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法治介绍——汉朝立法思想走向儒家化

汉朝法治介绍——汉朝立法思想走向儒家化,第1张

汉朝在继承秦朝政治法律制度基础之上又有所发展,注重体现儒家化的立法指导思想。

汉律从无为而治到德主刑辅,经历整个汉朝,其间以九章律为主体的汉律16篇,是两汉时期近400年间的立法成果。

汉朝的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控制,也对后世的影响延续了近千年直至清末。

汉高祖刘邦在天下初定后,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注重休养生息,无为而治。他命萧何改革秦政,制订汉律。萧何在李悝法经6篇的基础上,取汉初有约法三章及秦法六律,又补充了户律、兴律和厩律,合为九篇,成九章律,即一般所说的汉律。

两汉以九章律为主要法律,此外的辅助性法律也以律命名。这类律包括叔孙通傍章18篇,张汤越宫律27篇,赵禹朝律6篇,共60篇。

事实上,汉以后的历代法律也大多以汉律为蓝本,它被誉为律令之宗,百代不易之道。

随着汉初近30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迅速恢复,政治形势趋于稳定,犯罪现象大为减少。原来残酷野蛮的刑罚制度,愈来愈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此,废除酷刑,改革刑制,已成为大势所趋。

公元前167年,汉文帝以缇萦上书为起因,下诏修改现行刑制。这次改革从法律上废除了肉刑,具有重大意义,但也不尽理想,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有待进一步完善。

汉景帝时期,在汉文帝改革基础上,又进一步深化刑制改革。经过文景时期的刑制改革,汉朝的刑罚制度发生了较大变化。

汉朝劳役刑己确立固定刑期,据东汉卫宏汉旧仪所载:髡钳城旦舂为5年刑,完城舂为4年刑,鬼薪白粲为3年刑,司寇为2年刑,隶臣妾及罚作、复作为一年刑。

另外还有一些不定期的劳役刑,如输作左校、输作右校、输作若卢等,即将某些刑徒送付将作大匠或少府等官署所掌管的宗庙、陵园、宫室、道路、苑囿等工程建设中,从事某些劳役或杂役。

徙边本系秦制,汉朝相沿不改。当时,出于以全人命,有益于边的多重目的,将徙边作为减死一等的代用刑,把大批重犯连同家属,一道迁徙边地定居服役,实际是一种刑罚与移民相结合的处置措施。

它既宽恕了死刑犯的生命,体现了朝廷的仁慈恩赦,又为边地的经济开发提供了大量劳动人手,节省了为边防建设运输军粮的费用,还可避免这些危险的重罪案犯对内地统治中心的潜在威胁,可谓一举多得。按照法律规定,凡徙边之人,未经朝廷许可,不准擅自离开边地返回。

汉朝赎刑沿袭秦制,除以钱、谷、缣等赎抵本刑外,还有罚俸入赎之法,以处罚某些犯法官吏。尤其当时还新创女徒顾山之制,又称雇山,即允许女劳役刑徒每月缴纳300钱,由官府雇人砍伐山林,从事劳作,以赎抵其应服刑役。故该制也属一种赎刑。

随着汉朝法律开始儒家化,为了维护和加强专制皇权与君主集权,汉律规定了一整套相应的罪名与刑罚。

汉律规定的罪名,把专制皇权与君主集权的地位提升到迷信神化的高度。比如:矫制、矫诏罪,即假托或诈称皇帝诏旨发号施令或实施行动。

犯跸罪,皇帝出行所经之处,要清道开路,严禁外人通过,称为跸,凡冲撞皇帝仪仗、车骑,或回避不及时者,即构成犯跸罪。

实际上,对犯跸罪往往处刑极重。此外,还有不道罪,不敬、大不敬罪,僭越、逾制罪,诽谤罪等。

汉朝对所有权的规定,主要包括土地等各种财产的所有权。就土地所有权而言,当时仍为国有与私有并存。它们都是受法律保护的,任何人不得随意侵犯。

汉朝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买卖关系十分活跃,出现了订立契约之类的法律规定。汉朝法律对正当合法的买卖关系是予以保护的。

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频繁,汉朝的借贷关系也相当发达。根据汉律规定,凡贷钱于人,须按规定收取利息,并要交纳一定税额;违法提高利率,或逃避纳税,或逾期不偿还借贷,都要受到法律制裁。

在家庭关系方面,汉朝法律确立了父为子纲的父权家长制原则。汉律规定,凡有对家长不孝言行,或触犯父权统治者,要处以弃市极刑;而殴打杀害家长,更属大逆重罪,一律严惩不贷;甚至告发父权家长罪状,亦要按不孝罪处死。如西汉衡山王刘赐太子刘爽,即因告发其父谋反,而以不孝罪弃市。

为了发展社会经济,汉朝政权颁布了一些保护农业生产的法令。比如西汉政权一建立,汉高祖即颁布法令:士兵复员回家,流民各归本县,恢复原有田宅,按功劳赏赐土地。

因饥饿自卖为奴婢者,免为庶人,增加劳动人手。凡不执行此令者,从重论罪。汉朝还放宽土地限制,解除山林川泽之禁,允许民众垦殖;减轻田税负担;重视兴修水利等。

汉朝的赋税,主要有土地税、人口税与资产税。土地税亦称田租或田税,汉初为十五税一;文帝时两次减半征收,后又免税13年;景帝时改征三十税一,遂为定制。

人口税为按人征收,凡7岁至114岁未成年人,每年20钱,武帝以后增为23钱,称为口赋或口钱;15岁至56岁成年人,每年一算,征收120钱,称为算赋。

资产税亦称赀算,按财产每万钱征收一算即120钱。

课役义务分为兵役与徭役两种。汉初规定:男子年满17岁登记役籍,称为傅籍,表示成丁;开始服役,称为正卒。景帝二年改为12岁傅籍,昭帝以后又改为23岁傅籍。

正卒中身强力壮者服兵役,一年在本郡当郡兵,一年当戍卒戍边,或作卫士戍守京师。其余服徭役,每人每年一个月,称为更役;服役者称为更卒。凡亲身服役叫做践更,出钱代役叫做过更。代役钱每月折300钱,后来成为一项固定税收,称为更赋。

西汉初年,实行盐铁私营政策,政府仅征收其税利。汉文帝放宽山泽之禁,减免盐铁税收,出现一大批经营盐铁暴富的私营者。

汉武帝以后,改为盐铁官营,在全国分别设立盐官35处、铁官48处,统一经营盐铁产销。自汉和帝时起,又恢复了盐铁私营的放任政策,仅以征税为国家调节的法律手段。

西汉初年,国家控制货币铸造权,曾制定钱律及盗铸钱令等法规,禁止民间私自盗铸钱币。但是,由于高祖时所铸荚钱质量低劣,高后时改行八铢钱又耗铜太多,故汉文帝时改铸四铢钱,同时废除钱律及盗铸钱令,允许民间私铸。

此禁一开,不仅铸钱者日益增多,甚至有些农民也弃农采矿铸钱,而且所铸铜币大量掺假,质量极差。尽管当时法律有严厉规定,但仍无法改变货币混乱的现象。故汉景帝时再度颁定铸钱伪黄金弃市律,将铸币权收归国家控制。

公元前l13年,汉朝将地方郡国铸币权收归中央,专由水衡都尉属官上林苑的均输、锺官、辨铜三令铸造五铢钱。从此,确立了统一的五铢钱制度。

为了抑制富商大贾获取暴利,解决国家财政问题,汉武帝以后,推行了均输、平准法,以调节各地货物的交易流通,平抑市场物价。

均输法是由大农在各郡国设置均输官,将当地应输送京师的土特产品,转运异地出售,再收购其他物品辗转交换,最后把京师所需物品直接运抵关中。

平准法是在京师设置平准官,接收各地的均输货物,按市场物价涨落情况,贱买贵卖,以调剂供需,稳定物价。

均输、平准法的推行,避免了各地货物供非所需的不合理现象,降低了运输费用,也克服了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现象。

汉朝司法机关基本沿袭秦制,仍为中央与地方两套系统。中央设廷尉,系最高常设司法机关。最高长官廷尉之下,设正、左右监等官。

汉宣帝时,增置左右平。东汉省右监、右平,只设左监、左平,但廷尉府吏员增置140人,其组织机构有所扩大。

在沿袭并完善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的基础上,汉朝又建立起一套由中朝发展而成的尚书台阁制度。这标志着以丞相为首的号称三公的政府首脑已成为名义上的虚设职位,其权力基本转移到皇帝控制的尚书台。三公要想参与决策,反而需要由皇帝任命一个录尚书事之类的名号。

在地方政权机构方面,汉朝实行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的体制。并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执法的措施。

汉朝的诉讼与审判制度也比较完备。诉讼审判程序包括起诉、审判与复核、上诉与上报、录囚等。春秋决狱法律化与秋冬行刑制度化,是汉朝司法制度开始儒家化的重要表现和标志。

春秋决狱是汉朝判案断狱的一种原则、方法和制度。它是直接引用春秋为代表的儒家经典的经义内容,作为审判案件的法律依据。故其又称春秋折狱、引经决狱或经义决狱,是儒家经义法律化的重要表现和标志。

汉朝重大案件的审理判决与刑罚执行,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凡死刑一般在立秋至冬至这段时间内执行,故称秋冬行刑。

这一制度的理论依据,是董仲舒所主张的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感应理论。他认为,春夏是万物生长复苏季节,应养生养德,不宜违背天时而杀生;秋冬系万物凋零季节,决死行刑符合天道。

这种带有浓厚宗教迷信色彩的行刑制度,合乎春秋经义的基本精神,是儒学思想宗教神学化的产物,因而是汉朝司法制度开始儒家化的又一典型标志。

汉高祖刘邦,字季。汉朝开国皇帝,谥号高皇帝。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他注重汉文化的保护和发扬。他在建国之初命萧何制定九章律,使之成为汉朝的根本大法,对我国古代立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缇萦上书汉文帝时,缇萦的父亲淳于意犯了王法,依律当刑。他最小的女儿缇萦上书愿为奴婢以赎父罪,因为死了的人不能再活过来,受刑的人不能再恢复原状,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汉文帝读后甚为感动,由此开始了废除肉刑的刑制改革。

刘爽西汉衡山王刘赐的长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刘爽因家庭中勾心斗角,刘赐正式上书汉武帝,要求废除太子刘爽。刘爽听说后,派人到京城找汉武帝反告其父状。最后刘爽因为不孝顺父亲,被判决杀头。

盐铁官营汉武帝实行的财经政策。民私自煮盐和铸铁要受到刑罚。这一政策虽然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商人势力,改进与推广先进技术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亦不免带有封建官营事业共有的弊病。

五铢钱公元前118年,在中原开始发行五铢钱,从此开启了汉五铢钱的先河。它是我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也是用重量作为货币单位的钱币,在我国5000年的货币发展史上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奠定了我国圆形方孔的传统。

董仲舒,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他的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

张释之亲自审讯惊了皇帝车驾的人。这个人辩解说,他听到了清道禁止人通行的命令后躲在桥下。过了好久,以为皇帝的队伍已经过去了,就从桥下出来,一下子看见了皇帝的车队,马上就跑了起来。

张释之在弄清来龙去脉后去见汉文帝,他说: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带头人,稍一偏失,而天下执法都会任意或轻或重,老百姓岂不会手足无措?愿陛下明察。

汉文帝听了张释之的话,最终理智还是战胜了情感,同意从轻发落。

1 有关读书养德的古诗文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颜真卿《劝学》 3、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越恒《劝学文》 4、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汪洙《神童诗》 5、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杜甫《柏学士茅屋》 6、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7、十年未称平生意,好得辛勤漫读书。——《客舍喜郑三见寄》唐·刘长卿 8、令伯支离晚读书,岂知词赋称相如。

——《酬包佶郎中览拙卷后见寄》唐·卢纶 9、常日好读书,晚年学垂纶。——《答侯少府》唐· 高适 10、读书良有感,学剑惭非智。

——《来从窦车骑行 自朔方行作》唐·李益 11、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来任侠非。——《杂曲歌辞·缓歌行》唐·李颀 12、有才不肯学干谒,何用年年空读书。

——《杂曲歌辞·行路难二首》唐· 高适 13、身名不问十年馀,老大谁能更读书。——《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唐·王缙 14、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刘慎虚。

2 穷养的文言文

常言道 富养德,穷养志。

穷养,就是培养人的‘志气’。

我们的民族,还有‘穷养小子富养女’的说教。就是要培养男孩子的志气,女孩子的高雅。男孩子有志气,长大成人能做大事情;女孩子‘富养’,吃过,见过,用过,显得高雅,到哪里不受人歧视,将来长大找了婆家,也会让婆家高看一眼的意思。

(文言文)吾之族,有‘穷养子富养女’之说。即当养儿之志,女子之高。男儿有志,长成能成大事情;女‘富养’,食过,见,用过,清纯高雅,如何不受人轻色,将来到了夫家,亦当令姑、婆高视也。

3 关于“慈孝”的古文和名言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

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

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

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千万经典,孝义为先。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

首孝弟,次谨信。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参中夫四德者也。

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

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

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4 关于感恩的古文名句大全

1、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

——感恩的名言2、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关于感恩的名言警句3、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5、一饭之恩,当永世不忘。

6、卑鄙小人总是忘恩负义的:忘恩负义原本就是卑鄙的一部分。——雨果7、忘恩的人落在困难之中,是不能得救的。

——希腊谚语8、感谢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负义是恶习中最不好的。——英国谚语9、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

——苏联谚语10、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日本谚语11、做人就像蜡烛一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以温暖。

——肖楚女12、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王符13、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日本谚语14、养儿方知娘辛苦,养女方知谢娘恩。 ——日本谚语1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16、从小不知老娘亲,育儿才知报娘恩。 ——日本谚语17、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报母恩。

——中国谚语18、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孟子19、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20、一日为师,终身为父。21、吃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22、知恩图报,善莫大焉。23、借得大江千斛水,研为翰墨颂师恩。

24、一父养十子,十子养一父。25、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情存如血。

26、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27、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

28、可怜天下父母心。29、知遇之恩当永生不忘。

30、哀哀父母,生不养儿不知父母恩。31、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

32、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

——泰戈尔33、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华罗庚34、忘恩比之说谎、虚荣、饶舌、酗酒或其它存在于脆弱的人心中的恶德还要厉害。

——英国谚语35、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鲁迅36、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37、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华罗庚38、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报母恩。

39、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40、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境界。

41、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等待的一次宝贵机遇。42、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珍视的一次爱的教育。

43、感恩,不是为求得心理平衡的喧闹的片刻答谢,而是发自内心的无言的永恒回报。44、感恩,让生活充满阳光,让世界充满温馨。

45、感恩,是结草衔环,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46、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完成的一次世纪壮举。

47、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48、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朱柏庐4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50、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5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52、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53、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赠与的最佳礼物。——维斯冠54、母羊要是听不见她自己小羊的啼声,她决不会回答一头小牛的叫喊。

——莎士比亚55、母子之情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情感。——大仲马56、茄子花朵朵结果实,父母话句句是真话。

——日本57、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58、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

——《吕氏春秋》59、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60、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

——巴金61、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62、母亲的安宁和幸福取决于她的孩子们。

母亲的幸福要靠孩子、少年儿童去创造。——苏霍姆林斯基63、母亲的低语总是甜蜜的。

——英国64、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意大利65、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狄更斯66、母爱乃世界上最伟大的势力。——阿瑟·米67、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法)罗曼·罗兰68、母爱只有做母亲的才知道。——沃·蒙塔古69、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

——(美国)罗素70、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意大利)亚米契斯71、再没有什么能比人的母亲更为伟大。

——惠特曼。

5 有关教养的文言文句子,求回答必须是中国的

古籍中有关教养的文句实在是多如繁星,以下仅采摘几句:如果感兴趣我可提供文本。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四者切己良箴。 忌多欲,忌妄动,忌坐驰,忌旁骛,四者切己大病。

常操常存,得一恒字诀。勿忘勿助,得一渐字诀。

敬守此心,则心定;敛抑其气,则气平。 人性中不曾缺一物,人性上不可添一物。

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盖一世。 小人之心不胜其大,而志意拘守一隅。

怒是猛虎,欲是深渊。 忿如火,不遏则燎原。

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心一松散,万事不可收拾。

心一疏忽,万事不入耳目。 心一执著,万事不得自然。

一念疏忽,是错起头。 一念决裂,是错到底。

古之学者,在心上做工夫,故发之容貌,则为盛德之符。 今之学者,在容貌上做工夫,故反之于心,则为实德之病。

只是心不放肆,便无过差。 只是心不怠忽,便无逸志。

处逆境心,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世路风霜,吾人炼心之境也。

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 世事颠倒,吾人修行之资也。

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 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得力。

名誉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隐忍中大。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

安详,是处事第一法。 涵容,是待人第一法。

洒脱,是养心第一法。 喜来时,一检点。

怒来时,一检点。怠惰时,一检点。

放肆时,一检点。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 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

天地间真机括,惟静者能看得透。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

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 有智慧者,才情决然不露。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世俗烦恼处,要耐得下。 世事纷扰处,要闲得下。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 思立揭地掀天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人以品为重,若有一点卑污之心,便非顶天立地汉子。 品以行为主,若有一件愧怍之事,即非泰山北斗品格。

人争求荣乎,就其求之之时,已极人间之辱;人争恃宠乎,就其恃之之时,已极人间之贱。 丈夫之高华,只在于功名气节。

鄙夫之炫耀,但求诸服饰起居。 阿谀取容,男子耻为妾妇之道。

本真不凿,大人不失赤子之心。 君子之事上也,必忠以敬,其接下也,必谦以和。

小人之事上也,必谄必媚,其待下也,必傲以忽。 立朝不是好舍人,自居家不是好处士。

平素不是好处士,则小时不是好学生。 做秀才如处子,要怕人。

既入仕如媳妇,要养人。 归林下如阿婆,要教人。

贫贱时,眼中不著富贵,他日得志必不骄。 富贵时,意中不忘贫贱,一旦退休必不怨。

贵人之前莫言贱,彼将谓我求其荐。 富人之前莫言贫,彼将谓我求其怜。

小人专望人恩,恩过辄忘。 君子不轻受人恩,受则必报。

处众以和,贵有强毅不可夺之力。 持己以正,贵有圆通不可拘之权。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 使人不乍处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

媚若九尾狐,巧如百舌鸟,哀哉羞此七尺之躯! 暴同三足虎,毒比两头蛇,惜乎坏尔方寸之地! 到处枢偻,笑伊首何仇于天? 何亲于地?终朝筹算,问尔心何轻于命?何重于财? 富儿因求宦倾资,污吏以黩货失职。 亲兄弟析箸,璧合翻作瓜分。

士大夫爱钱,书香化为铜臭。 士大夫当为子孙造福,不当为子孙求福。

谨家规,崇俭朴,教耕读,积阴德,此造福也。 广田宅,结姻援,争什一,鬻功名,此求福也。

造福者澹而长,求福者浓而短。 士大夫当为此生惜名,不当为此生市名。

敦诗书,尚气节,慎取与,谨威仪,此惜名也。 竞标榜,邀权贵,务矫激,习模棱,此市名也。

惜名者,静而休;市名者,躁而拙。 士大夫当为一家用财,不当为一家伤财。

济宗党,广束修,救荒歉,助义举,此用财也。 靡苑囿,教歌舞,奢燕会,聚宝玩,此伤财也。

用财者,损而盈:伤则者,满而覆。 士大夫当为天下养身,不当为天下惜身。

省嗜欲,减思虑,戒忿怒,节饮食,此养身也。 规利害,避劳怨,营窟宅,守妻子,此惜身也。

养身者,啬而大,惜身者,膻而细。

6 关于节约的古文名句

君子以俭德辟难。

出处《周易·否》。 大意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

提示《周易》含有朴素的辩证思想,有许多地方阐述事物变化的道理。这句话就有辩证的思想。

一方面,阐明俭朴的德行有助于防患于未然,防止奢靡腐化等行为;另一方面,在面临危难的时候,特别是在面临物质匮乏的困难时,具备俭朴的德行有助于克服危难。《周易》的作者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顺与不顺、通与不通之时,不顺不通,就要修身养德,不能过分彰显自己,以渡过难关。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出处《尚书·大禹谟》。

大意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提示克勤克俭,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

传说中的古代圣贤都是这样做的,他们对于国家大事尽心尽力。大禹勤劳于治水大业,数过家门而不入。

尧特别关心群众,认为别人挨饿受冻,是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到家,是自己的过错。古代圣贤的生活却十分节俭,经常穿着粗布衣裳,吃粗米饭,喝野菜汤。

由于尧、舜、禹在事业和生活上克勤克俭,所以赢得了百姓的拥戴。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出处《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大意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提示鲁庄公命人在庙堂的柱子上涂红漆,在椽子上雕花纹,这都是奢侈而不合礼法的事情。大夫御孙劝谏他时,说了这句话,并指出这样做实际上是在先人的“大德”中注入了“大恶”,不但不能取悦先人,反而是辱没了他们。

可见,古人是从礼的规范和德的大小的高度来看待节俭,而把奢侈浪费看做一种恶行。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戒奢以俭,不靡费财物,仍是值得我们崇尚的美德。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

大意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 提示这是一句古老的格言。

古人明白,只要老百姓辛勤劳动,社会安定,百姓和国家都会随之富足起来。我们现在仍应保持以勤为本的美德,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劳动,这样,国家才会更加富强,人民生活才会更加富裕。

俭节则昌,*佚则亡。 出处《墨子·辞过》。

大意节俭就会昌盛,*佚享乐就会败亡。 提示在先秦诸子之中,墨子以乐于过类似苦行僧的生活而闻名。

他痛恨统治者的骄奢*逸、靡费财物,提倡节俭。他到处宣扬自己的观点,吸引了大批人做他的弟子,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出处李绅《悯农》。 大意农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锄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长禾苗的土中。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一粒都是这样辛苦得来。 提示这首诗语言浅显而内涵深邃。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财主的儿子不知道稼穑之艰难,常到一个饭馆里吃饺子,但把饺子皮全吐掉,只吃肉馅。后来家里遭遇火灾,丽楼美阁一夕之间夷为平地,他成了乞丐,要饭要到这个饭馆,老板以饺子皮招待他,他深为感动。

老板说,不用谢,这都是你当初扔掉的皮,我拣起晒干了而已。财主的儿子很惭愧,后来勤奋劳动,生活节俭,家道重又殷富起来。

这个故事,也印证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出处李商隐《咏史》。 大意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

提示古往今来,成功的创业者大都经过艰苦奋斗的阶段,所以比较注意勤俭节约。但是对守业者来说则正好相反,他们没有经历过创业的艰辛,容易贪图奢侈享乐,最终的命运必然是事业的衰败,国家的灭亡。

这是几千年的历史所昭示的真理。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出处《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大意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提示五代时的后唐庄宗李存勖,一开始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击败各个敌手称帝。但他后来沉湎于音乐戏曲,宠爱伶人,不思进取,部下作乱,伶人发难,在位三年就死于兵乱之中。

欧阳修在撰写《伶官传》时,有感于这段历史,阐发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中国文化有着很强的忧患意识,特别是在国家动荡、民不聊生时更是如此。

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讲“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就是分别从个人与国家的角度强调了保持忧患意识的重要性。魏征即使在大唐盛世,也规劝皇帝“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实现长治久安。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出处司马光《训俭示康》。

大意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提示这是司马光引述他人的话,用来训诫子孙。

它强调要自觉保持俭朴,防止奢侈,含有自勉、警世之意。人都想过好日子,这本无可厚非。

但是过于奢华是不可取的,而且这种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商纣王用了双象牙筷子,他的臣子就要逃走,原因是看到了纣王的贪欲一发,将不可遏止。

所以,坚持节俭要有自律的能力。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出处《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 大意有计划地索取,有节制地消费,就会常保富足。

提示这是唐朝的陆贽给皇帝上书中的话,旨在强调节。

7 求两篇关于读书与养德的作文

记得高尔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交谈”就是说读书可以使人提高修养,变得高尚很多人喜欢读书可是,网络时代的人们到底有多少时间静下心来去认真读书、学习呢?众所周知,读书学习是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的重要途径只有不断地读书、读好书,才能从中汲取思想营养,才能有逐渐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思想有多远,行动就能走多远人是在读书学习中逐渐提高完善个人素质修养的,有了正确的思想基础,就会有明确的行动方向思想既要继承也要发展,要与时俱进,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人要想具有广博的知识,就要养成读书学习的好习惯,而且要博览群书多读书、读好书的益处很多,读好书可以使人明白如何做人的道理;可以使愚者变得睿智;可以使人变得文明豁达读书更能使人摆脱愚昧无知读书还可以使人相信科学,走向精神和物质的富裕世界多读书可以使人懂得行为是否合乎道理;多读书还能使人知美丑,辩善恶只有读书多了,人才能够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多读书,读好书,才会有高尚的思想和行动思想才会愈加深刻行动才会愈加自觉人生的定位才会愈加准确博览群书并善于思考的人会时刻以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做思想和行动都高度统一的人,做具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这样的人是能够在关键时刻,先人后己,以大局为重的人;是具有高尚人生追求的人;是在利益面前让,困难面前上的人;是置“天下”于心中的人;是不会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的人;是宽宏大量、不以名利为追求目的的人这样的人会把“知耻”放在重要位置,是那些不读书,不学习的人的镜子,照出了境界的不同,思想的不同,品德的不同总之,要想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现代人、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就必须多读书、读好书在读书中陶冶情操;在读书中净化心灵;在读书中提高精神境界;在读书中身体力行忙或时间少都不能成为不读书的借口不管多忙,都应该抽出时间去读好书,因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多了会使你的世界一片光明。

8 对“笃信、养德、励志、博学”怎么理解

厚德、励志、博学、笃行 八字校训从品德、精神、学业、实践四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厚德”,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理想追求,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出自于《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励志”, 有志之人立常志,志向专一,时常鼓励学生为实现人生志向而奋斗,注重陶冶学生的人文精神出自于苏轼《晁错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博学”,学识广博,即宽厚的基础理论、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娴熟的基本技能;文理兼容,兼纳百科,专业领域游刃有余,高质量、复合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出自于《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和《论语》:“君子博学于文” “笃行”,实事求是,崇尚实干,忠贞不渝,执着追求,身体力行,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问思辨贵在笃行出自于《礼记·中庸》:“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先秦散文有哪些特点?

先秦散文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

历史散文主要有《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诸子散文的名著有《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左传》叙述复杂的历史事件,具体生动,剪裁恰当,详略有致,各种叙事手法运用自如。

《战国策》长于辞令,其所记载的谋臣策士为了增强游说效果,精心创作了许多譬喻和寓言故事运用于游说辞令中,使辞令显得既委婉曲折又机智幽默、生动有趣。

《论语》文辞简朴平实而富于形象性,在简短的记言、记事中常能表现人物性格,不少格言式的语句也富有文学色彩。

《庄子》善用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来论说极为抽象的哲理,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有浓厚的浪漫色彩。

《孟子》锐气逼人,感情充沛,言辞犀利,又善用譬喻说理。

《荀子》论点明确,论证缜密,善用类比,造语简约。

虽有佳肴是先秦散文吗?

《礼记》,西汉梁国人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是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记》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它包括秦朝及秦朝之前的散文。

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汉赋 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

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擒丈”;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

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

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

汉赋在结构上,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称作“乱”或“讯”的结尾。

汉赋写法上大多以丰辞缛藻、穷极声貌来大肆铺陈,为汉帝国的强大或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赞歌,只在结尾处略带几笔,微露讽谏之意。

汉赋分为大赋和小赋。

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

西汉时的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扬雄,东汉时的班固、张衡等,都是大赋的行家、小赋扬弃了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创造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赵壹、蔡邕、祢衡等都是小赋的高手。

汉赋形成于汉初。

贾谊首开汉赋先风,其代表作为《吊屈原赋》和《鵩鸟赋》。

真正创立汉赋体制的是汉初辞赋大家枚乘。

《七发》是枚乘的代表作,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汉武、宣、元、成帝时代,汉赋达到全盛期。

这一时期成就了名望最大、在汉赋史上占有“赋圣”地位的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作赋29篇,现仅存《子虚》、《上林》、《大人》、《长门》、《美人》、《哀二世》6赋。

其中,他的《天子游猎赋》包括《子虚赋》和《上林赋》两篇,代表了汉大赋的最高成就。

司马相如在两赋中基本规定了汉大赋的模式:先是连篇累牍地堆砌辞藻,极尽夸张美饰之能事,最后以*乐足以亡国,仁义必然兴邦的讽谏作为结尾,铸成“劝百讽一”的体制。

自西汉末期至东汉中期,汉赋基本定型,后辈汉赋作者无法超越前人,故模拟之风大盛,汉赋进入模拟期。

这时的汉赋作者以扬雄、班固为最著名。

从东汉中期至末年,汉赋进入转变期,即朝着接近现实的方向转化。

张衡的《归田赋》,抨击社会政治,表现不满倾向,初步奠定小赋基础。

蔡邕的《述行赋》使之成为汉赋第二大家。

他的赋作内容深刻,用词得当,鞭笞了社会的丑恶,对人民的疾苦表示出同情和关怀。

汉赋至魏晋定型于小赋,至南北朝演化成骈赋,至唐宋转变为律赋与文赋。

汉代的赋。

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学体裁,讲究文采、韵节,通过“铺采■文”以“体物写志”。

最早以赋名篇的是战国时赵人荀况,但汉人常把赋和辞连用,称为辞赋。

这是由于汉赋多模仿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

汉人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收为一集,名曰《楚辞》。

辞赋连用,表示汉赋和《楚辞》之间的继承关系。

由于汉代上层统治集团的提倡,赋的创作盛极一时。

据班固《两都赋序》记载,在成帝之世,“论而录之,盖奏御者千有余篇”,加上西汉末和东汉的作品,数量当更为可观。

初期的汉赋如贾谊的《吊屈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等,其形式同《楚辞》没有什么区别。

景帝时枚乘作《七发》,开创了一种进一步散体化、以铺张为能事的新赋体。

经过司马相如等著名赋家的发扬光大,新体赋在武帝以后繁荣起来,成为汉赋的主流。

新体的汉赋一般又可分为大赋和小赋两类。

从内容上看,大赋多是铺叙夸耀都城、宫殿、苑囿之盛和帝王大规模行猎的场景,旨在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迎合统治者好大喜功、追求享乐的心理,而在篇末寓讽谏之意。

主要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扬雄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东京赋》、《西京赋》等。

这些大赋写得富丽堂皇,很有气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统一的汉帝国的声威和上升时期封建统治阶级既穷奢极欲又发扬蹈厉的风貌。

但大赋为达到形式上的华美恢宏,往往夸张浮饰又大量堆砌词藻,喜用冷字僻词以炫博争奇,兼之后期的大赋多摹拟而少创新,行文板滞,这些都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小赋篇幅较短,或抒情述志,或借物寓言,内容比较广泛,风格比较清新,主要流行于东汉。

著名作品有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祢衡的《鹦鹉赋》等。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

在两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赋的产生和发展 赋作为一种文体,早在战国时代后期便已经产生了。

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的可能是荀子。

据《汉书•艺文志》载,荀子有赋10篇

先秦散文先秦散文有什么特色?

先秦散文 1、先秦散文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

历史散文主要有《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其中《春秋》《左传》属于编年史,《国语》《战国策》属于国别史;诸子散文的名著有《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从论说文体制的发展来看,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经历了语录体、对话式论辩和专题论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为代表。

《论语》是典型的语录体,《墨子》则虽大多为语录体,但已见议论短文,即使语录也有论证过程;第二阶段是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

《孟子》正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的论辩,《庄子》则由对话式论辩发展为专题论文;第三阶段是战国后期,以《荀子》、《韩非子》为代表。

荀、韩的文章已摆脱了语录、对话的形式,几乎全是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

) 2、重点内容: (1)左传》善于叙事的特点。

《左传》叙述复杂的历史事件,具体生动,剪裁恰当,详略有致,各种叙事手法运用自如。

左传》尤其善于叙述战争。

叙述大的战役,更是有条不紊,主次分明,曲折细致,并注重把战争的起因和性质、民心的向背、将帅的品格揭示出来,而不是单纯地叙说军事行动。

虽不重在刀光剑影的描绘,但也能写出战争的波澜起伏和紧张气氛。

例如:《齐晋?之战》(节录)通过将帅的动作、语言描写,反映人物性格特征。

通过齐侯骄狂、晋国将帅勇猛的语言、动作的对比,来反映战争的胜负的原因。

(2)《战国策》长于辞令的特点。

《战国策》主要记述谋臣策士的游说活动。

这些人物大多思想敏锐,长于辞令。

他们游说的辞令大多谈锋矫健,铺陈夸张,迂回曲折,讲究修辞。

因此,全书中到处是辞采绚烂、文笔酣畅的篇章。

《战国策》中的谋臣策士为了增强游说效果,精心创作了许多譬喻和寓言故事运用于游说辞令中,使辞令显得既委婉曲折又机智幽默、生动有趣。

有的寓言故事至今还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例如:《冯谖客孟尝君》通过冯谖为孟尝君“市义”和营造“三窟”,反映齐国贵族为巩固政治地位所采用的权术,塑造了一个具有深谋远虑的策士形象。

(3)《论语》散文的特点:文辞简朴平实而富于形象性,在简短的记言、记事中常能表现人物性格,不少格言式的语句也富有文学色彩。

(4)《庄子》散文的特点:善用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来论说极为抽象的哲理,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有浓厚的浪漫色彩。

例如:《庄子。

逍遥游》先以鲲鹏变化为喻,与蜩、鸴鸠、斥鷃等作对比,引出一系列比喻,指出大小之间的分别,说明眼光短浅、志量狭小是不能理解伟大境界的。

最后归结到庄子所理想的最高境界是顺应自然,忘其自我、超然物外、绝对自由,这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庄子》是庄周及其弟子、后学的著作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

鲁迅评论《庄子》散文:“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 (5)《孟子》散文的特点:锐气逼人,感情充沛,言辞犀利,又善用譬喻说理。

例如《舜发于畎亩之中》,本文先以六个人的事例来证明,有作为的人都是曾历经挫折磨难的。

然后联系到对一个国家来说,如果没有外患的忧惧,上上下下高枕无忧,就会有亡国的危险。

在以上两层意思的基础上,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解释: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句意为:无论是个人或者国家,在忧愁祸患中才知奋发,得以生存发展,而沉湎于安逸欢乐中就会衰败灭亡。

(6)《荀子》散文的特点:论点明确,论证缜密,善用类比,造语简约。

例如:《荀子。

劝学》 四、楚辞 1、楚辞是形成于战国后期南方楚国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体”诗歌的创造者是屈原。

最早把屈原、宋玉、贾谊等人的楚辞体作品辑录成集的人是西汉学者刘向。

屈原的《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自叙性政治抒情诗。

背诵:“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2解释: (1)苟余情其信?粤芬猓ゎ?颔亦何伤! 苟:只要。

信:真正,确实。

?好篮谩A芬أ壕³献ㄒ弧n?颔:面容憔悴,面黄肌瘦。

句意为:只要我的内心真正坚持美好的操守,精诚专一,即使一直遭受困苦,饿得面黄肌瘦,又有什么值得悲伤! (2)固时俗之工巧兮,?凉婢囟拇怼!? 工巧:善于投机取巧。

?粒何ケ常シ础9婢兀赫饫镏阜ǘ取4恚和耄创胧!? 句意为:现在的世俗是善于投机取巧者得势;他们违背国家的法度,改变正确的政策措施。

3。

《离骚》的思想内容。

《离骚》是一首伟大的爱国诗篇和宏伟的政治抒情诗,表现了诗人的崇高政治理想和为国献身的伟大精神。

《离骚》倾吐了诗人赤诚的爱国信念和报国无门的极端痛苦。

诗人的理想是革新楚国政治,振兴楚国。

诗中一再提及要实现“美政”,就是要“举贤授能”和坚持法度。

诗中回顾自己为此不懈的追求和斗争经历,最后在救国事业走投无路之际,表示要以身殉国。

《离骚》还表现了诗人崇尚高洁、坚持操守的伟大人格和“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

诗人反复强调“好修”和美德,

《庄子》以?、?、?,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在文学意义上,它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庄子本人既是一个哲学家,又富于诗人气质。

庄学的后人,也受了他的感染。

因而,《庄子》这部哲学著作,又充满了浓厚的文学色彩。

并且,其文章体制也已经脱离语录体的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先秦散文和叙事散文的影响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的叙事传统和语言艺术对史传文学、散文、小说创作的滋养,尤为明显。

先秦叙事散文的体例、思想、写作艺术等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

《史记》体例是在先秦编年史、国别史的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而《汉纪》、《资治通鉴》等,则是《春秋》、《左传》编年体史书的直接继承。

先秦叙事散文记述历史事件时直书其事、褒贬鲜明的特点,《左传》、《战国策》高超的写作艺术,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伟大的史传文学著作《史记》就吸收了《左传》、《战国策》的写作技巧,对其中的一些史实略加修改便加以利用。

少数特别精彩的篇目,甚至不加改动就直接录入。

司马迁、班固、陈寿、范晔等继承了《左传》开创的既叙述故事,又描写人物的形象生动的写史传统,他们不仅是历史学家,同时也是文学家,其作品既是历史著作,又是文学作品。

《左传》的叙事艺术,如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发展过程的重视,对历史时间故事化的描写,历史事件的叙述条理井然而又富于变化等等特点,在后代史传文学中都有充分体现。

《左传》简练蕴藉的语言风格,为后代史家所继承,而《史记》的奇诡文风,显然与《战国策》的辩丽恣肆有直接关系。

总之,先秦叙事散文是我国史传文学最初成就,其沾溉后世,不言而喻。

先秦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成为后世散文写作的楷模。

秦汉以后,《左传》的文章一直为人所喜爱,尤其是唐宋以来的古文家,都非常推崇《左传》,并把它作为学习对象。

韩愈《进学解》说他“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古代作品中,就包括《左传》。

宋人把《左传》与《史记》、韩文、杜诗相提并论,同作为文学范本。

情韵丰富的《左传》散文,也深为清代桐城派散文家所推崇。

对《国语》语言艺术的赞誉,历来甚多。

柳宗元尽管曾作《非国语》批评《国语》的某些思想,但在其“序”中还是认为“其文深闳杰异”,其为文即以《国语》为法。

汉初散文,尚有战国遗风,贾谊、邹阳等西汉前期散文家的作品中,更是可以明显看出《战国策》文风的余绪。

这种影响持续不断,在苏洵、苏轼等后代作家的散文中,还可以体味到先秦叙事散文的神韵。

《战国策》的文章,对汉赋的产生也起过促进作用。

汉赋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扬厉的风格,都可以看出对《战国策》的借鉴。

先秦诸子散文的特点

先秦诸子具有鲜明的特点。

思想上,它们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放言无惮。

如孔子提倡仁义礼乐,墨子主张兼爱尚贤,庄子主张自然无为,韩非子则大倡法术势。

与之相应,文风上也各具个性和风格。

如《论语》简括平易、迂徐含蓄,《墨子》质朴明快、善于类推,《孟子》气势恢宏、辞锋雄辩,《庄子》汪洋恣肆、文思奇幻,《荀子》浑厚缜密、比喻繁富,《韩非子》严峻峭拔、论辩透辟。

语言上,它们都善用比兴,深于取象。

如《庄子》“寓言十九”,引物连类,取象之深厚,为诸子之最。

在文体发展上,先秦诸子散文首先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

从语录体的有观点无论证,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专题论说文,显示了我国论说文发展的大致风貌。

此外,先秦诸子散文中一些故事叙述,颇类小说,为后世的叙事文学供了营养。

先秦诸子散文,在思想和创作上,对我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等都产生了极为深远影响。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转《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极少写律诗,而他的这首诗,却是唐代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诗虽属咏古迹,然而字里行间隐寓着伤时的感慨。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点明了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返。三、四句就“凤凰台”进一步发挥,东吴、东晋的一代风流也进入坟墓,灰飞烟灭。五、六句写大自然的壮美。对仗工整,气象万千。最后两句,面向唐都长安现实,暗示皇帝被邪包围,自身报国无门,十分沉痛。此诗与崔颢《登黄鹤楼》相较,可谓“工力悉敌”。其中二联,虽是感事写景,意义比之崔诗中二联深刻得多。结句寄寓爱君之忱,抒发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但李诗就气魄而言,却远不及崔诗的宏伟。:“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两句有深刻的寓意:“浮云”喻奸佞小人,“日”喻指皇帝。诗句暗示皇帝已经被奸佞所包围,朝政已经腐败。这两句诗还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沉痛心情。《登金陵凤凰台》,是通过对金陵凤凰台的凭吊, 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忧时伤世的心情,是他创作中一篇著名的七言律诗。诗的第一句点题。“凤凰台上凤凰游”,很自然地 将凤凰台的得名点了出来,起句自然飘逸。而接着的一句,却是那样的无限感慨:“凤去台空江自流”!一个“ 自 ”字,道出了多少历史兴亡的喟叹。这里的 “凤凰”,一语双关,既点明了凤凰台的由来,又有 人世的沧桑蕴含其中。韵致高逸,寄慨遥深。接着的三、四两句承上,以“吴宫”、“晋代”一联 ,概指了凤凰台作为六朝故都所见证的历史兴亡。语言平缓而对仗精工,寄寓着无限的悲凉 。“吴宫花 草”,表现昔日吴王的苑囿的似锦繁华和如今的湮没幽径。“晋代衣冠”,是表现当年东晋的豪门权贵,是 何等的荣耀,如今他们的孤冢却散落在荒烟蔓草之中。 这一联,浸透了无限的凄凉。如今登台,放眼望去,那吴宫晋苑、六代繁华,早已看不见了,只有那历尽沧桑的青山依旧,绿水长流。那远处的三山,半落在青天之外,云雾缭绕;白鹭洲横卧江心,使二水分流, 波涛汹涌,描绘出了凄迷的水阔山遥的景象。这无尽的江山胜迹,留下了多少历史兴亡故事,令人咏叹不 已,惆怅难忘。因此,接下去的最后一联,诗人很自然地回到眼前的现实,抒发了深沉的忧虑和关切:“总 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这里的“浮云蔽 日”,是指朝中奸佞当道 。“浮云”比喻奸邪,“日”比喻君主。《古诗·行行重行行 》:“浮云蔽白日,游 子不顾返

开头四句,诗人象并不在意求援似的,描画了一幅秾丽的宫苑春景图。那么,钱起赠诗给裴舍人,为什么要牵扯上这些宫殿苑囿呢?这就须看看舍人的日常活动情况。原来在唐代,皇帝身边的职官,有通事舍人,掌管朝见官员的接纳引见;有起居舍人,记皇帝的言行;还有中书舍人,凡臣下章奏的接纳,皇帝的诏旨的起草,都要通过他的手,军国大事他都有权参加讨论,诏书颁布时,还得由他签字。这些“侍从之臣”每天都要随侍皇帝左右,过问机密大事,其实际权力如何也就可想而知。

  不难理解,此诗的开头四句,并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他的目的,是在“景语”中烘托出裴舍人的特殊身份地位。由于裴舍人追随御辇,侍从宸居,就有不同于一般官员所见的景色进入他的视听之中。当皇帝行幸到上林苑时,裴舍人看到上林苑的早莺;皇帝在紫禁城临朝时,裴舍人又看见皇城的春阴晓色;裴舍人草诏时,更听到长乐宫舒缓的钟声;而龙池的柳色变化及其在雨中的浓翠,自然也是裴舍人平日所熟知的。四种景物都隐隐约约地使人看到裴舍人的影子。

  可见,尽管没有一个字正面提到裴舍人,实则句句都在恭维裴舍人。恭维十足,却又不露痕迹,手法巧妙。随后诗人笔头一转,就写到请求援引的题旨上,抒写自己心向朝廷,愿为皇上效忠,却多年未遇,向裴舍人陈述心事,曲折含蓄。意思自然是清楚的,但仍然含蓄,保持了一定的身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332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