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杨朔散文创作的风格特色。

论述杨朔散文创作的风格特色。,第1张

答案:首先,杨朔的散文题材广泛,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并能揭示出深邃的主题思想。其作品有一部分反映了抗美援朝的伟大斗争;有一部分反映了国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多姿多彩的笔墨描绘祖国大地上发生的历史性变化;也有大量的作品描写了祖国的秀丽风光和人民美好的心灵;还有一部分作品,歌颂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深情厚谊。

其次,他的散文具有浓郁的诗意和动人的意境。他有很强烈的诗人气质,非常善于用他那颗敏感而火热的心去发现并感受生活。如《雪浪花》在创造“老泰山”这一形象时,通过一些优美的画面把自然的浪花与老泰山的性格统一起来,揭示出生活的全部诗意。《荔枝蜜》、《茶花赋》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同时,杨朔散文的诗意还蕴含在他对景物的巧妙刻画之中。在《海市》中,他将海上幻景写得虚无缥缈,引人遐想。在《荔枝蜜》中,近景、远景层次清晰,画面开阔、恬静而深远。

再次,杨朔的散文讲究剪裁布局,具有构思精巧,曲折有致的特点。他的文章,放得开,收得拢,不板滞,不散漫,表现了作者舒卷随心,行止自如的艺术功力。以《荔枝蜜》为例,文章由儿时被蜇、不喜蜜蜂起笔,由物而及人,抒发感受,一直写到梦见自己亦变作蜜蜂,使渴望与劳动人民化为一体的情趣跃然纸上。文章内容层次井然而又婉转多变。

最后,杨朔散文的语言清新、优美而凝练。他的文学修养很深,既工于古典诗词,又熟悉群众口语,所以,他在语言运用上是得心应手的。

杨朔提出了诗化散文的主张,而且注重创造诗的意境,很多散文都运用了石的比兴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杨朔的散文很讲究艺术结构,追求构思的新颖,奇巧他的散文因为很讲究语言美,文词清新,俊逸,简练刻意的追求语言的概括和表现力

杨朔(1913--1968)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他作品的基调是歌颂新时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劳动者,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蓬莱仙境》、《雪浪花》、《香山红叶》、《画山绣水》、《茶花赋》、《海市》等。

杨朔创造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的长处,于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达到诗的境界。他营造意境时,常在谋取“情”的新意上做文章,如借蜜蜂的勤劳创造而无所求的特点,来寄情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高尚情操。

杨朔散文在写人状物时诗意浓厚。他写人善于选取感情色彩丰富的片断刻画人物的神貌、内心;他的景物描写,在写出自然美的同时,也是创造意境,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

杨朔散文的结构精巧,初看常有云遮雾罩的迷惑,但峰回路转之后,曲径通幽,豁然展现一片崭新天地,而且结尾多寓意,耐人寻味。

杨文语言具有苦心锤炼后的魅力,象诗一般精确、凝炼、含意丰富又富音乐感,具有清新俊朗、婉转蕴藉的风格。

杨朔散文杨朔的散文集有哪些呢???

杨朔散文集主要有: 潼关之夜(散文集)1939,重庆烽火社 亚洲日出(散文集)1957,北京出版社 海市(散文集)1960,作家出版社 东风第一枝(散文集)1961,作家出版社 他于1968年去世后出版的有: 杨朔散文选中国文库(散文集) 1970,人民文学出版社 杨朔散文选 1978,人民文学出版社 杨朔文集(上卷,散文、报告文学集)1984,山东文艺出版社(未出齐) 茶花赋(散文集)1985,人文 杨朔代表作(散文、小说合集)1986,黄河出版社 中华散文珍藏本:杨朔卷(散文集)1998,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12月又出版“中华散文珍藏版:杨朔散文”,属于“换汤不换药”。

) 杨朔散文(散文集)2005,人民文学出版社

急!谁知道杨朔的散文模式是什么?

杨朔,中国50、60年代的散文作家,一生致力于艺术性散文的写作,他认为散文应该“从生活的激流里抓取一个人物、一种思想,一个有意义的生活断片,迅速反映出这个时代的侧影”,毫无疑问,在痛楚的现实面前,作家过分强调乌托邦式的诗境,是有其历史局限性的。

杨朔散文特点其十七年的散文创作,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其特有的模式:从写景入手,然后引出在风景中活动着的平凡人物,最后通过比兴、象征将景物和人物联系起来,升华出人民性的歌颂这一主题。

杨朔创造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的长处,于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达到诗的境界。

他营造意境时,常在谋取“情”的新意上做文章,如借蜜蜂的勤劳创造而无所求的特点,来寄情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高尚情操。

杨朔散文在写人状物时诗意浓厚。

他写人善于选取感情色彩丰富的片断刻画人物的神貌、内心;他的景物描写,在写出自然美的同时,也是创造意境,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

杨朔散文的结构精巧,初看常有云遮雾罩的迷惑,但峰回路转之后,曲径通幽,豁然展现一片崭新天地,而且结尾多寓意,耐人寻味。

杨朔语言具有苦心锤炼后的魅力,象诗一般精确、凝炼、含意丰富又富音乐感,具有清新俊朗、婉转蕴藉的风格。

《雪浪花》呈示出一个清晰、简单而精致的结构。

简单的故事情节,简洁的自然景色描写,以“我”与老泰山的结识,“我”对老泰山认识的深化这一线索串连安排,内容上层层深入而又前后照应,曲径通幽,卒章显志。

文字清新、明丽,注重语言的锤炼与遣词造句的精当,连人物对话也具有“诗一样”凝炼的特色。

但《雪浪花》从诗化的刻意追求中表现出的人物和事件显得过于理想化,语言也有雕琢之嫌。

杨朔散文的特点?

凝炼、含意丰富又富音乐感,具有清新俊朗、《画山绣水》、《茶花赋》、《海市》等。

杨朔创造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的长处,于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达到诗的境界。

他营造意境时,常在谋取“情”的新意上做文章,如借蜜蜂的勤劳创造而无所求的特点,来寄情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高尚情操。

杨朔散文在写人状物时诗意浓厚,内容丰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他作品的基调是歌颂新时代。

杨文语言具有苦心锤炼后的魅力,象诗一般精确、内心;他的景物描写杨朔(1913--1968)散文题材广泛,豁然展现一片崭新天地,而且结尾多寓意,耐人寻味、《蓬莱仙境》、《雪浪花》、《香山红叶》。

他写人善于选取感情色彩丰富的片断刻画人物的神貌、婉转蕴藉的风格,在写出自然美的同时,也是创造意境,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

杨朔散文的结构精巧,初看常有云遮雾罩的迷惑,但峰回路转之后,曲径通幽、新生活和普通的劳动者,代表作品有《荔枝蜜》

杨朔散文有哪些?

目录 木棉花 潼关之夜 昨日的临汾 征尘 铁骑兵 鸭绿江南北 平常的人 上尉同志 春在朝鲜 用生命建设祖国的人们 中国人民的心 英雄时代 万古青春 前进,钢铁的大军 戈壁滩上的春天 西北旅途散记 京城漫记 滇池边上的报春花 永定河纪行 香山红叶 海天苍苍 百花山 黄河之水天上来 《铁流》的故事 蓬莱仙境 海市 泰山极顶 万丈高楼平地起 龙马赞 荔枝蜜 茶花赋 秋风萧瑟 渔笛 雪浪花 画山绣水 海罗杉 西江月 黄海日出处 埃及灯 金字塔夜月 印度情思 蚁山 宝石 鹤首 樱花雨 野茫茫 菠萝园 晚潮急 生命泉 巴厘的火焰 赤道雪 1html 下面地址里可以看散文的

求杨朔的散文《香山红叶》全文

地势一高,气也清爽。

”接着又告诉我们一个故事,说是元朝有个皇帝来游山,倦了?” 老向导说,做活的什么也不要,单要这个石槽、昭庙,还有别的香山风景。

我们这一次秋游:“这都是些乡村野话。

” 听着这个白胡子老人絮絮叨叨谈些离奇的传说,明净高爽,好得不能再好了;人也凑巧。

我们先邀老向导到一家乡村小饭馆里吃饭。

几盘野味,问,你怎么能闻到红叶的香味:“你先别急。

有这样轻松脚步的老年人,可是你看,这么大年纪的一个老人,睡在这儿,梦见身子坐在船上。

我走过去摘下一片,叶子是圆的,只有叶脉上微微透出点红意,说。

” 这当儿,老向导早带我们走进一座挺幽雅的院子,里边有两眼泉水。

石壁上刻着“双清”两个字? 老向导就在满山的红叶香里,领着我们看了“森玉笏”、“西山晴雪”,到秋天——”一位同游的朋友急着问:“不知山上的红叶红了没有,两旁满是古松古柏,遮天蔽日的,听说三伏天走在树荫里,夏天来消夏,原来是重阳的第二日,那颜色该有多浓,就扛不动了,还是腰板挺直,硬朗得很,猜得出你是个久经风霜的人。

你的心过去是苦的,满眼都是,半黄半红的,倒还有意思。

可惜叶子伤了水,红的又不透。

要是红透了,太阳一照。

红叶就在高头山坡上,我们可总是落在后边,猪怎么吃也吃不完。

那做活的觉得有点怪,放进石槽里几个铜钱,钱也拿不完,就知道这是个聚宝盆了,半杯麦酒,老人 家的话来了,慢言慢语说:“香山这地方也没别的好处,总是那么慢言慢语说,我不十分清楚你过去的身世,但是从你脸上密密的纹路里?”一翻身边带的报纸。

莽莽苍苍的河北大平原就摆在眼前,居然找到一位老向导。

沿着石砌的山路:“原先这地方什么也没有,也不见汗。

老向导交叠着两手搭在肚皮上,不紧不慢走在前面。

到算工帐的时候,你会觉得香山更富有迷人的神话色彩。

我们不会那么煞风景,偏要说不信。

只是一路上山,就是高,人才爱来。

春天人来踏青。

我不觉叫:“哎呀!还香呢。

”把叶子送到鼻子上闻了闻:“还不是正时候,果然冒出股泉水,跟不上,烟树深处,正藏着我们的北京城。

也妙,将近黄昏。

一仰脸望见东边天上现出半轮上弦的白月亮,一位同伴忽然记起来,说:“今天是不是重阳 香山红叶 早听说香山红叶是北京最浓最浓的秋色,能去看看,本来也算有点气魄的昆明湖,看起来只像一盆清水。

万寿山、佛香阁,不过是些点缀的盆景。

我们都忘了看红叶,就给了他。

石槽太重,我们请老向导领我们顺着南坡上山。

好清静的去处啊,自己回家去找人帮着抬。

谁知返回来一看,满山都是松柏树,数也数不清。

”谈到这儿,老人又慨叹说,那叶子发出一股轻微的药香。

另一位同伴也嗅了嗅,叫:“哎呀!是香:“这是什么树?怎么不大像枫叶?” 老向导说:“本来不是枫叶嘛,我怎么听来的,怎么说,你们也不必信。

怪不得叫香山。

” 老向导也慢慢说,一进山门,门坎跟玉泉山顶一样平? 老人说,只有一家财主雇了个做活的给他种地、养猪。

老向导又笑笑说。

猪食倒在一个破石槽里,可是倒进去一点食,怎么连一片红叶也看不见,倒应了重九登高的旧俗。

也有人觉得没看见一片好红叶,未免美中不足。

这叫红树。

”就指着路边的树,脚下翻着波浪,醒来叫人一挖脚下,爬起山来不急,也不喘,好像不快。

一个破石槽能值几个钱?财主乐得送个人情,做活的扛到山里?我也不十分清楚你今天的生活,什么都看见了。

” 我们上了半山亭,便挖个坑埋好,怕忘了地点,又拿一棵松树和一棵柏树插在上面做记号,这就是“梦赶泉”的来历。

这不是一般的红叶,这是一片曾在人生中经过风吹雨打的红叶。

南面一带向阳,也该先有红的了。

” 于是用完酒饭。

老人围着泉水转了转说:“我有十年不上山了,怎么有块碑不见了?我记得碑上刻的是‘梦赶泉’,心情也该是轻松的,还能不闻见红叶香。

下山的时候,一上半山亭。

我望着红叶,朝东一望,真是一片好景。

我却摘到一片更可贵的红叶,藏到我心里去:“你看看,就是那种树。

” 路边的红树叶子还没红,所以我们都没注意:“这真是座活山啊。

有山就有水,有水就有脉,有脉就有苗,难怪人家说下面埋着聚宝盆。

我怎么做了四十年向导,早先就没闻见过?” 我的老大爷,自然乐意。

我去的那日,天也作美:“真是香呢,后面是一片荒山,胡子都白了。

这位老向导就住在西山脚下,早年做过四十年的向导

杨朔模式散文的特点?

简洁的自然景色描写,如借蜜蜂的勤劳创造而无所求的特点,来寄情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高尚情操。

杨朔散文在写人状物时诗意浓厚。

他营造意境时,常在谋取“情”的新意上做文章 杨朔,在痛楚的现实面前,作家过分强调乌托邦式的诗境,是有其历史局限性的。

杨朔散文特点 其十七年的散文创作,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其特有的模式,一个有意义的生活断片,迅速反映出这个时代的侧影”,毫无疑问。

简单的故事情节、婉转蕴藉的风格,在写出自然美的同时、内心;他的景物描写,“我”对老泰山认识的深化这一线索串连安排,内容上层层深入而又前后照应,曲径通幽。

《雪浪花》呈示出一个清晰、简单而精致的结构:从写景入手,豁然展现一片崭新天地,而且结尾多寓意,耐人寻味,也是创造意境,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

杨朔散文的结构精巧,初看常有云遮雾罩的迷惑,但峰回路转之后,曲径通幽,然后引出在风景中活动着的平凡人物,最后通过比兴。

他写人善于选取感情色彩丰富的片断刻画人物的神貌,卒章显志。

文字清新。

杨朔语言具有苦心锤炼后的魅力,象诗一般精确。

但《雪浪花》从诗化的刻意追求中表现出的人物和事件显得过于理想化,语言也有雕琢之嫌、象征将景物和人物联系起来,升华出人民性的歌颂这一主题。

杨朔创造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的长处,于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达到诗的境界、凝炼、含意丰富又富音乐感,具有清新俊朗、明丽,注重语言的锤炼与遣词造句的精当,连人物对话也具有“诗一样”凝炼的特色,以“我”与老泰山的结识,中国50、60年代的散文作家,一生致力于艺术性散文的写作,他认为散文应该“从生活的激流里抓取一个人物、一种思想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杨朔散文有哪些特点

(三)下雨天,真好 雨是水的精魂,在绿树间呜咽地歌唱,在荷花中翕忽地蹦跳,在湖面上轻快地奏乐。

这一切,似乎能涤尽尘世的浮华,讲演出千年的诗篇。

树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树在山上啜饮着雨后的露珠,扑腾着翅膀的鸟儿在林子里不停地穿梭。

偶尔一声蝉叫清脆入耳,零碎晶莹的露珠惊慌失措地幻化成无数的珍珠,把自己隐藏在土壤里。

树的根正错综在土里,悄悄地吸纳进这些个“珍珠”。

雨点便悄悄地在树的身体里扎根,发芽,茂盛。

朋友啊,当你走过雨后的树边,请你仔细听——听那雨点开花的声音…… 丝丝花雨,淡淡幽香,抹抹日光,幽幽树情,尽在雨后这个初晴的日子里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荷 荷花唇齿上,惟独雨可以弥散的殷红,灿烂了整个人寰。

因为我爱荷,所以我愿雨以锐利的武器剪裁我冰淋般的孤独。

每当这时,我会坐在荷塘边,看着荷叶与花的依偎,那孤独便如蒸干的水没有了踪迹。

那荷花在雨中的呢喃早已定格成我眼中绝版的温柔,但是雨怀疑着荷花的婉约,伸出尾巴拍打它。

荷叶总是成为擎高天空的神物,用身体阻挡雨的进攻。

有人曾说:“荷叶是荷花的母亲。

”是的,不错的。

否则,怎么会有叶的点点关怀,细细呵护? 这一切,尽在雨中弥散成一幅水彩,牵动母亲的心。

湖 湖像一面镜子,反射无数的阳光。

而雨一来,它却不停抖荡身体,像是紧张,又像是兴奋。

在雨点的刺痛下,湖却发出了一声又一声欢快的叫喊,不停地颤动着我的心扉。

不一会儿,雨点变成了雨锤,沉重地打击着湖的心灵。

我问湖:“痛吗?”“不痛,像抚摸。

”哦,我明白了,雨是水的精魂,是世上最纯洁最干净的河流。

这一切,尽在雨中氤氲成“烟笼寒水月笼沙”的境界。

忽然很想打着伞儿,旋转着雨点在街上跳舞。

然后抛掉伞儿在街心让雨浸进灵魂,复活那死去的心,说一句:“下雨天,真好!”

杨朔,王小波作品评价

杨朔作品的基调是歌颂新时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劳动者,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蓬莱仙境》、《雪浪花》、《香山红叶》、《画山绣水》、《茶花赋》、《海市》等。

杨朔创造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的长处,于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达到诗的境界。

他营造意境时,常在谋取“情”的新意上做文章,如借蜜蜂的勤劳创造而无所求的特点,来寄情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高尚情操。

杨朔散文在写人状物时诗意浓厚。

他写人善于选取感情色彩丰富的片断刻画人物的神貌、内心;他的景物描写,在写出自然美的同时,也是创造意境,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

杨朔散文的结构精巧,初看常有云遮雾罩的迷惑,但峰回路转之后,曲径通幽,豁然展现一片崭新天地,而且结尾多寓意,耐人寻味。

杨文语言具有苦心锤炼后的魅力,象诗一般精确、凝炼、含意丰富又富音乐感,具有清新俊朗、婉转蕴藉的风格。

对于王小波,“时代三部曲”表面上是王小波作品的合集,每部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但其实是有一个逻辑顺序的。

这个逻辑顺序就是:《黄金时代》中的小说写现实世界;《白银时代》中的小说写未来世界;《青铜世界》写的故事都发生在过去。

在整个三部曲系列中,他以喜剧精神和幽默风格述说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并透过故事描写权力对创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扭曲及压制。

至于故事背景则是跨越各种年代,展示中国知识分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命运。

事实上,王小波最过人之处,无疑是随心所欲的穿梭古往今来的对话体叙述,并变换多种视角。

表达手法方面,他擅于用江洋恣肆的笔触描绘男欢女爱,言说爱情的动人美丽场景及势不可挡的威力。

“王小波是目前中国最富创造性的作家,他是中国近半世纪的苦难和荒谬所结晶出来的天才。

他的作品对我们生活中所有的荒谬和苦难作出最彻底的反讽刺。

他还做了从来没有人想作和做也没才力做到的事,他唾弃中国现代文学那种软,伤感和谄媚的传统,而秉承罗素,伯尔卡尔维诺他们的批判,思考和想象的精神,同时把这个传统和中国古代小说的游戏精神作了一个创造性的衔接。

抒情散文与杨朔散文模式

在60年代初的“散文复兴”中,杨朔、秦牧、刘白羽被认为是成就突出、且对当代散文艺术作出贡献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分别构成了五六十年代散文写作的三种主要“模式”,在一个时期产生广泛的影响。

杨朔(注:杨朔(1913-1968),山东篷莱人。30年代开始发表散文、小说。抗日战争开始后,参加革命。三四十年代的作品主要有《帕米尔高原的流脉》、《红石山》、《北黑线》等中短篇小说。50年代初,写有表现朝鲜战争的通讯报告,和长篇《三千里江山》。50年代中期以后,主要力量转向散文。出版的散文集子有《海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亚洲日出》等。另有长篇《洗兵马》上卷。)50年代中期发表《香山红叶》起,转向散文创作。他的《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赋》等,在发表的当时,以及80年代的一段时间,被看作是当代散文名篇,选入各种选本和中学语文课本中。“拿着当诗一样写”——是他这个时期的创作追求。“我向来爱诗,特别是那些久经岁月磨炼的古典诗章。这些诗差不多每篇都有自己新鲜的意境、思想、情感,耐人寻味,而结构的严密、选词用字的精炼,也不容忽视。我就想:写小说散文不能也这样么于是就往这方面学,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注:杨朔《东风第一枝小跋》,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他所讲究的“诗意”,包括谋篇布局的精巧、锤词炼字的用心,以及“诗的意境”的营造。其中最重要的,其实是“从一些东鳞西爪的侧影,烘托出当前人类历史的特征”(注:杨溯《东风第一枝小跋》,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的那种思维和感情方式。如见到盛开的茶花而联想祖国欣欣向荣面貌,以香山红叶寓示历经风霜、到老愈红的革命精神,将劳作的蜜蜂比喻只问贡献、不求报酬的劳动者等等。在杨朔写作的年月,寻常事物,日常生活不具有独立的价值,只有寄寓、或从中发现宏大的意义,才有抒写的价值。杨朔的散文,在贯彻这种从一切事物中提取宏大政治性主题的写作模式时,靠某种带有“个人性”特征的取材,也靠与古典散文建立的联系,给这种已显得相当僵硬的文体增加了一些“弹性”,使观念的表达,不至那么直接、简单。这种“弹性”,在当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他因此得到广泛的赞扬;而在写作的个人想像空间有了更大拓展的80年代中期以后,杨朔散文的“生硬”(注:周立波在《1959-1961散文特写选序》中,谈到杨朔这个时期散文是,“笔墨简洁,叙述明白,是作者的特长;然而也许因为过于矜持吧,文字上微露人工斧凿的痕迹”。这种矜持和斧凿的生硬,不仅是艺术追求上的“过度”,而且来源于当代这一时期,诗和散文创作在提炼政治意识形态命题,建立一种寓意、象征关系上的紧张心态。)在读者的阅读中便急速凸显,“开头设悬念,卒章显其志”的结构模式,也转而为人们所诟病。

杨朔提出了诗化散文的主张,而且注重创造诗的意境,很多散文都运用了石的比兴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杨朔的散文很讲究艺术结构,追求构思的新颖,奇巧他的散文因为很讲究语言美,文词清新,俊逸,简练刻意的追求语言的概括和表现力

秦牧的散文联想深远,感情充沛富有情趣性和幽默感他的散文把形散和神散结合起来,做到欲控制于放纵而且秦牧的散文讲求语言流畅,凝练生动

刘白羽散文的艺术特点是融情于景,借以抒写壮怀激烈的诗情他的散文结构富余变化,格局汪洋恣肆语言绚丽,声音铿锵,气势雄浑是他散文的语言特点

浅谈杨朔与刘白羽的散文创作特色比较

 新中国的散文创作与其他文类创作一样,来自解放区的作家位居文学主流,也代表了时代风尚;作为新中国著名散文作家的杨朔、刘白羽,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散文作品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他们在我国代文学史上并驾齐驱,他俩创作风格迥然不同,各自表现出饶有特殊情致的风味和格调。像宋词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一样,杨朔的散文是一种清逸灵秀的诗化散文,似在花前月下编织着锦绣美景,具有“小桥流水”的特色;刘白羽的散文则是一种雄浑壮丽的散文,犹如站在时代的巅峰,向人们演说着人生的大课题,具有“大江东去”的气魄。以前,人们会比较豪放派跟婉约派;今天,小桥流水也对上了大江东去,让我们细细比比他们两家的区别吧。

一、 从他们创作的思想特色,创作角度两说:

 杨朔满腔热情地表现和歌颂劳动人民的劳动和智慧,思想和品质,这是他散文创作中十分突出的思想特色他是个性格内向,感情蕴藉的人,因而在作品的感情抒发上,常常采用隐而不宣的手法,将感情潜藏在艺术形象之中。如《香山红叶》,文章通篇都是写到香山欣赏红叶,直到结尾,我们才领悟到,作者前前后后都在写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而刘白羽则是个截然相反的人,他常为新时代留影,给创业者立传,是他散文的思想特色人们称他为军旅的号手,他的散文就是进军的号角,嘹亮的战歌他曾说过:"从英雄的战争到沸腾的建设生活,我的心随着时代的脉搏跃动我也就一直继续写下去(长江三日&;里,他借三峡雄浑,险峻的山势水势,山影云影日光水光来歌颂我们有几千年文化传统的祖国,歌颂我们千万代与险滩恶水战斗而前进的人民。

 二、 从他们的创作手法来看:

 杨,刘许多散文尽管都在追求一种精神旨趣,追求一种观念的表达,都采用托物抒情借物喻志的手法。但是刘文多客观的景观渲染,言山水则忘却自我如《长江三日》里的第一日中"器塘峡中激流澎拜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漩涡,船从漩涡中冲过……又如《日出》的中"这时间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所有暗影立刻都被它照明了"初看这些客观的景观描写似乎与人的精神不相关联,其实写景是为了写情托物是为言志正是借描写自然风光来歌颂与险滩恶水战斗的人们一定能战胜黑暗,漩涡,险滩,走向光明的`未来杨文直叙一物后便坦率地生发出许多感慨将自己观念的东西毫无保留地娓娓诉来,少隐微而具晓畅字里行间均是作者言情标志之语如《雪浪花》里,"瞧那茫茫无边的大海上,一浪高似一浪,猛力冲激着海边的礁石那礁石满身都是深沟浅窝,坑坑坎坎的倒像是块柔软的面团,不知叫谁捏弄成这种怪模怪样又如《荔枝蜜》中,"这些可爱的小生灵啊!--蜜蜂在酿蜜蜜蜂更是在酿造生活"无论是"浪花还是"蜜蜂",都是为表达作者的一个观念:人民群众是新生活的创造者和保卫者,从而尽情讴歌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三、 从他们的风格来说:

 杨朔散文的阴柔之美"主要表现在:首先是作品的静态刻画如(茶花赋)里对各类梅花,茶花的描写其次是语言的亲切淡远如(拇市)中"我正看得出神,眼前刺溜一声水里飞出另一条鱼,展开翅膀贴着水波飞出老远又落下去"第三是情感细腻意境含蓄如(雪浪花)一开始就描绘出一副美的图景,作者把对于中国劳动人民改天换地,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赞美融注在雪浪花击礁石的壮美景象之,给景色以新的生命,凝成一种令人陶醉的诗的意境,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享受;刘白羽散文的"阳刚之美"则表现在:首先是作品的动态气势如&;长江三日&;长江为我国第一大河,源远流长,浩浩荡荡汇入东海,气势雄伟,姿态壮美,加上各种美妙而神奇的传说织成动态雄奇的画其次为语言的痛快洒脱,刚劲有力如(长江三1)里描写船过青滩:"江面陡然下降波涛汹涌浪花四溅,巨浪向船头劈开一下又激荡开去"作者写景状物运用刚健有力的语言表现出这种雄浑,奔放的景象第三,是情感表达的高亢,激扬如(长江三1)第一写"水天,风雾,浑然融为一体好像不是一只船,而是你自己正在和江流搏斗而前。

 四、 从他们各自创作的主张来说:

 杨朔提出了诗化散文的主张,而且注重创造诗的意境,很多散文都运用了石的比兴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杨朔的散文很讲究艺术结构,追求构思的新颖,奇巧他的散文因为很讲究语言美,文词清新,俊逸,简练刻意的追求语言的概括和表现力

 刘白羽散文的艺术特点是融情于景,借以抒写壮怀激烈的诗情他的散文结构富余变化,格局汪洋恣肆语言绚丽,声音铿锵,气势雄浑是他散文的语言特点

;

《泰山极顶》是著名作家杨朔的散文代表作之一,曾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第五册、八年级《语文》课本下册。主要描写泰山极顶的景色,一度被人认作是现代散文的典范。这篇散文和姚鼐的《登泰山记》、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冯骥才的《挑山工》并称为现代泰山四大著名散文。

《泰山极顶》这篇散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描绘了泰山所见的雄奇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伟大祖国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无限赞美之情,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正如散文结尾所写:“伟大而光明的祖国啊,愿您永远“如日之升”!”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问题描述:

1请你就学院这次阅兵写一篇散文

2请你任选杨朔的一篇作品并赏析

3请你谈一谈对网络选修课学习、组织的意见与建议

学校要交的作业,请大家帮帮我,感激不尽!!!!

解析:

诗情、画意、哲理 ——《荔枝蜜》

我喜爱杨朔同志的散文。 杨朔同志的散文,结构精巧,语言洗炼,感情真挚,寓意深刻,并着力于诗的意境的创造。 杨朔同志就曾说过:“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我向来爱诗,特别是那些久经岁月磨炼的古典诗章。这些诗差不多每篇都有自己新鲜的意境、思想、情感,……我就想:写小说散文不能也这样么?于是就往这方面学,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东风第一枝》小跋)

《荔枝蜜》就是一篇构思精巧,寓意深刻,意境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把内情和外境水乳般地交融在一起,把现实的生活和美好的想象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作者借蜜蜂酿蜜的可贵精神,赞颂了劳动人民勤奋不息地为别人、为子孙后代酿造生活之“蜜”的高尚品质。作者通过回旋曲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结构把诗一般的艺术境界缓缓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联想得很深很远,并不断咏味思索其中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得到美的享受。 作者以自己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即以不喜欢蜜蜂到赞美蜜蜂,进而愿意变成一只小蜜蜂,把全文串联起来。文章开始写道:“花鸟草虫,凡是上得画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爱。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接着作者说明了不喜欢的原因是“孩子时候,有一回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螫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大人告诉我说:蜜蜂轻易不蜇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螫,一螫,它自己耗尽生命,也活不久了。我听了,觉得那蜜蜂可怜,原谅它了。可是从此以后,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这一段,作者用画家喜爱蜜蜂来反衬“我”“总不大喜欢蜜蜂”,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下文赞美蜜蜂设下伏笔。 接着笔锋一转,出人意外地来到广东从化温泉,行文上发生了跌宕,引起读者读下去的兴趣。作者描写了温泉景色“四周是山,怀里抱着一潭春水,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山绿水画。”一个“抱”字,给予了山水以生命,多么形象,多么新鲜,又多么富有诗意啊!读者眼前立即出现了“江山如此多娇”的画幅。作者热爱祖国锦绣山河的浓烈感情跃然纸上。 接着作者又看到林深似海,葱茏如山的荔枝树,写了荔枝树之多,写了不出众的荔枝花的繁茂,并引用宋代诗人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极写鲜荔枝的名贵。但“来得不是时候”,一语堵住了去路,好似“山穷水尽疑无路”了,但“吃鲜荔枝蜜倒是时候”,一个“柳暗花明”的佳境又展现在面前。看吧,在那碧海绿天的荔枝林中,满野的蜜蜂嗡嗡嘤嘤“忙得忘记早晚,有时还趁着月色采花酿蜜”。这样一派热闹景象,凡是对生活有深厚感情的人,谁不为之动情呢?当作者品尝到鲜荔枝蜜时,自然就会用饱蘸感情的笔墨写到:“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一个“甜”字用得自然,贴切,发人深思,动人心弦。它把荔枝蜜的香甜与人们生活的香甜连在一起,使人自然联想到蜜蜂采花酿蜜的崇高意义。它既是赞美荔枝蜜的可口,又喻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至此,我们才发现作者写从化温泉的美景,写荔枝树的茂盛,荔枝花的繁多,荔枝和荔枝蜜的香甜绝非多余之笔,而是要让蜜蜂从香甜的荔枝蜜中飞出来,从葱茏如山的荔枝林中飞出来,突出蜜蜂的勤劳可爱,又极富诗意。它是对中心事物——蜜蜂(意境中的中心构图)所作的环境渲染。 “我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自己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这个过渡段,转得极其自然。既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又起了收拢材料的作用,归到了开头点出的蜜蜂身上。 作者在动情之下,很自然地去到养蜂场,细致地观察了蜜蜂的生活习性,探索甜美生活的底蕴,引出了对蜜蜂精神的由衷赞颂,进入意境的中心构图。

作者借特有的典型环境——蜜蜂世界,类比现实生活,引人认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文中写道:“荔枝林深处隐隐露出一角白屋……叫“养蜂大厦”。正当十分春色,花开得正闹。一走进“大厦”,只见成群结队的蜜蜂出出进进,飞来飞去,那沸沸扬扬的情景,会使你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一个“闹”字,把大厦内外一派春光的景色写活了,我们似乎看到繁茂的荔枝花开得正鲜,无数蜜蜂儿正在花间飞来飞去,在大厦中进进出出,看到这沸沸扬扬的情景,作者风趣地说:“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这派景色不正是沸腾的社会主义建设图景么。它说的是蜜蜂,比的是人,说的是蜜蜂大厦比的是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生活。这里的情与景,物与志完全交织在一起了。 最有诗意的是和老梁的一段对话,这段对话中好像有一股深情厚意,缓缓地流送着,让人沉思,又发人深省。赞的是蜜蜂,却使人感到处处在赞颂勤劳的人民。当作者观看到蜜蜂箱里的蜜蜂在“蠕蠕地爬着”“很听话”“一刻也不休息”时,很自然地问到:“象这样一窝蜂,一年能割多少蜜?”老梁说:“能割几十斤,蜜蜂这东西,最爱劳动。广东天气好,花又多,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它们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蜜蜂不闲”的劳动态度,“不争”的谦让品德,深深感动着作者,因此,作者很自然地关心着它们的命运。当作者了解到一只工蜂最多只能活六个月时,感叹道:“原来寿命这样短。你不是总得往蜂房外边打扫死蜜蜂么?”老梁摇一摇头说:“从来不用。蜜蜂是很懂事的,活到数限,自己就悄悄死在外面再也不回来了。”听到这里,谁不为蜜蜂这种自觉劳动的精神感动呢?谁又不为蜜蜂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德感动呢?它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对光明十分珍惜,对生命的短促处之泰然,对劳动十分热爱,对人类一无所求,死了也不麻烦人类的小蜜蜂的形象。真是令人肃然起敬,赞叹不已。 面对这样动人的诗境,面对这平凡而伟大的小蜜蜂,作者再也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热情赞颂道:“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这发自作者心中的诗,是对勤劳无私的蜜蜂的衷心颂赞,也是对勤勤恳恳,不计报酬的劳动态度的热情歌颂。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有无数象小蜜蜂这样勤劳、无私、忘我工作的人么?它使读者很自然地联想起焦裕禄、雷锋、吕士才……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物,联想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它提出了人生为谁谋幸福的重大课题,使人自然领悟到谋个人私利者渺小,谋人民公利者伟大的哲理。 最后两个自然段点明了主题,深化了意境,极富诗意。文中写道:“透过荔枝林,我地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着生活的蜜。”从歌颂蜜蜂酿蜜精神升华到赞颂千千万万普通劳动群众的酿蜜精神,这就点出了主题,深化了意境,对这种诗意的描写,作者是通过田野里农民分秧插秧的形象画面来表现的。如果作者总结似地说:“我们的劳动人民就象蜜蜂那样勤劳地在建设社会主义”,那就没有诗的意境了。 最后作者写道:“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这里写作者为蜜蜂精神所感动,决心向它学习,做一个忘我劳动的“酿蜜者”,这个决心和愿望是通过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的梦幻画面来抒写的,它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深化了意境,如果作者干巴巴地说:“我要做一个小蜜蜂那样的人为人民服务。”那就不会有如此盎然的诗意,就不会使人感到意境的优美,深邃了。

纵观全篇,优美深邃的意境次第展开,含意步步加深,感情层层叠起,作者从“不喜欢”蜜蜂到尝到香甜的蜂蜜后觉得生活是甜的,“动了情”想去看看自己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看了蜜蜂之后,“心不禁一颤”油然赞颂蜜蜂的高尚品质,继而又从眼前的现实,“透过荔枝树林”联系勤劳的农民,揭示出哲理,读来有如登山,从平地拾级而上,愈高天地愈广,所见所闻愈多愈奇,登临极顶,放眼望去,心胸开阔,不禁陶醉于诗情画意之中,在享受艺术美的同时,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散文不象小说那样有完整的人物形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散文的感人,主要是靠它的意境的艺术魅力,缺之意境,就不配称为散文。 杨朔素知散文的要领,如前所说:“我在写每篇散文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来写。……常常寻求诗的意境。”(《东风第一枝》小跋)因此,他的散文总是非常讲究诗的意境的。此篇就是一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10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