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光环的自画像》,高更作,1889年,油画,88× 57厘米,华盛顿,国立艺术馆藏。
在后印象主义画家中,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的绘画以其原始性与象征性的倾向,以及所谓“综合主义”的画风,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独树一帜。高更早年当过水手,做过商人。他起初迷恋印象主义画风,参加过几次印象派的画展,后来由于受象征主义美学观念的驱使,而离开印象主义,并走上了与之相反的艺术道路。
高更反对印象主义那种客观再现自然的艺术追求。他在1888年写道: “艺术是一种抽象,它从自然中分离出来,……而较少考虑自然。” (休·昂纳、约翰·弗莱明著(世界美术史),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第532页)他把绘画视为独立于自然之外的东西,认为绘画应表现“思想的神秘核心”,表现“跟人的激情相似的某种强有力的东西” (贡布里奇语)。他崇尚原始精神,厌恶西方文明。在他看来,西方文化与人类的感情脱节,把人卷入一种缺乏道德和精神的生活,使人只为了物质拼命,而忘却心灵世界的需求。因而他多次离开巴黎,长期生活在单纯质朴的农民及土人中间。他试图在异乡找寻他梦想的那种未受西方文明腐蚀的原始和纯真,并且在画中将其描绘出来。高更这种强调主观表现及追求原始纯真的艺术思想,导致了其独特画风的形成。他以象征主义笔调,画那些充满原始情调的生活,把自然与幻想、现实与象征紧密地揉合,在一幅幅作品中,表现了宗教的情感和原始的诗意。
高更,逃离现代社会。保罗·高更是第四位重要的后印象派艺术家。与梵高一样,高更也反感进入先进文明,同样渴望有一个乌托邦来取而代之。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与梵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对现当代绘画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代表作品有 《裸体习作》、《布列塔尼的猪倌》、《雅各与天使搏斗》、 《**的基督》、《美丽的恩琪拉》、《塔希提的年轻姑娘》、 《游魂》、《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我们朝拜玛利亚》等等。
高更生于二月革命余波未息的巴黎。父亲是新闻记者,一个共产主义者,当时曾为革命奋笔疾书过。3年后的拿破仑三世称帝使他怒不可遏,便带领全家辞别祖国去了南美洲。在南美的船上他离开了人间。高更就这样在秘鲁的利马居住了四年。
也许是少年时代的异乡生活,才促使他后来无限向往南太平洋诸岛。
1865年,17岁的高更为了要做海员,先去当了水手,在大西洋航线的货船上干活。可是几年后他辞去了船员之职,到一个巴黎金融公司当职员。
然而任职2年后,他和在街上任职的丹麦姑娘索菲亚·盖德结了婚,生了5个孩子。如果就这样生活下去,他的一生将会以一个普通市民的碌碌无为而告终。然而,这位表面平静的公司职员内心深处,不知不觉已潜入了“绘画的恶魔”。
1883年高更毅然辞去了公司的职务,走上了绘画的道路。那以后,高更便把整个圣母都献给了艺术。当时,连印象派画家的作品都还未被大众接受,高更的新型作品更是无人问津。他的生活也随之陷入了贫困之中。妻子一气之下回丹麦去了,他移居到布列塔尼的农村,后来又去了塔希提岛,这也是因生活所迫而不得不去生活成本的地方。
1891年以后,他定居于塔希提岛。1896年高更曾回到祖国,2年后他又一次去了波利尼西亚,在那远离文明世界的地方,孤身一人创作出了许多推动世界美术史发展的杰作。
《布道后的幻想》或《雅各与天使搏斗》
高更表现了一群布列塔尼妇女,她们刚听过关于雅各与天使搏斗的布道。高更赋予这群妇女盲目天真的虔诚,使她们能在牛这样的世俗之物之中看到灵性,而那只牛的外形则与牧师刚刚描述过的两位圣经人物相仿。每一物象似乎都支配着高更的作品,具有无形的虔诚感。
高更代表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凭借岛民厚朴的、天真无邪的形象,以高更那种独特的单纯、粗放、远古、唯美的装饰风语言,对生命和宇宙寻求答案,发出一个理性的、恒古的问天。
高更期望生活在热带的伊甸园。果实挂在树上等待人们采摘,一尊神像守护着岛民的幸福安宁,给予日常生活以祝福和强烈的精神性,并指向天堂与来生。
谢谢阅读!
艺术为生活添色彩。公众号瑞亚子
梵高和高更都是天才画家,都是十九世纪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样两个人都是孤独的。所以梵高和高更的关系是微妙的,他们同样痴迷于对艺术创作的不同理解,最终也因为理解不同而分道扬镳。
高更自画像
梵高的弟弟知道梵高的个性,同样也知道高更对梵高的赏识,所以他为两位天才艺术家在法国南部租下一处住所,可以使得两位艺术家进行自由创作发挥而不受生活的困扰。这让梵高和高更欣喜若狂,但是好景不长,两位天才艺术家因为对艺术的不同理解而发生争执。梵高认为艺术本身就是事物本身,需要对事物进行客观细致的描述才能体现出艺术本身的价值,而高更认为艺术来源于人们对事物的感受,所以没有个人感受的艺术创作都只能被称为事物而不是艺术。
高更和梵高的个性都是相当强烈的,都是不会让步的,所以两个人的争吵也更加的激烈,但是他们在争吵中只是因为对艺术的理解不同,两个人在这个时候也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事情的转折点发生在一次争抢事件中,梵高割掉了自己的一只耳朵,高更也由此离开,梵高和高更的友谊也断了,七个月后,梵高开枪自杀身亡。
梵高和高更的关系刚开始是惺惺相惜,对对方孤独而又高傲的灵魂珍惜。但是因为对艺术的不同理解发生的争执,最终使得他们不能一起进行艺术创作。
高更大溪地的联系
高更大溪池是高更早期作品和后期作品的主要分水岭,大溪池带给高更的是更多的生活体验,也是高更的欢愉小屋。1891年,在对法国巴黎的生活环境感到实在无法忍受之后,高更来到了南太平洋的小岛大溪池。
高更画像
高更刚来到大溪池就被当地的环境所深深地吸引,梦境般的生活状态使得高更有一种梦寐以求的感觉。在早期高更的作品之中可以简略的看出高更所想要的生活状态,而大溪池完全吻合了高更的幻想。所以从这个时候开始,高更开始定居在大溪池并且一直到死去都再也没有离开过。
在大溪池的时间里,高更开始反思艺术创作,印象派更加注重的是客观事实的反映,这就忽略了个人情感的表达和感受。来到大溪池之后高更的作品,继承了印象派的色彩变化,但是更多的却是将自己的个人情感融入到作品之中,所以在高更后期的作品中除了大块的色彩冲击表现之外,带给人们更多的是强烈的情感表达,也是在大溪池,高更的创作更加的后现代派。
高更大溪池是高更艺术风格转换的地方,如今大溪池已经改造为了高更博物馆,可以依稀看见当年高更的生活状态,大溪池也是高更对艺术理解彻底转变的地方。高更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和艺术理解,将自己对大溪池的热爱也都收纳进了他的作品中,可以说,高更后期的作品灵感大部分都是大溪池带给他的。
后印象主义的三杰
共同点是 绘画都从古典美与印象主义传承而来 不管是思想上还是技术上 都开创了和之前的艺术形式相比截然不同的表现之路 对推动现代绘画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不同点是 艺术的理念不同 各有自己的一套表现形式和艺术思想
塞尚 现代绘画之父 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探索 开创了立体主义的先河 他认为所有事物都可以概括成几何形体并用理智经营画面的秩序 开创了一种更接近绘画本体语言的永恒美
梵高 注重艺术对精神世界和情绪的表达 用直接概括的手段如单纯的色彩和跳跃的笔触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绘画从表现外在事物变为表达画家的内心世界 对后来的表现主义影响很大
高更 代表了原始主义 崇尚自然 绘画从哲学和神秘学问题的研究入手 综合了不少技法 用一种充满象征性和神秘感的绘画语言表现自然的美 以及一些对哲学与人文问题的思考
高更画作多描绘岛民原始风俗与仪式,人物造型浑厚丰实,色彩大面积平涂,线条轮廓醒目,富于象征意味和装饰效果,对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影响较大。\高更不仅是伟大的艺术家,而且是良师益友。\\高更喜欢让人明白:一幅好画应相当于一个好的行为。……当你和他接触时,你就不能不想到一定的责任。\从艺术史上说,高更是象征主义的主导性人物,各种原始主义的先驱,风格主义的大师。他具有在思想、感受与视觉形象三者之间保持神秘平衡的能力。
英国作家毛姆以高更为原型创作了长篇小说《月亮和六便士》。
以下是来自绝100色%的评论
一生悲苦的高更,平面的,原始的,象征的,这是他的画面表现。他画画,是用他的画面来告诉大家,他心中的哲理。 他接触写实主义,印象主义,开发象征主义,形成综合主义。
高更是智慧的,反叛的,积极的,主观的。他将我们许多人认为的客观加上了自己的符号,告诉他家,这是“我认为的客观”。其实他忽略了,每个人心中的客观,因为自己的感受不同,对客观的认识也不同。到他去世之前,没有获得更多的现实赞扬和认可。 对于他的这种执着,我很佩服,也惊叹他为之付出的实际行动和代价。 高更是纯粹的。纯粹为画,为自己的主义,奉献一切情感和身心。他应该为艺术而鞠躬尽瘁,不然也就没有今天我们知道的高更。 高更是自由的,畅快的。他离开家庭,拍卖前期作品,走到那个小岛,那是他心中的天堂,在哪里自由的创作,挥发自己的哲理光辉,直到离开这个世界。 他是一个性的画家。一个绘画的人,应该有自己独立的认识和见解,我不想用自己的任何观点来形容他。色彩,构成,语言,寓意,他有他的认识表达。一个忠实的艺术工作者。为艺术殿堂增持了光芒,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艺术理念。 今天的现实中,我们有多少艺术人是这样坚持和纯粹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