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折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到了六十大寿,更要觥筹交错地庆贺一番。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但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吃这种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通过中西交流,我们的饮食文化又出现了新的时代特色。如于色、香、味、型外又讲究营养,就是一种时代进步。十大碗八大盘的做法得到了改革,这也是十分可喜的。但是,中华饮食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碰撞中,应该有一个坚固的支点,这样它才能在博采众长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保持不衰的生命力。我觉得,这个支点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特质,也就是中华饮食文化需要探索的基本内涵。因此,对于中华饮食文化基本内涵的考察,不仅有助于饮食文化理论的深化,而且对于中华饮食文化占据世界市场也有着深远的积极意义。我认为,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来廛,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当然,这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些贵族阶层。但是,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
美,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晏氏春秋》中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美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
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
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礼”,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饮食讲究“礼,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三礼”中几科没有一页不曾提到祭祀中的酒和食物。礼指一种秩序和规范。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都体现着“礼”。
我们谈“礼”,不要简单地将它看作一种礼仪,而应该将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礼”的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
精、美、情、礼,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换言之,这四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中华饮食文化这个整体概念。精与美侧重于饮食的形象和品质,而情与礼,则侧重于饮食的心态、习俗和社会功能。但是,它们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唯其“精”,才能有完整的“美”;唯其“美”才能激发“情”;唯有“情”,才能有合科时代风尚的“礼”。四者环环相生、完美统一,便形成中华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我们只有准确是把握“精、美、情、礼”,才能深刻地理解中华饮食文化,因则也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饮食文化。
我觉得社会生活有利于社会稳定的情感文化,应该有伦理道德的教育。还应该有一些个因果教育。对于社会稳定起到比较安定的作用,我认为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一个家庭的稳定,如果一个家庭稳定了,家庭中的成员就不会做有妨碍社会的事。如果一个家庭不稳定,家庭成员的内心就会受到伤害,家庭成员的下一代的内心就会变得扭曲,就会变得扰乱一些个社会的事儿关爱每一个家庭,关爱我们的下一代,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情感,不仅是人类所拥有。小猴子死了,猴子母亲一直把尸体带在身边,直到变成白骨也不愿舍去。狼群中的同伴死了,整个狼群都会哀思,郁郁寡欢很久。小河马受鳄鱼攻击,河边的大象有时会援手救助。在动物界有很多的事例,与动物们每一天的生活中都在表达着情感。情感,并不仅仅是同一个种群内的关系问题,而是所有生命对这个世界的一种描述。
人类的情感并不是唯一的。只是人类的情感更为丰富,复杂。这直接体现了人类社会的丰富与复杂程度。也就是体现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复杂接轨。
从两性的情感关系看,有的情侣像鸳鸯,天鹅,天生一对,不离不弃。有的男女像狼群,按社会等级的先后取得交配权。有的男人像狮王,一人包养很多女人。有的男女如昆虫,疯狂的一夜情。动物界的很多两性关系,都会在人类社会中有所投影。但相反的,没有那一种动物能包含人类社会的所有两性情感关系。
人类社会的复杂情感,最终形成了情感文化。用文字去书写情感,渲染情感,预测情感,规范情感。情感文化只是文化中的一部分。文化,片面的说就是文字化。而文字的描述,严格说应该归属于逻辑。所以情感文化,并不完全是情感。情感文字化,大概的意思就是把情感符号化了。而情感的流动性,就被静态符号所管制了。
情感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凝聚力。和任何文化一样,文化本身是为了凝聚个体。上乘的诗歌作品,也只能接近情感的方式,却并不能继承情感的全部内涵。但情感文化,却比较有效的总结了社会群体的情感现象。最终我们看到,一个社会的情感文化会总结成民族情感文化,地域情感文化,时代情感文化,原始情感文化,本能情感文化。而这些情感文化以文字作品的方式,在不断的影响下一代社会公民的情感模式。这种影响是一种继承,但也会带来很多的偏差。
在旧中国,封建情感文化是个典型。它把个体的情感描述世界的方式给管制起来了。在这种情感文化中,一个个体自由的情感必须遵守很多的伦理道德。只到现在,很多人的情感还很传统,很保守。这实际是用自身的逻辑在压抑情感。或者根本就是情感模式的单一,僵化。而情感的专一,是指对一个对象很感兴趣,很专一。而并不是指情感的表达出现障碍,或者根本就不敢去表达。而封建情感文化的单调性,容易造成情感表达方式的障碍。情感的专一是一种兴趣,而情感模式的危机是不会表达,或者不敢表达。
在今天,虽然封建已经慢慢离我们远去。但与封建逻辑不一样的经济市场逻辑又出现了。经济社会,一样会存在那种管制情感的问题。我们虽然从保守变得开放。但开放之后,我们又发现即便我们开放了,但情感的内涵已经几乎被经济化了。大家虽然都不傻等了,却又感叹彼此靠不住。因为经济市场是无情的。很多人绝望的时候,就疯狂的用钱救赎自己。
我在想,如果一个人用情感描述世界,不再有效。那多余的情感只会让人痛苦。这就好比动物园里的长颈鹿,低下长长的脖子去吃草,很累,很别扭。因为以前的食物,是生长在高高的树枝上。怎么就突然的变了呢?人类同样要面临很多这样怪异的变化。自身的情感都用不上,或者用的很别扭,很累。那这个世界一定是在发生巨变。
现在,我们知道是因为逻辑代替了很多的情感。我们人类依靠情感,建立了庞大的社会。这是情感所不可磨灭的历史。如果,如玛雅预言那样,说我们属于第五太阳纪,是一个拥有情感能力的世纪。那么,玛雅所预言的毁灭,就是对情感能力的抛弃吧。当然,这还只是一个的预言。
逻辑与情感,谁优谁劣?这并不是一个好问题。因为两者的作用,都是为了缔结我们彼此间的关系,缔结我们与自然,与宇宙的关系。所以,我觉得逻辑与情感,都是人类该好好去珍惜的财富。
虽然,有一部分的情感被归结成了伦理道德,情感文化,或者政治情感。但还有一部分情感是比较自由的,艺术情感。艺术,有美术的,音乐的,舞蹈的,影视的,等等。还有一部分对自身身体热爱的情感,成为养身术,健身操。这些都归功于人类的情感能力。
逻辑,其实可以说成是一种高级的情感。也就是一种新时代中所激发出的新的能力。我们与自然,与宇宙的接轨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所以很多的组织问题变得更为复杂。
从哲思开始,到数学,到物理学,到化学,到生物学,到心理学,到社会学,等等的学科。无不是我们在与自然,宇宙,进行一一的对接。我们的这种新情感,所追求的是与未知的世界良好的一一对应。唯一的问题是,这些学科并没有同时的被每一位社会成员所理解与掌握。这样造成了历来的高低贵贱,意见不合,演变成人类社会内部的大浩劫。
这种浩劫,社会的内耗,难道真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必然吗?它所付出的代价是很多个体生命所难以承受的。个体生命又是否因此而显现价值呢?这些矛盾将集中到美学问题的描述里,一种特意的哲思范围。
高级逻辑,固然简洁优美,高效实际。但要遵守的原则与框架,让很多人窒息。低级情趣,虽然能放荡狂欢。但给群体制造的麻烦,又让很多人不屑一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