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诗:山水有相逢,春风入卷来,望君多珍重,圆月杯中酒。
本诗出自明代诗人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译文:山水有相逢环抱的时候,春风有再次吹入门帘的时候,希望你更加珍重,圆月下的杯中之酒。 一生不可能永远都是一帆风顺的,人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一生,是不可能永远平淡的一生。
《警世通言》是明末冯梦龙纂辑白话短篇小说集。该书完成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其题材或来自民间传说,或来自民间宗教宝卷和小说。故事描述的时代包括宋、元、明三代。
该作品集中许多作品取材于下层人民的现实生活,表现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其中描写爱情的作品占有很大比例,歌颂了青年男女对幸福爱情的追求和对真诚爱情的专一、忠诚,以及他们对封建礼教的反抗斗争。另外,也有一些作品表现了下层人民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和反抗情绪。
《警世通言》与作者稍前完成的《喻世明言》、以及稍后完成的《醒世恒言》一起,合称“三言”,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白话短篇小说集之一。通常亦与凌濛初的“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并称,称为“三言二拍”。
冯梦龙与侯慧卿
最是一生凄绝处
好象没有哪一个朝代的妓女能象明末那样享有极大的殊荣,文人争相与之结交,千金买笑,引以为荣。有时很欣赏那时的妓女,在一个朝代更替之际,表现出比那些文人才子更大的勇气与才气。
据说柳如是当时要与钱谦益一起投水自尽。钱谦益下水试了几步,回头说水太凉,不死了!什么理由?怕死就明说,犯不着找这么荒谬的理由遗笑千年!
所以有时很佩服这样的女子。被卖入那等地方也是身不由己。但她们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丝毫不比大家闺秀差。加之在那个环境中能与一些有识之士交往,比寻常女子更有见识。
相比于秦淮八艳,侯慧卿名不见经传。但就爱情方面,一点儿不逊于她们。虽然现存资料不多,但从冯梦龙的诗作中很能看出他对侯慧卿的用情之深。慧卿从良后,“子犹自失慧卿,遂绝青楼之好”。这用情就不是一般文人游戏之作可比,终是后悔啊:“早知这般冤债谁肯惹?”,至情的结果是多情反被无情恼,大病一场后,敌不过相思无可奈何,也不过是“单相思万万不值半文钱”。
不能娶意中人,就写大量的诗歌散曲来怀念。真真痴心人,这不是自找苦吃吗?他在《挂枝儿》卷二《感恩》篇附记:“余有忆侯慧卿诗三十首,末一章云:诗狂酒癖总休论,病里时时昼掩门。最是一生凄绝处,鸳鸯冢上欲招魂。”
相思四季都尝遍
[其二]几番中热难轻舍,又收拾心狂计劣。譬说道昭君和番去,那汉官家也只索抛却。姻缘离合都是天判写,天若肯容人移借,便唱个诸天大喏。算天道无知,怎识得苦离别?
[三学士]忽地思量图苟且,少磨勒恁样豪侠,谩道书中自有千种粟,比着商人终是赊。将此情诉知贤姐姐,从别后我消瘦些。
[其二]这歇案的相思无了绝,怎当得大半世郁结。毕竟书中哪有颜如玉,我空向窗前读五年。将此情诉知贤姐姐,从别后你可也消瘦些?
冯梦龙没娶到侯慧卿,大概是经济原因吧。慧卿嫁做商人妇,终究有什么意思?到头来可会落得象《琵琶行》里那妇人的结局?
一年后的慧卿离去那日,梦龙又写下了《端二忆别》:“噫!年年有端二,岁岁无慧卿,何必人言愁,我始欲愁也?”
[愚林莺]蒲休剪,黍莫煎,这些时,不下咽。书斋强自闲消遣,偶阅本离骚传。吊屈原,天下可问,我偏要问天天。
[猫儿逐黄莺]巧妻村汉,多少苦埋怨!偏是才子佳人不两全,年年此日泪涟涟。好羞颜,单相思万万不值半文钱。
[尾声]知卿此际欢和怨,我自愁肠不耐煎,只怕来岁今朝更想颠。
一本相思帐
冯梦龙与妓女交往,收集了不少民歌。这些民歌都是些情歌,咋一看似曾相识,仿佛《红楼梦》中的云儿坐在跟前,不得不佩服曹雪芹!
这首《负心》就很能看出:
俏冤家,我待你是金和玉,你待我好一似土和泥。到如今中了旁人意,痴心人是我,负心人是你。也有人说我也,也有人说着你。
咱两个,说甚么心相对。常说道,有了我还有谁。哄得我上手时,你又把心儿昧。辜恩负意的贼,受了你许多亏。再不信你蜜罐里的砂糖也,棉花样儿的嘴。
这一看便知身份,不是什么高雅的曲子,也有着下里巴人的意趣。
民歌一向是姐啊郎的,小小曲调倒也有挺强的生命力。
上邪
不管什么时候,爱情总是亘古话题,与之相关的诗词曲赋也源源不绝。这首由冯梦龙收集的《挂枝儿分离》也沿用了爱情诗的一贯传统:
要分离,除非是天做了地!要分离,除非是东做了西!要分离,除非是官做了吏!你要分时分不得我,我要离时离不得你。就死在黄泉,也做不得分离鬼!
很明显这是受汉乐府民歌《上邪》的影响: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敦煌曲子词中《菩萨蛮》: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古代女子说出这样的话,也见得性情直烈。没有礼教束缚的人们倒也可爱!
《夹竹桃顶针千家诗山歌》:冯梦龙
艳歌是一个极丰富的文学宝藏,在崇尚贵族情调的读者眼里,它或许不像庙堂文学或所谓的纯文学来得雅致,但其情真言直,风趣泌辣把人带入到一种坦率纯洁的艺术境界。即使是一些风尘女子的倾诉,也摆脱了扭捏作态,表达出自然强烈的内心实感。
冯梦龙《夹竹桃顶针千家诗山歌》
夹竹桃顶针千家诗山歌
(浮白主人述) (天下唯有一“真”字,即可破无聊之人对冯梦龙之诽谤)
○前叙
三句山歌一句诗,中间四句是新词,偷今换古,都出巧思,郎情女意,叠成锦玑,编成一本风流谱,赛过新兴银绞丝。 注是指全诗八句中,第一、二、七句根据山歌改写,第八句取自《千家诗》,这四句都是七字一句 (但常有很多衬字),中间四句都是四字一句,为编者所拟。
○将谓偷闲(顶上丝字起、下同。)
丝丝绿柳映窗前,系弗住个情哥去后缘,花栏绕遍,春怀可怜,取花消遣,把金瓶水添,梅香不识奴心苦,将谓偷闲学少年。
注将一个女子思念郎君的心态描写得栩栩如生。艳诗在民间。 一句出自北宋诗人程颢的《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冯梦龙高扬情感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旗帜坚持以情为本强调情本永在、情之可久对情感属性作了本体性规定。
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一切物无情不能环相生。生生而不灭由情不灭故。四大皆幻,而惟情不虚假(注冯梦龙《情史序》)。
冯梦龙认为情不但高于万物派生万物而且贯通万物感化万物成为维系人类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的纽带。人类社会、人际关系因情通、情化而整合、协调地发展。情不但生化万物和感化万物而且灵化万物和醇化万物情主动而无形忽焉感人而不自知具有圣灵化、激活化、升华化特点。在情与人的关系上人生死于情者也情不生死于人者也注《情史情灵类》卷末总评。情感具有起死回生的超越力量情为人的存在和本原性、动力性作了证明。
以情为教、情感化导的情教说冯梦龙在情本论的基础上提出情教说着眼于情感的社会教化功能。他借助经典权威和原典精神作为其情教论的理论依据。《六经》皆为情教也。《易》尊夫妇《诗》有《关雎》《书》序嫔虞之文《礼》谨聘奔之别《春秋》于姬姜之际详然言之岂非以情始于男女注冯梦龙《情史序》。这里不仅以原典精神确认情感的本体性质而且进一步确认情感的教化功能注《易传系辞》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李贽解释说:“情始于男女男女交感化生万物”。这就从宇宙生成论角度揭示出情感的本体论意义。
自然人性论是禅心在世俗生活中的栖居。禅宗主张自性自修万法尽在自心凡事随缘任运纯任自然不加造作方做得本原自性天真佛。李贽对此禅宗旨意颇有会心“饥不饭困不眠,劳劳嚷嚷共参禅,世人尽作奇特想,欲就空中觅佛仙。”此乃由反面破人之执劝人成佛莫向身外求。他认为带着觉悟的心灵回到感性的世俗之中才是禅的最高境界。只要“发心苟真则悟与不悟,皆为戏论”。妻妾田宅、治生产业、仁义道德正是成佛悟道的内容。
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开头两句写云淡风轻、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郁勃生机;第三句是诗意的转折和推进,第四句更进一步说明自己并非学少年偷闲春游,它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哲理,以及对自然及宇宙的认识。全诗表达了理学家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养性的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务实功夫,也表现了一种闲适恬静的意境。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 理学大师程颢要知道他的诗借用写艳情,非从坟墓里再爬出来不可! ○万紫千红
年少娇娘、行过百花亭,只见春风吹动百花新,桃花铺锦,梨花绽银,木香含蕊,蔷薇吐心,(姐道、我郎呀、)小阿奴奴分明是,天上琼花世上少,莫道,万紫千红总是春。
评路上的野花莫要采
注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怎能去游春呢?
原来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导的“仁”。这些意思如果用哲学讲义式的语言写出来,难免枯燥乏味。本诗却把哲理融化在生动的形象中,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泗水在山东,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
冯梦龙先借朱圣人、程圣人的诗写艳诗,看来有意所为!
○秋迁院落
春来夜夜忆私情,手托香腮眼看灯,罗帏寂寞,捱过五更,衾寒枕冷,凄凉怎禁,(姐道、我郎呀、)你自来欢娱所在嫌夜短,教奴奴秋迁院落夜沈沈。
评此为《西厢》双文之心声。
注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他在《春宵》这首诗中,以清新的笔致描写了春夜里迷人的景色,写花香,写月色,写高楼里传出的幽幽细吟的歌乐声,也写少女们为了不让美好的时光白白过去,都在尽情地寻欢作乐。 ○出门俱是
沉沉春暖百花新,姐儿打扮去游春,粉容娇面,胭脂绛唇,绣鞋罗袜,藕丝绢裙,(姐道、我)扇子虽拿、遮弗得个众人眼,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遮:等于“这”。唐 - 杨巨源《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出门游春本来就是要去臭美的么!
○月移花影 人人花下尽欣欢,偏有姐忆子情郎心转酸,千花并蕊,偏奴影单,蜂忙蝶乱,知郎在那边,日里个档凄凉、我还排遣得去,(当得起个)月移花影上栏杆。
注夜直 王安石 金炉香尽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这首诗是写春夜不能人睡,有感而发。这时正当诗人推行的新法受阻,在更残漏尽的深夜,看到香已成灰,更漏将尽,而轻风剪剪.寒气袭人,欲眠不得,只有眼睁睁看着花影随着月光移动,不经意间已爬上栏杆,表现出一种寂寞和无奈的心境。
○计程应说
栏杆月上两更天,别郎容易见郎难,朝来书信,约我重谐凤惊,眼前不见,(教我)泪痕怎乾,挑起子个红灯、重把书上归期仔细看,计程应说到常山。
注题邸间壁 郑 谷 酴醿香梦怯春寒,翠掩重门燕子闲 敲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
初春的深夜,酴醾的芬芳不时飘入梦中。醒来时,只见翠绿花木掩映着一道道的院门。燕子也安闲地歇息了。烛光渐渐地黯淡下来,房中更显得清冷,计算着出门人的行程,按说他们该到常山地界了吧。 ○绝胜烟柳
山前劝酒别情哥,算来又是半年多,情人一去,有谁伴奴,春来秋去,光阴似梭,(姐道、我郎呀、小阿奴奴)虽是一朵野花、从弗曾经个蜂蝶采,绝胜烟柳满皇都。
注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就是再把早春的景色与暮春的景色作比较——前两句“小雨”“草色”其实都是早春的景象,一场清新的春雨之后,原野上绿意茸茸,邀望可知是春草出露嫩芽,蒙蒙茸茸,清新可爱。这个很容易看出来,字里行间韩愈的笔触也是轻快而俏皮的,传神至极。“烟柳”2字,柳在未出叶之前,只是黄嫩的芽,甚美,烟柳,却是蒙上了水气,或是飞絮,当柳叶长得茂盛之后,成片望去仿佛浓烟一片,故而得名。 在这首诗中烟柳就不是韩愈同志的原意了。辛弃疾的: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这分别是说暮春时节之时,而末句便是:斜阳却在,烟柳断肠处
○总把新桃
都来腊尽一年多,短命冤家撇子奴,薄情短幸,风流半途,怜新弃旧,前情尽辜,(姐道、我)侬恨杀子冤家、也去重寻个,总把新桃换旧符。
评又包二奶了,喜新厌旧,中国男人就这德行,自古至今皆如此,何必哀叹!
注王安石的绝句《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过大年,贴春联,是中国千百年的风俗。
○一朵红云
桃符贴上约情郎,手执子情郎同进房,两情相爱,倒在象床,解开罗带,麝兰喷香,(姐道、我)侬抱子雪白样情郎、盖子红绫被,(好像)一朵红云捧玉皇。
注东坡《上元侍宴》,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皇帝临朝,礼仪最繁琐,等级最森严,皇帝高高在上,臣子战战兢兢。但诗人却把它描绘得庄严肃穆,典雅隆重,完全是一派歌功颂德的景象。 这句用到此时,东坡先生若知,大家赞赏。东坡先生也是风流高士。
○门泊东吴
玉皇许我结姻缘,分明是玉女金童做对眠,眼前虽好,他时怎圆,欲图长久,须是改迁,(姐道、郎呀、我听你)学子个姑苏台上西施去,门泊东吴万里船。
评让我们一起私奔吧!去哪儿呢!
注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后两句解释为:从窗口可以看见秦岭长年不化的积雪,在门外停泊着从遥远的东吴来的船只。
○故烧高烛 船前头结缆接情郎,接着子情郎像一块糖,欢眉笑眼,齐入洞房,云浓雨腻,谁觉夜长,情哥郎只怕小阿奴奴困子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注苏轼的《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前两句写环境,后两句写爱花心事。“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这是一种“忘我”、“无我”的超然境界。末句更进一层,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此句运用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转而以花喻人,点化入咏,浑然无迹。“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了,那般刻薄寡恩,不肯给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那就让我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吧!物我合一的境界。
这首艳诗深得东坡居士原诗之意境。这就是情,不是艳,更不是*。人生美好的时光苦短,非一般佛呆子所能理解,深得禅意以及庄子情怀。“只怕小阿奴奴困子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句妙绝!冯梦龙真天才! ○牧童遥指
妆台前插柳是清明,二八娇娘去踏青,寻芳拾翠,千人万人,奴归独自,迷却路程,日落西山、不知啰哩是奴家里,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意境很美!超过杜牧原诗,什么“行人欲断魂”没有了,人生本来就很好,哪里那么多忧伤!?。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
○晓窗分兴
村前村後结私情,且喜今宵好事成,谯楼无礼,看看五更,昏天黑地,郎要早行,(小阿奴奴)只推肚痛、要烧个姜汤来吃口,(东间壁)晓窗分与读书灯。
注王禹偁《清明》诗句。全诗:“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写诗的时间当是清明过后,即清明的次日。因此“邻家”或“邻翁”的“乞火”才会是“昨日”———即清明早晨的事情。邻家按故事过了寒食,需要“乞火”,而作者不但清明兴味全无,连寒食也了无意绪,照旧点灯夜读直到天明。所以,当邻家乞火时,他可于晓窗将夜读尚未熄灭的灯火分与邻家。这才叫“分与读书灯”。这首唐诗描写了封建时代贫穷的知识分子过清明节的冷漠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角,抒发了清寒之士的苦衷。
○家家扶得
灯前独坐等郎归,情郎酒醉烂如呢,良辰美景,花枝酒杯,玉楼人醉,金勒马嘶,(姐道、)弗是我郎一个能贪酒,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王驾著作,作者通过富有典型意义和形象暗示作用的生活细节写社日景象。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轻烟散入
归来窗上月光斜,个样有信行个情郎、教我那放他,把名香满艺,高烧绛蜡,山盟同设,恩情转加,(姐道、郎呀、)个星香烛辉煌、才是我搭你两人心里火,莫要放个,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官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暮春时候长安处处飘絮又飞花,寒食节日风吹皇家花园柳枝斜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吹面不寒 家乡迢递信难通,私忆子情郎病转凶,恹恹憔悴,减却旧容,眼昏鼻塞,头儿似空,(小阿姐道、)我侬做成个样相思病,怕杀子吹面不寒杨柳风。
注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宋·释志南《绝句》(妙句之妙)杏花盛开时节,细雨蒙蒙,衣衫渐沾渐湿,杂着杏花的芬芳;杨柳吐青,天气转暖,春风拂面,醉人宜人,伴着杨柳的清香。剪剪轻风细细雨,悠然徜徉春 色里,何等惬意。雨,冠以杏花;风,冠以杨柳。雨,是杏花浸湿过的雨,似乎更纯净;风,是杨柳筛滤过的风,似乎更清爽。杏花雨,杨柳风,把风雨花木糅在了一起,使 春意的色彩渲染得更加浓重。
○一枝红杏
风流不姐出妆台,红袄红裙红绣鞋,後园月上,情人可来,无踪无影,(只得把)梯儿展开,小阿姐儿三寸三分弓鞋、踏上子花梯伸头只一看,分明是一枝红杏出墙来。
注游园不值(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杖藜携酒 来
迟去慢姐心烦,等待郎来就挟介个酸,低头有谢罪,望娘始宽,(只为)乡亲拉去,游山路长,(姐道、郎呀、)你後生家掉子花扑扑正经弗去干,到跟子个杖藜携酒看芝山。
注《题屏》 北宋 刘季孙 呢喃燕子语梁间,底事来惊梦里闲?说与旁人浑不解,杖藜携酒看芝山。
梁间传出燕子的啼声,呢呢喃喃的。它们在说什么?竟将我的闲梦惊醒了。别人如果知道我希望明白燕子的话语,那一定会惹人奇怪。于是一个人拄上拐杖带一壶美酒登芝山去吧。这诗中的人看似悠闲恬淡,其实还很寂寞,“说与旁人浑不解”一句,似乎透出有种郁郁不得志的抱怨,那么“杖藜携酒看芝山”就是对这种心情的解脱,虽然有些自嘲的意思,但也不失为洒脱。这种成熟的人生观,现在的读者读起来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东风吹水
山前别子我郎回,思忆子情郎常皱眉,危栏独倚,天空鸟飞,眠思梦想,此情为谁,小阿奴奴立在门前、要等郎船到,只见东风吹水绿差差。
注宋·张拭《立春偶成》:“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差差。” [语译] 季节回转,一年将尽,冰霜少了,春到人间.草木首先感知。只觉得眼前一片生机勃勃,东风吹得碧绿的水波漾漾起伏。
○轻薄桃花
差千差万跌心头,想起情郎嘴薄嚣嚣、真是油里油,把甜头撇下,要丢怎丢,把佳期辜负,要休怎休,(姐道、郎呀)你自家是个样颠狂柳絮无常性,再捉我变子轻薄桃花逐水流。
注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出自杜甫的《绝句漫兴九首》
○怕有渔郎
流水桥边正是百花村,姐去攀花撞子介个郎有情,你贪我爱,霎时便成,云收雨散,各自躲身,(姐道、郎呀、)偷伴来时依旧偷伴去,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庆全庵桃花 作者: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桃源在常德府武陵县。传说晋有渔人王道真,沿溪捕鱼,见溪上有桃花逐水而来,因逆流而上,寻至洞口入,见桑麻鸡犬,桃花相映,平生未历,不知何境。问其土人,谓曰:“吾等先世避秦之乱,来此居住,不知几何岁月,亦不知是何朝代。男耕女织,不与人世相通,君何为至此?”道真辞归,以告太守,使数十人往访之,竟迷失其处。
○尽是刘郎
津津流水过桥来,姐忆子情郎心里呆,相思病染,眼儿倦开,容颜消尽,刚剩瘦骸,(小阿奴道)我侬个样病根弗是别人种,尽是刘郎去後栽。
注刘禹锡唐玄都观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前度刘郎 栽花**瞌困来,半掩房门嫩去开,朦胧睡里,情人自来,裙腰偷解,把奴弄乖,(小阿姐道、)我觉来时只道巫山梦,再是前度刘郎今又来。
注写下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依然如故,不改初衷,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自己不怕打击、坚持斗争的倔强意志。“前度刘郎今又来”的不懈斗争精神,一直为后人敬佩。刘禹锡的诗化为成语:前度刘郎。
○沙上凫雏
来时正是二更天,共郎做个并头莲,销金帐里,情浓意坚,双双戏耍,花心正鲜,(姐道、)我纤纤玉手勾郎睡,好像沙上凫雏傍母眠。 注漫兴(其七) 诗文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译文 飘落在小路上的杨花碎片,就像铺开的白毡子,点缀在溪上的嫩荷,像青铜钱似地一个叠着一个。竹林里笋根旁的小野鸡,还没有人注重它们,刚刚孵出的小水鸭子,在沙滩上依偎着母鸭甜甜地睡着。 这四句诗,一句一景,字面看似乎是各自独立的,一句诗一幅画面;而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连欣赏的心情,闲静之中,微寓客居异地的萧寂之感。这四句如截取七律中间二联,双双皆对,又能针脚细密,前后照应。起两句明写杨花、青荷,已寓林间溪边之意,后两句则摹写雉子、凫雏,但也俱在林中沙上。前后关照,互相映衬,于散漫中浑成一体。这首诗刻画细腻逼真,语言通俗生动,意境清新隽永,而又充满深挚淳厚的生活情趣。
冯梦龙《情史》评辑的“情美学”创建及其价值意义
何悦玲
内容提要 作为晚明时期一部重要的文言笔记小说集,冯梦龙的《情史》评辑贯穿其对“情”之审美性格的把握,对“情”之理想世界的愿景。简而言之,贯穿于《情史》评辑中的,是以“情”为本体、以“情”、“理”相融为旨归、以“真善美”相统一为最终理想境界的“情”审美体系。从先秦至晚明的思想文化发展背景来看,《情史》评辑的这一“情美学”创建,不仅与晚明“情文化”思潮一脉相承,体现了对秦汉以来久已断绝的重“情”文化精神的接续,而且对理学思潮及“情文化”的偏至发展,呈现出双重的纠偏意旨。
关键词 冯梦龙 《情史》 情美学 价值意义
《情史类略》(简称《情史》)是晚明作家冯梦龙评辑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作为诞生于宋、明以来情、理关系争辩背景中的文学作品,其贯穿着冯梦龙对“情”之审美性格的把握,对“情”之理想世界的愿景。然而遗憾的是,学界对此并未产生足够的兴趣。基于此,本文拟以《情史》评辑中的“情美学”作为观照对象,对其体系内涵及价值意义进行初步的阐释,以就教于方家。
一
在中国文化中,“情”本身具有“审美的性格”。此诚如美籍华人学者吴森先生解释“情”云:“从字形的结构来说,‘情’字是形声字,从‘心’旁得意义,从‘青’得声音。但从‘心’旁的字太多了。‘情’字所以别于其他‘心’旁的字,完全因为‘青’字的缘故。宋代文学家王圣美用归纳法把‘青’字的含义展示出来。‘青’字含有‘美好’之意。他找着了很多例子,其中有下列几个我们常见到的:‘晴:日之美者。’‘清:水之美者。’‘菁:艸之美者。’‘精:米之美者。’‘倩:人之美者。’‘请:言之美者。’‘情’字不用说了。代入公式,‘心之美者是为情。’”①徐复观先生指出:“庄子与孔子一样,依然是为人生而艺术。……为人生而艺术,才是中国艺术的正流。不过儒家所开出的艺术精神,常须要在仁义道德根源之地,有某种意味的转换。没有此种转换,便可以忽视艺术,不成就艺术。”②
冯梦龙《情史》的评辑,正贯穿着对“情”之审美性格的把握,对“情”之理想世界的愿景。冯梦龙的“情美学”,首先是以“情”为本体建构起来的。在《情史·龙子犹序》中,冯梦龙明确指出:“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一切物无情,不能环相生。生生而不灭,由情不灭故。……万物如散钱,一情为线索。散钱就索穿,天涯成眷属。若有贼害等,则自伤其情。如睹春花发,齐生欢喜意。盗贼必不作,奸宄必不起。佛亦何慈悲,圣亦何仁义。倒却情种子,天地亦混沌”。在冯梦龙看来,“情”是世界万物存在的终极本原和一切生命创造的原动力。在此基础上,冯梦龙将仁义道德的根源之地,也归结到“情”上。如《情芽类》在《情史》中居第十五卷,包括故事27篇,辑录了各类圣人、贤人、僧人皆不能免情的故事。在该卷末尾总评中,冯梦龙指出:“草木之生意,动而为芽;情亦人之生意也,谁能不芽者?文王、孔子之圣也而情,文正、清献诸公之方正也而情,子卿、澹庵之坚贞也而情,卫公之豪侠也而情,和靖、元章之清且洁也而情。情何尝误人哉?人自为情误耳!红愁绿惨,生趣固为斩然。即蝶嚷莺喧,春意亦觉破碎。然必曰草木可不必芽,是欲以隆冬结天地之局。吾未见其可也!”在冯梦龙看来,“圣”、“方正”、“坚贞”、“豪侠”、“清洁”等道德人格均以“情”为本根,始终包含着“情”的渗透和奠基。如果失去这一本根,人生不仅会了无“生趣”,显示出冰冷的状态,而且也无法成就艺术化的人生境界。在此基础上,冯梦龙又进一步将“情”之本体之功推演到社会及政治领域。如《情侠类·唐玄宗僖宗》篇载:“开元中,颁赐边军纩衣,制于宫中。有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曰:‘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畜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重结后身缘。’兵士以诗白于帅,帅进之,玄宗命以诗遍示六宫曰:‘有作者勿隐,吾不罪汝。’有一宫人自言万死。玄宗深悯之,遂以嫁得诗人。……”在篇末评语中,冯梦龙指出:“去一女子事极小,而令兵士知天子念边之情,其感发极大。所谓王道本乎人情,其则不远”。
但另一方面,冯梦龙又不赞成任“情”而为,反对对“情”的狂热崇拜与盲目顺从。之所以如此,主要缘于冯梦龙对“情”的不完满体验。在冯梦龙看来,“情”缘首先不可强求,“虽至无情,不能强缘之断,虽至多情,不能强缘之合”(《情缘类》卷末总评)。其次,“情”的付出和回报并不必然成正比例增长,赋情弥深、畜憾弥广的事屡见不鲜,因情成仇、为情所累之事件也会经常发生。再次,“情贞”与“情*”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用“情”稍有不当,“情贞”即会转化为“情*”。在这些体验基础上,冯梦龙进而以水作论道:“情,犹水也。慎而防之,过溢不上,则虽江海之决,必有沟浍之辱矣”(《情秽类》卷末总评),主张在“情”的追求中,以审慎的态度对待“情”,以理性的精神调节“情”,建构一个以情为本、情理交融的“情美学”境界。《情芽类·孔子》载:“或问:‘孔子有妾乎?’观《孔丛子》载:宰予对楚昭王曰:‘夫子妻不服彩,妾不衣帛。车器不雕,马不食粟。’据此,则孔子亦有妾矣。”篇末,冯梦龙议论云:“人知惟圣贤不溺情,不知惟真圣贤不远于情。”《情芽类·张忠定》载:“张公咏帅蜀日,选一小女浣涤纫缝。张悦其人,中夜心动。厉声自呼曰:“张咏小人!不可,不可。”篇末,冯梦龙又以辩证观点评论道:“……张乖崖,皆能制其情者。政以能制,见其不能忘。”在冯梦龙看来,见其美色而“忘”情,是为“不通情”,见其美色而不能“制”情,是为滥情,“不远情”、“不溺情”方是情理交融的最恰当处置。
如果说讴歌“情”、提倡“情”,是冯梦龙“无情化有”主张的显现,那么将理性精神融入“情”中,则是冯梦龙“私情化公”愿望的体现,它们共同的目的均在于导情入正,最终建构起“真善美”相统一的“情美学”理想境界。《情史·情贞类》48篇故事的评辑,正是对这一理想境界的生动演绎。以《张宁妾》而言,其中记载:张宁有二妾,一名寒香,一名晚翠,年可十六七,皆端洁慧性。张无子,将死之际,诸姬悉听之嫁,惟二氏独不忍去,且“泣请曰:‘妾二人有死不贰。幸及公未暝,愿赐一阁同处,且封鈅之,第留一窦以进汤粥。誓死以殉公也。’遂引刀各截其发,以誓靡他。公不得已,勉从之。乃寂居小阁,绝不与外通声问。及公卒,设席阁中,旦夕哭临,服三年丧,不窥户者五十余年。”后嗣子文英中进士,感其恩德,遂为奏闻,旌之曰“双节”。在这则故事中,二女身份为妾,既不明白多少“忠孝节烈”的大道理,社会也未必对她们寄予着如此的价值期待。在丈夫将死之际,她们之所以选择“有死不贰”,完全出于其“不忍”之情。在这最原始、最本真的心理情感驱动下,她们置自己少艾、为妾、无子的现实境遇于不顾,毅然“禁足小阁”,五十余年“绝不与外通声问”,不仅最终作出了“忠孝节烈”之举,并且赢得了朝廷“双节”的美誉。如此以来,二女的“情贞”,便奠基于最本根的“至情”、“至性”之上,是“情”与道德的兼容,是“真”与“善”的统一,也无疑是情之“美”的理想境界。故此,在篇末,冯梦龙高度赞扬说:“二姬之所难者有三:少艾,一也;为妾,二也;无子,三也。况听嫁业有治命,前无所迫,后无所冀,独以生前爱重一念,之死靡他。武之牧羝海上十八年,皓之留金十九年,遂为旷古忠臣未有之事。而二姬禁足小阁,且五十余年,其去槁木死灰几何哉!情之极至,乃入无情。天纵其龄,人高其义;寒而愈香,晚而益翠,真无愧焉”。
二
从先秦至晚明的思想文化发展背景来看,冯梦龙的“情美学”创建具有重要价值意义。在中国哲学史上,“情”和“理(礼)”的关系,一开始是“情”和“性”的关系。“先秦的人性论,虽大体上分为性与情的两个层次,但在本质上却多认为是相同的。”③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之后,二者关系发生了变化。董仲舒曰:“情者,人之欲也。人欲之谓情,情非制度不节。”《孝经》援《神契》曰:‘性生于阳,以理执,情生于阴,以系念。’”④此时的“情”,大致相当宋人所说的欲,偏于恶的意味重,情、性关系出现了分裂。到了宋明理学时期,随着“性,即理也”命题的提出,情、性关系遂转变为情、理关系。在情、理关系认知中,理学家们虽然承认情之存在的必然性,指出“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朱熹《近思录》集注卷五)但却普遍把情看作消极的、恶的因素,从而置其于理的规范和框架之下。此诚如张载言:“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⑤朱熹言:“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言:“人心是天渊,心之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⑥理学家的这一认识,不仅使得情、理间的对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状态,而且在面对丰富多彩的现实人生时,极易产生以“理”杀人的消极后果,此诚如清代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所言:“此理欲之辨使君子无完行者,为祸如是也。……此理欲之辨,适成忍而残杀之具,为祸又如是也。”⑦
正因为理学思潮情、理关系认识的这一局限,到了明代,思想界有识之士开始对理学思潮进行纠偏。李泽厚先生指出:“宋明理学在其整体行程中,大致可以分为奠基时期、成熟时期和瓦解时期。张载、朱熹、王阳明三位著名人物恰好是三个时期的关键代表。……如果说,张的哲学中心范畴(“气”)标志着由宇宙论转向伦理学的逻辑程序和理学起始,朱的中心范畴(“理”)标志着这个理学体系的全面成熟和精巧构造,那么王的中心范畴(“心”)则是潜藏着某种近代趋向的理学末端。”⑧对理学思潮的纠偏,正是从理学体系内部的瓦解开始的。在这一过程中,王阳明功不可没。在王阳明看来,“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⑨认为“天理”与“人欲”共存于人的一“心”,从而提出了“心本体”的命题。“心本体”命题的提出,在中国哲学史上由此开辟了“欲望”进入“理”的道路,使“理”在相对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对此,日本学者沟口雄三有精彩论断,他指出:“‘欲’在‘理’的名义下被承认一事,一方面表明‘欲’的无自立性,另一方面从天理来说,由于把人欲摄入其中,从而得以对自身进行再编和补强;但其反面,由于欲在理的名义下从负面转为正面,反倒确立了欲在传统观念中的地位。又由于欲被纳入理中,于是逐渐渗透到理的内部,终于使理的内容发生实质的变革。”⑩在阳明学说激励之下,经过王学左派的发展,以张扬“人欲”、反对理学教条为内核的“情文化”思潮随之发生。李贽和文学领域的汤显祖、袁宏道即是其典型代表。李贽高倡:“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藏书》卷三二《德业儒臣后论》)。戏剧大师汤显祖不仅认为“世总为情”(《汤显祖全集》第三十一卷《耳伯麻姑游诗序》),并且自觉为“情”作使,在《牡丹亭》传奇中,通过青春少女杜丽娘因情而死、又因情而生的离奇演绎,充分展现了“情”的生化之能。公安派领袖袁宏道公开宣称其人生态度为:“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谭”(《与龚文长先生书》)。当然,从创建理论目的来看,“情文化”思潮并不反对儒家之“理”,他们反对的只是理学教条对人性的过度扼杀。但从思维方式来看,他们与理学家一样,奉行的仍是“情”、“理”对立的思维模式。汤显祖称赞达观和尚“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话语为“一刀两断语”的判断(《汤显祖全集》第四十五卷《寄达观》),正是这一思维模式的具体表现。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宋明以来“情”、“理”间的长期对立紧张不仅未能得到片刻缓和,而且由于经济及重“情”的进一步激励,对“理”的奉行造成了极大破坏。世人为了利欲的满足,要么挖空心思,要么不择手段。如《金瓶梅》中的潘金莲、李瓶儿、西门庆为了财色满足,不惜毒死无辜的武大郎、气死挡道的花子虚,《醒世言》中的薛素姐,为了独得家产,竟要阉割公公。如此种种,虽是小说家言,却无疑是对晚明现实的高度艺术概括。普通大众如此,士大夫也不例外。明代哲学家何良俊这样记载:“宪孝两朝以前,士大夫尚未积聚。……至正德间,诸公竟营产谋利。一时如宋大参(恺)、苏御史(恩)、蒋主事(凯)、陶员外(骥)、吴主事(哲),皆积至十余万,自以为子孙数百年之业矣”。(11)明人吕祖师感叹当时士人对声色之事的津津乐道和恬不知耻说:“尝见读书才士,与一切伶俐俊少,谈及*污私情,必多方揣摩,一唱百和,每因言者津津,遂使听者跃跃。”(12)
到了晚明后期,内有因宦官专权而带来的政治腐败,外有因周边民族侵扰而呈现的存亡危机,在此情况下,确立与强化人的道德责任感又一次成为社会当务之急。冯梦龙的“情美学”创建,正是此历史当头的必然产物。冯梦龙“情美学”创建中对“情”之本体地位的强调与阐发,显然是直接针对理学思潮“理为情之范”认识而立论的。《情史》评辑中,冯梦龙不仅直接将其作品命名为《情史》,以分类建型的方式,构造出24卷分类的庞大的“情,”文化类型,而且在篇末或卷末仿照“太史公曰”的笔法,以“情史氏曰”、“情主人曰”等形式加以评论。之所以如此,就是企图通过这样的体式,把被理学思潮视为恶、视为不善的“情”,纳入“史”的范畴,从而提高“情”的“史学”地位和意义。不仅如此,在《情贞类》卷末总评中,冯梦龙进一步明确指出:“自来忠孝节烈之事,从道理上做者必勉强,从至情上出者必真切。夫妇其最近者也,无情之夫,必不能为义夫;无情之妇,必不能为节妇。世儒单知理为情之范,孰知情为理之维乎”。冯梦龙的这一论断,不仅具有了廓清理学思潮“理为情之范”的迷雾、还归“情为理之维”的本原地位的意义,并且在王阳明基础上,进一步开辟了“情”进入“礼”(理)中的道路,对“礼教”坚冰的打破,出了重重的一击。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冯梦龙的“情美学”的创建,还有另一重要意旨,即纠“情文化”思潮之偏,进而使“情放”走向“情正”。《情史》24卷评辑中,《情贞类》居其首,《情贞类》48篇故事演绎中,“情”之“真”与“善”相统一,之所以如此,显然是直接针对“情文化”思潮的偏至发展而带来的道德失范和欲望膨胀而立论的。不仅如此,冯梦龙“真善美”相统一理想审美境界的创建,一方面使得“情”与“忠孝节烈”道德观念直接挂其钩来,使“情”的自然属性导向一般的道德规范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使“情”获得“道德化”、“刚性化”及“贞正化”品质,使得“忠孝节烈”之类道德观念的实践获得了内在的源头和动力,从而呈现出“不容已”的自然属性。在此,我们倘若看不到冯梦龙这一双重纠偏的意旨,不仅将有负于这位“情主人”的良苦用心,并且对《情史》的理解也将会出现不应有的偏差。
注释:
①吴森:《“情”与中国文化》,东海大学哲学系主编:牟宗三等《中国文化论文集》(一),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9年9月,第247页。
②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82页。
③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25页。
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502页。
⑤张载:《张子正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34页。
⑥⑨王守仁:《传习录》,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第372、10、458页。
⑦《中国历代哲学文选》(清代近代编上册),中华书局,1963年,第173页。
⑧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42页。
⑩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中华书局,1997年,第25页。
(11)何良俊:《四有斋丛说》,中华书局,1959年,第313页。
(12)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69页。
原载:人文杂志20095
我国发展到现在产生了无数优秀的小说,它们对人们的思想有启迪作用,它们对一个现象有自己的见解。我想一本小说,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影响这个社会的心智,让整个社会的人都学习它的蕴含的意义,这是一本小说的最高境界。但是我们现在看的小说,除了世界知名的之外,其他的小说只对个人有意义,对整体而言没有产生大的改变。在明朝的时候,有一位最有野心的小说家,他就是冯梦龙,他希望用自己的小说来确立一个学派。从而从根源上影响人们的思想,这也是他这样写小说的原因。
一、 冯梦龙支持情教说这个思想在当时是一个进步。王阳明是我国的第三大圣人,他的心学学说受到现在人们的欢迎和学习。我们的教育最好的就是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王阳明就做到了,开创了那个时候的巅峰。但是随着王阳明去世之后,他的学说被分为两派,两派的争斗对后世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而冯梦龙学说就是对王阳明左派思想的修正。他反对了以情反理,他支持将情和儒家相结合起来,这样更好地来教化世人。
二、 他的学说是王阳明学说的继承先秦的儒家思想中,对感情是比较支持的,孟子和孔子都找到我们要做一个仁爱的人,这就是我们对人的一种感情。而到了宋朝到程朱理学之后,感情就变成了伦理道德的附属,教我们存天理灭人欲。而冯梦龙的一些学说,他告诉我们要勇敢的追求感情,他认为感情是人到深处不得已自拔的一种情感。这其实是对王阳明学说的一种继承,王阳明的弟子将情和理拉近了关系。而后来的童心说就将情占主导地位,冯梦龙的情教说基础就是这个。
他想用自己的小说来确立一个学派,他的思想真正来说是王阳明学说的继承,但是他仍然需要大部分人的来接受这个学说,情是人间最动人的东西,情教说不仅吸收了王阳明的学说,还吸收了先秦儒家的说法,两者相互作用,构成了独一无二的学说,冯梦龙希望用他的作品来将这些学说贯穿到人们的思想中,后来就有人称他为史上最有野心的小说家,意思就是说,他希望能够用他的小说来确定一个学说门派。
1 描写情感四字成语
按纳不住 按纳:克制。指激动、愤怒等感情无法抑制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8卷:“不想遇着许仙,春心荡漾,按纳不住,一时冒犯天条。”
按捺不住 按捺:压抑,忍耐。心里急燥,克制不住。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白娘子水镇雷峰塔》:“不想遇着许宣……按捺不住,一时冒范天条。”
缠绵蕴藉 蕴藉:含蓄而不直露。形容风格情调委婉细腻,含蓄而有节制。
出处: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观彼所制,圆溜潇洒,缠绵蕴藉,于此事固若有别材也。”
儿女之情 特指男女之间缠绵的恋情。同“儿女私情”。
悱恻缠绵 心绪悲苦而不能排遣。
出处:清·嬴宗季女《六月霜》第二折:“宁不愿风肆好,月常圆。乐融融,悱恻缠绵,堪媲美孟和桓。”
古井无波 古井:枯井。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
出处:唐·白居易《赠元稹》诗:“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关情脉脉 关情:关切的情怀。脉脉:情意深长。形容眼神中表露的意味深长的绵绵情怀。亦作“脉脉含情”。
豪情逸致 豪情:指兴奋豪放的感情;逸致:悠闲脱俗的情趣。兴奋豪放的情感和洒脱的情趣。
出处:清·梁章钜《楹联丛话·三话·上·戏楼旧联》:“记得丁歌甲舞,曾醉昆仑,豪情逸致,飘飘若仙。”
2 形容感情的四字成语手足情深,情谊深重,形影不离1)义结金兰 (2) 血浓于水 (3)寸草春晖 (4)范张鸡黍 (5)北风之恋 (6)比翼双飞 (7)碧海青天 (8)恨相知晚 (9)莫逆之交 (10)情投意合 (11)琴瑟之好 (12)含情脉脉 (13)如手如足 (14)如胶似漆 (15)深情厚谊 (16)水 融 (17)手足之情 (18)温情脉脉 (19)相亲相爱 (20)心心相印 (21)一往情深 (22)一唱一和 (23)谊切苔岑 (24)张敞画眉 (25)海誓山盟 (26)流水桃花 (27)天长地久 (28)至死靡它 (29)淡水交情 (30)情深潭水 (31)桃花潭水 (32)地久天长情深意重!(33)举案齐眉 (34)患难之交 (35)刎颈之交 (36)恋恋不舍 (37)两肋插刀 (38)肝脑涂地 (39)依依惜别 (40)难舍难分 (41)生死之交 (42)志同道合 (43)舐犊情深 (44)患难之交 (45)情同骨肉 (46)情投意合 (47)贫贱之交 (48)深情厚谊 (49)骨肉至亲 (50)骨肉相连患难与共!情真意切!相濡以沫!深情厚谊!深情厚谊!情同手足!真心真意!有福同享!有难同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