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考陈情表文言文阅读

会考陈情表文言文阅读,第1张

1 高二古文《陈情表》的翻译

臣子李密陈言: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子小的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家立业。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气少,直到很晚才有了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孤单单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而刘氏很早就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些时候太守逵,推举臣下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秀才。臣下因为没有人照顾我祖母,就都推辞掉了,没有遵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能够去服待太子,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怠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十万火急,刻不容缓。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又不见准许。我是进退维谷,处境十分狼狈。

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老人,尚且还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而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历任郎中和尚书郎,本来图的就是仕途通达,无意以名誉节操来炫耀。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实在卑微到不值一提,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但是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西山落日的样子,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是活不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相濡以沫,正是因为这些我的内心实在是不忍离开祖母而远行。

臣下我今年四十四岁了,祖母今年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企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至诚的心,满足臣下我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求闻达。

李密 名虔,字令伯(224—287年),犍为武阳(今彭山)人。西晋文学家。

李密的祖父李光,曾任朱提太守。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个月就死了父亲,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何氏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李密以孝敬祖母而闻名。据《晋书。李密传》说: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基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然后进献。李密幼时体弱多病,甚好学,师事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氏传》,以文学见长。年轻时,曾任蜀汉尚书郎。晋灭蜀后,征西将军邓艾敬慕他的才能,请他担任主簿。李密以奉养年迈祖母为由,谢绝了邓艾的聘请。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官名)。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家里情况,说明自已无法应诏的原因。这就是著名的《陈情事表》,或称《陈情表》。

《陈情表》辞语恳切,委婉动人。表到朝廷,晋武帝看了,为李密对祖母刘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文中的一些词句如“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直至今天人们还经常引用。

李密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在任温县(今河南温县)令时,政令严明,政绩显著,刚正见称。过去,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苛求供给,当地人民以此为患。李密到任后,中山诸王进过境仍苛求如故。李密以理力争,使诸王过境不敢苛求,为百姓办了件好事。

李密本望到朝廷任职,施展自已的聪明才智,由于朝中无人推荐,最后只做了汉中太守,一年后罢官归田。后病卒,终年六十四岁。

2 《陈情表》古文赏析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陈情表

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书曰:“臣以险衅,……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臣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父亲就去世了。年龄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孤独困苦,便亲自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行走。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缺少兄弟,门庭衰微而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任太守逵,察举臣下为孝廉,后任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优秀人才。臣下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的侍从。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怠慢不敬。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我伏地思量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样子;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不愿停止侍养祖母而远离。 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这样看来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很长,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很短。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能明白知晓的,天地神明,实在也都能明察。希望陛下能怜悯我的诚心,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我怀着像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3 高二语文哪些文言文会考到

屈原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蜀道难 将进酒 客至 齐桓晋文之事 庄暴见孟子 孟子见梁襄王 渡荆门送别 旅夜书怀 咏怀古迹 阁夜 登岳阳楼 陈情表 赤壁赋 逍遥游 滕王阁序 哀江南 闺塾 长亭送别 孔雀东南飞 离骚 关雎 兼葭 君子于役 迢迢牵牛星 短歌行 归园田居 梦游天姥吟留别 琵琶行 六国论 游褒禅山记 伶官传序 石钟山记 过秦论 鸿门宴 兰亭集序 归去来兮辞 师说 阿房宫赋 谏太宗十思疏 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 邹忌讽齐王纳谏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寡人之于国也 劝学。

4 陈情表的文言文

作品原文臣密言:臣以险衅[1],夙遭闵凶[2]。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3];行年四岁,舅夺母志[4]。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5]。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6],晚有儿息[7]。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8],内无应门五尺之僮[9],茕茕孑立[10],形影相吊[11]。而刘夙婴疾病[12],常在床蓐[13],臣侍汤药,未曾废离[14]。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15]。前太守臣逵[16]察臣孝廉[17];后刺史臣荣[18]举臣秀才[19]。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20],寻蒙国恩[21],除臣洗马[22]。

猥以微贱[23],当侍东宫[24],非臣陨首所能上报[25]。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26],责臣逋慢[27];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28],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29],欲苟顺私情[30],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31],凡在故老[32],犹蒙矜育[33],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34],历职郎署[35],本图宦达,不矜名节[36]。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37],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38]。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39],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40],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41],皇天后土[42],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43],听臣微志[44],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45]。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46],谨拜表以闻。

注释[1]险衅(xìn信):灾难祸患。指命运坎坷。

[2]夙:早。这里指幼年时。

闵凶:忧患。[3]背:背弃。

指死亡。[4]舅夺母志:指由于舅父的意志侵夺了李密母亲守节的志向。

[5]成立:长大成人。[6]祚(zuò作):福泽。

[7]儿息:儿子。[8]期功强近之亲:指比较亲近的亲戚。

古代丧礼制度以亲属关系的亲疏规定服丧时间的长短,服丧一年称“期”,九月称“大功”,五月称“小功”。[9]应门五尺之僮:指照管客来开门等事的小童。

[10]茕(qióng穷)茕孑(jié结)立:生活孤单无靠。[11]吊:安慰。

[12]婴:纠缠。[13]蓐(rù入):通“褥”,褥子。

[14]废离:废养而远离。[15]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

[16]太守:郡的地方长官。[17]察:考察。

这里是推举的意思。孝廉:当时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孝”指孝顺父母,“廉”指品行廉洁。

[18]刺史:州的地方长官。[19]秀才:当时地方推举优秀人才的一种科目,由州推举,与后来经过考试的秀才不同。

[20]拜:授官。郎中:官名。

晋时各部有郎中。[21]寻:不久。

[22]除:任命官职。洗马:官名。

太子的属官,在宫中服役,掌管图书。[23]猥:辱。

自谦之词。[24]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

这里指太子。[25]陨(yǔn允)首:丧命。

[26]切峻:急切严厉。[27]逋慢:回避怠慢。

[28]州司:州官。[29]日笃:日益沉重。

[30]苟顺:姑且迁就。[31]伏惟:旧时奏疏、书信中下级对上级常用的敬语。

[32]故老:遗老。[33]矜育:怜惜抚育。

[34]伪朝:指蜀汉。[35]历职郎署:指曾在蜀汉官署中担任过郎官职务。

[36]矜:矜持爱惜。[37]宠命:恩命。

指拜郎中、洗马等官职。优渥(wò握):优厚。

[38]区区:形容感情恳切。[39]陛下:对帝王的尊称。

[40]乌鸟私情:相传乌鸦能反哺,所以常用来比喻子女对父母的孝养之情。[41]二州:指益州和梁州。

益州治所在今四川省成都市,梁州治所在今陕西省勉县东,二州区域大致相当于蜀汉所统辖的范围。牧伯:刺史。

上古一州的长官称牧,又称方伯,所以后代以牧伯称刺史。[42]皇天后土:犹言天地神明。

[43]愚诚:愚拙的至诚之心。[44]听:听许,同意。

[45]结草:据《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晋国大夫魏武子临死的时候,嘱咐他的儿子魏颗,把他的遗妾杀死以后殉葬。魏颗没有照他父亲说的话做。

后来魏颗跟秦国的杜回作战,看见一个老人把草打了结把杜回绊倒,杜回因此被擒。到了晚上,魏颗梦见结草的老人,他自称是没有被杀死的魏武子遗妾的父亲。

后来就把“结草”用来作为报答恩人心愿的表示。[46]犬马:作者自比,表示歉卑。

译文臣子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小时候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父逼母亲改嫁。

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行走。

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什么兄弟,门庭衰微而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

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

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

前任太守逵,考察后推举臣下为孝廉,后任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优秀人才。臣下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

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

5 《陈情表》的文言文翻译

原文 臣密言: 臣以险衅(xi n),夙(su)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xian)兄弟,门衰祚(zuo)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j i)功强(qiang)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qiong qiong)孑(jie)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剌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xian)马。猥(谦词)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bu) 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jin)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o),宠命优渥(wo),岂敢盘桓(h uan),有所希翼。但以刘日薄西山,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呼吸微弱,生命已是危险短暂,早晨不能预料晚上。我没有祖母,无法活到今天;祖母没有我,无法来了结余生。

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因此我一心一意不忍弃她而远行。翻译 臣李密上奏; 我因为命运坎坷,幼时就遭遇不幸。

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抛下我去了;过了四年,舅舅强迫我母亲改嫁。祖母刘氏可怜我孤单体弱,亲自抚养我。

我幼年时身体多病,九岁还不能走路,孤苦伶仃,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伯,又没有兄弟,门庭冷落,福分浅薄,年纪很大才有了儿子。

外面没有关系较近的亲戚,家里没有照应门户的僮仆。孤孤单单,无依无靠,只有自己的影子相伴相慰。

而祖母早就缠绕着疾病,经常卧床不起。我侍奉汤药,不 曾停止和离开过。

等到侍奉圣明的当朝,我沐浴在清明的教化之中。前些时候有太守臣子逵,访察并推举我为孝廉;后来剌史臣荣举荐我为秀才。

我因为侍奉祖母无人,辞谢没去就职。皇上的诏书特地下达,授予我郎中的官职,不久又蒙朝廷赐国恩,任命我洗马的职务。

我凭着微贱的身份,居然担当侍奉东宫太子的职务,这不是我掉脑袋所能报答的。我用表章上奏,辞谢不去就职。

现在诏书急切严厉,责备我逃避职守,轻慢皇命;郡县长官逼迫我,催我上路;州官也上门来催,比星火还急。我想遵奉诏书赶快上任,但祖母的病一天比一天加重;而想暂且曲从个人私情,却申诉又得不到许可。

我的处境,实在是狼狈不堪。 我恭敬想,圣明的朝代用孝道来治理天下,凡是故臣遗老,尚且受到怜悯供养,何况我孤单困苦,特别是更严重。

况且我年轻时在伪朝蜀国的郎署里做过官,本来希望官职显达,并不敢炫耀什么名声气节。现在我是一个亡国的卑贱俘虏,最低微最鄙陋,过分地蒙受皇帝提拔,恩宠如此优厚,哪里敢犹疑,另有什么企望呢?只是因为祖母好像太阳迫近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我李密今年四十四岁,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了。这样看来,我尽臣子的节操为陛下服务的日子还长。

而报答祖母的日子却很短了。乌鸦尚有反哺的私情,恳求皇上让我为祖母养老送终。

我的辛酸苦楚,不只蜀地的人士和二州的剌史所看见、明了,连天地神灵也确实都看得清楚。希望陛下怜悯我愚拙的诚心,听从我微小的心愿,或许祖母可以侥幸,确保了结她的余年。

我活着会拼命效劳,死后也要结草报恩。我满怀犬马恐惧之情,恭恭敬敬地呈上这份陈情表让皇上知道。

赏析 这篇文章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主旨是为了奉养祖母而请求批准他不任官职。

文中叙述了作者幼年的不幸遭遇、家庭的种种困境和祖母对自己准他不任官职。文中叙述了作者幼年的不幸遭遇、家庭的种种困境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委婉地说明了自己多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既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本文自始至终以“孝”字贯穿全篇,这同当时晋武帝以“孝”作为治理天下的纲领十分吻合,所以这篇奏表深深地打动了武帝,不仅同意了他的请求,而且赐给他奴婢二人,还让郡县供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本文排偶句的运用极有特色,不仅音韵和谐,节奏鲜明,简洁练达,生动形象,而且感情真挚,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例如“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将祖母危在旦夕,自己不忍废离的深情形容得淋漓尽致;“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通过对比,既突出了李密进退两难的无奈,。

6 高中语文的会考 要求哪些文言文是必背的

2012年会考高中生必背古诗文

1 氓 《诗经》

2 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岂余心之可惩) 屈原

3 短歌行 曹操

4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5 蜀道难 李白

6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7 咏怀古迹 (其三) 杜甫

8 登高 杜甫

9 琵琶行 白居易

10锦瑟 李商隐

11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

12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1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14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

15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16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1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18寡人之于国也(全文) 《孟子》

19劝学(全文) 《荀子》

20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一段) 《战国策》

21廉颇蔺相如列传(负荆请罪部分) 司马迁

22过秦论(后三段) 贾谊

23陈情表(全文) 李密

24归去来兮辞并序(全文) 陶渊明

25兰亭集序(全文) 王羲之

26滕王阁序(2-3段) 王勃

27游褒禅山记(第三段) 王安石

28赤壁赋(全文) 苏轼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决绝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陶渊明人生的理想和追求,其生命观、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等体现了他的生命哲学。

 一、高洁品格的人生追求

 陶渊明出生书香之门,从小接受的是正统的儒家思想教育,曾祖陶侃曾因战功而被任为太尉,祖父陶茂、父亲陶敏都担任过相当于地方太守的职务,少年时代的陶渊明习武也习文。在这样家庭坏境的熏陶下,陶渊明年轻时就胸怀“大济苍生”之志,决意不肯老死穷庐,也曾多方谋求一种实现“猛志”的途径。在东晋灭亡刘裕称王时,陶渊明被荐为彭泽县令,他积极致力于政务,关心民生疾苦,有“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但当时社会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阻碍了他的仕途发展。所以,他五次出仕,也只任过祭酒、参军、县令等一些小职,前后十三年时间大部分在家赋闲。这样的勉强出仕不仅对他的大志无济于事,反而使他见识了官场的龌龊和阴暗,充分加深了他“深愧平生之志”的生命悲剧意识。他在《归去来兮辞》中说:“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陶渊明的离官归田,没有任何被胁迫的成分,完全是出于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所以,他为自己“实迷途其未远”的现实而庆幸,更为有“知来者之可追”的未来理想而欣喜。

 其实,陶渊明的出仕除了为实现其少年大志之外,还有迫不得已的苦衷。他在《归去来兮辞》中道出了个中缘由:“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由此可见,陶渊明多次出仕与贫苦家境有关,做官不是出自施展政治抱负的内在要求,而是为了糊口。但陶渊明不容自己的气节沾上半点污秽,他在序中感叹:“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他觉得奔走仕途完全是为口腹自役,心灵的折磨比饥冻之苦更切,沉浮宦海以曲从人事,既扭曲了自己内在的本性,也远离了自己喜好的外在自然。义熙元年归隐时,陶渊明的家境并非十分富庶。归隐之初,尚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加上刚刚去职,有一定薪俸结余,尚无生计之虞。归隐数载,生活的种种不幸渐次袭来,陶渊明沦为“君子固穷”的一介寒士。

 封建时代,像陶渊明这样耐得住寂寞、潦倒,耐得住贫苦的士人,实在屈指可数。归隐之后,陶渊明的仕途之路并未断绝,故交之中,也不乏达官贵人。陶渊明之可贵在于,即使贫病交加,也无出仕之念;即使处境困厄,也不攀附权贵。冯契先生说过:“真正有价值的人格是自由的人格。”士人人格的自由和独立与皇权的专制与跋扈是水火不相容的,特别是在士阶层失去坚强的思想信仰和精神支柱的魏晋时期,能够始终如一保持自己的本性真情就更加不容易。

 文中提到的孤松、秋菊、白云、归鸟,无不带有某种象征意义。陶渊明诗中喜欢用松树和菊花的形象,是因为别的草木一阵秋风过去就变黄了,别的花一阵秋风过去就零落了,但是松树永远是绿的,菊花仍在开放。在寒冷的风霜之中,松树和菊花可以不屈服、不零落,有一种不改变的品格。白云任风来风去,自由飘荡,无所系羁。白云的美是一种自然的美、自由的美,陶渊明以此来象征自己如白云一样的淡泊清静、自在高远的志趣和追求。归鸟的形象也是陶渊明常用的,但他所要写出来的决不是外在的生活现实,而是包含了自己一份幽微深细的内心情感在里面。他在《归去来兮辞》里说:“鸟倦飞而知还。”意思是说倦飞的鸟儿也知道飞回巢中,而自己也应像鸟儿一样回到自己喜欢的生活环境中,远离污浊的官场。陶渊明所向往的是“桃花源”式的理想小农社会,这才是他的精神家园。在这里,陶渊明可以远离尘嚣,远离政治,能够寻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上安宁的净土。

 二、安逸恬淡的人生趣味

 作为田园诗派代表人物的陶渊明皈依自然是天性的膨胀,故而回家心情急切而舒畅,和着“舟摇摇以轻�,风飘飘而吹衣”的节拍,“问征人”、“恨晨光”,实在亲切感人。

 “有酒盈樽”是陶渊明的心愿。苏轼说“渊明之诗,篇篇有酒”,虽然不失夸张,但是陶渊明题为“饮酒”的组诗就有二十首之多,却是事实。他归隐后第一件乐事应该也是“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斟满一杯酒,自饮自酌,那份悠然、那份闲情、那份沉醉,都是陶渊明追慕已久的个性释放。陶渊明之饮,一在遗世忘忧,一在自得意足。酒能给人以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快感,使人陶陶然忘却世俗之累,挣脱人生的羁绊,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琴书之乐使得陶渊明作为文人雅士更具有一种别致的浪漫情怀。陶渊明自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与书置于同等地位的是音乐:“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有琴有书,载弹载咏。”陶渊明推崇琴乐琴风,是在返朴归真、怡然自得的生活中体会到的隐士情趣,是诗人摆脱官场压抑生活的束缚后所得的身心之乐。

 随着陶渊明隐居在家,天伦之乐也随之成为他清淡人生的寄托。陶渊明直奔家门时,温情满怀的或许就是“僮仆欢迎,稚子候门”的真诚场景,其坦率天然的人性美熠耀着屋宇,有了这样的深情厚意,官场的那种曲意逢迎、装腔作势就显得可鄙可憎了。他厌恶伪,所以他崇尚真。他同妻子和睦相处,同兄妹情真意笃,同邻里友好往来,无不处处体现着他的真,甚至他醉酒之后扔下他人扬长而去和贫困无奈去乞食,都不失为自己的真情流露。真是善的基础,有了真,才会有善。所以,他下决心“息交绝游”,完完全全地把自己放置在这温暖的窠臼里,尽享“悦亲戚之情话”的缠绵。

 春天到了,他和农人一起去从事劳作,从中体验到劳动的乐趣,甚至是一种别样的浪漫情调。他诗化了劳动情景:“或命巾车,或棹孤舟。”这里我们寻不到诗人半点苦恼的踪迹,出去劳作的荷锄担物在诗人笔下仿佛神仙游历佳山胜水一般悠闲。《归去来兮辞》中也写到:“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这里陶渊明把欣赏良辰美景与参加除草培苗的农业劳动相提并论,可以见出诗人对从事辛苦劳作能使自己精神上获得欣慰的兴奋之情,也可以从中发现诗人精神境界上的与众不同的超脱。陶渊明笃信儒家思想,但他又敢于冲破孔孟儒家鄙视劳动的思想樊篱,亲自参加劳动,尽情讴歌劳动,这对当时文人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壮举。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诗人陶醉林泉,寄意山川,寻幽探胜,以自然景观为依归,以山川草木为友朋,以鸟兽虫鱼为侣伴。大自然鲜活无比,生生不息,让诗人感动。物换星移,四季更替,万木的欣欣向荣,源泉的涓涓流淌,激起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由衷礼赞,一如王羲之所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诗人生活之安逸、闲适,心境之平和、恬淡,真实地反映出诗人对自由自在、适性逍遥的审美趣味的执著追求。

 三、委运任化的人生态度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陶渊明对生死问题完全持坦然态度,他既知道“吾生也有涯”,也明白自己“有生必有死”的结局。正因为他强烈地意识到生命不可重复,他才决心从庸庸碌碌的世俗沉沦中抽身而出,进行自我筹划和自我完善,努力实现自己潜在的无限可能性。这是窥探陶渊明心态不能忽略的一点。

 陶渊明清醒地认识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也并不曾有人长生不老。《归去来兮辞》说得最为明白不过:“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陶渊明认识到既然不可能有彼岸的“帝乡”,那就应该在此岸现世确立生命的价值。同样,既然不能再值“此生”,那么“不失此生”也就成了其生命意义的建构和生命价值的确立这两者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人应当顺应自然,在“自然”这一波涛起伏的大海中随流飘荡,不为之喜亦不因之惧。

 在《己酉岁九月九日》中诗人作了总结:“万物相寻异,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念之心中焦。”自然界的运行前连后续,永不断绝,而人生于世,辛苦劳顿,最终又必然走向死亡。在陶渊明看来,人虽为万物之灵,却难以逃脱死亡。面对永恒流转的宇宙和转瞬即逝的人生,陶渊明心中那“羡天地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感慨油然而生。他甚至表示,要抛弃功名、无视穷达,以“为乐”的态度来度过人生。陶渊明为了消弭死亡所预加的巨大痛苦,他采取了委运任化的宿命态度,知其不可为而安之若命。他以平静理智超然旷达的心态看待生死,其可贵之处在于完全摆脱了生死的纠缠与困扰。他看重有限的生命,努力完善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陶渊明毅然辞彭泽令归去,正是为着完美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正是因为具有委运任化这种人生哲学,才使陶渊明对天地万物齐以达观,对世间纷扰无动于衷,对艺术世界执著追寻,也才有陶渊明式的独到的审美发现。

 陶渊明经过执著不倦的探寻,在一片纷乱的社会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家园,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本根,这便是良辰游赏、农忙耕耘、登高长啸、临水赋诗的田园生活。充满明媚阳光、新鲜空气的乡村,是疲于奔劳、厌倦官场、烦于俗礼的陶渊明由衷向往、全神栖息的绿草地。陶渊明要让自己个体生命融入自然的运化中,而作出“纵浪大化中”“复得返自然”这一生命决断的真正动因,恰是诗人领悟了生命的奥义之后,想让有限的生命实现超越,获得一种无限状态,从而最终达到自身与天地合一的目的。

 陶渊明在乱世中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处世之路,既保全了性命,又使自己获得了精神上的超脱,不为外物所累,实现了淡泊人生而又超越功利的人生境界。林语堂在《人生盛宴》中说:“陶渊明代表中国文化一种奇怪的特质,这种质就是由肉的专一和灵的傲慢的奇怪的混合,就是不流于灵欲的精神生活和不流于的物质生活的奇怪混合,在这种混合中感官和心灵是和谐相处的。”陶渊明的这种态度在帮助人们恢复内心平衡方面具有一定作用,尤其在动乱之世,它成为许多士人心中的人格范式。

 [作者通联:湖北黄梅第五高级中学]

根据我校语文学科“版块化教学”的研究理念,我以“初高中语文文言文板块教学”为例,从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差异、初高中语文教材各自的编排特点、初高中各个学段的实际学情特点、初高中各学段能力培养层级目标、初高中语文教材拉通重排设想等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

一、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差异

初高中语文教育对文言文板块的目标是什么?有什么差异?这是判断学生现阶段语文文言文学习水平的主要依据,也是我们完成初高中衔接,顺利进行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依据。我在研读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后,发现它们有以下差异:

初中《课标》要求“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而高中《课标》中明确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可见,高中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要求明显增强。

初中《课标》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而高中《课标》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对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察借助语感和必要的文言常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是否热爱和有兴趣,在文言文阅读中能否有意识地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评价要有助于学生确立古为今用的意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除此之外,传统文化方面,初中《课标》有“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而高中《课标》明确提出“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

二、初高中文言文版块教材编排特点

(一)初中文言文版块教材编排特点

七上

七下

八上

第一单元

1《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第二单元

1《〈世说新语〉二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行

2《木兰诗》

第三单元

2《〈论语〉十二章》

3《卖油翁》/欧阳修

1《三峡》

2《短文两篇》

与谢中书书/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3《与朱元思书》

第四单元

3《诫子书》/诸葛亮

4《短文两篇》陋室铭/刘禹锡

爱莲说/周敦颐

第五单元

4狼/蒲松龄

第六单元

5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

杞人忧天/《列子》

5《河中石兽》/纪昀

4《孟子》二章

5《愚公移山》

6《周亚夫军细柳》

(部编教材七上、七下、八上文言文分布表)

1七年级文白混编,八年级每册集中安排两个单元。

这是根据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加大文言比重,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2、选文注重适用性、审美性、时代性。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所选的文言文比旧教材更浅显,符合初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贴近生活,反映时代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和信心。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增加的四篇课文中,所说的道理相对明白易懂。第一单元不设文言文,只安排简单的《古代诗歌四首》于小学相衔接。第二单元《〈世说新语〉二则》情节简单,文字短浅,明白易懂,是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借助注释基本可以疏通文意,消除学习文言文的畏惧感,实现课标中“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诫子书”虽然也是一篇议论性的文章,但语句优美,句式整齐中富有变化,读来朗朗上口,可读性强,学生很容易就能读懂字面意思。学生也可联系生活经验去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和文章的思想内涵。《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都是把道理隐含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偏重感性的体验,学生易于理解。

3、知识点呈现由易到难,层级递进,能力要求逐渐加大,每篇课文与该单元的人文主题也更契合。

新教材中各种学习目标的设置是循序渐进的,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世说新语〉二则》是初中阶段第一篇正式的文言文,教学时要求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并结合注释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的语言差别。《〈论语〉十二章》要求学生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其与现代文的不同特点,掌握一些简单的文言句式和重点词语。《狼》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词语和句式,理解词类活用。《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要求学生注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方面的实词积累。总之,各篇目的学习要求按单元层级加深,古文知识点逐渐增多,能力要求逐渐加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相比较而言,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课文与各单元的人文主题更契合。比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人生意义与价值,《诫子书》是劝勉学生勤学立志,修身养性。第六单元的主题是想象,引导学生换一种眼光看世界,《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这两篇寓言就极富想象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部编教材中文言文课文的选编充分体现了“人文精神的熏陶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双线索巧妙结合”,做到了“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4、选文注重经典性、生活性。

文言文回归经典,加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同时又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新教材中的文言文都出自经典的古代文化典籍,如《世说新语》《聊斋志异》《列子》《吕氏春秋》等。诸葛亮本身就是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人物,他的《诫子书》中的观念源于中国传统思想。学习这样的美文,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有很大帮助。学习这样的课文能够对学生的现实生活产生启迪。这在课后习题中也有所体现。比如,七年级上册中《〈世说新语〉二则》两个故事都是讲述古代儿童的聪慧,能让人感受到魏晋世族家庭的文化修养和情趣。课后思考探究第二题为:“把大雪纷飞的情景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谢安认为哪个比喻更好?你有不同看法吗?”其中“谢安认为哪个比喻更好?”是引导学生对课文内涵进行理解;“你有不同看法吗?”是让学生参与到课文中去,让他们调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去解答这个问题。

再例如,类似“从《穿井得一人》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生活中为获得真知真见,避免道听途说,应该怎么做?与同学讨论一下”“《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后生可畏’‘当仁不让’等。你还知道哪些?课外搜集一些,与同学分享”等主观性强的问题还有不少,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的特点。

5、选文注重课内到课外的阅读延伸

部编教材注重学生阅读能力与阅读兴趣的培养,构建了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强调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文言文篇目的编排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主要以课后习题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知识拓展。

例如七年级上册中《〈世说新语〉二则》课后积累拓展第五题设置为:“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像《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尊君’与‘家君’,前者尊称对方的父亲,后者谦称自己的父亲。下面的表格中列出了一些古代常见的敬辞和谦辞,其中有一些尊称和谦称。读一读,说说它们分别用于指称谁。”新教材在题干中就直接指出“谦称”和“尊称”,对“尊君”和“家君”作了清楚的解释,并把这一问题单独列出放在“积累拓展”中,紧接着补白“古代常见的敬辞和谦辞”这一知识点,重在课内外知识的衔接,提高学生文化修养,更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方便学生课后自学。训练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

还有,例如,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中课后习题直接让学生课外搜集现代汉语中与《论语》相关的成语,并与同学分享,训练意图明确,不但要求学生掌握课内的知识,还要求通过查找搜集,体会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延续,同时积累词语。

(二)高中文言文版块教材编排特点

必修1

必修2

必修3

必修4

必修5

古代记叙文

烛之武退秦师

鸿门宴

荆轲刺秦王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兰亭集序

赤壁赋

游褒禅山记

古代议论性散文

寡人之于国也

劝学

过秦论

师说

古代人物传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苏武传

张衡传

古代抒情散文

归去来兮辞

滕王阁序

逍遥游

陈情表

(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文言文分布表)

1突出文章体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按照文体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古代记叙文”、“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古代议论性散文”、“古代人物传记”、“古代抒情散文”。将其分置五册教材,每册教材一个单元,每个单元三或四篇文言文。可见教材编写注重文章的体例。

2、选文多出于正史

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有史传类文言文6篇:《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均为《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和《后汉书》这些正史中的人物传记。这些传记中的传主或以政绩、或以品德、或以才干而名垂青史。教材选择这些文言文文本内容必然有其特殊的原因。我国历史悠久、史学资料浩如烟海,且历代统治者对这些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历史典籍尤其重视。这些历史典籍是历史的结晶,浓缩了历代文化的精华,通过阅读这些典籍来反思历史、审视自我,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安邦、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的目的。新版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有史传类文言文6篇均出于正史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以史为鉴”的意识与古于今、于国于民都是永恒的。选文的目的就是要我们镌刻下历史记忆、汲取文化智慧精华、弘扬光大传统文化。

3、 选文重在突出正面历史人物的历史业绩及历史作用

选文中传主多为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侠义之士、赤胆忠臣等。古代人物传记一般简单介绍传主的生平,重点笔墨描写他们的几件突出事迹来反映传主以顾全大局、不拘小节、扶危济困、赤胆忠心、为官清廉、博学多才、体恤百姓、忠君爱国、机智勇敢等优秀的品质。如《张衡传》突出了传主在文学、自然科学及政治方面的成就,重点描写了地动仪的构造及工作原理和张衡科学成就以及谨慎性格、政治才干。又如《苏武传》记载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19年,但在种种威逼利诱下始终没有屈服投降而最终归国的感人故事。这一故事,不仅表现了苏武的“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高尚气节,更高赞扬了苏武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具有感人肺腑、荡气回肠的力量,更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4、 选文有史学和文学方面的双重价值

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传记突出体现了史传类文言文在史学和文学上的特殊性,所选文章真实性与文学性均有其独特价值。以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为例,此篇文章在史学上反映出春秋时期诸侯逐鹿中原,中原小国在大国夹缝中艰难生存的历史状况。同时此文中对烛之武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的个性化的语言极富游说辩说艺术的感染力,更能扣动读者的心弦。这篇文章兼具史学的真实性和文学的艺术性,不仅具有记事的作用,还有文学欣赏的功能。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文有史学和文学方面的双重价值,这类文章不仅能够吸引学生通过学习这种文体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思考人生,接受文学艺术审美的熏陶、净化心灵、提高修养。

5、 选文侧重儒家传统文化

史传类文言文教材选文时间跨度大,这些选文无不是古代文学遗产中的精华,其中更是沉淀着丰厚的儒家传统文化。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表现出来的“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爱国主义和以和为贵的儒家传统美德;又如《荆柯刺秦王》所体现的“匹夫之死,有重于社稷”的责任意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再如《苏武传》中苏武表现出的不辱使命、忠君爱国的高贵品质。当然,儒家传统文化中也存在一些糟粕的东西,必须加以否定。《荆柯刺秦王》《苏武传》中惟君是忠的“愚君”观念在在很长的历史中曾禁锢着人们的思想,要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分析。

三、初高中各个学段的实际学情特点

1初中学段的实际学情特点

初一年级:

(1)对初中语文学习充满期待,求知欲强;顺从老师;

(2)适应能力差,学习方法跟不上初中学习的步伐;

(3)语文学习兴趣不高,不爱阅读;

(4)没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5)语文基础薄弱,两极分化现象较严重;

(6)对生活的感悟、观察欠缺。

2、初二年级:

(1)语文学习兴趣时高时低,成绩忽好忽坏;

(2)对家长及教师的态度由初一的顺从与崇拜到有了批判审视,有拒绝心理。往往因一件小事会影响到其对人对事的情感态度。

(3)自尊心增强,成绩分化严重,部分学生存在自卑心理;

(4) 知识量增大,学习任务加重,对思维能力的要求逐渐明显。思维比死学更重要;

(5)语文学习的自主预习习惯、倾听习惯、展示习惯等仍需规范;

(6)仍要进一步加强学生思维的培养。

3、初三年级:

(1)知识不系统;

(2)目标不明确;计划性不强;

(3)语文知识储备欠缺较多,但表现各异;

(4)时间安排不合理,学习心理不紧迫,偏理轻文很严重;

(5)语文学习不得方法。个别学生厌学情绪严重。

(二)高中学段的实际学情特点

1、高一年级:

(1)部分学生沿用初中学习方法,造成不能很快的适应高中的学习;

(2)对汉语的语法极其陌生;

(3)好高骛远,对课本的重视度不够;

(4)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强,执行力也较强,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2、高二年级:

(1)缺少兴趣,畏学厌学,普遍怀着“文言无用论”的心态;

(2)知识薄弱,能力不强,缺乏良好的文言学习习惯。

3、高三年级:

(1)知识贮备不够,片面追求成绩,缺乏课外知识积累;

(2)学习习惯不规范;

(3)学业压力大,语文学习兴趣下降,自信心不足。

四、初高中各学段能力培养层级目标

1、初中文言文各学段能力培养层级目标

初一年级:初步培养学生浅显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初二年级: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分析整合能力。

初三年级:继续开展文言文的思维性教学,以此为突破,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的应用能力。

2、高中文言文各学段能力培养层级目标

1级:理解重点字词含义的能力。

2级: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3级:把握核心人物形象的能力

4级:理解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5级:翻译疏通重难句段的能力

初高中教材文言文拉通重排的结果

(一)教材整合的整体思路

1、整合内容。

部编教材文言文七年级上下两册、八年级上册、高中人教版文言文必修一至必修五。

2、整合的基本原则。

①以课标为纲,以教材为源:初、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教材整合的依据,在深刻理解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基本理念的基础上,依据初高中语文教材设置的逻辑体系,把握语文学科本质、学科知识和能力体系,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开放性、多样性,实践性、应用性,探究性、创造性的特点。

②以学生为根本,以育人为目标:教材整合的归宿和落脚点都是学生,依据初、高中阶段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水平、学习状况、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兴趣差异,体现学生的志趣爱好、发展方向,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目标。让学生通过阅读、体验、感受和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帮助每个学生拥有听说读写能力修养、学识修养、人格修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3、教材整合设想。

依据初、高中语文课程目标,通过大单元主题整合的方式,打破初中、高中文言文的限制,真正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着眼于学生精神的成长。整合后的大单元,选取不同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示丰富的人文内涵,配合读本的拓展阅读,加深、拓宽学生对同一主题的深刻理解。通过主题单元体现“阅读与鉴赏”的目标和内容,最终达到育人的目标。

(二)教材整合的具体方案

第一阶段:兴趣培养  学情调动(首)

(从文言文与影视剧的关系出发,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求知欲)

(1)**《花木兰》———《木兰诗》

(2)歌曲《愚公移山》———《愚公移山》

(3)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节选———《廉颇蔺相如传》

2、第二阶段:感知形象  体悟感情

(1)史传文学(人象)

《烛之武退秦师》(君王形象)(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君王形象)(必修一)

《鸿门宴》(君王形象)(必修一)

《苏武传》(必修四)

《张衡传》(必修4)

(2)唐宋八大家散文(景象)

《游褒禅山记》(必修二)

《赤壁赋》(必修二)

《过秦论》(必修三)

《师说》(必修三)

(3)诸子散文

《〈论语〉十二章》(七上)

《劝学》(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必修三)

《逍遥游》(必修五)

第三阶段:探知手法,赏析技巧(明确怎么写)(30首)

(1)

4、第四阶段:赏析语言,借鉴特色(明确怎么写)

(1)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陈情表》(必修五)

(2)写景、抒情自然融合

《滕王阁序》(必修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423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