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校长的目的与问题?

访问校长的目的与问题?,第1张

提问:

校长 一词对你而言有什么意义

若学校的同学在经济上有困难你会帮助她们嘛为什么

在这一职位中,你感觉你的宗旨是什么

你会愿意做学生的朋友嘛

中国的素质教育落实在怎么样?你们学校的素质教育是如何开展的?效果如何?请他举例说明。

如果看待中小学生培优问题?大量的培优与素质教育是否矛盾?培优与学生减负的矛盾如何解决?

如何看待民办学校?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能够共生共荣吗?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该如何发展?他们的发展前景又如何?

如果看待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现在大学生教育该怎样改革?

一般的新闻报道也很重视采访的前期工作,记者应该善于研究分析资料,并以此为据写出采访提纲。但这种资料分析是有限的,采访提纲也是粗略的。因为一般新闻采访最主要的目的是得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实。所以,只要记者精于提问,往往就会有收获。然而,单个的、相对独立事实的深度对于深度报道是不够的。在Why(原因)和How(怎么样)上的探究,使背景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成为深度报道采访前期工作中新闻工作者耗费大量精力的地方。

首先,通过对社会现实状态和发展变化的研究分析,找准受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能否准确、敏锐、富有远见地选择报道题材直接关系到深度报道的成功与否。这就要求记者对现实生活要有敏锐的嗅觉,对社会动态有明智的把握。《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是以深度报道见长的专栏,那些看似冷点的新闻事件,却正是一段时间内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冰山一角”,新闻记者通过艰苦的调查研究在凌乱琐碎的线索中找到适宜的报道题材。

其次,作好背景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新闻事件的背景大致包括:补充性的历史资料、展示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资料、提供人物必要经历的资料、数据性的事实等,收集并分析这些背景材料对深度报道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对报道的全过程也有深远的推动作用,包括帮助记者获得采访机会、迅速进入采访角色和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为了能独家采访基辛格博士,就在准备了大量相关背景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基辛格博士的性格特点,然后直接打电话同基辛格的办公室联系采访事宜,还当面向办公室工作人员阐述了基辛格接受采访的种种好处,最终使基辛格接受了独家访问。

最后,拟订一个全面的、深入的、思路清晰的采访提纲。采访提纲是记者逻辑思维和思考问题层次的体现,一个好的采访提纲,能够帮助记者坚定信心,临阵不乱、掌握采访的主动权,使采访得到完善的结果。杜骏飞在《深度报道原理》一书中提到,美国内华达新闻学教授拉鲁·吉尔兰德曾在拟定采访提纲方面推出了设计问题的辅助公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提醒记者在设 计提问时应该涉及到下列一些具体的问题:

目标———你们(或组织)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障碍———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吗?目前的阻力是什么?

解决———你们是怎样对付这些难题的?是否有解决矛盾的计划?

开始———这一设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根据谁的意见提出的?

当然,采访提纲的拟订还和记者本人的采访习惯、交流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但确保问题的独特、准确、连贯、创意、引人入胜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归根结底,一次采访无非是一场生动活泼而富于思想的交谈,具体的提问技巧包括:

1、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这种方法是一开始就提出硬性的、紧扣主题的问题,然后扩展为比较笼统的问题。它适用于采访那些善于言辞、敏于思考、感觉自信的对象。开门见山会让对方觉得你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可以使对方觉得你懂行,值得交谈。

2、由浅入深,追问问题,发掘未知的细节。深度报道的提问有许多尖锐的问题,有时难免让记者碰壁,采访对象要么 拘谨不安,支支吾吾,谈不到要害,要么有心拒绝,闪烁其辞,加以敷衍。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追问的毅力和技巧。可以先用一些宽泛的话题缓解气氛,逐渐引入正题;或旁敲侧击,追本溯源,引出未知的细节。

3、诱导性的提问,引出生动活泼、论点鲜明的谈话。在诱导性提问中,采访对象得有较好的敏感性,并肯于争辩,而记者则需要掌握好谈话的时机,运用语气、声调或措辞来引诱对方作肯定性回答。诱导性提问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建立融洽关系的程度。因为诱导性提问容易使谈话达到互不相让的地步,但只要融洽关系得以保持,便可能引出意想不到的真话。

4、适度的沉默。沉默也是深度报道采访提问中的一个重要的技巧,因为深度报道的提问多是要点性、针对性、独家类的提问,需要给采访对象留出思考和阐述问题的时间。聪明的记者一般不会打断采访对象的话,这样可能得到直接询问得不到的情况。故意地不露声色,有时同样有效。美国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迈克·华莱士说:“我发现,在电视采访中最有趣的做法就是问一个漂亮的问题,等对方回答完毕你再沉默三、四秒钟,仿佛你还在期待着他更多的回答。你知道会怎样吗?对方会感到有点窘促而向你谈出更多的东西。”

善于观察与倾听,捕捉采访问答中所不能显现的事实。艾丰提醒所有的记者“在采访时别忘了带上眼睛和耳朵”。我们强调观察和倾听是因为深度报道采访需要记者全身心地投入,许多鲜为人知的原因和珍贵的新闻事实,都是记者调动所有感官包括心灵去感知到的。

(1)选择正确的视角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这个视角可能是指宏观的,把握事物相互关联的全局视角;也可能是指记者个人情感、思想的视角;还可能是指在现场观察时的微观视角。总之,正确的视角加上细致的观察,会让记者获得准确的、直接的、富有特征的资料。

(2)做一个有心的听众,邝云妙在《当代新闻采访学》中提出:一名记者,特别是一名老练的记者,应该是最善于倾听的人,而不是喋喋不休的人。的确,善于倾听的记者往往更容易有丰厚的收获,也更容易与采访对象沟通。稍纵即逝的新闻线索,谈话对象的弦外之音,都会因为你的有心倾听而被发掘,对新闻事实的领悟或许就会更接近其本来面目。

采访具体要求:

1时间、地址的预约;

2如有变动,第二方案的制定;

3采访内容的拟定,包括问题的准备;

4事前对采访对象的背景了解和资料收集;

5事前对中大历史(包括康乐园和石牌)要有一定了解;

6对于是否可录音和照相要事先询问被采访者;

7采访进行时对主题的把握(尽量不要离题)、时间的控制;

8采访时要与被采访者形成互动;

9采访时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语速、说话的清晰和明了;

10采访时遇到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时提问,绝对避免主观编造和添加;

11采访后可询问是否可以提供相关资料;

12赠送一定的礼品表示感谢;

13将完成的采访稿寄回给被采访人,请其过目并可适当让其修改;

14将最终出版物寄送一份给被采访人并再次表示感谢。

我知道

用较多的时间寻找线索、收集资料,并拟订一个完善的采访提纲

一般的新闻报道也很重视采访的前期工作,记者应该善于研究分析资料,并以此为据写出采访提纲。但这种资料分析是有限的,采访提纲也是粗略的。因为一般新闻采访最主要的目的是得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实。所以,只要记者精于提问,往往就会有收获。然而,单个的、相对独立事实的深度对于深度报道是不够的。在Why(原因)和How(怎么样)上的探究,使背景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成为深度报道采访前期工作中新闻工作者耗费大量精力的地方。

首先,通过对社会现实状态和发展变化的研究分析,找准受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能否准确、敏锐、富有远见地选择报道题材直接关系到深度报道的成功与否。这就要求记者对现实生活要有敏锐的嗅觉,对社会动态有明智的把握。《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是以深度报道见长的专栏,那些看似冷点的新闻事件,却正是一段时间内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冰山一角”,新闻记者通过艰苦的调查研究在凌乱琐碎的线索中找到适宜的报道题材。

其次,作好背景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新闻事件的背景大致包括:补充性的历史资料、展示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资料、提供人物必要经历的资料、数据性的事实等,收集并分析这些背景材料对深度报道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对报道的全过程也有深远的推动作用,包括帮助记者获得采访机会、迅速进入采访角色和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为了能独家采访基辛格博士,就在准备了大量相关背景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基辛格博士的性格特点,然后直接打电话同基辛格的办公室联系采访事宜,还当面向办公室工作人员阐述了基辛格接受采访的种种好处,最终使基辛格接受了独家访问。

最后,拟订一个全面的、深入的、思路清晰的采访提纲。采访提纲是记者逻辑思维和思考问题层次的体现,一个好的采访提纲,能够帮助记者坚定信心,临阵不乱、掌握采访的主动权,使采访得到完善的结果。杜骏飞在《深度报道原理》一书中提到,美国内华达新闻学教授拉鲁·吉尔兰德曾在拟定采访提纲方面推出了设计问题的辅助公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提醒记者在设 计提问时应该涉及到下列一些具体的问题:

目标———你们(或组织)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障碍———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吗?目前的阻力是什么?

解决———你们是怎样对付这些难题的?是否有解决矛盾的计划?

开始———这一设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根据谁的意见提出的?

当然,采访提纲的拟订还和记者本人的采访习惯、交流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但确保问题的独特、准确、连贯、创意、引人入胜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归根结底,一次采访无非是一场生动活泼而富于思想的交谈,具体的提问技巧包括:

1、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这种方法是一开始就提出硬性的、紧扣主题的问题,然后扩展为比较笼统的问题。它适用于采访那些善于言辞、敏于思考、感觉自信的对象。开门见山会让对方觉得你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可以使对方觉得你懂行,值得交谈。

2、由浅入深,追问问题,发掘未知的细节。深度报道的提问有许多尖锐的问题,有时难免让记者碰壁,采访对象要么 拘谨不安,支支吾吾,谈不到要害,要么有心拒绝,闪烁其辞,加以敷衍。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追问的毅力和技巧。可以先用一些宽泛的话题缓解气氛,逐渐引入正题;或旁敲侧击,追本溯源,引出未知的细节。

3、诱导性的提问,引出生动活泼、论点鲜明的谈话。在诱导性提问中,采访对象得有较好的敏感性,并肯于争辩,而记者则需要掌握好谈话的时机,运用语气、声调或措辞来引诱对方作肯定性回答。诱导性提问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建立融洽关系的程度。因为诱导性提问容易使谈话达到互不相让的地步,但只要融洽关系得以保持,便可能引出意想不到的真话。

4、适度的沉默。沉默也是深度报道采访提问中的一个重要的技巧,因为深度报道的提问多是要点性、针对性、独家类的提问,需要给采访对象留出思考和阐述问题的时间。聪明的记者一般不会打断采访对象的话,这样可能得到直接询问得不到的情况。故意地不露声色,有时同样有效。美国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迈克·华莱士说:“我发现,在电视采访中最有趣的做法就是问一个漂亮的问题,等对方回答完毕你再沉默三、四秒钟,仿佛你还在期待着他更多的回答。你知道会怎样吗?对方会感到有点窘促而向你谈出更多的东西。”

善于观察与倾听,捕捉采访问答中所不能显现的事实。艾丰提醒所有的记者“在采访时别忘了带上眼睛和耳朵”。我们强调观察和倾听是因为深度报道采访需要记者全身心地投入,许多鲜为人知的原因和珍贵的新闻事实,都是记者调动所有感官包括心灵去感知到的。

(1)选择正确的视角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这个视角可能是指宏观的,把握事物相互关联的全局视角;也可能是指记者个人情感、思想的视角;还可能是指在现场观察时的微观视角。总之,正确的视角加上细致的观察,会让记者获得准确的、直接的、富有特征的资料。

(2)做一个有心的听众,邝云妙在《当代新闻采访学》中提出:一名记者,特别是一名老练的记者,应该是最善于倾听的人,而不是喋喋不休的人。的确,善于倾听的记者往往更容易有丰厚的收获,也更容易与采访对象沟通。稍纵即逝的新闻线索,谈话对象的弦外之音,都会因为你的有心倾听而被发掘,对新闻事实的领悟或许就会更接近其本来面目。

采访具体要求:

1时间、地址的预约;

2如有变动,第二方案的制定;

3采访内容的拟定,包括问题的准备;

4事前对采访对象的背景了解和资料收集;

5事前对中大历史(包括康乐园和石牌)要有一定了解;

6对于是否可录音和照相要事先询问被采访者;

7采访进行时对主题的把握(尽量不要离题)、时间的控制;

8采访时要与被采访者形成互动;

9采访时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语速、说话的清晰和明了;

10采访时遇到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时提问,绝对避免主观编造和添加;

11采访后可询问是否可以提供相关资料;

12赠送一定的礼品表示感谢;

13将完成的采访稿寄回给被采访人,请其过目并可适当让其修改;

14将最终出版物寄送一份给被采访人并再次表示感谢。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成功的导语,可以使这堂课先声夺人,为整堂课教学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导语的设计要讲求方法和实效,可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体裁的特点确定采用灵活多变的导语,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心抓住,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增强教学效果。积累几年的工作经验,归纳下来,我觉得导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一、设置情境导入。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导语是创造情境的突破口,也是强化课堂心理场的第一步。老师一登上讲台,学生就会很快调节心理状态,把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面,但也有部分学生不能很快完成这一心理转变。这时,教师采用生动的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和情绪,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一种情感意境,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下面是一位老师在讲述明代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设计的导语:生活中,我们也许有过这样的体验:家人相聚,其情悠悠,其乐融融。可是,当这份欢乐、这份热闹一旦离去,当你的周围不再有一点人声,当那如血的夕阳拉长你瘦长的影子,撕扯着你孤独的心灵的时候,你会追忆那一份欢乐,那一份热闹。恰是这些,会使你的眼睛流泪,你的心滴血。常人如此,内心情感异常丰富的作家更是体会颇深。明代的著名古文家归有光在寂寞凄凉的时光里回忆起家中诸多往事,历历在目,挥之不去。然物是人非,触之不及,情之所至,悲从中来,写下了“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的佳作《项脊轩志》。“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缓慢而又包含感情的导语结束后,教室中异常寂静,这种情感渗透到教学中,使欣赏者的情感得到升华。二、通过引用导入。初中课文有《蜘蛛》一文,讲述时,可把文中的谜语提前讲,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在讲课之前,先让大家猜一猜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做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谜语一出,如石子投入平静的水中,激起思维的涟漪。待学生将答案说出后,再顺势导入新课:“蜘蛛是怎样捉飞来将的呢?恐怕很少人知道。下面就通过这篇课文,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再如,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回声》,老师可用谜语导入。导语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下请大家猜一个谜语好不好啊?住在深山坳,谁也捉不到。你喊他也喊,你叫他也叫,近听听不着,远听有分晓。吕洞宾去问神仙,神仙说:这东西是有的,可是我也抓不到。那么边神仙也抓不到的东西是什么呢?同学们会安静的听,积极地猜,响亮的答:“回声。”这样的导语设计,既符合孩子们的趣味心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轻松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所要教学的课上来。三、采用教具导入:运用恰当的教具进行教学,可使学生由抽象思维变成形象思维,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教学课文《万紫千红的花》时,可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喜欢花吗?想到花会有这么多色彩吗?读了这篇课文,你会获得这此问题的答案。在此之前,教师可准备一束鲜花,颜色要丰富多样。用教具导入,学生一开始就被吸引,兴趣更浓了。再如教读《小桔灯》时,老师可先做一个小桔灯模型,点燃后,对学生说:虽然这小桔灯发出的光不如电灯那么亮,但它却照亮了一位作家的一生。”再让学生带着疑问朗读课文,老师加以辅导和分析,小桔灯的象征意义就迎刃而解了。四、由介绍作者导入:这种方法既顺理成章,引入自然,也易激发学生的仰慕之情和学习热情。如我们在学习《活板》一课时,就可用这种方法导入。导语可以这样设计:“大家都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这都是值得我们自豪的。活板印刷的发明者是北宋的平民毕升,记述下他的活字印刷的书是沈括的《梦溪笔谈》。沈括,字存中,北宋杭州人,科学家,文学家。他是主张变法的,在宋朝王安石变法时,曾做官,积极推行新法。王安石变法失败后,他也受到打击排斥。晚年定居在润州的梦溪国,所以他给自己在这里写的书命名为《梦溪笔谈》。”这部书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这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书,我们应该了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有关“活板”情况的文章。这种方法在教学名家的文章时经常采用。五、由联系导入:我们教学,把内容相关的作品或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联系起来时,可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如我们在教学第三册《听潮》一课时,可把它与前面的一课联系起来,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白杨礼赞》这篇散文,它的特点是“托物言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听潮》,接下来介绍作者鲁彦。我们在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可这样联系:我们以前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威尼斯》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荷塘月色》,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荷塘上的月色”和“月光下的荷塘”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六、通过设问导入:由设置疑问导入,可以促进学生寻求问题答案的积极思维活动。问题设计得要有趣,新颖,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如教学《故宫博物院》时,我们可以这样设疑:我们生活在北京的人,大多去过故宫,从祖国各地来的人,也大多要去参观故宫博物院。为中美建交作出过贡献的基辛格博士每次来到北京,几乎都要到故宫参观。他说:“到北京不看故宫和天坛,等于没有来。其他来北京的外国人,也大多要去故宫参观。那么,故宫为什么这么吸引中外人士呢?今天,我们就读一下《故宫博物院》一文,探讨一下它吸引人的魅力所在,并且研究一下作者是怎样介绍故宫博物院的。”再如,教学《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时,我们可以这样设疑:同学们天天都和书本打交道。我们现在每人手里就有一本语文书,可你知道过去的书籍是什么样的吗?现在还有哪些形式的书呢?我们今天就学习一篇课文《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这些问题就会得到解决。当然,导语设计还可以由介绍背景导入,由讲述故事导入,由对比导入,或利用图画导入等,方法多样,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能服务于课堂教学,并起到较好的效果,都可以采用,不必强求某一种导入方法。有时,也可以几种导入方法同时采用,当然,这取决于课文的内容。导语虽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小环节,但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一定要精心设计每一课的导语

用较多的时间寻找线索、收集资料,并拟订一个完善的采访提纲

一般的新闻报道也很重视采访的前期工作,记者应该善于研究分析资料,并以此为据写出采访提纲。但这种资料分析是有限的,采访提纲也是粗略的。因为一般新闻采访最主要的目的是得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实。所以,只要记者精于提问,往往就会有收获。然而,单个的、相对独立事实的深度对于深度报道是不够的。在Why(原因)和How(怎么样)上的探究,使背景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成为深度报道采访前期工作中新闻工作者耗费大量精力的地方。

首先,通过对社会现实状态和发展变化的研究分析,找准受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能否准确、敏锐、富有远见地选择报道题材直接关系到深度报道的成功与否。这就要求记者对现实生活要有敏锐的嗅觉,对社会动态有明智的把握。《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是以深度报道见长的专栏,那些看似冷点的新闻事件,却正是一段时间内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冰山一角”,新闻记者通过艰苦的调查研究在凌乱琐碎的线索中找到适宜的报道题材。

其次,作好背景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新闻事件的背景大致包括:补充性的历史资料、展示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资料、提供人物必要经历的资料、数据性的事实等,收集并分析这些背景材料对深度报道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对报道的全过程也有深远的推动作用,包括帮助记者获得采访机会、迅速进入采访角色和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为了能独家采访基辛格博士,就在准备了大量相关背景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基辛格博士的性格特点,然后直接打电话同基辛格的办公室联系采访事宜,还当面向办公室工作人员阐述了基辛格接受采访的种种好处,最终使基辛格接受了独家访问。

最后,拟订一个全面的、深入的、思路清晰的采访提纲。采访提纲是记者逻辑思维和思考问题层次的体现,一个好的采访提纲,能够帮助记者坚定信心,临阵不乱、掌握采访的主动权,使采访得到完善的结果。杜骏飞在《深度报道原理》一书中提到,美国内华达新闻学教授拉鲁·吉尔兰德曾在拟定采访提纲方面推出了设计问题的辅助公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提醒记者在设 计提问时应该涉及到下列一些具体的问题:

目标———你们(或组织)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障碍———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吗?目前的阻力是什么?

解决———你们是怎样对付这些难题的?是否有解决矛盾的计划?

开始———这一设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根据谁的意见提出的?

当然,采访提纲的拟订还和记者本人的采访习惯、交流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但确保问题的独特、准确、连贯、创意、引人入胜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归根结底,一次采访无非是一场生动活泼而富于思想的交谈,具体的提问技巧包括:

1、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这种方法是一开始就提出硬性的、紧扣主题的问题,然后扩展为比较笼统的问题。它适用于采访那些善于言辞、敏于思考、感觉自信的对象。开门见山会让对方觉得你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可以使对方觉得你懂行,值得交谈。

2、由浅入深,追问问题,发掘未知的细节。深度报道的提问有许多尖锐的问题,有时难免让记者碰壁,采访对象要么 拘谨不安,支支吾吾,谈不到要害,要么有心拒绝,闪烁其辞,加以敷衍。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追问的毅力和技巧。可以先用一些宽泛的话题缓解气氛,逐渐引入正题;或旁敲侧击,追本溯源,引出未知的细节。

3、诱导性的提问,引出生动活泼、论点鲜明的谈话。在诱导性提问中,采访对象得有较好的敏感性,并肯于争辩,而记者则需要掌握好谈话的时机,运用语气、声调或措辞来引诱对方作肯定性回答。诱导性提问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建立融洽关系的程度。因为诱导性提问容易使谈话达到互不相让的地步,但只要融洽关系得以保持,便可能引出意想不到的真话。

4、适度的沉默。沉默也是深度报道采访提问中的一个重要的技巧,因为深度报道的提问多是要点性、针对性、独家类的提问,需要给采访对象留出思考和阐述问题的时间。聪明的记者一般不会打断采访对象的话,这样可能得到直接询问得不到的情况。故意地不露声色,有时同样有效。美国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迈克·华莱士说:“我发现,在电视采访中最有趣的做法就是问一个漂亮的问题,等对方回答完毕你再沉默三、四秒钟,仿佛你还在期待着他更多的回答。你知道会怎样吗?对方会感到有点窘促而向你谈出更多的东西。”

善于观察与倾听,捕捉采访问答中所不能显现的事实。艾丰提醒所有的记者“在采访时别忘了带上眼睛和耳朵”。我们强调观察和倾听是因为深度报道采访需要记者全身心地投入,许多鲜为人知的原因和珍贵的新闻事实,都是记者调动所有感官包括心灵去感知到的。

(1)选择正确的视角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这个视角可能是指宏观的,把握事物相互关联的全局视角;也可能是指记者个人情感、思想的视角;还可能是指在现场观察时的微观视角。总之,正确的视角加上细致的观察,会让记者获得准确的、直接的、富有特征的资料。

(2)做一个有心的听众,邝云妙在《当代新闻采访学》中提出:一名记者,特别是一名老练的记者,应该是最善于倾听的人,而不是喋喋不休的人。的确,善于倾听的记者往往更容易有丰厚的收获,也更容易与采访对象沟通。稍纵即逝的新闻线索,谈话对象的弦外之音,都会因为你的有心倾听而被发掘,对新闻事实的领悟或许就会更接近其本来面目。

采访具体要求:

1时间、地址的预约;

2如有变动,第二方案的制定;

3采访内容的拟定,包括问题的准备;

4事前对采访对象的背景了解和资料收集;

5事前对中大历史(包括康乐园和石牌)要有一定了解;

6对于是否可录音和照相要事先询问被采访者;

7采访进行时对主题的把握(尽量不要离题)、时间的控制;

8采访时要与被采访者形成互动;

9采访时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语速、说话的清晰和明了;

10采访时遇到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时提问,绝对避免主观编造和添加;

11采访后可询问是否可以提供相关资料;

12赠送一定的礼品表示感谢;

13将完成的采访稿寄回给被采访人,请其过目并可适当让其修改;

14将最终出版物寄送一份给被采访人并再次表示感谢。

<题目>

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层次: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详>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略>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484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