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孩子背诵的古诗集锦

适合孩子背诵的古诗集锦,第1张

#能力训练# 导语古诗词自身就具有独特的美感,古诗词也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下面是 无 分享的适合孩子背诵的古诗集锦。欢迎阅读参考!

篇一适合孩子背诵的古诗集锦

  游子吟

 孟郊〔唐代〕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此诗情感真挚自然,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篇二适合孩子背诵的古诗集锦

  金缕衣

 杜秋娘〔唐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惜取一作:须取)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花开一作:有花)

 赏析

 这首诗的含意非常通俗易懂,可以用“珍惜时光”这个词来概括。这原是一种每个人都懂的道理。可是,它使读者感到愿望单纯而强烈,使人感到无比的震撼,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全诗每一句似乎都在反复强调“莫负好时光”,而每句又都有些微妙变化,重复而不啰唆,回环不快不慢,形成优美的轻盈旋律。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句式相同,都以“劝君”开始,“惜”字也出现了两次,这是二句重复的因素。但第一句说的是“劝君莫惜”,第二句说的是“劝君须惜”,“莫”与“须”的意思是相反的,这就是重复中的一些变化,但是主要意思是不变的。“金缕衣”是非常贵重的衣物,却“劝君莫惜”,说明世间还有比它更为珍贵的东西,这就是“劝君须惜”的“少年时”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诗句未直说,那本是不言自明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然而青春是非常宝贵的,一旦逝去是再也回不来的。一再“劝君”,用规劝的语气,情真意切,有很浓厚的歌味和娓娓道来的神韵。两句一个否定,一个肯定,否定前者是为了肯定后者,似分实合,虚实相生,形成了诗中第一次反复和咏叹,旋律和节奏轻盈舒缓。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则构成第二次反复和咏叹,单就诗意看,与一、二句差不多,还是“莫负好时光”那个意思。这样,除了句与句之间的反复,又有上联与下联之间的较大的回旋反复。但两联表现手法就不一样,上联直抒胸臆,是赋法;下联却用了譬喻方式,是比义。于是重复中仍有变化。三、四没有一、二那样整饬的句式,但意义上彼此是对称得铢两悉称的。上句说“有花”应怎样,下句说“无花”会怎样;上句说“须”怎样,下句说“莫”怎样,也有肯定否定的对立。二句意义又紧紧关联:“有花堪折直须折”是从正面说“行乐须及春”意,“莫待无花空折枝”是从反面说“行乐须及春”意,似分实合,反复倾诉同一情愫,是“劝君”的继续,但语调节奏由徐缓变得峻急、热烈。“堪折——直须折”这句中节奏短促,力度极强,“直须”比前面的“须”更加强调。这是对青春与欢爱的放胆歌唱。这里的热情奔放,不但真率、大胆,而且形象、优美。“花”字两见,“折”字竟三见;“须——莫”云云与上联“莫——须”云云,又自然构成回文式的复叠美。这一系列天然工妙的字与字的反复、句与句的反复、联与联的反复,使诗句琅琅上口,语语可歌。除了形式美,其情绪由徐缓的回环到热烈的动荡,又构成此诗内在的韵律,诵读起来就更使人感到回肠荡气了。

 此诗另一显著特色在于修辞上的别致新颖。一般情况下,旧诗中比兴手法往往合一,用在诗的发端;而绝句往往先景语后情语。此诗一反惯例,它赋中有兴,先赋后比,先情语后景语,殊属别致。“劝君莫惜金缕衣”一句是赋,而以物起情,又有兴的作用。诗的下联是比喻,也是对上句“须惜少年时”诗意的继续生发。不用“人生几何”式直截的感慨,用花来比少年好时光,用折花来比莫负大好青春,既形象又优美,创造出一个意象世界。

 这就是艺术的表现,形象思维。错过青春便会导致无穷悔恨,这种意思,此诗本来可以用但却没有用“老大徒伤悲”一类成语来表达,而紧紧朝着折花的比喻向前走,继而造出“无花空折枝”这样闻所未闻的奇语。没有沾一个悔字恨字,而“空折枝”三字却耐人寻味,富有艺术感染力。

篇三适合孩子背诵的古诗集锦

  登高

 杜甫〔唐代〕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

 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如一般诗篇,《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不禁令人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而从整幅画的构造视角来说,这是一幅描画天地之一处的视野较窄的微观水墨画。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最后,颈联和尾联的视角回归微观,回到诗人个人身上。颈联如是说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一个“常”字更是道出“万里悲秋”时常与我相伴,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若从字面义来理解,“万里悲秋”时常常客居他乡,诗人不应是孤独的,而是有人陪伴的,所以与下一句“独登台”产生矛盾。实则不然,且看诗人用字便知。从一般用法来说,“作”连接抽象的事物,如作难、作废、作别,而“做”连接的都是能在实际生活中感知到的具体事物,如做作业、做工、做衣服。“客”本是实际能感知到的具体事物,一般指“人”,诗人在这里用了“作”,不用“做”,令人疑惑,细细想来,是诗人用词巧妙之处。“万里悲秋”是抽象的事物,寄托诗人感伤情绪之景物是会令人心生孤独悲伤之感的景色,不是实际生活中具体的事物,故不用“做”,而用“作”。达到的效果是加深悲秋之感,更强烈浓重,只有“万里悲秋”与我相伴,我只能“独登台”,独在异乡的孤独惆怅感与深秋景色之荒凉凄冷水乳交融,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寄托诗人悲秋伤己的伤感情怀。

 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篇四适合孩子背诵的古诗集锦

  秋夕

 杜牧〔唐代〕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天阶一作:天街;卧看一作:坐看)

 赏析

 此诗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银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是无用的。第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这首诗中的“轻罗小扇”,即象征着持扇宫女被遗弃的命运。

 “天阶夜色凉如水”中“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民间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嫁与牵牛,每年七夕渡河与他相会一次,有鹊为桥。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就是写他们的故事。宫女久久地眺望着牵牛织女,夜深了还不想睡,这是因为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可以说,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

 梅圣俞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见《六一诗话》)这两句话恰好可以说明此诗在艺术上的特点。一、三句写景,把深宫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冷”字,形容词当动词用,很有气氛。“凉如水”的比喻不仅有色感,而且有温度感。二、四两句写宫女,含蓄蕴藉,很耐人寻味。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这首诗构思巧妙,语言质朴流畅,感情蕴藉婉约,艺术感染力很强,颇能代表杜牧七绝的艺术成就。从形式和结构上看,全诗描物写景与叙事抒情相结合,呈现出灵动之姿,颇动人心魄。前者旨在为后者营造氛围,后者意在为前者规范意蕴,两者相互衬托融为一体。

篇五适合孩子背诵的古诗集锦

  嫦娥

 李商隐〔唐代〕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赏析

 此诗咏叹常娥(即嫦娥)在月中的孤寂情景,抒发诗人自伤之情。前两句分别描写室内、室外的环境,渲染空寂清冷的气氛,表现主人公怀思的情绪;后两句是主人公在一宵痛苦的思忆之后产生的感想,表达了一种孤寂感。全诗情调感伤,意蕴丰富,奇思妙想,真实动人。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这两句描绘的是主人公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独处孤室的不寐者看着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也行将隐没。“沉”字正逼真地描绘出晨星低垂、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正在逐渐沉下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着一“渐”字,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流逝。索寞中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寂静的长夜中,看到明月,也自然会联想起神话传说中的月宫仙子──嫦娥。据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嫦娥孤栖与谁邻?”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于是,不禁从心底涌出这样的意念:嫦娥想必也懊悔当初偷吃了不死药,以致年年夜夜,幽居月宫,面对碧海青天,寂寥清冷之情难以排遣吧。“应悔”是揣度之词,这揣度正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由于有前两句的描绘渲染,这“应”字就显得水到渠成,自然合理。因此,后两句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

 这位寂处幽居,永夜不寐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诗中并无明确的交代。诗人在《送宫人入道》诗中,曾把女冠比作“月娥孀独”,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又以“窃药”喻指女子学道求仙。因此,说这首诗是代困守宫观的女冠抒写凄清寂寞之情,也许不是无稽之谈。唐代道教盛行,女子入道成为风气,入道后方体验到宗教清规对正常爱情生活的束缚而产生精神苦闷,三、四两句,正是对她们处境与心情的真实写照。

 但是,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悔偷灵药”式的情绪,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深刻的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煎熬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在这里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是一种含有浓重伤感的美,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容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诗的典型意义也正在这里。

篇六适合孩子背诵的古诗集锦

  竹里馆

 王维〔唐代〕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赏析

 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起句写诗人活动的环境非常幽静。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幽篁”指幽深的竹林。《楚辞·九歌·山鬼》说:“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竹里馆”顾名思义是一座建在竹林深处的房子,王维独自坐在里面。他的朋友裴迪的同题诗写道:“出入唯山鸟,幽深无世人。”仅诗的第一句就塑造了一个悠然独处者的形象。

 次句承上写诗人悠然独处,借弹琴和长啸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我们知道王维是的音乐家,所以考取进士后,当上了太乐丞。但是他独自坐在竹里馆中弹琴显然不是供人欣赏的,而是抒发自己的怀抱。“长啸”指拖长声音大声吟唱诗歌,如苏轼《和林子中待制》:“早晚渊明赋归去,浩歌长啸老斜川。”可见弹琴还不足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接着又吟唱了起来。他吟唱的诗也许就是这首《竹里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像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三、四两句写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人能理解。“深林人不知”本来就是诗中应有之意,如果对人知与不知毫不在意,那他就不会写出这句诗,既然写了这句诗,就表明他还是希望有人能够理解自己的,遗憾的是陪伴他的只是天空中的一轮明月。起句写“人不知”,结句写“月相照”,也可谓相互呼应了。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杰出、修筑、设计等词语。能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感情朗读,并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

 3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为综合性学习做准备。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具体事例中的关键词、句、段,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并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句段,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并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五教学准备

 詹天佑像,“人”字形的线路图。学生搜集詹天佑以及当时社会背景的资料、有关京张铁路地理环境的地图。

 六教学时间: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引入,揭示课题

 1师出示詹天佑像,你们知道这是谁吗?通过搜集资料,你知道詹天佑的哪些事情呢?

 生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詹天佑的资料。

 教学预设:如果生没搜集,就由教师做简要介绍。

 2听了资料介绍,说说詹天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自由谈

 3看来詹天佑已经在你们的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那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近距离地了解(师指课题詹天佑),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詹天佑

 1师:课文中,有一句话归纳出了詹天佑是个什么样的人,让我们一起来找到它。

 2生找到句子齐读(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三合作学习,了解人物

 1生默读课文思考:杰出、爱国在文中哪些文段中表现出来的?自己读到这些文段后的体会是什么?

 2与小组内同学讨论一下,互相交换意见,以小组为单位得出小组的观点,派出小组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应该在文中的2─6自然段中找句子。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当时清政府无能,刚提出修筑铁路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而且要挟清政府只能用本国的工程师,否则他们就要干涉。就在这种情况下,詹天佑接受了主持修筑铁路的任务。这个消息遭到了帝国主义的嘲笑,而詹天佑并没吓倒,而是顶住压力,不怕困难,毅然接受了任务。这一部分在2──3自然段。

 在修筑的过程中,詹天佑分别克服勘测线路、开凿隧道、青龙桥中遇到的困难。这一部分在4─6自然段,主要抓住詹天佑的语言、动作、想法的句子。)

 教学预设:生可能会出现整段勾的情况,师要适时点拨:抓重点。

 3在小组代表汇报小组学习成果,教师适时点拨。

 4师抓住学生找到的重点文段,一边让学生谈体会,一边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读文,读出爱国情感,在个人读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学生带着那样的感情读文。

 教学预设:学生谈到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时,(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如果学生能谈到詹天佑那种浓浓的对国家的情感时,就让学生大声读,带着全班同学一起读,反复诵读中,让学生带着那样的情感背诵出来。

 四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带着在反复读,然后背诵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提出问题,解决不明白的问题

 1.师:上节课,我们认真初读了课文,了解到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同学们还什么不太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吧!

 2.生提问题,讨论解决。

 教学预设一:此环节要注意解决课后二题,如若学生没有提出这几个问题,则由老师带领大家找出此问题。反复读文章那一段的描写,在读的基础上,画出示意图,再读检查自己的示意图是否正确。

 教学预设二:学生可能问:青藏铁路从格尔木──拉萨段全长1142公里,京张铁路才200公里,为什么詹天佑能凭借京张铁路成为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教师可请同学们读重点句,抓住阻挠、控制、要挟、轻蔑、高山深涧、悬崖峭壁这几个重点词理解,出示京张铁路的地形图,让学生了解京张铁路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体会到帝国主义对中国人的蔑视,而京张铁路地理环境恶劣,在这种情况下,詹天佑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顶着重重压力,不怕困难,毅然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为中国人争一口气的壮举,认识到詹天佑确实是一个爱国的工程师,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对詹天佑产生敬佩之情。

 教学预设三:学生可能问:一个中国工程师在自己的国土上修筑铁路,为什么会引起国内外的轰动?(教师可请学生结合自己搜集到的社会背景的资料进行理解。意识到由于清政府的无能导致帝国主义的野蛮、狂妄。从而痛恨清政府、对帝国主义的行径感到愤怒。)

 3学生谈感受,师生总结。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根据句中的重点词谈,做到言之有理。

 二总结全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1.生齐读课文。

 2.归纳主要内容。要求力争完整、简洁地说出文章围绕着詹天佑讲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教学预设:生可能答不全,这时,教师强调归纳事件的方法,或者有意识地评价学生归纳的情况,引导学生尽量说准确、说完整,多请学生表达,训练学生的口读表达能力。

 3.师带领同学总结全文。

 师:正是在詹天佑的主持修筑下,京张铁路提前两年就竣工了,这件事给了帝国主义的有利回击。请试想帝国主义的记者们会怎样评论此事?

 虽然,修筑京张铁路的事件快过去100年了,但詹天佑的爱国情怀和杰出的设计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请让我们永久地记住这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齐读课题:詹天佑)

 三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

 1.师生齐读综合性学习要求,思考: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2.生自由谈自己最希望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3.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自由与班上同学结队,并进行分工。

 4.师提出建议。

 A表格式

 B自己设计图形,将内容放入图形中,如画一棵大树,将树的枝丫上放上收集到的资料,并注明收集资料的方式。

 C小图册形。

 D研究报告式。

 E习作展示式。

 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将其以其它形式展示出来。

 教学说明:活动的布置在课堂上,学生完成时间可利用家庭作业时间,在活动中,应注意提醒学生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对资料的收集及整理,要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删减找出自己最需要的部分,不要只是完成了资料的堆积;第二,要注意收集资料的途径的多样化,不要仅仅拘泥于一两种资料收集方式。让学生以组为单位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学生活动完成后,用一节课展示,小组成员自己设计展示方式,由老师评出奖项,对学生进行鼓励。

 板书:

 詹天佑

 杰出爱国

篇二

一、教材分析

 本文以人物的名字为题,记叙了詹天佑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展现了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崇高形象。

 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自然段,概括介绍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接着,通过2、3小节对詹天佑接受任务时的背景介绍,反映出其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重大意义;4—6小节按照工程进展的顺序,选取勘测线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内容来叙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最后,写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及中外人民对詹天佑的怀念,点明事件的意义──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民的藐视和嘲笑。

 二、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掌握“庸、藐、蔑、毅”等字的音、形;理解“要挟、毅然”等词语的意思。

 2学习根据课文的线索和找重点句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3从具体事例中体会感受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杰出才能。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文中对人物言行的描写感悟人物当时的心理感受。

 三、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自读课文,自主识字、解词、默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师:1深入解读文本:查阅修筑京张铁路的背景资料、詹天佑的为人、事迹及成就。

 2设计配套的课件:教学课件、人字形演示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初识人物。

 1默写“要挟、嘲笑、毅然、有力回击”等词语,正音,解词。

 2从板书出发,结合课文的相关内容,揭示课题。

 板书:詹天佑(工程师)

 (二)整体感知,梳理脉络。

 1交流作者描写詹天佑这个人物时,所选取的材料,并概括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或小节的开头进行有效概括。

 板书:勘测线路

 开凿隧道

 设计“人”字形线路

 3引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关注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1指导品读1、2小节,了解詹天佑接受任务的背景,体会其爱国心和民族责任心:

 (1)借助板书,体会“毅然”一词的本意及在文中的意思。

 (2)找到“毅然”一词所在的句子,了解詹天佑在怎样的情况下毅然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

 (3)借助课文的1、2两个小节,了解詹天佑遭遇的困难和嘲笑,体会这“毅然”背后的不易和决心。 困难一:地势险峻

 ①简介“京张铁路”得名缘由。

 ②从“艰巨”一词出发,体会修筑铁路的艰难。

 困难二:帝国主义的要挟与嘲笑

 ①由“要挟”一词的本意出发,结合课文的相关内容说清帝国主义以什么为要挟,目的何在 ②联系上下文读懂帝国主义“嘲笑”背后的含义。

 ③用上“要挟、嘲笑、毅然”等词,简要说说詹天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这个任务的,重点体会詹天佑在接受任务时的内心感受。

 ④总结:心理活动往往能通过人物的言行得以体现,这样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是隐形的,需要我们认真体会,还有一种心理活动的描写为直接描写。

 2学习4-6小节,了解詹天佑修筑铁路的具体事例,重点体会其在修筑铁路时所表现出的杰出才能: 学习第四小节:以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为切入点,体会詹天佑在勘测路线时所表现出的一丝不苟,以身作则的工作态度。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詹天佑和他的同事们顶着巨大的压力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期间攻克了无数道技术难关,克服了众多意料中乃至意料外的困难,终于以比原计划提前两年的惊人速度完成了这条由中国人自行参与设计的京张铁路。又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2联系上下文,以“这条铁路的成功修筑也向世人宣告……”为开头练习说话,体会詹天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及杰出的专业技能。

 3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就是通过这些材料来体现詹天佑的爱国和杰出。

 5布置作业:运用板书上的四个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篇三

课时目的:

 1、了解詹天佑怎样克服种种困难,最终使京张铁路提前竣工的。体会他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2、理解关键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课文运用语言、行动、心理活动来写人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事例的理解,体会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课前可要求学生上网查阅资料,以便对詹天佑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有较多的了解。教师准备詹天佑的画像、“人”字形线路挂图,以及有关京张铁路地理环境的地图。

 一、导入新课。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0、詹天佑(板书)

 生读题,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作者是这样评价詹天佑的,称他是—— 生齐读: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出示:课件)

 板书:杰出 爱国

 2、詹天佑杰出的才能都融入了他修筑铁路的三件事中了,谁来说说是哪三件事。指名生说

 板书: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出示:课件)

 二、学习4——6自然段

 (一)学习4自然段

 1、过渡:师:勘测线路是修筑铁路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引读: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

 师:那么他是怎么勘测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分别用横线、波浪线、双横线在书上画出在勘测线路时,詹天佑是怎么说的是怎么做的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即找出詹天佑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板书:语言、行动、心理 )

 生自读,寻找答案

 2、师:詹天佑是怎么说的是怎么做的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生: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之类的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师:请同学自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个词语看出。

 生:我从“不能一点儿”,体会到詹天佑的认真严谨。

 师:那就请你带着这种感受去读。

 生:读

 师:从读中老师感受到詹天佑的认真严谨

 生:我从大概’、‘差不多’,读出了一丝不苟

 师:那请你读出詹天佑对工作一丝不苟。

 生:读

 师:你真是一丝不苟。

 生:我从 经常 不应该,读出了高度负责

 师:那请你读出这种感觉。

 生:读

 

 师:刚才老师从这么多同学的读中感受到詹天佑对修筑铁路多么一丝不苟、对工程多么高度负责,多么认真严谨啊!请大家满怀这种感情一起齐读。)

 生:齐读

 3、师:詹天佑面对修路的艰险,面对帝国主义者的嘲笑,他是这样严格要求工作人员,那他自己又会怎样做呢谁来说说。

 生: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 师:这是詹天佑身体力行。

 生:白天„„晚上„„

 师:这是詹天佑夜以继日的工作、

 生:为了寻找一条„„

 师:这是詹天佑谦虚地请教。

 师:读着这一段段文字老师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画面,闭上眼睛,听,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配乐范读,课件出示:“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

 (二)、学习5——6自然段

 (1)过渡:

 师:环境的恶劣,修路的艰险,工作的繁重,詹天佑没有退缩,他更加忘我工作,严格要求自己和所有工作人员,顺利完成了勘测的线路。但更困难的是,面对居庸关、八达岭那崇山峻岭险恶的地形,当时没有现代的科学技术,没有充足修建资金,詹天佑退缩了吗没有。他绞尽脑筋,日夜思索,詹天佑终于想出办法,那他又想出什么方法开凿隧道呢

 请同学们自己当小工程师,边察看地形(书中的描述)谁来说说詹天佑是怎样开凿居庸关、八达岭隧道

 三、学习7自然段

 师:是呀,詹天佑的设计真的是巧妙,真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始之举,相信大家一定被他的这种杰出才能深深折服。

 师:詹天佑这份杰出的才华都是源于对祖国的一份热爱。正是凭着这份坚定信念和对祖国的忠诚,在詹天佑的带领下,京张铁路终于在1909年8月11日全线竣工,不但比原计划提前两年,还为清政府节省了白银28万两。这是危难中的奋进!艰辛中的辉煌!)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最后一段,感受这艰辛的辉煌! 齐读最后一段

 师:真是因为詹天佑有着杰出的才能和炽热的爱国心,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了两年,这件事——(引读)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今天,我们乘火车„„

 师:从京张铁路建成至今,已有了100周年,人们重新设计了詹天佑的铜像,每一天都有成千上万来自世界的人民前来瞻仰(如外国游客、工程师、少先队员„„)站在高大的铜像前,他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请你以某种人的身份写一段话。注意抓住语言、行动、心理活动来写。 生想象写作 交流

 四、活读升华,尽情赞美詹天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174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