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夕照祁山》的作者是号称“巴蜀鬼才”的魏明伦,其副标题为“ 诸葛亮与魏延的传奇 ”,写六出祁山时诸葛亮星殒五丈原及魏延被斩的“卧龙烈马双悲剧”,在处理“魏延脑后有反骨”的情节时,和《三国演义》有极大的不同,表现出和《三国演义》神化诸葛亮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恰如魏明伦自己所言:“要把众口皆碑的一个‘神’男人说得不那么神”,“ 要塑造一个不是完人的诸葛亮。 ”
历史上魏延之死确是悲剧,魏延的悲剧首先是其恃才傲物的性格使然,其次与“性狷狭”的杨仪有极大的关系,性格过分谨慎的诸葛亮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总之是由于魏延、杨仪、诸葛亮等相关人物的性格的缺陷造成的。但《三国演义》对魏延之死的处理是“魏延脑后有反骨”,这样魏延就死有余辜了,诸葛亮因生前能用魏延之骁勇为蜀汉出力,死后能为后主刘禅除去隐患而显得无比的英明和伟大,几成神人了。《三国演义》第53回写刘备与诸葛亮取了长沙后,诸葛亮便要杀有功的魏延,说“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还插有诗曰:“知己知人乃圣贤,先明预晓得心传。卧龙相法高天下,曾向长沙识魏延。”第100回写魏延、陈式不听军令、擅自行事,诸葛亮说:“魏延素有反相,吾知彼常有不平之意,因怜其勇而用之,久后必生祸害。”第105回写了魏延的反情以及马岱凭诸葛亮锦囊密计斩魏延的经过,附诗曰:“诸葛先机识魏延,已知日后反西川。锦囊遗计人难料,却见成功在马前。” 《三国演义》以“魏延脑后有反骨”贯穿了有关魏延的全部情节,神化了诸葛亮而冤屈了魏延。
《夕照祁山》也写了魏延有反骨,但说魏延有反骨的是长史参军杨仪,其背景是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杨仪因担心诸葛亮采用魏延的子午谷之计,魏延立大功而自己失宠,因此在诸葛亮面前说魏延有反骨,还告诉诸葛亮说魏延私设秘密别墅,别墅附近传出怪异童谣,童谣之意是魏延要做魏王。诸葛亮听后对魏延产生疑忌,到魏延的别墅私访求证,魏延酒后大发牢骚,埋怨诸葛亮不用他的子午谷之计,说诸葛亮“叶公好龙”,尤其是直言说诸葛亮“ 天下第一聪明人,保的却是天下第一大草包 ”,魏延的直言使诸葛亮对杨仪所说的魏延有反骨的话由怀疑到相信,从而认为魏延“才高功大性情野”,因此设计葫芦谷放火,在烧死司马懿的同时也烧死魏延。由于天降大雨,魏延幸免一死,但诸葛亮担心自己死后后主驾驭不了魏延,写下手令,命马岱斩魏延。弥留之际,幻觉中妻子阿丑的一番话点醒了诸葛亮:“ 所谓反骨,是你疑神疑鬼。虽然事出有因,却又查无实据。 ”但此时的诸葛亮已无力气说话,也已不能提笔写字,最终魏延被斩屈死。
同样是写魏延被斩,《三国演义》把诸葛亮写成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突出的是“卧龙相法高天下”,是“识魏延”的先机。而《夕照祁山》把诸葛亮由神变成了人,有着真实的人的复杂情感,从而写出了一个“不是完人的诸葛亮”。
为了酬答先主刘备的三顾之恩,他六出祁山,百折不挠,为了完成刘备的遗命,他求贤若渴。但诸葛亮也有缺点,他生性谨慎,因此不肯轻易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计,用人求全,因而不能完全信任心直口快、直言犯上的魏延,在心怀鬼胎的杨仪的挑拨和撺掇下,他下定决心要除掉魏延。但在决定葫芦谷放火烧死魏延时,诸葛亮的内心是非常矛盾和痛苦的,一方面他知道“魏大将军乃先帝功臣,南征北战,立下多少汗马功劳”,被自己人烧死实在是太不应该,太残酷无情了!另一方面又觉得“他竟生反骨,暗藏野心。我若养痈遗患,有朝一日魏延欺主,势必颠覆蜀汉江山,他自己也要落个叛逆骂名”,因此不得不含着泪水除掉他,除掉他便是成全他,“保住他的晚节,使他流芳百代”。诸葛亮的一段唱词写出了他除掉魏延的遗憾和无奈:“ 钓鱼台听战鼓咚咚敲,想前哨刀对枪,枪对刀,我心中矛攻盾,盾攻矛,盾牌矛锋自斗鏖。为什么反骨不生驴头脑?为什么骏马偏长刺鬃毛?平庸的驴儿不欺主,猖狂的马儿搅乱槽,隐患若不早除掉,刘家江山必动摇。天啊天,无奈了。两全计,一火烧。先锋先战死,后主祸患消。宁可负大将,不可负王朝。 ”在诸葛亮心灵的天平上,刘家江山、王朝命运是第一位的,作为蜀汉丞相自觉地维护王朝的利益便是最大的“善”,因此蜀汉惟一的帅才被烧死也在所不惜了。此时的诸葛亮认为自己是“忍痛割爱,用心良苦”,但他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大错,作了一桩恶事。
在剧作末尾,《夕照祁山》发挥了戏曲婉转细腻表达感情的长处,将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凉表达得非常充分,使剧作具有浓得化不开的悲剧气氛,弥留之际的诸葛亮感叹: “我本是卧龙岗散淡之人,啊,这里不是卧龙岗,是五丈原。我回不了故乡,也回不了蜀川,蜀川啦!”“六出师,师未捷。天不假我寿,病魔催魂魄。死不瞑目仰天啸。”“鼎盛春秋飞旋去,挽不回黄金时节。去也,全去也,剩荧荧灯影,萧萧落叶。落叶归根归不得,集酸甜苦辣忆蜀国。”
“ 川酒淳,川椒烈,川肴美,川味绝。川语如橄榄,川歌似甘蔗。川人尽桃李,川情赛松柏。拜别,诀别,黄泉无限川江恋,来生再作蜀川客。” 表达了诸葛亮对蜀川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的深情眷恋,听来催人泪下。
从《三国志》看刘禅对诸葛亮的感情确实是爱恨交加,不给诸葛亮立庙也是对诸葛亮有颇多的怨恨罢。依据我的内心,看《三国演义》我的心情是矛盾的,罗贯中把这段历史曲解的太厉害,把诸葛亮神化,翩翩公子周瑜居然是个小气鬼,曹操是奸臣奸雄,刘备胆小怕事,刘禅乐不思蜀只知玩乐。
我要被气死!且不说周瑜曹操,刘备胆小怕事,偌大一个蜀汉凭空砸到刘皇叔手中?刘禅乐不思蜀,卧龙死后为何依然在位近三十年?至于刘禅对诸葛亮的感情,我觉得百分之九十是尊敬且崇敬的,刘备把十七岁的刘禅和整个蜀汉托付给诸葛亮,是对诸葛亮的百分之百的信任,刘禅在这种君臣关系中长大,他能有多忌惮诸葛亮?
可以说诸葛亮就是刘禅的精神支柱,诸葛亮死后刘禅重用仅八岁的诸葛瞻,后来诸葛瞻在与魏国交战时兵败身亡,刘禅才真正意识到蜀汉要亡了。他对他的这位相父是从小到大的崇拜。刘备死后,诸葛亮对刘禅就像对自己的儿子一般,从生活到朝政,事无巨细,尽管是严格了些,这也是因为诸葛亮想要刘禅尽早的主持江山,一个贪图享乐的人怎么持政?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因为刘备当年三顾茅庐之情。所以说刘禅是怎样都不会怨恨诸葛亮的,能有什么恨呢?恨诸葛亮管自己管的太严,还是怨诸葛亮让他学那么多权益谋术?所以《三国演义》可以看,但不要觉得这就是历史,历史没有这么多戏剧化的东西。
整句话是:
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
凭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
先帝爷下南阳御驾三请,
算就了汉家的业鼎足三分,
官封到武乡侯执掌帅印,
东西战南北剿博古通今。
周文王访姜尚周室大振,
俺诸葛怎比得前辈的先生,
闲无事在敌楼我亮一亮琴音,
我面前缺少个知音的人。
扩展资料:
**里风声吴志国被抢救的时候,用变调唱《空城计》的方法传递情报,实际他的身份是老枪,而顾晓梦是老鬼。吴志国唱的空城计随着曲调的变化可以破解成摩斯密码“情报是假 撤销行动”,周迅是把摩斯密码绣在内衣上,当别人把她的尸体抬出去的时候消息就传出去了。
**《风声》根据麦家同名小说改编的中国大陆首部谍战大片,由华谊兄弟出品,陈国富和高群书两位导演指导,周迅、李冰冰、张涵予、黄晓明领衔主演。
**讲述了汪伪政府时期的1942年,在发生了一系列高官暗杀事件后,日军引起高度重视,为了找出代号为“老鬼”的***员,日军和伪军对顾晓梦、李宁玉、吴志国、白小年以及金生火五人进行了审问,过程中经历的心理战和酷刑。
评价:
北京日报:《风声》有典型谍战片的先天优势,好剧本做底,再加上奢靡考究的布景,香艳典雅的人物造型,绚丽而怀旧的色调,漂亮炫目的摄影,能把握心理细节的好演员,以及干脆利落行云流水的剪辑——每个细节都做足了功夫。
再加上故事本身的张力力——危险的处境,智力的较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重重悬念,压抑的心理,隐秘的心机,扭曲的情感,复杂的人性,使得《风声》在国庆档的众多献礼片中异军突起。
出处:
“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选自京剧《空城计》;《空诚计》是京剧传统保留剧目,取材自《三国演义》第95回;剧情讲述蜀汉与曹魏交兵,街亭守将马谡不听诸葛亮部署,致街亭失守;魏将司马懿取了街亭后,即进逼咽喉要地西城。当时的西城兵力空虚,若立即撤退必被擒拿。
诸葛亮急中生智,乃设空诚之计,将城门洞开,命老军在城门口打扫街道,自己则在城楼饮酒抚琴,神情泰然地等候敌军到来……司马懿见状,疑有伏兵,不敢进城,退兵观望——空城之危得解。
-风声
原文
岁暮阴阳催短景[yǐng] ,
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亦有:野哭几家闻战伐)
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
人事音书漫寂寥。
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之意。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 开首二句点明时间。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之意。在霜雪刚停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着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 “五更”二句,承次句“寒宵”,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上句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晴朗的夜空,鼓角声分外响亮,正是五更天快亮的时候,诗人忧愁难眠,那声音更显得悲壮感人。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夔州一带也不太平,黎明前军队已在加紧活动。诗人用“鼓角”二字点示,再和“五更”、“声悲壮”等词语结合,兵革未息、战争频仍的气氛就自然地传达出来了。下句说雨后天空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景色是够美的。前人赞扬此联写得“伟丽”。它的妙处在于:通过对句,诗人把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诗句气势苍凉恢廓,音调铿锵悦耳,辞采清丽夺目,“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野哭”二句,写拂晓前所闻。一闻战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彻四野,景象凄惨。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夔州是民族杂居之地。杜甫客居此地,渔夫樵子不时在深夜传来“夷歌”之声。“数处”指不只一处。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卧龙”二句,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东南的白帝庙,而引出无限感慨。卧龙,指诸葛亮。跃马,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杜甫曾屡次咏到他:“公孙初据险,跃马意何长?”(《白帝城》)“勇略今何在?当年亦壮哉!”(《上白帝城二首》)。一世之雄,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末尾一句说,人事与音书,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结尾二句,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清代沈德潜说:“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唐诗别裁》)像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是贤是愚,都同归于尽了。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有死亡,作者眼前这点寂寥孤独,根本算不了什么。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古柏行》)“英雄余事业,衰迈久风尘。”(《上白帝城二首》)这些诗句正好传达出诗中某些未尽之意。前人认为此诗“意中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是颇有见地的。 此诗向来被誉为杜甫律诗中的典范性作品。诗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气象雄阔,以诸葛亮和公孙述为例,说明贤愚忠逆都同归于尽,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全诗气象雄阔,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明代胡应麟称赞此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并说它是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是很有道理的。
资料来源于。
2001年8月25日,大熊猫祥祥和孪生兄弟福福出生于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2002年7月,祥祥和福福两兄弟经过半年多的哺乳期后进入了“熊猫幼儿园”,饲养员刘斌从此成为了祥祥的“全职保姆”,与它朝夕相处,形影不离。
祥祥毛色光滑,性情温顺,外表俊秀,健康状况良好,从未患过疾病,深得刘斌的喜爱。那时,来自四川绵阳的英俊小伙刘斌初到卧龙几个月,他对饲养大熊猫充满了兴趣,他教祥祥玩游戏、踢皮球、上梯子、爬树枝,教它吃红萝卜、嫩苹果、窝窝头等。日复一日,祥祥除了酣睡之外,与刘斌形影相随,彼此的感情越来越深厚。
在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里,祥祥渐渐地茁壮成长起来。刘斌成天与它欢快地嬉戏玩耍,在此度过了整整一年自由自在快乐的时光。
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为有效地保护大熊猫物种,2003年7月8日,全世界首次大熊猫野外放归培训工程正式启动,作为第一只接受野化训练的大熊猫,祥祥肩负着具有创举意义的使命,独自被放养到核桃坪后山上,一个面积约2万平方米的大熊猫半野生放养圈接受野化训练。
祥祥才1岁零8个月,只相当于人类的六七岁。对这样一个孱弱无助的“孩子”,从“饭来张口”到孤零零地生活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自己找吃找喝,它能活下去吗?在宣布选中祥祥正式接受野化训练的前夜,饲养员刘斌暗自流了一夜的泪。祥祥当选这一“野化”使命,按理说刘斌应该感到光荣,但他从情感上根本无法接受将要与祥祥的分离。
为什么研究中心决定选择祥祥担此重任呢?因为在所有的大熊猫中,祥祥和福福是一对孪生兄弟,身体状况相似,祥祥接受野化训练,福福继续人工饲养,这样,祥祥和福福能够时刻对照,为野化训练工程提供相关的参考数据。
祥祥的半野生放养圈完全是另一个新天地,最高海拔2080米,放养场上下坡度高差近50米。场地内树木葱茏,流水淙淙,植被良好,竹林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这个场地与大熊猫野外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相符合,对矫正圈养大熊猫的不良生活习惯,加强它们对野外天敌的防御能力和自身疾病的防治能力十分有益。
从那一天起,祥祥迈开了新的生命历程,饲养员刘斌也有了新的使命。但他不再像往常那样以饲养祥祥为主,而是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尽力让祥祥最终摆脱对人工饲养的依赖,渐渐迈开野化的步伐。当一名大熊猫饲养员并不简单,如何让祥祥“自食其力”是饲养员与科研人员共同的任务。
第一天,祥祥独自进入完全陌生的“家”,起初还感到新鲜。然而,当它见到送行的人们,连同自己亲密的“伙伴”刘斌都纷纷离开自己而去时,它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它害怕、惊恐,拼命地追过来,缠住刘斌的双腿,死活都不让刘斌离开。
“祥祥乖,不要怕!我会回来看你的!”祥祥根本不听刘斌的安慰,它把刘斌缠得更紧了,一边叫唤着一边伸出舌头来舔他的脸。当人们抱着它与刘斌强行分开一百多米后,它又趁机挣脱而出,拼命地追上来,紧紧地缠住刘斌的腿,拼命地叫唤着,它的泪水像断线的珠子……死活都不愿意离开刘斌。此刻,刘斌也像孩子似的哭了……此情此景,在场的人无不潸然泪下。
此时心如刀绞的刘斌清楚,祥祥总有一天会对他这个“最亲密的朋友”不再相认,甚至“反目成仇”。但刘斌明白自己和所有科研人员肩负的重要责任:如果祥祥成功野化,今后,将有更多的大熊猫被野化放归到野外,这对人类保护珍稀动物大熊猫具有震惊世界的深远意义。 祥祥在半野生放养圈里开始了人类历史长河中人工繁殖大熊猫野化训练的第一步。然而,祥祥和所有人工饲养的大熊猫一样过惯了“饭来张口”的安逸生活,它所面临的挑战是史无前例的,因为没有人知道它将面临什么样的困境。
尽管身边有很多野生竹子,但祥祥一概不碰,它根本没有自己主动觅食的意识。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里,它也根本不知道哪些食物能吃,哪些食物不能吃。实在饿惨了,祥祥就以大声哀叫的方式向刘斌“求助”。
每天,刘斌和保护中心的科研人员们藏在不远处,用望远镜对祥祥进行观察。每当听到祥祥的“呼救声”,刘斌心急如焚夜不能寐:“万一它饿坏了肚子,饿出了问题怎么办?”研究中心的领导告诉刘斌,放养祥祥并不是对它撒手不管,中心会通过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时刻监控它的生活情况。
几天后,祥祥饿得连叫的声音都没有了。焦急万分的刘斌得到研究人员同意,喂几根它最爱吃的红萝卜。当刘斌突然出现在祥祥的面前时,它努力打起精神,把头低低地埋在刘斌的怀里,津津有味地吃着红萝卜。吃完后,它竟眼泪汪汪地盯着刘斌,轻声地叫唤了几声,似乎在说:“把我带走吧,我再也不愿在这个鬼地方呆下去了,我不能离开你呀!”刘斌心痛地掉下了泪水,却又拔脚离开祥祥。祥祥再次奋不顾身地追逐而来,并死死地抱住刘斌的腿,不让他离去。
在野化初期,祥祥年纪幼小,自身免疫力也比较弱,加上不会“自我清洁”,它的身上一度长满了草虱之类的寄生虫。刘斌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但他不能帮祥祥清除,要让祥祥自己学会搞好“个人卫生”。
因为野化之初,祥祥找食特别困难,刘斌和科研人员不得不对它实行半人工饲养,每天给祥祥提供几个窝窝头。可祥祥是大胃口,几个窝窝头远远满足不了它,几个月下来,祥祥瘦得变了样。
在一次考察行动中,刘斌和研究人员看到祥祥突然自己掰下了一只竹笋,正津津有味地嚼着。从那之后,祥祥的采食能力突飞猛进,它还找到了窍门,渐渐知道了什么季节该吃什么竹子,甚至连竹子的什么部位最好吃它都一清二楚。 一年半后,祥祥已能自己觅食,它不仅吃鲜竹,还吃枯竹、半叶竹……刘斌和科研人员完全停止了祥祥的食物供给。
2003年11月,刘斌和科研人员可谓惊喜不断:大家发现了祥祥用毛毛草草、枯枝败叶给自己做了一个小窝,祥祥还会根据季节的变化搬家。看到祥祥逐渐学会了觅食、筑窝,刘斌激动得热泪盈眶。 祥祥渐渐地学会了自食其力,然而刘斌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忧伤之中。因为按照保护中心对祥祥制定的野化训练进度,刘斌与祥祥的见面机会将越来越少,祥祥对刘斌也越来越冷漠了。
2004年9月15日,祥祥进入了“新居”———面积达20多万平米的二期中型培训圈,这里主要是由野核桃、红肤杨、华西枫杨、槐树等树种组成的落叶阔叶林,祥祥在这里“安家”后有了更大的变化:无论是采食还是筑窝,动作都越来越娴熟;它对靠近他的科研人员极其敏感,警觉性有所提高,有了领地意识和自卫行为。祥祥有了较强的野外生存适应能力,可以基本摆脱对人的依赖。
11月份的一天,在一片茂密的竹林中,刘斌接近祥祥时,发现它正舒服地躺在斜坡上打盹。“祥祥,祥祥,还习惯吧!”刘斌一边亲切地向它问好,一边轻轻地走近祥祥,试图抚摸祥祥。祥祥睁开了惺忪的睡眼,竟对着刘斌咆哮了几声,并愤然做出驱逐刘斌的样子。
刘斌发现此时的祥祥跑得特别快,而且喜欢爬到十几米高的树丫上打瞌睡,这样可以避免遭遇猛兽的袭击。
后来又一次,刘斌和几位科研人员前来探望它,它又做出攻击人的姿势,“小家伙真野了,翻脸不认人了!”欣喜之余的刘斌又一次忧伤起来,祥祥对他的情感真的断了!从那以后,祥祥再也没有“领”过刘斌的情,每次见到他都把他当成了入侵的“敌人”,一转眼就蹿上了树,速度快得令人惊讶。“这是野外生存的需要,只有速度快,才能在遇到危险时迅速逃脱。”刘斌说。
2005年2月16日,记者来到卧龙,在刘斌的陪同下探秘祥祥的“领地”。“你们一定要小心,因为祥祥已‘占山为王’,完全进入野生状态了!”刘斌警告我们。当天下午,我们冒着风雪步行进入祥祥的领地。
通过一个多小时的寻找,我们在雪林中兴奋地发现了祥祥留下的蛛丝马迹。傍晚17时,竹林里传来一阵细微的声响,我们终于看到了祥祥。只见它拿着一根鲜竹津津有味地咀嚼着。“野化前祥祥的体重仅有20多公斤,现在已长到了100多公斤,强壮着哩!”刘斌轻声地说。
这时,一位同行的朋友咳嗽了一声,祥祥抬起头来发现了我们。一位朋友见状立刻端起相机对着它拍照,祥祥当即飞快而愤怒地向我们跑过来。“快跑!它会伤人的!”刘斌大喊,愤怒的祥祥则完全忘记了曾经把它养大的“好朋友”刘斌并向其发起攻击,将刘斌扑倒在地并将其手咬伤,刘斌好不容易才挣脱了祥祥。
刘斌没有想到祥祥对人的警觉性变得如此高,“领地意识”特别强,一有风吹草动,它会马上机警地看看四周,遇到“强敌”它会迅速爬树逃生。现在祥祥已到了发情期,所有人都不敢再靠近它,生怕惹怒它并受到攻击。即使是刘斌也必须和祥祥保持30到50米的距离,尤其是当祥祥变得焦躁、兴奋,或从树上爬上爬下,或在地上滚来滚去时,大家都不敢靠近它,以免“自讨没趣”。 2005年2月16日下午,来自中国、日本、美国等世界各地的数10名大熊猫保护研究专家,在卧龙召开了祥祥野放论证会。专家们认为祥祥的野化进程完全达到了人们的期待,其采食能力强,能够在宽阔的领地里分区域独立觅食。它不仅渐渐摆脱了对人的依赖,还具有了极强的野外生存能力。祥祥完全具备了放归野外独自求生的能力。
论证会决定祥祥将于2006年4月底野外放归。随着祥祥野放的时间越来越近,刘斌也经受着忧喜参半的煎熬。
2006年4月28日上午,国家林业局、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在卧龙自然保护区隆重举行了祥祥野化放归活动仪式。前晚一场大雪,海拔2700多米的巴朗山半山腰以上白雪皑皑,可这天却迎来了出奇的大晴天,蓝天白云下洒着金黄的阳光,大自然敞开迷人的怀抱欢迎着祥祥的到来。
早晨7:30,祥祥在武警官兵的护送下启程走向即将放归的原始森林。在一个多小时的行程中,祥祥把头趴在毛茸茸的前脚上,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十几米外的前方就是巴朗山脚下的放归点邓生,一大片鲜活的竹子正在风中摇曳着呼唤它尊贵的“新主人”祥祥的到来。研究人员已特别在祥祥放归处设置了三面围栏,前来送别祥祥的各级领导、科研人员和附近居民把三面围栏挤得满满的,大家都在迫切地等待着激动人心的放归时刻。然而此时,刘斌的眼眶却有些湿润了,他始终默默地站在人群里,注视着祥祥的一举一动。
上午9:52,关着祥祥的小铁笼打开了。“走吧!大胆地往前走吧!大森林才是你真正的家园!”刘斌喃喃地说。
走出铁笼,祥祥先是对周围环境顾盼了一下,然后用右爪抓起铁笼里最后一根竹子衔在嘴里,头也不回地径直往前方竹林小跑而去。仅仅几秒钟,祥祥便消失在了茫茫的竹海里。
祥祥走了,走得无影无踪。
喧嚣涌动的人群依然站在原地不愿离去,看祥祥是否怀着对人类的“留恋”回来与人们“再见”一面。人群中的刘斌则痴痴地张望着前方的丛林,他强抑制着泪水不要掉下来。几分钟后,刘斌突然转身默默走出人群,冲进树丛里泪水纵横——那是一个平凡的大熊猫饲养员为祥祥成功跨出“野化”步履的欣喜泪水,那也是一个铁骨柔情的汉子与一只大熊猫刻骨铭心的友谊,难以割舍的泪水……
文/何晓安 万金龙
郭嘉不死……
公元207年。这一年刚好郭嘉随曹操征伐乌丸后病逝,这一年刚好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把他请出山。
也不管两件事发生在年头年尾、谁先谁后,反正就有了如今大肆流传的一句话:郭嘉不死,卧龙不出。
知乎上时不时有人拿这句话出来问,这俩牛人是不是有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问得很多大拿都无言以对。
只有那些非正经的史学爱好者才能回答好这个问题。
比如,有人这样答:突然发现刘禅出生在207年,郭嘉死在207年,也许我们可以说“郭嘉不死,刘禅不生”。
有人这样答:张绣作为曹操手下当时封户最多的将领,可以说是当时数一数二的人物,只可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而刚好张绣去世的那一年,卧龙诸葛亮刚好追随刘备出山。一个南阳宛城区主公,一个南阳卧龙区诸葛庐的主人,他们之间会不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和联系?
还有人逆向思维这样答:诸葛村夫要出山的消息传到了郭奉孝这里,奉孝敛容道:为之奈何!忧虑而死。
总之,这根本就是一个偶然事件,非要扯什么意义是没有意义的。
2 著名的乌鸦嘴
其实,郭嘉生命中遇到的偶然事件还真不少。除了“卧龙不出”这档事儿,挺出名的一件是预言了孙策的死。
曹操与袁绍相持官渡之时,传来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江东豪杰孙策,准备发兵北渡偷袭曹操的根据地许都。与袁绍相持中已经处于劣势的曹操,根本不可能再抽出兵力保卫许都。一旦许都失守,曹操阵营将立刻分崩离析。
这是曹营中人心最为动乱的时期。在此紧急关头,郭嘉掐指一算说:“孙策这个人轻率不善防备,也不设俩保镖,虽然拥有百万之众,却和一个人独来独往没什么两样。况且,他刚诛杀了江东那么多英雄豪杰,跟多少人结下梁子,如果有刺客伏击,那绝对是一个死。依我看来,孙策必定要死于刺客之手。”
孙策到了江边,尚未渡江,果然被仇敌的门客刺杀。
于是,郭嘉成了史上最著名的乌鸦嘴,比贝利成名早了一千多年。
不过,史学大咖裴松之特意提醒乌鸦粉们,此事纯属偶合,不要神化郭嘉。他还略带戏谑地评论说,郭嘉要能预测孙策具体死于何时,那才叫牛叉好吧!
3 “奉孝,你怎么看?”
但是历史小白不管,就认定郭嘉神机妙算,就咬定诸葛亮就是怕郭嘉躲山里不敢出来,你有本事跟他们讲道理?
等你真跟他们讲道理了,他们跟你讲长相。
除开历史因素,郭嘉近年来的走红离不开各类三国游戏。当曹操的其他重要谋士都以中年大叔的形象出现的时候,英年早逝的郭嘉总是一副此间美少年的模样,怎不叫外貌协会心疼!
就连曹老板也心疼啊。
曹老板南征北战,自然是拍板的那个人,但是,举凡重要决定,在拍板前总要问一句:“奉孝,你怎么看?”郭嘉总会说:“我是这么看这么看。”他看的角度总是异于常人,就好比别人跑到桥上看风景,他就躲在楼上看人。
曹老板很欣赏,几乎每次听完都说:“就依你说的办。”结果,事儿都成了。
偶有不听郭嘉的时候,事儿都搞砸了。建安三年(198年),刘备为吕布所破,依附于曹操。谋士程昱向曹老板建议杀死刘备,以绝后患。曹老板便问:“奉孝,你怎么看?”郭嘉说,不能杀,杀了曹老板您就要背负杀害贤士的骂名,透支信用划不来。但是,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为患。”宜早为之所,比如把他软禁起来。
曹老板说,我不听,这次我偏不听。
后来,刘备主动请求去截击袁术,曹老板同意了。待郭嘉与程昱得知此事,一起劝曹老板:“放走刘备,会生变数啊!”但此时刘备已溜之大吉,并夺取下邳,举兵跟曹操对着干了。
曹老板后悔得肠子都绿了,恨不听郭嘉之言。
4 曹老板心中的白玫瑰
所以,在曹老板心中,郭嘉这颗定心丸,不吃不行啊。他有一次说,郭嘉就是我肚子里的蛔虫(唯奉孝为能知孤意)。
两人的关系急剧升温,到了“行同骑乘,坐共幄席”的地步,就差“寝则同床”了。
郭嘉一病,曹老板急得跟个小姑娘似的,亲自端汤喂药,一天问好几次:“好点了没?好点了没?”
郭嘉一死,更是成了曹老板心中永远的白玫瑰,而其他活着的谋士就像是衣服上的饭粘子。
曹老板每逢遭遇挫折,就会越发怀念与郭嘉在一起的日子,然后向众人感慨一番:“奉孝要是还活着,我就不会走这一步臭棋。”(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听得手下一堆谋士脸上红一阵白一阵。
他给郭嘉送葬的时候,甚至对着荀攸等人公开说,我本来是准备自己百年之后把后事托付给郭嘉的,没想到他先我而去。说得好像曹丕、曹植不是他亲生的。
可见,郭嘉的早逝对曹老板绝对是一大打击,无论是情感上,还是功绩上。
5 雨露均沾的爱与欣赏
曹老板对郭嘉的爱与欣赏都是真的。最爱君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爱与欣赏是天子般的爱与欣赏,雨露均沾,他对所有网罗到门下的贤人都曾表现出这种爱与欣赏。
比如曹老板对荀攸,那也是爱得不要不要的。打张绣、征吕布、离间袁氏兄弟等计谋,基本都是荀攸出的,也都被曹老板采纳了,效果不是一般的好。所以曹老板自己也说:“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
这评价跟郭嘉比怎样?彼此彼此,承让承让吧。
只是恰好郭嘉死得早,回忆让曹老板更加美化了两人相处的时光。
所以,说郭嘉牛,他确实牛,三国时期主公以下的一流人物,他算一个,但还不至于牛到独步天下。至少曹操军中就有好几个郭嘉式的大拿。
至于拿郭嘉跟诸葛亮对比,鼓吹“郭嘉不死,卧龙不出”,除了有关公战秦琼的错乱感,还有点风马牛不相及。
6 没法比较的两种人
怎么说呢,郭嘉跟诸葛亮根本就是两种人。他们没法比。
诸葛亮跟着刘备,早期的职能有两个:一是当说客,说服东吴联手刘备,两个弱鸡合力抗衡强悍的曹老板,这个角色相当于外交部长;二是刘备出去干架的时候,他负责稳定后方,确保足食足兵,这个角色相当于后勤部长。在曹操的阵营里,荀彧才是干这个活儿的人,他跟诸葛亮一样,是不跟主公出门的。
诸葛亮的后期就更不要说了,基本上就是蜀汉的当家人,大权独揽11年。
郭嘉显然不是这种角色。前面说了,郭嘉是帮助曹老板最后拍板的那个人,主要负责曹老板发问后的决断。
就跟诸葛亮很清楚自己是相才不是将才一样,郭嘉也很清楚自己的强项在哪里,所以他早年投靠袁绍发现其“好谋无决”,立马就走人。跟着优柔的主公,郭嘉的长处是发挥不了了,但诸葛亮可以。
直到遇到了曹老板,郭嘉才算有了用武之地。
7 心理学大师郭嘉
郭嘉在曹营中的位置恰得其所。有点类似于唐太宗的智囊“房谋杜断”,曹老板手下的荀攸、贾诩等人主要负责“谋”,郭嘉主要负责“断”。
他的厉害之处就是善于读懂人心。
郭嘉是一名出色的心理学大师。打个不算恰当的比喻,其角色类似于《非诚勿扰》中的乐嘉,当女嘉宾纠结留不留灯、男嘉宾纠结牵不牵手的时候,他就啪啪啪性格分析一通,然后说“你们自己决定吧”。而曹操就是纠结的男嘉宾。
他读懂袁绍,知道袁绍优柔寡断,所以鼓励曹老板直接东征先灭在徐州立足未稳的刘备,不用担心袁绍乘机出兵攻打许都。
他读懂袁绍的两个儿子,知道袁绍死后,他们必生内讧,所以进奇策,建议曹老板退兵,等他们兄弟打得内伤了,再去摘果子。
他读懂了刘表,知道刘表是一个只尚空谈、妒忌贤能的政客,所以怂恿曹老板尽管放空城去远征乌丸,不用担心刘备乘机添乱,因为刘表自会阻止刘备干牛逼的事业。
他其实也读懂了孙策,所以才能纯属偶合地预言了孙策的被刺。
8 关键是读懂了曹老板
曹老板的敌人,内心怎么想,一个个都被郭嘉读懂了。这个技能倒很像《三国演义》中被神化了的诸葛亮,一出空城计无非就是读懂了司马懿的生性多疑。
这种高超的读心术其实很烧脑,风险也极大,一旦对方知道你在想什么,疑中生疑,反其道而行,那绝对是毁灭性的打击。
本质上,郭大师就是一个疯狂的赌徒。他赌自己对当时天下一流人物的了解胜过于这些人物对自己的了解。
幸运的是,郭嘉一辈子还没遇上“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你也知道我知道你在想什么,我也知道你也知道我知道你在想什么”的同级别对手,所以他的奇招、险招才能屡试不爽。
于是,他就从一个赌徒晋升为一代赌王。
当然,最重要的是,郭嘉读懂了曹老板,深知他也是一个勇于冒险的主儿,一个与他臭味相投的赌徒。
要是他遇上袁绍、司马懿或者诸葛亮(这三人都以小心谨慎著称)这样的老板,那么,他要么闭嘴走人,要么读懂越多,死得越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