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特工韩子栋:被关14年靠装疯越狱成功,回家后妻女以为是乞丐

传奇特工韩子栋:被关14年靠装疯越狱成功,回家后妻女以为是乞丐,第1张

1947年11月,山东省阳谷县韩庄村,村民们都在自家的小院里干农活,村口处却走进来一位衣衫褴褛、步履蹒跚的瘦弱男子,他眼神执拗目标明确,来到拐角处的一处农舍敲了敲门,一位妇人听到声音走了出来,看到男子身形狼狈,还以为他是来要饭的乞丐,面露同情地表示:“你等等,我给你拿些吃的出来。”男子听到她这么说浑身一震,流下眼泪,嘶哑地开口道:“你仔细看看我是谁?”妇人定睛一看, 这才认出这名“乞丐”是自己失踪14年的丈夫,也是我党的传奇红色特工——韩子栋。他被敌军关押了整整14年,受尽苦楚,是我党唯一一位从白公馆秘密监狱里成功逃离的地下情报人员。 韩子栋是靠着什么样的方式越狱成功的?他为什么会被捕?这些年来经历了什么?

视频链接:红色特工被关押14年,越狱逃几千里回家,妻女误以为是乞丐。

韩子栋出生于1908年,老家就在山东省阳谷县,父母都是农民,家境贫寒,不过老话说得好: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韩子栋的父母都是明事理的人,也知道知识的重要性,省吃俭用送韩子栋读了几年私塾,后来韩子栋的大哥见弟弟功课确实不错,是个可造之材,就接过父母的重担,送弟弟去山东省立二中读书。 韩子栋在学校里接触到很多先进思想,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让中国 社会 的悲惨现状发生改变,让自己的家人都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1926年,北伐战争爆发,那时候正处于国共合作时期,一腔爱国热情的韩子栋受到感染,没有多想就毅然决然地加入国民党的队伍,响应号召保家卫国。但是国民党军队和韩子栋想象的完全不一样,这里的士兵虽然也打仗,但同时也在欺压百姓、奢靡享乐,韩子栋在这样的部队环境中感到无所适从。1929年,韩子栋为遭受剥削压迫的煤矿工人鸣不平,虽然得到了工人阶级的认可和爱戴,但也因此得罪了大资本家。国民党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像蒋介石、孔祥熙等人自己就是官僚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所以韩子栋的做法在他们看来完全就是“忤逆”。军队领导怀疑韩子栋和我党有联系,准备将他秘密抓捕起来进行审问,在全省范围内发布通缉令。 韩子栋意识到国民党已经彻底背离了三民主义的初心,不是自己的好归宿,就从山东逃到北平,继续求学。

因为害怕给家里人带来麻烦,韩子栋一直不敢联系父母和哥哥,积蓄不多的他在北平过上了半工半读的生活,一边在书店打工,一边在中国大学经济系听课。 韩子栋工作的书店其实是我党设置在北平的地下联络点,老板是进步人士,在店内放置了很多红色书籍,韩子栋闲暇时间就会阅读,深受其熏陶和影响, 对我党也有了一个初步认知。后来书店老板物色发展成员,见韩子栋为人可靠,性格也机敏,于是问他愿不愿意加入北平的地下情报组织,韩子栋欣然应允,直言自己找到了真正的光明。

北平是千年古都,也是北方地区的战略要地,国共两党都在这里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国民党的特务头子戴笠也在北平建立了特务机构,起名为“蓝衣社”,暗中追查我党的消息。考虑到韩子栋有加入国民党的经历,身份也干净, 组织领导交给他一项重任,让他打入蓝衣社内部进行反侦察,打探敌军情报。

韩子栋以学生的身份报名蓝衣社,国民党那边没有起疑,将他收做跑腿小弟,可是跑腿小弟能接触到的情报内容十分有限,韩子栋知道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就在学校里寻找蓝衣社成员,和他们都进行接触,打探消息,最后将所得到的的信息整合起来,抽丝剥茧得出有用情报。但是接触的人越多危险程度就越高,韩子栋的动作很快被国民党特务发现,他提前得到消息逃回山东老家。组织领导让他在山东安静潜伏几个月,等待北平事情平息之后再回来,还告诉了他接头的暗号和地点,嘱咐说要是有余力可以留意驻扎在山东地区的国民党军队,记录对方的驻地布防和番号。韩子栋知道组织上也是为自己着想,就安安静静在家待了三个月, 期间父母给他张罗婚事,韩子栋实在是拗不过,再加上自己确实年纪不小了,就在父母的牵线搭桥下和当地一位淳朴姑娘喜结连理。

蜜里调油的新婚期没过多久,韩子栋就再次踏上前往北平的道路,虽然他也知道这样对新婚妻子不合适,但毕竟选择了一条保家卫国的道路,就得在国家大义和个人 情感 之间做出选择。妻子是个善良的女人,也知道丈夫是做大事的人,并没有执意挽留他,只是告诉对方,自己会在老家好好侍奉双亲,等着他回来。但妻子没有想到,自己这一等就是14年。韩子栋以为北平的风声已经过去,乔装打扮一番进入城内,寻找接头人员,却没想到 国民党特务早已破获了我方据点,在原定的接头地点守株待兔等着韩子栋。韩子栋躲避不及,没多久就被敌方抓住,开始了自己漫长的牢狱生涯。

起初韩子栋被关押在北平的监狱,由蓝衣社的人进行审问,对方心狠手辣,使出浑身解数对韩子栋进行严刑拷打,什么皮鞭辣椒水老虎凳都是小意思,种种非人折磨轮番上阵,就是妄图从他嘴里探知到关于我党的情报。但韩子栋也是心志坚定之人,不管敌军怎么摧残他,他都咬紧牙关坚贞不屈,没有吐露出只言片语。国民党特务没有办法,只能先将他关押起来,想用时间来撬开他的嘴。有一次审讯人员刑罚过重,将韩子栋打得昏死过去,特务们十分紧张,毕竟这是唯一的情报突破口,他们将韩子栋送到医院抢救,之后不敢再动刑了,等到韩子栋伤势转好之后把他运送到南京军统部门的秘密监狱里继续关着。

1937年南京沦陷,国民党军队撤退转移,临走时也没忘记带上韩子栋,他被带到很多地方,每换一个监狱就会遭受新一轮的毒打,不敢打得太厉害,就变着花样折磨试炼 ,也提出过高官厚禄和香车美人,但韩子栋还是不为所动,恼羞成怒的国民党特务甚至拔光了韩子栋的牙齿,对外宣称他已经死亡。监牢里还有其他被关押的我党地下成员,大家看着朝夕相处的战友相继牺牲在敌军的严酷刑罚之下,开始积极寻找自救的办法,大家决定越狱,能一起出去最好,要是实在没有办法,就能逃一个是一个,出去的人将监狱内的情况告知组织和部队,争取能实现里应外合的营救计划。

韩子栋被关押在白公馆监狱,这里有国民党重兵把守,看守严密,四面的高墙上都设置有电网,逃离的难度非常大。为了能恢复体力实施计划,韩子栋等人每天都主动进行锻炼,在监牢内部行走锻炼,而 韩子栋则是装出一副已经被关太久痴傻了的模样,整日神情呆滞,蓬头垢面,不管不顾地在监牢内喊叫疯跑,看守的士兵以为他已经彻底疯了,没有利用价值,就放松了警惕, 放风的时候看到他跑远了也不管。韩子栋的伪装计划一直持续了好几年,每次都趁着放风的时间观察地形,监狱内部的工作人员都不以为意,韩子栋见时机已经成熟,就趁着看守上厕所的时候跑出大门口,门卫见是“大名鼎鼎”的疯老头,觉得留他继续在监狱里也是吃白饭,就随他去了。

跑出监狱的韩子栋欣喜若狂,但此时他还是在国统区范围内,并不敢声张,仍旧装出一副疯疯癫癫的样子,白天到处乱走,晚上加紧赶路,一路风餐露宿,按照北斗星的方向前进,为了不暴露行踪,尽挑些人迹罕至的山间小路走,渴了饿了就在田间山地找些野果蔬菜吃。 跋涉了一个多月,韩子栋终于来到我军根据地,根据地的军民还以为他是前来投奔的逃难者,却不想从风尘仆仆的韩子栋嘴里听到了失踪同志的消息。

休养一段时间后,韩子栋顶着炮火返回家乡,此时的他已经年近50,骨瘦如柴,阔别家人14年未见,家乡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离开时青春秀美的妻子也在日复一日的操劳中生出皱纹,还为自己生下一个女儿,韩子栋抱着女儿流下两行清泪,为自己成功活下来实现家人团圆欣喜不已。

词语:灯光 英文:lamplight 注音:dēng guāng 释义:1灯的亮光。 2指佛法的光辉。 3指舞台上或摄影棚内的照明。 例句:灯光显得亮了些。 阅读提示 灯光,我们都非常熟悉,平时并不特别注意它。本课作者却对灯光有着特殊的感受,因为在他的经历中,围绕灯光,发生过一个感人的故事。阅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编辑本段《灯光》原文

我爱到天安门广场走走,尤其是晚上。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我心头微微一震:是什么时候听到过这句话来着?噢,对了,那是很久以前了。于是,我沉入了深深的回忆。 1947年的初秋,当时我是战地记者。挺进豫皖苏平原的我军部队,把国民党军五十七师紧紧地包围在一个叫沙土集的村子里。激烈的围歼战就要开始了。天黑的时候,我摸进一片茂密的沙柳林,在匆匆挖成的交通沟里找到了突击连,来到了郝副营长的身边。 郝副营长是一位著名的战斗英雄,虽然只有22岁,已经打过不少仗了。今晚就由他带领突击连去攻破守敌的围墙,为全军打开歼灭敌军的道路。大约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成了,这会儿,他正倚着交通沟的胸墙坐着,一手夹着自制的烟卷,拿着火柴盒,一手轻轻地划着火柴。他并没有点烟,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书。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突然,他凑到我的耳边轻轻地问:“记者,你见过电灯吗?” 我不由得一愣,摇了摇头,说:“没见过。”我说的是真话。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真的没见过电灯。 “听说一按电钮,那玩意儿就亮了,很亮很亮……”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 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半个小时以后,我刚回到团指挥所,战斗就打响了。三发绿色的信号弹升上天空,接着就是震天动地的炸药包爆炸声。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缺口,突击连马上冲了进去。没想到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猛烈的阻击,在黑暗里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连失去了联系。 整个团指挥所的人都焦急地钻出了地堡,望着黑魆魆的围墙。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这火光虽然微弱,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够亮了。战士们靠着这微弱的火光冲进了围墙,顿时响起了一片喊杀声。 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这一仗,我们消灭了敌人的一个整编师。战斗结束后,我们把郝副营长理在茂密的沙柳丛里。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王愿坚(1929年生)当代作家。山东省诸城人。幼年在家乡读书,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在部队当宣传员。 解放战争时先在部队文工团担任分队长,后担任报社编辑和记者。这期间,写过一些小戏、演唱材料和新闻通讯。1947年加入中国***。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次年,到福建东山岛采访时,访问了老革命根据地,见到了一些红军老战士、老游击队员和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的地下工作者,听到了许多壮丽动人的故事,激发了创作热情。 王愿坚是解放后成长起来的作家。虽然他没有亲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斗争生活,但是他在做记者、编辑期间,接触了老一代革命者。1953年还访问过江西老革命根据地,到当年红军长征路上采访。这使他有可能表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史诗般的生活。从1954年起,他开始发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党费》、《后代》、《亲人》、《珍贵的纪念品》等。建国十周年时,出版了选集:《普通劳动者》。 王愿坚的作品多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构思精巧,主题鲜明,富有故事性,并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和捕捉人物性格中闪光的东西来表现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写得真切感人。 解放战争期间,在华东野战军一个纵队的报社任编辑和记者。1947年入党,1952年调《解放军文艺》任编辑。1956年至1966年,参加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1972年和1975年先后两次到长征路上采访。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以及**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与陆柱国合写)。

编辑本段教材解读

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先写在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围歼战就要打响的时候,郝副营长借着火柴微弱的亮光在看一本书的插图,图上画着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读书。这幅插图使郝副营长陷入对未来的憧憬之中;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的袭击,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用火光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结果暴露了自己。战斗胜利了,郝副营长却牺牲了。 电灯是和平年代生活中的普通物品,它却是战争年代美好生活的代名词。为了全国解放,为了让后代过上安宁生活,郝副营长和很多革命志士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作者用平静的口吻写出自己的回忆,却蕴涵着深沉动人的情感。 与《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样,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写灯光。首尾照应,结构紧凑,文脉相通,含义深刻。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对往事的回忆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调详写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而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作者却用白描的手法“略写”,两相对比中,突出了革命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突出了革命英雄执着的理想。 本课的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这是写郝副营长在激战前,向往光明和幸福前景时的神态。从这种神态里,我们理解了他英勇战斗的伟大动力,感到他那颗为解放中国人民、为造福人民而跳动的心。“漆黑的夜空”,是实在的景象,在这里正好衬托郝副营长对光明的向往。 ②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这句话感情深沉,含义深刻。话中称“年轻的战友”,是对年仅22岁就在战斗中牺牲的郝副营长的痛惜。可他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后代的幸福和安乐,“孩子们在电灯底下学习”成了“幸福与安乐生活”的一种象征,强调了郝副营长是为了理想而英勇献身。最后一句话既是对前面的情节的呼应,也是作者在由衷地赞叹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无私和伟大。 ③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本文开头运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现在结尾又回到写灯光,与开头照应,显得结构紧凑。当然,除了写作技巧上的意义,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这句话里寄托的哀思和愿望,那就是无论过去多少时间,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也不要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不要忘记那些革命先烈。 (2)对词语的理解。 豫皖苏:豫:河南省的简称。皖:安徽省的简称。苏:江苏省的简称。 宏伟:(规模、计划等)雄伟壮大。 围歼战:包围起来歼灭敌人的战斗。 交通沟:阵地内连接堑壕、工事,供交通联络的壕沟。也叫交通壕。 倚:靠着。 胸墙:为了便于射击和减少敌人火力可能造成的损失,在战壕边沿用土堆砌起来的矮墙。 黑魆魆:形容黑暗。 千钧一发: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30斤。千钧一发指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极其危险。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本课指天安门广场灯光耀眼。 华灯:雕饰华美或光华灿烂的灯。本课指天安门广场的灯。

编辑本段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憧憬和为此作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教师提问:①你见过什么灯?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分别用在什么地方?②这些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些灯,生活会是怎样的?有了这些灯生活又变得怎样? (学生联系实际,在说的过程中已经对“我”漫步天安门广场感到“光明”和“温暖”有了具体的认识。) 二、理清课文脉络。 1.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 (“我”与郝副营长,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即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 2.读课文,通过填空弄清火光与灯光的关系。 (1)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_____,借着_____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_____。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_____。 (2)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_____,突击连马上_____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_____,在这_____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____,____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3)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_____学习,可他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______。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微弱的火柴亮光使郝副营长对灯光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 3.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三个“多好啊”的句子,加以体会。 (1)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对天安门广场“灯光”的赞叹,引起“我”的回忆。) (2)“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郝副营长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 (3)课文第七自然段。(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三、指导朗读(指读、组内读、齐读等形式) 1.指导学生读回忆部分(3——11自然段)。 郝副营长的话要读出沉思、询问、回忆、憧憬的语气; 激战部分要读出“猛烈”、“着急”; 战斗结束部分,语速放慢,读出对战友无限崇敬之情。 2.指导朗读课文首尾段。 这部分总的基调是流畅,读出对战斗深沉的怀念。 3.感情朗读全文。 四、延伸拓展 1.简介作者,鼓励课外阅读。 2.写出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附:教案点评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学习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难点是理解作者由具体的事物而产生的联想。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时理解和感悟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思想感情。

探究活动

搜集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新中国的故事,召开“踏着先烈的足迹”故事会。(扩展资料中提供了部分故事。)

编辑本段中心思想

(1)这篇课文通过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激励我们要好好学习本领,建设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的新中国。 (2)这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3)本文讲的是作者漫步在天安门广场,由广场的千万盏灯回忆起的一桩关于灯光的往事。表现了革命先烈为了后代的幸福欢乐,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编辑本段难句解析

1“多好啊!”这一声平常的赞叹,使我心里微微一震。 ——“平常的赞叹”,指“多好啊”这句话平白朴实。“使我心里微微一震”,指“我”对这赞叹的反应。“震”,震动,说明这种反应还比较强烈,将引起对激动人心的往事的回忆。 2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去了。 ——这是写郝副营长在激战前,向往光明和幸福的前景的神态。从这种神态里,我们完全能理解他英勇战斗的崇高理想和伟大动力,完全能感到他那颗为解放中国人民,为造福于中国人民而跳动的心。“漆黑的夜空”,是实在的景象,在这里正好衬托郝副营长对光明的向往。 3这位年轻的战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这句话感情深沉,含义深刻。话中称“年轻的战友”,是对年仅22岁就在战斗中牺牲的郝副营长的痛惜。接着的话的意思是,他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后代的幸福和安乐;他的献身的精神多么伟大,他的无私的品德多么高尚! 4那千万盏灯,高悬在夜空里,静静地照耀着宽阔的广场和宏伟的建筑群,就像数不清的眼睛,深情地望着天安门,令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这一句描写的是天安门广场的灯火。“千万盏”,说明灯之多。“静静地”照耀着广场,使人感觉到环境的和平、安宁。“就像数不清的眼睛,深情地望着天安门”,这一比喻使灯光似乎有了生命,有了情感,有着深刻的含义。课文在开头部分细致地描写灯光,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关于灯光的故事,意味深长。

编辑本段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2自然段):讲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作者漫步在天安门广场,听到“多好啊”的欢叫,引起了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段(第3—11自然段):叙述关于灯光的往事。 第三段(第12自然段):讲“我”想起“往事”,含着不忘过去,应当把先烈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的意思。

编辑本段写作特点

本文开头运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写灯光。文章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编辑本段近反义词

近义词 宏伟 (雄伟) 赞叹 (称赞) 沉思 (深思) 沉寂 (沉静) 暴露 (显露) 憧憬 (向往) 浓密 (茂密) 倚 (靠) 尤其 (特别) 微弱(脆弱) 反义词 挺进 (撤退) 漆黑 (明亮) 沉寂 (喧闹) 短暂 (漫长) 暴露 (隐蔽) 浓密 (稀疏) 赞叹 (侮辱) 尤其 (一般) 微弱 (强烈) 茂密 (稀疏) 宽阔 (狭窄)

编辑本段同名歌曲

灯光 ---梦之旅合唱组合--- 有位年轻的姑娘送战士去打仗 他们黑夜里告别在那台阶前 透过淡淡的薄雾那青年看见 在那姑娘的窗前还闪亮着灯光 前线光荣的大家庭迎接这青年 到处都是同志到处是朋友 可是他总也忘不掉那熟悉的街道 那里有可爱的姑娘和亲爱的灯光 远方心爱的姑娘寄来珍贵的信 她那少女的爱情永不会消逝 胜利时他将会得到他期待的一切 和那永远明亮的金**灯光 看到姑娘的来信想起姑娘的花 青年心里多高兴变得更坚强 打击可恨的侵略者战斗更勇敢 为了苏维埃祖国和亲爱的灯光

  2010年评选的是2009年的人物!

  1、邓小平同志的夫人卓琳:平凡至伟

  事迹:1939年,卓琳与邓小平相识相知,共结连理。革命战争期间,卓琳在枪林弹雨中紧紧跟随邓小平。从太行山到大别山,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解放后,邓小平成为党和国家主要***。卓琳在身后甘当无名英雄,相夫教子。 十年动乱中,卓琳又陪伴邓小平在江西度过流放生活;1997年邓小平逝世后,她亲自赴港见证香港回归,替小平同志完成遗愿。那两天,她彻夜未眠,非常高兴。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她毅然把个人的10万元积蓄捐给了灾区人民。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委员陈淮这样评价她:不动摇,一生不动摇,历尽沧桑绝不动摇。不是因为她是谁的夫人,而是因为她是一个不可动摇的人。 陈小川:她默默地站在一位时代伟人背后,用坚定的信仰和深深的爱,支撑着伟人度过劫波,支持着伟人创造新时代。在近30年中国崛起的历史记录中,应该有她重重的笔墨。

  颁奖辞:彩云之南的才女,黄土高原上的琼英。携小平手五十八载,硝烟里转战南北,风雨中起落同随。对她爱的人不离不弃,让爱情变成了信念。她的爱向一个民族的崛起,注入了女性的坚定、温暖与搀扶。

  2、“歼10”战斗机总设计师宋文骢:壮志凌云

  事迹:国庆60周年大阅兵时,歼-10的飒爽英姿飞过天空,让世界瞩目。这是我国自行研制、具备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一代、高性能、全天候战斗机。随着歼-10战机的研制定型,我国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战斗机设计技术。 宋文骢是歼-10战机的总设计师,现任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型号总设计师、自然科学研究员。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提出要研制一种适合我国空军2000年以后作战环境的歼击机,并列为国家重大专项,代号为“十号工程”。56岁的宋文骢,被国防科工委正式任命为歼-10飞机总设计师。 1998年3月23日,歼-10首飞成功。宋文骢喜极而泣,把自己的生日从3月26日改成了3月23日。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委员杜玉波这样评价他:五十载春秋风华,二十年丹心铸剑,他的心血和灵魂全部默默倾注给了共和国的蓝天卫士,熔做了他的体,化作了它的魂。 纪宝成:终于,中国的蓝天上翱翔着可以与先进国家水平媲美的战斗之鹰,这是中国制造。他以赤子之心,蕴持伟力,铸就祖国蓝天的龙魂。

  颁奖辞:少年伤痛,心怀救国壮志;中年发奋,澎湃强国雄心。如今,他的血液已流进钢铁雄鹰。青骥奋蹄向云端,老马信步小众山。他怀着千里梦想,他仍在路上。

  3、多民族孤儿的妈妈阿里帕·阿力马洪:母爱最真

  事迹:从1963年收养邻居家的3个孤儿开始,维吾尔族阿妈阿里帕又先后收养了汉、回、维吾尔、哈萨克4个民族的10余个孤儿。为了不让孩子们饿肚子,阿里帕的丈夫阿比包每天下了班就去帮人家打土块。阿里帕则每天都要到菜市场捡别人不要的蔬菜。虽然家里养了两头奶牛,但谁也不舍得喝奶,全部卖了换钱以支付孩子们的学费和购买生活必需品。2008年8月,操劳一生的阿比包病逝。子女们争抢着赡养阿里帕老人。每到过年过节,孩子们都会回家团聚,180多口人围在老人身边。每当有孩子问:“阿妈,你对哪个孩子最好?”老人总会大笑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一样亲!”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委员阎肃这样评价她:手心手背都是肉,身前身后都是娃,星星伴着月亮笑,每天都迎来一片金灿灿的朝霞。 王晓晖:她温暖的关爱没有民族之分,没有偏见之心。她把孩子们无助的眼神化作对世界的希望,把弱小心灵的惶恐抚平成面对尘世的从容。

  颁奖辞:不是骨肉,但都是她的孩子,她展开羽翼,撑起他们的天空。风霜饥寒,全都挡住,清贫劳累,一肩担当。在她的家里,水浓过了血,善良超越了亲情。泉水最清,母爱最真。

  4、给高原的盲童带来光明的使者萨布利亚·坦贝肯(德国):光明心生

  事迹:萨布利亚·坦贝肯,1970年出生于德国,12岁时双目失明。“盲文无国界”组织的创始人。 在波恩大学求学期间,她发现藏文还没有盲文,便借鉴其他语种盲文的开发经验,在世界上第一个开发出藏盲文。1997年,萨布利亚到西藏旅行。她骑马穿越西藏各地,发现这里的盲童少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便萌生了创办西藏盲童学校的想法。 2000年11月,萨布利亚与西藏残联合作建立的盲人康复及职业培训中心正式运作。到目前为止,先后有96名盲童在这里接受了日常生活技能培训和藏、汉、英三种语言的盲文基础教育,以及按摩、电脑、手工编织、做奶酪、美术等职业技能培训。一般经过两年的专门培训,这些孩子都可以进入常规学校学习。一些盲童转入常规学校后,成绩非常优秀。 她为西藏盲人的教育和康复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因此获得2006年度中国政府颁发的“友谊奖”。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委员涂光晋这样评价她:她是当代的普罗米修斯,虽然自己看不到光亮,却给远在异国他乡的西藏盲童带来了光明与希望。 王振耀:她让我们看到了现代的白求恩!一个外国盲人能够直接感受到藏族盲童的需求,这需要一种高尚的人道精神,更需要一种博爱的慈善情怀!

  颁奖辞:她看不到世界,偏要给盲人开创一个新的天地。她从地球的另一边来,为一群不相识的孩子而来,不企盼神迹,全凭心血付出,她带来了光。她的双眼如此明亮,健全的人也能从中找到方向。

  5、26年义务守护滇池环境的农民张正祥:勇者无敌

  事迹:张正祥今年61岁。30多年来,他把心血都花在了滇池保护上。最多一周,他就会绕滇池一圈,检查滇池的污染情况。绕滇池一周的长度是126公里。至今,张正祥已经绕滇池走了1000多圈。这12万多公里的行走都是为了阻止对滇池的污染和破坏。 在过去的30多年里,张正祥花光了所有积蓄,卖了家里的养猪场。妻子无法忍受,离他而去。他的子女也经常受到不明身份人的恐吓,小儿子因此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张正祥自己更是经常遭到毒打。2002年深秋,当张正祥去一家私挖私采的矿场拍照取证时,矿主的保镖开着车就向他直冲过来,张正祥当即晕倒在地。两个小时后,一场大雨把他浇醒。这次挨打,使其右眼失明,右眼眶骨折。不理解的人称他为“张疯子”。张正祥说:“不是我疯了,是那些人疯了。是那些人不知天高地厚了,疯得只知道钱了。” 他用牺牲整个家庭的惨重代价,换来了滇池自然保护区内33个大、中型矿、采石场和所有采砂、取土点的封停。滇池的治理还在进行。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委员陈锡添这样评价他:一个农民,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了保护滇池,他不惜牺牲全家的利益,更不惜付出骨髓身残的代价,这精神何等宝贵! 濮存昕:面对贪婪、愚昧和凶残的困境,他坚持信念,用勇敢不屈不挠的斗争证明,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不是一句空话,他是中国真正的环保大使。

  颁奖辞:生命只有一次,滇池只有一个,他把生命和滇池紧紧地绑在了一起。他是一个战士,他的勇气让所有人胆寒,他是孤独的,是执拗的,是雪峰之巅的傲然寒松。因为有这样的人,人类的风骨得以传承挺立。

  6、割肝救子的暴走妈妈陈玉蓉:母爱齐天

  事迹:陈玉蓉的儿子叶海滨13岁那年被确诊为一种先天性疾病——肝豆状核病变。这种肝病无法医治,最终可能导致死亡。为挽救儿子的生命,陈玉蓉请求医生手术将自己的肝移植给儿子。可是她患有重度脂肪肝,无法捐肝救子。为了挽救孩子的生命,陈玉蓉从医院出来后,当晚就开始了自己的减肥计划——每天走10公里。在随后的7个多月里,她每餐只吃半个拳头大的饭团;走破了四双鞋子,脚上的老茧长了就刮,刮了又长。 当她再次去医院检查时,奇迹出现了:脂肪肝没有了。医生感叹:“从医几十年,还没有见过一个病人能在短短7个月内消除脂肪肝,更何况还是重度。”2009年11月3日,这对母子在武汉同济医院顺利地进行了肝脏移植手术。她赋予了孩子第二次生命。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委员彭长城这样评价她:她疾走的照片,强烈地震憾了我的心灵。这种姿态,如此心酸、如此美丽。 王晓晖:为了孩子,母亲可以奉献多少?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答案。陈玉蓉暴走七个月,朴素的母爱愈发沉甸。

  颁奖辞:这是一场命运的马拉松。她忍住饥饿和疲倦,不敢停住脚步。上苍用疾病考验人类的亲情,她就舍出血肉,付出艰辛,守住信心。她是母亲,她一定要赢,她的脚步为人们丈量出一份伟大的亲情。

  7、照顾残疾家人20多年的退休工人朱邦月:一家之主

  事迹:40多年前,朱邦月的朋友临终时,将两岁的儿子以及怀着5个月身孕的妻子托付给他。朋友恳求的眼神让朱邦月做了一个他至今未悔的决定:迎娶朋友的遗孀,并将朋友的两个儿子养大。1986年5月,朱邦月单腿残疾后病退。随后,妻子和两个儿子又都得了绝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1991年,母子三人的病情开始加重,生活不能自理,吃喝拉撒全靠单腿的朱邦月照料。每天起床后,朱邦月先装上假肢,然后开始打扫卫生,洗米做粥,帮母子三人起床,帮他们洗脸刷牙,喂早饭。随后,他还要上街买菜,为全家人准备午饭。傍晚,他要轮流给三个人擦洗身体。晚上,还得想着夜里起床给他们逐一翻身。一晚上起床数次。这样的日子,朱邦月过了近20年。但他始终坚持,因为他知道,他是一家人生命的烛光,点燃着一个家庭的希望。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委员易中天这样评价他:一诺千金四十年,男儿侠义在双肩。感天动地朱邦月,长驻真情在世间。 朱玉:这个最为普通的中国男人,以病残之躯的微弱之火,照亮着在别人眼里异常坎坷的生活,虽然生活艰难,但,此处依然有光明。

  颁奖辞:这个奇特的家庭,集中了世界上最多的苦难,也凝聚了人间最真的情感。头发花白,面带微笑,这个温和而坚定的老人,胸中盛满四十年的艰难。他这支拐杖,是一家人的翅膀。他这双肩膀,扛住了生命的重量。

  8、小岗村群众的贴心人沈浩:践行信念

  事迹:沈浩是安徽省财政厅派驻小岗村的选派干部。他带领村民办工业、兴商贸、科学种田,以市场经济的头脑发展种植、养殖和高效农业,发展农家乐生态旅游。 2006年,小岗村跻身2005年度“全国十大名村”。2007年初,小岗村被授予安徽省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2006年底,沈浩任职三年届满即将离开。小岗村村民们在挽留沈浩的申请书上按满了鲜红的手印,请求沈浩带领他们干三年。沈浩留下来了。又是三年的默默苦干。 2009年,任期又将期满。186名小岗村村民又在挽留沈浩的申请书上按下红手印。这一次上天让村民们的愿望落空了。2009年11月6日,沈浩在小岗村临时租住的房子内去世,年仅46岁。这一次,沈浩永远留在了小岗村。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委员刘汉俊这样评价他:你是一粒种子,深深地埋进这片多情的土地;你是一面旗帜,高高地飘扬在这希望的田野。你把人民捧在心里,人民就把你举过头顶!站起来,你是一尊雕塑,倒下去,你是一座丰碑!

  颁奖辞:两任村官,六载离家,总是和农民面对面,肩并肩。他走得匆忙,放不下村里道路工厂和农田,对不住家中娇妻幼女高堂。那一年,村民按下红手印,改变乡村的命运;如今,他们再次伸出手指,鲜红手印,颗颗都是他的碑文。

  9、为留守儿童办学的女大学生李灵:心灵放歌

  事迹:2002年,李灵从河南省淮阳师范学院毕业。她回家后看到农村有大量留守儿童辍学在家,便萌生了在家乡办学的念头。在父母和亲朋的支持下,她用家里20多万元的积蓄办起了周口淮阳许湾乡希望小学。在学校,她是校长兼思想品德老师。在她的辛勤操劳下,这个学校有了7个班,300多名学生。由于所有学生学费全免,学校无力为学生购置教辅读物和课外书籍。7年来,李灵为了办学已经欠了8万元的外债。 为了自己学校的孩子能坐在宽敞的阅览室里看书阅读,李灵趁着放暑假,向父亲要了200元只身来到郑州。她买了一辆破旧三轮车,沿街收购各种书籍。烈日下,李灵骑着破三轮车穿街过巷,拿着秤一斤斤地回收旧书本。她用汗水载回了孩子们的“精神食粮”。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委员刘姝威这样评价她:身旁是300多名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背后是那些在外打工父母们心中的挂念与寄托,这位乡村女教师赢得众人尊敬。 张瑞敏:为了孩子四处奔走,眼角有了皱纹,双手不再细腻,但是她把爱与温暖带进了乡村学校的课堂,她是让全国人民尊敬的“80后最美乡村女校长”。

  颁奖辞:一切从零开始,从乡村开始,从识字和算术开始。别人离开的时候,她留下来;别人收获的时候,她还在耕作。她挑着孩子沉甸甸的梦想,她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她是八零后。

  10、中国环球航海第一人翟墨:云帆沧海

  事迹:翟墨是个画家。他原本与航海无缘。当他听到新西兰航海家说,他航海大半辈子,都没有碰到过中国人时。翟墨深受刺激。 2007年1月6日,翟墨从山东日照起航。他沿黄海、东海、南海出境,过雅加达、经塞舌尔、好望角、巴拿马,穿越莫桑比克海峡、加勒比海等海域,横跨印度洋、南大西洋、太平洋,经过了亚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的15个国家、地区和岛屿。他航行了二万八千三百海里。2009年8月16日,他终于回到了日照,完成了中国首次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这两年半,他历经艰险,不断地挑战自身的艰险。 他路过拿破仑的流放地圣赫勒拿岛。上岸后,他直奔拿破仑的墓地。墓地前的留言簿上没有中文。翟墨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你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是一头睡狮,一旦睡醒,世界将为之而震动。这次我来,就是告诉你,中国这头睡狮已经睡醒了。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委员陈淮这样评价他:这不是一个个人的足迹,这是向世界昭示中华民族走向大海的宣言。 陆小华:翟墨桅杆上高扬的五星红旗,有力地告诉世人,中国人拥抱海洋的勇气、豪情与胸怀。

  颁奖辞:古老船队的风帆落下太久,人们已经忘记了大海的模样。六百年后,他眺望先辈的方向,直挂云帆,向西方出发,从东方归航。他不想征服,他只是要达成梦想——到海上去!一个人,一张帆,他比我们走得都远!

  何东旭、陈及时、方招等勇救落水儿童的长江大学大学生群体荣获特别奖。

  事迹: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文理学院的40多名同学结伴出游,来到湖北荆州市宝塔河江段的江堤上野炊。下午2时左右,一些同学在长江边游玩时,突然发现两个小男孩在江中挣扎。同学们迅速冲了过去,先救起了一个男孩。但是在救另一个男孩时并不顺利。危急时刻,站在沙滩上的十多名同学赶紧手拉手组成人梯下水搭救,另一名少年也获救。但是,由于水情复杂,加上学生们体力不支,最终搭起的人梯被冲垮了,很多学生落入江中。岸边的同学们大声呼救。附近的冬泳队队员闻声赶来,相继从水中救起6名大学生。而陈及时、何东旭、方招3人却因救人后体力不支消失在湍急的江水中,献出了年仅19岁的宝贵生命。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委员刘姝威这样评价他们:他们用19岁的肩膀铸造生命之梯,他们的行动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涂光晋:三个年轻生命的逝去和两个孩子的生还,并不是简单的生命风险交换,而是在修复和重构着健康社会应有的道德基石。 杜玉波:他们纵身一跃,划出了人生最壮丽的弧线,他们奋力一举,绽现出生命最高尚的光芒。他们用青春传承了见义勇为,用无畏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 阎肃:挺胸踏浊浪,何惧生与死。至今江水上,清风满襟袖。

  颁奖辞:他们纵身一跃,划出了人生最壮丽的弧线,他们奋力一举,绽放出生命最高尚的光芒。他们用青春传承了见义勇为,用无畏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296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