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画与近代绘画相比有什么特点?

古画与近代绘画相比有什么特点?,第1张

古代绘画与近代绘画的特点从材质上古代多用宣纸,而近代因为西方绘画的流入就有油画布,素描纸水粉纸等多种纸张,从画风上中国古代画人物多为线描,风景写意的居多,而近代多受西方影响,写实较多,较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中国古代画缺乏立体感,人物较为平面化,西方画作流入中国后,不管是人物还是风景都写实较多画画的材料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古代用毛笔墨画画,而近代的画画材料多不胜举,总之从这几个大的方面中国画还是很具民族特色的,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写意国画活动主题:一纸一墨,一画一生

写意国画是中国画的一种绘画风格,它强调的是画家对于事物思想感情的把握和表达。而写意国画活动,则是一个可以让人们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平台。在这样的活动中,人们可以用一支毛笔、一张宣纸,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借助绘画的手段来释放内心深处的情感与力量。

一纸一墨,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写意国画活动是一个让人们感受中华文化魅力的绝佳方式。通过这种艺术形式,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国画概念和技法。不仅如此,当人们笔墨从手中流露出来,当心灵在画布上得到释放,写意国画也成为了一种必要的文化熏陶和生活修养。

一画一生,书写自己的人生轨迹

写意国画活动不仅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而更能通过自己的绘画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绘画既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一种情感传递。写意国画活动追求的是画家思想与情感在画布上的体现,通过绘画,诠释自己的性格、个性、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在绘画中实践、体验、学习到人生的厚度与深度,也书写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写意国画活动就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也是一种人生体验和情感表达的方式。

一纸一墨,记录青春与生活

青春和生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青春是美好的,是充满着阳光和激情的日子;而生活也同样美好,它不仅包含着喜怒哀乐,也在细小的事物中蕴含着无限的文化价值。

写意国画活动可以让人们通过绘画来记录青春与生活。青春是短暂的,但在绘画中则可以记录下美好的记忆;而生活则是漫长的,但在画布上则可以留下简单而无穷的情感。这样的记录方式,可以是一段人生的注脚,更是书写内心情感和人生感悟的方式。

一画一生,发现和理解自我

写意国画活动不仅可以记录生活和青春,还可以让人们发现和理解自我。在绘画的过程中,人们不仅会得到自信,更会发现自己不同的艺术天赋和人生观。

正如古人所说,"山水有形,古画无心"。而人生也是如此,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是不同的, 绘画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人们在绘画的过程中,也会在精神与情感上得到熏陶。因此,在不断地绘画中,不仅可以书写自己的人生轨迹,更可以更好的发现自我,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

写意国画活动,让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释放

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绘画中不可遗忘的重要因素。在写意国画活动中,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得到释放和发挥。人们可以在空白的画布上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用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世界。

写意国画活动是一个通过艺术来释放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过程,它教人们如何运用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让人们在不断的创作中,发扬自己的艺术与文化成就,在创作中不断引发启示和想象。

写意国画活动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创作过程,更是一种情感记录和表达方式,因此,我相信,在这样的活动中,大家都会获得难以言述的体验和收获,激发内心深处对于文化和艺术的热爱,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古画鉴定的要点:

编辑

1、纸绢鉴定

  书画所用的材料绢和纸对于书画的断代起着一定的作用。绢和纸的鉴定是鉴定书画又一途径。晚周帛画和战国楚墓帛画以及稍晚时候的马王礁汉墓帛画,均是画在较细密的单丝织成的,至今为止未见用双丝绢的(即经线是双丝,纬线是单丝织成绢)。五代到南宋时期的绢,从表面来看,除了单丝绢外,还出现了双丝绢的形式。元代的绢总的说来比宋绢显得粗了一些,不如宋绢细密洁白,并且还呈现出稀松的状态。明代的绢总的看来也是比较粗糙。明代早中期有一种质量较低较稀薄的绢,由于这种绢太稀薄不易落墨,所以书画家往往先将其托上纸然后再进行书画创作。汉、晋古纸,所见都是用麻料,较多的是用麻布、麻袋、麻鞋、鱼网等废料的再生物,也有用生麻--北方用大麻、南方用苎麻。

2、印章鉴定

  印章的时代特征与气息也是鉴定书画的佐证。印章的时代气息可从其形状、篆文、刻法、质地、印色等方面出来。宋代印章铜、玉居多,少量是其它质料的。自元代王冕开始采用石料刻印以后,采用石料刻印的人逐渐多起来。明代初期,各种石料的印章已相当普遍,篆文刻法也有新的变化,篆文每个字的停笔处,都比原笔画略粗一点,但显得较淡,并略呈**,同元代的印色就有些不同了。明代中后期印章以石质居多,其它如水晶、玛瑙、铜、玉等均有。清初,书画家印章甩用的篆文变化并不大,但印章形状、字体字形都有多样化的趋势。清代中后期的印章,篆文刻法有各种各样的规格,如浙派、皖派和其它各种流派,大都以《说文解字》为主体。

3、题跋鉴定

  题跋可分三类:作者的题跋,同时代人的题跋,后人的题跋。真古画而配以定人的伪跋,或伪古画而配以定人的真跋,都是常见之事。画上如有作者同时人的题跋,应当弄清楚他和作者之间的关系。这方面的情况从书画本身并不见得能知道,而须从一些题跋中去探索。后人的题跋对书画鉴定能起多大作用,更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分析。如书画上或题跋上,尤其是书画的题款等等出现了这种情况,都被认为是作伪者所露出的马脚。避讳;在封建帝王时代,行文要避讳,就是当写到与本朝皇帝的名字相同的字,都要少写一笔,这就叫避讳,通称为缺笔。在书画上面,看到缺笔的字,是避的哪代皇帝的讳,就可以断定书画的创作时期,不能早于避讳的那代皇帝的时期,否则就是作伪的漏洞。

4、年月:书画上或题跋上所题的年月或作者的年龄、生卒不符,或与事实有出入,也将被认为是作伪的佐征。

3古画鉴定的方法:

编辑

传统的方法主要是目鉴和考证两种。近世随着科技的发展,考古学中已利用14碳来测定文物材质的年代,如陶瓷、青铜等,但不适用于书画;利用电脑储存住处来协助鉴定,也尚未付诸实践。因此,鉴和考仍然是行之有效的主要方法。

“鉴”

“鉴”就是比较,“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比较是指实物间的比较,真迹与真迹比,同时代或同一人作品之间相互比,从中寻找共同点;真迹与伪品比,不同时代或不同人作品之间相互比,从中找出相异点。通过反复比较,就能逐步掌握时代、个人的风格特点。因此,多看实物,多作比较,是提高“目鉴”水平的关键。同时,观看、比较实物,不能仅仅停留在直观的感性认识阶段,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即通过比较找出其间的内在关系,以及某时代、画家、作品本质方面的特征,这样才能在心目中牢固地形成准确鲜明的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之“样板”,以此作为以后鉴定的可靠依据,并在今后的实践中加以检验、修正、充实、从而达到更客观科学的认识,目鉴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诚然,以目鉴定真伪的先决条件必须是该时代或该画家的存世真迹多,鉴者见得也多,有实物可资比较。

“考”

“考”就是考证,即借助于画家传记、书画著录、有关诗文、历史知识等等文献,对作品与之关联的某些问题作一番考证,以此来判断真伪。在以下几种情况下,考证能起一定作用;一是真迹存在甚少的画家或时代,目鉴缺乏必要的比较条件,而相关的文献资料却比较多,通过考证往往能对鉴定起作用,如唐、五代的诸多作品。二是有条件依靠目鉴的初步来判定,但仍有某些问题存疑,这就需要通过考证来进一步解决。如上海博物馆所藏的题为赵孟頫所绘《百尺梧桐轩图卷》,经专家目鉴,“吴兴赵孟頫”款识笔法滞涩,为裁去原款所补添的伪款,但绘画精雅,当属元人之作,画后七位元末名家题诗亦为原跋真迹。然此图尚有一些问题没有弄清:本幅无上款,不知图的主人公是谁?画、跋俱真,为何要截去原款,补添伪款?傅熹年先生在“元人绘《百尺梧桐轩图》研究”中对此图作了进一步考证,使上述问题逐一得到了解决。三是目鉴已解决了真伪问题,倘进一步辅以考证,能使结论更准确可靠,也不妨作些必要考证。

鉴定古画,经常需要鉴、考并用,鉴中有考,考中有鉴,一般情况下以鉴为主。倘目鉴水平不高,判断有误,考证再精微,也于事无补。像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真假两卷鉴定,曾几度真伪颠倒,问题就出在“鉴” 上。

鉴既需要熟悉真迹,也应了解伪品,掌握了历代伪造书画的各种花样和各种类型的伪作,就能根据不同情况去伪存真,还其本来面目。考要运用文献资料,文献也有真伪、正误之别,故也要首先多方比较,去伪纠误,以准确的史料来辅助鉴定。

4古画鉴定的依据:

编辑

即判定一件作品是真还是假的根据和理由是什么?这些根据,当然必须从作品本身所呈现的诸因素中去找,如本幅画面、作者款印、他人题跋、鉴藏印记、质地、尺寸、装潢等。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称为主要依据,此即本幅画面所反映的时代风格个人风格(包括画家本人的款印风格),其它因素则称辅助依据。

所谓理由,就是对作品本身的这些因素,进行剖析,判定真伪。要充分阐明理由,根据作品本身是不够的,必须依靠其它实物或已在心目中树立的“样板”,通过目鉴来进行比较分析,同进参考有关文献作必要的考证,然后才能得出言之有据,令人信服的结论。

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

作为主要依据的时代气息和个人风格,也通过诸多因素反映出来,如画面本身所含的题材构思、思想内容、构图造型、笔墨形式、风貌格调等,都打上一定的时代烙印,并显现出画家的个性特征。这些因素相综合,就形成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然而,这些因素也有主次之分,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笔墨,因为这是最能反映个性、最不易仿效的因素。其它诸如题材、内容、构图、造型等,摹仿品完全可以依葫芦画瓢,难以据此判真伪;而且它们有一定的延续性,后代可以沿袭前人,在时代性上只能“断前不断后”。至于思想情感、审美趣味,属于比较抽象、不好把握的因素,更难作为准确的、主要的鉴定依据。

笔墨—“笔法”

笔墨之中,笔法又是主要的。所谓“笔法”,简单讲就是用笔的方法,包括执笔的方法,那高低、竖立、侧斜、悬臂、悬肘、悬腕或手腕着纸等;以及下笔的方法,即轻、重、缓、急、顺、逆等。这些不同的执笔和下笔方法,就形成不的笔法特点,笔法特点具体论述起来,各时代和每个国家又有名自的具体特色。概括讲,在笔法形式上可归纳为中锋、侧锋、卧锋、回锋、顺锋、逆锋以及中正、偏侧、圆转、方折、虚笔、实笔等;在人物画中,笔法主要体现在线条上,形成各种描法,如明人归纳的“衣纹十八描”;在山水画中,笔法的主要部分是“皴法”,即用各种粗或细、长或短、光或毛、干或湿的线条,来表现山石的结构脉络和高低凹凸,于是又有“二十四皴”之谓;另外,笔法体现在点上,又有点、攒、擢、剔之别。

笔法对每个画家来说,都不相同,即使属于同一类型的笔法形式,也无完全一致者。因为笔法是一个画家经过长期操练、自然而然形成的,一旦凝定成习惯特点后,本人主观上想改变都难。模仿者不可能具备与之相同的操练过程和时间,也会因功力的深浅不同而呈现了某种差异;至于个性鲜明的笔法,就更难奏效。因此依据笔法来掌握个人风格以至时代风格,是最可靠和关键的。

个人笔法还有早、中、晚期的变化,如果了解画家不同时期的笔法特点,就能更准确判断;倘能掌握其早期变化的规律,那么即使有些画家早、晚期变化较大,也能根据异中不同,作出相应判断。

诚然,在某些情况下,笔法也无法作为主要依据。一是实物遗存太少,甚或孤本,难以窥知其笔法特点,如宋以前的不画家;二是分外工整的作品,容易临摹,仿者水平又较高,如某些仿仇英的苏州片;三是生拙味较浓的某些文人画,真迹的有意生拙与仿作的技艺低下之生拙较难区别,如明末的一批文人画家。不过,时代还是大致可以断定的,因为时代风格是由同时代诸多画家的个性汇成的共性,其笔法特点较显见并有条件加以掌握,像有存世真迹的唐、宋、元、明、清各代,笔法的时代特征均不难区别。

笔墨—“墨与色”

笔墨之中的墨与色,也有自身的方法和形式。墨有晕、刷、泼、渗等方面和破墨、泼墨、晕墨、积墨、淡墨、浓墨、枯墨、水墨等形式,画家用墨又有个人习惯和特色,如倪瓒善用干、淡墨、吴镇常施湿、浓墨。色有晕染、泼彩、没骨等方法和重彩、淡色、浅绎等形式,同类型用色也各具个人特色,如孙隆与恽寿平没骨法之不同。由于墨色与笔难以分开,必须运用笔才能使墨色产生无穷变化,墨法依附于笔法,因此,作为主要依据的笔墨中,笔法仍是主要的。另外,墨与色较之笔,容易模仿,其可靠性远不如笔,倘作为主要依据容易误判。

古画鉴定的辅助依据,包括题跋、印章、纸绢质地、尺寸装潢、著录文献等等,在一般情况下只起佐证作用,特殊情况下才起决定作用,不作赘述。

《荷塘月色》赏析

第一次读《荷塘月色》的时候,那是在上初中的一堂语文课上。虽然当时对文中作者的内心深处的感受不是十分明了,可却迷迷糊糊地久久地沉醉于那幽静,神秘,优美的荷塘月色当中。

文中的开头并没有直接描写荷塘的月色,而是说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虽然当时语文老师也曾跟我们分析了作者当时写下这篇文章的文化背景,多多少少也让我们了解到了作者的处境。可能就是因为“心里颇不宁静”这个原因吧,所以才自然而然的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于是就有了去看那“另有一番样子”的荷塘的渴望了。

作者在此时仍然没有着笔写他的荷塘月色,而是在去荷塘的路上抒发了自己的内心感触。“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在苍茫的月光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人。”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作者才是真实的原本的他。没有任何修饰,也没有任何虚伪,只“觉得是个自由的人”。在当是的情形下想做回真实的自己可不是一句话两句话的事,因为有些事往往是身不由己、也有些是逼不得已而为之。所以趁着“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这个时候,“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唯一要做的就是“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

作者由此笔锋一转,很自然的把读者引到了古画一般的荷塘月色上来。

“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零星的白花”,“袅娜的”或“羞涩的”,“如明珠”,“如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作者一开始便用了丰富的比喻的手法和拟人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对荷叶、荷花进行了形象地描绘。总体上给人一种清新高贵的感觉。

“微风过处”,“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非常形象地从嗅觉引起听觉的、联想。当描写叶与花的颤动时,“像闪电”,像“一道道凝碧的波痕”。此时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遮住了,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荷塘描写后,接下来的就是月光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字,大本来静止的月光写出了动感来了,给人一种想“月光浴”的浪漫情调。“薄薄的青雾”,“牛乳”、“轻纱的梦”,似真似幻,亦真亦幻,巧妙地给荷塘月色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接下来描写灌木落下的“班驳的黑影”如“鬼一般”,杨柳“稀疏的倩影像画在荷叶上”。“光与影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虽然寥寥几笔,却能从不同方位、不同程度给读者带来了不同的感官冲动与享受。

从荷塘写到月光,再从月光写到荷塘的四面,层层开展层层推进。虽然作者对荷塘四周的杨柳、远山、还有灯光,甚至蝉声蛙声都没有详细的描写,可能是心情因素吧。因为从作者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当中看出有一种“往事不堪回首”的味道。

文章的结尾作者用了“采莲”的事来结束。从荷塘想起采莲,再而想起《采莲赋》和《西洲曲》来: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就这样,整篇文章在如诗如歌如画般的音调中落下了帷幕

前言

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明徐谓

我们的文化历史悠久,在经过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灿烂多姿的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文化发展形势越来越多样化。在众多的文化中,我国的绘画艺术成为文化艺术的瑰宝。绘画艺术发展历史悠久,涌现出很多优秀的绘画艺术大师,他们的作品被人们追捧。但是,由于绘画不易保存流传留下来的名画很少,这也让绘画的价值得到了提升。在三百年前的古宅中,曾发现一幅千年古画,专家鉴定价值上亿。但是,奇怪的是这幅古画竟然无人敢收,这究竟是为何?

绘画大师倪瓒

在地球上出现的生物中,人类是最聪明的物种。从人类诞生后,文明随之而来。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开始用图形和符号来记录生活。后来,人类在不断的发展中开始有了对美的追求,在物品上的图案有了构造,这就逐渐的为绘画奠定了基础。经过漫长的岁月变化,绘画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孕育成为一种艺术。“山空云断的流水,咫尺万里开江湖”,这是古人对绘画精湛技艺的赞美,也可以看出我国古人对绘画艺术很有造诣。

我国的绘画已经有千年的历史,绘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人们在岩壁和陶器上绘制图案,逐渐的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对美的创造。绘画也是人类语言表达的一种形式,人们将自己的思想寄托于绘画中,这是绘画的最高价值体现。绘画技巧随着社会的变化也在不断地改变,每个绘画大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他们的创作给后世人奠定了基础,也让绘画艺术越来越成熟。

我国的绘画艺术主要体现了一种意境美,在绘画事物的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在众多的绘画艺术大师中,倪瓒的绘画风格也非常的受欢迎。倪瓒是元末明初时期的绘画大师,他出生在富裕的家庭,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倪瓒虽然出生富裕,但是并没有沾染不良习气,反而养成了洁身自好的品质。他博学多才,还很擅长绘画,尤其是山水画更受人们追捧。倪瓒的绘画风格简约自成一派,对元代的绘画影响很大。

老宅发现古画

我们知道绘画历史悠久,流传下来的绘画不易保存,所以绘画的价格都非常高。随着人们生活的质量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物质上的需求。随着人们对绘画的热爱,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中绘画已经形成一门艺术。“妙手写徽真,水剪双眸点绛唇”,描绘出了在绘画中惟妙惟肖的精湛技艺,可见古人绘画的水平技艺超群。我国古人有很多名人画家,他们的作品传世的很少。因此也吸引了很多绘画爱好者的收藏。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宝物的价值,这也让文物市场变得得异常火热。不过除了文物市场外,很多文物都流落在不同的地方。在上个世界七八十年代,江苏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村子里面有很多年久失修的老宅,歪歪扭扭的房子不能居住,流着又不好看。于是,很多村民将自己的老宅推到重盖。在村子里很多村民都将老宅盖成了新房,这也不是稀奇的事情。但是,在后来的拆迁中竟然在三百年的老宅中发现的宝贝,这件事一下子就传遍了全村,人们纷纷来围观。

这座老宅有三百年的历史,作为房子的主人都没有听先人们说过家里有值钱的宝物。而这次拆房也让藏在墙缝中的宝贝重见天日。当时古画被发现时,上面布满了灰尘,从外观上看保存的不是很好。为了满足村民的好奇心,主人打开让大家观看了画面内容。因为人们对于绘画不太了解也不知道是哪个年代的,但可以确定肯定是古时候的物件。在观赏后,老宅的主人便将绘画收藏起来,希望能够遇到一个懂行的人看看是否具有价值。

专家鉴定,绘画价值上亿

老宅被推倒重建一下变得焕然一新,这让房子主人感到非常高兴。但是,每次看到老宅中找到的绘画,也让他们感到好奇。他们从来没有听先人们说过家中有会画画的人,也没有收藏过绘画的事情。可能因为时间久远,先人们藏画的事情也忘记了,所以一直没人提起。不过,在他们看来,绘画留在家中也没有价值,他们不懂得欣赏。于是,在商量后决定将画卖出去。在文物市场转了还几天,也没有人愿意购买他们的绘画。

这幅画确实是货真价实的古代物件,而且有千年的历史。文物市场的商贩们不敢购买并不是因为绘画是假的,而是这幅画的年代久远价值不菲。绘画的价值不菲,如此大的交易如果出现差错容易触犯法律。而且,这幅画的来历是否是老宅主人所说的那样,商贩们又无从进行查证。为了安全起见没有人愿意购买这幅画。原本以为这幅画只是普通的绘画,没想到却卖不出去。老宅主人听了商贩的话,也觉得这幅画来历不小,为了弄清楚是哪个年代的,他们带着绘画找到了文物专家。

在专家鉴定下,他们才知道这幅画时元朝大画家倪瓒的《苔痕树影图》,距今确实有千年的历史。倪瓒的绘画流传下来的不多,这幅画非常的有价值,专家估计这幅画可能价值上亿万。老宅主人听后非常的高兴,不过这样值钱又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出于对文物的保护,在商量后他们决定将画上交给国家。由于年代久远绘画受到了损坏,专家们花费了很长时间将破损的地方修复好。如今,这幅画被收藏之无锡博物馆中,人们走进博物馆都能看到这幅价值连城的绘画。

结语

我们的文化历史悠久,传承下来的宝物也因为各种原因四处流落。这些宝物都是我们国家的瑰宝,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去保护它们。这些宝物不仅仅是金钱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自身的历史文化价值。我们保护这些文物也是在保护我们的文化历史,不能让我们的文化就这样消失。

1、夜里焚香,听古琴,煮茗品画,分明处红尘闹市,只觉人入画中,与隐逸山林的雅士做了知交。画者构图巧妙,疏密相间,笔法沉稳俊秀,墨气苍古。远处山色迷蒙,点染烟峦,恍若初雨,树木浓淡有序,遐迩分明。

2、一株苍松下,有一雅士抚琴听涛。一童子于茅舍檐前,烹炉煮茶。一条悠长的石径,通往山林,几点落叶,晕染苔痕。一樵夫打柴归来,似被这古雅琴声吸引而放慢了步履。远山之上,云崖边有几间草亭,若隐若现。简洁疏松的几笔,亦觉意境幽远清旷。山岩凝重,沉郁而有质感。整幅画,深远隽永,空灵疏秀,水墨浑融,苍茫淋漓。

那不是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却有异曲同工之妙。记得前几年在一画廊看过一幅《竹林七贤》,疏淡笔墨,恣意流淌的意境,颇有魏晋风流。竹林清风,曲水流觞,七贤聚集于翠竹下,饮酒对弈、抚琴谈玄,衣袂飘然,风采俊逸。从画之意境,可以品出那个时代的旷达,他们越名教而任自然,其玄远之风弥漫了整座竹 林。

3、读过南朝齐谢赫的《古画品录》:“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这完整的绘画六法,古今又有几人可以深得其髓,皆只是各得其形,各得其韵罢了。

4、山水、器物、花鸟、人物,我偏爱山水和人物。工笔和写意,又喜好写意。工笔画用笔工整细致,注重写实。上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细腻端正的笔触,描绘万千物象。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所描绘的皆是现实生活,线条明净流畅,诗意风情。

5、写意画用笔简练、洒脱,描绘物象的形神,传达内心的情感。用笔虽简淡,却意境深远,含蓄凝练,意到笔随。明代董其昌有论:“画山水唯写意水墨最妙。何也?形质毕肖,则无气韵;彩色异具,则无笔法。”写意的绘画内涵,注重文以载道、遗形写神。王维、沈周、八大山人、石涛、吴昌硕、齐白石的写意画,意境清远,流传宽广,为后世所推崇。

6、关于绘画讲究的技巧,墨的特性,水的运用,画的立意,笔势与造型,形态和神韵,我皆是懵懂不知。只觉好的画作,该是崇尚率真,真情流露,信笔挥毫。笔法未必严谨凝练,只要画有美感和意境,有灵魂和神韵,即为佳作。几笔淡墨,简净如水,质朴如话,疏落的线条,看似散淡,却见风骨。

7、“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唐代王维的山水诗画,最富灵性。清幽天然,简洁朴素,蕴含深刻的禅意。你无须懂得高深禅理,只在浓淡水墨间,即可悟禅。他的画境,清新恬淡,宁静安逸,不与世争

8、草木有情,山水有魂,王维的诗画,像雨后优雅的清风,以它灵动清新的姿态,挂在高贵的大盛唐世。人世风景经历无数变迁,唯有青山绿水不换初颜。

9、清张潮《幽梦影》说:“故天下万物皆可画,惟云不能画。世所画云,亦强名耳。”唐高蟾有诗云:“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可以画年少容颜,曼妙风光,刹那惊鸿,却亦有画不出的心伤记忆和沉默往事。

10、万物有灵,众生平等。如寄的人生,有太多缥缈的顾盼,于这昌明盛世,我依旧是那个背着世味的过客,寻找一片不染尘埃的明山净水。岁月年轮,浮生姿态,就这样流于淡墨疏烟中。有一天,亦成了经世古卷,冲淡了离合,熏染了时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501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