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过了两场雨,似乎秋天来的更早些,微风凉凉,秋意满满,似乎一切变得寂静,那静比春天的更醒,那静比夏天的更清,那静比冬天的更允。
2、岁月的风尘夹杂着寒霜,也会将希望凋零。就象深秋即将来临,寒风横扫落叶,繁华瞬间落寞。
3、因为秋天到了,心中泛起淡淡的忧伤,也许这一切都不过是我的一段联想,于己有关与心相连的私人感悟。
4、秋天的忧伤,是如梦如幻的青春往事,秋天的忧伤,是无怨无悔的义无反顾,秋天的忧伤,是心上永远的伤。
5、深秋的天气更冷了,树叶枯黄了,纷纷扬扬地落在地上,像铺上了一层黄地毯,惟有香樟树不忍枯萎,颇有独立寒秋的味道。
6、一个人的秋天,那么孤单;一个人的秋天,那么悲凉;一个人的秋天,那么漫长。
7、秋的枫是那样的伤感。枫的叶是那样的多愁!
8、秋风来了,带着刺骨的寒意,枯黄的叶在寒风中簌簌,四季在此时格外分明,一如不能自抑的情绪,终于找到了突破口,一泻到底,再也不会停止。
9、秋季真的是伤感的代名词吗?我一直不相信,因为在我心里秋季从来没有悲过,只是有一点点冷淡而已,所以一直眷恋着秋季,眷恋着它那场美丽的蝴蝶雨,眷恋着它那细细的秋雨,更眷恋着它那一点点孤寂。
10、秋天亦是个思念的季节。有的思念着远方的亲人,有的思念着身处异地的恋人。而我呢,我又在思念什么?似乎没有思念什么,只是会萌生出很多很多想法,却又无法言语。我本是夏季出生的孩子,却不像夏天那么明媚,倒是有着秋天的悲伤。或许正因为如此,所以对秋天有着别样的感觉。
11、雨断断续续的下着,时而飘下毛毛细雨,时而倾盆大雨从天而降,飞溅起小水珠,溅湿了路人的裤脚。我趴在窗前,缩了一下身体,嘀咕着“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天,我们又见面了!”我下了楼,撑开雨伞,漫无边际地走着。
12、秋的宁静和梦幻不在追逐浮华,而是静静的,悄悄的,淡淡的。
13、春夏秋冬四季的轮回,无数生命接受着这无情的安排,匆匆来过,又匆匆离去,也许经不起情感的牵绊,有过依恋,有过无奈,可是该走的注定要离开,错过了便是永远!
14、窗外,秋雨,淅淅沥沥,清清冷冷,宛若跌落凡尘的精灵,曼舞轻歌,却又缥缈无着。
15、一片片叶不愿的的离去,换不来枫的挽回,枫不是不想而是无法挽回。
16、忧伤总是随同秋风和落叶一起飘下,曾经的承诺与誓言已经变得有些惨淡。
17、秋风乍起,落叶归根;静水东流,孤夜月明。秋天给人一种悲凉寂寥的感觉。有的人在这样的季节里会伤春悲秋,会在这样的季度里感叹生命的无常。
18、凉爽清明的秋夜里,明亮而发红的火星在星空中为我们增添了不少的光彩和趣味。近来每晚八点钟以后,火星就从东南方的地平线升起。它比附近天空中的任何一个星星都亮,不论你在哪里,都很容易找到它。
19、秋风秋雨夜,最易断肠时。缘深如海的错综无序。正如我所说:无论我怎样去追赶,却只停留在你的后面终究追不上你的脚步。
20、秋风袭过,凉意顿起,不由沏一盏热茶,静静地看着一片片叶子在袅绕的烟雾中慢慢舒展身姿,嗅着淡淡的茶香,轻抿,热流驱散了丝丝凉意,思绪却随着这雨声,越来越密。
21、秋啊,早就离开了。在初雪即将到来的时候,秋的生命结束了,因为它从来就这么短暂。她走了,什么都没有带走,也什么都没有留下。
22、落叶飘向冥冥世界,归于沉静。不什么力气能够挽回一片落叶,让它重回枝头,鲜绿如初。这是一种流逝,一段天然的进程。它最后将深刻土壤,化为淤肥,滋润另一个新的性命,这是它本身的连续和超出,也是落叶漂亮的霎时的永恒。
23、行走在秋日的街头,心中平添了几分忧郁和惆怅,抬头望天,残阳如血,低头看地,满是枯黄的落叶,秋天,真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
24、九月一到,就有了秋意,秋意在一个多雾的黎明溜来,到了炎热的下午便不见踪影。它踮起脚尖掠过树顶,染红几片叶子,然后乘着一簇飞掠过山谷离开。
25、叶的飞去不是因为风的追求,而是树的不挽留!
26、古道上的夕阳一人半影为何没有以往的欢乐手抚残笛琴声伤音久已立吹着苦甘私情又等谁归南飞大雁托书信年半有余却无回音试问佳人怎独留我一个人过又是霜地菊残枫叶轻飘换季颜色夕阳余晖候忆别离如今纸夹楷书墨笔深写愿能在记住这个情殇季节。
27、秋,飘落的是寂寞,叶,落下的是悲伤,秋叶,代表着无法挽留的爱。一片一片的在眼前飘落,犹如幸福一点一滴的流逝。
28、那个秋天,落叶上,烙下了片片愁思;清风里,飘进了丝丝凄凉;秋雨中,滴进了淡淡清泪。
29、谁家秋院无风人,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耐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30、窗外开始下起了雨,起初只能听到细微的“沙沙”声,显得空洞而遥远,渐次地,声音近了,仿佛从深幽处慢慢的轻轻的走来,雨滴敲打着窗台,一如你那温柔似白鸽般的双手,轻轻叩击着桌面。闲听夜雨敲窗,意境虽美,却也说明了听者的无聊和孤寂。多么渴望在这样的一个夜里,能轻柔的抓住你的手,细看你的容颜,四目勾留,深情款款,任由窗外风声呼呼,雨声淅沥。
31、如果你悲伤,那么它便是一个蜷缩角落,让人悲悼的秋;如果你伤感,满地落叶,急煞的秋风铺天卷地,疾风飒然,到处酝酿着离别的气氛,却道尽是离人泪,那么秋,将是一个离别之秋。
32、秋天是个怀旧的季节,很多的故事和人都在不经意中被勾连,悄悄的说声想念,似乎总是在这样一个凉气渐深的秋天,蓦然回首,发觉自己走过的路竟是那般苍凉。风花雪月的往事,不堪回首,辛苦奔波的岁月,历历在目。
33、落叶飘向冥冥世界,归于沉寂。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挽回一片落叶,让它重回枝头,鲜绿如初。这是一种流逝,一段自然的过程。它最后将深入泥土,化为淤肥,滋养另一个新的生命,这是它自身的延续和超越,也是落叶美丽的瞬间的永恒。
34、那个秋天,也是秋风起,也是落叶黄,落叶在树的身边随风盘旋,带着一丝的无奈一丝的落寂一丝的不舍,低低的吟唱着离别的歌,和那棵她曾经深爱过的大树告别。
35、秋夜无眠,独自漫步在林间,听唧唧的秋蝉鸣叫,它鸣叫的是秋的凄凉吗?
36、又是一个落叶飘零的季节,飘落在秋风里的叶子总是挂满着忧伤。是不是当叶子泛黄枯萎了就会飘落下来,那些散了一地的忧伤显得那么的苍白。
37、秋风瑟瑟,树叶零乱,凄凉片片,到处弥漫,心也随着欲发的伤感,突然发现,秋天是个伤感的季节。
38、秋风阵阵吹过,好冷,同时心也好凉,秋是收获的季节。而我却失去了我的爱情果实。同样秋也是一个忧伤的季节,一个人走在熟悉的路上,看着随风而起的一片片落叶。我在心底问:“叶子你孤单吗?”到底是树的不挽留还是风的最求!
39、这个秋天有很多的冰冷,这个秋夜满眼是红树,满眼寂寂,又听得清角吹寒,呜呜咽咽,空空荡荡,端的是素秋难敌,风雨愁煞人,不如怀念。
40、落叶匆匆走过。但我无法想象生命尽头最后的门槛,它的后面究竟有什么。但我想每一棵临近它的生命之树,都将最后一刻飘飞最后的一片叶子。
41、阵阵的秋风,悄悄地将伤感潜入心头。
42、这个轮转的季度,如故的凋零了那一片翠林,泛黄了那一缕林影,散落了那一树残叶,铺天盖地的伤痕,却无声音…气息中带来了已被风干过后的记忆带走了那种淡然恬意的闲适,再次悲怆在这秋的苍凉,哀伤在在这秋的凄清里——这是个遗憾的季度。
43、秋天,老是那样令人伤感。昨天还弥漫着生命活气的绿叶,蓦地变得煞黄煞黄的。
44、那音、那曲、那袅袅清歌,和着夜的寂静、松涛声,隐隐传来。是寂寞、是郁闷、是伤感、是忧思、还是怀旧…我无从说起,自让几缕略带寒意的风,掠过脸颊、手心、身上…能抚慰什么?
45、怆在这秋的苍凉,哀伤在在这秋的凄清里——这是个遗憾的季度。
46、蓦然回首,秋天已悄然渐远,唯有我独自一人,品尝这一季的苍凉。却始终错过了落叶纷飞的忧伤;错过了长河落日的悲壮;也错过了古道斜阳的凄然。
47、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窗外。
48、秋天再来时,伴我的是一份孤独和寂寞,秋天再来时,多少分离聚合。
49、秋天到了,天气变得冷了,我站在那棵树下,看着飘落的落叶,脑海一直是你的影子,我们曾经的快乐,我们曾经的悲伤,如今,不知多少个春夏秋冬过去了,对你的思念与日俱增。
50、都是秋风惹的祸,都是宁静的深夜惹的祸。
51、一个人的世界,很安静,安静的可以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和心跳声。冷了,给自己加件外套;饿了,给自己买个面包;病了,给自己一份坚强;失败了,给自己一个目标;跌倒了,在伤痛中爬起并给自己一个宽容的微笑。是啊,我总是一个人,你从来不曾来过,我也从来不曾出现在你的世界。
52、秋天,那永远是蓝湛湛的天空,会突然翻脸而露出险恶的颜色,热带台风夹着密云暴雨,洪水潜流着,复苏的草原又泛起点点苍苍的颜色。然而,台风暴雨一闪而过,强烈的气流依然抖动着耀眼的波光。这时,只有北来的候鸟知道这张温暖的床眠,那飞翔的天鹅鸿雁和野鸭,就像一片阴深的云朵,使这儿显得更苍郁了。
53、不知不觉又到了秋天,回头一看时间还过的真快啊!午后的阳光不再炙烈,秋风萧瑟,秋雨绵绵,我有想起我在水城的时候,我走在幽静的路上,两旁高大的法桐无声无息,只是,偶然,一片树叶落在我的脚前,以未尽枯黄的面容,匍匐的姿势,悲哀地完成了流浪的旅途。
54、因为秋天到了,心中泛起淡淡的忧伤,也许这一切都不过是我的一段联想,于己有关、与心相连的私人感悟。
55、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问秋屏移泪烛。泪烛摇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56、秋雨霏霏,让树叶瑟瑟发抖,那曾经给我们带来收获的树木,在风雨的摧残下,留下孤独的树枝。
57、秋天为什么会伤感,是因为树伤了满树的叶子。否则秋季不会悲伤,是因为叶子的掉落才显出了满树的悲伤,我的心也是叶子的心,这个秋季我悲伤过,但是我会变得坚强,因为我向往快乐。
58、秋雨打着她们的脸。一堆堆深灰色的迷云,低低地压着大地。已经是深秋了,森林里那一望无际的林木都已光秃,老树阴郁地站着,让褐色的苔掩住它身上的皱纹。无情的秋天剥下了它们美丽的衣裳,它们只好枯秃地站在那里。
59、秋是一种轮回,秋风起时,生命从此沉睡,岁月终将一切繁华抚摸得凄然颓废。
60、曾经的神伤,曾经的惆怅,曾经的痴迷,曾经的疯狂,每一个跳动的音符还在眼前,每一曲悠扬的旋律还在耳畔,我庆幸,我拥有过这一切;我悲伤,我又失去了这一切。
61、一场秋雨,拉开了秋天的序幕。伴随着秋雨,天气也有了变化,很冷,但让人很清醒,好象一剂镇静剂,让烦躁不安的心,平静了下来。这个季节对于我来说,不属于温暖,不属于欢笑,有的只有,孤独与冷漠。
62、初秋的树叶只是有些微黄,但已经开始预示着将要飘零,也预示着故事有些感伤,树树秋声,山山寒色,这声这色,都埋藏着埋藏着一点凄凉,一点悲伤,一点宁静,一点幻想。
63、落叶归根,就像我离开了你,却还是远远地看着你,你的喜怒哀乐。
64、在这个深秋,我看到的是秋天的多变:既看到了秋天的收获,又看到了秋天的无奈,也看到了秋天的迷惘,更多的是看到秋天的伤感。
65、那音那曲那袅袅清歌,和着夜的寂静松涛声,隐隐传来。是寂寞是郁闷是伤感是忧思还是怀旧…我无从说起,自让几缕略带寒意的风,掠过脸颊手心身上…能抚慰什么?
66、这个轮转的季度,如故的凋零了那一片翠林,泛黄了那一缕林影,散落了那一树残叶,铺天盖地的伤痕,却无声音…气息中带来了已被风干过后的记忆带走了那种淡然恬意的闲适,再次悲殇。
67、因为秋天的到来,心中弥漫起来一种的忧伤,挥之不去,尘封的记忆总是很清晰的打开。
68、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69、我喜欢秋天,着了魔似的喜欢秋天的一切,秋叶秋雨…这一切在我眼里是那样的让人忧伤。又是满目的黄叶,又是凋零的季节。
70、有人说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那么今年的秋天,我收获的是无奈和寂寞。
71、秋天是孤独的,是忘掉烦恼的季节,秋天是清高的,是寄托愁思的季节,秋天是浪漫的,到处飘香这沉甸甸的果实,秋天是萧瑟的,心底总有一丝惆怅和几许淡淡的忧伤。
72、那个秋天,心随着秋风萧瑟飘摇,心事像落叶一样枯萎埋葬,一切都消失在那个烟雨缥缈的清秋中。
73、秋雨,淅淅沥沥,清清冷冷,宛若跌落凡尘的精灵,曼舞轻歌,却又缥缈无着。秋风袭过,凉意顿起,不由沏一盏热茶,静静地看着一片片叶子在袅绕的烟雾中慢慢舒展身姿,嗅着淡淡的茶香,轻抿,热流驱散了丝丝凉意,思绪却随着这雨声,越来越密。秋风秋雨夜,最易断肠时。缘深如海的错综无序。正如我所说:无论我怎样去追赶,却只停留在你你的后面终究追不上你的脚步。
74、秋天总有着莫名的伤感,漫无边际的伤感,延续至久远的大地。秋天,凋零的季节,心底总会有些莫名的伤感,不知道为什么?
75、我只想把这个属于我的秋天送走。让它能够把我留在这个季节的记忆都带走。
76、你说,我们分手吧!然后,走了……只剩我一人,我蜷缩在角落,独自哭泣,颤抖的像秋天的叶子。
水粉画技法
掌握完美的表现技巧,是使作品达到高艺术水平的一种能力。绘画的技术和方法,直接关系到艺术表现力、感染力和审美价值。因此,没有一个美术家,不是十分重视绘画技法的研究和探索的。各种绘画技法,实际上都没有固定不变的程式;绘画工具、材料的不断改进,艺术观念和审美意识的更新,以及各种绘画新风格的出现,都会促使技法的不断创新与演进。可是,各画种在自身的专业实践中,都已经积累了许多能被普遍应用的技法经验,这些技法经验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一 厚画法与薄画法
水粉画制作过程中,绝大多数颜色都需要在调色板上调配,然后进入画面。调配颜色,使用水分与白粉色的多少,是体现表现技法和水粉画特色的问题。水彩画,单纯使用水分调色来控制颜料厚薄,从而产生明度变化,并利用水色的干湿,通过颜色的渗化或重置,获得水彩画的特殊表现效果。油画则是使用调色油(松节油或亚麻仁油)与白色来调配,控制颜色的厚薄和明度变化。水粉画,介于这两者之间,可以用水使颜料稀薄,成为半透明,使白色画纸的明度也能透出色层。水分使颜色产生厚薄,厚薄产生明度变化,那就会发挥似水彩那样的湿画渗化效果,这就是水粉画中的薄画法。
如果用油画中的厚画法来制作水粉画,就得少用水分,使用较多的颜料和白色来提高颜色的厚度和明度。但是,水粉的薄画法,虽使用水分较多,也不可能达到水彩画那样的活泼、明快、流畅、水色淋漓的艺术效果。厚画法也不可能像油画那样,能将很厚的色层牢固地附着在画纸上。我们常看到一些水粉画,由于画得过厚,而使色层龟裂剥落,发生画面受损的情况。
水粉画调色,使用水分有两个目的:一是调稀颜色,便于自如地运笔着色;二是水分可使颜色稀薄到各种程度,使明亮的纸色能透出色层,显出明度的变化。如果水分使用较多,让颜色在纸面上流淌,也可以产生水色交融的效果。一般水粉画的第一次着色(或称铺底色),大多采用含水较多的薄画法,它可使色层柔和含蓄有远退的效果。画景物阴影部分及远景常采用此法。薄画法由于水多色薄,粉质因素和遮盖力会减弱,水粉画的艺术特性就不能充分发挥,所以薄画法常常只应用在局部或画第一次色。
水粉的厚画法,容易产生水粉画的艺术特色。因此,调色盒中的颜料量要多,必须保持湿润不干,保证画笔伸入颜料格子就能蘸出充分的颜料,在调色时或画到纸面上去,能十分丰厚饱满,运笔也能随意自如。有时可以蘸几种不同颜色,可在画上塑造对象的同时通过笔法调出恰到好处的色彩,这可以画出诸色争辉的生动效果。当然,在没有充分经验与基础能力的情况下,是绝不易做到这一点的。因为在表现许多明亮物体或景色时,如天色、水面、路面、房屋等等,需调入大量的白色来达到明度的要求的,所以水粉画需要用白色时,就应大胆使用白色,并保证有一定的厚度,这样可使造型厚实有力,与薄画部分产生强弱对比效果。一般说来,用色的厚薄方面,以厚画为主,方能获得较好的水粉画效果。
二 水粉画的衔接
水粉颜料要画得色块明确、轮廓清楚比较容易,但要画得衔接自然、柔和就比较难。在写实风格的绘画写生中,表现对象的虚实关系,往往成为一个难题。在写生习作中,物体轮廓线画得像剪贴一样清楚的弊病是常见的。这弊病会使物体与周围环境脱离,削弱了对象的立体感和空间感。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观察方法,从局部出发,没有去比较物体轮廓线的虚实关系而形成的,属认识问题;二是虽在观察中认识这种虚实的关系,而缺乏表现这种关系的方法。前者的解决办法在第三章第五节“色彩的观察与调配”中已有讲述,后者的化解则需要了解水粉色衔接的一些基本规律。
水粉画通过衔接方法取得效果的关键是正确控制色彩明度的变化。在“色彩的观察与调配”一节中,已讲到如何利用调色板,先在调色板中找到颜色衔接的正确关系,然后进入画面。这是靠调色板来获得正确色彩衔接关系的好方法。一些一气呵成的水粉画作品,是趁色彩未干时,运用湿画方法完成的。颜色未干时,颜色比较容易衔接。冷暖两个色块,也可以趁色未干时在连接两个色块的地方进行部分重叠,混合后产生一个过渡的中间色,使衔接自然柔和,没有生硬的痕迹。一个器物的背光面轮廓线,总是模糊不清与背景或投影融合在一起的,属于虚实对比中的虚,强弱对比中的弱,这种比较虚的色彩关系,最适宜使用湿画的方法来获得较理想的衔接效果。可是,一幅作品在描绘过程中,较难保持画面色彩的长时间润湿不干,而颜色干燥以后,就失去湿画时的效果。此时可以将需要衔接的部位,用干净的画笔刷上一层清水,使已干的色相状况恢复到潮湿时的状况,再根据这色相状况来调配衔接的颜色。这样画家就会方便和有把握得多了。这种方法是水粉画中经常被采用的,因为水粉颜色干与湿时的色相有明显的差异。如果不采用以上的办法,在已经干燥的色层上继续作画,色与色的衔接主要凭经验,要把握好画上去的颜色的色彩个性基本上一致,干后能自然衔接,不会生硬脱节。这还可以利用在调色盒中残留的第一次色作为衔接时的依据,或先调出要与之衔接颜色的色相,作为继续衔接的标准。这些是在缺少经验的情况下采取的办法,有了经验以后,就不难判断衔接颜色应如何调配了。另一种干接的方法,是使用排线和色点,将两个有差异的色块,自然柔和地衔接起来,表现出圆润的立体效果,可以用两色中任何一个色的线或点子,在连接处画出一个过渡的中间色办法来处理,就可以达到表现效果。这和版画中,使用排线或点子表现层次的技法来交接的道理是一样的。
三 笔法
画笔是绘画表现的主要工具(其他还有画刀和追求画面特殊效果的工具),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技法,以笔墨为其核心,笔法更具有关键的作用。中国画是笔法与水墨、纸的特性
相结合而产生效果的,它通过点、线、面的手段,对造型、布局骨架以至气韵生动都有重要作用。
中国画的笔由于选材与制作方法存在不同,其性能各异,在用笔的方式上有中锋、侧锋,顺笔、逆笔和以虚实、轻重变化的多种笔法,通过各种笔法结合墨色,使作品形式丰富多样,显示出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西洋绘画,虽然在笔法技巧上,不像中国画的用笔方法那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在表现技巧上,笔法也是同样不能忽视的。中国传统绘画的笔法技巧,可以提供重要的启示,非常值得借鉴。
水粉画笔,它也与中国画笔一样,其功能的不同是由制作材料和方法的各异决定的。在色彩画中,颜色是通过各种画笔的运笔方式与技巧,产生表现效果的。画笔的质地(软硬),型号(大小),形状(扁、圆、尖)及蘸色、含水的多少、色彩的厚薄、干湿,及各种运笔的方式与技巧,真实而生动地表现出复杂多样的形象、景色。笔触可以加强主题的气氛、意境,能抒发作者的激情和某些主题的运动感,还可以产生画面的韵律美。许多别致的色彩效果,常依赖于笔法去获得。但现代出现的超级现实主义画风,却不着意笔触的表现力,甚至整个画面没有一点笔法的痕迹,形象塑造工整细致如照片,这是一种绘画的风格,其宗旨是极度地追求无异于现实的逼真感。
绘画中的笔法与画家的画风、个性有密切关系。从选择表现的题材、艺术的处理到表现方法和追求的情调意境,都离不开笔法。全面地介绍这种笔法技巧是困难的,但对某些被普遍应用具有规律性的用笔方法,应是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大笔和小笔的区别应用——大小不同的画笔应用与观察方法、用笔习惯有关。开始学画的阶段,一般都习惯于使用小笔,这是因为这个阶段写生时,在观察景物的习惯上,往往着眼于细节与局部为多,追求把所见到的细微末节,都清楚地描绘出来为满足,所以选用了小笔。这样的表现效果是可想而知的,画面的枝枝节节难以形成主题的中心,产生不了感人的魅力。如以一幅风景写生画为例,至少应该懂得,使用大笔铺底色,使色彩具有大关系。对天、地面、山丘和一些需要简练、概括的部位也要用大笔;小笔应用于塑造较小的形象,及深入刻画的细部。画一幅习作的过程,自始至终都需要多支大小画笔分工、交替使用,使笔触不至于单调而缺乏表现力。笔触是塑造形体,表现主题的艺术手段。人物或自然景物形象的塑造,必须结合对象的形体特征和结构使用笔法,圆形的物体必须用许多弧形笔法来塑造。直向的物体经常需要横向的笔法去塑造,如画粗树干或人体的手臂、腿等,结合横向的笔法去画,可以表现得更有厚度;画水面或地面,一般使用横向的长笔触,可以更显出平面的深远感;画大面积的静物桌面、背景、墙和风景中的天等比较平面的色块时,笔法要避免像泥水工匠刷墙那样单调呆板,需要自然随意用横直、斜等有笔向变化的笔法,增加生动性。但要注意,这些色块是处在主体物的后面,有一定深度,是陪衬物体,用笔要平稳沉着。使用的画笔,大小要适宜。由于画面表现的主题不同,要求的情调意境也必有异,如静穆的、和平的意境,较多使用横向的较柔和的笔法;用强烈、活泼、果断、明确的笔法表现欢快、骚动、紧张等气氛的画面;沉着,稳健的笔调与画面的严肃、庄重意境密切有关;轻柔随意的小笔触,可以加强优美、抒情的情调;大刀阔斧的大笔触,可显示出主题的粗犷、豪放与壮美。
笔法中点、线、面等形式因素的有效应用,是使画面产生丰富而生动的表现效果的重要条件,线与面相结合表现形体的方法,具有特殊的绘画效果。笔法中的线干、湿、粗、细,落笔的正侧锋、轻重、快慢、虚实等等变化,都可恰如其分地表现各种各样的形象与画面效果。中国毛笔具有线条活泼流畅,使用随意自如等特点。方头扁笔则适宜运用块面的笔法,表现具有厚重的立体空间感的景物。一些初学水粉画的作者,经常出现技巧方法的弊病,可归纳以下几类:
(1)着眼局部,专用小笔画细节而失去大体;
(2)只用一种笔法,描绘不同形体与质地的物体,缺乏笔法变化,效果单调,失去生动感;
(3)用笔不能紧密结合形体结构,形体塑造缺乏严谨、厚重感;
(4)用笔繁琐,笔调无轻重缓急的节奏感;
(5)笔法软弱无力,无强弱虚实的变化,使画面失去神采。
四 画刀的技法
画刀,对于油画来说是一种很平常的工具,而且刀形多样,效果各异。水粉画使用的画刀是从油画中借鉴过来的,这是一个创造,其所获得的特殊效果,为水粉画技法增添了又一风采。
画水粉时使用画刀,尚无固定的型号。一些水粉画家,都用油画画刀,或根据自己作画的要求,做成各种形状大小,尖头、方头、圆头等种,可随意而定。不管如何,这种刀需要薄而有弹性。只要具有这一特性,即使用塑料或竹片,也同样可以成为一把经济实用的好画刀。
画刀在表现对象时,不如使用画笔那样随意自如,能画出柔和的笔触,或有粗细变化的线,在表现具体细致的形象方面也是困难的。它只适用于厚画,而不能进行含水较多的薄画法,这是画刀的局限性。但是它的应用功能与油画中画刀的表现效果近似,对表现质地粗糙的形体、体面对比明确的对象,如山岩、泥地,概括的远景或丛树、建筑物的墙面、砖瓦和天、山、水等大块面景物,都非常适宜而独具效果。
用画刀调色,一般不能加水使颜料稀薄,配合的颜料分量要正确估计,上色前不能将颜料过多地调合就刮到纸面上去。而是通过画刀变动技巧,显现出色彩效果。实际上,画刀用色具有色彩并列的因素和效果,所以它比画笔下的色彩更为鲜明响亮和坚硬有力,以致能画出微妙而意外的色彩。画刀也可以在未干的色底上,用刀的正侧面,通过用力的轻重和不同的速度,刮出各种有变化的线、面来表现不同形体和质地的部分,效果甚妙。另外,画刀还可以用刀面蘸上薄薄的颜色,在已干的色彩表面上轻轻抹一层,似枯笔画出的笔触效果,可以丰富色彩关系,增强色彩浓厚感,也可以用此法调整色彩调子关系。以上这些,都是画刀在绘画技法中的一些实践经验。使用画刀,也要注意它的适应性,在一些不能使用画刀达到技法效果的地方,就不要使用画刀。画刀一般还得与画笔结合起来使用,才可以获得完整的艺术效果。
五 线
为什么在水粉画技法中,要专门讲讲线的问题呢线原是与明暗一样,是造型的一种技法手段。因为从绘画实践中看,从素描训练开始,就感知到线在造型中的意义和表现力,但对它的审美价值和对艺术风貌的影响,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到。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以线描作为造型基础的手段,成为绘画风格的一大特征。在西洋绘画中,一些印象主义画家由于受东方美术这一形式特征的影响,吸收线条表现的魅力,从而创造新的形式和风格。水粉画的艺术特性,非常符合具有装饰性形式的要求,线自然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我们可以从本书作品赏析中的丁绍光的作品里,发现其装饰画风融合了东西方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的装饰情趣。线不仅加强了色彩的华丽、闪跃的效果,而且线本身也充满了音乐的韵律。线的艺术功能与特色和传统的工笔重彩画中工整、严谨、优美的线条有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其他如木刻版画中的鲜明强烈、优美雅致、粗犷质朴的线和民间年画中粗朴、古雅的线,都是水粉画可以借鉴的形式因素。线在应用中,可以作为构图和表现形象的基本骨架,然后上色彩。也可以先铺好色彩然后再用线来加强形象的表现。线可以粗细不同,浓淡各异,也可以滋润流畅,或是干枯老辣。各种线在水粉画中的应用,要根据各种不同要求,灵活且有创造性地运用,其效果才会十分丰富而有趣味。
油画棒、打磨用的砂纸或砂布
油画工具材料的限定导致油画绘制技法的复杂性。几个世纪以来,艺术家在实践中创造了多种油画技法,使油画材料发挥出充分的表现效果。油画主要技有:
① 透明覆色法,即用不加白色而只是被调色油稀释的颜料进行多层次描绘。必须在每一层干透后进行下一层上色,由于每层的颜色都较稀薄,下层的颜色能隐约透露出来,与上层的颜色形成变化微妙的色调。例如在深红的色层上涂罩稳重的蓝色,就会产生蓝中透紫即冷中寓暖的丰富效果,这往往是调色板上无法调出的色调。这种画法适于表现物象的质感和厚实感,尤其能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人物肌肤细腻的色彩变化,令人感到肌肤表皮之下流动着血液。它的缺点是色域较窄,制作过程工细,完成作品的时间长,不易于表达画家即时的艺术创作情感。
② 不透明覆色法,也称多层次着色法。作画时先用单色画出形体大貌,然后用颜色多层次塑造,暗部往往画得较薄,中间调子和亮部则层层厚涂,或盖或留,形成色块对比。由于厚薄不一,显出色彩的丰富韵意与肌理。透明与不透明两种画法没有严格的区别,画家经常在一幅画作中综合运用。表现处在暗部或阴影中的物象时,用透明覆色法可以产生稳定、深邃的体积感和空间感;不透明覆色法则易于塑造处在暗部以外的形体,增加画面色彩的饱和度。19世纪以前的画家大都采用这两种画法,制作作品的时间一般较长,有的画完一层后经长期放置,待色层完全干透后再进行描绘。
③ 不透明一次着色法,也称为直接着色法。即在画布上作出物象形体轮廓后,凭借对物象的色彩感觉或对画面色彩的构思铺设颜色,基本上一次画完,不正确的部位用画刀刮去后继续上色调整。这种画法中每笔所蘸的颜料比较浓厚,色彩饱和度高,笔触也较清晰,易于表达作画时的生动感受。19世纪中叶后的许多画家较多采用这种画法。为使一次着色后达到色层饱满的效果,必须讲究笔势的运用即涂法,常用的涂法分为平涂、散涂和厚涂。平涂就是用单向的力度、均匀的笔势涂绘成大面积色彩,适于在平稳、安定的构图中塑造静态的形体;散涂指的是依据所画形体的自然转折趋势运笔,笔触比较松散、灵活;厚涂则是全幅或局部地厚堆颜料,有的形成高达数毫米的色层或色块,使颜料表现出质地的趣味,形象也得到强化。
作为一种艺术语言,油画包括色彩、明暗、线条、肌理、笔触、质感、光感、空间、构图等多项造型因素,油画技法的作用在于将各项造型因素综合地或侧重单项地体现出来,油画材料的性能充分提供了在二度的平面底子上运用油画技法的可能。油画的制作过程就是艺术家自觉地熟练地驾驭油画材料、选择并运用可以表达艺术思想、形成艺术形象的技法的创造过程。油画作品既表达了艺术家赋予的思想内容,又展示了油画语言独特的美——绘画性。
挫
挫是用油画笔的根部落笔着色的方法,按下笔后稍作,挫动然后提起,如书法的逆锋行笔,苍劲结实。笔尖与笔根蘸取颜色的差异、按笔的轻重方向不同能产生多种变化和趣味。
拍
用宽的油画笔或扇形笔蘸色后在画面上轻轻拍打的技法称为拍。拍能产生一定的起伏肌理,既不十分明显,又不致过于简单,也可处理原先太强的笔触或色彩,使其减弱。
揉
揉是指把画面上两种或几种不同的颜色用笔直接操合的方法,颜色操合后产生自然的混合变化,获得微妙而鲜明的色彩及明暗对比,并可起到过渡衔接的作用。
线
线是指用笔勾画的线条,油画勾线一般用软毫的尖头绪,但在不同的风格中,圆头、校形和旧的扁笔也可勾画出类似书强中锋般的浑厚线条。东西方绘画开始时都是用线造型的,在早加油画中通常都以精确严谨的线条轮廓起稿,坦培拉技法中排线法是形成明暗的主要手段。西方油画到后来才演变为以明暗和体首为主,但尽管如此,油画中线的因素也从未消失过。纤细、豪放。工整或随意不拘以及反复交错叠压的各种线条运用,使油画语言更为丰富,不同形体边线的处理更是十分重要。东方绘画的用线也影响了很多西方现代大师的风格,如马蒂斯、凡高、毕加索、米罗和克利等都是用线的高手。
油画
油画是西洋绘画中的主要的一个画种。用快干油质调和颜料,绘制在经过处理的画布、板、厚纸或墙面上的绘画艺术。早期油画采有“坦泼拉 ”(Tempere)画法,即用鸡蛋黄或蛋清作为凋料溶合矿物颜料作画,再作薄而透明油色罩在画上。15世纪,尼德兰画家凡 爱克兄弟改用亚麻仁油和核桃油等快干油作为调和剂,使颜色易于调和,被广泛地运用。特点为运笔自如,并可层层敷设,提高色彩亮度,能较充分地表现物体的真实感和丰富的色彩效果。从此,新材料和新技法很快流传全欧洲。凡 爱克兄弟因此被称作欧洲油画的创造人。20世纪初我国出现研习油画者渐多,其中李叔同(1880—1952)最早研习油画并把种技法介绍到中国来。
扫
扫常用来衔接两个邻接的色块,使之不太生硬,趁颜色未干时以干净的扇形笔轻轻扫掠就可达到此目的。也可在底层色上用笔将另一种颜色扫上去来产生上下交错、松动而不腻死的色彩效果。
跺
指用硬的猪鬃画笔蘸色后以笔的头部垂直地将颜料跺在画面上。跺的方法不很常用,通常只在局部需要特殊肌理的时候才应用。
乳剂材料
乳剂材料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优秀传统材料,在现代得到了新的发展。乳剂型材料是兼含有水性和油性成分的混合型材料,两者的优点也兼而有之。各种坦培拉绘画材料如蛋彩、酪彩以及蜡质材料都是属于乳剂系列的。乳剂材料可用水稀释,干燥速度快,类似水性材料;可以作不透明厚涂,干后不溶于水,又具有油性材料的优点。各类现代的丙烯、乙烯合成颜料等既保留了传统乳剂材料的特点,又具备油性材料的长处,并且还有其它材料无法替代的效果,是有着很大发展前途的新型材料。
油性材料
使用油性材料以及天然树脂作为绘画媒介剂的主要画种是油画,它是由传统蛋彩和酿蛋白等乳剂型材料演变发展而来的。油性材料的特点是干燥缓慢、有光泽并可反复覆盖厚涂。油性材料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丰富的技法效果,可以说几乎包容了所有其它材料和画种的技法特点。油性材料的特性允许深入细微地刻画对象的造型,可以表现出对象丰富逼真的色彩关系,从而符合了14世纪以来人们再现视觉真实的愿望,促进了西方绘画向写实发展的进程。油画诞生后~直在西方画坛占主要地位,并在全世界范围得到发展,这也证明了油性材料的优越性。从水性材料到油性材料的过渡是一个漫长的变革过程,几乎经历了数千年的时间,是绘画材料技法乃至艺术史上的重大突破。油与树脂的使用是使西方绘画材料技法区别于东方绘画材料技法的重要特征之一。
拉
拉是指油画中有时需要画出坚挺的线条和物体边缘如画锋利即剑或玻璃的侧面等,这时可用画刀调准颜色后用刀刃一侧将颜色在画面上拉出色线或色面,画刀画出的形体坚实肯定,是画笔或其它方法难以达到的。
擦
擦是把画笔横卧,用画笔的腹部在画面鼓擦,通常擦时用较少的颜色大面积进行,可形成不很明显的笔触,也是铺底层色的常用方法。在干了的底色或起伏的肌理上用擦的笔法可画出类似国画飞白的效果,使底层肌理更为明显。
抑
抑是用刀的底面在湿的颜色层上轻轻向下压后提起,颜色表面会产生特殊的肌理。在有些需要刻画特殊质感的地方用抑技法可达到预期的效果。
水性材料
人类最早使用的颜料是以水溶性材料为主的。在早期绘画中自发地以水、树胶或动物胶等天然的物质作为颜料的稀释剂和粘合剂是十分自然的,它们取材方便,使用简单,这在东西方早期绘画中是一致的。今天的水彩和水粉的颜料等都是水性媒介型的,其表现技法自由、流畅,可产生轻快、透明的效果,也是中国画、日本画等东方绘画的主要材料类型。
油画材料
油画材料可分为基底材料、油画颜料和媒介剂材料三大类。基底材料指承载绘画颜料层的依托材料和底子涂料。油画颜料是绘制时直接表达绘画的色彩和肌理效果的主要材料。媒介剂材料则是用于调整颜料性状并使其和基底材料结合在一起的各种稀释剂、结合剂和上光剂等。
砌
砌的方法是用刀代替画笔,像泥瓦匠用泥刀环泥灰那样将颜色砌到画布上去,直接留下刀痕。用砌的方法可以有不同的厚薄层次变化,刀的大小和形状以及用刀的方向不同也会产生丰富的对比。用画刀调取不同的颜色不作过多调合,任其在画面上自然地混合能产生微妙的色彩关系。起伏过大的色层也可用砌的方法将其砌平。砌的方法如果使用得当,就会有很强的塑造感
划
划指用画刀的刀锋在未干的颜色上刻画出阴线条和形有时可露出底层色来。不同的画刀能产生深浅粗细不同的变与画笔的笔触及画刀利的技法产生的色面形成点、线、面的对起伏的肌理变化。
点
点——众法自点始,一切笔法均出发于点。早在古典坦培拉技法中,点画法就是~种表现层次的重要技法。在维米尔的作品中也使用了点的笔触来表现光的闪烁和物体质地。印象派时点彩笔法成了其基本特征之一,但莫奈、雷诺阿和毕沙罗等的点法各自具有不同的变化和个性。新印象派则走向极端,机械地将点作为其唯一的笔法。现代写实油画中也有沿用以点的疏密来产生明暗层次的,可以造成肯定又不死板的过渡。点的方法在综合性画法中与线条和体面结合可产生丰富的对比,用不同形状和质地的油画笔又可产生不同的点状笔触,对表现某些物体的质感能起独特的作用。
刮
刮是油画刀的基本用途,刮的方法一般是用刀刃刮去画面上画得不理想的部分,也可用刀刮去不必要的细节或减弱过于强的关系,让显得紧张的画面关系松弛下来。长期作业在一天作业结束时往往需要把本画完的部分颜色用刀刮去以便及时干燥,待第二天接着画。颜色干后也可用画刀或剃须刀把高低不平处刮得平整一些。还可在未干的颜色层上用刀刮,使之露出底色从而显现各种肌理。
涂
如果说点画法和勾画法是形成油画点与线的手段的话,那么涂就是构成油画体决,即面的主要方法。涂的方法有平涂、厚涂和薄涂等,也有把印象派的点彩法称为散涂的。平涂是画大面积色块的主要方法,均匀的平涂也是装饰性油画的常用技法。厚涂则是油画区别于其它画种用笔的主要特征之~,可以使颜料产生一定的厚度并留下明显的笔触而形成肌理。用画刀把极厚的颜料刮到或直接将颜料挤到画布上,可称为堆涂。薄徐是用油将颜色稀释后薄薄地涂上画面,可产生透明或半透明的效果。散涂则使用笔显得灵活多变、气韵生动。结合揉扫的涂法也叫做晕涂。
摆
用笔将颜料直接放在画布上不作更多的改动称摆,摆也是油画基本的笔法之一。摆的方法常用在油画开始和结束时,以较肯定的颜色和准确的笔触来寻找色彩与形体关系,往往关键处只需几笔就能使画面改观,当然下笔前应先做到成竹在胸方可奏效。擦——擦是把画笔横卧,用画笔的腹部在画面鼓擦,通常擦时用较少的颜色大面积进行,可形成不很明显的笔触,也是铺底层色的常用方法。在干了的底色或起伏的肌理上用擦的笔法可画出类似国画飞白的效果,使底层肌理更为明显。
0
茶雨微凉
是黄梅天,外面飘着细雨,案上放着茶,喝茶聊天的人刚走,白瓷茶盏里,氤氲数朵茉莉,茶雨微凉。
下雨天,找几个人闲坐,瓦檐上有水声,几个人坐在屋内,一边喝酒,一边听雨,喁谈、啸歌,忘了功名利禄。
于二是属于那种不爽约,请一次就来的朋友。那时,我住的城池很小。一座城,他住北门,我住南门。有一次,下雨天,我请他过来坐坐,他穿件蓝雨披,风中哗哗作响,骑辆破车,就一摇一摆地来了。半道上,车扎了胎,于二“吭气、吭气”,推着车,步行10里,穿城而过,还带来一包城北“小腊春”的猪头肉。
我当然会想到写诗的陈老大。春天里,陈老大约我到杏花村喝酒。我说,我们这地方哪有杏花村?你这是开玩笑吧。陈老大哈哈大笑,你这个人还写文章哩,一点情调都没有,有杏花的地方不就是杏花村吗?那天,我跟在陈老大后头,不是骑驴,而是坐车,走了六七十里,快走到邻县汪曾祺老家了,吃到了比汪曾祺笔下还小的小慈姑,小慈姑炖黑猪肉。
有天傍晚,我打电话给张大个,他在电话那头兴奋地说,我在船上哩,陪朋友去重庆送货,过了长江三峡,正在万州。我恍若看到,一个人,满面笑容,神采奕奕站在甲板上,头顶是满天星光,身后是万家灯火,缓缓移动的天际轮廓线。
张大个是个老板,他这个人总是很忙,丢下厂里的一大堆事情不管不顾,陪人送货。那个人开车,怕打瞌睡,想找个人说话聊天,张大个二话没说,带着他的宝贝相机,爬上了大货车。
找人闲坐,茶雨微凉。这时候,不急不躁,听不到不着边际的吹嘘,也没有虚荣这道菜。
某年,在富春江边,我跟陈老大闲扯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陈老大醉了,一把抓住我的手说,“兄弟,人生在世,要的就是这个意思!”
闲坐的地方,不是很大,有个小房间,私密,五六个平方,四五个人围坐,桌上粗纤维食物冒着热汽。陈老大朗诵一个诗人的句子:男人天生就是小酒馆的主角,许多事,有一半是在这里完成。各式人等想入非非,满脑子的野心,想要出人头地。
小酒馆,是一个可以说说话儿的地方,有世事冷暖,情感交集,弥散着最柔软的乡愁。那天,刚送货回来的张大个百感交集:“小时候家里穷,经常饿着肚皮上学,到同学家,看到门口晾晒的萝卜干,偷偷拿几块塞到嘴里,萝卜干太咸,舀水缸里的凉水喝,真怀念从前啊。”
温润的雨天,孔尚任写《桃花扇》、汤显祖写《牡丹亭》、沈三白写《浮生六记》……《桃花扇》这样唱道:“你记得跨青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雨水,打在谷物上,呈一朵花状飞溅,散发古意浓郁的清香,浸润文人的字,也浸润他们的心,洇着烟霭。
找人闲坐,这种感觉不是我一个人才有。在那个水汽意氤氲的宋朝,诗人赵师秀约朋友闲坐,“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梅子熟了,寻常人家,粉墙黛瓦,掩映在淡缈的水墨烟雨之中,青草池里,传来远近高低的蛙声。已经约好的客人,说来却怎么还没有来?时间一晃就过了午夜,赵大叔手执棋子轻轻敲击桌面,等着客人,只看到灯芯儿,过一会儿,就落下一截……
细雨霏霏的傍晚,树上有鸟叫,空气中流动着花香。一个人回家,半道上如果有人喊我,我不会推辞。这时候,有人喊你,说明这个人还惦记着你。
院子里的乡愁
我一直觉得自己从前曾经住过一个院子。那个院子不大,门角有数丛芭蕉,叶影疏疏。有客来访,轻叩门环,人站门下,人画俱绿。
从前,我居住的小城有许多老院子。旧房子里住着前朝邻居,往往有一口井,还有桂花、枇杷树,有个人坐在树下,不紧不慢地喝酒。那时候,我住在一条街道的旁边,看得到贩夫走卒,影影幢幢;红尘滚滚,市声嚷嚷。
一处私人空间,有很强的遮闭性,容易让人想到“隐逸”这个词。所以,江南的院子里,聚潮气,生青苔,姹紫嫣红。从建筑和审美的角度,更宜一个人清心寡欲地居住。抑或,垂髫少年,心无旁鹜地读书。而路边的房子,则门窗洞开,一览无余,风灌来灌去,适合破墙开店,经营。或者,营生。
住在院子里,围墙抵挡外面的诱惑。院子里踱步走出来的人,大都面目清癯,是一个瘦子。就像某天晚上,我在读郑板桥的《石竹图》,忽然记起多年前,去过的那个故居小院,再看看他的画像,才发现郑板桥原来是个瘦子。
四时草木间有风花雪月,站在院中,可以朗颂一首诗,演绎一个人,年少时的痴嗔癫狂。有一天,我很天真地对朋友说,如果能回到年轻,想租个院子谈恋爱,我要栽5棵树,桃树、李树、杏树、沙枣、柿树,在不同的季节,吃不同的水果,赏不同的花。
这个世界的好多优美爱情是在院子里发生的,然后从院墙流传、生发开去。就像陆游与唐婉在沈园相遇,当然是春天江南,一个草木深深的大院子。彼时,叶色稠厚,池水清澈,空气清甜。如果四周没有青砖围墙,一个动人凄美的故事,就少了一个盒子来装。还有一个古代书生,是个微信高手,他把情书写在叶子上,通过院墙外的一条的清溪,把最干净的情愫发给对方。那些求爱表白,穿墙而过。
毕竟是盛放安静生活的地方,住过什么人,说过什么话,发生过什么事,外面的人无从知晓。苏州沧浪亭附近的一个小院里,住过沈三白和芸娘,《浮生六记》的情调文字,不经意间,透露了院子里的秘密。
院子有含蓄、唯美的意境。秋天,我躺床上想,天井里的落叶,会不会像通衢大道上那样,被一阵风吹走,变成久远的过往?院里的落叶,大概只在天井里盘旋,就像一个人心中有大欢喜,或大悲切,盘恒不去。
每一个老院子,都有它的表情。有些院子已然颓废荒芜,房子的后人,为了功名利禄在外奔波。
在古村,我看到过一副虚掩的木门,两页门之间,留下一道宽宽的缝隙。人站在门外,透过门缝朝里张望,院内苔藓漫漫,已有时日无人居住。
过去徽州人家,新砌的院落里安装的门是不对称的。一半宽,一半窄,留下缝隙,待将来子孙出息了,再将那半扇门补上。眼前的这户人家,直到最后一个老人离开,门就这么虚掩着,远去的游子一直没有回家。
京城的四合院,热闹、喧哗;西北的乔家大院,高轩、开敞;《红楼梦》里的潇湘馆、怡红院,风雅、奢华。
我喜欢江南低调、内敛的平民小家院落,屋脊一片疏疏密密的鱼鳞细瓦。砖皮剥落的老院子,有一些缭草,一些潮湿,但草木氤氲,空间紧凑。
想找个老院子,像小时候那样爬过高高的墙头,抬头看见满满一院融融春光,我骑在院墙角一棵桑树上,吃红熟酸甜的桑椹果。
那个不曾住过的小院,是一个中年男人的乡愁。
老灶台上惆怅客
从乡下来城市多年的老居,想吃一口老灶台炖的干咸菜红烧五花肉。老居酒喝多了,口中寡淡,想吃老味道的五花肉。有一次,在大酒店里,老居如梦呓般问服务生,有没有用杂树枝烧的五花肉,说得人家一脸茫然。我见过老居吃红烧五花肉,呱叽呱叽,如老母猪拱食,喉骨翻转。
用柴禾煮饭粥,饭粥里有树脂和草木的清香,是袅袅升腾的烟火气息,浸入饭中。灶釜之下,噼啪作响,那一蓬跳跃火焰舔着锅底,忽明忽暗。
柴禾,堆在乡人的房前屋后。我在黄山附近的古村看日出,黎明时站在半山腰上。此时村庄晨光熹微,粉墙黛瓦,炊烟袅袅,每一个飘着细若游丝的烟囱下,都有一个弓着腰,低着头,用柴禾做早饭的徽州女人。
老灶台,隐逸在旧时光里。用土砖垒砌,糊上黄泥石灰,烹煮一年四季,一家老少,简单而快乐,容易满足的粗蔬杂粮。
这几年,虽然城市里也陆续开出了不少以老灶台为名义的小餐馆。老居说,他从不去那些地方,那些餐馆,只有形式,没有灵魂,它可能只是沦为一个商标。
厨房里,丁丁当当,挂着腊肠、腌鱼、风鸡、猪蹄膀……老灶台的味道多地道啊。
麦草烧饭,卷一个草把,添入灶膛,干草烈火,火焰翻卷,灶沿锅盖,噗噗作响;稻草熬粥,柴火熄灭,一星如豆。水汽缭绕,“咕噜、咕噜”,粥花微漾。
老灶台是个在冬天让人感到温暖的地方。人生最初的欲望,都是从灶台出发。锅膛内,如梦幻般的柴禾灰,若明若暗。曾经放过两只长而大的红薯,老灶台的柴禾灰烤红薯,清香四溢。
老居记得在老家用棉花秆炒韭菜的那个喧响氛围,头刀韭切成寸段,锅置旺火上,倒入韭菜,“嗤啦、嗤啦”,柴火转瞬即灭,锅的余热,一脉传递,乡间土屋,弥漫柴韭清香。
一个喜欢走一段路,不时回头张望的人,鬓角有霜,内心就会有惆怅。老居经常做梦,梦到小时候捡树叶,用树枝在灶台铁锅里烧饭,烧出香喷喷的大米饭。老居说,等到退休后,想租块空地,用三块石头,摆成三角形,架住一口小铁锅,抱来一大捆杂树枝作燃料,淘米煮饭。
“牛粪粥”,用干牛粪煮的粥,有特殊的清香。湿牛粪,一摊一摊甩在墙上,牛粪干后,铲下来当柴禾,煮粥。牛吃草,干牛粪自然可当柴禾烧。有一次,老居给我讲了一个笑话,说有个城里亲家,到乡下作客,他只知道牛粪粥好吃,不知道什么是牛粪粥?煮粥时,把一小块干牛粪,细细掰下,放入粥中,以为这样就能煮出一锅“咕噜”翻滚的好粥,却不知是用干牛粪作柴禾,烧煮出来的。老居讲故事,自己一个人先笑出声来。
我也怀念从前灶下的柴火,柴之焰,四蹿奔突,呈一簇花绽放。清人《调鼎集》里讲到用不同的柴禾烹煮食物,柴火不同,则风味各异。
想到我在乡下,坐在灶下,一手拉着风箱,一手往锅膛里添柴禾,添玉米秆、棉花秆、杂树枝、芦苇秆弄得满灶噼啪作响。那时,我对站在灶台上炒菜的表姐说,火还够旺吧?我肚子饿了,口干舌燥,能不能先来一碗呀?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变得多愁善感。今年春节,我想到乡下亲戚家过年,老灶台上执勺舞铲,使出浑身的力气,劈柴煮饭。
或许,我们只不过老灶台旁的一个过客,灶台也只是一种象征。老灶台上惆怅客,心里有湿漉漉的雾和迷蒙的水汽;嘴里有从前的老味道,像牛一样反刍;满眼是游过天空,袅袅升腾的炊烟。
温润而美妙的事
虫鸣夜,翻张岱《夜行船》,有“郭林宗友人夜至,冒雨剪韭作炊饼”之语。夜雨剪春韭,寥寥数笔,把个二人关系,亲疏远近,交代呈现得像虎皮西瓜,纹路清晰。
有些事情,想起来温润而美妙。
下雨天,家中来了人,又没有什么好招待的,就想到屋后有一畦地,雨中春韭,长势喜人,便撑一把伞,或戴斗笠,摸黑下地,剪一把绿韭,烙韭菜饼。
剪下的韭菜,露水晶莹。烙韭菜饼,韭菜一寸一寸细细切碎,面糊拌青末,用柴禾铁锅去烙,锅不热,饼不贴,小屋里很快韭香四溢。窗花灯影,映着两个人,这时候不一定需要酒,客随主便。他们的感情,像雨和叶子一样亲近。
有些事,想起来本身就温润而美妙。
祖宗留下的一对旧桌椅,包浆沉静。一年四季,磨蹭擦拭,碗盘磕碰,汤水泼溢。冬天凉冷坚硬,夏天吸收大汗淋漓。盘髻女子、垂笤小儿、耄耋老者……上面坐过什么人想过心思?摆放过什么东西?
小时候,听外婆说,从前的生活朴素贫瘠。一天,有个亲威上门,外婆缸中没有米,赶紧到邻居家去借。外婆借三斤米,客人并不知道,外婆瞒着客人借米,还打肿脸装胖子,笑嘻嘻对客人说,缺钱、缺煤,不用愁,有什么事,尽管提。
我十五六岁时,到乡下走亲戚。住在一座村庄里,散步到一户人家,主人见有客登门,颇感意外,忙不迭地,不知拿什么招待才好,正搓手,犹豫着,忽然看到屋外有一株梨树,累累梨子压弯树枝。秋天正是梨树挂果的时候,主人喜出望外,赶紧直奔门外,抱回一大捧梨子。
梨树本在门外,春天开花,沽白芬芳;秋天结果,阒静无言。摘一只梨子,伸手可及,可有时主人忘了这一树梨子的存在。
我从百里之外的小城坐船而来,先住东庄,有个亲戚打听到消息,步行15里,从西庄赶到东庄,接我到他家。中午吃饭,坐着闲聊,亲戚说,小孩子大老远地来,乡下没有什么好吃的。说着话时,忽然一拍大腿,说,想起来了,谷雨在东头河对岸的地里边,点过几颗瓜种,不知结了没有?亲戚把饭碗一摞,就到那块地去了,翻腾了半天,摘回了两只瘦香瓜。
其实,在我看来,乡下的香瓜,最宜入画。瓜色温碧,瓜有清香,瓜纹清晰,《本草纲目》里说,“二、三月种下,延蔓而生、叶大数寸,五、六月花开**,六、七月瓜熟。”
湿润而美好的事,大都与情境有关。比如,杏花春雨、凉风好月、坐对一扇窗喝酒、二三挚友结伴而行。有时,人在旅途,也会遇上一二个素不相识的人。
我到山里看湖,住在县城。晨起,推窗,见对面楼上阳台,立一个女子,晨风中梳头,湖在身后不远处微微呼吸,人在风景里。
在江南小镇寻茶,遇雨。看到那些卖茶人,不紧不慢,坐在半明半暗的铺子里,浸在茶香灯影之中,街道狭窄,灯火可亲。
民国闺秀张充和的《小园即事》,有一段童年趣事,小充和还在襁褓时,就过继给了叔祖母李识修。识修是李鸿章的亲侄女,从小给予小充和最柔软的亲情之爱。张充和童年时,对于母亲的概念是模糊的,与叔祖母一道生活,她甚至认为“我是祖母生的”,童言稚语,湿润可爱。
我小时候也有类似经历,以为自已是从渔船上捡来的,弟弟是乡下姨妈生的。那时候,姨妈常从乡下来,一住就是十天、半个月,姨妈常哄着弟弟睡,手工做小衣裳。我常和弟弟抢牛奶喝。那时的牛奶真香啊,醇香浓郁,比现在的牛奶好喝多了,那可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牛奶。
朴素的事,都是从前的事。有些事,隔了多年,想起来,感觉温润而美妙。
王太生
江苏省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散文》、《雨花》文学报、人民日报、羊城晚报等百余家报刊,多文被《读者》、《青年文摘》等转载,入选国内年度最佳文选,被设计成中学语文习题。
插花分为哪几种类型?分别有什么特点?
一、根据用途分为礼仪插花和艺术插花
1、礼仪插花是指用于社交礼仪、喜庆婚丧等场合具有特定用途的插花。它可以传达友情、亲情、爱情,可以表达欢迎、敬重、致庆、慰问、哀悼等,形式常常较为固定和简单。
2、艺术插花是指不特别的要求具备社交礼仪方面的使用功能,主要用来供艺术欣赏和美化装饰环境的一类插花。
二、根据艺术风格分为东方式插花,西方式插花
1、东方式插花:有中国插花和日本插花之分。
2、西洋式插花:形式插花(传统插花),有格有局,以花卉之排列和线条为原则。非形式插花即为(自由插花)崇尚自然,不讲形式,配合现代设计,强调色彩,传统式适合特殊社交场合,自由式适合于日常家居摆设。
三、根据所用花材分为鲜花插花、干花插花、人造花插花和混合式插花
1、鲜花插花:全部或主要用鲜花进行插制。它的主要特点是最具自然花材之美,色彩绚丽、花香四溢,饱含真实的生命力,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应用范围广泛。其缺点是水养不持久,费用较高,不宜在暗光下摆放。
2、干花插花:全部或主要用自然的干花或经过加工处理的干燥植物材料进行插制。它既不失原有植物的自然形态美,又可随意染色、组合,插制后可长久摆放,管理方便,不受采光的限制,尤其适合暗光摆放。
3、人造花插花:所用花材是人工仿制的各种植物材料,包括绢花、涤纶花等,有仿真性的,也有随意设计和着色的,种类繁多。人造花多色彩艳丽,变化丰富,易于造型,便于清洁,可较长时间摆放。其缺点是缺乏自然美,整体效果显得过于生硬。
插花的道具:
1、玻璃花器玻璃花器的魅力在于它的透明感和闪耀的光泽。混有金属酸化物的。
2、彩色玻璃、表面绘有图案的器皿,能够很好地映衬出花的美丽。
3、塑料花器比较经济的道具。价格便宜,轻便且色彩丰富,造型多样。设计用途广泛。
4、陶瓷花器花型设计中最常见的道具。中式、日式、西洋式各有千秋,且突出民族风情和各自的文化艺术。所以在使用选择上首先应与设计的式样一致为佳。
插花艺术的分类可以分为哪几种花能解语花香馥郁,花亦如人,观之闻之似能解人苦乐。淡香仿佛在轻轻地诉说,浓香犹如在欢愉地歌唱,芳香恰似在唤起美好的回忆,幽香好像在安抚烦乱的思绪。千姿百态,在和人们进行情感的交流。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插花艺术的分类可以分为哪几种,希望能帮到你。
(一)按艺术风格分
1传统东方式插花
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以线条造型为主,注重自然典雅,构图活泼多变,讲究情趣和意境,重写意,用色淡雅,插花用材多以木本花材为主,不求量多色重,但求韵致与雅趣。
2传统西方式插花
以美国、法国和荷兰等欧美国家为代表。其特点是色彩浓烈,以几何图形构图,讲究对称和平衡,注重整体的色块艺术效果,富于装饰性。用材多以草本花材为主,花朵丰腴,色彩鲜艳,用花较多。
3现代式插花
揉和了东西方插花艺术的特点,既有优美的线条,也有明快艳丽的色彩和较为规则的图案。更渗入了现代人的意识,追求变异,不受拘束,自由发挥。追求造型美,既具装饰性,也有一些抽象的意念。
(二)按使用目的分
1礼仪插花用于各种庆典仪式、迎来送往、婚丧嫁娶、探亲访友等社交礼仪活动中的插花叫礼仪插花。
2艺术插花用于美化、装饰环境或陈设在各种展览会上供艺术欣赏的插花叫艺术插花。
(三)按艺术表现手法分
1写实的手法
以现实具体的植物形态、自然景色、动物或其他物体的特征作原型进行艺术再现。用写实手法插花的形式有自然式、写景式和象形式三种。、
自然式:主要表现花材的自然形态,根据所用主要花材形态不同有分直立型、倾斜型和下垂型。
写景式:模仿自然景色,将自然景观浓缩于盆中的插花形式。
象形式:模仿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态而进行的插花创作。
2写意的手法
是东方式插花所特有的手法。利用花材的谐音、品格或形态等各种属性,来表达某种意念、情趣或哲理,寓意于花。配以贴切的命名,使观赏者产生共鸣,随着作者进入一个特定的意境,继续寻思、品味。古代的理念花、格花、心象花及现代的命题插花都属此类。
3抽象的手法
不以具体的事物为依据,也不受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约束,只把花材作为造型要素中的点、线、面和色彩因素来进行造型。可分为理性抽象和感性抽象。
理性抽象:强调理性,不表达情感,纯装饰性插花。用抽象的数学和几何方法进行构图设计,以人工美取胜,具有一种对称、均衡的图案美,注重量感、质感和色彩。
感性抽象:不受任何约束,无固定形式,可任由作者灵感的发挥来创作,随意性强,变异性较大。
(四)按插花器皿分
1瓶花:使用高身的花器,如陶瓷类花瓶、玻璃类花瓶等来进行创作的插花形式,日本也称为投入花。
2盘花:使用浅身阔口的容器进行创作的插花形式。因象盛放着的花一般,故日本称之为盛花。
3钵花:钵可以看作是介于瓶与盘之间的一类花器。使用钵为容器进行的插花即为钵花。
4篮花:使用篮子为容器进行的插花为篮花获叫花篮。
5壁挂式插花:把花吊于栋梁或挂于窗壁称为吊花或挂花。
6敷花:不用器皿,直接把花敷放于桌面上称敷花。多用于宴会餐桌等的摆设。
(五)按装饰部位分
1桌摆花:摆放于桌子、台面等部位的插花称为桌摆花或摆设花。又可分为厅堂花、书房花、佛前供花、茶几花等。
2服饰花:用于装饰的插花称为服饰花。又有头花、胸花、肩花、手腕花、花环等类型。
(六)按花材性质分
1鲜花插花
指利用鲜切花进行的插花。最具插花艺术的典型特点,既具有自然花材的形态之美,又充满了真实的生命活力,艺术感染力最强。适于多种场合,特别是盛大而隆重的场合或重要的庆典活动,必须用鲜花插花,以烘托气氛。其缺点是水养时间短,且暗光下效果不好,不宜使用。
2干花插花
利用干花花材进行的插花。干花既不失植物自然形态之美,又可随意染色。插作后经久耐用,管理方便,且不受采光限制,暗光下也可用。一般多用于走廊、底楼、无采光大厅、灯光暗的餐厅以及楼梯平台角落,咖啡厅、酒吧间等光纤较暗处也常用其装饰。其缺点是怕潮湿环境。
3人造花插花
所用花材为人工仿制的各种植物材料,有绢花、涤纶花、塑料花等多种材质,有仿真的,也有随意设计和着色的,种类繁多。其特点是使用时间长,管理简便。适合于大型舞台、橱窗的装饰,家庭居室中也多有应用。
现代插花艺术的特点现代插花艺术的特点
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丰富多彩的插画素材
2、东西文化交融而不失民族特色
3、新奇的插制技巧层出不穷
4、灵活、自由、多样的表现形式
5、广泛与深刻的创作题材
现代插花大致分为东西式结合的现代插花与抽象的自由式插花两种类型,但无论哪种类型的插花都由形态、质感、色彩、空间等要素组成。为了更好的表现作品需要强调的要素,如质感的魅力、线条的优美、面块的表情及形态的对比或色彩的调和等,现代花艺除对花材进行简单的弯曲、折叠、剪裁加工之外,还采用了分解、重组、构筑、组群与群聚、铺垫、阶梯、重叠、加框、捆束和捆绑、构架、编织、黏贴、串连、透视和包卷等等。插花时注意留些空白
1 以窗为话题写一篇作文600字自己写的
打开一扇心窗\ 阳光从厂房打开的天窗斜射进来,象投射下的一柱柱舞台灯光,光带随着太阳的移动由远到近、由弱到强,支撑厂房的钢梁和光带投射在地面的影子随着太阳的上升转换着角度,无数的细小尘埃在光带里游离着,飘飘沉沉。
偌大的厂房一角,那穿窗而过的阳光是那么的温暖舒适。虽不是置身于天高云淡的天穹下,却依然感受到九九艳阳天的明净高爽。
站在光带里,脸上瞬间流溢着阳光的色彩,顺着光束望向天窗,太阳的七彩光芒居然格外刺眼。乐融融地站在这一米阳光里,看着映射在阳光里的影子,不由得伸出双手放在光束里,不同的手势投射着不同的影子,看着自己的“杰作”,心情好极了。
原来,阳光真的可以调剂心情,我不否认,我就是那种天气就可以改变心情的人。 那一米阳光暖暖的,居然让我感到有点慵懒,想到寒风凛冽的冬天,这穿透天窗短暂驻足的一米阳光就愈发显得弥足珍贵。
阳光——心情,温暖的阳光可以带来好的心情,生活中又有多少犹如阳光的美好填充改变着我们的心情,我们的一生能被亲情爱情友情等诸如此类的阳光包围着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沐着这小束阳光,温暖氤氲着,舒适在心里弥散开去,我的思绪就在这一米阳光里短暂地游戈着。
多年前,住单身宿舍的时候,第一次在同事的寝室近距离见到她,她不适住单身的年龄和整天着工装的简朴装扮以及时不时自言自语淡漠的神态早已成为我们单身女孩的好奇。我听过同样是道听途说来的关于她的爱情故事,他的男友移情别恋于她最要好最信任的女友,忽然的变故让她措手不及,她承受不了所谓的“背叛”,从此,变得有些神经质,恍恍惚惚的。
痛彻心扉之后,她把自己孤独了起来,不和任何人沟通,不和任何人提及她的往事,外人看不出她有任何的困惑和挣扎,心如止水后的麻木似乎更可怕。 同事也告诉了我同一版本的她的“室友”的爱情故事,伤痛过后的她甚至不和亲人来往。
真正的症结在她自己,人生本来就有爱也有恨,有光明也有黑暗,一次伤痛过后就不敢面对人生,她选择逃避就不会有等待、期望,更不会有曙光。同事话语里更多的是遗憾。
去同事的寝室次数多了,我渐渐地和她搭上了讪,她不言语便罢,一说话就不耐烦地絮叨一句话:这世界上没有一个好人。可想而知,那段人生经历对她已是伤害至极。
爱情背叛她的同时,她也丢弃了爱情,同时摒弃了许多许多美好如阳光的东西。她把自己深深地封闭了起来,拒人于千里之外,心存的星星阳光也让失望和冷漠啃噬得无影无踪。
没有了阳光,她始终不能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于是,那段痛苦的人生经历就在她心底烙下了永不褪色的印记。偶尔,我们会听到她竭斯底里的骂声,没有具体对象,或许这只是她压抑后唯一的宣泄方式吧。
她在自己编织的茧中慢慢地憔悴、枯萎,她的脸上依稀残存着年轻时的姣好容貌,只是那脸上的表情过于呆板冷漠,毫无一丝生气。我想,她时常压抑着自己的情感,不想破茧而出,每个人的心里都开着一扇扇窗,而她不肯打开那扇扇心窗,她怯于面对阳光,哪怕是一丝一缕阳光,她怕阳光再灼伤她,于是她关闭了所有敞开的心窗,严严实实地封闭了起来,拒绝有可能照射进来的任何阳光。
阳光灿烂如初,她却似一棵生长在阴暗角落里的孤独小树,早早飘落了叶,没有生气地沉寂着。在我们的眼中,她既可怜又可悲。
可怜的是她被情所伤之深而心若止水,可悲的是她关闭了心窗,蔽挡了阳光的莅临,放弃了追求幸福和快乐的权利。 如果一个人把心窗关了,失去了光的动力,蓁蓁丛生的人生路上,潮湿痛苦很快会腐蚀磨灭掉他的快乐、健康和容颜,独自在没有希翼和光明的路上品尝孤独与寂寞实属枉活一生。
打开一扇天窗,仰望那一小片天空,月圆月缺,日升日落尽收眼帘。偶尔那窗口有凛冽的寒风和飞舞的雪花侵入,时常沐浴阳光的我们也许并不觉得寒冷孤寂,反而会感觉那是另一种闲庭看落花的至境。
世界上也并不是只有那一束或一片阳光,夕曛映着霞辉落去,明天太阳依然会升起,阳光依然灿烂。阳光和空气最容易得到,窗开着,阳光自然会照射进来,如果把那扇唯一的窗关了,再明媚的阳光也穿透不了紧闭的窗,时而久之,反倒会遗忘了阳光的存在和它的味道。
打开一扇心窗,犹如阳光的东西自然会照射进来溢满心间。或许没有阳光的日子,那留存在心中的阳光也足以淹没和驱赶走心中的潮湿和寒冷。
我们甚至可以在心中装一面镜子,把心中的阳光反射出去,让自己成为一个发光体,于是,没有阳光的时候我们自己便是阳光。 打开一扇心窗,把阳光全装进心底,在人生路上才有继续前进的勇气和乐趣。
打开一扇心窗,在阳光里演绎人生,让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都映射在阳光投射的屏幕上有多好。 一窗阳光,满目缤纷和葱茏;一窗阳光,满怀温暖和希望。
假如当年的她接纳失落,打开心窗,也许,她满心的忧郁已经排解,扰乱的的思绪已经梳理,怨只怨她关闭了那扇心窗。
2 我心中的窗 600字作文 咋写窗的含义有好几种,那就看你怎样理解它。
题记
我和父母的一层窗
从小我的父母就很溺爱我,以至长大后我就很任性。渐渐的我就和父母接了一层窗,不愿与父母沟通,常常把心里事写在一个日记本上,有一天,我偶然的发现,我的日记本被人给翻了,我就想到我的父母,我就开始质疑他们,问他们:你们为什么看我的日记本啊,我们看你的日记本是为你好啊,怕你交上不好的朋友,自那件事以后,我的抽屉从此多的一样东西——锁子。
我和老师的一层窗
自上初中以来,我的成绩一般般,每次考试,老师都会提前说“这回考试按名次排桌,我就认为老师不公平,凭什么啊,老师你也太那样了吧?你不多关心那些成绩一般般,成绩稍微差点的同学,你这样做只会更一步打击那些同学的自尊从而这个班的总成绩只能靠学习强的人打拼了,你那样做不会“事倍功半而会事半功倍”的
我和朋友的一层窗
朋友,是你无助时的肩膀,可以诉说心里的事,可以哭泣,但有时难免有误会,他来自大城市,他转到我们这个学校时,我和他偶然相遇,他踏进这个教室,我就和他成为同桌,成为好朋友。时间不久,就遭到同学们的猜疑,当他知道这个猜疑后,就立刻把那个猜疑的同学狠狠打了一顿,因此,他转了学,临走,只说了一句,我们有缘自然会相见的。
我和我的一层窗
我是一个非常倔强的一个人,办什麽事情都要十全十美。我也有悲伤的时候,当我跑步时,摔倒了,就不由自主的流出眼泪,当考试时,考得一塌糊涂,受到父母的谴责,就流出委屈的泪水,当朋友离去时,去远方,甚至再也见不了,也会流出伤心的眼泪。
窗,是心灵的使者,指引我们寻找前往我们心中的路。
窗,是心灵的阳光,指引我们寻找前往我们心中的光。
窗,就是我心中的它,照清我心中的忧虑。
窗,我心中的窗啊,从现在开始,你不再孤独寂寞,不再自私,我心中的窗,跟我一起来飞吧 。
3 写窗的作文每一扇窗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景,独特的韵味。
窗,也许会让你看到茂盛的大树;美丽的花朵;也许会让你看到浅蓝色匀净 的天空,
还有天空飞翔的小鸟……
而老师的那一扇窗,看到的却是另一道“独特的风景”。
早晨,透过老师身边的那一扇窗,可以看到桌子上的书本已写得密密麻麻,老师正在办
公室备课,看看钟现在才七点,多早呀,窗前的牵牛花,那娴静紫色的花瓣,带着被露水
滋润过的清香,仿佛也陶醉在美丽的“晨读”中。老师拿起笔仔细地读着课文,领悟着文
中的情感,还时不时的用笔做一下笔记,桌子上仍然摆着同学们对老师的心意――眼镜。
那是教师节同学们送的礼物。老师自从收到这礼物,爱不释手。椅子突然动了,老师来到
电脑前,移动着鼠标,敲打着键盘,老师在制作课件了。同学们特别喜欢老师的语文课,老师总是微笑着用清脆动听的嗓音给同学们讲解课文,加之形象生动的课件展示,课堂总
是生动有趣,使同学们总是被文中那优美的文字所吸引而更好学习,让他们总是喜欢语文
课。要知道在这成功的背后隐藏着老师多少的心血呀!
晚上眺望靠近老师的那一扇窗,灯光还在闪烁,啊,夜已经深了,老师还在办公室批改
作业,老师批改作业时总是会戴上同学们送给她的眼镜在灯下批改作业,老师不是浏览一
遍就算了,而是一遍又一遍地读同学们的作文,用意心去体验我们的写作意境,用红笔给
同学们修改作文,虽然无数个深夜已让老师两鬓斑白,但那慈祥的脸上总挂着微笑。老师
笑了,她是被同学们一篇又一篇精彩的文章而开心地笑了。窗外的牵牛花,那含苞欲放的
花朵在微风中摇摆,正在对老师笑呢。
老师的窗,一道“独特的风景”,一生辛勤的耕耘,像春水般荡起我们心中的涟漪……
4 以“窗”为题目写一篇600字作文“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我在小学学过的诗句。诗人杜甫从小小的窗口看到了西山终年不化的积雪,看到了广阔的天地。杜甫的这首诗使人领悟到窗是阔大的,窗可以包罗万千景象。
窗,引得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不朽的诗篇!
窗走进了一位女词人的心灵深处。李清照在一个孤寂冷清的黄昏,倚窗凝视,看到了黄花满地、梧桐细雨、鸿雁飞过的凄清景象,于是,她发出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感叹。
窗嵌入了一个闺阁才女的心底。在深秋季节,在黄昏日落时,林黛玉坐在窗口,望着那淅淅沥沥的小雨,听着那清晰的雨打窗棂声,她想到了自己寄人篱下、孤苦无依的生活,不觉心有所感,写出了一首凄婉动人的《秋窗风雨夕》:“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窗打开了人与大自然之间的隔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诗意。
当一个孩子被大人强迫去睡觉时,他的心中是多么不畅快。可当他在被窝里想到自己可以从窗口看到外面的景物时,便很快地趴在了窗台上。从窗口,他看到了楼下玩耍的孩子,看到了路灯下的行人,看到了马路上穿梭的车辆……他一定很快乐吧!
有一个女孩子,她有病,不能下楼,不能出去玩。这时,小小的窗口又成了她唯一的安慰,她从窗口看到了缤纷的世界。窗给了她生活的勇气。
有了窗,就有了希望。站在窗口,我默默地想。
评:
这是一篇关于“窗”的话题作文。开篇以古诗切入,进而引古人(包括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关于窗的诗句,接着谈窗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希望。写出了自己的感悟,较好地演绎了话题。
突出问题是感悟平平,缺少深入挖掘,分析也没有展开,就“事”论“事”,浅尝辄止,这样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另外,个别说法不准确,语言表达有待加强。
窗
一天晚上,我正努力复习着功课,忽然,一阵婉转的乐曲声在耳旁响起时而明快,时而舒缓,时而忧伤,时而欢快那是用口琴吹出来的乐曲,如此精细,如此明确 作文之家
好奇心驱使着我停下手中的笔,去看看究竟拉开窗帘,看到对面窗户上站着一个人,在微弱的灯光下练习着音调因为是晚上,看不清容貌,便没有怎么理会了,只有那低回婉转的乐曲在耳旁徘徊着,久久不肯离去
听妈妈说,对面似乎是很久以前的一幢废弃的楼房了,一直没有拆,后来,那些无家可归的叫花子(用妈妈的话讲)就都搬来这里住了他们什么都没有,也没有聚在一起,这就是所谓的"单独行动"吧
第二天晚上,耳旁又出现了那熟悉的声音,或许,比上次更好了打开窗户,闭了眼,口琴的音色合着絮风渐渐升高,在楼房的上空盘旋着,树叶发出了沙沙的声响,算是给它们伴奏吧绝妙的配合,时快时慢,井井有条,合成了一首无与伦比的交响乐,实在令人惊叹窗前的他,一样还是在练习着,不紧不慢,全神贯注地练习着,仿佛一切都是他的世界,只要一走进去,就会被他的世界所吸引,甚至留恋或许,这只是同情弱者的一种怜悯之心,但,他从来都没有对自己的身份而自卑,如此刻苦努力地练习着,或者,这是他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或许,他在窗户上的玻璃中看清了真实的自己,那是追求梦想,实现理想的精神,是心灵的窗户,是力量的源泉
不过,现在,他已经离开这里了对面的窗框空空的,在路灯的照耀下闪闪的但,我一看到窗,就能想起他的精神,想起他的努力,对着窗户,我会变得更勇敢,更坚强,我会不断努力,对着窗户,一定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5 以"窗"为话题 写一篇作文窗 我拥有一扇窗,窗前是一望无垠的农田和一条公路。 清晨,我打开窗,晨曦中,赴工的人们三五成群骑着自行车高声谈笑,马车夫坐在车上悠闲的吸着旱烟,他们正忙着往街上运柴;小牛跟着妈妈在草地上啃着青草,偶尔发出几声“哞哞”的叫声;农田里,几位农民正在给油菜苗施肥,远处山上,轻纱般的云雾飘荡在山腰,高大的桥显得朦胧别致,在青山柔美的曲线中,一轮红日正冉冉升起。 慢慢的,太阳终于爬上了山顶,于是远山清晰可见,但山脚依然罩着一层雾气,直到太阳升上天空,山脚下的楼房才从朦胧中显露出来,那瓷砖贴面的楼墙在阳光下格外耀眼。
一天很快过去,太阳开始沉入西方的天空,人们纷纷往家赶。马车队回来了,车夫们在车上呵呵笑,几声嘹亮的响鞭乐得马蹄得得响。路边,老人们在散步,不时热情的打着招呼。望着远处被夕阳染成红色的青山,看着这些健康豁达的老人,我想,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夕阳红”啊!
每当我心情郁闷时,打开窗子,看看外面的山,望望外面的天,瞅瞅外面的人,总会让我心情为之一震,感到内心一下子变得明亮宽广。
这就是我钟爱的窗,他的外面是无限风光。我心灵的窗与它是相通的,每当我打开这扇窗,我的内心就充满了阳光
6 以“窗”为话题写一篇作文窗
岁月如流水一般,悄悄浙去,冲淡了记忆中的许多精彩,却留下了一扇孤寂的窗。(开篇点题,点出了此窗的特点是“孤寂”。)
每天都要经过那幢爬满爬山虎的小阁楼。我喜欢那一壁爬山虎,喜欢那点点嫩绿探首窥春的调皮;喜欢那片片绿叶飞舞着送走秋的潇洒;喜欢那条条细茎默默耐冬的不屈。每天都要看看那一壁的爬山虎,看看那扇被爬山虎包围着的禁闭的窗。(这“孤寂”的窗,原来竟然掩映在如此具有诱惑力的一壁爬山虎之中,这就充满了一种神秘的色彩,自然勾起了人的某种好奇心。“一壁”的“壁”用得蛮贴切的。“喜欢那”一组排比兼拟人句形象地描绘了爬山虎的特点,并带有一点象征的意味。)
错综的茎条把窗织成了一只孤独的眼睛,灰色的窗帘就如一滴浑浊的泪,把灿烂的阳光挡在了窗外。(此节用两个相当贴切、传神的比喻句将窗的孤寂形象化了,并给人以联想和想象。)
摇响车铃,出现一幅凄凉的画面:灰色的窗帘后,探出一头银发,灰白的脸上爬满了孤独的皱纹,一双黯然的眼睛向楼下搜寻着,随即又充满了孤独、落寞、伤感与无限的失望。摇摇头,叹口气,缓缓关上了那扇陈旧的窗。(极为高明地抓住了人物最具特征的外貌、神情和动作,进行了生动、传神的刻画,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老人的“孤独”和“落寞”,与首节形成呼应。)
我惊讶于她的眼神:多么像奶奶的眼神,奶奶的眼睛里永远都充满了慈爱和祥和。(与自己的奶奶联系了起来,这就更加具体化了。)
夕阳苦苦挽住了树梢,似乎在等待着谁。(借环境描写来渲染某种气氛。)
再次摇响车铃,向开窗的老人送一个问候的笑,撒一抹青春的热情。没有任何语言,一扇窗已经打开。微笑与 成了老人与我每日的期待。(多么使人感到欣慰的车 呀,多么富有爱心的一个女骇子呀,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一个画面呀!)
一个周末,突然下起大雨。如约的 中传来一个和蔼的声音:“孩子,进来避避雨吧。”走进小楼,老人慈爱地擦去我头上的雨水:“淋着了吧?”“没有,谢谢您,奶奶。”“好孩子,乖……让奶奶看看……”老人竟有些呜咽。“孙女和你一般高了……她忙着读书,两年没来看我了。儿子、媳妇忙于做生意,过年才来个电话……好孩子,有空来陪我说会话,行不?”老人孤独的双目中闪着光芒。(打开的何止是一扇窗,更是爱的闸门,无论是从窗外流进来的,还是从窗内飘出来的,都是人间最珍贵的浓浓的爱呀!然而,从中,身为子女的我们是否得到了一点什么启示呢?)
点点头,给老人一点安慰,一个希望。(多么简单的要求和希望呀!我们怎么会吝啬到这个地步呢?)
裁一幅美丽的窗帘,换下老人灰色的心情,让灿烂的阳光温暖老人的心。(美好的祝愿,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用细微的行动去实践,去履行……这是我们为人子女的职责,也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总评:全文思路流畅,构思巧妙自然,描写生动细致、形象逼真、传神到位,融情于景当中,内涵富有时代意义,题旨若明若隐,较为含蓄内敛。我尤为赏识的就是此文成功的描写和自然流畅如小溪之水般奔流而下的构思。
7 给我一篇关于窗的作文窗·梦
静倚在银色的窗边,洒落纷纷扬扬的梦想…… ——题记
房间,是一个狭小的空间,四面惨白的墙。像个方匣子,方方正正。门,宛若盒底,尘封。窗,宛若盒盖,开启。
窗·阳光
白天,我的窗总是开着,朝南开着。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因为太阳总能早早地光临。
我慵懒地躺在床上,看着从没拉起过的海蓝色窗帘及那大敞的一扇玻璃窗,心里怀有小小的期待。
期待什么?
噢,期待那一束朝阳轻盈的步伐。期待这它能轻悄悄地钻进屋子,轻叩书桌,然后让悦耳的“嗒嗒”声传入耳膜——早起的鸟儿顽皮地啄着桌面。期待着太阳的万丈光芒沐浴我的双眼,随即在大片大片洒落的阳光中假装如梦初醒,闲散地踱到窗边看阳台上的那株散发着淡淡幽香的兰花。
就此,开始愉快的一天。
窗·雨
雨天,太阳躲了起来。不愿出门。
我常倚在小窗前,聆听窗外的悸动。隔着玻璃听雨点们“沙沙沙”地低语。“沙沙沙”,“沙沙沙”。就这样不断地诉说着雨天的故事。我真是好生羡慕它们那永远说不完的话题喔。
看那淅淅沥沥的雨儿坠落,溅起朵朵晶莹的水花。想和雨点来个亲密接触,让雨水洗涤一身的疲惫。
雨过天晴。打开窗子,雨后的青草味混着各种花的香。连窗上的风铃也兴奋了起来。
窗·天空
常常独自站在窗前,看着远山连绵起伏,飞鸟归巢。近处高楼林立,车马喧嚣……嘴角扬起优美的弧度。
再看看湛蓝的晴空,丝丝缕缕的云彩悠闲地滑过,如梦如幻。我想那便是天空飞扬的裙炔吧。叫你不忍收回视线,停止欣赏天空这位美人儿。。
窗·银色的梦幻
我向来喜爱阳光、雨和天空。但是那似乎都是因为透过它——窗,才感到美。……或许我爱的是窗。银色窗框,衬着淡绿色玻璃。偌大的房间,它是唯一的焦点。那恐是天使遗落在人间的银色的梦幻吧。
扇天天朝南开的梦幻,混合着兰草的馨香,我看了许多美妙的事物。
我恋上了那一扇小窗……
这是我自己写的文,希望采纳、
“窗·梦”是作文题目,以下是小标题。采用小标题和题记的形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8 关于窗的作文《打开心窗》
窗是人的伟大发明。
屋子有门,供人进进出出。屋外的一切,即使想见一眼,也得打开门,去寻找,去发现。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收入光明和空气,欣赏那“画框里的风景”。窗引了一角天进来,驯服了它,从此我们在屋里就能与自然接触。窗,是房屋的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认同。然而眼睛不能代替一切。假如我们失去眼睛,难道就意味着永远与世界隔绝了吗?不。海伦·凯勒不幸因病丧失了视力和听力,然而凭借着海伦·凯勒的坚强意志和她的老师安妮·苏利文的不懈努力,没有语言,没有光明,沉默中她们在彼此的心上打开一扇互相沟通的窗口,海伦学会了讲话,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成为著名的作家。心灵的窗户就是互相沟通。
让心拥有一扇窗,就如让小草生长在大自然中,阳光照耀着它,雨露滋润着它,让它在狂风暴雨中学会坚强,让它在朝晖夕阴中学会乐观,让它在漫漫长夜中学会期待……倘若一切封闭,让心不能呼吸,不能跳跃,不能交流,心就会在一潭死水中消沉,在一间铁屋里四处碰壁,四处摔跤,最后归于沉寂。
有的人总是那么地脆弱,生怕风雨会让心受伤,总是紧紧地关着那扇窗;有的人却总是那样的开放,总是大开着窗户,任凭心遭受雨打风吹。前者把自己锁在孤岛上,自己不出海,也不让别人登陆,甚至不允许一只鸟儿飞过——他只会困死饿死,无声无息地消失在大海中;后者让自己漂浮在茫茫大海上,随着风,随着洋流,像漂流瓶一样,没有归宿,没有目标,没有自己的自由空间——他永远在做渺茫的航行,最终也只能在渺茫中消逝,“漂流瓶”最后沉入大海。
而有的人却相当明智。他们知道如何控制那扇窗。航行于大海之上,没有自己的港湾怎么行?在经历一段风雨历程后,回到自己的家,仔细思索,认真总结,筹划着下一次的远航。就在这不断的远征与休整之间,他们也不断地一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
心是一株小草,它需要阳光,空气,雨露,才能不断茁壮成长。
心是一只小鱼,它需要新鲜的活水,才能生机无限。
心就是你自己,你无法忍受封闭的沉闷的一片漆黑的铁屋,它也一样!
所以,打开心窗,就是为了印证美好!打开心窗,就是为了印证生存!
中国的饮食特点是:风味多样,四季有别,讲究美感,注重情趣,食医结合。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中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略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这里简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
在中国的烹调术中,对美味追求几乎达到极致,以至中国人到海外谋生,都以开餐馆为业,成了我们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遗憾的是,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我们的很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饨煮,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营养成分都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了。因而一说到营养问题,实际上就触及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最大弱点。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就是这种对美味的追求,倒使我们忽略了吃饭的真正意义。
中国人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问一下什么叫“好吃”,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恐怕就不容易说清楚了。这说明,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恐怕仍然是很难涵盖得了的。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鼎鼐,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这一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特点。
二、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的模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尤其是在经历了非典以后。还有,人们因为越来越繁忙的工作,觉得中餐做起来太麻烦,不如来个汉堡方便等。这样一来在饮食上差异也就不太分明了。
但俗话说“剑亦有弊也有利”,也就是说,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中西餐饮仍就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缺点和弊端。那么如何避免和剔除两者的缺点,如何改善两者的饮食结构,如何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如何让中西方饮食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我们课题小组特经过细致的调查和认真的比较,这里将简要从下面四个方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饮食观念的差异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的饮食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人喜好小而精。对于烹饪食物,营养性和美味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而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对“味”的追求往往大于对“营养”的追求,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从餐桌上各式各样的菜色中就不难看出。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过分注重饭菜色、香、味的特点,而西方人则自始至终坚持着从营养角度出发,轻视饭菜的其他功能
二、饮食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而在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三、饮食对象的差异
由于西方人普遍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另外,西方人喜欢一日多餐,这比中国人的一日仅二三餐科学。
四、饮食习惯的差异
从烹饪过程来看,中国人爱加醋、姜、蒜、葱辣椒等佐料,可以杀菌、消脂、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等作用。西方人虽佐料单调,可也不乏优点,他们烹饪时不爱放味精,因为味精含钠,摄入过量有损健康; 许多中国人习惯每日购买新鲜食品烹饪;西方人往往一次性购买一周的食品贮存在冰箱里,每日食用冷冻食品,且食用的罐头和腌制品分别为中国人的八倍和六倍,要知道它们含较多的防腐剂和色素等化学品,均对身体不利,这值得生活日趋简单化的都市白领一族注意的。中国人炒菜时多用大火,因而油烟多,加上多不注意厨房的通风设备;而西方人不爱用大火炝锅,且厨房通风条件相当注意。因而烹饪人员及家庭主妇中患肺癌率中国人明显高于西方人。
从饮食结构上看,中国人每天进食的蔬菜比西方人多得多,而西方人虽每天进食大量蛋白质,但肠胃功能却因进食纤维素太少而受到影响,因此消化系统的患病率及患癌率均大大超过中国;中国人喜爱粗粮,而西方人偏爱精白粉等细粮。而实际上,粗粮所含营养物质要比细粮多;中国人爱吃植物油,而西方人做菜喜用含胆固醇较高的动物油,此外每天还摄入大量黄油。怪不得美国人心血管发病率特别高:中国城乡居民都喜爱豆浆、豆腐、豆芽等豆制品,而西方人却往往“敬而远之”;中国人尤其是广州及珠三角一带的居民爱食猪肝、肠、肺等动物的内脏,西方人则无此爱好。动物内脏含有大量的胆固醇,不宜多食;清蒸食品营养物破坏较少。西方人喜清蒸食品(营养物破坏较少),而中国则偏爱热炒(营养物破坏较多);西方人已意识到被称为“红肉”的牛肉、马肉和羊肉等是导致结肠癌和前列腺癌的病因之一,亦意识到红肉的脂肪也是前列腺癌及心脏病的致病因素之一,注意到一周吃一次红肉。中国的不少报刊也多次报道过红肉的问题,但目前中国人却未能引起到足够的重视。
今天,中西饮食文化不断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现在的中餐已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而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俱全的艺术境界发展。通过以上的比较和论述,大家对中西方饮食文化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在面对两种不同饮食文化的时候,应当根据自身的情况有所取舍,切不可一味追求味觉上的享受在此我们期望中西餐饮文化在广泛的交流中优劣互补,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求推荐中国风插画教程
单讲插画的画,目前国风画手越来越多了~~(欣慰~~TT)
推荐几个作品具有相当数量和质量的画手给你~~~
伊吹五月(这个已经太有名了,很多剑三的同人广为流传~)
猫君大白(有一本《花间美人-古风CG插画技法》的教程~)
德珍(台湾知名的画手,工笔重彩的写实向风格。)
张旺(个人目前发现的真正最国风的画手~)
张禄(一种糅合西方画基础的国风,在构图、动感、人体结构等方面有明显的西化风格~~他有几个头像方面的视频教程很不错,可以找来看看~~)
==================
恩
本人基本也是自学插画的过来人,如果你真心想在这个领域下工夫,那么下面这些东西很重要。如果只是简单爱好的话,真想画的好,下面这些也是很值得参考的~~
如果是零基础,那么基本功还是要打的,人体结构是要抓的重点之一,另外还有构图和色彩方面。这些东西直接关系着绘画的水平,不抓是不行的。
人体结构方面,专业的推荐《伯里曼人体结构》,这是公认的经典了。另外,其实日漫风格那种简洁化的人体归纳也是可以参考的推荐个《超级漫画素描技法基础篇》,虽然有不少东西是错误的,但是用以入门会比较快。
构图和色彩方面,虽然也有专业的理论,但个人感觉更注重自身的理解认识和经验。
大略的了解下基础的东西(比如各种基本的构图模式),然后可以通过多收集美图来积累经验和灵感。美图不止是画,也可以是照片,设计之类的精品,不局限于国风,其他的风格也是可以带来灵感的。
这些基础方面的东西,只能通过多画多练来掌握,没有捷径。
如果真的想画的好,素描速写等看起来跟国风完全无关的东西其实也相当重要。
本人也是自学者,基础方面一直吃亏,所以只好恶补
个人的建议练习方式是:大量的草图形体临摹+适量的完整临摹+少量的尝试原创~~
其次是工具方面。
目前插画是以电脑板绘为主,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也是这样,毕竟方便快捷易修改。
所以绘图软件是需要掌握的,不知道你这方面的情况,简单说下吧。
绘图板,WACOM一直是主流。专业的是影拓系列,但个人认为初学用不着那么奢侈。现在几百块的那种也与几年前的影拓一个压感了
软件方面,国风倾向,目前应该是以PhotoShop为主(个人就是一直用ps),painter应该也可以,但具体情况不明
个人而言,目前看到的国风教程都是ps的笔刷也是ps的
如果这方面没有基础,那么需要基本掌握软件的功能和用法,上网找基础型的教程或者去书店买基础型教材都可以。
而国风的ps绘画教程我了解的不多,可以尝试在各大视频网站搜索一下。
另外,风格向明显的插画,笔刷是比较重要的。
说的白一点,墨色墨晕,还有毛笔的那种笔触,只要适量有一些,就能提出点“国风”的感觉来。所以好的水墨质感的笔刷可以让人省很多力气。
推荐一套国风PS笔刷“灵华水墨画笔”,也是我前几天刚刚找到的东西。完整版没的下,只能买,但应该说确实物有所值。不过既然是初学,用免费版的就可以,25元的精简版也可以考虑。
最后,个人强烈建议,想走国风的路子,真正的国画才是根源。
推荐几个个人很喜欢的国画大师~~
人物画方面:
范增(写意,值得膜拜!)
杨淑涛(极典型的工笔仕女)
彭连熙(另一种经典的工笔人物)
梁启德(有相当数量的白描人物画谱,很值得参考)
山水画方面:
山水画的大家很多,但山水画更讲究整体意境和布局,在插画上能表现的不多。所以只推荐一个个人觉得很值得参考的大师——曾刚。十分精细的工笔山水,即便是局部,也很可以借鉴。
花鸟画方面:
花鸟,尤其是花,应该说是目前最常用于配图的一种
因为经典风格画的好的大家很多,也不难找,所以我推荐下这两位大师:
邹传安(个人最欣赏的工笔花鸟)
周中耀(工笔花鸟大家,作品数量很多,书店也有各种画册)
这个推荐是带有比较强烈的个人倾向的,这两位的工笔花鸟,风格基本可说已经脱开了经典工笔花鸟的感觉,可能并不适用与目前大量出现在国风插画中的那些,但个人认为其作品中是有十分值得借鉴的东西的。
而如果单纯想积累这方面的素材,可以考虑找一些白描图本来参考。
国画方面专业的东西,网上能找到的其实不多,真有心于国风,可以常去书店的专区看看真正的国画,那些才是真正根源的东西。
怎样学手绘插画01手绘插画学习过程是由浅到深的,首先定一个具体主体和创作方向,熟练以后再开始尝试抽象的主题。构图的选择会影响到主体的呈现,所以构图要选择能够搭配主体,以及传递内容的。通过透视原理来观察画面的角度,其次负空间与图底关系,视觉引导与动势,点、线、面的关系都要掌握,最后要控制好色彩搭配的比例,训练时质量大于数量。
插画在中国俗称为插图。今天通行于国外市场的商业插画包括出版物配图、卡通吉祥物、广告、漫画、绘本、贺卡、挂历、装饰画、包装等多种形式。延伸到现在的网络及手机平台上的虚拟物品及相关视觉应用等。手绘插画教程主要包括素材搜集、草图绘制、明确线稿、确定基调、软件造型这几步,插画是一种视觉传达艺术,手绘插画需要具备较高的手绘能力,同时还要能完美的表达插画的内容和创意。
素材搜集
通过各种方式来选择与主题相关的素材。获得素材的途径有2种:一种是在闲时逛各类网站收藏一些自己喜欢风格的插画或者海报。另一种是去各类设计网站寻找与主题相关的优质作品。
草图绘制
草图也就相当于把创意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通过草图能把自己一瞬间的灵感记录下来,特别是在做商业插画的时候,可以把插画最初要传达的东西以精准草图的形式给客户看,通过之后再进行下一步的细节处理,从而避免了多次重复返工。
明确线稿
在画线稿的时候不要害怕画错,在描绘的时候必定会经过反复的修改的。在描绘的时候要注意物体的透视、色彩、内部结构等方面。在画透视的时候要理解透视的本质,如地平线、视平线、一点透视、两点透视、三点透视等等。内部结构包括掌握线条、结构、动态、画面的表现力,好的线条能提高插画作品的视觉效果,不同的线条表现出来的效果不同。还要明确不同物体的结构特征。
确定基调
确定基调也就是明确色调,这就需要掌握色彩的基本构成和色彩心理学。不同的颜色带给人视觉上的感受不同,好的色彩搭配能激发人的共鸣,产生特殊的情感反应。
软件造型
需要根据自己的习惯来使用软件,需要运用的软件基本就是PS、SAI、AI等,每种软件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处理杂点和肌理的时候选用PS较好,处理线条用SAI,绘制几何图形用AI。
如何从零开始学习画插画?大概了解什么是插画,使用插画的工具有哪些就可以直接拿来练习了,踏出第一步,接下来的操作就容易很多。
这是我刚学插画时画的图,这种属于扁平风,在众多插画风格里算简单易上手。接下来我就用这张图为例告诉大家一张完整的插画时如何产生的。
这张插画其实是由若干个小物件组成的。
由于篇幅关系,在这里我就以最简单的手机为例展示全部绘画过程。
第一步,打开数码绘图软件AI,新建一个画布。没有软件基础的同学先去网上找免费的课程熟悉一下软件,例如网易云课堂,优设网,都有完整的入门教程。
新建画布后弹出来一个窗口,你会看到几种比较常用的画布尺寸,你可以选择其中一种,也可以在右侧列表新建尺寸。如果是新建尺寸,最好先改画布名字,然后调节画布宽度和高度,再调竖向或横向,颜色模式一般为RGB模式,不要随便去改。
创建画布后,把桌面上的拖进创建好的画布窗口。
拖进去后的第一步先调画笔,在菜单栏下方有画笔工具,点击带有“基本”二字的的下拉框,下拉框右边有个列表框,点击,出现新建画笔,点击。
出现新建书法画笔,点击确定
出现书法画笔选项,我们现在只需要改大小,把画笔大小改为3pt
接下来换描边颜色,因为手机是由色块填充和描边组成的,而描边都是统一的,所以先改描边。
摁快捷键M,拉出手机外形。
摁快捷键Ctrl+C和Ctrl+F,原位粘贴一个矩形,做手机屏幕
继续原位粘贴,做出手机屏幕顶层
在工具栏找到矩形工具,点击圆角矩形工具。
用鼠标拉出圆角矩形,把颜色填充为蓝色,也可以直接用吸色工具I,吸旁边参照物的颜色
同理,点击矩形工具栏,把工具换成多边形工具
在空白处点击,弹出窗口,把边数调成3
点击确定后,立马弹出一个三角形
调节三角形大小,把三角形放在圆角矩形右下方,做成对话框样式
用选择工具V,同时选中圆角矩形和三角形,在菜单栏的窗口找到路径查找器
路径查找器后的图形,完整的对话框
然后ctrl+C,ctrl+V,复制3个对话框,把其中一个对话框旋转方向,拉长对话框长度
按照之前的方法,再复制一个手机外形,并把它填充为灰色,做为手机的阴影,让手机有立体感
摁快捷键L,然后摁住alt+shift,不要松左手,右手摁住鼠标左键,拉出一个正圆,也就是手机的home键
一个手机的大型就出来了,如果你想要更细致一点,可以再往上面加阴影和手机的其它细节。
其它小物件也差不多,使用快捷键,描边,填充就可以画出很多简单有意思的扁平小物件。
所以,插画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