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师表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1张

一、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作者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分析了当前形势,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的主见。

第二部分(6~7段)追忆经历,忠刘氏,兴师北伐表心愿。

第三部分(8~9段)总结全文,提出要求,归结责任。

二、全文的线索脉络:

分析形势――提出三条建议―――叙经历感帝恩――出师目标 ―――归结责任

1.赏罚同一标准: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三条建议是:

①开张圣听(广开言路);

②严明赏罚(赏罚分明);

③(最重要)亲贤臣,远小人( 亲贤远佞)

3.分析形势:

① 不利的客观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有利的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4.作者志趣(无意功名、淡泊名利):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临危受命(创业艰难、患难与共)的经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6.先后汉兴衰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7.出师目标(“大事”、政治愿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8.三顾茅庐(追随先帝驱驰)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9.表达感情: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作者思想感情:报先帝而忠陛下

后主表达的内容如下。 1现在益州内部有矛盾啦, 臣必须要整顿一下(今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2皇上不要听信谗言(亲贤臣,远小人)3臣本来只是个平民,现在能当到丞相是你父亲抬举我(臣本布衣,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猥自亲往,顾臣于草庐之间)4现在南方已定,是时候北伐曹魏了, 一定要让陛下到洛阳当皇帝(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5文中多次提到先帝。 请问大家知道这是啥意思吗? 说白了, 打压刘禅。 别说刘禅是皇帝, 换做是我,多次打压我,我也非常不爽。 为什么我联系的是打压呢? 因为,先帝嘛, 上任皇帝都死了, 现在担权的是我, 你提那么多次先帝, 难道你对我不爽。 (这是站在刘禅的角度上的思考,讲的不好大家别见怪哦) 虽然本人总结出,出师表虽表达了诸葛亮一腔热血,但是, 身为后主的刘禅对诸葛亮尤其是出师表是相当不爽的。

一是感激先帝(即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二是对光复

汉室

和辅佐

刘禅

为国

尽忠的决心。

出师表

前出师表

后出师表

两篇。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夺取凉州,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

表明诸葛亮北伐的决心他在表中告诫后主要“亲贤臣、远小人”,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为兴复汉室而努力透露出诸葛亮时刻不忘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是感激先帝(即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二是对光复汉室和辅佐刘禅为国尽忠的决心。

《出师表》分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篇,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两次北伐(227年与228年)魏国前,上呈给后主刘禅的奏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322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