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题答案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题答案,第1张

 1、居民健康档案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和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记录。

 2、在考核老年人和慢性病病人健康档案合格率时,血糖和血压必填,否则一票否决为不合格档案。

 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点人群包括0-6岁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病患者、重性精神病等。

 4、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由乡镇卫生院、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具体实施。

 5、对健康档案的考核,主要指标包括健康档案建档率、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健康档案合格率和健康档案使用率。

 6、健康档案体检表中的填写要注意,“日饮酒量”应折合相当于白酒“量”,如白酒1两折合葡萄酒4两、黄酒半斤、啤酒1瓶、果酒1两。

 7、有动态记录的档案是指1年内有符合各项服务规范要求的相关服务记录的健康档案。

 8、每个村卫生室每年至少要举办 6 次健康教育讲座。

 9、根据国家规范要求,村卫生室宣传栏应不少于1个,面积不少于2平方米。

 10、健康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合理饮食、心理平衡。

 11、在12月龄内应完成基础免疫的疫苗是 乙肝、卡介苗、糖丸、百白破、麻风 、乙脑 ;在18月内龄内应完成基础免疫的疫苗是 A群流脑 ;在24月龄内应完成基础免疫的疫苗是 甲肝 。

 12、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内容包括每年1次老年人健康管理、生活方式、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告知健康体检结果并进行干预。

 13、老年人健康体检免费辅助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空腹血糖、肝功能、肾功能。

 14、老年人预防和减轻骨质疏松的方式包括多参加体育运动、注意合理营养、防止跌倒、药物治疗、养成良好的习惯。

 15、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评估分级可分为可自理、轻度依赖、中度依赖、不能自理。

 16、老年人认知功能初筛的方法是指告诉被检查者“我讲出三件物品的名称”,请其立刻重复,过1分钟后请其再次重复。如被检查者无法立即重复或1分钟后无法完整回忆三件物品为粗筛阳性,需进一步进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检查。

 17、老年人情感状态粗筛方法是指询问被检查者你经常感到伤心或抑郁或者你的情绪怎么样,如回答“是”或者“我想不是十分好”为粗筛阳性。

 18、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高血压患者管理服务对象是辖区居住半年以上的35岁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每年至少 4 次面对面随访,对于紧急转诊的高血压患者应 2周 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19、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中血压值是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两次血压控制不满意的'高血压患者应要求其转诊至上级医疗卫生机构。

 20、高血压一级预防措施包括减轻食盐摄入量、控制体重、增加体力活动、建少酒精摄入、补钙和钾、多吃蔬菜和水果、膳食脂肪补充适量蛋白质、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戒烟。

 21、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多尿、烦渴、多食、体重减轻。

 22、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的金指标是糖化血红蛋白。

 23、糖尿病患者的五驾马车是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教育及心理治疗、自我监测。

 24、糖尿病患者理想的血压是<130/80mmHg,正常人理想的空腹血糖是<61mmol,正常人理想的餐后血糖是<80mmol。

 25、测空腹血糖的最佳时间是早餐6-8时,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最实用的手段是尿微量白蛋白。

 26、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的服务内容包括筛查、随访评估、分类干预、健康体检。

 27、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的病种有精神分裂症、情感性双项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偏执型精神病、精神发育迟滞型精神障碍、分裂情感性障碍。

 28、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每年应至少随访 4 次,每次随访应对患者进行危险性评估,检查患者的躯体疾病,询问患者的社会功能情况、服药情况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29、重性精神病患者自知力不全是指患者否认自己有病。

 30、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包括性传播、母婴转播、血液传播。

 31、甲类传染病有霍乱、鼠疫;按甲类传染病进行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新型甲型H1N1流感。

 32、0-6岁儿童健康管理的对象是辖区内居住的0-6岁儿童,服务内容包括新生儿家庭访视、新生儿满月健康管理、婴幼儿健康管理、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健康问题处理。

 33、婴幼儿随访服务时间分别是3、6、8、12、18、24、30、36月龄时,在婴幼儿6-8、18、30月龄时分别进行1次血常规检测,在6、12、24、36月龄时使用听性行为观察法分别进行1次听力筛查。

 34、新生儿家庭访视是指新生儿出院1周内到新生儿家中了解新生儿出生时情况和预防接种情况观察家居环境,重点询问和观察喂养、睡眠、大小便和黄疸、脐部情况、口腔发育等,要为新生儿测量体温,记录出生时身长和体重,进行体格检查。对于低出生体重、早产、双多胎或有出生缺陷的新生儿要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访视次数。

 35、对0-6岁儿童健康管理中发现有营养不良、贫血、单纯性肥胖等情况的儿童应当分析其原因,给出指导或转诊建议,对口腔发育异常龋齿、视力低下或听力异常的儿童应及时转诊。

 36、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包括孕早期健康管理、孕中期健康管理、孕晚期健康管理、产后访视、产后42天健康检查,产后访视时如发现有产褥感染、产后出血、子宫复旧不佳、妊娠合并症未恢复者以及产后抑郁等问题应及时转至上级医疗卫生机构检查、诊断、治疗。

 37、孕早期健康管理进行孕妇健康状况评估时,要询问既往史、家族史、个人史等,观察体态、精神等,并进行一般体检、妇科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型、肝功能、肾功能、空腹血糖、梅毒、乙型肝炎、HIV检查

 应及时转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并在2周内随访转诊结果。

 38、孕中期健康管理时对未发现异常的孕妇除了进行孕期的个人卫生、心理、运动和营养指导外,还应进行预防缺陷的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的宣传告知。

 39、产后42天对产妇应进行性保健、避孕、预防生殖道感染、纯母乳喂养6个月、婴幼营养等方面的指导 。

 40、中医体质辨识主要分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秉质九种体质。

 相关阅读

 2017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培训试题

 一、填空题(10分,每小空1分)

 1、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的对象是辖区内 常驻 居民。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年向辖区居民提供不少于 12 种印刷料, 6 种视听音像资料。

 3、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包括 16 项免费体格检查和 7 项免费辅助检查项目。

 4、对首次发现收缩压≥ 140 mmHg和(或)舒张≥90 mmHg的居民,在去除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的因素后预约其复查,非同日 3 次血压高于正常,可初步诊断为高血压。

 5、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提供4 次免费空腹血糖检测,至少进行4 次面对面随访。

 二、判断题(30分,每小题5分)

 1、所有居民均可免费享受健康体检中的辅助检查项目( 错 )。

 2、对应管理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进行危险性评估1次。 ( 错 )

 3、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的对象为辖区内35岁及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对 )。

 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季度至少更换1次健康教育宣传栏内容( 错 )。

 5、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危险性评估共分5个等级( 错 )。

 6、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的对象为辖区内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 错 )。

 三、选择题(60分,每小题目4分)

 1、老年人健康管理的服务对象是( B )

 A、辖区内60岁以上的常住居民 B、辖区内65岁以上的常住居民

 C、辖区内55岁以上的常住居民 D、户籍区内60岁以上的常住居民

 2、以下选项不属于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表的是( B )

 A、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记录表 B、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卡

 C、孕产妇健康管理记录表 D、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记录表

 3、居民健康档案编码中最后5位编码为( D )

 A、居民家庭序号编码 B、乡镇(街道)编码

 C、村委会或居委会编码 D、居民个人序号编码

 4、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每年 要提供( D )

 A、至少1次面对面的随访 B、至少2次面对面的随访

 C、至少3次面对面的随访 D、至少4次面对面的随访

 5、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每年至少开展公共健康咨询活动的次数是( C )

 A、4 B、6 C、9 D、12

 6、下列不属于个人基本信息表填写内容的是( A )

 A、月收入 B、家族史 C、既往史 D、药物过敏史

 7、对老年人健康管理管理服务要求描述错误的是( B )

 A加强宣传,告知服务内容,使更多的老年居民愿意接受服务

 B预约55岁及以上居民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接受健康管理

 C对行动不便、卧床居民可提供预约上门健康检查

 D每次健康检查后及时将相关信息记入健康档案

 8、糖尿病典型症状不包括(D )

 A、多饮 B、多尿 C、多食 D、眩晕

 9、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病情稳定描述,错误的是( C )

 A、精神症状基本消失 B、自知力基本恢复

 C、社会功能处于较差状态 D、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10、重性精神疾病危险性评估分级1级为( A )

 A、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

 B、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能被劝说制止

 C、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D、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人,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11、以下重点人群居民健康档案表单内容需要年度更新的是( ABCD )

 A、高血压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 B、健康体检表

 C、孕产妇健康管理记录表 D、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记录表

 12、以下属于非重点人群健康体检常规检查项目的是( ABD )

 A、身高 B、体质指数(BMI) C、眼底 D、皮肤

 13、以下哪些是老年人健康体检的免费辅助检查项目( ABCD )

 A、血常规 B、心电图 C、空腹血糖 D、肝功

 14、健康教育的考核指标有哪些( ABCD )

 A、印刷资料的种类和数量 B、音像资料的种类、次数和时间

 C、宣传栏设置和更新情况 D、举办健康教育讨论和咨询活动的次数和参加人数

 1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的内容包括( ABCD )

 A、组织管理;B、资金管理;C、项目实施情况;D、社会效益和综合情况。

一、健康需求

老人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一切事情的基础。

二、工作需求

老年人有的希望能上班,给自己提供经济基础。

三、依存需求

人到老年,会感到孤独,希望得到社会的关心、单位的照顾、子女的孝顺、朋友的往来、老伴的体贴,使他们感到老有所依、老有所靠。

四、和睦需求

老年人都希望自己有个和睦的家庭环境。

五、安静需求

老年人一般都喜欢安静,怕吵怕乱。有时老同志就怕过星期天,这一天儿孙都来了,乱嚷嚷地过了一天,很多老年人是受不了的,他们把这天叫作“苦恼的星期天”。

六、支配需求

老年人原来多为一家之主,掌握家中的支配权。但由于年老后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老年人的家庭地位、支配权都可能受到响。这也可能造成老年人的苦恼。

七、尊敬需求

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可能会情绪低落,如果得不到尊重,就会产生悲观情绪,为疾病埋下祸根。

八、求偶需求

老年人丧偶后生活寂寞,子女照顾也非长久之计,所以子女应该支持老年人的求偶需求。

人到中老年,无论是事业上还是生活上,基本上处于稳定阶段,各方面压力都不太大了。

处于这个年龄段的人,从生活上和工作上来说,处于如下几种状态:

1,结婚生子,并且孩子已经长大。

2,工作岗位稳定,处于平稳发展的阶段。

3,生活平静。

4,事业上取得一定成就。

5,夫妻之间以及与子女之间经过多年的共同生活,彼此之间的关系处于稳定阶段。

从以上几方面情况来看,中老年人的情感压力并不算大。

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际遇,生活和工作状态各不相同。……当到了中老年的时候,有的人过着平静的生活,情感稳定。而有的人则因为生活或者工作中的事情而问题多多、压力巨大。

后者这类人,他们所面临的压力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人到中老年,身体状态变差,因为病痛,压力很大。

2,夫妻之间或者自己与子女之间有矛盾,家庭生活不和谐,矛盾重重,所以感到压力非常大。

3,工作上因为自己年纪大了,精力和体力不如当年,对工作感到力不从心,影响到工作业绩,于是感到压力很大。

这些问题虽然并不是每一个中老年人都有,但是在很多中老年人当中确实存在。

对于这些中老年人来说,需要积极采取措施,一方面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要采取措施舒缓心情,化解压力,重新树立生活和工作上的自信,让自己工作顺利、生活和谐。这样一来,自己就不再会有压力了。

老年人的情绪与情感特征

海淀区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8月26日

老年人由于各自的人生经历、文化背景、生活环境、个性特征和行为需求存在差异,因而他们所处的情绪状态也会不一样。人进入老年期后,随着年岁的增长、身体健康水平的下降、社交交往圈子的缩小、空闲时间的增多,会出现一系列消极情绪体验,具体来说老年人的情绪有以下的特点:

衰老感和怀旧感同现

衰老感指的是个体面临正常心理衰老现象或退休、丧偶等生活事件而产生的的“老了,不中用了”的心理体验。衰老感使老年人受消极自我暗示的影响,加剧大脑功能的衰老甚至病变,从而会产生短期的记忆力下降、变得固执、怪癖,严重的还会自我封闭甚至引发频死感。

怀旧感指的是个体面对老年期的处境而产生的对年轻时代或故人、故物怀念和留念的一种心理体验,如果老年人过分怀旧,就很容易出现极度思念之中,难免会心绪忧伤、悲观失望,这种会影响到老年人身心健康的。

空虚感和孤独感共生

空虚感指的是个体在空闲状态对时间高估计,不知如何打发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老年人退休后,可以自由分配的时间比较多,如果没有新的内容来充实,缺乏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就会觉得很无聊,容易引起老年人失眠、不宁,甚至对人生悲观失望。

孤独感指的是个体由于社交交往需求未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往往给人带来寂寞、冷落甚至被遗弃的体验,严重的会导致老年人人格变态,有碍健康。

焦虑感和抑郁感相伴

焦虑感指的是个体在面临现实存在的或预计会出现的对自身会产生某种威胁的客观事物所引起的一种心理体验。有些老年人会因为不适应新角色或者没有及时退出旧角色而引起的角色冲突,手足无措,产生焦虑感。焦虑感从积极方面看,可以增强老年人改变现状紧迫性的作用,但在更多的情况下,会带给老年人消极的作用。

抑郁感指的是个体因目标追求受挫而悲观失望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有些老年人会因为自己的身体某些不适应迟迟不能排除而担忧疑惑,为得不到子女和周围人的理解和体谅而郁闷伤感,这种情绪很容易会使得老年人对周围一切不关注,缺乏兴趣,或者常有一些莫名其妙的烦恼和不快,但是这些现象不再受新的刺激会自行消失的。

自尊感和自卑感共存

自尊感指的是他人的言行满足尊重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的一种情绪。老年人一般都有较强的自尊感你,自尊感是一种积极的情绪,可以起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作用,当自尊的需要不能得到应有的满足时,老年人往往会以愤怒的情绪表现出来,或者走向事物的反面产生自卑感。

自卑感指的是个头过低地评价自己或自尊感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情感。有些老年人觉得自己退休后跟不上社会、年轻人的节奏就很容易产生自卑的感觉,使老年人自我封闭、自我孤立、自我退缩和减少社会交往。

那么老年人不良情绪情感的表现是有忧郁、焦虑、怀疑、固执和情绪不稳定的,这些都是因为以上几点情绪而所引起的,我们作为爸妈的孩子、爷爷奶奶的孙子女,就需要多加留意老年人的状态,一旦发现家里的老人有这样的状况出现的时候,就需要多陪陪他们。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第五节 成年晚期的心理适应与长寿心理第四节 成年晚期的 社会 性与人格发展第三节 成年晚期的感情发展第二节 成年晚期的认知发展第十一章 成年晚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第一节 成年晚期的生理特点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本章要点成年晚期即老年期,一般是指个体60岁到衰亡的这段时期。本章在概述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总体特点的基础上,分别阐述了老年人在生理特点、认知、感情、 社会 性和人格等方面的发展变化,重点突出了退休后的适应期, 社会 交往结构的变化、再适应再 社会 化的过程、空巢期、孤独、退休后的适应、老年抑郁症、心理转型期、对死亡的准备心态等方面的内容,最后讨论了老年人的心理适应和长寿心理。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一、形态结构方面的变化(一)细胞的变化(二)组织和器官的变化(三)整体外观的变化(一)细胞的变化(二)组织和器官的变化(三)整体外观的变化二、生理功能方面的变化(一)感知觉呈现出显著的退行性变化(二)成年晚期各大系统的功能退化(一)感知觉呈现出显著的退行性变化(二)成年晚期各大系统的功能退化第一节 成年晚期的生理特点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一、形态结构方面的变化(一)细胞的变化 细胞数的逐步减少,细胞间质增加 。 进入老年期后,那些有分裂能力再生的细胞逐渐停止有丝分裂,人体产生新细胞的速度跟不上细胞衰亡的速度,细胞数量上的总体平衡就此打破,从而造成细胞数量的逐年减少。 据相关研究显示,人体脑、肾、肺、肌肉等组织的细胞数量在60岁时往往会降低到旺盛期的70%左右。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组织和器官的变化 脏器发生萎缩,重量减轻; 肌肉变瘦,力量减弱; 骨骼韧性减弱,容易骨折; 多种腺体分泌能力降低,心脏、肺、大脑、肾脏、肠胃等器官的生理功能下降; 免疫监视功能和免疫防御能力降低,容易罹患各种癌症和各种感染性疾病; 感觉器官功能衰退,造成视力和听力的下降; 慢性退行性疾病的患病风险也显著增加。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如须发变白,逐渐稀疏脱落乃至秃顶;皮肤变薄,弹性降低,皮脂减少皮肤松弛、褶皱、干燥,并常因黑色素沉着而出现老年斑;头颅骨变薄,牙龈和牙槽组织萎缩,牙齿松动脱落,形成老年人特有的面容。(三)整体外观的变化随着个体进入到成年后期,整体外观方面会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外貌和体型逐步呈现出老年人的显著特征。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三)整体外观的变化 肌肉萎缩、肌力减弱、肌肉以及关节韧带松弛,关节活动不灵,造成老年人行动迟钝、行动缓慢、步履蹒跚、手指哆嗦等,甚至发展为运动障碍。 骨骼肌萎缩,骨钙丧失或骨质增生;同时由于椎间盘萎缩、脊柱下弯和下肢弯曲,造成老年人弯腰驼背,身材变矮的形象。上述这些变化的个体差异很大,它与一个人的 健康 状况、生活方式、营养条件、精神状态和意外事件等因素都有密切关系。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生理功能方面的变化(一)感知觉呈现出显著的退行性变化1视力下降2听力减退3味觉、嗅觉和皮肤觉敏感性降低(二)成年晚期各大系统的功能退化1循环系统2呼吸系统3消化系统4神经系统5内分泌系统6运动系统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一、成年晚期记忆的发展(一)记忆发展与年龄关系的一般趋势(二)成年晚期记忆发展的基本特征(三)成年晚期记忆力减退的突出表现和个体差异(四)成年晚期记忆力下降的机制(一)记忆发展与年龄关系的一般趋势(二)成年晚期记忆发展的基本特征(三)成年晚期记忆力减退的突出表现和个体差异(四)成年晚期记忆力下降的机制二、成年晚期智力的发展第二节 成年晚期的认知发展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总体上讲,成年晚期的认知活动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总体趋势上呈现退行性变化。 发展的终身性。 认知的差异性。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一、成年晚期记忆的发展(一)记忆发展与年龄关系的一般趋势 有研究表明,18~30岁是个体记忆的“黄金时期”,记忆能力最强,记忆效率最高。到了35岁以后,记忆能力就逐步下降,但直到进入成年晚期前,记忆衰退得并不明显。 假定个体处于“黄金时期”的平均记忆力是100%的话,那么从35~60岁记忆的平均成绩则为95%,60~86岁时平均的记忆成绩则为80%~85%之间。 我国相关的研究表明,成年期后个体记忆的衰退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在总趋势表现为衰退的基础上,记忆的发展并不是直线下降的,而是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一、成年晚期记忆的发展吴振云、许淑莲等(2001)带领课题组通过对20~89岁的成年的记忆进行研究,概括出了老年人记忆的几个基本特点: 老年人的初级记忆好于次级记忆 老年人的再认成绩好于回忆成绩 老年人的意义识记好于机械识记 老年人日常生活记忆好于实验室记忆(二)成年晚期记忆发展的基本特征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一、成年晚期记忆的发展 老年人记忆力减退的主要方面突出表现为记忆广度、机械识记、再认和回忆等的减退或下降。 老年人记忆的个体差异比其他年龄组要大,表现为不同个体记忆发生明显减退的时间有早有晚,减退速率有快有慢,减退程度有重有轻,有的甚至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三)成年晚期记忆力减退的突出表现和个体差异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一、成年晚期记忆的发展对于成年晚期个体记忆力下降的解释,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环境因素、信息加工缺陷和生物因素。信息加工缺陷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四)成年晚期记忆力下降的机制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成年晚期智力的发展关于成年晚期的智力发展,最新的研究结果越来越倾向于支持老年人智力出现衰退的时间和程度都比我们预期的要晚要小。 出现这种误解的原因包括:横断研究设计无法排除“同辈效应”,即成长的特定年代所造成的影响。纵向研究设计由于“熟悉效应” 以及被试流失等原因,同样推断出了一些老年人智力方面的错误结论。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成年晚期智力的发展西雅图研究: 序列交叉研究设计 自1956年开始,沙伊(KWarner Schaie)就在美国的西雅图对个体的认知发展进行追踪研究,在这项著名的研究中,沙伊随机选择了500名年龄跨度在20~70岁的被试,对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认知能力测验。从20岁开始,这些被试年龄相差5岁就被编为一组。研究者每7年就对他们进行一次测试,而每年都会有新的被试加入进来,至1994年,接受测试的人数已经超过了5000人。 在研究中他选用了五种基本心理能力作为测量的因素,即数字能力、词汇理解能力、词语流畅性、归纳推理能力和空间能力。其中归纳推理能力和空间能力属于流体智力,词汇理解能力、词语流畅性和数字能力属于晶体智力。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西雅图研究”为我们揭示了老年人智力发展的一些特点:“西雅图研究”为我们揭示了老年人智力发展的一些特点:1进入成年晚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流体智力逐渐下降,而晶体智力则保持稳定,在某些情况下还会上升。2进入成年晚期后,个体的某些认知能力会有所下降,但下降的幅度很小,而直到80岁以后才会逐渐显著。3智力的发展变化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有些人从30岁开始就出现智力下降,而另一些人直到70岁才会出现这种下降。4老年人智力出现下降的程度跟其接触的环境因素和文化因素存在相关。这一研究结果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对老年人智力持续衰退的成见,提出了老年人智力“可塑性”的概念,表明成年晚期可能发生的智力改变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当在一定的时机受到适当的刺激、练习和激励时,老年人就能够保持他们的智力。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一、成年晚期感情发展的一般特点二、成年晚期的感情表现一、成年晚期感情发展的一般特点二、成年晚期的感情表现(一)老年人积极的情绪 情感 表现(二)老年人消极的情绪 情感 表现第三节 成年晚期的感情发展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一、成年晚期感情发展的一般特点1老年人感情日益内敛,更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2老年人的情绪体验比较强烈而持久3老年人的消极积极 情感 和消极 情感 并存瑞典斯德哥尔摩的 “国王计划”研究(Kungsholmen Project)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感情表现(一)老年人积极的情绪 情感 表现1满足感和幸福感2轻松感和解放感3成功感和自豪感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感情表现(二)老年人消极的情绪 情感 表现1紧张害怕感2孤独寂寞感3无用失落感4多疑不满感5焦虑和抑郁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总之,成年晚期的感情发展有其独有的规律和特点,老年人的认知评价、积极情绪 情感 和消极情绪 情感 是研究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三个基本维度。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的积极的情绪 情感 和消极的情绪 情感 是相对独立的,积极情绪 情感 上的得分并不能预测消极情绪 情感 上的得分。这意味着负性感情并不是伴随老化必然出现的情绪 情感 体验,同时即使是个体体验到负性感情,也并不会损害正性感情的发展。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成年晚期的 社会 性发展,指的是个体进入老年后,在与他人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观念、 情感 、态度和行为等随着年龄而发生的变化。成年晚期个体的人格发展一般保持稳定,但同时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总体上讲持续稳定的趋势大于变化。第四节 成年晚期的 社会 性与人格发展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一、成年晚期的心理 社会 性理论(一)埃里克森的心理 社会 性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个体的心理 社会 性发展贯穿于整个生命全程的各个阶段,在成年晚期,个体面临的心理 社会 性危机是自我完善对失望。自我完善失 望老年人回忆自己的一生,感到很值得,很有价值。他们就会以一种乐观、热情和豁达的人生态度来面对晚年, 从而汇集成自我完善感。如果老年人前面的发展任务解决得不太好、人生中的消极成分多于积极成分,就会体验到失望感。他们就会以一种失望、失落、迷失人生态度看待自己的生命,最终带着遗憾和恐惧走向死亡。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一、成年晚期的心理 社会 性理论(二)佩克的老年心理 社会 性任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佩克(Robert CPeck,1968)拓展了埃里克森的老年心理 社会 性危机的理论,提出了老年心理 社会 性任务理论,该理论强调老年人对重大生活事件的适应能力,主张从帮助老年人认识和应对老龄化带来的任务或挑战的角度来促进老年心理 社会 性发展。 他指出,个体进入成年晚期后,将面临以下三个挑战或任务: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一、成年晚期的心理 社会 性理论(三)维兰特的情绪 健康 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精神病学家乔治·维兰特博士(George E Vaillant),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情绪 健康 理论。 自上世纪40年代早期开始,他每隔五年就对一些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学生进行追踪研究,在他们65岁时,维兰特和他的同事再次对其中的173名被试进行研究。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一、成年晚期的心理 社会 性理论研究结果显示,在大学阶段被描述为“稳定、可靠、安全、精心、真诚、值得信赖”的被试以及在学业上的良好实践组织者,往往在老年时情绪调试得最好。务实和可靠等人格特质似乎比果断、容易交友等大学期间很重要的品质对个体的成功老化更有意义。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发现,许多在生命初期的因素在成人发展方面的影响并不如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的那样大,即使是相对阴暗的童年(诸如贫穷、孤儿、父母离异等),对这些65岁的哈佛人成功老化的影响也很小。(三)维兰特的情绪 健康 理论成熟适应机制成熟适应机制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成年晚期个体面临三大挑战和四项发展任务:(1)适应生理上的变化;(2)重新认识过去、现在和未来;(3)形成新的生活结构。三大挑战三大挑战四大任务四大任务(1)接受自己(退休后)的生活;(2)促进智力发展;(3)将精力投入到新角色和活动中;(4)形成科学的死亡观。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 社会 性适应(一)退休虽然对待退休的态度因人而异,适应的快慢也不尽相同,但根据Atchley(2001)等人的研究,认为退休一般会经历期望、过渡和最终适应等三个阶段,整个阶段包括几个时期:稳固期平淡期重新定位期清醒期 蜜月期稳固期平淡期重新定位期清醒期 蜜月期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 社会 性适应退休意味着个体从一个重要的人生结构中离开,这是一个可以提供 社会 地位、经济来源、人生目的和众多关注的结构。无论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退休后的老年人必须面对这一系列的适应问题,他们必须重新进行自我角色定位,重新构建自己的生活,以便达到一种新的平衡,从而以一种更加自由、更加自信和接受的方式去体验退休后的全新生活。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 社会 性适应(二)空巢 随着老龄化 社会 的到来及年轻劳动人口的流动,“空巢老人”正在成为一个越来越引人关注的 社会 问题。 根据全国老龄办2012年的最新统计数据,目前我国城市老人空巢率占了一半,占比497%。 而在农村,原来并不存在空巢老人问题,但随着农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的急剧增加,我国农村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也达到了383%,上升得比城市还快。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老年人如何自我适应,以应对“空巢综合症”?1未雨绸缪,正视“空巢”这一客观现象。2广交朋友,积极培养兴趣,丰富生活,冲淡空巢心理。3积极投身到 社会 ,重新确立追求目标,发挥余热,老有所为。4自我调适,乐观生活,重新构建有规律的生活。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 社会 性适应(三)丧偶 成年晚期个体遇到的最悲痛的生活事件莫过于丧偶了,俗话说:“少来夫妻老来伴”, 老年夫妻一起生活多年,经过生儿育女,风雨同舟,使他们习惯了相伴相守。配偶的突然离去会让他们的心理和情绪受到致命打击。 他们会感觉天陡然塌了一半, 情感 失去了皈依,生活失去了重心,人生失去了意义,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精神。 有的老年人从此一蹶不振,少言寡语、茶饭不思,精神恍惚,说话语无伦次,甚至生活习惯和性格都发生了变化,造成适应性障碍,形成所谓的“丧偶综合征”。 轻的可表现心境抑郁,表情悲伤,持续时间短暂;重的可表现为悲恸欲绝,呼天抢地,痛不欲生或呆若木鸡,神思恍惚。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 社会 性适应(三)丧偶为了了解 社会 心理因素与疾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以及相应的相关程度,美国学者霍尔姆斯(T Holmes)和拉赫(R Rahe)调查了5000个被试的病史,然后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列出了43种生活紧张事件,并对每种事件可能对人 健康 产生破坏作用的程度,按0~100计分,每分称为一个“生活变动单位”,编制了“ 社会 紧张事件的再适应计量表”。事件 记分 事件 记分配偶死亡事件 记分 事件 记分配偶死亡 100亲密朋友死亡亲密朋友死亡37离婚 73 夫妻不和 35夫妻分居 65借贷超过1万元31坐牢 63与领导有矛盾与领导有矛盾23婚姻问题 50工作条件有改变工作条件有改变20被解雇 47 社会 活动改变 社会 活动改变18退休 45家庭成员的变化家庭成员的变化15事业遭受困难事业遭受困难39 打架 12表 表11-1 社会 紧张事件的再适应计量表(部分)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 社会 性适应(三)丧偶由表中数值我们可以看到,最亲近的家庭成员的死亡特别是丧偶位居榜首,是最有可能引发疾病的 社会 紧张事件,因此需要最大的适应,记为100分。由此可见,丧偶是一个人人生过程中的一个需要引起特别关注和积极应对的重要生活事件,能否适应这一重大人生变化的挑战,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身心 健康 和生活质量。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老年人如何适应丧偶的挑战?一是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准备。二是释放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三是理性认知,节哀顺变。四是主动寻求 社会 情感 支持。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 社会 性适应(四)死亡1什么是死亡?我们根据什么来判定一个个体生命的结束?心脏停止跳动和呼吸停止脑电波活动消失死亡能否判断?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 社会 性适应(四)死亡2死亡焦虑尽管个体对待死亡的恐惧程度不尽相同,但对死亡过程的恐惧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当人们进入成年晚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已经知道自己的生命正在走向结束,但老年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却因人而异。 研究表明,老年人相对于其他年龄的群体而言,对死亡的恐惧程度最低、而表示不畏惧死亡甚至渴望死亡的比例却是最高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年人欢迎死亡,而只能说明他们对待死亡的态度更加理性、更为实际。最近的对比实验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论:相比而言,年轻人(20~29岁)比老年人(70~97岁)对死亡怀有更大的恐惧感(Cicirelli,2001)。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 社会 性适应(四)死亡3临终的阶段 拒绝愤怒讨价还价讨价还价抑郁平静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 社会 性适应(五)临终关怀所谓临终关怀(hospice care),是指对因身患绝症、身体衰弱或其他原因而导致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个体,提供适当的医疗、护理和服务,以减轻其生理痛苦和心理恐惧,使他们在余下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高的生活质量。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 社会 性适应(五)临终关怀1临终关怀的目的临终关怀跟放弃治疗和“安乐死”都不同,其目的既不是治疗疾病或延长生命,也不是加速死亡,而是改善临终者余寿的质量 。2临终关怀的对象 生存时间少于六个月的临终者 临终者家属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 社会 性适应(五)临终关怀3临终关怀的内容临终关怀的内容主要包括人身关怀、心理关怀和灵性关怀三个方面。(1)人身关怀(2)心理关怀(3)灵性关怀4临终关怀的发展历程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 社会 性适应随着临终关怀运动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广泛、深入地开展,临终关怀运动已成为一个新的科学研究领域,并逐渐形成一门以临终者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为临终者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照护实践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新兴交叉学科——临终关怀学临终关怀学。(五)临终关怀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三、成人晚期人格的发展变化(一)成人晚期人格发展变化的一般特点老年人的人格特征既有稳定的一面,又有变化的一面,但稳定多于变化。老年人人格的变化大体趋势有:自我中心化加剧;容易导致不安全感、孤独感和失落感;适应性差、拘泥刻板、趋于保守以及好回忆往事等 。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三、成人晚期人格的发展变化(一)成人晚期人格发展变化的一般特点老年人的人格特征既有稳定的一面,又有变化的一面,但稳定多于变化。老年人人格的变化大体趋势有:自我中心化加剧;容易导致不安全感、孤独感和失落感;适应性差、拘泥刻板、趋于保守以及好回忆往事等 。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三、成人晚期人格的发展变化(二)成人晚期的人格类型进取型老年人的人格类型防御型怨恨型厌世型安乐型防御型怨恨型厌世型安乐型成熟型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适应是一个终身的任务,成年晚期的个体同样需要良好的心理适应,以应对由年龄老化带来的各种挑战。面对诸多心理 社会 危机、挑战和发展任务,老年人只有积极地寻求心理适应,才能应对各种挑战,达到一种新的平衡,从而心境平和、 健康 长寿、颐养天年。第五节 成年晚期的心理适应与长寿心理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一、成年晚期的心理适应1 成功老龄化(successful aging)Vaillant等研究者于2001年指出成功老龄化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发生疾病和疾病相关残疾的概率低;(2)高水平认知功能和躯体功能;(3)对生活的积极参与(如人际交往和生产活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46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