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认知与情感表现出哪些特点?

老年人的认知与情感表现出哪些特点?,第1张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第五节 成年晚期的心理适应与长寿心理第四节 成年晚期的 社会 性与人格发展第三节 成年晚期的感情发展第二节 成年晚期的认知发展第十一章 成年晚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第一节 成年晚期的生理特点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本章要点成年晚期即老年期,一般是指个体60岁到衰亡的这段时期。本章在概述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总体特点的基础上,分别阐述了老年人在生理特点、认知、感情、 社会 性和人格等方面的发展变化,重点突出了退休后的适应期, 社会 交往结构的变化、再适应再 社会 化的过程、空巢期、孤独、退休后的适应、老年抑郁症、心理转型期、对死亡的准备心态等方面的内容,最后讨论了老年人的心理适应和长寿心理。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一、形态结构方面的变化(一)细胞的变化(二)组织和器官的变化(三)整体外观的变化(一)细胞的变化(二)组织和器官的变化(三)整体外观的变化二、生理功能方面的变化(一)感知觉呈现出显著的退行性变化(二)成年晚期各大系统的功能退化(一)感知觉呈现出显著的退行性变化(二)成年晚期各大系统的功能退化第一节 成年晚期的生理特点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一、形态结构方面的变化(一)细胞的变化 细胞数的逐步减少,细胞间质增加 。 进入老年期后,那些有分裂能力再生的细胞逐渐停止有丝分裂,人体产生新细胞的速度跟不上细胞衰亡的速度,细胞数量上的总体平衡就此打破,从而造成细胞数量的逐年减少。 据相关研究显示,人体脑、肾、肺、肌肉等组织的细胞数量在60岁时往往会降低到旺盛期的70%左右。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组织和器官的变化 脏器发生萎缩,重量减轻; 肌肉变瘦,力量减弱; 骨骼韧性减弱,容易骨折; 多种腺体分泌能力降低,心脏、肺、大脑、肾脏、肠胃等器官的生理功能下降; 免疫监视功能和免疫防御能力降低,容易罹患各种癌症和各种感染性疾病; 感觉器官功能衰退,造成视力和听力的下降; 慢性退行性疾病的患病风险也显著增加。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如须发变白,逐渐稀疏脱落乃至秃顶;皮肤变薄,弹性降低,皮脂减少皮肤松弛、褶皱、干燥,并常因黑色素沉着而出现老年斑;头颅骨变薄,牙龈和牙槽组织萎缩,牙齿松动脱落,形成老年人特有的面容。(三)整体外观的变化随着个体进入到成年后期,整体外观方面会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外貌和体型逐步呈现出老年人的显著特征。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三)整体外观的变化 肌肉萎缩、肌力减弱、肌肉以及关节韧带松弛,关节活动不灵,造成老年人行动迟钝、行动缓慢、步履蹒跚、手指哆嗦等,甚至发展为运动障碍。 骨骼肌萎缩,骨钙丧失或骨质增生;同时由于椎间盘萎缩、脊柱下弯和下肢弯曲,造成老年人弯腰驼背,身材变矮的形象。上述这些变化的个体差异很大,它与一个人的 健康 状况、生活方式、营养条件、精神状态和意外事件等因素都有密切关系。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生理功能方面的变化(一)感知觉呈现出显著的退行性变化1视力下降2听力减退3味觉、嗅觉和皮肤觉敏感性降低(二)成年晚期各大系统的功能退化1循环系统2呼吸系统3消化系统4神经系统5内分泌系统6运动系统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一、成年晚期记忆的发展(一)记忆发展与年龄关系的一般趋势(二)成年晚期记忆发展的基本特征(三)成年晚期记忆力减退的突出表现和个体差异(四)成年晚期记忆力下降的机制(一)记忆发展与年龄关系的一般趋势(二)成年晚期记忆发展的基本特征(三)成年晚期记忆力减退的突出表现和个体差异(四)成年晚期记忆力下降的机制二、成年晚期智力的发展第二节 成年晚期的认知发展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总体上讲,成年晚期的认知活动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总体趋势上呈现退行性变化。 发展的终身性。 认知的差异性。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一、成年晚期记忆的发展(一)记忆发展与年龄关系的一般趋势 有研究表明,18~30岁是个体记忆的“黄金时期”,记忆能力最强,记忆效率最高。到了35岁以后,记忆能力就逐步下降,但直到进入成年晚期前,记忆衰退得并不明显。 假定个体处于“黄金时期”的平均记忆力是100%的话,那么从35~60岁记忆的平均成绩则为95%,60~86岁时平均的记忆成绩则为80%~85%之间。 我国相关的研究表明,成年期后个体记忆的衰退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在总趋势表现为衰退的基础上,记忆的发展并不是直线下降的,而是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一、成年晚期记忆的发展吴振云、许淑莲等(2001)带领课题组通过对20~89岁的成年的记忆进行研究,概括出了老年人记忆的几个基本特点: 老年人的初级记忆好于次级记忆 老年人的再认成绩好于回忆成绩 老年人的意义识记好于机械识记 老年人日常生活记忆好于实验室记忆(二)成年晚期记忆发展的基本特征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一、成年晚期记忆的发展 老年人记忆力减退的主要方面突出表现为记忆广度、机械识记、再认和回忆等的减退或下降。 老年人记忆的个体差异比其他年龄组要大,表现为不同个体记忆发生明显减退的时间有早有晚,减退速率有快有慢,减退程度有重有轻,有的甚至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三)成年晚期记忆力减退的突出表现和个体差异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一、成年晚期记忆的发展对于成年晚期个体记忆力下降的解释,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环境因素、信息加工缺陷和生物因素。信息加工缺陷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四)成年晚期记忆力下降的机制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成年晚期智力的发展关于成年晚期的智力发展,最新的研究结果越来越倾向于支持老年人智力出现衰退的时间和程度都比我们预期的要晚要小。 出现这种误解的原因包括:横断研究设计无法排除“同辈效应”,即成长的特定年代所造成的影响。纵向研究设计由于“熟悉效应” 以及被试流失等原因,同样推断出了一些老年人智力方面的错误结论。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成年晚期智力的发展西雅图研究: 序列交叉研究设计 自1956年开始,沙伊(KWarner Schaie)就在美国的西雅图对个体的认知发展进行追踪研究,在这项著名的研究中,沙伊随机选择了500名年龄跨度在20~70岁的被试,对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认知能力测验。从20岁开始,这些被试年龄相差5岁就被编为一组。研究者每7年就对他们进行一次测试,而每年都会有新的被试加入进来,至1994年,接受测试的人数已经超过了5000人。 在研究中他选用了五种基本心理能力作为测量的因素,即数字能力、词汇理解能力、词语流畅性、归纳推理能力和空间能力。其中归纳推理能力和空间能力属于流体智力,词汇理解能力、词语流畅性和数字能力属于晶体智力。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西雅图研究”为我们揭示了老年人智力发展的一些特点:“西雅图研究”为我们揭示了老年人智力发展的一些特点:1进入成年晚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流体智力逐渐下降,而晶体智力则保持稳定,在某些情况下还会上升。2进入成年晚期后,个体的某些认知能力会有所下降,但下降的幅度很小,而直到80岁以后才会逐渐显著。3智力的发展变化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有些人从30岁开始就出现智力下降,而另一些人直到70岁才会出现这种下降。4老年人智力出现下降的程度跟其接触的环境因素和文化因素存在相关。这一研究结果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对老年人智力持续衰退的成见,提出了老年人智力“可塑性”的概念,表明成年晚期可能发生的智力改变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当在一定的时机受到适当的刺激、练习和激励时,老年人就能够保持他们的智力。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一、成年晚期感情发展的一般特点二、成年晚期的感情表现一、成年晚期感情发展的一般特点二、成年晚期的感情表现(一)老年人积极的情绪 情感 表现(二)老年人消极的情绪 情感 表现第三节 成年晚期的感情发展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一、成年晚期感情发展的一般特点1老年人感情日益内敛,更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2老年人的情绪体验比较强烈而持久3老年人的消极积极 情感 和消极 情感 并存瑞典斯德哥尔摩的 “国王计划”研究(Kungsholmen Project)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感情表现(一)老年人积极的情绪 情感 表现1满足感和幸福感2轻松感和解放感3成功感和自豪感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感情表现(二)老年人消极的情绪 情感 表现1紧张害怕感2孤独寂寞感3无用失落感4多疑不满感5焦虑和抑郁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总之,成年晚期的感情发展有其独有的规律和特点,老年人的认知评价、积极情绪 情感 和消极情绪 情感 是研究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三个基本维度。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的积极的情绪 情感 和消极的情绪 情感 是相对独立的,积极情绪 情感 上的得分并不能预测消极情绪 情感 上的得分。这意味着负性感情并不是伴随老化必然出现的情绪 情感 体验,同时即使是个体体验到负性感情,也并不会损害正性感情的发展。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成年晚期的 社会 性发展,指的是个体进入老年后,在与他人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观念、 情感 、态度和行为等随着年龄而发生的变化。成年晚期个体的人格发展一般保持稳定,但同时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总体上讲持续稳定的趋势大于变化。第四节 成年晚期的 社会 性与人格发展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一、成年晚期的心理 社会 性理论(一)埃里克森的心理 社会 性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个体的心理 社会 性发展贯穿于整个生命全程的各个阶段,在成年晚期,个体面临的心理 社会 性危机是自我完善对失望。自我完善失 望老年人回忆自己的一生,感到很值得,很有价值。他们就会以一种乐观、热情和豁达的人生态度来面对晚年, 从而汇集成自我完善感。如果老年人前面的发展任务解决得不太好、人生中的消极成分多于积极成分,就会体验到失望感。他们就会以一种失望、失落、迷失人生态度看待自己的生命,最终带着遗憾和恐惧走向死亡。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一、成年晚期的心理 社会 性理论(二)佩克的老年心理 社会 性任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佩克(Robert CPeck,1968)拓展了埃里克森的老年心理 社会 性危机的理论,提出了老年心理 社会 性任务理论,该理论强调老年人对重大生活事件的适应能力,主张从帮助老年人认识和应对老龄化带来的任务或挑战的角度来促进老年心理 社会 性发展。 他指出,个体进入成年晚期后,将面临以下三个挑战或任务: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一、成年晚期的心理 社会 性理论(三)维兰特的情绪 健康 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精神病学家乔治·维兰特博士(George E Vaillant),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情绪 健康 理论。 自上世纪40年代早期开始,他每隔五年就对一些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学生进行追踪研究,在他们65岁时,维兰特和他的同事再次对其中的173名被试进行研究。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一、成年晚期的心理 社会 性理论研究结果显示,在大学阶段被描述为“稳定、可靠、安全、精心、真诚、值得信赖”的被试以及在学业上的良好实践组织者,往往在老年时情绪调试得最好。务实和可靠等人格特质似乎比果断、容易交友等大学期间很重要的品质对个体的成功老化更有意义。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发现,许多在生命初期的因素在成人发展方面的影响并不如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的那样大,即使是相对阴暗的童年(诸如贫穷、孤儿、父母离异等),对这些65岁的哈佛人成功老化的影响也很小。(三)维兰特的情绪 健康 理论成熟适应机制成熟适应机制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成年晚期个体面临三大挑战和四项发展任务:(1)适应生理上的变化;(2)重新认识过去、现在和未来;(3)形成新的生活结构。三大挑战三大挑战四大任务四大任务(1)接受自己(退休后)的生活;(2)促进智力发展;(3)将精力投入到新角色和活动中;(4)形成科学的死亡观。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 社会 性适应(一)退休虽然对待退休的态度因人而异,适应的快慢也不尽相同,但根据Atchley(2001)等人的研究,认为退休一般会经历期望、过渡和最终适应等三个阶段,整个阶段包括几个时期:稳固期平淡期重新定位期清醒期 蜜月期稳固期平淡期重新定位期清醒期 蜜月期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 社会 性适应退休意味着个体从一个重要的人生结构中离开,这是一个可以提供 社会 地位、经济来源、人生目的和众多关注的结构。无论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退休后的老年人必须面对这一系列的适应问题,他们必须重新进行自我角色定位,重新构建自己的生活,以便达到一种新的平衡,从而以一种更加自由、更加自信和接受的方式去体验退休后的全新生活。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 社会 性适应(二)空巢 随着老龄化 社会 的到来及年轻劳动人口的流动,“空巢老人”正在成为一个越来越引人关注的 社会 问题。 根据全国老龄办2012年的最新统计数据,目前我国城市老人空巢率占了一半,占比497%。 而在农村,原来并不存在空巢老人问题,但随着农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的急剧增加,我国农村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也达到了383%,上升得比城市还快。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老年人如何自我适应,以应对“空巢综合症”?1未雨绸缪,正视“空巢”这一客观现象。2广交朋友,积极培养兴趣,丰富生活,冲淡空巢心理。3积极投身到 社会 ,重新确立追求目标,发挥余热,老有所为。4自我调适,乐观生活,重新构建有规律的生活。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 社会 性适应(三)丧偶 成年晚期个体遇到的最悲痛的生活事件莫过于丧偶了,俗话说:“少来夫妻老来伴”, 老年夫妻一起生活多年,经过生儿育女,风雨同舟,使他们习惯了相伴相守。配偶的突然离去会让他们的心理和情绪受到致命打击。 他们会感觉天陡然塌了一半, 情感 失去了皈依,生活失去了重心,人生失去了意义,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精神。 有的老年人从此一蹶不振,少言寡语、茶饭不思,精神恍惚,说话语无伦次,甚至生活习惯和性格都发生了变化,造成适应性障碍,形成所谓的“丧偶综合征”。 轻的可表现心境抑郁,表情悲伤,持续时间短暂;重的可表现为悲恸欲绝,呼天抢地,痛不欲生或呆若木鸡,神思恍惚。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 社会 性适应(三)丧偶为了了解 社会 心理因素与疾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以及相应的相关程度,美国学者霍尔姆斯(T Holmes)和拉赫(R Rahe)调查了5000个被试的病史,然后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列出了43种生活紧张事件,并对每种事件可能对人 健康 产生破坏作用的程度,按0~100计分,每分称为一个“生活变动单位”,编制了“ 社会 紧张事件的再适应计量表”。事件 记分 事件 记分配偶死亡事件 记分 事件 记分配偶死亡 100亲密朋友死亡亲密朋友死亡37离婚 73 夫妻不和 35夫妻分居 65借贷超过1万元31坐牢 63与领导有矛盾与领导有矛盾23婚姻问题 50工作条件有改变工作条件有改变20被解雇 47 社会 活动改变 社会 活动改变18退休 45家庭成员的变化家庭成员的变化15事业遭受困难事业遭受困难39 打架 12表 表11-1 社会 紧张事件的再适应计量表(部分)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 社会 性适应(三)丧偶由表中数值我们可以看到,最亲近的家庭成员的死亡特别是丧偶位居榜首,是最有可能引发疾病的 社会 紧张事件,因此需要最大的适应,记为100分。由此可见,丧偶是一个人人生过程中的一个需要引起特别关注和积极应对的重要生活事件,能否适应这一重大人生变化的挑战,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身心 健康 和生活质量。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老年人如何适应丧偶的挑战?一是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准备。二是释放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三是理性认知,节哀顺变。四是主动寻求 社会 情感 支持。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 社会 性适应(四)死亡1什么是死亡?我们根据什么来判定一个个体生命的结束?心脏停止跳动和呼吸停止脑电波活动消失死亡能否判断?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 社会 性适应(四)死亡2死亡焦虑尽管个体对待死亡的恐惧程度不尽相同,但对死亡过程的恐惧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当人们进入成年晚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已经知道自己的生命正在走向结束,但老年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却因人而异。 研究表明,老年人相对于其他年龄的群体而言,对死亡的恐惧程度最低、而表示不畏惧死亡甚至渴望死亡的比例却是最高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年人欢迎死亡,而只能说明他们对待死亡的态度更加理性、更为实际。最近的对比实验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论:相比而言,年轻人(20~29岁)比老年人(70~97岁)对死亡怀有更大的恐惧感(Cicirelli,2001)。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 社会 性适应(四)死亡3临终的阶段 拒绝愤怒讨价还价讨价还价抑郁平静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 社会 性适应(五)临终关怀所谓临终关怀(hospice care),是指对因身患绝症、身体衰弱或其他原因而导致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个体,提供适当的医疗、护理和服务,以减轻其生理痛苦和心理恐惧,使他们在余下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高的生活质量。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 社会 性适应(五)临终关怀1临终关怀的目的临终关怀跟放弃治疗和“安乐死”都不同,其目的既不是治疗疾病或延长生命,也不是加速死亡,而是改善临终者余寿的质量 。2临终关怀的对象 生存时间少于六个月的临终者 临终者家属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 社会 性适应(五)临终关怀3临终关怀的内容临终关怀的内容主要包括人身关怀、心理关怀和灵性关怀三个方面。(1)人身关怀(2)心理关怀(3)灵性关怀4临终关怀的发展历程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二、成年晚期的 社会 性适应随着临终关怀运动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广泛、深入地开展,临终关怀运动已成为一个新的科学研究领域,并逐渐形成一门以临终者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和为临终者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照护实践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新兴交叉学科——临终关怀学临终关怀学。(五)临终关怀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三、成人晚期人格的发展变化(一)成人晚期人格发展变化的一般特点老年人的人格特征既有稳定的一面,又有变化的一面,但稳定多于变化。老年人人格的变化大体趋势有:自我中心化加剧;容易导致不安全感、孤独感和失落感;适应性差、拘泥刻板、趋于保守以及好回忆往事等 。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三、成人晚期人格的发展变化(一)成人晚期人格发展变化的一般特点老年人的人格特征既有稳定的一面,又有变化的一面,但稳定多于变化。老年人人格的变化大体趋势有:自我中心化加剧;容易导致不安全感、孤独感和失落感;适应性差、拘泥刻板、趋于保守以及好回忆往事等 。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三、成人晚期人格的发展变化(二)成人晚期的人格类型进取型老年人的人格类型防御型怨恨型厌世型安乐型防御型怨恨型厌世型安乐型成熟型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适应是一个终身的任务,成年晚期的个体同样需要良好的心理适应,以应对由年龄老化带来的各种挑战。面对诸多心理 社会 危机、挑战和发展任务,老年人只有积极地寻求心理适应,才能应对各种挑战,达到一种新的平衡,从而心境平和、 健康 长寿、颐养天年。第五节 成年晚期的心理适应与长寿心理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一、成年晚期的心理适应1 成功老龄化(successful aging)Vaillant等研究者于2001年指出成功老龄化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发生疾病和疾病相关残疾的概率低;(2)高水平认知功能和躯体功能;(3)对生活的积极参与(如人际交往和生产活动)。

老年人有亲情的需要。

特别是不能自理和半自理的老人,他们不能参加机构的活动,更加需要子女来看望,更渴望亲情的关怀,老年人最在乎最渴望的还是儿女亲情。当儿女们在外奋斗时,老年人们心里充满着牵挂,希望他们可以过好生活。

而由于为生活奔波的儿女们可能会因为生活而忽视了对父母的关怀,因此,作为儿女的我们,可以常常拿起手机拨一通电话、发一则短信、打一个视频问候,晚年的父母们是很需要我们的。

老年人有友情的需求。

在没有生活的压力下,友情对老年人也是很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老年朋友们可以和好友一起回忆过往、谈笑人生,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情感满足。多多出门,比如晚上可以选择去跳广场舞,结交新朋友,增加社交圈,让自己的余生变得更加有趣。

让老人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老年人要和晚辈和睦相处,不倚老卖老、以老压小,乐于接受现在的“被领导”地位是关键所在,同样,家庭和社会上的其他成员尊敬老人,满足他们合理的各种需要,也是做好老年人心理保健的必备条件。

老年养生活动中心包含哪些内容-1 老有所医——老年人的医疗保健 大多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健康问题和疾病逐渐增多。可以说“老有所医”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要改善老年人口的医疗状况,就必须首先解决好医疗保障问题。只有深化医疗保健制度的改革,逐步实现社会化的医疗保险,运用立法的手段和国家、集体、个人合理分担的原则,将大多数的公民纳入这一体系当中,才能改变目前支付医疗费用的被动局面,真正实现“老有所医”。 2老有所养——老年人的生活保障 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家庭养老功能的逐渐弱化,养老必然由家庭转向社会,特别是社会福利保健机构。 建立完善社区老年服务设施和机构,增加养老资金的投入,确保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服务保障,将成为老年人安度幸福晚年的重要方面。 3老有所乐——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老年人在离开劳动生产岗位之前,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因此有权继续享受生活的乐趣。国家、集体和社区都有责任为老年人的“所乐”提供条件,积极引导老年人正确和科学地参与社会文化活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和文化修养。“老有所乐”的内容十分广泛,如社区内可建立老年活动站,开展琴棋书画、阅读欣赏、体育文娱活动,饲养鱼虫花草、组织观光旅游、参与社会活动等。 4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为——老年人的发展与成就 老年人虽然在体力和精力上不如青年人和中年人,但老年人在人生岁月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广博的知识,是社会的宝贵财富。 因此,老年人仍然存在着一个继续发展的问题。“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为”是两个彼此相关的不同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健康水平逐步提高,这两个问题也就越加显得重要。 (1)老有所学 自1983年第一所老年大学创立以来,老年大学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再学习的机会,也为老年人的社会交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老年学员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改观,生活变得充实而活跃,身体健康状况也有明显改善,因此,受到老年人的欢迎。老年人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内容,如医疗保健、少儿教育、绘画、烹调、缝纫等,这些知识又给老有所为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或有助于潜能的发挥。 (2)老有所为 可分为两类:①直接参与社会发展,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直接用于社会活动中,如从事各种技术咨询服务、医疗保健服务、人才培养等。②间接参与社会发展,如献计献策、社会公益活动、编史或写回忆录、参加家务劳动支持子女工作等。 在人口老化日益加剧的今天,不少国家开始出现了劳动力缺乏的问题,老有所为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缓和这种矛盾;同时,老有所为也为老年人增加了个人收入,对提高老年人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及进一步改善自身生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老有所教——老年人的教育及精神生活 一般来说,老年群体是相对脆弱的群体,经济脆弱、身体脆弱、心理脆弱。由于经济上分配不公、政治上忽视老人、情感上淡漠老人、观念上歧视老人等都可能造成老年人的心理不平衡,从而不利于代际关系的协调,不利于社会的发展,甚至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国内外研究表明:科学的、良好的教育和精神文化生活是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因此,社会有责任对老年人进行科学的教育,充分利用先进文化武装人、教育人、塑造人、鼓舞人。建立健康的、丰富的、高品位的精神文化生活将会成为21世纪老年人的主要追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712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