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起源于劳动说有什么依据

舞蹈起源于劳动说有什么依据,第1张

关于舞蹈的起源,真是众说纷纭,各执其词。比较流行的说法有劳动说、图腾和巫术说、性爱说、模仿说等。

1、劳动说

劳动说认为,舞蹈的起源是随着人类生产劳动而产生的。劳动创造了人自身,是劳动使人脱离了动物界,也是由于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艺术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创造了舞蹈艺术的物质载体—人的灵活自如的、健美的、有着丰富表情功能的身体。而且,动作和节奏与劳动是密切相关的,不管是哪一种劳动,人的手脚总是要活动的,手用以拍打,脚用以踩踏,在某种动作连续重复过程中,就产生有规律的节奏,再伴以呼喊或打击石块和木棍,最原始的舞蹈就出现了。劳动说是我国许多舞蹈史论工作者所赞同的理论。从原始人的一些洞窟壁画中很多表现他们狩猎生活的舞蹈场面;从原始舞蹈的现代遗存中许多反映狩猎和种植生活内容的舞蹈中都可以使人们看到舞蹈起源于劳动。如西班牙东海岸克鲁库地方的洞画,画了有女性参加的狩猎舞的画面。画中的女猎人,腰部以上筋肉紧张,十分传神。一九三二年,德国福罗贝纽斯教授在北非费耶赞地方发现的岩画,大约是纪元前三万年左右的遗迹。这幅画表现了一群人扑击猎物的狩猎舞蹈,给人以更为深刻的印象。

另外,一些原始民族所跳的舞蹈也往往是他们狩猎生活的再现。如西非赤道下的土人出猎大猩猩时,令一人装扮大猩猩,表演为猎者所杀死的情形。北美洲达科太人出猎

熊前,也行猎熊之舞。即:一人披熊皮,戴熊头,化装为熊的形状,结果被猎人加以驯服。西坷人的狩猎跳舞则分全族人为两部分,一部分饰水牛,佩带水牛的皮角为标记,一部分饰为猎人,佯作将全群牛包围杀掉。而在一些从事农业劳动的原始民族那里,他们所跳的舞蹈则与他们的劳动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如马里亚人有一种马铃薯舞。初生的作物容易被东风损伤,所以女人们便到田地里去跳舞,她们把身体做出风雨吹打的情状,和马铃薯开花、生长的姿态;当她们跳舞的时候,她们唱歌,告诉她们的作物也学她们的样子。

我国一些原始舞蹈的现代遗存中也有许多狩猎和种植生活内容的舞蹈。如鄂温克族的《跳虎》、鄂伦春族的《黑熊搏斗舞》都是人模拟虎、熊的舞蹈,是由他们狩猎生活中产生出来的。达斡尔族歌舞《达奥》就生动地描绘了一个英武的猎手,骑上枣红色骏马,带着洁白的猎犬,飞似地追逐野兽,终于获得了猎物,欢欢喜喜回家的情景。

从以上的一些证据,可以充分证明舞蹈起源于劳动的观点,我国舞蹈界大多数史论工作者普遍赞同这一观点,是很有道理的。但是,这也并不是舞蹈唯一的起源,因为确实有一些舞蹈和劳动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如性爱舞蹈,如人与人之间交流情感的舞蹈,如具有一定游戏性质的娱乐舞蹈等等。

2、图腾和巫术说

图腾和巫术说是现代西方最流行的一种艺术起源的理论,为不少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和文艺理论家所赞同。这种理论创始人为英国的人类学家泰勒。

在人类原始部落里,舞蹈具有全社会性,在他们组织散漫和生活不安定的状况下,需要有一种社会感应力使他们团结在一起,舞蹈就是产生这种感应力的重要手段。不论是狞猎,还是战争,都是整个部落一起行动,所以原始舞蹈总是集体性的。部落为了有个共同标志,这就出现了图腾。图腾不仅作为部落区别的标志,同时亦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信仰。每逢祷告或庆贺,都对着图腾跳舞,这叫图腾舞蹈。图腾舞蹈在世界各地原始民族中都是一样存在的。北美洲印第安部落跳的野牛舞,他们迷信野牛和自己部族有血缘关系,跳这种舞野牛就会出现并让他们狞猎:澳洲土人跳他们的图腾蛇舞时,舞者纹纹身,作为对自己部落祖先的纪念。

原始社会解体,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从此,图腾崇拜开始和巫术迷信相结合。因而就产生了巫舞。图腾崇拜和巫术虽然都是原始宗教信仰,但两者性质不同,活动形式也不相同。图腾是原始人类崇拜的偶像,而巫师则是作为人与神之间的桥梁;图腾舞蹈是社会性的集体舞蹈,而巫舞则是巫师的表演。在巫术中,歌和舞被利用为巫术的手段,制造出一种神秘的气氛,以保证巫术的成功。从舞蹈发展的角度上看,巫舞比原始的图腾舞蹈前进了一大步,它从比较粗糙的集体舞蹈转向专业的、个人的舞蹈表演,而且还表现出神话中的人物和故事。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巫舞十分盛行,规模宏大,形式和内容都相当丰富。

3、模仿说

这是艺术起源中最古老的理论,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他们认为文艺起源于人对自然的模仿,模仿是人的天性和本能。只是由于模仿的对象不同、所用的媒介不同,而产

生不同的艺术种类。有一些人用颜色和姿态来制造形象,模仿许多事物,而另一些人则用声音来模仿。舞蹈者的模仿则只用节奏,他们借姿态的节奏来模仿各种性格、感受和行动。舞蹈是人用有节奏的动作对各种野兽动作和习性的模仿。有些舞蹈还是对一些自然景物动态形象的模仿,如柳枝的摇曳、海浪的翻滚、风的飘荡旋转等等,人们都可以模仿它们进行舞蹈。

  “节奏布鲁斯”(R&B)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出现的时候,它甚至还没有名字。但这个词才一出现,它就迅速广泛地传播开去。时至今日,R&B已经成了黑人流行音乐的代名词,尽管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区别于说唱乐(Rap)、灵魂乐(Soul)、都市歌(Urban)的音乐种类被特殊的听众和唱片界人士提及。早期的摇滚乐

  就是以R&B为基础的,它是由受流行音乐影响的“乡村和西部音乐”延展而来。R&B不仅仅是在布鲁斯和摇滚乐之间的一种重要的过渡音乐,它还是布鲁斯和灵魂乐之间最重要的音乐分支。

  当然,布鲁斯无疑是R&B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爵士乐元素也同等重要。最早的R&B艺术家就是来自“大乐队”(Big-Band)和“摇摆爵士”(Swing-Jazz)领域。在“二战”前,爵士乐远比今日风行,那时它是一种为跳舞而演奏的音乐,但是在乐队中通常会有歌手。“二战”期间,许多重要的爵士乐艺术家开始发展“上乘爵士”(Be Bop)和“酷爵士”(Cool Jazz),这种跳舞元素更少的爵士乐。然而受战时的经济、军事等因素的影响和约束,“大乐队”开始逐渐减少。但听众们,尤其是那些在大城市中迅速增加的非裔美国社区的听众,他们仍然希望听到可以跳舞的音乐。于是音乐家们为了适应听众,就做出音量更大、使用更多的电声乐器,并且以“回复”(Riff)为主的“布吉音乐”(Boogie)。

  最初开始流行的R&B风格通常是指“跳跃布鲁斯”(Jump Blues)。它不仅吸收了爵士乐里的摇摆节奏和以号为主的编配方式,而且吸收了布鲁斯里普遍使用的回复段与和声结构。这种风格最重要的先驱也许要算卡布·卡洛维(Cab Calloway)。在“跳跃布鲁斯”中,歌手的声音更加刺耳,节奏更快,乐器的演奏也不一样——钢琴的弹奏力度更大,萨克司的声音更加长而尖锐。

  最重要和最具流行性的“跳跃布鲁斯”明星是路易斯·乔丹(Louis Jordan),他的唱片在黑人听众和白人听众里取得了同样的成功。而且他还深深地影响了查克·贝里(Chuck Berry)。许多早期的“跳跃布鲁斯”表演者都是来自洛杉矶,因为那里在“大萧条”和“二战”期间形成了庞大的黑人社区。40年代末期,更多的城市开始有了自己的“跳跃布鲁斯”明星。洛杉矶的独立唱片公司“专业”(Specialty)和“阿拉丁”(Aladdin)通过出版“跳跃布鲁斯”唱片,不仅填补了大唱片公司在这个领域的空白,而且使自己获得了成功。乔·里金斯(Joe Liggins)、泰尼·布雷德绍(Tiny Bradshaw)、阿莫斯·米尔博恩(Amos Milburn)、卡米利·霍华德(Camille Howard),这些如今大部分已被完全忘却的艺术家,当时都在“跳跃布鲁斯”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成为他们时代最风光的黑人音乐家。

  “跳跃布鲁斯”后来转变为几种不同的风格。那些被称作“大嗓门们”(Shouters)的演唱者在“大乐队”拘谨的演唱方式里加入了更具活力的“福音音乐”(Gospel music)和“灵魂乐”(Soul)。“胖子”乔·特纳(Big Joe Turner)是在堪萨斯的一支爵士乐队开始他的艺术家生涯的。他是R&B和“爵士乐”的双重传奇人物,他不但轻松地由“爵士乐”转向R&B,甚至还创作了一些早期的经典摇滚乐歌曲。另外,维诺尼·哈里斯(Wynonie Harris)、罗伊·布朗(Roy Brown)、罗伊·弥尔顿(Roy Milton)、纳皮·布朗(Nappy Brown)也是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大嗓门们”里的重要音乐家,尽管他们没有特纳那么有名。

  50年代开始的时候,“种族”(Race)音乐曾被《告示牌》(Billboard)杂志的杰瑞·维克斯勒(Jerry Wexler)用来重新命名R&B。作为“大西洋”唱片公司的A&R,杰瑞把“跳跃布鲁斯”推广到了流行音乐听众和青少年当中。早期的“大西洋”唱片公司的明星们[鲁斯·布朗(Ruth Brown)、莱文·贝克(LaVern Baker)、“漂流者”(Drifters)、查克·威利斯(Chuck Willis)]的唱片维持了这种对“跳跃布鲁斯”的偏爱,但他们的节奏、回复段、歌词都开始接近后来的摇滚乐。事实上,贝克和威利斯还曾依靠一些受年轻听众喜爱的歌曲在早期的摇滚乐领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50年代初期到中期,摇滚乐开始崭露头角。一些和R&B有着明显区别的音乐类型大显身手,它们依靠自身的力量对流行音乐文化发挥着不同的巨大影响。比如“街头布鲁斯”(Doo Wop)乐队、“电声布鲁斯”、“新奥尔良R&B”等。这些音乐在摇滚史上延续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更早、更有爵士味的R&B。

  相当数量的艺术家在50年代里不仅存活了下来,而且通过出版R&B唱片获得了成功和认可。艾克·特纳(Ike Turner)、艾弗利·乔·亨特(Ivory Joe Hunter)、菲·亚当斯(Faye Adams)、维诺那·卡尔(Wynona Carr)、“胖妈妈”桑顿(Big Mama Thornton)、“胖子”梅百利(Big Maybelle),这些人都不是纯粹的布鲁斯艺术家,但他们的音乐也不是摇滚乐。而布鲁斯歌手鲍比·“蓝色”·布兰德(Bobby "Blue" Bland)、小帕克尔(Junior Parker)、小弥尔顿(Little Milton)虽然把“电声布鲁斯”和“灵魂乐”结合在一起,但他们也不能被称作纯粹的摇滚乐歌手。偶然有象强尼·奥蒂斯(Johnny Otis)、“嚎叫的”杰伊·霍金斯(Screamin'Jay Hawkins)、韦博特·哈里森(Wilbert Harrison)这样的歌手能在摇滚乐听众群赢得承认,也是通过他们最通俗易懂的歌曲。哈里森的《堪萨斯城》(Kansas City)就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跳跃布鲁斯”歌曲。

  一些50年代的歌手开始使R&B比以前更加大众化——加入明显的“福音音乐”和教堂音乐元素。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记起那些伟大的名字:雷·查尔斯(Ray Charles)、詹姆斯·布朗(James Brown)、杰克·威尔森(Jackie Wilson)、小威利·约翰(Little Willie John)、强尼·艾斯(Johnny Ace)、杰西·贝尔文(Jessie Belvin),以及克莱德·麦克菲特(Clyde McPhatter)。作为“灵魂乐”的教父们,这些人中有的后来在60年代成为了“灵魂乐”的超级巨星,比如查尔斯和布朗;而另一些则由于时代的变迁和不能解决的个人问题从此退出了音乐舞台,比如麦克菲特和约翰。

  对于R&B来说,如今被赋予的纪念性意义和迟到的喝彩声并不能改变当初它所面临的窘境——早期的R&B唱片很难被全部的新听众所接受。而40年代和50年代的R&B歌手及唱片公司更多的是将注意力放在娱乐性方面,并不是致力于推广多元化的艺术作品。因此在R&B的全盛时期,人们听到的歌曲都是由相似的和声、进行模式以及编曲构成。不过,尽管R&B从诞生之初至今已经改变了许多,但它依然保留了摇滚乐、灵魂乐和说唱乐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并且在音乐的背后发挥着作用。

  推荐唱片:

  1合辑(Various Artists)《“布鲁斯名家”第五辑:“跳跃布鲁斯”经典》(Blues Masters Volume 5:Jump Blues Classics)(Rhino)

  最棒的“跳跃布鲁斯”选集,包括“胖子”杰伊·麦尼利(Big Jay McNeely)、维诺尼·哈瑞斯(Wynonie Harris)、泰尼·布雷德绍(Tiny Bradshaw)、“胖子”乔·特纳(Big Joe Turner)等人的作品。另一张“布鲁斯名家”系列里的唱片《更多的“跳跃布鲁斯”经典》(More Jump Blues Classics)具有同样的高水准。

  2合辑(Various Artists)《“布鲁斯名家”第十四辑:更多的“跳跃布鲁斯”》(Blues Masters Volume 14:More Jump Blues)(Rhino)

  和上面这张唱片具有相同的水准。收录了路易斯·乔丹(Louis Jordan)、“胖子”梅百利(Big Maybelle)、菲·亚当斯(Faye Adams)等人的作品。

  3“胖子”乔·特纳(Big Joe Turner)《“大”,“糟”和“蓝”:“胖子”乔·特纳选集》(Big,Bad&Blue:Big Joe Turner Anthology)(Rhino)

  就象特纳本人的经历一样,这套三张装专辑包含了从“大乐队”爵士乐时代到摇滚乐诞生期间数十年的作品。它见证了R&B的发展历史。

  4路易斯·乔丹(Louis Jordan)《路易斯·乔丹精选》(The Best Of Louis Jordan)(MCA)

  乔丹在40年代到50年代间录制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没有哪张专辑能把所有的好歌一网打尽,但这张精选是最棒的。

  5合辑(Various Artists)《“大西洋”节奏布鲁斯 1-4辑》(Atlantic Rhythm&Blues Vol1-4)(Atlantic)

  “大西洋”是对现代R&B做出最大贡献的唱片公司。这是那套一直出版到1974年为止的七张装唱片的部分——收录了1947-1962年R&B向摇滚乐全面转变之前的代表歌曲。

  6合辑(Various Artists)《“专业”的故事》(Specialty Story)(Specialty)

  “专业”也是著名的早期R&B和摇滚乐独立唱片公司。这套五张装唱片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的确有些多,但毋庸质疑的是其中的伟大艺术家和作品。它甚至还选有早期的摇滚明星小理查德和拉里·威廉姆斯的作品。

  7鲁斯·布朗(Ruth Brown)《节奏化摇滚:鲁斯·布朗精选》(Rockin'in Rhythm:The Best of Ruth Brown)(Rhino)

  “大西洋”早期的声誉大部分是靠这个歌手建立的,这张唱片囊括了她在50年代的所有好歌。

  8拉文·贝克尔(LaVern Baker)《火焰上的灵魂:拉文·贝克尔的精选》(Soul on Fire:The Best of LaVern Baker)(Rhino)

  一个在R&B向摇滚乐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的歌手。

  9“漂流者”(The Drifters)《让“布吉伍吉”摇滚:最佳精选(1953-1958)》[Let Boogie-Woogie Roll:Greatest Hits(1953-1958)](Atlantic)

  “漂流者” 的第一张唱片,克莱德·麦克菲特(Clyde McPhatter)亦参与其中。他们其实也可以被称作是一支“街头布鲁斯”乐队,但仍然有很强的“跳跃布鲁斯”痕迹。

  10艾克·特纳(Ike Turner)《我喜欢艾克:艾克·特纳精选》(I Like Ike:The Best of Ike Turner)(Rhino)

  这张专辑里的歌曲大部分来自50年代,是R&B和“电声布鲁斯”的综合体。

  11雷·查尔斯(Ray Charles)《灵魂的诞生》(Birth of Soul)(Rhino)

  一套三张装唱片,收录了50年代期间查尔斯在“大西洋”时的作品。

  12强尼·奥蒂斯(Johnny Otis)《“首都”年代》(The Capital Years)(Capitol)

  作为乐队领袖和音乐家,奥蒂斯在R&B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50年代末他还在摇滚乐方面取得了成就。这张唱片是他最优秀的歌曲选集。

  13小威利·约翰(Little Willie John)《狂热:小威利·约翰精选》(Fever:The Best of Little Willie John)(Rhino)

  最多才多艺的R&B歌手之一,对詹姆斯·布朗(James Brown)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4克莱德·麦克菲特(Clyde McPhatter)《深海舞会:克莱德·麦克菲特精选》(Deep Sea Ball:The Best of Clyde McPhatter)(Rhino)

  这是那些他在50年代末离开“漂流者”后所做的最好的歌曲。

  15詹姆斯·布朗(James Brown)《革命的根源》(Roots of Revolution)(PolyGram)

  一套用来追溯历史的双张唱片,收录了布朗1956-1964年间的歌曲。它将我们从“硬核R&B”(Hardcore R&B)带到了“疯克”(Funk)诞生的边缘。

  BLUES

  布鲁斯

  布鲁斯(又译蓝调)是一种基于五声音阶的声乐和乐器音乐,它的另一个特点是其特殊的和声。布鲁斯起源于过去美国黑人奴隶的圣歌、赞美歌、劳动歌曲、叫喊和颂歌。布鲁斯中使用的“蓝调之音”和启应的演唱方式都显示了它的西非来源。布鲁斯对后来美国和西方流行音乐有非常大的影响,拉格泰姆、爵士乐、大乐队、节奏布鲁斯、摇滚乐、乡村音乐和普通的流行歌曲,甚至现代的古典音乐中都含有布鲁斯的因素或者是从布鲁斯发展出来的。在诗歌里这个词常被用来描写犹豫情绪。

  布鲁斯(英语:Blues,蓝色、蓝色的)一词是与“蓝色魔鬼”(Blue devils)一致的意思,意思是情绪低调、忧伤、忧郁。早在1798年乔治·科曼就写过一部名为《蓝色魔鬼,一幕滑稽戏》的滑稽戏。19世纪里这个词被用来表示震颤谵妄和警察。在美国黑人音乐中这个词的应用可能更老。1912年孟菲斯威廉·克里斯托弗·汉迪的《孟菲斯布鲁斯》是这个词在音乐中最早的书面纪录。

  提起现代音乐就不能不讲Blues,它是居住在美国的黑人在困苦的底层生活中创造出的音乐风格,发源于20世纪初密西西比河的三角洲地带,早期为人们劳作时的劳动号子,后来逐渐影响了世界流行音乐的发展轨迹,现在象ROCK'N ROLL(摇滚)及R'N B(节奏布鲁斯)等字眼早已为你所熟悉了吧这两种音乐里所使用的Blues音阶是你在学校的音乐课里所学不到的,但是每天你从大街上走过,从音像店里传出的声音早已使它深入你心

  上个世纪的20年代,Blues以它个性的歌词、和谐的节奏以及忧郁的旋律迎合了某些人而逐渐兴起。Blues音乐中包含了很多诗一样的语言,并且不断反复,然后以决定性的一行结束。旋律的进行以和弦为基础,以I 、IV、V级的3个和弦为主要和弦,12小节为一模式反复。旋律中,将主调上的第3、5、7级音降半音,使人有着苦乐参半、多愁善感的感觉冲击。

  虽然Blues音乐中主唱是焦点,但是以吉他为主的乐器即兴演奏也非常精彩,乐器演奏者可以超越和弦的界限随意发挥,除了旋律的忧郁动听外,还包括小刀刮擦声和滑棒使用的声音,以及模仿主唱的哼唱声。在将Blues音乐流行化的过程中,Eric Clapton是一个成功的乐手和歌曲创作者,如果你没听过,那么现在就开始感受吧!

  Blues音乐发展到今天,已经被纳入主流音乐的行列,他的许多元素被更多的运用到摇滚乐及流行音乐中。但是传统的Blues音乐还是有着强大的实力,这个领域的音乐家有BBKing、John Lee Hooker、Etta Baker、Junior Wells和Buddy Guy等等。

  JAZZ

  爵士乐是在布鲁斯和拉格泰姆的基础上,融合了某些白人的音乐成份,以小型管乐队的形式即兴演奏而逐渐形成的

    

    爵士乐的发源地--新奥尔良(New Orleans)

    爵士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于美国的南部城市新奥尔良。19世纪初,法国人统治着新奥尔良。由于管理非常松散,许多非洲黑人从美国南方的奴隶主手下逃到新奥尔良享受"自由黑人"的身份。再因通婚自由,非洲黑人与法国人的结合出现了大量的混血黑人,人quot;克里奥尔人"。到了19世纪末,新奥尔良的居民中除了白人、黑人外,剩下的就是克里奥尔混血黑人。南北战争前,克里奥尔人享有与白人同样的地位,接受良好的教育,包括古典音乐教育。南北战争后,由于实施新的种族隔离法,迫使他们与黑人为伍。黑人的非洲音乐传统与克里奥尔人的古典音乐训练相结合,对爵士乐的产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新奥尔良对黑人一直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当其他城市歧视黑人,压制黑人音乐发展时,新奥尔良仍然允许黑人在大街上以弹唱谋生。新奥尔良也是美国当时惟一实行公娼制度的城市,许多妓院、赌场、娱乐场所给黑人提供了大量的谋生机会。此外,新奥尔良曾是美国的管乐器制作中心,管乐器很便宜,几乎任何黑人都很容易得到一个二手货,因而小型管乐队随处可见。由于这些原因,使爵士乐在新奥尔良这片土地上得到了充分的酝酿,以致迅速地发展起来。

    

    尽管现代的唱片界有时将爵士乐划分为传统爵士乐和现代爵士乐两类,其中传统爵士乐是指采用了4/4拍的行进性的管乐队演出相关工作的爵士乐,而现代爵士乐是指采用了贝斯演奏跳舞音乐的爵士乐。这种划分有时会显得毫无疑义,如果那这种标准来衡量,人们几乎无法判断肯尼·金是否比比赛希尔·泰勒的音乐更应属于现代爵士乐。其实传统和现代这两个相关的概念予以划分爵士乐的种类并不确切,这造成了一些既具现代风格又包含了传统风格的优秀作品无法分类的问题,因为爵士乐将近一百年的发展历程是连续不断的。各种风格流派也有其相互的联系,大体来说可以划分为以下十九种风格:

      

    Ragtime(拉格泰姆爵士)

    New Orleans(新奥尔良爵士)

    Standards(主流爵士乐)

    Classic(古典爵士)

    Dixieland(迪克西兰爵士)

    Cool Jazz(冷爵士或西海岸爵士)

    BigBand(大型乐队爵士)

    Swing(摇摆爵士)

    Bop(波普爵士)

    Latin(拉丁爵士)

    Brazilian Jazz(巴西爵士乐)

    Avant-Garde (前卫爵士)

    Post-Bop or Mainstream Jazz(后波普爵士或现代主流爵士)

    Third Stream(第三流派爵士)

    Hard Bop(硬波普爵士)

    Free Jazz(自由爵士)

    Fusion(融合爵士)

    Crossover Jazz(交叉风格爵士)

    Vocal Jazz(人声爵士)

  ROCK

  摇滚

  历史上第一首被打上摇滚烙印的作品是美国的白人音乐家Bill Haley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录制的《整日摇滚》(Rock Around the Clock)。那个时候的Bill Haley穿着笔挺的西装,而且还打着领带,头发梳得油光发亮,如果这样的一个人走在大街上,或者站在现在的舞台上演唱这首歌,一定没有人会认为他是在唱摇滚,可偏偏历史把它定义成第一首摇滚作品。这也没什么奇怪,原来人们还觉得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原来人们还觉得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呢!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是时代和我们开的一个玩笑。这样说来,其实任何具体的定义似乎也都是相对的,因为时代在变,人们的认识领域也在不断地随之拓展、改变。

  世界上最难的就是为某种事物下一个定义,因为这需要描述的准确、精练。而世界上最容易的也可以说是为某种事物下一个定义,因为你完全可以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和认识程度给出一个概念。所以很早以前,在国人的传统意识中,一头长发加上皮夹克就是摇滚。然后有人认为,摇滚就是吉他上的SOLO,贝司上的低音,架子鼓上的节奏。现在有人说摇滚是一种精神,可是,也有人说这些都不对。于是带着越来越多的疑惑,我开始翻看有关著作和资料,找到了下面一些所谓的摇滚专家们所给出的定义:

  格雷尔·马库斯是闻名遐迩的摇滚名著《神秘列车》的作者,他认为摇滚无非是“一种美国文化”,比如埃尔维斯·普莱斯利无非是“把作为美国人的感受戏剧化,把这种感受的含义、价值和美国生活的利弊作形象的表达”。

  卡尔·贝尔兹则在他那本《摇滚故事》中视摇滚为“民间艺术”,一种下意识的俚语表达方式。

  查理·勒特称摇滚为“城市之声”,认为它是都市少年们创造的新音乐呐喊。

  乔纳森·艾森则在《摇滚时代》中称摇滚为“对西方文化之伪善的反叛……是一种深刻的颠覆形式”。

  戴夫·哈克《物有所值》中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分析摇滚,认为它是“工人阶级文化”;而保尔·约翰逊则在《新政治家》重视摇滚为资产阶级的阴谋,其目的是招安潜在的革命者,使他们“沉溺于其中而麻木不仁,懒散不堪并脱离实际”。

  理查德·戈尔德斯坦在《摇滚之诗》中则认为,摇滚最重要的特点仍是对青春活力的肆无忌惮的挥霍……

  说到这儿,我想起了美国黑人音乐家Chuck Berry用他的作品给摇滚乐下的定义,这同样是一首50年代摇滚乐诞生初期的作品Johnny B,Good。它讲述了一个弹吉他的年轻人走向成功的故事,它以叙事的手法给摇滚乐加上了一个十分诱人的光环,摇滚乐可以让一个普通人走向成功与辉煌。这个普通人可以没有任何的乐理知识,不懂音乐,只要他有理想,只要他勇敢地把自己心里想的唱出来,只要他愿意。另外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发射给外星生物的一艘飞船上,这首歌还作为人类文明的精华被刻录在一张光盘上,用以表达地球人的文明成果。

  在众多摇滚的类型中,重金属是在音量,男子气概和戏剧化风格上最为极端的。在重金属声音的体裁上有很多的变种,但是他们都通过在喧吵的效果,失真吉他的演奏(通常演奏重复段)和简单,重击旋律上尽量取得共识。重金属自从它存在那天开始就不断引起争论---批评家从传统上抨击了那种故意吸引大部分青少年的舞台剧效果,还有一些保守的组合经常抗议他们所感到的包含有害,邪恶意味的歌词。尽管有重重困难,重金属从它的诞生就还是成为了稳定流行的摇滚音乐形式,有足够的能力去适合这个时期,仍能保持它完美的未被侵蚀的核心吸引力。尽管如美国在声道选择上的叛逆的形式,重金属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英国的创造物。最初重金属的种子是在60年代英国蓝调运动中被播下的,特别是在那些发觉已很难适应美国蓝调naturalng的乐队中。这种韵律更加没有规则,增强了电子乐器的使用成为更加重要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像the Kinks, the Who, Jimi Hendrix, Cream和the Jeff Beck Group这些创新的乐手。然而,正如可提出证据加以证明的那样,最初真正的金属乐队是Led Zeppelin。最开始,Zep演奏蓝调曲调比任何人都更为沉重和喧吵,并且通过获取许多音乐源极很快创造一种以大规模,有质感为代表的重型摇滚。更少精细但是可能更大影响力的是Black Sabbath,他的黑暗,沉闷的吉他重复段创造了一种幻想中的世界末日,充满了毒品,死亡和超自然的迷惑。接下来被Zep和Sabbath所丢弃的这种风格,很多美国的乐队在70年代把重金属更改为更易接近的的形式;Alice Ccooper和Kiss易记的曲调和残暴的舞台表演;Aerosmith的sleazy boogie;Van Halen的浮华吉他引子和狂热的派对摇滚。在70年代末期,一些隐藏的英国乐队号成为英国重金属新浪潮(包括Judas Priest, Iron Maiden, Motorhead)开始演奏金属更为快速,倾斜和使用更多恐吓。他们的出现为80年代新的美国金属---鞭挞金属提供了影响力,这个新事物定性于对金属新主流流行的突破,它的出现是以Def Leppards Pyromania为代表的。金属在80年代的辉煌期里是最为享受的,由于大量的glammed-up流行金属乐队,除了鞭挞金属乐队激烈演奏复杂的重复段外,有时会融入些柔美的声乐作品。像Metallica和Megadeth这样的鞭挞乐队形成了狂热的歌迷从而在车库脱去了他们流行金属外衣的同一时间推动他们进入了主流。90年代的主流金属以一种新的叫做另类金属的混合物为中心,它(在它有效的商业形式上)通过hip-hop和工业的繁荣期结合了grinding trash和grunge的影响力。其间,地下以更粗糙,阴冷的风格成长,产生了两种类似的,起源于鞭挞的风格,被叫做死亡金属和黑暗金属,他们创作了一些最为重要的研磨,剧烈,超速的音乐和金属世界从未展示的graphic shock tactics。

  Alternative Metal(另类金属)

  在其初始期,另类金属以相对于那些可直接分类音乐的不同寻常的敏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重金属是这种音乐的核心,但是这些乐队太不规则了,应且他们的影响力对于适合地下的鞭挞金属来说太折衷了,所以他们主要的乐迷都是些喜欢重型吉他摇滚的人。然而,在车库音乐帮助另类金属更丰富从而获得了大量听众,特别是当更多的有闯劲的乐队逐渐考究他们的音色后,另类金属开始成为90年代重金属中最流行的风格。当它表现出几乎最少重金属分类类型的时候,它的形式和80年代早期的另类金属就很不大相同了。同时,大部分幸存下来的硬核朋克乐队都已转入到了金属领域的潮流,推动了地下重吉他摇滚乐队在别处找寻灵感。最早的带有重金属风格的另类金属分为前卫摇滚(Janes Addiction, Primus),车库朋克(Soundgarden, Corrosion of Conformity),噪音摇滚(the Jesus Lizard, Helmet),疯克(Faith No More, Living Colour),说唱(Faith No More, Biohazard),工业(Ministry, Nine Inch Nails),迷幻音乐(Soundgarden, Monster Magnet),甚至是世界音乐(later Sepultura)。这一切的演变并没有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下发生,只是不断增长的想去尝试已经形成的那种越来越依靠乐器的纯演奏形式。一些这样的乐队终于在大众中获得了很大的影响力,特别是通过巡回演出,并且他们还为在1993-94年逐渐显露的另类摇滚奠定了基础,形成了以Rage Against the Machine 和Korn为代表的说唱金属,以Tool为代表的不协调音乐,以White Zombie为代表的重。。。。和以Nine Inch Nails为代表的流行突破。这些乐队将成为在剩余的90年代期间连同Pantera那种有别于任何鞭挞金属乐队的粗厚,溶解的即兴重复风格在声音的制作和另类金属类型的风格上最具影响的力量。像很多另类金属乐队,Pantera是严肃的,阴冷的和内在的,但是他们示范了关于此如何具有男子的气概。在90年的中后期,大部分新的另类金属乐队开始玩起了把单一鞭挞,说唱,工业,硬核朋克和车库混在一起的风格。这种新的声音更多的包括了比hooks或memorable riffs更多的碾核特征和剧烈进攻,因此更多地依靠工作室录制完成它所展现的力量;然而,它俘获青少年那种隐藏的主流金属所代表的男子气概,从而成为一种商业崇拜。Korn, Marilyn Manson, 和Limp Bizkit这些有时配以aggro-matal, nu-metal, 或者(incorrectly) hardcore内容的乐队是这场新运动中最大的明星,并且在这十年的末期,无数新的乐队开始表演那种类似80年代后期微金属分支的带有成年性质暴力行为(ironic, given alternative metals vehement rejection of hair metals attitude)的风格。

  Indie Rock(独立摇滚)

  独立摇滚这个名字是从“独立”这个词来的,这个词代表了按照自己乐队的思想去做和发行唱片时小份额,低预算的特性。虽然大部分独立种类的音乐是靠主公司的牌子来进入市场,占取销售份额的,但是他们做决定的过程仍然是依照自己想法的。同样的,独立摇滚可以自由的探究声音,情感和歌词的主题,无需迎合大众的口味---大众和个人口味的利润是不一样的(尽管他们是这样做的,毕竟,还是想在商业中停留)。它根深蒂固于80年代的美国地下和另类摇滚,虽然自从那时开始地下摇滚乐已经开

女性应该没有什么地位

议会和总统皆由男性公民直接普选产生。参政院由议会任命,它预先审定政府的法案,并监督行政机构。

三十年的退缩与普法战争的惨败

曾经威震欧陆的拿破仑帝国的轰然垮台,使法国在强盛之路上开始进入一个大致以1815年和1848为起讫的30年退缩时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失去了自大革命爆发以来征服的一切地方;多年来被不少法国人梦寐以求,并一度得以实现的"自然疆界"已不复存在,法国在"自然疆界"以外获得的领土更是如此。一言以蔽之,战败的法国已差不多重新回到了大革命前的疆界,即六边形的边界。

波旁王朝统治的终结

1814年5月,路易十八乘坐反法联军的辎重车进入联盟占领下的巴黎,再即王位。既然是靠着反法联军的刺刀波旁王朝才得以重新统治,波旁王朝自然对反法联盟表现出卑躬屈膝的态度,并力图满足后者提出的种种苛刻要求。就总体而言,复辟时期的法国在对外事务上没有而且也无力推行积极的政策。欧洲各国对法国在大革命和拿破仑时代的大肆扩张记忆犹新,因此决心将法国置于严密的监督之下,决不允许法国在欧洲再有任何拓疆扩土之举。而经过23年劳民伤财的拿破仑战争,特别是最终战败所造成的严重损失,使法国国力虚弱因此也无力在对外领域推行积极的政策。

当路易十八回国登基,波旁王朝的白百合花旗在法国上空重新飘扬时,极端君主派的著名思想家德·迈斯特尔却伤感地写道:"如果认为法国国王是重新登上他祖先的宝座,那就错了。他不过是重新登上了拿破仑的宝座。"斯人斯言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种不争的事实:1814年的法国已经不是1789年以前的法国,革命已使六边形国土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复辟后的波旁王朝必须得正视这一切。应该说,路易十八算是一名识时务者,其深知自己不可能完全恢复大革命前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同时也知道,与新体制和新兴阶级实行必要的妥协,是自己最为明智的选择。为此路易十八在进入巴黎的前一天在巴黎西北不远的小镇圣多昂发表了著名的"圣多昂宣言",允诺保证制定一部自由主义宪法,并尊重民主宪政,而且绝不秋后算账。1814年6月,路易十八签署了名为《宪章》的新宪法,史称《1814年宪章》。在它的74项条款中,既表现出对大革命成果的让步,又反映出正统意识以及恢复旧制度的倾向。

但是跟着路易十八一起回到巴黎的王党分子却不想在行动上表现出对大革命成果的什么让步,这些在1789年革命爆发的25年中"什么也没有忘记,什么也没有学会"的人,在百倍的疯狂和仇恨的驱使下,力图夺回自己在大革命中失去的一切。这些人的倒行逆施不能不引起广大人民的恐惧和愤怒。特别是在路易十八驾崩、其弟查理十世即位后,波旁王朝变本加厉地进一步恢复把"王位和祭坛"作为社会架构的"神权政治",并丧心病狂地反攻倒算。这些情形路易十八生前其实早有预感,他死前就说,"我的弟弟恐怕难以死在这张床上"。1830年7月27日,巴黎终于爆发了起义。29日,卢浮宫和杜伊勒里宫被起义者占领。善观世态的塔列朗对此留下了精确的记录:"12时零5分,波旁王朝已经停止统治了。"对君主制一直恋恋不舍的夏多布里昂也感慨地写道:"又一个政府从巴黎圣母院的钟楼上被扔下去了。"

三色旗的君主政体

随着七月革命的胜利,一个新的王朝--七月王朝在法国诞生了。七月王朝时期的法国虽然在国力的增强与国际地位的提高方面均要明显好于波旁王朝统治时期,但距被重新称之为强国还相去甚远。换言之,法国在这一时期仍处于始自1815年的退缩期当中。

七月王朝建立后,在前王朝风光一时的旧贵族又纷纷被迫重返乡下,国王路易·菲利浦本人也清楚地知道他这个国王是由议会选出来的而非靠世袭继承来的,因此他上台伊始便以"公民国王"的面目示人:就如假发、套裤、佩剑象征着旧制度一样,新国王的穿着举止俨然是新制度的象征,他像普通资产者那样,经常头戴礼帽,夹着雨伞,穿着胶鞋,一个保镖也不带地在巴黎大街上散步,或面容和蔼地向行人致意,或颇具耐心地与家庭主妇闲聊。然而,国王外表的平民化并无法掩盖其内心的专制嗜权。

七月王朝是一个三色旗的君主政体,但它所依托的阶级基础却狭窄至极。选民的资格是根据纳税额确定的。1830年,在3000万法国人中,约有100万人缴纳营业税,但只有其中的10万人有投票权。1831年的选举法将标准稍稍放宽,参加选举的人也不过增至168万人,1845年基佐在众议院曾经明言:"在法国,能够理解并独立行使选举权的人不超过18万。"根据这些规定选出的众议院议员自然是国内富有者及其代表。大资产阶级终于有了一个得心应手的制度,即它在1789年所期望的制度,为了维护这一让他们心满意足、来之不易的政治成果,大资产阶级利用国民自卫军来实行严密的社会防卫,秩序和稳定也因此成为七月王朝国内政策的中心。

在国内政治日趋僵化的同时,七月王朝的对外政策却明显体现出见机行事的"灵活"特征,这就是:在无关"欧洲和谐"大局的偏远地区可以积极行动,但在欧洲本土及有关敏感地区则要谨慎行事。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从1839年开始,法国军队在比若元帅的率领下对阿尔及利亚展开全面的征服行动。此外,世界上还有其他一些更为"偏远"的地区也在这一时期相继落入法国人之手,如西非的达洛亚(象牙海岸,1842年)、印度洋上的马达加斯加(1842年)以及南太平洋上的塔希提(1842年)等;另外在1844年还强迫中国清政府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相比之下,在欧洲本土,七月王朝则显得颇为中庸。1831年比利时国民大会决定将王位献给路易·菲利浦的次子,但被路易·菲利浦拒绝;1831年波兰人发动反俄起义,路易·菲利浦也拒绝提供任何援助;在对英关系上,七月王朝也奉行以和为上的政策。七月王朝的这些政策不能说完全一无是处,但法国诸多阶层的不满却是显而易见的,有的指责它不顾其他民族死活,有的指责它对外软弱无能。其最终结果便是加重了法国人对七月王朝统治的失望。

因此,政治的僵化、社会的停滞以及外交的无能成为压在七月王朝政府头上的"三座大山"。但作为七月王朝后期国王最为倚重的首相基佐并没有意识到王朝的末日即将来临。不过统治阶级的一些有识之士却预感到了危机,如托克维尔于1848年1月在众议院说:"人们说丝毫没有危险,因为没有发生暴动……革命还离我们很远。先生们,请允许我告诉你们,我认为你们错了。……请你们看一看工人阶级中间发生的事情吧……难道你们没有看见在他们当中逐渐传开的见解和思想,绝不只是企图推翻某些法律、某个内阁、某个政府本身,而是要推翻社会吗?"托克维尔没有说错。在他发出革命已近在咫尺的警告后还不到一个月,一场波澜壮阔的人民革命--1848年革命果然爆发了,七月王朝在这场"政治爆炸"中灰飞烟灭了。

1848年的"二月革命"令七月王朝猝不及防,而随之而来的共和制也是出乎绝大多数法国人的预料的。成年男子的普选权让工人阶级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当家做主的感觉,然而随着春天里一系列滑稽性民主试验的失败,工人阶级愤恨不满、农民阶级也是满腹怨言,正是在这种情形下,一人一票的普选制几乎发挥了与街垒起义同等功效的倒戈作用,与共和国"劣迹"没有直接关系的路易·波拿巴靠着民众的选票轻而易举地变成了共和国的总统。在随后的几年中,以恢复其叔叔的帝国事业为己任的路易·波拿巴清除了一切障碍,在大众的山呼万岁中顺理成章地变成了帝国皇帝,历时4年的共和国旋即成为明日黄花。

重蹈战争覆辙的第二帝国

虽说第二帝国的历史是从1852年拿破仑三世戴上皇冠算起,但是体现帝国特征的政治统治模式在1851年12月政变之后就逐步形成了,因此第二帝国与第二共和国历史是紧密纠缠在一起的,更何况这二者的最高主宰还是同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在这位以怪异著称的路易·波拿巴的领导下,法国的政局经历了一段难得的相对稳定时期,法国的经济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腾飞。

作为欧洲众多君主中的新成员,拿破仑三世的皇帝身份受到了其他君主的质疑,如沙皇尼古拉一世就不愿将君主间传统的称谓"我的兄弟"用在这位法国皇帝身上,而只是不痛不痒地称之为"我的朋友", 拿破仑三世对此倒是安之若素,他宣称自己是被一条新原则的力量推上了旧王朝才能拥有的崇高地位,这条新原则就是全民公决,就是人民的意愿。尽管到1867年巴黎万国博览会时,各国的君主像雨点般降临到法国,但最终历史证明这些带给拿破仑三世的所谓国际地位优越感都是些虚幻的东西。

对于第二帝国的历史来说,其对外政策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重要问题。在拿破仑三世长达20多年的统治生涯中,他的基本思路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要打破1815年维也纳会议以后形成的欧洲政治体系。这一体系本身就是拿破仑一世、波拿巴家族以及整个法国失败的产物,它是法国从此变得人微言轻的一张耻辱证明;因此,要使法国重新崛起为一个欧洲强国,在欧洲事务中扮演一个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就必须进行国际政治重组。正是从这种愿望出发,拿破仑三世对欧陆各地的民族独立事业表现出了同情心甚至为之提供了物质和军事上的援助。其二,要以有限的战争来推动欧洲政治纷争的最终和平解决。从个人性格来说,拿破仑三世并不是像他叔叔那样的战争狂。例如他与曾经使其伯父吃尽苦头的英国保持友好的关系,1849年他甚至提议英法邀请欧洲各国召开一个全欧大会以商讨可能会给和平带来影响的所有问题。然而在强权政治的时代,他的这些想法尽管美妙但却十分不合时宜,因为当时的欧洲政治舞台上,与之周旋的皆是加富尔、俾斯麦等极为精明且讲求实际的现实主义者。在这种情况下,拿破仑三世外交政策的最终结果就是,在欧洲主要国家的实力几乎都得到加强的同时,法国的实力和地位却遭到进一步的削弱,而且皇帝本人的政治生命也在对外冒险中突如其来地被画上了句号。

当然仅从法国海外殖民扩张的业绩来看,第二帝国不乏得意之处:在北非,1857年法国完成了对阿尔及利亚全境的占领,1859年皇后欧仁妮的亲戚莱塞普斯承包的苏伊士运河工程开工,1869年完工后,运河由一个总部设在巴黎的国际公司进行管理,法国从中获利甚丰。在亚洲,1857年应英国"邀请"两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库赞率几百法军在北京八里桥打败了清军,随后又与英军一起洗掠了圆明园,通过1858年的中法《天津条约》和1860年的《北京条约》,法国获得了在中国内地传教和经商的特权,同时还获得了大量赔款。拿破仑三世对这一结局颇为满意,库赞也因此成为参议院议员并被封为"八里桥伯爵"(Comte de Palikao)。1863年柬埔寨成为法国的保护国,1867年越南大部分地区变成了法国殖民地。此外第二帝国在西非、东非、地中海东岸地区以及大洋洲也大肆拓殖,结果使法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上第二大殖民帝国。

如果说在海外殖民扩张方面拿破仑三世为法国抢来了一些比较持久的利益的话,那么在欧洲大国角逐方面,他则是在一系列虚幻的光环下将法国一步步送进孤立无援的陷阱。其实维也纳会议之后的欧洲格局还算明朗,即由俄国、英国、奥地利和普鲁士四强联手防止法国可能会给欧洲秩序带来的威胁。第二帝国开始后,与英国的关系还算是差强人意,因此,法国当时面对的主要国际障碍就是大陆上的俄、普、奥三国。其一,拿破仑三世显示帝国权威的第一次重大行动是直接参与以打击俄国为主要目标的东方战争(克里木战争,1853年~1856年)。战争的结果是法国以10万士兵的生命为代价换来了《巴黎和约》的签署,其中规定,俄国不得在黑海保存舰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继续维持领土完整。这一结局对拿破仑三世的鼓舞是巨大的,因为俄国似乎受到了实实在在的遏制,而且巴黎再一次成为欧洲各国普遍接受的外交活动中心,皇帝本人也似乎成为高人一等的欧洲仲裁者。实际上,欧洲其他各国对法国皇帝这种"仲裁者"的地位并未当真。其二,拿破仑三世打击的另一个重要目标便是奥地利,由于当时奥地利在意大利北部仍然占有大片的领土,因此法国的打击行动是以帮助意大利摆脱奥地利控制这一看似正义的方式进行的。克里木战争结束后,拿破仑三世就打算为"意大利做点什么"。1858年他与撒丁王国首相加富尔达成联合对付奥地利的密约,1859年法撒联军与奥地利的战争开始,联军不断获胜。但出乎撒丁王国意料的是,在奥地利尚未被完全打败的情况下,拿破仑三世却于1859年7月与奥皇签署了停战协定,加富尔闻知后一度想自杀,但撒丁王国还是被迫接受了停战协定。关于停战的缘由,拿破仑三世这样说:"为了对意大利独立尽责,我违背欧洲意愿进行战争;一旦我国命运受到威胁,我就媾和。"从根本上说,拿破仑三世的意大利政策最终产生了与原先设想背道而驰的结果:对奥地利的遏制并未取得实质性成果;意大利也没有停留在邦联式的四重格局上,以撒丁为主导的意大利王国于1861年宣告成立,几年之后,意大利的统一终告实现。其三,如果说在意大利问题上拿破仑三世只是一次"失算"的话,那么,与普鲁士的争斗则是他的一次彻底的灾难。从中世纪起,法国与德意志地区的矛盾和冲突就一直存在,到第二帝国时期,则以更为复杂的形式表现出来。从法国方面,拿破仑三世竭力推行的基本构想就是维持德意志的分裂状态,阻止德意志成为一个强大的统一国家。由于法国历来都是将奥地利视为"大德意志"地区内最具威胁性的头号强国,因此,自以为判断准确的拿破仑三世对于普鲁士的发展采取了听之任之甚至是鼓励的态度,这样在德意志地区就出现了两强相争甚至两败俱伤的局面,德意志的分裂和软弱就将继续下去,法国的安全和其他利益也就有了保障。不过这只是拿破仑三世的一相情愿。从普鲁士方面来说,在1815年成立的松散的德意志联邦中,普鲁士在领土、人口和经济实力方面就已具备了一定优势,1866年普奥战争胜利后,以普鲁士为核心的德意志统一进程不断加快。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德意志已近在眼前,拿破仑三世的德意志政策有如意大利政策一般又一次满盘皆输,法国国内的情绪出现剧烈的波动。皇后欧仁妮认为,这一局势是"王朝末日的开始",马涅则在给皇帝的信中这样说:"如果法国人从干预中归根到底得到的只是在侧翼拴上两个因实力过度增长而变得危险的邻国(意大利与普鲁士),民族情感将深受伤害。所有人都感到,强盛是相对的,当新的力量在周围积聚时,一个国家原地踏步就可能被削弱。"马涅的话为拿破仑三世勾勒出一幅可怕的图画:拿破仑一世的失败使法国侧翼出现两个实力强于自己的国家--英国与俄国;而拿破仑三世政策的失败则会使法国侧翼又出现两个实力与自己相当的国家--意大利与德意志。而结果正是如此,1870年的普法战争以拿破仑三世率法军投降而结束,皇帝在色当投降的消息传到巴黎,一群共和派人士立即行动起来并成立了临时国防政府,第二帝国就此灭亡,君主政体在法国也就此绝迹。而1873年拿破仑三世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仍是围绕那场让他的强国梦想灰飞烟灭的色当投降:"我们在色当不是怕死鬼!"

最后的辉煌与没落

1870年巴黎革命中诞生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年~1940年)其政治寿命长达70年,在这段时间里,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法国有两大忧患,时至今日,这两大忧患依然未消。忧患之一是德国,1871年德国打败了法国,兼并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一部分,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忧患之二是担心自己走向衰落。后一种忧患与前一种有关,但忧患的内容更广,更难以名状。这种忧患意识在法国政治家与文人的作品言论中随处可见,并激发了像戴高乐(生于1890年)这样的年轻人的"忧患爱国主义"。法国自第三共和国以来采取的外交政策是一部错综复杂的历史。它讲述了法国***为了对付东面强大的邻国以及威胁到法国世界地位的力量而奉行的战略。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遇到的一个转折点,战后法国的形势既微妙,又险恶。这既是法国成为欧洲大陆头号强国的最后希望,同时也因法国致命的劣势而无一丝成功的可能。一方面,法国是战胜国,它报了在普法战争中惨败的一箭之仇,收回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德国部分受到肢解,军队被遣散,政治上动荡不安。新独立的波兰成了法国的保护国,法国还与新成立的部分中欧和东南欧国家结成了同盟。它夺取了叙利亚、黎巴嫩以及前德帝国的部分地区,扩大了自己帝国的版图。但这只是法国作为欧洲大陆霸主的最后辉煌。因为在另一方面,法国的胜利代价沉重,150万法军士兵在战争中阵亡,法国的人口状况急剧恶化。法郎因战争的巨大消耗和战后的重建而变得疲软。法国人的两大忧患并没有从此消失。德国受到重创,但它没有伤到不再对法国构成威胁的地步,而是发誓要一扫凡尔赛条约带来的耻辱。甚至法国发现其外交环境还不如大战爆发前的1912年或1913年。它失去了俄国这一盟国,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谴责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政权。意大利是法国战时的盟友,墨索里尼上台后便加入了要求修改现状国家的阵营。英国遵照一贯方针,玩弄平衡游戏,它似乎更担心法国独霸欧洲,而不是德国有可能东山再起。法国唯一可信赖的盟友在东欧,可这些国家更像是法国的战略负担。法国于是成了一个希望维持现状的大国,然而维持现状需要本钱。而法国已没有了这种本钱。就国际体系而言,要遏制德国就必须有一个同盟。而法国在两个大国--美国和苏联--制度下拼凑不出这个同盟。最重要的是,影响法国行动的国际因素已不再对法国有利,事实上是这些因素已变得十分不利。法国人因为战争的消耗和伤亡精疲力竭,退伍军人协会喊出了"决不再战"的口号。而法国政府直到希特勒上台为止,一直在两项政策之间摇来摆去。一项政策以普安卡雷为代表。他主张压制德国,把安全问题置于战胜国裁军议题之上。这项政策遇到两大障碍:其一是得不到其他国家响应;其二是德国以大萧条为借口,巧妙地抵制法国的要求。另一项政策的推行者是白里安。他主张在战争赔偿问题上做出让步,以实现与德国的和解。尽早撤出法国占领的德国领土,迅速把萨尔地区还给德国。然而这项绥靖政策一时还得不到公众的支持。白里安的战略是以和解求得地位虚弱的法国的安全。而他的一些盟友,如参议员赖伐尔,甚至愿意把欧洲的霸主地位让给德国,如果这是避免又一场战争的代价的话。希特勒崛起后,德国公开追求复仇并废除1918年后建立的欧洲秩序。而法国害怕打仗,更没有了路易十四或拿破仑用战剑描绘欧洲地图的勇气。所有这一切都造成了自1933年起法国国际地位的下降,转折点是1936年德国重新占领莱茵兰地区。而1940年"奇异的溃败"更是敲响了第三共和国的丧钟。1940年7月维希法国成立,一直为法国自豪的法兰西空间被纳粹德国或直接占领或间接统治,明确地宣告了法国已不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更谈不上是一个能在欧洲举足轻重,并在整个世界具有影响的大国。

尽管二战之后法国的"大国梦"依然在延续,尽管法国在其漫长的兴衰历程中不乏在短暂的衰落后即迅速重新成为世界一流大国的先例,但法国已经不会再拥有同样的幸运了。这并非是由于法国已不具备东山再起的愿望与能力,而是因为在战后世界的一流大国已是法国所不可能成为的"超级大国"。事实上,虽然戴高乐等***为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使出了浑身解数,而法国战后在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出现的"辉煌的30年",亦使法国的综合国力较之以往大大增强,但对于一个战后法国来说,重新成为世界一流大国始终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

自己改改吧,我觉得说得非常好。

“贪婪是最真实的贫穷,满足是最真实的财富”

今天我要讲的主题叫做《多数人死于贪婪》,第一个话题就是奢侈品。一说起奢侈品,很多人都要瞪眼,为什么要瞪眼?就是因为它太贵了。我昨天去了一趟国贸,随便看了几眼,随手记下了一点东西,在这里给大家念一念:一条裙子,12800;一双皮鞋,9000;一个这么大的包,一万二;一双袜子560。有时候我比较纳闷,你说一个人为什么要穿560的袜子?560的袜子跟穿五块钱的有什么区别?穿在脚上能多长出一个脚趾头来?如果说裙子啊,鞋啊,如果脸皮够厚,还可以说它有点智力因素,说是设计师设计出来的,说它美,说它新颖,说它清新感人什么的,可袜子这东西,据我所知,从西非的黑人,到北美的印地安人,穿的都是一个款式,这么一个筒,这么一个跟,绞上两个窟窿就算是花活儿了,没听说袜子还有开叉或者钉一排铜扣的。可你凭什么卖这么贵?560块钱,买大米可以买半吨,买豆腐可以买一车,穿上又不会长出个六指儿来,你说你卖这么贵,道理何在?

当然,这只是奢侈品中最小的。比它贵的比比皆是。看过《伊甸樱桃》这本书的朋友都知道,我在书里列举了很多奢侈品,一辆宾利汽车,1188万,一块百达翡丽手表,9000万,一条卡地亚蛇形珠宝项链,6700万。比较变态的是2000年美国一个叫温斯顿的设计师设计的一条内裤,上面镶满了珠宝钻石,价值1500万美元,合人民币一亿两千万。更变态的是前希腊船王那艘游艇,这游艇叫克里斯蒂娜号,这游艇上有个酒吧,酒吧里的高脚凳,你们猜蒙的是什么皮?是鲸鱼的阴茎的包皮,据说摸上去跟融化了的黄油一样软。说实话,每次我想起这东西来,总会觉得匪夷所思,我们知道,凳子是拿来坐的,用屁股坐,中间还要隔着牛仔裤、老棉裤什么的,高尚人士穿得都薄,就算是块丝绸好了,你说你要那么软有必要么?难道说这有钱人都是特异生物,用脸坐凳子?

还有就是那件夹克,给狗穿的夹克,我在上海久光百货亲眼所见,就这么大,布的,售价2995。2995。书里那段话是真的,我去柜台上打听的时候,我装着要买的样子,促销**说:先生啊,你要买至少应该买四件,你的狗狗总得换洗啊。四件是多少钱?一万二。当时我心里确实很不是滋味,中国有句骂人话,叫“猪狗不如”,现在我站在这里,猪不敢说,狗是肯定不如了。

这里要插两个小故事,一个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个是从书上看来的。亲身经历的是在重庆,一个老年棒棒,就是帮人扛东西、搬行李的民工,那天我们两个人,在解放碑逛街,他就一直跟着,腿一瘸一瘸的,大概是想等我们买了东西后帮我们搬吧,不过我们一直没买。等天差不多黑了,他终于开口了,叫我老板,说老板,你给我点钱好不好?不要多,一角钱就行。我问他怎么了,他说他昨天搬货把腿砸了,今天转了一天,一个生意也没找到,腿疼的厉害,所以跟我们要一毛钱,因为有了这一毛钱,他就可以买包止痛粉吃了。

第二个故事是听一个朋友说的,也写在这本书里,只不过跟事实稍有出入。说的是北方某城市一个下岗女工,离婚了,一个人带着七岁的女儿过活,六一儿童节前,她女儿问她:妈妈,你给我十块钱好不好?她也没钱,说不好。女儿又问,那你给我五块钱好不好?她还是说不好。女儿继续问,那你给我两块钱好不好,别的小朋友都过儿童节,我也想过个儿童节。她掏遍了全身的口袋,也没找出两块钱来,一急之下,给了小姑娘一巴掌,小姑娘哭着跑了,这个下岗女工啊,晚上一个人左思右想,越想越觉得没有活路,当天就跳楼了。

很不是滋味,是不是?可这就是我们的世界,一个真实得不能再真实的世界。我们今天坐在这里的,大多都是普通人,站在中间,在我们左边,是1188万的车,9000万的表,一亿两千万的内裤,还有一条穿三千块夹克的狗,在我们右边,是那个可怜的老民工,和那个可怜的小姑娘,她因为两块钱而失去了她唯一的亲人。这就是我们的世界,一个真实得不能再真实的世界。

而问题在于:为什么这世界上为有这样的东西,这样的事?这边的一双鞋,大过那边的一条命,这边的一夜之轻,大过那边一生的所有?我们常常说,这是个文明的世界,而这么文明世界里,为什么还会有这么疯狂和荒谬的东西?1188万的车,9000万的手表,一亿多的内裤,这些动辄百万、千万、亿万的东西,为什么人们叫它时尚,叫它尊贵,甚至叫它高尚,而不叫它疯狂,不叫它罪恶?

所有的浪费都是时间的浪费,同样,所有的奢侈也都是时间的奢侈。所以在《伊甸樱桃》这本书里,我把这些奢侈品全都换算成时间。辣妹维多利亚买给贝克汉姆的那瓶香水,价值三万英镑,合人民币40万,如果用于缴水费,可以供一个三口之家用300年。俄罗斯总统普京手上那块表,这次不是水了,是油,换成食用油可以让一个三口之家用870年。一件阿玛尼T恤衫,43%的棉,57%的混纺材料,听起来普普通通,但换成铅笔,足够让一个孩子用1000年。那辆汽车,价值4800年,那条著名的变态内裤,价值48000年,六个中国农民从河姆渡时期开始干,一直干到2005年11月16日,也就是今天,也买不下来。

是的,我要说的就是那两个字:折寿。不过折的不是他们自己的寿,而是我们所有人的。时间就要停止了,这个我后面会说到。那么接下来的一个话题就是:贪婪。

我很想把这两个字写在帝国大厦的楼上,写在天安门广场的中央,写在一切宫殿,一切庙宇和教堂的墙上,用鲜红的人血来写,贪婪!哪怕是用我自己的血。当然不能太多,400CC吧,我身体好。

法国大革命时期,有个罗兰夫人,在上绞刑架之前,说了一句著名的话:自由啊,多少罪恶以你名而行!那么现在我们也可以说:贪婪啊,多少美德以你名而行!

在我们人类的价值标准中,贪婪从来都不被指责。英国大哲学家罗素,讲过这样的话,推动世界运转的动力有几种:占有欲,权力欲,创造欲,其中占有欲,也就是贪婪,排在第一位。而亚当斯密说得更加彻底:推动这世界运转的并不是爱,(在这个时代,我每次提到爱这个字,总是感觉很绝望),而是金钱,所以贪婪本质上是一种善。我们都知道,亚当斯密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他的《国富论》至今都影响着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厉以宁啊,吴敬琏啊,张五常啊,包括格林斯潘,没人敢承认自己没读过亚当斯密。我们甚至可以说这是亚当斯密的世界。

亚当斯密的世界,也就是说,一个没有爱,只有金钱的世界,一个以贪婪为至善的世界,一个被抢劫者统治的世界。我们现在是在书店里,一会儿你可以走出去看看,那些励志书、经济学、伦理学的书,几乎每一本都是在鼓吹贪婪的。每一页的字里行间都隐藏着几个大字,血淋淋的几个大字:多捞、多拿、多抢!我们都知道,这是有代价的,代价是一部分人的赤贫,一部分人的苦难,一部分人的死亡,代价就是那个可怜的老棒棒,在路边向人乞计一毛钱,好去买包止痛粉吃,代价就是那个可怜的小姑娘:妈妈你给我两块钱好吗?别的小朋友都过儿童节,我也想过一个儿童节。

这就是人类文明的元动力,贪婪。是的,没有贪婪就不会有罗马。可是让我们看看贪婪,也就是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背后有些什么。公元1498年,达伽马越过好望角,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这个我们在世界历史上学过,人们赞美他伟大的冒险,赞美他勇于探索的可贵精神,差不多就快赶上三个代表了。当然,三个代表是真的好,跟达伽马不一样。这次伟大的冒险同时带来了两个后果,第一个就是梅毒,15世纪的梅病跟我们平常在电线杆上看见的不同,它在当时是不治之症,达伽马把它带到加尔各答,这个东西没有腿自己就会跑,十几年之后就传到了中国和日本,后来还传到了俄罗斯,一位著名的革命领袖就死于这个。而在加尔各答,最粗略的估计,梅毒至少也杀死了上万人。按照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说法,梅毒与西方文明密不可分,他本人就是死于这东西。所以我们可以苦笑着说:其实在德先生和赛先生到来之前,梅毒先生就已经告诉我们,什么叫作西方文明了。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的文人学者经常争论一个问题:要不要全盘西化?对此我有个认识:梅毒也是西化的内容之一,要想全盘西化,最好先去尝尝梅毒。

达伽马们带来的第二个东西你们都知道,就是股票。大航海时代的那些冒险家,出一趟海就能带回来无数的黄金和象牙,还有美丽的女奴。收益风厚,但风险也是巨大,起阵风,船一翻,立马赔个底儿掉,那时候的欧洲人特别迷信,说是教堂里的圣香油用于祈祷,就能平息风暴,这东西听着很神奇,到底靠不住,所以就开始搞股票。现代企业机制就是这么来的,我相信在座各位大多都是公司里的干活,以后你们提起“公司”这个词的时候,说“某某公司好靓咯”的时候,不妨想想达伽马,想想他的功绩,还有他的梅毒。这也说明,即使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创举,也都不是出于善意,他们都是为了捞钱。

还有一个是更伟大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个哥伦布,是个十足的财迷,十足的官迷,十足的市侩。学问一点没有,侃价十分在行。他有个说法,叫黄金能使人的灵魂升入天堂。所以他到美洲去,也不是什么“为了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而是找金子去了。在他发现美洲之前,新大陆大概有三千万印地安人。我们都知道玛雅文明、印加文明、阿兹特克文明,这是著名的美洲三大文明,非常了不起的文明。他是在1492年登陆美洲的,到16世纪末,也就是说,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原来的三千万人印地安人,还剩下多少?一百万。相当于第二次大战死亡人数的60%。可大家知道,二战用的可是坦克大炮啊。殖民者手里可全是西瓜刀。那么他们用什么?天花。他们把天花病人的毯子交给印地安人,然后瘟疫流行,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死过去,一座城市、一座城市地死过去,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死过去,三大文明彻底摧毁,2900万人死个干净。在牙买加及其他几个中南美洲岛屿,自从殖民者圣多明各登陆以来,短短几十年间,人口从100万直减到多少?500人。我提醒大家注意这位殖民者的名字,他叫圣。多明各,神圣的圣,圣人的圣。杀了一百万人的圣人。另一位殖民者柯特斯这么描述当时的状况:如果你不用靴子踩红人(也就是印地安人)尸体,你就没法走路。遍地尸体的景象,你能想象吗?

还需要讲更多的吗?讲讲黑奴?没有罪恶的黑奴贸易,这世界会减少一半的繁华,这话是我说的,我向大家保证它百分之百的正确。不要以为黑奴贸易已经成为历史,以后不会再有了。我手里的一份资料显示,直到2001年,还有一艘挂尼日利亚国旗的机帆船,名字叫埃蒂尔罗号,被指控在加蓬和贝宁之间的海域,将250名儿童扔进大海。原因据说只有一个:货物数量超出订单要求。这250名儿童,最大的17岁,最小的只有3岁。这就是有着非凡文明的21世纪。

在我看来,人类历史中除了作为艺术和科学发现的那部分,其它的都是杀人和抢劫,但在人类的书上,它们都被称作伟大的文明。所以我才写了这样一句话:什么叫伟大?伟大的本意就是杀人,杀得越多就越伟大,比如说伟大的成吉思汗,伟大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伟大的……这也验证了罗斯坦的名言:杀一个人,你是凶手。杀上几百万人,你就成了征服者。伟大的征服者。这样的征服者在人类历史上足有一萝筐,征服者诺曼,这是英国人的祖宗,征服者摩诃末,征服者成吉思汗,还有征服者科特斯,就是我们刚才讲的用靴子踩红人尸体的那位,他在墨西哥战功赫赫,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一共杀掉了大约1850万人。

为什么?当然是为了金子。每一块金子后面,都挂着重重叠叠的、一眼望不到边的人头。

再回头想想亚当斯密的那句话:推动这世界运转的不是爱,而是金钱。你会一定同意。至于他接下来的结论:贪婪是一种善。就看你怎么想了。我刚才说过,贪婪建造了罗马。不仅如此,贪婪还铺平了道路,盖起了高楼,发明了汽车、飞机、空调、电视、大炮、坦克、贫铀弹……,这世上一切的繁华,都与人类的贪婪有关。因为人类总是想过更好的、更舒适的、更便捷的生活,所以这世界就越来越繁华。

所以贪婪好啊。如果人不贪婪,那么夏天你就得热着,冬天你就得冻着。可事实上,如果没有这么多冷气暖风,地球上的夏天也不会这么热。这个夏天过去不久,相信大家记忆犹新,“桑拿天”感觉怎么样?这个可不能怪西班牙和葡萄牙人,那是我们自己搞出来的。

现在电视上净放些清宫戏。乾隆啊,康西啊,谁谁谁的,乾隆皇帝特别喜欢去宁波,大概是为了吃海鲜吧,每吃一次他就得走上几个月,舟车劳顿,一路颠簸,洗个热水澡都困难。文成公主进藏,从西安出发,整整走了三年,现在怎么样?我前几天从拉萨到北京,只飞了两个多小时,中间喝了一杯咖啡,吃了一份米饭,还睡了一小觉,惬意得不行。

所以说,贪婪好啊。可事实上,文成公主三年所消耗的能量,所污染的环境,也没有我这两个小时多。这是真的,你想想就知道,那么大一个飞机,那么大一个铁家伙,在天上飞那么久,得消耗多少燃料?还有那些平台车啊,登机桥啊,得费多少人力物力?

所以我说,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都是无比快活的,在物质上,我们比过去任何一个帝王都快活得多。当然了,有的朋友喜欢抬杠,说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后宫三千佳丽呢,啧啧,我可没有,怎么会比他快活?这个问题嘛,我想你应该回家问你老婆,看看她怎么说。没有老婆的问你女朋友,连女朋友都没有的,我看就算了吧,连个女朋友都没混上,别问东问西的了。

快活的现代生活,我们睡席梦思,坐弹簧椅,夏天吹冷风,冬天开暖气,出门有飞机汽车,进门有电视冰箱,多么快活。而我要说的就是这个:快活也就是快死。活得越快,死得就越快。这句话本身就构成一个真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第三个命题:贪婪毁灭人类。有时候我想啊,如果真有上帝,那么上帝一定是觉得这世界太美好,所以才造出了人。而自从有了人,这世界就一天比一天差劲。我敢断定,人类活不过公元3000年。《圣经》有句话,说这世界已经败坏了,有血气的全陷入罪恶之中。然后他就发了一场大洪水,把所有活物全淹死了,唯独剩了一个诺亚。我是不信基督的,但我对这世界的看法和圣经基本类似,这世界确实已经败坏了,从这里开始,从我们的心开始,到我们的肢体、情感,到整个社会,整个人间,直到外太空,全都已经败坏得不可收拾,甚至连那场洪水都不需要,我们自己就能把自己灭了,还有这个世界,我们可以把它糟蹋成一片废墟。

看看那些森林吧,我们都知道,绿色植物是地球之肺,这儿,现在这个肺就快完蛋了。根据统计,现在地球上每年减少的森林面积是1600万公顷以上,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1600万公顷是1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差不多两个韩国,七个卢森堡,145个香港,七千个澳门。根据绿色和平组织的有关估计,按照现在的人口增长速度和木材需求量,到2040年左右,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将减少40%,那个时候我们在座应该都还健在,但已经开始尝到后果了。到2100年,我们基本上就把这个肺完全切除了。全部森林消耗殆尽,那时候的世界是这样的:每天都是沙尘暴,所有河流干枯,所有耕地都变成戈壁或者沙漠,90%的陆地生物死亡,活着的只有沙地蜥蜴、蛇和老鼠,至于人类,我说不好,万一我们又进化了呢,成了神呢。

书里说的那件事是真的,关于木地板的事。我一直纳闷,你说人为什么都要装木地板?地板这东西,是拿来踩的,拿来坐的、拿来践踏的,又不是拿来亲的,为什么要那么讲究?在上海一个家装市场门外,我在媒体工作过一段时间,有个记者证,我拿这个记者证问那些选购木地板的人,问了九个人:你为什么要装木地板啊?有两个人有自己的理由,一个说木地板好看,一个说它好打理,另外七个全都有点傻眼:为什么?没想过啊。别人都装,我也跟着装呗。这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呀。而即使我们现在都不用木地板,从现在开始一棵树都不砍,情况也是糟糕透顶了。人类过去做的孽,是到了该清算的时候了。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全球现有耕地137亿公顷,因为环境的不断恶化,现在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沦为沙漠或者半沙漠。这数字还在不断扩大中。

137亿÷600万≈2283

也就是说,到公元2233年四月。地球上就没有耕地了。还有228年,30年一代人,也就是八代人,我们这代人的孙子的孙子的孙子,在座的都是老祖宗了,那时候,我们可以替他们想一想,他们那时候吃什么?喝什么?

还有水,干净的水,中国水利部前部长钮茂生有句话:如果不迅速采取节水和治污行动,在30年内,中国的干净饮用水就将枯竭。事实上,这话就要应验了。现在中国70%以上的河流遭到污染,90%以上的城市水域遭到污染,各位都在北京,这是首都,会好一些,但想想外地的亲戚吧。现在全球有20亿人口饮用水紧缺,10亿以上的人口饮用受到污染的水。而每年因饮水不卫生造成的死成的死亡人数是多少,2000万。

想象一下:一天死五万六,一小时死2300,一分钟死100。这可不是养鸡场的鸡啊,这可是人。

还有海洋。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全球海洋渔业资源正面临枯竭的危机,黑海1986年捕鱼量为90万吨,1996年只有10万吨,青岛、大连、舟山渔场的情况比这好一点,但也好不到哪儿去。大连湾:大量海带腐烂,大量贝类死亡,海蜇绝迹。青岛海域:1963年有141种海洋动物,到1988年只剩下24种。

舟山渔场:鱼类资源濒临枯竭,大黄鱼、小黄鱼产量大幅度下降,已形不成渔汛。海蜇几乎绝迹。

而海洋污染日益严重,赤潮也就越来越多。你们肯定知道赤潮是什么。大片的臭鱼烂虾,大片的海水污染,在这中间,除了恶性生长的海藻,什么都活不了。在日本的濑户内海,原来几十年才出现一次,到1965年一年就出现了44次,1975年300多次,现在已经成了一片血海。我们说日本人比较可恶,他们倒霉,活该。可是我们自己也同样有这样的问题。中国近海自1980年以来,已经发生赤潮300多次,猛烈时面积达几千平方公里,持续时间长达几十天。一半以上的鱼患有环境病,40%以上的蝶鱼和比目鱼患有肝癌,连南极企鹅和北极熊体内都检测出了DDT,能想象吗?还有一个人口问题,耶稣同学出生那年,世界人口2亿,文艺复兴时5亿,到上世纪初,1900年前后,有16亿,1987年50亿,2000年65亿,短短一百年间净增了50亿人口。联合国的有份报告显示,如果生育率维持现在的水平,即一个妇女生育超过两个孩子,那么到210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440亿,2150年将达到2440亿,到2300年,全球将有13400亿。这就厉害了。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一部长篇小说。该书首次出版于1719年4月25日。

该作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鲁滨逊·克鲁索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一生志在遨游四海。一次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风暴,只身漂流到一个无人的荒岛上,开始了段与世隔绝的生活。他凭着强韧的意志与不懈的努力,在荒岛上顽强地生存下来,经过28年2个月零19天后得以返回故乡。

这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704年9月,一名叫亚历山大·塞尔柯克的苏格兰水手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大西洋中,在荒岛上生活4年4个月之后,被伍兹·罗杰斯船长所救。

扩展资料:

鲁滨逊漂流记故事梗概:

1651年8月,鲁滨逊(姓氏来自于德文"Kreutznaer")违背父母希望他去从事法律专业的期望,下海启程前往赫尔的女王港。

旅程十分颠簸,船在暴风中遇险,然而出于对航海的执着,鲁滨逊再次远航。这次,船被塞拉海盗劫持,鲁滨逊成了摩尔人的奴隶。两年后,他跟随一位名叫莱克的男孩逃跑;葡萄牙航船的船长在西非海岸救了他。船去了巴西。在船长的帮助下,鲁滨逊获得了一大片种植园。

几年后,鲁滨逊加入了贩奴航船。1659年9月30日,船在离小岛40里外的奥里诺科河口处遇到风暴。鲁滨逊小岛可能源自于加勒比的多巴哥岛,因为该小岛地处委内瑞拉海岸北部,靠近奥里诺科河开口,在特立尼达岛视野范围内。

1鲁滨逊和三只动物,即船长的狗和两只猫幸免于难。挺过绝望情绪后,鲁滨逊趁船还没完全沉下去时,找出了武器、工具以及其它补给。他在岛上建造了避难所,通过在木头上刻字来记录时间。在工具的帮助下,鲁滨逊可以打猎、种植谷物、风干葡萄、做陶器、养羊。他也捉到了一只小鹦鹉。

几年后,鲁滨逊发现当地人活在同类相食的吃人社会下,有时这些土著会到访海岛,杀死并吃掉俘虏。最初,鲁滨逊计划将他们全部杀死,但后来他意识到自己无权这么做,因为食人族们并不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

鲁滨逊试图通过解救俘虏来获得一些仆人;当一个俘虏逃跑时,鲁滨逊帮助了他,由于当天是星期五,因而给该土著人命名为“星期五”。在经历了野人、俘虏之后,在岛上以总督自居,成为荒岛的统治者。

更多的土著跑到岛上开食人派对,鲁滨逊和星期五随即击杀了他们,并救出了两名俘虏。其中一位是星期五的父亲,另一位是个西班牙人,后者告诉鲁滨逊其它遇难的西班牙船只。他们做出计划:西班牙人与星期五的父亲回去,把更多的人带回来,建造船只,驶向西班牙港口。

然而,在西班牙人出现之前,一艘英国船出现了;叛徒控制了船只,打算把他们的船长扔在岛上。鲁滨逊、船长和忠于船长的船员平息了叛乱,并把叛徒扔在了岛上。在启程去英国前,鲁滨逊告诉叛徒自己是如何在岛上生存的,并告知还有其它人会来。

1686年12月19日,鲁滨逊启程,并于1687年6月11日到达英国。他得知家人认为自己死了,所以父亲的遗嘱上没有给他留什么份。

鲁滨逊便去里斯本寻找自己在巴西的财产,他将财富运回英国,回避了海上的航行,获得了丰厚的收入;娶妻生子,过起安定的生活。最后一次的冒险是鲁滨逊和星期五在穿越比利牛斯山时击退饥饿的狼。

-鲁滨逊漂流记

谢邀:

开篇明义,《桑戈马尔守夜者》是法国女作家法图·迪奥梅的长篇小说。该小说主要讲述了女主人公库姆巴在丈夫库巴遇难后,经历的种种人生际遇和人生思考。

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西非塞内加尔的尼奥焦尔岛,主人公库姆巴也是其中之一。库姆巴深爱她的丈夫布巴,但布巴以及他们的好朋友都在“乔拉号”沉船事故中遇难。

按照当地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丈夫去世后,妻子要完成四个月零十天的守丧活动。在这段时间里,库姆巴除了要接受丈夫去世的事实外,她每天需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前来吊唁布巴的的客人。

应酬活动让库姆巴身心疲惫不堪。周围人一度认为库姆巴精神状况不好,因为她总是自言自语。于是,她精神失常的流言蜚语就在小岛上不胫而走。

尽管库姆巴在守丧期间受到的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压力,但她还能勉力为之,而随之而来的改嫁风波是压垮库姆巴身心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此时库姆巴的身份是遗孀,她的婆婆则希望库姆巴嫁给布巴的哥哥,并喋喋不休地向库姆巴灌输她应遵守风俗传统;而库姆巴的母亲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则建议库姆巴,让她嫁给自己的侄子。

就在库姆巴陷入选择困难症,抑或说陷入无法左掌握人生命运的的重要时刻。一件彻底改变她命运的事情出现了,这就是写作。原来每当库姆巴被现实压得喘不过气来时,她就会躲到房间里写作,记录她在守丧期间经历的是是非非与身心体验。

可以说库姆巴用自己的双手践行着“我手写我心”,这是逃离对抗压抑、逃离困境的一个聊以自慰的方式。

沉浸在悲痛中的库姆巴,意外地发现自己可以通过写作与去世的丈夫对话,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小说的最开始,库姆巴发现自己总能在夜间听到丈夫的声音,因为只有她一人才能听到这些声音。这也就是岛上的居民认为她精神失常的原因。因为她说出的事情实在太过于匪夷所思,他们根本不会选择相信,反倒是深信库姆巴因为精神失常才会胡言乱语。

面对流言蜚语与种种质疑,库姆巴保持了沉默,她用沉默对抗流言蜚语与种种质疑。经过一番思忖后,库姆巴决定不再把自己夜里听到的声音告诉别人,也不再把时间浪费在无效的解释上。

每到夜晚降临,她就用书写的方式将一切想法都记录在了纸上,在一行行文字中,记录着库姆巴的心路历程,也透露着她对人生的思考。

所以,在剩下的三个月零十天的守丧期里,她没有把自己听到的向外人吐露过一个字。在库姆巴看来,与其试图解释,还不如躲进屋子人认真写作。

这个时候,写作是她心灵唯一能得到片刻安宁的事情,写作成为她心灵的避风港,写作可以让她从压抑的生活中短暂抽离。日记本不仅成了她的心灵驿站,还让她有时间去思考自己的人生,最重要的是让她获得了审视风俗传统的机会与构建新生活的勇气。

在一次次的对话中,库姆巴终于下定决心,不愿让他人主宰自己的人生,她要用自己的方式构建属于她自己的生活,库姆巴对这一点不在犹豫不决。她确信自己的命运应该掌握在自己手里,她必须取得生活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在小说的最后,库姆巴称自己将要带着女儿出发,这也预示着她的未来也将更加的开阔。

也许,库姆巴可以给她的女儿留下一些回忆,她想要把一切都记录下来,把关于她与布巴之间的一切都写下来:在那些满怀希望的季节,无数小细节 让每天的日子有了幸福的味道,尤其是,她爱人脸上绽放出的笑容。

可以说,《桑戈马尔守夜者》勾连了法图·迪奥梅的创作主题,在聚焦叙事的同时,又能从女性的情感生活和心理活动入手,注重女性的自身生活经验。所以这部小说一经推出,便获得了人们的赞誉。而她的创作,也使得非洲文学成为人们视野聚焦的另一片土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172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