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丨《钢琴家》生命千疮百孔,也要坚强活着

观影丨《钢琴家》生命千疮百孔,也要坚强活着,第1张

      原本是准备看《海上钢琴师》的,结果不留神看成了《钢琴家》,这次的阴差阳错,竟然让我心灵经受了一次洗礼。我没有经历过战火纷飞,从一个钢琴家的视角,有幸目睹了战乱中人类的悲欢离合,和平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当珍惜。

      作为一名天才的作曲家兼钢琴家,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在纳粹占领前还坚持在电台做现场演奏。然而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里,他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不得不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在这里,即便所有热爱的东西都不得不放弃的时候,他仍旧顽强的活着。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他的勇气为他赢得了丰厚的回报,在大家的帮助下他又找到了自己衷心热爱的艺术。

      在那段让人恐慌的时期,纳粹颁布了一系列针对犹太人的不公正法令,留在家中存放的现金不得超过2000波币,犹太人必须佩戴臂章作为身份标识等,甚至连咖啡馆都禁止犹太人进入。活着真的还不如一条狗,走到哪里都会被人欺负,还不能够反抗。反抗有什么用呢?反抗就有一线生机,即使是死去也是有尊严的死去。但大多数人只是普通的老百姓,习惯了逆来顺受。那群坏人闯进犹太人的住处,把一个老人世直接从阳台上推下去,当场毙命。一个妇人,只是轻声地问了一句,你要把我们带去哪?就被一枪解决,小孩子因为钻出墙去找吃的,被活活打死。没有一个人敢去阻拦,都躲在屋子里不敢出声,也没有一个人敢走到死去妇人跟前,害怕被牵连,也没有一个人去救助孩子,为了自己生存。

      犹太人被转移到广场,有人被处决,有人绝望痛哭,有人恳求救救孩子,有人寻找走失的亲人,有人猜测他们将被送往集中营,犹太人应该联合起来反抗,可一群老弱病残,反抗什么呢?死亡随时可能降临在自己头上,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不知道还要经历多长时间。在这个广场上,钢琴家和家人们在这里等候未知的命运,一个小男孩穿过人群,朝他们的方向走来,他是在卖糖,父亲把全家的零钱凑在一起,买了一块卡拉梅尔奶油糖,父亲用小刀把它分成六份,那是全家在一起吃的最后一顿饭。这一段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好好地一家人,最后只有钢琴家一个人活了下来。

      躲在朋友安排的藏身之处,屋里放着一架钢琴,席皮尔曼只能把手凌空放置在琴键上,用自己的心去弹奏,不敢发出声响。昔日繁华的街区早已变成了瓦砾废墟,宛若一座鬼城。钢琴家高兴的得到了工作证,却救不了家人,找到了居所,看到了钢琴,却不能弹奏,这种无赖的苦笑才能让人难忘。

      我们跟随着钢琴家穿越到了二战中的波兰,以他的视角见证了一次次的屠杀、逃亡、反抗和希望。没有人能真正看到这场人类浩劫的全貌,个体视角比全局视角更加真实,更能还原人的感受。战争对于一个人所带来的痛苦和创伤,该影片没有刻意的去渲染痛苦,放大感情,用了一种最冷静的,最不带情绪的叙述手法来讲述。整部**充满着压抑,唯一的情绪爆发就是**最后的钢琴曲响起,钢琴是**里的重要意向,它见证了钢琴家的悲欢离合,生死起落,是被迫沉默的钢琴家宣泄情绪,发表自我的唯一方式,也是**积累了两个小时的压抑恐怖,唯一的释放出口。

      钢琴家能活下来,军官功不可没,因为对于钢琴的热爱,两个人产生了情感共鸣,谁都不喜欢这场战争,这个军官也是如此。军官救了钢琴家,钢琴家最后却没能把军官救下,死去的军官,也救过很多犹太人,像魔鬼一样的纳粹也存在着一丝人性。从个体来看,人性是复杂的,天使和魔鬼是可以共存的,现实当中,纳粹军官战前是一名教师,有五个孩子和美满的家庭,他从不赞同纳粹的反犹主义和对外侵略,迫于生存,他也被战争机械裹挟,他曾在日记中写下我们犯了不可饶恕的罪孽,不配被可怜,更不值得被原谅。

      我们能有现在幸福的生活,真的很感谢伟大的祖国,正是因为有强大力量的保护,才没有人敢欺负我们,致敬革命先辈们,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了坚不可摧的城墙。历史不能遗忘,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使命,即使生命千疮百孔,我们也要坚强的活着,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再多的苦难也只是我们的垫脚石,只会让我们站得越来越高,走得越来越稳。

                  ——文/紫青 2022/5/20

**中一些个人较喜欢的经典语录:

#二年级# 导语作文是另一种方式的与人交流,在倾诉中宣泄情感,陶冶性情,平静心灵,还可以获得精神上的收获,写作能让作者获得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这种感受是作者写作中的收获。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二年级关于弹钢琴的作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关于弹钢琴的作文

 紧张的期末考结束的了,一个快乐的寒假到来了,弹钢琴成了我每天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事,成了我的乐趣中不可分割的一件事。

 记得我第一次学钢琴的时候,钢琴老师曾经对我说过,学钢琴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要有耐心。可是我认为弹钢琴并不枯燥,因为我觉得弹钢琴能够调节我的心情,让我的生活变得丰富,所以我喜欢弹钢琴,把弹钢琴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情。

 这次期末考,我考得差极了。寒假里爸爸总是让我看书写字,不许我看电视。原来的寒假里,我总是睡懒觉,看电视。可是现在我觉得特别得枯燥,于是,我就把我的那些烦恼发泄在弹钢琴上,使我自己觉得非常快乐。平时,我不怎么长时间地弹钢琴,现在,我觉得弹钢琴要比看书写字快乐多了。渐渐的,我弹钢琴的时间要比以往长多了,弹那些歌曲也变得熟能生巧了,我也能够听到一些优美的歌曲了。有的时候我觉得太无聊了,我就会去弹钢琴。有一次,家里一个人也没有,只剩下我孤孤单单的一个人,整个家变得冷冷清清。这个时候,翻起了钢琴盖,弹起钢琴来。钢琴就像我的朋友一样,陪着我渡过了一段又一段的孤独时光。弹钢琴真有趣,它成了我乐趣的来源,钢琴仿佛就是我的伙伴!

篇二小学二年级关于弹钢琴的作文

 我的课余生活非常丰富,课余时间我喜欢和别人比着学奥数,看谁学的好?还喜欢和同学比武术,看谁打得好?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弹钢琴。

 有一天,我正在家里弹钢琴,妈妈听见了说:“你钢琴弹得真好听,给你报个钢琴班吧?”我高兴得跳了起来,说:“好呀好呀!”刚学钢琴的时候很简单,后来我上了中级班,感觉五线谱很神奇,我也越来越喜欢奇妙的乐谱了。过了一段时间,我弹的钢琴谱越来越难了,我想要放弃了,这时老师告诉我:“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坚持才会成功的!你只要天天坚持练习,一定会取得好成绩的!”后来我按老师说的去做,钢琴弹得也越来越好了。

篇三小学二年级关于弹钢琴的作文

 我喜欢弹钢琴。在上一年级的时候,我便参加上了钢琴培训班,经常参加一些青少年钢琴比赛。你们知道吗?

 弹钢琴必须要付出汗水,记得在练习时,老师说我有错音,弹的节奏不稳。回到家,我不气馁,咬牙坚持,直到滚瓜烂熟,没有错音为止。经过无数次的失败,终于尝到了丰收的喜悦。我还学了很多曲子:《北风吹》,《牧民歌唱毛主席》,《浏阳河》……

 我还获得了很多奖:郎朗新年音乐会与百名琴童大赛,获得优秀选手奖,青少年钢琴活动一等奖,中国钢琴大赛二等奖……

 我还要加强强弱感和节奏,才能把曲子弹得更完美,生动,还要把自己带入曲子当中,要做出表情。以后,不管学什么,都不能放弃,要坚持下去,学习就是奋斗。

篇四小学二年级关于弹钢琴的作文

 周六早上,倾盆大雨下得天灰蒙蒙的,爸爸看着这天气说:“今天,我开车带你到张老师家上钢琴课。”

 一进张老师的家,我就坐到钢琴前开始弹奏老师上个星期布置的新曲子,张老师一边听、一边看、一边纠正我在弹奏的错误,就这样一个小时的钢琴课不知不觉地快接近尾声了,张老师布置完下周的作业后,突然对我说:“今年七月份你去参加一个比赛吧!”听了张老师的话,我心里又高兴又害怕,高兴的是我能去参加比赛了,害怕的是在比赛中万一弹错音该怎么办?而且还要背下来。

篇五小学二年级关于弹钢琴的作文

 今年暑假,妈妈给我报了钢琴班,弹钢琴是我暑假新学的本领。

 一开始,我还以为弹钢琴很简单呢,接触后才发现,弹钢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习识谱、学习指法、弹键的力度、手腕的姿势等,都有严格的要求。特别是五线谱,跟小蝌蚪似的,看都看不懂。我下定决心,老师上课我细心地听,认真地做,几天之后,我终于可以断断续续地弹下来一首曲子了,我非常高兴。后来,曲子越来越难,弹得我手腕都疼了,有时遇到更难一些的曲子,我甚至不想弹了,不过,我想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恒心,有毅力,不能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于是我坚定信心,一定要把曲子练好。

 有一天,老师让我去参加一个钢琴比赛,我信心十足,上场后,我集中精力,非常顺畅的把曲子弹完,得到一阵掌声,老师也夸我弹的非常好。还得到了一套文具呢!

 我喜欢弹钢琴,我虽然刚刚起步,但我会更加努力。这就是我新学的本领。

篇六小学二年级关于弹钢琴的作文

 我的课余生活像飞翔的小鸟一样快乐,像糖果一样甜蜜。我在课余生活中喜欢说英语、游泳、打乒乓球,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弹钢琴。

 我在幼儿园时就喜欢上弹钢琴了。我刚开始弹钢琴的时候,既好奇又激动,这使我开始疯狂地乱弹起来。经过一番勤学苦练,我终于学会了弹钢琴。我的手指在黑白琴键上轻盈地跳跃着,叮叮咚咚,发出一连串音符。我好像变成了一条在音符的海洋中畅游的小鱼,完全入了迷。一串串音符像小精灵一样在空中跳着欢快的舞蹈。

 弹钢琴给我带来了许多乐趣,是一项很好的课余活动,愿钢琴陪伴我快乐成长!

这是我前两天上小课刚写的哦。就是在豆瓣上传过,但这是我绝对原创的

如果亲是学编导的,可以跟我聊一聊哦。O(∩_∩)O

正文: 用身体打开情感

——————浅析钢琴别恋

一架钢琴贯穿影片始终,可以说,它是本片女主人公作为哑巴情感宣泄的全部诉求点与表现物。而随着女主人公情感断变化,钢琴与之的意义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本片以女主人公开场叙述整个故事,介绍了她本身的人物身份以及接下来的行程目的,故事就此展开。当她下船得知自己的钢琴无法搬运时,脸上的神情及手语的“啪啪”作响表达出了她对于生活的无奈与愤怒。此时钢琴是改嫁到异乡的唯一的情感寄托,在这片对于她完全陌生的土地上,钢琴的失去令这个本就脆弱的女人更加敏感不安。陌生的男人,家族,随时有可能挂起来的风加深了这些不安定的潜在因素。在“陌生丈夫”家庭里参加完冒雨前去的照相仪式,回来后撕碎纱巾走到落地窗前,借着在玻璃窗上映出的水汽模糊了女主人公此时脸上的表情,泪水与雨汽模糊不清……在没有钢琴的情况下,艾达在木头桌子上刻出了琴键跟女儿一起演奏可愚笨的丈夫非但不能理解反而怀疑她是神经病,身体与精神上的双重孤独令她去找在她看来“粗俗不堪”的毛利人头领贝恩斯。贝恩斯起初的不同意在看到艾达眼中倔强的光和不懈的等待之后终于同意带领他们去靠岸的海滩。这时的海滩对于艾达来说是一种归属地的安全感,当她弹奏起钢琴时,贝恩斯的眼神中流露出不经意的怜惜为情感的发展线索做下了铺垫。此时画面的颜色是温馨的暗**夹杂着一些透明的粉色,而艾达与贝恩斯在这种特殊光调下两人并不搭调的衣服经显示出了相同的色系-暗示两人心灵上做出了第一次的契合。配以悠扬轻快的钢琴曲直接作用于观众的感官——体会到了艾达此时心里的轻松与畅快。是钢琴-从五六岁就开始与她为伴的心灵寄托暂时抚平了她心里的狂躁与不安6

于是接下来贝恩斯买下钢琴并要求艾达教他的心理活动也就顺理成章。而艾达此时的心理表现则体现在两次咳嗽声上,第一次是当贝恩斯提出要艾达教他弹钢琴要求的时候,此时的艾达还活在自己的条条框框内也因为她认为贝恩斯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粗人,不配弹她的钢琴而发出的不自然紧张,尴尬的声响。第二次咳嗽则是在贝恩斯要求摸她 的手臂时,此时此刻的艾达心理上已经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对于贝恩斯买回她的琴并且找人调好音的行为她心存感激。而后续因为丈夫的对比,也令她更加重视起来贝恩斯在她生活中的作用。而其后贝恩斯用自己的贴身衬衣抚摸钢琴的时候,这其实是一种性暗示,贝恩斯希望与苍白美丽的艾达发生更加亲密的举动。当艾达逐渐一步一步走向贝恩斯并眼神带着期许与欢欣的目光脱下衣服时,贝恩斯却把钢琴送给了艾达,以为着放弃了剩下换琴键的契约。此举令贝恩斯完成了一次自我感情的完整表达-I do really love you just by my heart也令艾达审视自己的内心,终于她也明白,贝恩斯给了她渴望的安全感,她也一直依赖并以此为生活重心,只是她一直在逃避。

接下来就是艾达狂奔到贝恩斯小木屋以猛烈拍打贝恩斯完成两个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情感交流。之后就是两个人的一段交合场面。作为观众的我再观看这段几乎完全写实的性交场面时并没有丝毫的性冲动,有的只是纯粹的感动,圣洁以及希望时间就此停住的柏拉图希冀{伴着悠扬音域宽广的钢琴曲。之后的艾达回到自己丈夫家中与女儿打闹,显示出了生理以及心理得到满足宣泄的幸福感,甚至在亲吻着镜子,可能是在回味与贝恩斯亲密的举动。这不禁令观众感到心酸与悲凉,作为一个拥有女儿的女人居然眼中第一次闪动着这样的光芒……而后被关起来的艾达会主动抚摸她并不喜欢的丈夫,这并不表明艾达的情感倾向有任何的变化。她只是需要,在与贝恩斯有过真正意义的性经验以后,她想过为爱而性的正常生活。而在丈夫拿着枪对准贝恩斯的脑袋却让他们来远走高飞时,丈夫拯救了贝恩斯与艾达的爱情与罪恶,也完成对自己的救赎…………影片的最后,艾达主动提出要扔掉曾经无比珍视的钢琴。这意味她已经有了最真实饱满的情感世界,而不需要有任何的外力支撑了,回归到了女性的正常生活中,拥有了内心真正的平静。当她挣脱自己的鞋子游上船时,她就把过去的自己一并扔在了海里,获得了新生^^

简坎皮恩的这部影片依旧带着独特的女性视角为我们阐述了两性关系的平衡处理,在这部影片中,对于性与爱之间的过渡做出了明显的界定。而对于这一段本不该发生的感情导演却选择丈夫作为成全者与救赎者,也许,不断的自我救赎就是导演心中最高程度的爱。

世界文明的不断演变,使得女性权益不断被提上各个国家的议事日程。女性,这一天生力量弱势群体,现今拥有了从前难以想象的地位。而简坎皮恩中艾达的人物设定就像是不断自我及外界解放的女性形象,导演似乎用挨打的故事告诉我们,女性只有自己努力走出阴影晦涩,丢掉过去的自己。才能朝向更美好的未来。

借用利用片中钢琴曲改编的暗涌歌词来结束:害怕悲剧重演,我的命中命中,越美丽的东西我越不可碰,历史在重演,这么烦嚣城中,没理由,相恋可以没有暗涌………………

  [摘 要] 本文主要描述了钢琴音乐在**《一曲难忘》中的情感体验,从主人公肖邦悲情的一生中,描绘出这位波兰伟大的钢琴音乐家的情感人生,把他对祖国的爱和对国家命运的悲痛全部倾注于其钢琴音乐作品之中,用浪漫主义音乐语言喊出了深受压迫奴役的波兰民族的愤懑的声音。肖邦在音乐中所表现的“个人主观情感”,以爱国主义思想为核心,密切地与波兰民族解放运动的严峻现实联系在一起。肖邦富于诗意的情绪精华构成其钢琴音乐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肖邦;钢琴音乐;情感体验

音乐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是用有组织的乐音创造艺术形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听觉艺术。它不仅能表现作者的审美体验,同时,欣赏者通过聆听乐曲,对音乐作品产生再体验,从而激起美感,也能获得审美感受。

一部优秀的**作品,其中的音乐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它可以鼓舞斗志,振奋精神,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培养人们的高尚情操,同时还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正如古人所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以它特殊的功能成为**、电视艺术中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表现手段。

影片《一曲难忘》描写了波兰钢琴家肖邦的一生,肖邦是极度爱国的作曲家、钢琴家。他的音乐如歌,旋律接近说话的表情。他喊出了深受压迫奴役的波兰民族的愤懑的声音。因为音乐是通过听觉而直接作用于心灵的语言,那么,再配以视觉感观,所以使得影片更加感人至深,震撼心灵。

在肖邦短暂的一生中,分两个时期。

华沙时期

这个时期的肖邦充满青春活力,表现出一代青年无所忧虑的欢乐情绪,并富于浪漫主义幻想。在他的创作中,采用最富于民族性格的波兰乡民喜爱的舞曲,如创作了玛祖卡舞曲音乐,旋律优美,吸收民间舞曲精髓,创造性地运用它的特性节奏,仿佛我们马上要跟着节奏翩翩起舞,伴随民间调式和声,能感受到具有鲜明的民调色彩和波兰民族气质。

但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的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但也是可歌可泣的民族,面对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个强国对弱小的波兰的摧残,波兰人民始终坚持着不屈不挠的爱国斗争。这一切,给肖邦的思想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肖邦有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鲜明的民族风格,在他的作品中,普遍强调主观的个人感情,密切地与波兰民族解放运动的严峻现实联系在一起,他常把抑郁的情绪和反抗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展现在他各种作品中。起义失败,民族悲剧,使肖邦感到极大的悲痛,从此他的创作意识产生根本性变化,充满悲愤和对破碎山河寄予希望的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构成他创作的主题。如C小调《革命练习曲》OP10NO12乐曲采用复三部曲式。引子从右手弹奏的不和谐的九和弦强奏开始,左手引出一连串的上下翻滚流动的十六分音符,左手奏出失望与愤怒的上下行音阶的狂浪波涛上,犹如热血在沸腾,来表现作者悲愤的情绪。右手奏出由果断有力的和弦构成的号角性音调,坚强刚毅,使乐曲由悲愤转为激昂,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反抗精神和英雄气概。然后左右手同时并进,两道音流奔腾不羁,犹如千军万马、浩浩荡荡。紧接着在上下起伏的琶音式的伴奏音型衬托上,呈现了情绪悲壮的主题。强弱交替的乐句,仿佛激奋的呐喊和动荡的回声。主题后半部分具有较明显的喧叙调特点,犹如倾诉着内心的痛苦。中间部分,附点节奏级进上行的呐喊式的音调,在急骤起伏的伴奏声中一再重现,使乐曲情绪越来越激昂。接着,以开头的引子作为过渡,使主题在原来的主旋律上加装饰音变化后再现。尾声中出现了蕴含着悲愁哀痛的曲调,寄托了深沉的忧虑和哀思。但乐曲的结尾又回复到自豪、刚毅的形象,充满英雄气概的激情,使乐曲情绪再一次兴奋起来。音乐在很强的力度下,从高音向低音冲击,并且左、右手八度同奏,气势逼人。最后,又用引子开始下行的旋律线坚强有力地奏出了大调的4个和弦结束,象征了肖邦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这是一个漂流他乡的游子为家乡革命胜利而呼喊的心声,让我们通过音乐来认识肖邦,也通过他本人来理解他的音乐。

影片中的一段情节让人很难忘。在一次演奏时。由于肖邦拒绝为“俄国的走狗”演奏,在众人面前愤然离席而去,激怒了俄国人。之后,他不得不背井离乡,踏上了法国的土地。临行时,家乡好友赠他一杯家乡的泥土,希望他无论身处何地,都不要忘了祖国。看到此处,笔者第一次感受了波兰人民对家乡的挚爱。

巴黎时期

肖邦在巴黎结识了李斯特、乔治•桑等有才之士,渐渐他的才华也充分地展露出来。他做出一首首惊世名作,成为当时文艺界一颗璀璨的明星。

肖邦有着浓厚的抒情气质,为了感谢乔治•桑的帮助,肖邦给她弹奏了E大调练习曲OP10NO3,是一首以歌唱性旋律为核心的、既忧伤、又温存、深沉的哀歌,在柔和、温存的旋律里,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它蒙上了一层浓厚的忧伤、悲哀的情调,又似乎沉浸在对祖国、故乡往昔生活的亲切美好的回忆之中。这部乐曲的整体结构,显然是同作曲家思绪情感发展的脉络和过程息息相关的。一种既忧伤又温存的情感,逐渐难以控制终于发展成似乎是暴发性的情感宣泄,之后逐渐平静下来,回到原来的情感状态。这个情感的发展过程被对应地转化为一个动态性的、充满矛盾和内在张力的声音过程。这个看似带有一定即兴性的作品,其结构却极其精致,它既具有在富于对比性中展开,波澜起伏却又一气呵成,因而又具有扩展的二部性结构的性质。

人的情感体验是复杂的,转化为音乐之后同样是复杂的。这首练习曲的音乐主题既忧郁、感伤,但又似乎蕴含着某种对往昔幸福的模糊回忆,二者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体验。在与女文学家乔治•桑的爱情生活期间,曾一度为他带来人生的幸福,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肖邦有着诗人的气质,他的钢琴音乐艺术本身充满着诗意,其音乐底蕴有着发自心灵深处的自我血肉的部分,成为激动人心的力量源泉。

由于工作劳累过度和环境不适,肖邦身患重病,更为不幸的是,波兰人民也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的老师埃尔斯纳找到他,希望他能以开演奏会的方式筹款,拯救家乡的人民。老师留下一袋东西后离去。

肖邦打开了小包,倒出里面的东西――那是家乡的泥土。此时,掌中祖国的泥土,引起肖邦对往事的回忆,想到阔别已久的家乡,想到正受尽苦难的家乡人民,想到自己的老师、亲友……他无法抑制住感情,手不由自主地伸向了琴键……面对极力劝阻的乔治•桑,他没有开口,而是用自己昔日慷慨激昂的乐声,做了最有力、最坚定的回答。之后,在法国、德国、荷兰、瑞典……召开了一场场的演奏会。弹出了一系列著名的音乐。肖邦那花丛中的大炮,炸响了整个欧洲大陆。他弹奏的a小调练习曲作品25之11,是一首气氛阴沉、情感严峻,而又气势磅礴的音诗。作曲家愤懑的情感波澜犹如打开闸门的巨流,排山倒海般地倾泻而来,不可抑制。可以说它是作曲家内心中掀起的情感“风暴”。

乐曲是从一个悠远、宁静的单音形式的音乐动机开始的,它好似远方传来的号角声,当它以四声部织体的形式再一次出现时,它更加微弱了,似乎是山谷中隐约可闻的回声。然而,骤然间,狂暴的音流好似从天而降,猛烈地倾泻而来,造成了一种势不可挡的磅礴气势。营造了肖邦的钢琴音乐中所独有的那种强烈的悲剧―戏剧性品格。

然而,此时肖邦的身体状况,禁不起如此重负。在他灵动的十指弹奏的同时,汗珠,一颗颗从额上渗出,又一滴滴滚落下来。可他却只擦一擦,继续忘我地演奏。他的病情也日益沉重。可他却依然不知疲倦地奔波于一个又一个大城市。在一次演奏会上,拖着病体的他,手指按键也愈发吃力。凝视着键盘,眼前浮现的是亲友、老师那熟悉的身影与话语。泥土、家乡、天才、奋斗、战火、祖国……任凭热汗从额上滚落,不顾鲜血从口中咳出。场下的观众们,已是热泪盈眶,笔者被深深地震撼了,一瞬的精彩,胜于一生的平庸。

影片中始终贯穿着那优美而激昂的乐曲。影片中给人最深刻、最强烈震撼的钢琴音乐作品是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OP53,人们把它称为《英雄舞曲》,全曲充满战斗性和史诗性。在暴风骤雨式的引子以后出现的主题,它的旋律动机具有斩钉截铁般的节奏,体现了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作曲家以最通俗的方式满足了政治的要求,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在艺术性上发挥了钢琴的乐队性、交响性和宏大气式。摆出一幅盛气凌人的炫耀姿态,而且在三重奏中它得到一个军乐主题的支持。他为他的同胞的荣耀、胜利和失败而歌,歌唱悲哀和幸福。盛气凌人的傲慢、战斗的气概、满怀感伤语调回忆的思考,生之欢乐的昂扬姿态,衰亡中淡然忍受的尊严――这些都表现在作品中,但是它们构成了一个空间,一个保存失去国家的人民的民族身份的空间。充满了强烈对比与反差,证实了舒曼的话:“在花丛中隐藏着大炮。”

波兰舞曲,仍回响在广阔的大厅里。在这英雄的舞曲、壮丽的乐章的衬托下,凸显出一位真正的英雄。世界的一颗巨星,此时正在乐坛之上,散发着格外耀眼的光芒。

掌声、喝彩声连续不绝。然而,肖邦却已筋疲力尽,面对走来的老师,他倒下了。

在病榻上,他合上了双眼。在悲怆的《圣母颂》中,这位天才,落幕了。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肖邦正是这样,为了自己伟大的祖国与深爱的人民,奉献出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人已远去,然而这颗璀璨的明星,即使事隔百年,也是光芒依旧,闪耀在乐坛之上。伟大的人,必定会从世上消失,然而即使这样,也一定会有人传承他那高尚的品质。爱国、无私……肖邦身上那些闪光点,一直影响着后人。有多少文学家、艺术家,怀着爱国的热情,创作出了无数瑰宝;有多少战士,带着这种品质,为自己的祖国,为大地上的和平奉献着自己的一切;又有多少平凡的人,在向这位伟大的英雄学习,昨天如此,今天如此,未来,亦如此。

[参考文献]

[1] 于润洋悲情肖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2] 万木外国音乐简史[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9

[3] 吴国翥,高晓光,吴琼钢琴艺术博览[M]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张宇(1971―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高昂(1982― ),男,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多媒体音乐教学。

这是每个学琴人都会有过的疑问。正如我们大家所知道的,钢琴的学习道路是枯燥又辛苦的,我们难免会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一些疑惑,所以也希望通过今天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能更加坚定大家对于钢琴的决心!

一、学钢琴,能提高我们的记忆力

在《今日心理学》杂志中,曾有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表示:音乐家们的记忆能力能延伸到其他非音乐领域,帮助他们记住讲稿、课程与录音的内容。

肖邦曾说过:“钢琴课程启发孩子们的记忆。”大名鼎鼎的“莫扎特效应”也告诉我们:音乐能使人有更强的记忆力。那么下面我们来看看“莫扎特效应” 是怎样产生的?

美国生物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认为音乐和空间推理能力这两者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于是将在实验中的学生分成三组,分别让他们听①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②通俗音乐、③无任何音乐刺激,10分钟后采用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进行测验,发现听了莫扎特音乐的学生的测验成绩比其他组高出8-9个百分点。

他们还认为如果经常给孩子听莫扎特的音乐会永久性的提高这种能力并影响终生。通过这个实验,清晰得向我们展现了,音乐能提高人的智商、使人有更强的记忆力和空间推理能力。

二、学钢琴,能调节我们的情绪

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渗透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自拔的苦难。-----贝多芬

正如贝多芬所说:在音乐中,我们能超脱寻常人无以自拔的苦难,能忘却一些烦恼并做到调节情绪。当我们心情压抑的时候,我们可以弹奏钢琴,用音乐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感;当我们觉得身边的很多事情都让自己十分烦躁、心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情绪时,只要弹弹琴,内心就会平静下来。

钢琴音乐除了能做到自我调节情绪,音乐治疗在中国也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正在蓬勃发展着。虽然在我国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早在1944年,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就设立了专门的音乐治疗课程来训练专业的音乐治疗师。

音乐治疗其实是指通过音乐所进行的心理治疗,它以用音乐促进身心健康和培养人格的功能主义为基础,去帮助病人排解情绪、获得健康。

通过这些,我们也明白了学习钢琴确实能为孩子将来提供一个宣泄情绪的方式,正如金星老师所说:“当有一天孩子感到孤独、无助的时候,至少身边还有钢琴陪伴他、治愈他内心的痛苦。”

三、学钢琴,让我们变得更幸福

周海宏教授在一次演讲中的话也令我印象深刻,“想要成功幸福,从小热爱艺术!因为一个人想要获得一生的幸福,不仅要拥有获得幸福的生活条件,还要拥有体验幸福感受的能力与素质。体验幸福,是需要素质的。”

艺术能够培养我们的感性素质,提升感性智慧,只有热爱艺术,无论是学习哪一种和艺术相关的内容,都能够极大程度得获得幸福。

物质水平提高了,照理来说,我们的生活应该变得更加幸福,可现在患抑郁症的人却比以前多得多,为什么生活水平提高,而幸福却没有如期而至呢?

这其实与感知幸福的能力是息息相关的,毕淑敏说:“如何感知幸福?我们必须知道,人生是一个过程,忍耐和等待是它的必修课。感知幸福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等待的过程!等待幸福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享受快乐的过程,等待就是感知!”

学钢琴的我们不正是如此吗?忍耐着练习的枯燥,等待着自己一点一点的蜕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的练习不断的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练习的成果,收获的难道不正是幸福吗?

为什么要学钢琴?钢琴能提高我们的记忆力、能调节我们的情绪、能让我们变得更幸福,我想这三个理由充分足够了。当然,钢琴还有很多很多的魅力会让你不由自主的选择它,所以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只要你真的爱上钢琴、把心思扎根在钢琴上,你就能得到属于你自己的答案。我觉得学钢琴还是根据自己内心追求,确实能治愈人的心灵。

  在我看来,二者没有谁比谁更能打动人,两种乐器无论从材质、产生地等完全不属于一个领域的,相对应的,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欣赏角度也是完全不同的,由于历史的原因,古琴现在还没有钢琴那么普及。我认为,要想真正听懂古琴曲,要了解琴论,他有很多流派,要大概知道各派的艺术追求与哲学思想。

  钢琴曲的感人,大多是通过旋律的直接感受,来打动人的,而且现在创作的钢琴曲越来越通俗化。而古琴更注重意境,同一首曲子,每个人弹得不一样,有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钢琴曲基于西方的哲学、美学观念,重“情”,重色彩,强调自我情感的宣泄,现在的钢琴曲更随意,虽然最终也要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来阐释,但更多的是大众的普遍接受。

  而古琴恰恰相反,它一直在哲学与美学的范畴。古琴基于儒家的主张,历来重视修身养性的伦理教化作用,突出地强调“禁”字,所谓“琴者,禁也”,就是包括“禁声”、“禁情”、“禁欲”、“禁变”;古代的文人墨客大都是琴家,古琴也因此形成很多流派,各自有不同的看法,刚刚说到的大部分琴者的观念,他们要求“以音之精义而应乎意之深微。与他相反的是明代中叶以后的李贽,他提出“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主张使琴由禁欲主义的工具变为自由抒发感情的手段,他是既主张儒家肯定音乐的思想,否定道家的“无情”主张,又继承道家“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批判精神,反对儒家倡导的礼制对人性的压抑、音乐的束缚,主张解放音乐,他的这种主张是我国古代最为合理的一种。

以上纯属交流,只是个人的看法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454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