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竹子生长在荒野外,又高又直的竹梢高耸入云霄。然而却没人能欣赏它那高洁的节操,只好抱着坚贞自守的高洁。耻于作染上湘妃泪缠绵情感的象征,更不屑作达官贵人娱乐遣兴的丝竹管弦。有谁能施展妙技把竹制成长长的竹笛,一经吹奏竹笛定当发出龙吟虎啸之声。
手法: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情感:①《咏竹》通过描写竹子身居荒野、高耸向上、外直中空等特点,赋予竹子不慕奢华、不媚俗、高洁、坚贞、追求理想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竹子高洁品性的赞美。②此竹不愿承载妃子之泪,也不愿做上宫佳人所奏之琴,却乐为知音所用,表达了自己要像竹子一样坚贞高洁,追求梦想,愿为国家效力的高尚志趣。
摘 要:竹笛的音色明亮清脆,高亢流畅,婉转动听,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它既能演奏悠长、高亢的旋律,又能表现辽阔、宽广的情调,同时也可以奏出欢快华丽的舞曲和婉转优美的小调。本文探讨了竹笛的清韵与演奏教学的创新。
关键词:竹笛;清韵;演奏;教学创新;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J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125-01
竹笛是我国古老的民族管乐器之一,距今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在八千多年历程中的沿革和发展,中国竹笛艺术是如此地瑰丽多姿,历代文人曾为它写下了无数美妙的诗篇:“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促杜工部潸然肠断,使喻成龙鬓发成霜。”
竹笛作为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入门简单,容易上手,所以学习演奏竹笛的人也越来越多。经过历代大师、演奏家们不断的研究发展,已从笛子的本身构造和演奏技巧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笔者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先进文化的传播加快,竹笛演奏的教学也要与时俱进,进行创新,才会更适合现代人的口味与精神境界。
1、注重对音色的把握。不同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演奏时需贴切地表现乐曲的情绪。作为演奏者除了使笛子具有美妙的音色外,还要能驾驭将各种音色随时变化的能力。如《我是一个兵》,一入拍便是进行曲曲式,为了表现军人雄壮而气势的形象,音色上要求铿锵有力;再如根据昆曲移植改编的《姑苏行》,旋律优美、流畅、如诗如画。在音色上,引子要求宁静,行板要求优雅。一般说来,表现高兴欢乐的情绪,音色须明亮而有光彩;表现仇恨、愤怒的情绪时,音色要粗犷有力,音坚实;表现神秘、阴暗气氛时,音色应暗淡、淡远、飘渺些;表现气势宏伟、感情强烈的乐句时,音量宜放大,音色洪亮,强调力度;表现抒情的乐曲时,音色须柔和深情,有层次感。竹笛演奏一部作品时,需注意用不同的音色表达不同的情绪。
2、注重强化学生的音乐理论水平。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音乐理论水平,笛子艺术事业的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师傅带徒弟式的模式,根本不会有发展和创新。就是基本功练的再扎实,各种技巧运用的再自如,也不会有发展和创新的意识。勉强只能是演奏完某一作品,不会更深层的理解音乐作品内容和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某种思想情感,更谈不上二度创造及音乐作品的美化。音乐理论水平也是同样,如果水平较差,每首乐曲都得让老师一句一句的教,死记硬背,这样也不会有什么发展,充其量是一名年轻的匠人,永远不会成为演奏家、大师。要真正把别人的知识和技能变为自己的,能活学活用,就必须有较高的音乐理论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创新,才能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推动笛子艺术事业的发展和创新。
3、注重演奏的韵味。一个竹笛好手,不仅能准确地领会和传达乐曲的艺术意境,同时还能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挖掘出乐曲里别人没有料到的内涵。听同样一首乐曲,有些人演奏的很具感染力,而有些人演奏起来索然无味,其区别往往就在韵味上。韵味的表现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也可以看出其对演奏技术的熟练把握程度,更能看出一个人的创造力。韵味无法标在谱子上,须由演奏者自己去体会和创造。我们演奏乐器要入味儿,出神韵,除了经过练习掌握基本功与技巧以外,就要在韵味上下工夫。由于韵味存在于各种艺术样式之中,我们有必要熟悉多种艺术,尤其是有形的视觉艺术,如书画、摄影等,感受其中传送的韵味,我们要多听、多唱、从传统戏曲、民间音乐中吸取韵味。久而久之,经过熏陶,融会贯通,可入幻化之境,至此神妙毕出,韵趣自成。
4、注重演奏前的吟谱。吟谱不是干唱,而是发自内心的低吟,反复领会,可以深得乐曲的内蕴,从而做到一音三韵,再取乐器模仿之。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有对学生耐心、尽责、平易近人的教学态度与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能更好的化解学生上课紧张的情绪。特别是学生在吹奏高音很困难的时候,他们内心会特别紧张,作为教师,要学会合理的引导他们,用鼓励的话语告诉他们,放松心情,记住演奏的要领,平心静气的去演奏,只有首先解决了他们思想的问题,他们才会大胆的、放手去演奏。演奏时,切记出音不可造作,忌讳形体动作,音调高低自然,轻重适度,装饰恰如其分,如游云之飞太空,悠悠扬扬,无窒无碍,使人闻之回肠荡气,怡情悦性,顿释胸中块垒,这便是学艺的过程中“功夫在诗外”一说的真切内涵。
5、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代表着笛子艺术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在教与学上下大力进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创造自我创新的空间。多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讨交流,从中发现他们的不同特长并予以引导、鼓励,再多列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人物的实例,使他们从中得到启发,从而激起他们学习和创新的积极性,在活跃轻松的学习气氛中,他潜在的能量和创新意识才能表现出来。从此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创新意识,学生爱学、老师爱教,天长日久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就会一天一天的进步,一天一天的增强创新意识。
竹笛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竹笛演奏要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不但需要学生长时间的刻苦的训练与勤奋的思索,竹笛演奏的教学也要与时俱进,进行创新,才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
我不知道你是不是问吹横笛,要是,就接着往下看。 首先:笛子,笛膜要调整好。 然后:姿势站好。 其次:用气要对。 关键:口型要准确 做着很简单:找到自己微笑时的样子,两嘴角边向牙齿上靠(口径要准),嘴前部尽量保持小口风,再吹就ok了
竹的伟大还在于它能制成各色的物品,小巧精致的竹篮能盛放物品;坚实的竹凳、竹椅能让人坐着舒心;精制的竹席又是盛夏必不可少的。竹制的钓杆虽不是金贵之物,但却是实用的。小时就是用它一次次为餐桌上增添了新鲜的鱼汤,在那生活并不富裕的年代,这样的日子也就算是幸福了。竹还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秀长的竹节制成一支支竹笛、箫等乐器,随即,天空中就会响起一曲曲动人的思乡曲,竹把我们的情感融化在这一个个优美的音符之中。"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这是苏轼对竹的一往情深;"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先娟娟秀,风吹片片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是杜甫笔下竹的娟秀……有了文坛先圣们的赞美,竹子也就更加被文人墨客看好了。
竹子的清高或许是它消失的真正原因,有一日,小村的边上建起了一座小化工厂,从此竹子就走向了灭绝。没有竹的日子,人们一样快乐,那是经济腾飞的结果。然而,竹林在我的心中却占据了很大的一块,在竹林中,有着我无忧无虑的童年,有过我的欢笑、我的快乐。
鲜嫩的竹笋是我最喜欢的食物,笋衣包成的粽子又是那样的异常清香。日暮西斜时,成群的鸟雀是我追击的目标,虽说手中有的只是一把由几根橡皮筋制成的弹弓,射出的小石子未必能击中鸟雀,但兴奋的心情却是无法形容的。爬竹子、荡秋千、掏鸟窝……竹的清雅高洁,因此与文人墨客产生了不解之缘,以至于到了"不可居无竹"的地步。在院子里种上一丛竹子,它在带给你绿色的同时,也给生活增添了一份雅致,于是就有了"新篁才解箨,寒色已青葱。冉冉偏疑粉,萧萧渐引风。扶疏多透日,寥落未成丛。唯有团团节,坚贞大小同。"、"近窗卧砌两三丛,佐静添幽别有功。影镂碎金初透月,声敲寒玉乍摇风。无凭费叟烟波碧,莫信湘妃泪点红。自是子猷偏爱汝,虚心高节雪霜中。"的感慨,元稹与刘兼把新竹的静幽和坚贞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隐在山间的的小舍,那几丛青翠的竹子就是全部的装饰,隐士就像仙者神客,在院间品茗赏竹,这大概就是我们从小就被灌入的世外仙境之美景吧。
竹影摇曳的日子已成过去,只有那编有美丽图案的竹席依然在夏日里伴着怕热的我,失去生命力的竹子整个被用作了晾衣服的工具,长年的日晒雨淋,早已失去了原有的绿色,变成了泛黄的回忆。
也没见竹子的开花,但它却真正地在我的面前消失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