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颖师弹琴分成几层

听颖师弹琴分成几层,第1张

三层,韩愈《听颖师弹琴》这首古体诗是用意象来表现音乐的,但是我们不能迷恋于音乐描写的艺术魅力,还应该体会到音乐意象所传递出来的作者独特感受和人生情感体验。在这首诗中诗人使用的一系列意象都是诗人借助比喻、联想、衬托而展现出来的心像。这首诗整篇没有一处是直接描写琴声的,而是使用想象把每一个意象都串联了起来。了解韩愈生平经历,赏析该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学习难点:思考诗人运用什么手法将音乐描写的如此绝妙

  一,白居易的《琵琶行》

  ||问:1这些句子用什么手法描写音乐,分别写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

  答:采用以声喻声的形象化描写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的声势;小弦切切如私语——轻幽的音韵;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而和谐;间关萤语花底滑——悠扬而明快;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而冷涩;银瓶乍破水浆进——突发而激烈;

  铁骑突出刀枪鸣——清脆而尖锐;四弦一声如裂帛——刚劲而激越。

  用一连串形象生动的比喻来刻画不同的乐调,恰当地使用拟声词来加强模仿效果,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2问: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句话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写邻船听乐的寂静,反衬乐曲的强大感染力。

  3问“江州司马青衫湿”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也为侧面烘托

  二 韩愈:听颖师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问:这首描写音乐的诗歌使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答:《听颖师弹琴》前十句运用形象的比喻摹写琴声的起落变化,并且描摹出音乐所表现的意境,是直接描写;后八句用抒情的方式表达听琴的感受,是侧面烘托。

  ①正面比喻写琴声:

  纤柔甜润如热恋中青年男女的娓娓私语。

  高亢昂扬如英勇的战士奔赴杀敌的战场。

  轻盈飘逸如蓝天上的白云微风中的柳絮。

  热闹喧嚣得像一群鸟儿栖集在一棵树上。

  群音中一声独起像一只凤凰在引颈领唱。

  愈转愈高的孤凤长鸣就像攀岩已到绝顶。

  瞬间的急速下降如同悬崖撒手直落深谷。

  ②侧面渲染写感受:

  自己空长了两只不懂得音乐的耳朵。

  一窍不通竟也被音乐激动得坐立不安。

  最后被琴声感动得泪雨滂沱沾湿衣裳。

  三: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问:这首诗歌在描写音乐时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象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2)侧面烘托渲染:

  空山凝云颓不流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3)通感和夸张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两句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以声类声”不是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

  “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

  “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

  四:清人方扶南把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拭比较三首诗的表现手法和风格。

  (1)表现手法:《李凭箜篌引》主要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来表现音乐的神奇世界,还有侧面烘托,通感和夸张。

  《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

  “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

  《听颖师弹琴》前十句运用形象的比喻摹写琴声的起落变化,并且描摹出音乐所表现的意境,是直接描写;后八句用抒情的方式表达听琴的感受,是侧面烘托。

  (2)风格迥异:

  《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前十句写琴声,后八句写诗人听乐的感受,至于琴声引发了怎样的人生体验,并未直言,因而此诗风格悲怆含蓄。

  五,苏轼《赤壁赋》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赏析:

  问:这段文字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出了箫声怎样的特点?

  用了比喻、渲染、侧面烘托的方法,写出了箫声的幽怨悲凉。五个比喻,正面描写音乐,渲染箫声的悲凉,由欢乐转为悲哀,引出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

  第四句,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浚弹琴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 “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 “万壑松”用大自然宏伟的音响比喻琴声,写出了琴声的铿锵有力的特征。

  答: ①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② 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八《明湖句听书》刘鹗

  1、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2、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3、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4、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

  问:这几句描写音乐的句子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答;采用了通感的手法,以形赋声。“初不甚大”----演唱的起始----“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服帖”,“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又如登山“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像放那东洋烟火”,“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

  1、 从感觉的角度赋声以形;王小玉初唱时的歌声,人们听来“只觉。。。。。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作者将歌声的妙境转换成一种视觉);

  2、 从视觉的角度绘声以形;王小玉“越唱。。。。。。抛入天际”,作者把王小玉的歌声转换成一种视觉;

  3、 从视觉的角度点染以色,“像放那东洋烟火。。。。。使扬起的演唱声形色兼备,十分动人。

  另外,文章也采用了比喻和侧面烘托的手法,比如、“新莺”指幼小的黄莺,“乳燕”指幼小的飞燕,当它们“出谷”、“归巢”时,会发出动听的鸣叫。这里借以形容歌声清脆悦耳,娇嫩婉转。“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叫好之声,轰然雷动”,“三月不知肉味”。

1、描写声音的方法不同:

(1)白居易的《琵琶行》他不仅用了比喻来描写旋律的变化,还利用了弹奏着的动作来突出音调节奏的高低快慢,例如“轻拢慢捻抹复挑”。

(2)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善用比喻,把不同阶段的琴音都用另一种东西来形容,如写低音的时候缠绵婉转,他把那个声音比作亲密两个人间的低头耳语,又如声音高亢时,他用战士对敌的慷慨激昂,豪迈壮阔的场面来形容。

(3)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则是选择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没有直接描写音乐声怎么样,而是通过写“听众”的反应来突出声音节奏的变化。

2、文学体裁不同:

(1)白居易的《琵琶行》为歌行体,歌行体既可放情长言,杂而无方,又可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表达起来也更为的自由、丰富。

(2)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为七言诗,全诗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受其限制,所能写的并不多,所以描写得较为单调。

(3)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为古体诗,古体诗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所以李贺表达起来更为自由。

3、创作背景不同:

(1)白居易的《琵琶行》作于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已两年,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艺技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心情抑郁,结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体裁,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琵琶行》。

(2)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相传唐朝有一个名叫颖的和尚,从印度来到中国,人们尊称他为颖师。颖师演奏古琴十分出名,韩愈也慕名前来欣赏颖师弹琴,并把他听颖师弹琴的感受写成了一首诗,即这首《听颖师弹琴》。

(3)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作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至元和八年(813年),当时李贺任职于长安,官奉礼郎(执掌祭祀的九品小官)。

4、音调变化不同:

(1)白居易的《琵琶行》是由低音到高音再到低音最后以高音结束,节奏变化的幅度大。

(2)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是由音调低变为音调高继而变低,然后变高再变低的变化过程。

(3)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音乐变化单调,主要是由低转高,但是因为的感情变化却写得很巧妙。

-琵琶行(白居易诗作)

-听颖师弹琴

-李凭箜篌引

《听颖师弹琴》前十句为正面描写重视意境创造。

后八句写感受

是侧面描写

风格悲怆含蓄

《琵琶行》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是琵琶女情感变化的外在表现,是运用正面描写

风格平易感伤

《李凭箜篌引》主要是写音乐产生的效果,用侧面描写来烘托对李凭高超技巧的赞叹,风格神奇峭拔,极具浪漫主义气息。

都是音乐描写的经典力作,只是角度不同,手法各异。它们都不仅仅是声音动人,情感和心志更是难得。

(1)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侧面烘托手法。 《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 《听颖师弹琴》前十句运用形象的比喻摹写琴声的起落变化,并且描摹出音乐所表现的意境,是直接描写;后八句用抒情的方式表达听琴的感受,是侧面烘托。 (2)风格迥异: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前十句写琴声,后八句写诗人听乐的感受,至于琴声引发了怎样的人生体验,并未直言,因而此诗风格悲怆含蓄。

  对高中古诗文中音乐描写的比较赏析

  全南中学 彭国英

 音乐欣赏实属听觉范畴,要把这类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本身就是一种高难度的舞蹈。舞的精彩,自然掌声不断;可若是没舞好,不仅落得个骂名,恐怕还会闪着自个儿的腰。故而对音乐的描写鲜有诗人涉足,而流传下来的名篇更是少之又少。新课标教材中也就《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和《赤壁赋》中涉及到三两行的音乐描写。这些古诗文运用的独到的描写技巧令读者耳目一新。且这些篇目无论从体裁,乐器,行文内容及表现手法方面都各有千秋,精彩纷呈。

 第一,从体裁上看,它们各有特色。

 同样是写音乐,《琵琶行》以“行”这种文体行文,接近乐府诗,在唐朝是非常贴近现实生活的。《李凭箜篌引》则是以“引”这种文体展开。《听颖师弹琴》是一篇古体诗,《赤壁赋》则是“赋”的形式来行文。

 第二,从乐器上看,他们所传递的曲调各自不同。

 《琵琶行》所描绘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并不是诗人的艺术夸张,而是当时琵琶真实的演奏效果。因为琵琶的发音具有穿透力强,响亮而富有刚性,柔和而有润音,音质淳厚等特点。《李凭箜篌引》中箜篌音色纤细柔美,既有竖琴的音响效果,又有古琴、古筝的韵味;洞箫能吹奏出悠长、恬静、抒情的曲调,表达幽静,典雅的'情感;而琴则发出悦耳的弹碰声音。

 第三,从内容上看,它们各有蕴藉。

 《琵琶行》的序中,作者交代是送客人到湓浦口是听到了有人弹奏琵琶。江州是诗人的伤心地,终日与偏僻抑郁为伍,诗人才华横溢,想当初在京城是何等风光,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更是轰轰烈烈。可今非昔比,天上人间;琵琶女曾经色艺双绝,大红大紫;可如今年长色衰,夫君重利薄情。面对落差,琵琶女只好借手中琵琶来倾吐失意,这种“同是天涯沦落人”慨叹的媒介正是琵琶,明暗两线相互交织。是琵琶声留住了主人与客人,是琵琶声叙出了天涯沦落之恨。《李凭箜篌引》中句句写音乐,句句不忘用箜篌之声来体现李凭技艺的高超。与《听颖师弹琴》可谓异曲同工之妙;《赤壁赋》中吹洞箫的描写是与作者心情相互映衬,以哀怨﹑凄婉的声音来衬托出作者的无限失落。

 第四,从表现手法上看,它们缤纷多姿。

 烘托。为了突出音乐效果,使人体味到音乐氛围,诗人采用的表现手法也是十分讲究的。在《琵琶行》中,“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诗人不直接写琵琶女弹奏技艺如何高超,从周围的听众来体现,还有“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曲红绡不知数”,这些诗句都是侧面烘托出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李凭箜篌引》中,这种侧面烘托就更为突出了,先是介绍制造精良的箜篌,那么与之相配的肯定是高手了,再通过空山凝云的沉醉,江娥素女的忧愁啼哭来引出这位高手,未见其人,先知其精,达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在《赤壁赋》中,则是通过幽壑潜蛟的舞动,孤舟嫠妇的哭泣来体现洞箫声音之悲,从而也看出了吹洞箫者之善吹。《听颖师弹琴》中,琴声让作者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泪流满衣,心情忽高忽低,大喜大悲,急忙阻止了这一弹奏,这也烘托了颖师之技打动听众是何等深刻。

 比喻。《赤壁赋》中洞箫之声像哀怨像思慕又像倾诉,让人深陷其中,袅袅余音,如丝如缕。《琵琶行》中大弦之声像急雨,小弦之声如私语;又如大大小小的珍珠散落于玉盘之中,圆润清脆不言而喻;又如黄莺细语,又如冷涩冰泉……最终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更精彩的比喻还在后面呢,一声尖锐仿佛是银瓶破碎,又好像是战场上的刀光剑影。演奏接近尾声时,琵琶女的当心一划,发出裂帛般的声音,以声写声的效果给读者带来了听觉与视觉上的极致盛宴。《听颖师弹琴》中把琴声比作情人卿卿我我,勇士奔赴战场,柳絮飘飞,凤凰独出,极其生动地再现了琴声的美妙动听,扣人心弦。

 通感。《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真是把箜篌之音写绝了,前一句以声写声,玉碎的清脆声与“大珠小珠落玉盘”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凤凰的叫声更是神来之笔,传说很久以前凤凰只是一只很不起眼的小鸟,羽毛也很平常,丝毫不象传说中的那般光彩夺目。但它有一个优点:它很勤劳,不像别的鸟那样吃饱了就知道玩,而是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将别的鸟扔掉的果实都一颗一颗捡起来,收藏在洞里。危难之时把自己多年积存下来的干果和草籽拿出来分给大家,和大家共渡难关。为感恩,鸟儿们都从自己身上选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拔下来,制成了一件光彩耀眼的百鸟衣献给凤凰,并一致推举它为鸟王。以后,每逢凤凰生日之时,四面八方的鸟儿都会飞来向凤凰表示祝贺,成了美丽的神话—百鸟朝凤。如此美丽的凤凰,叫声自然非同凡响。下一句带泪的芙蓉,微笑的香兰,诗人由听觉转换为视觉,让人的眼前出现了精彩绝伦的画面,这在音乐描写的名篇中可是一枝独秀的。

 浪漫主义手法。《李凭箜篌引》中,这场箜篌盛宴嘉宾不仅有凡间的,更多是来自仙府。有江娥﹑素女﹑紫皇﹑女娲﹑神妪﹑吴刚﹑嫦娥等等,这给箜篌之声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第五,从音响效果看,它们都具有深深的震撼力。

 《赤壁赋》中,洞箫之声引起了诗人的正襟危坐﹑神色大变;《琵琶行》中第一次弹奏引起了诗人与客人的高度关注,以至于主人忘记了回家,客人忘记了出发,大有非要见到庐山真面目不可;第二次弹奏深深地打动了周围的听众,以至于沉醉其中而到处都静悄悄的;第三次弹奏又是一个高潮,在与诗人沟通之后的琵琶女深有感触,为报知音,她完全与琵琶融为一体,因而让全场的人再次掩面哭泣,而这位善听的大诗人更是哭得青衫全湿。《李凭箜篌引》中以丰富的想象与大胆的夸张笔法让箜篌之声打动了各路神仙。《听颖师弹琴》则是把人的精神完全抽空,冰火两重天。

 总之,把抽象的东西流于笔尖太值得挖掘比较了。

请奏鸣琴广陵客

——咏音乐古诗词赏析(二)

王传学

唐代诗人李颀的《琴歌》,寄寓思乡之情: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此诗是诗人奉命出使清淮时,在友人饯别宴会上听琴后所作。诗以酒咏琴,以琴醉人;闻琴怀乡,期望归隐。首二句以饮酒陪起弹琴;三、四句写未弹时的夜景:月明星稀,乌鹊半飞,冷风吹衣,万木肃煞。五、六句写初弹情景;铜炉香绕,华烛齐辉,初弹《渌水》,后弹《楚妃》。七、八句写琴歌动人;一声拨出,万籁俱寂,星星隐去,四座无言。后两句写听琴声之后,忽起乡思:客去清淮,离家万里,归隐云山,此夜之思。全诗写时,写景,写琴,写人,步步深入,环环入扣,章法整齐,层次分明。描摹琴声,重于反衬,使琴声越发高妙、更加动人。

李颀另有一首《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也是听琴诗: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沉沉飞雪白。

  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摵。

  董夫子,通神明,深松窃听来妖精。

  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

  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

  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

  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长安城连东掖垣,凤凰池对青琐门。

  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

李颀此诗,约作于天宝六、七载(747-748)间。董大即董庭兰,是当时著名的琴师。所谓“胡笳声”,也就是《胡笳弄》,是按胡笳声调翻为琴曲的。所以董大是弹琴而非吹奏胡笳。诗人听董大弹琴,写下了这首诗,来赞赏他高妙动人的演奏技艺,也以此寄房给事(房琯),带有为他得遇知音而高兴的心情。

诗开头不提“董大”而说“蔡女”,起势突兀。三、四两句,是说文姬操琴时,胡人、汉使悲切断肠的场面,反衬琴曲的感人魅力。五、六两句反补一笔,写出文姬操琴时荒凉凄寂的环境,苍苍古戍、沉沉大荒、烽火、白雪,交织成一片黯淡悲凉的气氛,使人越发感到乐声的哀婉动人。以上六句为第一段,诗人对“胡笳声”的来由和艺术效果作了十分生动的描述,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幽邃的艺术境界。如此深挚有情的《胡笳弄》,作为一代名师的董庭兰不知又弹得如何。于是,诗人顺势而下,转入正面叙述。从蔡女到董大,遥隔数百年,一曲琴音,把两者巧妙地联系起来。

“先拂商弦后角羽”,至“野鹿呦呦走堂下”为第二段。董大弹琴,确实身手不凡。“先拂”句是写弹琴开始时的动作。董大轻轻地拂拭琴弦,次序是由商弦到角弦,意为曲调开始时迟缓而低沉。琴声一起,“四郊秋叶”被惊得摵摵而下。一个“惊”字,出神入化,极为生动。诗人不由得赞叹起“董夫子”来,说他的演奏简直像是“通神明”,不只惊动了人间,连深山妖精也悄悄地来偷听了。“言迟”两句概括董大的技艺。“言迟更速”、“将往复旋”,指法是如此娴熟,得心应手,那抑扬顿挫的琴音,漾溢着激情,像是从演奏者的胸中流淌出来。

董大的指法使人眼花缭乱,不知琴声究竟如何?诗人不从正面着手,却以种种形象的描绘,来烘托那凄恻动听的声音。琴声忽纵忽收时,就像空廓的山间,群鸟散而复聚。曲调低沉时,就像浮云蔽天;清朗时,又像云开日出。嘶哑的琴声,仿佛是失群的雏雁,在暗夜里发出辛酸的哀鸣,嘶酸的音调,正是胡儿恋母声的继续。诗到此忽然宕开一笔,又联想起当年文姬与胡儿诀别时的情景,照应了第一段蔡女琴声,而且以雏雁喻胡儿,更使人感觉到琴音的悲切。接着二句,引自然界景物来反衬琴声的巨大魅力。琴声回荡,河水为之滞流,百鸟为之罢鸣,世间万物都为琴声所感动了,这正是“通神明”了。川不会真静,鸟不会罢鸣,只是因为琴声迷住了听者,“洋洋乎盈耳哉”,唯有琴声而已。诗人接着指出,董大的弹琴不仅仅是动听而已,他还能完美地传递出琴曲的神韵。侧耳细听,那幽咽的声音,充满着汉朝乌孙公主远托异国、唐朝文成公主远度沙尘到逻娑那样的异乡哀怨之情。这与蔡女造《胡笳弄》的心情是十分合拍的。

直到“幽音”以下四句,诗人才从正面描写琴声,而且运用了许多形象的比喻。“幽音”是深沉的音,但一经变调,就忽然“飘洒”起来。忽而像“长风吹林”,忽而像雨打屋瓦,忽而像扫过树梢的泉水飒飒而下,忽而像野鹿跑到堂下发出呦呦的鸣声。轻快悠扬,变幻无穷,使听者心醉入迷。

这一段,诗人洋洋洒洒,酣畅淋漓,从不同的角度表现董大弹奏《胡笳弄》的情景。由于董大炉火纯青的技艺,蔡女“十八拍”丰富的琴韵得到充分的体现。诗人对董大的赞慕之情,自在不言之中。最后四句,是“兼寄房给事”的。唐朝帝都长安,皇宫面南坐北,禁中左右两掖分别为门下、中书两省。“凤凰池”指的是中书省,青琐门是门下省的阙门。给事中正是门下省之要职。诗没有提人而人在其中,而且暗示其密迩宫庭,官位令人羡艳。最后,诗以赞语作结。房琯不仅才高,而且不重名利,超逸脱略。这样的高人,正日夜盼望着你抱琴而去。这里也暗示董庭兰得遇知音,可幸可羡。而诗人对董大弹《胡笳弄》的欣赏,以及所作的传神的描摹,自然也非知音莫能为。

这首诗关联着三方面——董庭兰、蔡琰和房琯。写董庭兰的技艺,要通过他演奏《胡笳弄》来写。要写《胡笳弄》,便自然和蔡琰联系起来,既联系她的创作,又联系她的身世、经历和她所处的特殊环境。全诗的特色就在于巧妙地把演技、琴声、历史背景以及琴声所再现的历史人物的感情结合起来,笔姿纵横飘逸,忽天上,忽地下,忽历史,忽目前。既周全细致又自然浑成。最后对房给事含蓄的称扬,既为董庭兰祝贺,也多少寄托着作者的一点倾慕之情。李颀此时虽久已去官,但并未忘情宦事,他非常希望能得遇知音而一显身手。

唐代诗人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绘声传神,感受奇特: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任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全诗从演奏的开始起笔,到琴声的终止完篇。诗人首先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了音乐形象,然后,诗人又写了音乐效果,以自己当时的坐立不安、泪雨滂沱和冰炭塞肠的深刻感受,说明音乐的感人力量。形象的刻画为效果的描写提供了根据,而效果的描写又反证了形象的刻画的真实可信,二者各尽其妙,交互为用,相得益彰。

喜惧哀乐,变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状,这就是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感受。读罢全诗,颖师高超的琴技如可闻见。

全诗分两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起句不同一般,它没有提及弹琴者,也没有交待弹琴的时间和地点,而是紧扣题目中的“听”字,单刀直入,把读者引进美妙的音乐境界里。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在耳鬓厮磨之际,窃窃私语,互诉衷肠。中间夹杂些嗔怪之声,那不过是表达倾心相爱的一种不拘形迹的方式而已。正当听者沉浸在充满柔情蜜意的氛围里,琴声骤然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将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显得气势非凡。接着琴声又由刚转柔,呈起伏回荡之姿。恰似经过一场浴血奋战,敌氛尽扫,此时,天朗气清,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它们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琴声所展示的意境高远阔大,使人有极目遥天悠悠不尽之感。

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为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蹁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而且跌得那样快,那样惨。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它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他曾几次上奏章剖析政事得失,希望当局能有所警醒,从而革除弊端,励精图治,结果屡遭贬斥,心中不免有愤激不平之感。“湿衣”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颇相类似,只是后者表达得比较直接,比较显豁罢了。

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嗟余”二句是自谦之辞,申明自己不懂音乐,未能深谙其中的奥妙。尽管如此,还是被颖师的琴声所深深感动,先是起坐不安,继而泪雨滂沱,浸湿了衣襟,犹自扑扑簌簌滴个不止。这种感情上的强烈刺激,实在叫人无法承受,于是推手制止,不忍卒听。末二句进一步渲染颖师琴技的高超。冰炭原不可同炉,但颖师的琴声一会儿把人引进欢乐的天堂,一会儿又把人掷入悲苦的地狱,就好比同时把冰炭投入听者的胸中,使人经受不了这种感情上的剧烈波动。

全篇诗情起伏如钱塘江潮,波涛汹涌,层见迭出,变化无穷。上联与下联,甚至上句与下句,都有较大的起落变化,例如首联“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写柔细的琴声,充满和乐的色调,中间着一“怨”字,便觉波浪陡起,姿态横生,亲昵的意味反倒更浓,也更加富有生活气息。又如首联比以儿女之情,次联拟以英雄气概,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柔一刚,构成悬殊的形势。第三联要再作起落变化,即由刚转柔,就很容易与第一联交叉重叠。诗人在实现这一起伏转折的同时,开辟了另一个新的境界,它高远阔大、安谧清醇,与首联的卿卿我我、充满私情形成鲜明的比照,它所显示的声音也与首联不一样,一者(首联)轻柔细屑,纯属指声;一者(三联)宛转悠扬,是所谓泛声。尽管两者都比较轻柔,却又各有特色,准确地反映了琴声高低疾徐的变化。

历来写乐曲的诗,大都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致力于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这首诗摹写声音精细入微,形象鲜明,却不粘皮着肉,故而显得高雅、空灵、醇厚。突出的表现是:在摹写声音节奏的同时,十分注意发掘含蕴其中的情志。好的琴声既可悦耳,又可赏心,可以移情动志。好的琴声,也不只可以绘声,而且可以“绘情”、“绘志”,把琴声所表达的情境,一一描摹出来。诗歌在摹写声音的同时,或示之以儿女柔情,或拟之以英雄壮志,或充满对自然的眷恋,或寓有超凡脱俗之想和坎坷不遇之悲,如此等等,无不流露出深厚的情意。

韩愈是一位极富创造性的文学巨匠。他写作诗文,能够摆脱拘束,自辟蹊径。这首诗无论造境或遣词造语都有独到之处。以造境言,它为读者展示了两个大的境界:一是曲中的境界,即由乐曲的声音和节奏所构成的情境;一是曲外的境界,即乐曲声在听者(诗人自己)身上得到的反响。两者亦分亦合,犹如影之与形。从而使整个诗歌的意境显得深闳隽永,饶有情致。以遣词造语论,不少诗句新奇妥帖,揉磨入细,感染力极强。例如开头两句押细声韵,其中的“女”、“语”和“尔”、“汝”声音相近,读起来有些绕口。这种奇特的音韵安排,恰恰适合于表现小儿女之间那种缠绵纠结的情态。后面写昂扬激越的琴声则改用洪声韵的“昂”、“场”、“扬”、“凰”等,这些都精确地表现了弹者的情感和听者的印象。另外,五言和七言交错运用,以与琴声的疾徐断续相协调,也大大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如此等等,清楚地表明,诗人匠心独运,不拘绳墨,却又无不文从字顺,各司其职。所谓“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其实也是韩愈诗歌语言的一大特色。

对韩愈的这首诗,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极为赞赏。他说:    “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下面就是东坡按《听颖师弹琴》改成的《水调歌头》词: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苏轼通过联想,在上阕运用以形象描写不同风格的音乐,从开始的轻柔旖旎,瞬间变为雄壮高扬,然后归于悠扬致远;在下阕则对比音乐本身,一是同一时间内,繁音细响与清越之声的对比,二是不同时间内,音乐之抑扬起伏的对比,添之以自己的感慨,使整首诗具备与原作不同的艺术韵味。

词先写乐声初发,仿佛一对青年男女在静夜微弱的灯光下,亲昵地私语 ,谈受说恨,卿卿我我,往复不已。“弹指泪和声”倒点一句,见出弹奏开始,音调轻柔而又哀怨。“忽变”三句,写曲调由低抑到高昂,犹如战士在鼓声下驰骋沙场,无人可挡。结尾的“回首”两句,以景物形容声情,把音乐形象化给人缥渺幽远之感,。"回首暮云远",让人联想起王维"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之将士,也与上文中“轩昂勇士”相联系,将独立的音乐片段串起来。白云浮动,柳絮漂浮,若有若无,忽远忽近,难以捉摸,却逗人情思。

接着是百鸟争喧,明媚的春色与啁哳之声相伴,唯独彩凤不鸣。这里写以凤凰不鸣,起到"留白"的特殊效果,也点出了深刻哲理:真正内涵的,从不在言语上夺人眼球。之后琴声在瞬息间高音突起,曲折而上,曲调转向艰涩,好象走进悬崖峭璧之中,脚登手攀,前行一寸,也要花费很大气力。正在步履维艰之际,音声陡然下降,恍如一落千丈,飘然坠入深渊,弦音戛然而止。至此,词人确乎借助于语言,把这位乐师的高妙弹技逼真地再现出来了。最后五句,则是从听者心情的激动,反映出成功的弹奏所产生的感人的艺术效果。“指间风雨”,写弹者技艺之高,能兴风作雨;“肠中冰炭”,写听者感受之深,肠中忽而高寒、忽而酷热;并以“烦子”、“置我”等语,把双方紧密关联起来。音响之撼人,不仅使人坐立不宁 ,而且简直难以禁受,由于连连泣下,再没有泪水可以倾洒了。“推手从归去”描写的是琴师奏完将琴推开的动作,也在其中暗示这诗人心中归隐的情怀。“无泪与君倾”,表现出诗人此时肠中之郁结,比起原诗中“湿衣泪滂滂”,更为含蓄,也更为深沉,虽然无落泪,但是更加表现出心情的郁结。

诉诸听觉的音乐美,缺乏空间形象的鲜明性和确定性,是很难捕捉和形容的。但词人巧于取譬,他运用男女谈情说爱、勇士大呼猛进、飘荡的晚云飞絮、百鸟和鸣、攀高步险等等自然和生活现象,极力摹写音声节奏的抑扬起伏和变化,借以传达乐曲的感情色调和内容。这一系列含义丰富的比喻,变抽象为具体,把诉诸听觉的音节组合,转化为诉诸视觉的生动形象,这就不难唤起一种类比的联想,从而产生动人心弦的感染力。以后再从音乐效果,进一步刻画弹技之高,笔墨精微神妙,可说与韩诗同一机杼,同入化境。

苏轼这首词的“隐括”,即把韩愈的诗《听颖师弹琴》剪裁改成曲词,虽保留了韩诗的总体构思和一些精彩的描绘,但又在内容、形式以及两者的结合上,显示了自己的创造性,从而使此词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1、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侧面烘托手法。

《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侧面烘托。

《听颖师弹琴》前十句运用形象的比喻摹写琴声的起落变化,并且描摹出音乐所表现的意境,是直接描写;后八句用抒情的方式表达听琴的感受,是侧面烘托。

2、风格迥异: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前十句写琴声,后八句写诗人听乐的感受,至于琴声引发了怎样的人生体验,并未直言,因而此诗风格悲怆含蓄。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

扩展资料

1、《琵琶行》创作背景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有“擅越职分”之嫌。

而且,白居易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已两年,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艺技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心情抑郁,结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体裁,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2、《李凭箜篌引》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至元和八年(813年),当时李贺任职于长安,官奉礼郎(执掌祭祀的九品小官)。

3、《听颖师弹琴》创作背景

此篇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相传唐朝有一个名叫颖的和尚,从印度来到中国,人们尊称他为颖师。颖师演奏古琴十分出名,他的古琴长八尺一寸,用质地优良的古桐木制成,音色非常优美。颖师弹琴的技艺精湛,演奏时有特别的韵味,而且曲目很丰富,远近知名。

据说有一个生病的人,躲在床上,听到颖师弹琴的声音,顿然觉得已经病好了,坐了起来,不用再服药了。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也慕名前来欣赏颖师弹琴,并把他听颖师弹琴的感受写成了一首诗,即这首《听颖师弹琴》。

-听颖师弹琴

-李凭箜篌引

-琵琶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32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