结构,从而快速打造一个好故事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故事的基本结构:即发生、发展、结果。
其次,了解故事的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还有时代背景)。
再将这些要素进行排列组合,从而形成一条从开端向前发展直到结尾的、完整的脉络和线索。
这也是《知音》30多年来沿用的“知音体,”许多火爆的**电视剧的编剧,在写剧本的时候,都会借鉴“知音体,”从而快速完成编剧。
敲重点:完整的脉络和线索,就是说故事一定都是有结局的,至少是有主题下的阶段性结局的,哪怕是开放式的结局,也要有始有终。只有这样,一个故事才是完整的,才能让人接受的。
很多新手在开始创作时,常常写了发生、发展,却不知道如何结局,或者草率结局,这样容易造成龙头蛇尾,使故事的感染力大打折扣。好的故事,读完会让人产生代入感或者引起共鸣,开放式结局,也会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
三段式结构是最基本的故事结构,也是最容易让人接受的结构。
初学者可以用小标题刻意进行三段式结构训练,加深印象。
(范文: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
按照故事发生发展结尾的顺序进行架构情感故事,从开端、发展到结尾,这也是读者最容易接受、最容易跟随的线索和脉络。
那么,三段式结构的灵魂和特点到底是什么呢?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故事的发生(即开始)
2故事情节发展的经过(即发展)
3故事的结果(高潮)
这三部分,分别要抓住什么内容呢?
有4个关键性情节:
1故事的起因情节(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
2转折情节(因为这件事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
3导火索情节(这种结果给主人公带来的冲击)
4结果情节(这种冲击给主人公带来了什么样的结果)
掌握了这四个关键点,你就抓住了故事的肋骨,也就是故事核,从而让人从你的故事里,读懂主人公的内在能力和潜在的善与恶,与主人公同悲同喜,同笑同哭。即“读别人的故事,流自己的眼泪。”
注意:三段式的结构,三个部分之间是递进的关系。
每一部分都有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
前一部分的结局一定是另一部分的开端。
从而形成一个从开端向前发展直到结尾、在突转和跌宕中层层递进的结构。
这样,就形成了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的视觉冲击,读来让人欲罢不能,一气呵成。
当然,好的故事题材和充沛的情感,是故事架构之外的血和肉,也是优秀情感故事必不可少的。
这个,就需要写作者有较高的驾驶故事情节和文字功底的能力了,多读、多写,学以致用,融会贯通之后,相信每个人都能写出打动人的情感故事了。
(文章来源于《知音》主编西贝老师的分享课程))
课标中提出“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以及“注意情感体验,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要求,充分说明了音乐教学对于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及密切关系。
一、音乐审美与情感体验
音乐审美教育具有情感性特征,它是以音乐来激发人的审美情感,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审美评价,从而获得心理的满足,情感的共鸣,使情绪得到陶冶,达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目的。音乐鉴赏的审美过程是审美主体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上综合的动态过程,可分为音乐审美直觉、音乐审美体验和音乐审美升华三个阶段,其中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是贯穿审美过程的心理线索。审美体验离不开情感体验,情感共鸣是审美升华之极限。因此音乐审美活动的实质是情感活动,是以情感体验为形式的审美心理活动过程。所谓情感体验,是指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欣赏作品或演唱作品而引起的一系列情感反应。情感既是音乐艺术的刺激源,又是主体体验,感受音乐的归宿。因此让学生了解如何体验音乐,感受音乐,使他们的情感得到释放并引起共鸣,从而达到喜爱、理解音乐,是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心理、生理、年龄等特征,自觉应用审美因素,按照音乐教育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的成功和优化保证。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通过感情共振获得美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情感体验中的爱心就会油然而生。
二、情感体验与课堂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乏有这样的经历:某班或某合唱队演唱,尽管音准、节奏十分准确,无懈可击,但给人的总体感受却是平淡无奇,似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引不起听者的情感共鸣。这个问题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没有解决好歌唱中的情感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表演中缺乏情感体验,或者说情感体验比较肤浅,从而导致了艺术感染力的贫乏。我们说音乐是一门感情的艺术,与器乐曲相比,歌曲的情感除了用音乐的形式来表现以外,还通过文学语言(歌词)的形式来现,因而它的情感色彩更加浓郁,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1歌唱教学的情感体验
歌唱教学是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及学生的审美活动来感染并教育学生的。假如我们仅仅强调音准、节奏等的技能训练与培养,而忽视了歌唱教学中的感情体验,那么就缺少了课堂教学中多向的情感交流。其结果必然是歌曲本身所具有的思想性、艺术性得不到挖掘与提升,所唱的歌曲也肯定是苍白无力,缺乏表现力。所以只有在丰富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以情带声,才能真正做到声情并茂,以情感人。如歌曲《再见吧!妈妈》、《十五的月亮》等歌曲,表现了战士出征时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对母亲、妻子的爱,充满了对祖国、对人民和亲人的爱。可见,在歌唱教学中,感染和教育学生的关键应该是歌曲的情感体验。
2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音乐审美活动中,主体的情感体验本质上就是要求主体全身心、主动参与和投入,以最大限度发挥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否则音乐欣赏活动将难以顺利进行。
思是欣赏教学中进行情感体验、展开理智欣赏的重要环节。中学音乐欣赏教育中的主体“学生”是针对教师聆听音乐前的设疑进行思考、想象,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寻找答案,主动欣赏。如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欣赏。首先应遵循音乐作品的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并以此为线索引导学生投入音乐。从作品本身的情境出发,以作品的情感为线索,让学生想象月光下二泉的宁静优美,老盲人的一声叹息,打破了月夜的沉寂,如泣如诉的琴声将阿炳对生活的不平、愤懑、无奈和憧憬等不同感情揉进每位欣赏者的心。通过作品欣赏,本质上学生全身心、主动地参与和投入,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3作品分析的情感体验
艺术的学习绝不能停留在感官的愉悦阶段,只有相关知识的文化背景支撑,才能站在更高层次去评价艺术作品,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因此,为了强化教学中的情感体验,还必须对音乐表现的要素如歌曲、乐曲的体裁,结构、调式、调性乃至和声作必要的分析与思考,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必不可少的知识、以引发学生健康、有益于身心的情感体验。
①作品的体裁往往与某种情感联系在一起。例如进行曲的情感常常是坚定有力,勇往直前的;舞蹈音乐的情感常常是欢快、活泼的,摇篮曲的情感常常是慈祥、安稳、温柔的。②作品的结构,大到整个歌曲,小到短句,都蕴含着音乐的内容与美感。在唱歌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任务,就是对作品仔细的琢磨与研究,以尽可能用完满的歌声展现出它的全貌,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使情感得到升华。③作品的调式、调性在色彩上给人以明暗不同感受,在一般情况下,大调式的作品情绪显得明朗,小调式的作品显得暗淡。④ 和声也具有渲染色彩的作用,能形成明暗、疏密、浓淡不同的音响效果,进而表现其特有的音乐情绪。在合唱教学中更应注意它
的作用。风格与流派也是正确把握作品形象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三、情感体验是音乐教育的归宿
只有在丰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才能强调音乐的兴趣,审美能力,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情感目标的制订,既要考虑学生兴趣,学习态度等因素,更重要的是应从音乐作品的内容、形式及其所表达的各种感情,挖掘深刻的情感内涵,再通过教学的过程,经过师生的二度创作,把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准确地表达出来,达到育人的目的。只有在丰富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才能强调对音乐的兴趣,审美能力,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才能在音乐教学中经过师生的合作,促使学生潜在的、内隐的音乐素质及其情感目标得到充分的体现,变成外显的、现实的情感体验。
四、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是丰富情感体验的必由之路
1良好的欣赏环境的创设
音乐欣赏应该有一间专门教室,并把它布置成轻松愉快的环境。比如在黑板上方贴上主题词――音乐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乐海听潮等。装饰一些由皱纹纸剪成的飘带,在教室的横梁上可挂些彩色的纸带交织成的网,它具有很强的动感,墙壁上可挂些彩色纸贴成的五线谱旋律。另外,一些音乐家的头像、音乐教学挂图、以及名言警句的字画也可挂在墙上,使整个音乐教室真正成为音乐艺术的天堂。后墙黑板则是一些学生的音乐习作。学生置于这样的音乐环境中去体验、感受音乐作品,是一种美的享受。每周的音乐课都会在期盼中到来,学生不知不觉地体验到了音乐作品的内涵,体会到了音乐的美。
2语言情境的创设
语言情景的创设遵循了审美心理学中的通感现象。它不但适用于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而且适用于听音乐前学生心理投入的情境引导,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老师语言、体态的表演,使学生心理产生与音乐相适应的想象、联想,从而代替一定的视听感应。
首先,根据乐曲的内容,把握好语言的语调。教师应对音乐作品具有丰富的审美情感,在授课前,教师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教师既要成为作品的欣赏者,又要成为艺术情感的传播者。其次,运用主持人式的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欣赏前,老师轻松地微笑着来一段精彩的开场白:“各位同学,大家好,一周的音乐课又在大家的翘首期盼中来到了,愿我们能在一起轻松、愉快地度过45分钟…”。再有,运用有声无声的学生语言进行情境创设。学生参与活动是体会作品重要的一步,运用有声(比如演唱、演奏)和无声(比如指挥、即兴表演)的语言,以丰富的情感,描述分析音乐作品中的内涵和情感发展,引导学生感受、领悟音乐艺术的真谛。
3聆听环境的创设
课堂聆听环境的创设是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情境,感知音乐,并积极启动“审判心理操作”来体验和感悟音乐的首要法宝,是培养学生聆听习惯的根本保证,也是指导学生掌握音乐欣赏方法的重要前提。所以,认真抓课堂纪律,巧妙创设课堂聆听环境,才能保证良好的效果。
4遵循作品情境,引导学生情感体验
音乐是美的,就在于它和其他姊妹艺术一样,能描绘让人心动的情境和让人心醉的情感。音乐欣赏教学以情感为切入口,很容易被学生接受,也符合艺术审美活动的客观规律。遵循音乐作品的情境,并以此为线索引导学生投入音乐。例如圣桑的《天鹅》,以情感切入引导学生欣赏,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调、有节奏的语速描绘一幅画面:月光、宁静的湖面、高贵优雅的天鹅,一只伤感的面对死亡的天鹅,怀着对生命的眷恋,在月光下慢慢合上翅膀与生命告别。在良好的聆听气氛当中,优美伤感的音乐和教师富有艺术化的渲染,会让学生内心深处受到无穷的艺术美的感染,得到心灵的净化,从而实现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
五、以学生为主体,丰富情感体验
学科教育呼唤学生的艺术化、情感化机制,老师要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把课堂交还给学习的主体―― 学生,使他们由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转换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以知识意义为主体的主动建构者。
1自选歌曲
流行通俗歌曲中也不乏很多精品,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把它纳入自己整体 教学计划 中――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些他们喜爱的内容健康的歌曲向同学们推荐,老师只要对他们自选的歌曲进行思想上和题材上适当的把关就行。如《同一首歌》、《祝你平安》、《爱我中华》、《走进新时代》等,不仅情趣文雅、格调高昂,而且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自行收集资料
在欣赏教学中,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来感知、欣赏,使学生首先获得感性认识,课堂中再让学生交流信息,说说自己对音乐作品欣赏的感受,最后老师也可再对作品各音乐要素,主题、艺术风格提出欣赏参与意见,这样就会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3以骨干为中心的小组音乐活动。
独木难支,林多叶茂。把一个班分成若干音乐小组进行各种情境教学活动则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以学生中一些音乐素质较强者为中心,组织一些竞赛小组开展情境类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可消除怯场的紧张气氛、互助互励;另一方面也给了学生一个自主学习音乐的空间和展开自我的场所,使音乐素质强的学生或小组的学习兴趣和组织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全体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随着人本主义、建构主义教学观的产生,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已深人人心。以学生为本因势引导,不失时机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和能力的锻炼,这样既丰富了自身的课堂教学,又加深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音乐是美的,因为她是用人类情感实现创作与欣赏的,教学也是美的,因为她需要师生间用智慧和心灵撞击出璀璨的生命火花,因此,音乐教育的情感化、艺术化,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欲望,为学生提供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更多的审美愉悦,培养高度理智与高涨情感相互平衡、协调发展的人才、是人们现今的教育主题。作为这个主题的实施者,我将不断努力,做一个优秀的音乐传播者。
情感是文艺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情感有促动作用,是文艺创作最初的动力源泉;情感有选择作用,作家在创作中运用什么样的意象构成作品是受情感制约的;情感有变形作用,作品中的意象是经过作家情感熔铸变形了的物象;情感有编码作用,创作者是按着自己情感流动的轨迹来排列组合各种意象,实现传情达意的目的的;情感有感染作用,创作者的情感通过艺术形象作用于欣赏者的内心世界,引起欣赏者相似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共鸣 艺术创作过程中,情感是艺术形象塑造的重要推动力,情感贯穿于艺术创作的全过程,真诚的情感是艺术的生命没有情感,就没有想象,也就没有艺术创造情感本质上是活动的情感,与人们丰富的想象力相结合所构成的运动结构,在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的交叉作用下,使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1、色彩的情感表现色彩的情感表现色彩的情感表现色彩的情感表现 在一幅画中,最能体现画家情感的是色彩的变化。如果说画家的情感表现是一幅作品的灵魂,那么色彩就是绘画手法中的灵魂。画家的绘画创作目的就是用作品来表达自我的情感,那么只有通过对事物的色彩研究、总结、归纳,才能完成这一创作目的。
2、线条的情感表现线条的情感表现线条的情感表现线条的情感表现 线条的情感表现是多样性的,曲线表示优美,直线表示刚强。而在油画创作的世界里,线条的作用也是多样的,对于写实油画而言,线条服务于造型,更多的是一种辅助的效果,而对于表现性油画创作中,线条则是情感的抒发,在画面中也更加的具有独立性、生动性。 在创作中线条的应用中,概括来说,可分为两种:一是线条情感的艺术表现,、
二是线条情感的自然表现。两者是有着本质区别的:第一,线条情感的艺术表现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画面效果,不会毫无顾忌地使用线条,在使用线条的时候更加具有目的性。而线条情感的自然表现则是更加随心所欲一些,他表现的是画家创作过程中的心理反应,也许当时线条的应用只是一丝丝的灵感,而恰是这一丝丝的灵感,创作出一个遐想的空间。
情感 是生活中最为复杂的一部分,也是虚构小说中最为复杂的一部分, 情感 是决定性的,他是事情终级的关联。我们写作时必须要对故事中的人物产生身份认同感,并把自己化身为他,从而找到人物的感觉。
我们写作时要意识到的第一件事情是: 这个世界是由情感决定的,推动事情发生的动因是激情,而非理性。 所以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情感都要支配思想。在我们的内心和我们的身边,情感都是最强大的力量,无论是善还是恶。
为什么情感如此重要? 因为情感决定了我们。 比别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感觉,给我们感觉的事物、我们所爱的人、我们爱的方式、我们恨的人、我们恨的方式,还有落在爱与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东西,这一切决定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
哲学家笛卡尔为了证明自己存在,说的“我思,故我在。“可以说成 “我感觉,故我在。”
我们该如何刻画他们,才能让情感直通读者,打通读者和人物的情感,进而使两者形成一模一样的情感效果呢?
其实,我们生来就拥有一整套的情绪,不过我们没有用语言来表达他们。学会向自己和别人表达自己的感受,是成长为有个性人的必修课之一。
情感 是脑子里一种非语言的图画,但是写作是依靠语言的,百分之百要依靠语言。我们该如何找到他呢?
最佳的向导之一就是现实生活,因为创作的目标是把现实生活的本质和真相在纸面上打开揭示出来,一切虚构的故事都可能是活生生的现实,但并非所有的现实生活都是虚构的故事。
请仔细想一下: 当我们有情绪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最近有什么情绪吗?怎么知道有没有某种情绪呢?情绪具备什么样的形式?在自己的肉体里面,它是通过什么办法把自己表现出来的呢?
夜深人静,停车场里空无一人,你正朝自己的轿车走去,正当你拿出车钥匙的时候,有人用枪顶住你的腰,说:“把钱给我,不然就打死你。”
体会一下,在这个时候你的情感是什么样的表现形式?
这个时候我们的情感、思想、肉体的反应都迅如闪电,我们感觉他们似乎是同时发生的,实际上思想还是跑了个第一名,因为事情必须首先印在人的脑海里,识别了眼下的事态,初步估计一下,然后才会害怕。在小说中,我们要把这个过程用慢镜头呈现出来,一步一步地捕捉到人物,对于那种经验有什么感觉。
书面故事是唯一能够把脑海里的情况很好地描述出来的故事形式,他可以描述人物脑海里的事情,它的精确度很高,可以做到逐字逐句的一一对应,精确到分分秒秒,这是影视或者戏剧舞台难以企及的。
所以,在书面故事中思想活动是可以预期而且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书面故事里直通思想世界的大门总是敞开的。既然我们可以走进人类的内心世界,我那么我们就必须走进它。
在书面故事里,我们可以探索主人公内心里不可告人的隐私,通过这种私密的想法可以揭示人物的内心:人物在想什么?在说什么?在做什么?三者的关系是塑造人物性格的关键因素。在书面故事中,我们可以直达思想活动的最深层次,而不用顾虑怎样才能让它变得真实。
所有伟大的故事都涉及人物内心世界的 冲突, 这是人物与自己大脑之间的斗争。冲突是一种表现,途径他们说明人物与它自身之间的关系。我们都有不止一个身份,因为当我们想把自身不同的身份捋清头绪团结起来,然后采取一致行动的时候,这些不同的身份就会相互对抗打起架来。当我们面临一个危机的时候,这种事情总是会出现。
纯文学小说往往更加注重人物的思想内涵。而动作小说,探险小说往往不太注重人物的思想活动,比起惊险刺激的普通侦探小说,文学性的玄幻小说则更多关注人物的内涵。
当我们深深沉浸于人物的思想世界的时候,才能和人物建立起最强烈的关联或者认同。要把人物内心种种思想活动和盘托出是最让人头疼的事情,它的要求最为苛刻不过他的回报也最为丰厚。越是潜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越能深刻的剖析自己。正如在现实生活中一样,最困难的工作通常也是最能够带来成就感的工作。
现在来分析一下,当那支枪顶在腰上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会有哪些思想变化?现在是什么样的情感体现?
多数人的情感体现首先应该是“恐惧”,内心世界的恐惧可以有千千万万种表现途径,处于不同状况的人的恐惧是不同的。
接下来也许是下面的念头:冷静,再冷静,我必须冷静处理这件事情。我必须要想办法逃脱这种险境,一定会有办法的。
其实,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可能有种种富有情感色彩的念头。作者总结了如下的清单:
一 关联割裂 : 思考某种完全不相关的事情,以便保护自己,以免悲情伤身。
二 否认危险 : 比如他在想“他只是想要我的钱,并不想要我的命。”
三 面对现实 : 这是否认的对立面。
四 讨价还价 : 求饶,祈祷,祈求上帝或者神、佛,或者许一些善愿,希望自己得到某种神力或者魔力的帮助。
五 替代效应 : 脑子里冒出种种念头后悔或者埋怨自己。
六 正面思考 : 哲学家尼采的信条:“不能把我摧毁的东西只会让我变得更加坚强。”想办法克服自己的恐惧感,使自己变得坚强。
七 提问质询 : 为什么这件事情正在发生这意味着什么?我该怎么办?我怎样才能摆脱这个困境?
八 谋略策划 : 如何行动才能保护自己的安全?如何才能不受任何伤害的安全逃脱?
内心世界是一个戏剧性的地方,在我们真正用肢体实施行动之前,许多行动都已经在我们内心世界里发生过了。
直通人物内心的种种活动和人物隐秘的生活,这是作家一辈子的修行。情感是最为棘手最为复杂的东西。但这部分是在故事的最后时刻才写出来的,在早期的稿子中情感这部分内容往往很少。
情感 是创作过程中最为复杂,最难以琢磨的一环,但是这个环节的回报也是最高的。在你和笔下人物之间的关系,日益加深的同时,你与自己的关系也在加深。
作者设计了一个直接而简单易行的办法帮助我们发现人物内心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事情: 当通读自己的故事的时候,每逢那些可能会适用的地方,就来问自己:“ 人物的担心,害怕,希望分别是什么? ”
假如人物不担心和害怕就没有戏剧性冲突,故事就会彻底失败。荒诞的幻想也是一种希望,而且特别能够揭示人物的性格。
情感可以导致一个人变得非常复杂,人物的性格里可能包含自相矛盾的复调交响,导致既能做慷慨大方的事情,又可以做极端邪恶的事情。一个复杂的人物能够同时体现不同的品格,这些品格通常是相互对立的。
同一人物的脑海里可以容纳多少种情感或想法同时翩翩起舞呢?我们能够同时感觉到多少情感
在亲人去世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感受到负罪,愤怒,悲伤后悔解脱,所有这些情感会一股脑地影响着你。我们可以让这些情感在一场戏里逐一的作用于人物的情感。让人物依次有一个悲伤的念头,一个负罪的念头,一个愤怒的念头等等。
我们在小说中寻觅的经验,是完整的经验,我们很少会在一个时间里,只有一种感觉。现实生活很少会如此单纯。危机一般都涉及在多个方面同时遭遇了紧张局势——内心世界的紧张状态,加上外部环境的紧张局势。所以当我们创作的时候要寻找的那种人物最好能同时感受到各种各样的情感。
NO,要写自己可以想象的东西。想象就是认知,是一种特殊的认知类型,想象所揭示的东西可以像现实经验揭示出的东西一样多,甚至更多。
把 “写你所熟悉的事物” ,这条箴言换成 “写你能够搞明白的事物。”
因为所有的人都是由同样的材料和结构组成的,为人之初我们都有同一套完整的情感,同一种为善或者为恶的潜能,如此等等。当我们逐渐步入成人行列的时候,我们往往拥有相同的情感和相同的需要,唯一的差异只在于程度数量有别罢了。
由于生活的磨砺会把人们塑造成不同的模样,所以满足它们的手段会有区别。
比如特蕾莎修女喜欢关爱他人,唐纳德·特朗普喜欢赚钱,而职业杀手喜欢杀人。同样是 “喜欢” 这种情感,但是每个人获得这一情感的方式有所不同。
实际上在我们所有人身上每种情感都会有那么一点儿。在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也都会有一点类似于虐待狂、色情狂、杀人狂、自杀者等那样的本能冲动,即便不是所有人,至少大多数人曾在生命的某个时刻动过杀人的念头。
塑造自己并不熟悉的人物的难点,在于设身处地的把自己置身于人物的处境中,把他们的情况搞清楚,我们可以求助于专业人员,从而获得一些指导。
如果一个人情绪波动很大,心理出现异常,行为反常乃至发疯的时候,我们必须记住两件事情:
第一,无论这个人的行为有多么反常,在他自己眼里这些全都是明智之举。如果我们了解他的生活感受,我们也会认为这些是理智行为。在他们眼里这些反常行为一点也不疯狂。因此,我们要从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行为中发现合乎逻辑的东西。
第二,这项任务没那么容易完成,所以我们还得问自己:“什么情况会让我做出那样的行为我的内心世界要有什么样的念头才能催迫我、驱使我做出那样的事情”解答了这些问题后,我们塑造的人物就会有更高的可信度。
我们的一切行为:理智的、古怪的、明智的、疯狂的都遵循一样的心理学原理,这种心理普遍存在于我们身上,每种心理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那么一点。因此,我们要向自己求助,以找到答案。
一个人物的思想活动是一切活动中最难以把握的部分。通常在前面几稿中极少触及这些活动,肉体反应一般是最早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当它浮出来之后,我们要把它按下水去,因为下面的东西还有很多。
我们只管不停地写下去,在此后的每一稿中,我们会越来越多的沉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中去,最后我们就能如愿以偿。一旦成功,就要考虑把肉体反应全部删掉,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才保留肉体反应。
内心世界是戏剧性、的狂野的、热闹的,不过它也是模糊不清自相矛盾的,因此假如它成为作品里最生硬笨拙,最扎眼的地方,我们也不必大惊小怪。
一定要牢记,不管我们创作什么故事,都要花费漫长的时间才能把人物的内心世界摆平,就像其他创作技巧一样,需要反复练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