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音乐情感2000字

论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音乐情感2000字,第1张

一个千古传颂的故事,一段柔美、深情地旋律,打动了多少爱乐人的心。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这样一首令欣赏者为之倾倒的我国优秀的音乐作品之一。

  作品创作背景简析:

  这是一部以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以越剧音乐为素材而写成的单乐章小提琴协奏曲。如今已列入世界名曲,Butterfly-loves(《蝴蝶的爱情》)。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间称为《梁祝》)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乐曲的结构为奏鸣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作品从故事中择取“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的内容。运用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并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使之既有交响性又有民族特色  所有的人都被梁祝二人所感动,对他们的命运给予同情,人们不甘于悲剧的结局,因为我们都憧憬未来美好生活。一双彩蝶翩翩起舞,飞向远天,去寻找真正属于他们幸福,而给人间留下了无限地遐想。

  我们与故事中的主人公同命运共呼吸,是那动人的音乐调动了我们的情感,让我们时而欢喜、时而忧伤、时而悲愤、时而憧憬等等。人的一生所能经历的情感是有限的,而置身于音乐之中,我们的人生就会丰富了许多许多,通过这首作品,也告诉我们人间最可贵的就是真情。

《化蝶》是首悲伤的音乐。其中喻意有为爱而彼此牺牲的意思,也是对当时封建社会的一种抨击:为了爱宁为蝶的意思。 不适合在婚礼上拉,因为婚礼应该更喜庆,《化蝶》更加悲伤。推荐《婚礼进行曲》

《梁祝》这部作品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按照剧情构思布局,综合采用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深入而细腻地描绘了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情感与意境。从同名民间故事中截取“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3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的呈现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内容,以表现梁祝这对青年男女的忠贞爱情和对封建宗法礼教的控诉与反抗。最后化蝶的描写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理想。

因此,《梁祝》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婚姻自由的追求。它是民间文化的积淀,代表了民间文学中积极向上的部分。

刘斌的歌曲列表为《咱当兵的人》、《再见了,大别山》、《乡音乡情》、《梁祝》、《风雨共相随》。

1、《咱当兵的人》

《咱当兵的人》由刘斌首唱,王晓岭作词,臧云飞作曲,深受战士和人民群众的喜爱,被人们誉为“真正军人的歌”。首唱为刘斌,阎维文等人曾多次翻唱。

“当兵的人”是现代军人的代名词,也是一个透着光荣感、充满自豪感的称谓。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军人们放弃了不少个人机遇,以无私奉献精神,履行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1994年,当兵出身的作者在部队深入生活时有感于此,创作了歌曲《咱当兵的人》。

2、《再见了大别山

《再见了大别山》是著名声乐套曲《大别山抒怀》六首歌曲中的最后一首,1982年创作。作词王和泉,作曲雷远生,原唱吴雁泽。

中国革命圣地安徽省大别山,是“反围剿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重要战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此歌曲展现了当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的恢弘气势,抒发了人民对大别山的感念养育之恩和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3、《乡音乡情》

《乡音乡情》是一首优美的抒情独唱歌曲,作者用诗情画意般的语言赞美了祖国的壮丽山河,将热爱大自然与热爱祖国的感情融为一体,抒发了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眷恋之情。歌曲音乐主题鲜明,旋律优美、流畅,为单二部曲式结构。

4、《梁祝》

《梁祝》描述梁、祝二人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愤怒控诉,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深切同情。

5、《风雨共相随》

刘斌发布了自己的首支单曲MV《风雨共相随》,歌曲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一首描述坎坷人生路和浓浓兄弟情的歌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329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