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片段描写150字

场景片段描写150字,第1张

、马上就要去青岛旅游了,我幻想着青岛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坐在大海边,看着天上的夕阳,云似乎被燃烧了,艳红色,深紫色,鹅**我仿佛进入了

的世界里海风轻轻的抚摸着我,从远出传来嗷嗷的声音,我定睛一看,原来是几只海鸥在大海上飞翔, 远处的大海和天空已融为一体,海天一色了,从远处袭来的浪花轻轻拍在我的脚上,从脚底一直凉到心里天黑了,天空中出现了一轮皎洁的明月,它像一位小姑娘一样调皮地在云层中穿梭,月亮旁边是无数颗星星,每一颗都是那么耀眼"但愿青岛的景象跟我想的差距不要太大吧

2、

,十一长假,妈妈有幸带我到“天堂”苏州去游玩。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坐旅游车去苏州,下午一点才到达,吃完饭我们直接去拙政园。在车上导游介绍道:拙政园属五A级文化遗产,是

之一,和北京的颐和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留园齐名。

我们到了拙政园景色宜人、花草众多、安静而典雅的格调果然名不虚传。拙政园分为三园:东园、中园和西园。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园,那里石峰叠起,美妙绝伦!首先引人注意的是许多对鸳鸯在水中戏水玩耍,漂亮极了。听说鸳鸯都是成双成对的,缺少了一个,另一个可以随便寻找自己的伴侣,这让我想起一名古话“

”。

”是中园的一大特色,因为

和我的名字余庭萱读间相近,所以我格外留意它。“

”就是听雨声的

,因为“听雨轩”里有郁郁葱葱的芭蕉树、笔直的

,小池塘里朵朵荷叶绽放,下雨时,雨点打在芭蕉叶、荷叶、

上会发出清脆的声音,犹如大自然的音乐交响曲,意境绝妙,让人感觉别有韵味。

拙政园外面有一个北士塔,远远望去那座塔像是建在拙政园里面一样与拙政园浑然一体,

。这里还流传着一个传说。有一次,康熙皇帝到苏州游玩看到那座北士塔就问当地的大臣:“那是什么塔?”由于当时还没有普通话,当地大臣操着方言回答道:“北士塔。”(谐音:不是塔)康熙奇怪地问:“这明明是塔,怎么就不是塔了呢?”听导游讲述这个传说,让我捧腹大笑,可见说好普通的重要性。

如果把拙政园的所有景物都描写出来要花

,我建议你们还是自己去看一看、走一走、游一游吧!

3、夏天来了,暑假到了,旅游便成了夏天的旋律大家都扶老携幼出来旅游了汽车站,火车站,飞机场热闹非凡

7 月27日,一个令我振奋的日子,我们全家带上行李,打的来到南门路口,这次旅行,我们的目的地是武夷山和厦门大巴早已停在那里,我们放好行李,上了车, 兴奋的我迫不及待的"查看"人数,已经来了不少人了:陈宇晨,顾晓立,徐扬帆,曹一凡,陆佳天,大家一开始还有些拘束,但很快凑到了一起,像一窝麻雀似的,唧唧喳喳讲开了来到上海火车站,上了火车,大家太激动了,又互相询问起作业情况……晚上,已是深夜了,大人们已经进入了梦乡,只有我们激动的没睡着火车上安静极了,也不知是谁发了个信号,又有人在黑暗中回了个信号,大家顿时明白都醒着呢于是,安静的火车上立即骚动起来;徐扬帆睡着了,一个劲儿的说梦话;陈宇晨还在和对面卧铺的胖姐喋喋不休地谈论着;顾晓立探出头来叫我玩拍手游戏;曹一凡也在和大姐讲着悄悄话;陆佳天是个能吃的家伙,他的嘴里还叼着鸡腿……这一夜,我们许诺:明天谁第一个醒来,谁就有奖励

火车速度越来越慢,"呜——"火车停了大家纷纷拿着行李下车了武夷山站到了,大家显得异常激动,一个面色黝黑,个子矮矮的女导游接待了我们我们一个团队跟着她走出了人山人海的火车站步行了约摸5分钟, 上了一辆旅游车,把我们送到了武夷山风景区,下了车,只见一块

上写着"武夷入口"四个红红的大字大概就是从这进去的吧我在心里暗暗琢磨果然不出所料,检完了票,顺着一条崎岖不平的石阶路,一直走到了半山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张地图导游开始介绍起来,我们今天游览的是虎啸岩,因为山中有一洞穴,每当北风一吹,便会发出老虎的吼叫声,所以得名"虎啸岩"我叹了口气,因为我没幸看到那个洞,更听不到虎啸的声音导游停顿了一下,继续介绍:"这块石头上印有一张虎啸岩的地图"导游说着,用手指了指一块巨大的石头,石头两旁长满了青苔,中间印着地图,这块石头历史一定很悠久,经过岁月的打磨,地图上的一些地名和路线已经有些模糊了我们的队伍继续往上走,那几个小孩早就趁导游讲解的机会领先一步了,我也不甘示弱,赶紧追了上去谁知接下来的路愈加艰险:路宽只有半米不到,台阶很高,一下子不一定能跨上去,台阶平面又小,害的我几次上了一级台阶,又下了两级台阶我有些气馁了最终,我战胜了我自己,稍做停顿后,继续顶着烈日往上爬今天的太阳晒得特别毒,害得我手臂上火灼似的痛,要不是涂了一点防晒霜,估计我早就变成"烤狗"了

,我终于爬上了山顶,累得气喘吁吁,往回一看,家长们还落在后头,没跟上来呢!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由于山路陡,上山时我又爬得太快,所以体力流失了很多眼看着大家都已登上峰顶,饱览了秀美山色后,准备下山,我还真有些担心不知道我是否能下得了山,下山的任务比上山更艰巨忽然,我感觉到脚下一阵疼痛,原来是运动鞋惹的祸它太小了,再加上刚才一路小跑后脚底发涨,挤得我的脚都有些变形了我不禁在心里暗暗地诅咒:这双该死的运动鞋!

用过早餐,我们又来到了武夷山风景区今天我们的目的地是天游峰

天游峰是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一条小路径直通向山顶,从山脚下仰视山顶,银丝似的小路弯弯曲曲,活像一条

的小蛇卧在山上我们在山腰看到了雪花泉,许多怪异的石头,还在山顶通过高倍望远镜看到了

——传说是古代人为了保存伟人的

,特意将一个船型的木棺连同

一起放进了半山腰的岩洞里,(至于是怎么放进去的,到现在还是个谜) …… 午后,大家取消了再爬山的行程,开始了冒险的漂流哦,不过不能说是冒险,因为这次漂流的主题是——打水仗多么令人振奋的消息!我乐得屁颠屁颠的,高兴的

4、昨天,妈妈说要去普陀山。我吵着也要去,在我“啊咪陀佛菩提劝世法”的强劲攻势下,妈妈终于答应了。因为要起个大早,我就早早地睡下了。

今天早上四点半我就起了床,和妈妈先去了小周阿姨家。她的女儿

是我的好朋友。

的爸爸开车把我们四个人送到朱家尖蜈蚣峙码头,我们乘上了去普陀山的快艇。这艘快艇在海水里摇摇晃晃,它1/3的

浸没在水里,显得怪危险。

我们一到普陀山,先赶坐渡船去了洛迦山。当我站在洛迦山上的时候,我被它的美深深吸引。这里的海水颜色不是土**,而是碧蓝色。一座座秀丽的岛屿在海面上错落有致,真是美不胜收!

5、顺着弯弯的山道,一路的山花绿树相迎,星期天上午,我们从金华市中心出发,不到半个小时就到了金华双龙洞风景名胜区。

双龙洞是整个风景名胜区的象征。走了几十级台阶,进入了一个溶洞,妈妈告诉我:“到了!双龙洞到了!”

我环顾四周,只见洞口两侧分别悬挂着钟乳石,形似龙头,非常逼真,但这个溶洞就像一个客厅,前面是一个巨大的屏石——我叫它“墙”,这怎么不能成为天下奇观呢?

在“墙”的前面挤满了人,原来这里有条地下河,由这条河可以进入内洞。

按照工作人员的吩咐,我们屏住呼吸躺在小船中,小船晃悠,飞快地从岩底穿过,穴顶距脸上只有几寸距离,我紧张得一动不动,生怕岩石把鼻子擦破了。但也不过是几秒钟时间,眼前

,真是“

”。

上了岸,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更为巨大的溶洞,这就是双龙洞的内洞了。在五颜六色的灯光照射下,怪石嶙峋,

。这些钟乳石有的像山、有的像云……

“你们看!”导游指着高处说,“这是

、那是

……”大家哈哈大笑,仔细一看,还真挺像的。

水就更神奇了,大大小小的瀑布还有地下河,让我产生了错觉,是不是我到了《西游记》里的水帘洞。

,如果你有空,还是亲自去看看吧,美丽、神奇的双龙洞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评论(1) | 给力3不给力82012-05-16 13:10 热心网友、马上就要去青岛旅游了,我幻想着青岛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坐在大海边,看着天上的夕阳,云似乎被燃烧了,艳红色,深紫色,鹅**我仿佛进入了

的世界里海风轻轻的抚摸着我,从远出传来嗷嗷的声音,我定睛一看,原来是几只海鸥在大海上飞翔, 远处的大海和天空已融为一体,海天一色了,从远处袭来的浪花轻轻拍在我的脚上,从脚底一直凉到心里天黑了,天空中出现了一轮皎洁的明月,它像一位小姑娘一样调皮地在云层中穿梭,月亮旁边是无数颗星星,每一颗都是那么耀眼"但愿青岛的景象跟我想的差距不要太大吧

2、

,十一长假,妈妈有幸带我到“天堂”苏州去游玩。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坐旅游车去苏州,下午一点才到达,吃完饭我们直接去拙政园。在车上导游介绍道:拙政园属五A级文化遗产,是

之一,和北京的颐和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留园齐名。

我们到了拙政园景色宜人、花草众多、安静而典雅的格调果然名不虚传。拙政园分为三园:东园、中园和西园。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园,那里石峰叠起,美妙绝伦!首先引人注意的是许多对鸳鸯在水中戏水玩耍,漂亮极了。听说鸳鸯都是成双成对的,缺少了一个,另一个可以随便寻找自己的伴侣,这让我想起一名古话“

”。

”是中园的一大特色,因为

和我的名字余庭萱读间相近,所以我格外留意它。“

”就是听雨声的

,因为“听雨轩”里有郁郁葱葱的芭蕉树、笔直的

,小池塘里朵朵荷叶绽放,下雨时,雨点打在芭蕉叶、荷叶、

上会发出清脆的声音,犹如大自然的音乐交响曲,意境绝妙,让人感觉别有韵味。

拙政园外面有一个北士塔,远远望去那座塔像是建在拙政园里面一样与拙政园浑然一体,

。这里还流传着一个传说。有一次,康熙皇帝到苏州游玩看到那座北士塔就问当地的大臣:“那是什么塔?”由于当时还没有普通话,当地大臣操着方言回答道:“北士塔。”(谐音:不是塔)康熙奇怪地问:“这明明是塔,怎么就不是塔了呢?”听导游讲述这个传说,让我捧腹大笑,可见说好普通的重要性。

如果把拙政园的所有景物都描写出来要花

,我建议你们还是自己去看一看、走一走、游一游吧!

3、夏天来了,暑假到了,旅游便成了夏天的旋律大家都扶老携幼出来旅游了汽车站,火车站,飞机场热闹非凡

7 月27日,一个令我振奋的日子,我们全家带上行李,打的来到南门路口,这次旅行,我们的目的地是武夷山和厦门大巴早已停在那里,我们放好行李,上了车, 兴奋的我迫不及待的"查看"人数,已经来了不少人了:陈宇晨,顾晓立,徐扬帆,曹一凡,陆佳天,大家一开始还有些拘束,但很快凑到了一起,像一窝麻雀似的,唧唧喳喳讲开了来到上海火车站,上了火车,大家太激动了,又互相询问起作业情况……晚上,已是深夜了,大人们已经进入了梦乡,只有我们激动的没睡着火车上安静极了,也不知是谁发了个信号,又有人在黑暗中回了个信号,大家顿时明白都醒着呢于是,安静的火车上立即骚动起来;徐扬帆睡着了,一个劲儿的说梦话;陈宇晨还在和对面卧铺的胖姐喋喋不休地谈论着;顾晓立探出头来叫我玩拍手游戏;曹一凡也在和大姐讲着悄悄话;陆佳天是个能吃的家伙,他的嘴里还叼着鸡腿……这一夜,我们许诺:明天谁第一个醒来,谁就有奖励

火车速度越来越慢,"呜——"火车停了大家纷纷拿着行李下车了武夷山站到了,大家显得异常激动,一个面色黝黑,个子矮矮的女导游接待了我们我们一个团队跟着她走出了人山人海的火车站步行了约摸5分钟, 上了一辆旅游车,把我们送到了武夷山风景区,下了车,只见一块

上写着"武夷入口"四个红红的大字大概就是从这进去的吧我在心里暗暗琢磨果然不出所料,检完了票,顺着一条崎岖不平的石阶路,一直走到了半山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张地图导游开始介绍起来,我们今天游览的是虎啸岩,因为山中有一洞穴,每当北风一吹,便会发出老虎的吼叫声,所以得名"虎啸岩"我叹了口气,因为我没幸看到那个洞,更听不到虎啸的声音导游停顿了一下,继续介绍:"这块石头上印有一张虎啸岩的地图"导游说着,用手指了指一块巨大的石头,石头两旁长满了青苔,中间印着地图,这块石头历史一定很悠久,经过岁月的打磨,地图上的一些地名和路线已经有些模糊了我们的队伍继续往上走,那几个小孩早就趁导游讲解的机会领先一步了,我也不甘示弱,赶紧追了上去谁知接下来的路愈加艰险:路宽只有半米不到,台阶很高,一下子不一定能跨上去,台阶平面又小,害的我几次上了一级台阶,又下了两级台阶我有些气馁了最终,我战胜了我自己,稍做停顿后,继续顶着烈日往上爬今天的太阳晒得特别毒,害得我手臂上火灼似的痛,要不是涂了一点防晒霜,估计我早就变成"烤狗"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爬上了山顶,累得气喘吁吁,往回一看,家长们还落在后头,没跟上来呢!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由于山路陡,上山时我又爬得太快,所以体力流失了很多眼看着大家都已登上峰顶,饱览了秀美山色后,准备下山,我还真有些担心不知道我是否能下得了山,下山的任务比上山更艰巨忽然,我感觉到脚下一阵疼痛,原来是运动鞋惹的祸它太小了,再加上刚才一路小跑后脚底发涨,挤得我的脚都有些变形了我不禁在心里暗暗地诅咒:这双该死的运动鞋!

用过早餐,我们又来到了武夷山风景区今天我们的目的地是天游峰

天游峰是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一条小路径直通向山顶,从山脚下仰视山顶,银丝似的小路弯弯曲曲,活像一条

的小蛇卧在山上我们在山腰看到了雪花泉,许多怪异的石头,还在山顶通过高倍望远镜看到了

——传说是古代人为了保存伟人的

,特意将一个船型的木棺连同

一起放进了半山腰的岩洞里,(至于是怎么放进去的,到现在还是个谜) …… 午后,大家取消了再爬山的行程,开始了冒险的漂流哦,不过不能说是冒险,因为这次漂流的主题是——打水仗多么令人振奋的消息!我乐得屁颠屁颠的,高兴的

4、昨天,妈妈说要去普陀山。我吵着也要去,在我“啊咪陀佛菩提劝世法”的强劲攻势下,妈妈终于答应了。因为要起个大早,我就早早地睡下了。

今天早上四点半我就起了床,和妈妈先去了小周阿姨家。她的女儿

是我的好朋友。

的爸爸开车把我们四个人送到朱家尖蜈蚣峙码头,我们乘上了去普陀山的快艇。这艘快艇在海水里摇摇晃晃,它1/3的

浸没在水里,显得怪危险。

我们一到普陀山,先赶坐渡船去了洛迦山。当我站在洛迦山上的时候,我被它的美深深吸引。这里的海水颜色不是土**,而是碧蓝色。一座座秀丽的岛屿在海面上错落有致,真是美不胜收!

5、顺着弯弯的山道,一路的山花绿树相迎,星期天上午,我们从金华市中心出发,不到半个小时就到了金华双龙洞风景名胜区。

双龙洞是整个风景名胜区的象征。走了几十级台阶,进入了一个溶洞,妈妈告诉我:“到了!双龙洞到了!”

我环顾四周,只见洞口两侧分别悬挂着钟乳石,形似龙头,非常逼真,但这个溶洞就像一个客厅,前面是一个巨大的屏石——我叫它“墙”,这怎么不能成为天下奇观呢?

在“墙”的前面挤满了人,原来这里有条地下河,由这条河可以进入内洞。

按照工作人员的吩咐,我们屏住呼吸躺在小船中,小船晃悠,飞快地从岩底穿过,穴顶距脸上只有几寸距离,我紧张得一动不动,生怕岩石把鼻子擦破了。但也不过是几秒钟时间,眼前

,真是“

”。

上了岸,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更为巨大的溶洞,这就是双龙洞的内洞了。在五颜六色的灯光照射下,怪石嶙峋,

。这些钟乳石有的像山、有的像云……

“你们看!”导游指着高处说,“这是

、那是

……”大家哈哈大笑,仔细一看,还真挺像的。

水就更神奇了,大大小小的瀑布还有地下河,让我产生了错觉,是不是我到了《西游记》里的水帘洞。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如果你有空,还是亲自去看看吧,美丽、神奇的双龙洞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北京中山公园内有一座有着94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来今雨轩饭庄。它始建于1915年。来今雨轩以经营红楼菜肴和川贵风味菜肴为主。

来今雨轩1991年被北京市商业委员会评为“一级餐馆”。1992年红楼小吃“枣泥山药糕”、“蟹肉雪饺”、“咖喱饺”、和饭庄传统面点“冬菜肉包”被北京市饮食服务总公司评为¬——百家餐馆、千种风味小吃大联展最佳品种奖。1997年在首届《北京名菜名点》鉴定展示会上“茄鲞”被定为名菜,“冬菜肉包”“枣泥山药糕”被定为名点。2000年红楼菜“茄鲞”被国家国内贸易局定为中国名菜。2002年来今雨轩饭庄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全国绿色餐饮企业”。2002年经中国烹饪协会审定,授予“中华餐饮名店”。2003年被全国酒家酒店评定委员会评为“国家一级酒家”。2005年被商务部重新认定为“中华老字号”。2006年被北京市商务局评为“中国风味特色餐厅”。

来今雨轩的红楼宴包括红楼大宴、红楼盛宴、红楼家宴、红楼生日宴、季节宴5种,每道菜都有出处,菜的整体风味与淮扬菜接近,兼有北菜风味,清淡爽口,甜而不腻,所有调料中都不加味素,所选原料都是家肥培养的。每道菜都是色香味形俱佳。

红楼宴的菜品有“鸡髓笋”、“怡红祝寿”、“ 茄鲞”、“鸡丝蒿子杆”、“乌龙戏珠”、“枣泥山药糕”、“雪底芹菜”、“三鲜鹿筋”、“冬菜肉包”等,在色、香、味、型、精、雅等方面更是堪称一绝,充分反映了我们传统烹饪技艺的精湛和高超。

茄鲞:红楼菜最有代表性的是茄鲞。“鲞”是指剖开凉干的腊鱼,有记载:春秋时王应鳞在《困学纪闻》中写到:“阖闾思海鱼而难于生致,制成鱼盐渍而干之,故名为鲞。”

茄鲞出自《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拢翠庵,刘姥姥醉卧怡红院”中。王熙凤把这道菜的做法做了详细的说明:茄子包了皮,只要净肉,切成碎丁,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了,用鸡汤偎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

当然,现在茄鲞不会真的象王熙凤讲的那样,做法上有了一些创新,但是其工序之多,做工之细是保留下来了。这道菜中茄子性味甘寒,无毒,具有散血、止痛、收敛、止血、利尿、解毒等功效,内含多种维生素,长期食用可以增加血管的抵抗力。整道菜味道咸鲜,有浓郁的糟香,色泽光亮鲜艳。

红楼菜还很注重时令变化,如鸡丝蒿子杆。出自《红楼梦》六十一回,写俏丫鬟晴雯要吃炒蒿子杆,于是厨娘柳嫂子用鸡丝来炒蒿子杆。蒿子杆也叫蓬蒿或茼蒿,是草本植物。它的茎与叶均可食用,含有丰富的营养,尤其是胡萝卜素和矿物质含量较高,具有安心、养脾胃、消痰、利肠胃之功效。菜品鲜嫩、可口、清淡,是早春一道很好的美味。

银耳鸽蛋。出自《红楼梦》四十回,写史太君两宴大观园,席间上了一道“鸽子蛋”,凤姐为讨好老祖宗,捉弄刘姥姥说这道菜“一个蛋值一两银子”,来自乡下的刘姥姥竟滑稽地用筷子去夹鸽子蛋,引起全屋人哄堂大笑。银耳属腐生真菌,是传统的滋补品。鸽蛋能补肾益气,但因产蛋率低,所以也可视为席上珍品。银耳与鸽蛋相配成菜营养十分丰富,更是老年人食用之佳品。

扒驼掌。出自《红楼梦》五十三回“乌进孝进租”时的进物单上,有“熊掌二十对”的记载,但因熊为野生保护动物,故以驼掌代熊掌。骆驼产于内蒙古荒漠草原,体形高大,肌肉发达,尤其驼峰驼掌可作名菜。从营养角度来讲,食驼掌可强筋壮骨,再配以菜心,荤素俱佳,肥而不腻,是秋、冬季补品之一。虽不如书中的熊掌好,但也独具特色,深受美食家的欢迎。 鸡皮虾丸汤出自《红楼梦》六十二回,写芳官饿了,吩咐柳嫂子做饭,为了讨好芳官,柳嫂子做了一顿上好的饭菜遣人送过去。丫环春燕揭开一看,里面有胭脂鹅脯、酒酿清蒸鸭和香稻粳米饭等。鸡皮虾丸汤就是其中之一,虾肉嫩白色,是海中之宝,高蛋白、低脂肪,可补肾壮阳,健脾化痰,益气通乳。用其做汤口味清鲜,虾肉脆嫩。特别是丸子做成白、绿两色,颇有特色。

红楼菜中也有费功夫的,如鸡髓笋,出自《红楼梦》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赏中秋新词得佳谶”中,在贾赦孝敬老太君的晚宴中有一道珍品。整个菜肴咸、鲜、脆、嫩且爽口。要将鸡腿肉去掉,留下骨头,敲碎取出骨髓,点缀在鲜笋盘中。雅致,清透,营养丰富。

以上大都是书中记述或情节中有记载的,来今雨轩饭庄的师傅们还根据一些情节进行了创新,如雪底芹芽,《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据考证,“雪芹”取自前人“园父初挑雪底芹”之诗句。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作家,来今雨轩饭庄创制了这道菜肴。此菜是用鸡肉和芹菜嫩芽做成。斑鸠体形似鸽,栖于平原和山地的林间。其肉鲜嫩,爽滑味美,与芹芽同炒,颜色鲜艳,衬以“雪底”,三色分明,色香味形俱佳。

怡红祝寿。出自《红楼梦》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说的是为宝玉等人过生日。“怡红祝寿”即根据这一回的描写而创制。贾宝玉也称“怡红公子”,用红色的大对虾为主料寓“红”字。对虾又称大虾、明虾。肉嫩色白,脑肥味美,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营养食品。这道菜以红色的虾衬绿色的鲜荷叶和雪白的寿桃,色彩美观,借以祝福客人健康长寿,万事如意。

红楼菜中的点心也非常有特色,如枣泥山药糕。出自《红楼梦》十一回,小说中写到秦可卿正在生病,王熙凤前去探望,秦说:“昨日老太太的那枣泥馅的山药糕,我到吃了两块,……”凤姐笑到:“明日再给你送来”据中药典籍记载,红枣可补气血,健脾胃;而山药亦能补气健脾,入脾、肺、肾三经。故以红枣山药合成的食物兼具二者之滋补疗养的作用。在制作上要将山药洗净蒸熟后去皮,过细萝,用消毒后的布反复揉搓使之成为细腻的山药面团,包入馅料后放入模具内,磕出即可。

红楼菜作为一个包括冷菜、粥点、汤菜、热菜近百余道,形成了以色、香、味、型、器、养、精、雅为一体的高中低档俱全的菜肴体系,还在设宴形式、环境、餐具、服务等几个方面精心设计。2000年“茄鲞”被国家国内贸易局评为中国名菜,“冬菜包子”和“枣泥山药糕”被北京名菜名点鉴定委员会评为中华名点。

来今雨轩菜肴颇具特色。除了上面提到的红楼菜系,还有著名的冬菜肉包,几十年常盛不衰。它用炒熟的瘦肉末和四川冬菜作馅,略微加糖的面粉作皮,不仅鲜美可口,而且由于蒸的时间较长,一般可放三天不变味儿,价格也较低廉。游人到此,吃几牛肉包,喝一杯清茶,可以饥渴顿消,游兴倍增。另外还有比较名贵的“马先生汤”,以鲍鱼、广肚、鲜贝、海螺、海参、尤鱼等加调料制成,味道鲜美,营养也十分丰富。其它还有“赵先生鸡丁”,“鱼香鸭方”,“干烧鱼”等名菜。其菜青兼具备方风味,又有自己的特点,以适当降低川菜“辣度”,增添一点“甜度”来适应一般顾客的口味。 现在来今雨轩较当年又有了很大发展。不仅增添了许多新品种,如“清蒸活鱼”,“松鼠活鱼”,“五柳鱼”,“糟溜鱼片”等等

“来今雨轩”的名点是“肉末烧饼”、“梅乾菜饱子”,只别来多年,不知何日再能一快朵颐。

) =">

林雅茹和晴霞的小说叫《妻子的秘密》。

章毅、林雅茹、韩晴霞为主角的小说是《妻子的秘密》。小说《妻子的秘密》为笔尚小说签约作者三号水首发,独家原创签约作品。

妻子的秘密剧情:

两小无猜的江百合与黎明朗即将订婚。作为之江市江、黎两大企业的继承人,他们童话般的结合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产生了变数。百合痛失亲人,江氏企业也饱受打击。黎明朗的母亲刘芬芳想要取消订婚,但于心不忍的明朗却坚决的把百合带回了家。

刘芬芳冷冰冰的态度被明朗的秘书宁夏看在眼里,一直暗恋明朗的她决定抓住机会为自己争取幸福。但百合与明朗的感情却在朝夕相处中不断升华,百合在明朗的开导下,重燃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明朗正式向百合求婚。宁夏安排寻女心切的赵红花进入黎家使坏,导致在百合与明朗的女儿云朵三岁生日那天,家中突生变故。伤心的百合带女儿远走云山乡村支教,与一直默默照顾她们的宁雨轩保持着纯洁的友谊。明朗历尽艰辛,在幡然悔悟的宁夏的帮助下,终于迎回百合母女。

之:

唐兰有篇文章把《冯本兰亭》说得一无是处。十几年前看的,内容记不太清了,但大意说是明代伪的。不知各位高手有何看法?

孔乙己:

得兄确论。我们都是苦临冯本长大的人,我知道一说此论定有人会不快。我自己也是思想斗争过才认可。

宾南:

唐兰的文章十几年前<书法>杂志刊登过,延袭的还是郭沫若的思路,认为东晋一定高古,明才油滑。认为这才是"时代气息。其实,唐人书法真迹,如<书谱>等,何以见得高古?<伯远>又何尝高古?<丧乱>又何尝高古??<伯远>之流利,难道不是来自于<兰亭>吗?唐时摹兰亭,不过是当时人写当时人字,经心的去摹好了,摹本毕竟差于真迹。现在怀疑兰亭冯本,和80年前,书法界一致怀疑<书谱>的真实性是差不多道理,看惯了榻本,见真龙反而犹豫。定武本和汉碑一样,好在模糊而已,给人以想象空间,就觉得好。如同一个人在讲述他见过的最漂亮的女子时,举出的往往是一次惊鸿一瞥看到的,因为没有看清楚,7分姿色,被想象成10分,而现实中9分姿色女子,往往因看清了,就夸大那1分不足。天下事大多如此。

孔乙己:

宾兄,您这就有一点强词夺理了。《丧乱》不高古吗?《伯远》一定源于兰亭吗?

宾南:

《伯远》一定来源于<兰亭>吗?问得好。一般来说,这样的拉郎配,是一些所谓的书法史常见的恶习。但是,关于这个具体问题,我觉得我说的有成立的可能性。因为一来他们的叔侄关系,当时家族势利庞大,内部文化交流可能超过我们的现在的想象,<世说>可见一斑;二来,我们至今也无法发现右军以前,有什么"流美"的书法(当然不是排除其可能性,但是我总怀疑正是右军一手创造了流美的书札书法。上面的我说的可能有些强词夺理的语气,但是逻辑上,我觉得还是站得住的。《丧乱》可真的没有什么"高古"。右军书法中,真正有些"高古"的,是一些章草(阁帖中有)早期的草书(<姨母>)和一些不成熟的楷书(十七帖中的《青李》,《来禽》二帖),而这些,恰不是王成为书圣的关键所在。《兰亭》是右军天才的创造;冯摹《兰亭》,是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接近于右军风神的本子。其余本子中,一个号称褚摹的面貌最接近冯摹的还比较好,其余是"愈传愈远"了。这是个人看法。

孔乙己:

我以为,《伯远》大有萧散之姿,晋人嘛,总是这样的。而丧乱,确实弹性十足,但就当时他的心境论,似乎也流美不起来吧?

宾南:

早就有人发现,一个书法家,同时写喜联合挽联,从字上,是看不出什么大差别的。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把《丧乱》集成联,问别人这字如何,恐怕没有人会说:"书法家心里很难过。"而可能会说:"字真漂亮!"您自己应该有一些创作经验,难道说,你写什么内容,就心情如何吗?书法和文字是有紧密联系的,但没有紧密到这个程度,否则,书法的核心要素,就要加上一条:"依附于文字内容。"至于"有萧散之姿",和"流美",没有什么冲突,就不说了。时代确实有笼罩人的地方,但也没有到那个程度。书法毕竟有其自身规律性。将书法与其它关系强调得过份的,我以为,也是皮相。古人云,过犹不及也。

蕉雨轩主人:

我支持宾南兄!而且我的观点是:冯的《兰亭》不但很妍美,而且很高古!只不过我可以说,很多人只看见冯本的流美,而没有看到高古,要看到高古,非得知道隶书和楷书的关系不可,有人说了,"我懂隶书啊,会写啊",是啊,懂隶书跟懂隶书和楷书行书的关系不是一回事啊。兰亭是个谜,要用多种工具方法去分析才能看的比较准确和全面,只用以前的那点经验是没有办法看兰亭的,唐兰是文字学家,他不懂书法本体的东西。他知道什么叫明人和魏晋啊?可以说唐的那篇文章是所有兰亭论辩里最离谱的之一了。定武要说它的笔法,那是糟糕的透顶了。冯本无可挑剔。唐人就算做伪是不能做到这种水平的。冯本的祖本非六朝人不能为,是不是王的在考据学之外不重要,是六朝的就没错。

孔乙己:

请教蕉雨轩主人 :冯本兰亭的隶味体现在什么地方?

蕉雨轩主人:

我看来要把刚看出的秘密向外说了,但很多人会笑说,这也是秘密,我早知道!也许吧。"永"的第一个点就是隶书的意思。谁以为这个点就是点了再回收那就是眼睛还太马虎。

"咸"字的撇弯钩是什么意思呢,正是隶书撇的意思。

"有"字的横画,最后可不是顿笔回收,是向外去的隶书燕尾。

"初"字的刀的肩膀转折处不是后来的一顿就转,是略带断笔再调锋,这是隶书的习惯。

"领"字和它一样的。还有很多,用放大镜子看。一定可以看出来。

池鱼:

兰亭不可能是明造。《书谱》的用笔实在是不够古的,然而真迹的可能性非常大。我也感觉冯本确实太油了。把冯本兰亭与其他大王遗迹的巨大差别,仅仅归于笔软、纸细、动作慢,或者唐代摹手对牵丝的实化,很难让我信服。可以想见冯本的直接母本也应该是相当油腻的(因为摹的基本要求是不明显改变点画形状和位置)。我有时觉得冯本母本很可能是陈隋间高人以大王的某件与兰亭题材相关的作品进行再创作之后诞生的;而不认为是大王(或放松一点,与大王同时的人)的原作,我心理上无法接受大王有这样的作品,而且是作为代表作。

宾南:

智永应该造不出<兰亭>,因为如果<千字文>是真迹的话,二者之间面貌虽象,(原因上面云鹤先生已经指出了),但决非出自一手,因为二者书法对字的内外空间处理手法,相差比较大。

得之:

我觉得大家不妨从两点去讨论

1哪个本子最像入昭陵的那本兰亭

我们所选取的所谓金标准可以是圣教序。但这还无法证明现存之冯本不是明代或其他朝代所伪,因为它可以是以原真冯本为母本所伪。

2入昭陵的那本兰亭是否是真

还是一个选取金标准的问题,从阁贴和鉴真带到日本的那几个帖子中选择属于永和九年左右的真实可靠作品,对用笔及结构习惯进行对比,应可见端倪。

张广:

神龙本就该是最接近兰亭真迹的,流美是风格上的问题,但其起笔转折处,非晋人不可为,可以与《智永千字文》《万岁通天》等二王其他的尺牍对照看,还有很明显的隶意,到定武褚摸就全丢了,时代使然

1起笔的逆势,这是由篆引再而分书之蚕头再到魏碑之波画,神龙兰亭与之一脉相承,定武虞摸储摸就丢了

2转折处的断笔,这也是隶书肇端魏碑里也很明显,

3撇画中后部的肥美,和隶书掠画也是同一机理,掠画出锋即汉简形状再加以流贯就是神龙的撇画了,再看看张猛龙是不是也这样,

4智永千字文是对神龙的静态化,定型化,

5后人包括阁贴包括赵孟复包括文,董工夫不能不谓不深,意韵不能不谓不雅,终难到晋人,就是笔法流失的原因,,,

6笔法在后世的流失是个必然结果,晋人笔法非人为努力的结果。

从形态上的感觉的直观的分析,,,浅见,,,,,惶恐,,,

蕉雨轩主人:

要证明神龙是王,那用圣教是不太灵的,因为也许唐太宗也被蒙了。但我以为智永还写不出来神龙的水平。当然也不能断定他的水平就是千文的水平,因为千文是不是他写的可不准。不过兰亭用了折纸后再书的习惯,应当是六朝的习惯,兰亭和快雪很接近,二谢也和它很接近,不能因为其他的帖有距离就来断定的,王的帖在六朝曾有2万纸的记录,那他的面貌肯定是多样的,看到几个就说几个这是经验主义,不行的。兰亭用的笔是不同于丧乱的笔,稍软的,鼠须笔谁见过,也没有这种笔出现,所以谁也不好说是什么笔触的,我想大概就是比一般的中山兔毫和狼毫软,要不非要单独格外的提出来是用鼠须呢。猜吧。

王羲之写字没有习性,也就是固定的习惯,不能强以残存的几个帖硬加给他。大王所面临的那个时代是个丰富多样的取法环境,他可也不是块懒惰的木头,他也要尝试各种的方法的。"万籁群参差,适我无非新。"这就是他的名言。批驳'兰亭非王羲之作',我也不是要证明一定是王羲之作,所要证明的是可能性而已。

池鱼:

大王虽然善变,也不会没有习性,他也是人。冯本兰亭和在日本的《丧乱》《孔侍中》等差异也太大了。

宾南:

现在想来,一些问题从逻辑上可能解释不了。<淳化>中的几件章草,和<姨母>,和<官奴>,和<适太常>,和<追寻>,和<丧乱>,和<远宦>,和<兰亭>,面目上相差都很大,如果一定从摹本中,认定冯本<兰亭>和<丧乱>不会出于一手,那么上述的好几个帖问题更大了,结果就会"一拍多散"。可以再想想。我觉得关键一点,这是一个鉴定的问题,不要用自己临写的"感觉"来判断,要用材料说明问题。从学科上说,鉴定和创作经验是两个问题。古人云,书者不鉴,鉴者不书。

还有,关于<官奴>的版本,我也很疑惑,见到的最好的,倒是<中国书法全集>董其昌卷前言中列的,但那会不会是缩小的原因啊?

蕉雨轩主人:

官奴也被怀疑为伪作。另外关于兰亭和丧乱就是不同,那我请问快雪和丧乱相同没啊?认为大王只会写丧乱似的风格那是小瞧了他了。王的手段多,把阁帖贬到没有参照的意义也是太绝对了,阁帖有至少三卷还是原拓,怎么就不能作为参照呢。小王的29日帖和他的鸭头帖怎么来解释,它们相差太大了,但小王确实可以写两种风格。他既能做自家的风范,又爱写他前妻

郗家笔,看看阁帖也知道个大概啊。只用临写的感觉去判断是不能逃出经验主义的怪圈。再者,用不同的笔和纸同一个人也可以出现不同的风度,兰亭的笔肯定比丧乱的笔要软,纸也比后者细腻,这也是个考虑的因素。远宦帖的"老"字和兰亭的"老"字只是软硬的不同,但运笔机理是一样的,二谢的静字难道不和兰亭也是一样的机理吗。看米元章的76件墨迹,因为载体和工具以及年龄的不同造成的差距也是那末大。所以把兰亭看作是丧乱以外的系统是没有仔细考虑多种因素的结果。我不认为兰亭造作,王羲之难道就没有可以求好的时候??魏晋的所谓风度又带了多少矜持在里头啊。在那个时代,即使艺术已经自觉,求工求妍仍然是较大的需求,和我们今天的审美意识是截然不同的。我们是纯艺术观,他们可是实用与艺术并举。

得之:

1现存的帖能代表其总体风格莫?我们可以研究一下这些帖为什莫能存下来?有偏倚在里面莫?有可能是以为其风格而使之存下来莫?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场战争后,可能剩下的人群中老弱病残较多,如对其基因检测,会发现致病基因的率较高,但这并不能说明其战前的人群中致病基因的率较高。同样,如果一个村子的青壮年都出去打工,然后该村发生一场地震,10年后在对该村人进行调查,你会发现各种疾病的患病率较低。

2即使现存的帖能代表其总体风格莫,从统计学角度来说,我们还允许5%的错误,但如果正好被兰亭赶上,我们又无法解释了。

3在定性的研究中,典型,极端样本是重要的。

4所以,我对得出定论持怀疑态度,但在这场讨论中的思考过程是个很好的学习过程。不过在没有可靠证据以前,我们还是先持旧说为好。

张广:

神龙用笔的复杂性不光是个人努力的结果,是时代造成的,是字体演变的古字体在今字体中的残留,对于那时的人来说后人看来高不可攀的复杂用笔根本不是什么问题。晋人无意于复杂可他就是那么复杂。

关于笔法,我是这么看的,我将历史中笔法变化视作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因为隶书方折和分段书写,线条逐渐被分解成单个的笔画,本来完全中锋的篆引线条就有了起笔收笔的讲究,还有因为方折拐弯处篆引线条是处处圆转,变成转和折两种方式,这是邱振中所讲的"绞转"。隶书波画入笔往左下方后来这种逆势弱化就成了唐楷书的往右下方起笔,但是在魏碑可里以看到由隶书波画过度过来的痕迹。龙门是最明显的有些字横画和隶书的波画无异。唐模里面依旧看到这种残留,横画的起笔是多样的,有时多些有时少些,但这就是隶书的遗留。。。再看看龙门横画的收笔,有些就是波画出锋,波画收笔蓄势不发,那就成了楷书的横画,收笔为何不象隶书一样出锋,我以为是要和下一笔承接的原因。。。。。。。再看瞥画,亦复由隶而来。魏碑瞥画肚皮饱满是掠画的痕迹,决不类元明清人所做,后世不悟,所以瞥画越写下段越虚尖。。。。。。。再看捺画~~~~~~~

反正我就这么看的,分析冯摸,抛开表面风格上的因素,冯摸笔法就是魏晋。唐代之后,字体演变结束,笔法也失去了自身的生命力,不复变化,后人规模魏晋只是以死了笔法来求魏晋的韵致,笔法辗转失传,后世笔法越来越贫乏,阁贴笔法的丢失都是这样的原因,笔法已经死了,我们作的工作只能是作为摹本。技术上是模本,观念上~~~~~~~~~~~~帖学是魏晋的模本,碑学是魏碑隶书的模本,不临古无以谈书法,晋以前何尝是这样呢?看魏晋唐以前书论和宋以下比较,明显的差别是魏晋不断的将书法之美丽比喻成各种自然物象,也就是米芾批判的"比况奇巧是何等语",因为书法在宋人的眼里剩下的只是二王,魏晋,笔法了,再也不是生着的书法。

老池讲的关于唐摹学的提法我觉得不成立吧,唐摹学只能是帖学的一部分,碑学,帖学到底是风格流派还是什么来着???我不知道。但我觉得成其为学,要有取法对象,帖学取法魏晋,虽只是个魏晋个魏晋的模本,碑学取法隶书魏碑,唐模最多只是帖学的一部分,形式上可资利用的比原来的帖学更丰富些,风格追求上,帖学文人意识追求淡雅简约,碑学在风格上是对帖学的反叛,追求豪放雄浑,优美与崇高审美的两极已被占进,唐模要成一学,似乎需要积累,风格上也似乎只能归于帖或碑中。

颜张笔法也是在笔法演进的历史链中的,米的笔法则是对历史的回溯。

雍镛:

张广兄谈的是过去时的唐摹,我眼中的是过去时现在进行时和将来时的唐摹。张广兄是在总结过去的书法文字史,我们是想谱写未来的书法史。站的角度不一样。去翻翻书,在以前的文字记载中,当然没有唐摹学一说。要说有,也只有唐摹存在的历史学说。唐太宗好书,命令专家"硬黄勾摹"王羲之等前贤的遗墨,唐摹现世。在当时,因为有王羲之他们很多的真迹存世,这种复制品肯定没有我们今天的身价。到了宋代米芾的时候,王羲之他们的真迹少了,已经有人把唐摹当真迹一样重视了(媪来鹅去已千年,莫怪痴儿收蜡纸--米芾诗句)。到后来,王羲之他们的真迹没了。到现在,连唐摹也没几张啦。。。

帖学,严格说其实是后人通过刻贴学习二王一脉名家书法谱写的历史。从学习的角度,帖学应该与唐摹无关。宋元明是帖学鼎盛期,明末清初张倪黄王诸家之后衰微不起。这期间,下真迹一筹的唐摹在干什么?他们已经变成神。他们在睡大觉!他们是何等的尊贵啊!在当时,一般人终其一生能见上他们一面吗?难!就算幸而得见,也是选择吉日烧香叩头以后小心翼翼的满足一下对权威向往的饥渴,如果说对本临摹学习,简直是异想天开。

于是,在那时侯,唐摹是"徒有其名而无其实"的。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在一片阁帖二王的颂歌之中来到大众之间去影响书法发展的历史。由于唐摹的母亲和阁帖是亲戚,就把阁帖一脉后来形成的帖学说成是唐摹的父亲,是不负责任的人云亦云。是简单的机械的历史观。

时间流逝,沉睡了一千多年的唐朝的书法复制品--唐摹,

终于在现代科学--高清晰的现代印刷术、电脑、网络面前,脱下了高贵的外衣,走到了寻常百姓家,和我们朝夕相伴。于是,唐摹我们是熟悉的。熟悉得成了熟视无睹!熟悉得能让我们夸夸其谈!我们真的了解唐摹了吗?真的读懂他们了吗?

张广:

雍兄我是这么看的,唐摹将笔法史中的一个段落一部分重新展现在我们面前,就象过去的碑学家发现了北碑和隶书一样,

书法在宋以后,活着的笔法离我们远去,帖学将阁帖当作了笔法的全部,笔法展转越来越少。碑学发现了帖学笔法以外的笔法,不过碑学还是将其发现以一种类似对待以往帖学的眼睛来对待,,,碑学和帖学的形成是个历史的过程,当然唐摹学有机会也能成学,但现在还不是,现在传统书法还在帖与碑的范畴之内,只是它们的拓展,又当然唐摹能成学,还可能发生甲骨学,金文学,简犊学,写经学,残纸学,秦砖学,汉瓦学~~~~~~~~

宋以前和宋以后对书法的理解是不一样。宋以后的书法是笔法演变的最终状态的摹本。碑学书法是笔法演变的几个中间状态的的摹本。宋以后的书法就是这样的,我说摹本没有抑贬的意思,某种意义绘画就是自然的摹本,关键是怎么摹了,印象主义的摹法,表现主义的摹法,写实主义的,浪漫主义的,象征主义的,构成主义的~~~~~~~这是宋以后的书法。。。。。。

蕉雨轩主人:

老池谈到大王有习性,我是指的没有经验性的习惯(非超越有限性),象米黼就有这样的习性,如果你认为大王有这样习性,那是你把大王给低估了。这得先了解玄学。

另有一个不能不说的因素,魏晋时期的书写字体和风格是有特殊规定性的,如尺牍有尺牍的风范和写法(大体的),告表有告表的写法(绝不会有象丧乱帖那样行草间杂),序文呢,谁来断定它必须是丧乱的表达方式?这是有关风俗文化的历史问题,所以远非经验可以包括的。

池鱼:

兰亭的几个本子中,我更欣赏老董定为虞临的那件(八柱第二),那件才更"古"。虞本一般认为是唐人临,现在已经很淡了,有些伤神,隔着玻璃和将近一尺的距离我无法判断是临还是摹。它不仅线条圆浑简洁,形式处理上也应胜于冯本。虞本中很多字反映了比较明显的空间对比意识,层次丰富,节奏轻快,不像冯本那样平匀,甚至有些扭捏。比如"感慨系之"的那个"慨","以为陈迹"的那个"迹",两个本子差异很大。虞本字间错搭和顾盼的情趣也强过冯本许多,冯本显得壅塞。颜《祭侄》、杨《韭花》跟虞本状态更接近。当然,我不是说冯本的线条或空间处理就不高明,而是觉得它离我心目中大王的形象或者说东晋名家的形象,始终隔着点什么。我坚持认为大王在求新求异的背后始终不抛弃的一个思想,就是求"简"。不要认为冯本把那些轻佻的、油腻的牵丝去掉之后就"简"了,因为它的骨干还是有点"垮"和"飘"的,缺少其他东晋书法中的那种"拗"和"逸"。

问一下老蕉,《初月》中有些很古怪的写法,是其他遗存草书中少见的,是不是比较早的作品呢。

蕉雨轩主人:

我和池兄的感觉一样,确实初月帖的笔法更具隶书章草的味道。确实初月帖的笔法更具隶书章草的味道。我从这幅作品的老辣、自如、精力弥漫的特点推测,早年可能写不出来这个水平。因为据陶宏景说,王羲之在30岁左右以前(在临川时)书迹不足观。这是比较权威的鉴定。庾亮被王羲之压倒是在王33岁以后。姨母还有点嫩,尽管风格高古。实际上也不比阁帖里同类风格的郗家和瘐家高。现在看来很棒,但在当时象这种风格和水平一堆。只有中年和晚年的因为出了新意,才风行的。事实上在六朝,对王羲之的崇拜没有后代那末厉害。初月的高古看似和姨母最接近,但却是综合古今的伟大杰作。没有中晚年的艺术锤炼,写不出这样综合性很高的东西。

王慈我认为是小王和大王的结合。王志是比较纯粹的小王风范。万岁里没屁王,都是高手,和大王不同不等于差劲。正是有了不同,才是他们后代的可贵之处,尤其是王慈的,我认为比大王毫不愧色。

虞世南的字人人都说学大王,是不确切的,其实到了南朝,除了梁武的一段时间外,小王的风气更胜。虞的行草其实就是小王的嫡传。米元章说唐太宗学大王不能到,就转学虞,写的象小王一样外拓和恣肆。但还要骂小王,真是欺师之举哩。

关于小王和大王的不同其实是关乎书法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并非书法史学上一个没多大说头的再现意义的材料。我自己是很感兴趣的。因为临的越多,对比上就越觉的奇怪,大王的影响真的比小王的大吗。

雍镛:

我觉得,如果从1线形 2笔锋运动 3结字 4章法 等几个方面去分析和对比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比泛泛而谈更好一些--无论对己或观者。

除审美取向外,小王的顺转外拓用笔法可能比较符合人的本能的书写习惯。所以在后世对行草书笔法的承传上,小王的顺转外拓用笔法比王羲之习惯用的翻转内擫法的影响大得多。用翻转法的人很少,明末清初的张瑞图是一例,他用得比较好。 当然,这种二分法也只是相对而言。王羲之也不乏顺转外拓的作品,《姨母》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了。老池说过其中的几个"页"的转,够吸引人的。

老莲:

比较王徽之《新月帖》中的"摧",颜真卿《祭侄文稿》中的"九月"。

蕉雨轩主人:

圆、通、厚是一样的,起笔圆,收笔也是,线条有立体感。内空间的切割很明快很清晰。同时又很富对比上的变化,不同于后来的平均中庸似的切割。

老莲:

我觉得老焦的讲法很有见地。能否在"平均中庸似的切"这里深入一些。

蕉雨轩主人:

听一个高人说,他认为董那一派的源头是智永的刻帖,空间分割上很匀,很平淡,线条简单,起笔最成问题。和魏晋的阴阳消长不同。

张广:

高人的说法我同意,不过强行界定出智永,赵董一系我怀疑。智永的写本笔法和空间虽平淡可不简单,智永的上面是什么?

蕉雨轩主人:

所谓源头本身是没有机械划分的意思的,因为凡是一说到源头的时候,就不是泾渭分明的,比如被人分的很"清楚"的南北派书法(在清朝人眼里,没有想复原碑刻刀法为笔法的意思,对他们来说是新的图象),说到它们的源头乃是一个祖宗:钟和卫。说智永的刻帖是源头并不等与说智永就是董赵的铁爷们。如果从形式分析上去看赵董,那是不能不给他们划分一下的,不然无益于发现"新"问题。就比如谈到大小王的时候,很多人强调相同的地方,也有人强调不同的地方,喊了一千年的二王,动辄是笼统的一个概念,就好象二王是东北的犯罪团伙那样一致。那对在形而下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是没多少好处的。即使在形而上的角度上也是老套的,要想发现新东西,必须主观的给予关照,一切古代历史都是现代史,这是为我所用的立根点。想还原历史的,当然不好去硬性划分为好。

都说颜真卿变法,其实是篆籀法的发扬。我们看王慈跟王志的线条已经很明显的给了我们这个特点(另有隶法在里面)那是比王羲之都要雄强的多了。只不过颜的线条方向性更外拓,更皮球。在《祭侄》里头,人们为了找到颜其实是二王的嫡传的证据,竟然去找那个凶威两个字,因为它们有方折角,这是一叶帐目的偏颇……

唐摹作为魏晋形式形态的强化和静态化,给予我们强烈的中锋裹蜂上立体刺激感。但由于它是双钩填墨,所以用笔线条的 两侧都是光的,而毛的感觉无法还原到真迹的自然感觉,因此,《祭侄稿》的好处就是把这种自然的边缘质感和中锋的立体效果传达出来。临摹这个真迹是相当必要的。

我认为《寒切》是王羲之的原样《智永千文》草书墨迹就是它的嫡传,但简单流便多了。

池鱼:

大小王的区别到底有多大今天很难说清的。我们往往容易通过大王的几个新潮的帖、还有智永以及智永的流所表现出的姿媚与简静,去想象大王,而从《万岁帖》中南朝一些小小王(特别是王志)所表现出的"倔"和"雄"去揣摹小王。这是不是大小王的真实情况可能并不是最重要的,至少我们看到了两种可能的、有价值的趋势。老蕉关于王志和王慈的举例我认为是非常精当的。

研究隋唐五代的书法继承和变化可能是研究大小王特点的的必要手段,但这个时期名流墨迹可靠的却极少。杨凝式仅剩的三四帖(《卢鸿跋》真伪尚有争议,但时代意义是值得重视的,苏东坡尺牍与此有深厚的渊源)就是二王到颜柳一段活生生的历史,可以提供很多思考的方向,包括宋人没注意到而我们可以去揣摹的东西。颜和杨是大师级,他们的每件东西都同时具有大王和小王的特点,不露形迹。

与杨时代相近,在日本有个藤原佐理,他的草书《离洛帖》有比较多的大王和《书谱》痕迹,而另一草书代表作《恩命帖》则非常接近小王和《祭侄》

老莲:

请大家将《虞本兰亭》、《韭花》、《冯本兰亭》对看。

我觉得虞本用笔的起、收动作不但丰富,而且整个线条的感觉是藏头护尾--这在唐摹、魏晋人的许多非经典墨迹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相同的形态。虞临的笔画安排不走中间平稳路线。虞本的"人"字笔画交差偏上,而且捺偏长许多,这就打破了中间、平均的写字意识,但冯本的"人"字,是典型的"分中匀距"的写字意识。

褚可能是应酬临摹吧?最不认真。但二者对后世影响都很大。受虞本之类影响的是大师型,如张、怀、颜、杨、苏。当你把这几个人的字帖放在面前对照的时候,特别是用电脑放大来看的时候,你越觉得它们的用笔规律、结字规律都有一根捻不断的线连在一起。

相对褚临,其用笔简单得多,简单就容易学,容易学那受他影响的人就更多了。所以我将褚的影响称为普及型。

智永的墨迹用笔还是保留了一定的祖宗法,但过于尖薄,圆的逐渐少了。所以他是赵董一脉的源头,又是二王一系的衰落的开始。混沌而不清就在这里。关键是赵董,明显的走上了中庸匀和的路子,用笔上没有了圆通厚的特点。

Nehr:

在下感觉书法从西汉过了蕉兄称的"野生态"后,到魏晋由"自在"进到"自为",又经隋和初、盛、晚唐、杨风子铺宋书尚意路,这条线索值得理。

抛点零碎观察小结:

11。大王"歇笔抢势"手法渐弱,小王"连笔借势"意识日丰。

22。指运带腕肘演变到腕运为主,凌空过渡演变到拖带过渡。

后者尤与左手配合废有关。"魏晋笔法",智永还会,其后亡失。

33。模拟外物造形意识随字形标准化和印刷发达普及式微,

符号内在造形意识随法度加强。"他象"变为"自像"。

44。字形自然欹侧过渡到人为榫合,很能说明审美意识的变迁。

蕉雨轩主人:

从直接继承前人的角度说,杨的字主要还是从欧阳询和智永得法。但能够挪移位置而变。至于和兰亭的关系还不如上面两家直接。要理解杨,先从此始或许好点。

智永的千文墨迹今天基本被认为是他的真迹,我想不妨当作接近他的东西看。我看《韭花帖》很多地方还是有出自千文的痕迹。无论用笔还是规模结构。在唐朝以来,王羲之的墨迹实际上在民间的已经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不管是高居庙堂为国分忧,还是隐藏市井为民除害,皆离不开‘忠义’二字。

刺客袁飞受伤离开后,岳飞等人来到谢雨轩的面前。   

岳飞向谢雨轩抱拳施礼,道:“感谢兄台相助,岳飞有礼了。”   

谢雨轩死死的盯着岳飞,片刻后道:“你不用谢我,因为我与他的目的是一样的。”   

岳飞闻言,十分平静,问道:“我与公子素昧相识,为何要来杀我?”   

谢雨轩回道:“你我虽然素昧相识,却是有杀兄之仇。”   

岳飞不解,道:“何来杀兄之仇?”   

谢雨轩道:“我提一人,你一定认识。”   

岳飞问道:“谁?”   

谢雨轩道:“杨幺。”   

岳飞一愣,没想到来人竟然是当年洞庭湖义军杨幺的人。当年杨幺占据洞庭湖,揭杆举义,朝廷几次派兵镇压,屡屡受挫,最终自己带领岳家军平定战乱。义军土崩瓦解,降的降,杀的杀,余下的其他小股势力在这几年的时间里,也被朝廷一一清除,没想到今天居然冒出一个当年杨幺的人。   

虽然杨幺造反失败,但岳飞一直很敬重他,认为他是一位英雄。只可惜英雄气短,误入歧途,最终毁了自己。   

岳云与张宪上前将岳飞护在身后,二人各自兵器在手,盯着谢雨轩的一举一动。   

“哈哈哈。”谢雨轩大笑,“没想到人人敬仰的英雄岳飞竟然躲在别人的身后。怎么,不敢面对我吗?”   

岳云喝道:“大胆狂徒,竟敢如此放肆,吃小爷一锤。”     

说完,岳云举锤便砸,谢雨轩疾步一退,岳云砸空。   

“你是岳云?”   

“正是小爷。”   

岳云身形一转,又攻出一锤。岳云使的是双锤,谢雨轩不敢硬碰,只有躲闪。十几个回合后,岳云连谢雨轩的衣服都没碰上,心中不免有些着急。   

“姓谢的,为何不还手,躲躲闪闪,算什么英雄好汉。”   

“我是来杀你爹的,又不是来杀你。”   

“大胆逆贼,就凭你是杨幺的余孽已经是死罪,深夜还到岳府作乱,更是罪加一等,看小爷如何捉拿你。”   

岳云言罢,举双锤砸向谢雨轩。   

谢雨轩心知岳云乃是八大锤之首,力大无穷,双锤刚猛,不能力敌,只能智取。   

眼见双锤落下,谢雨轩眼中精芒一闪,一剑刺出,在岳云的双锤之间穿过,只取他的咽喉。此乃险招,如果岳云不闪,二人定然两败俱伤。   

岳云一惊,没想到谢雨轩不闪反攻,而且又是这种险招。岳云久经沙场,什么样的危险都遇见过,这一次根本没放在他的眼中。千钧一发之际,岳云双锤一合,夹向谢雨轩的长剑。   

谢雨轩心中一笑,等的就是这个机会。左手一压右手,长剑一低,岳云的双锤落空,击在一起,声音震耳欲聋。就在双锤相撞之机,谢雨轩的长剑往前一推,刺向岳云的右胸。   

前后几招,在电光石火间一一完成,最后这一剑更是十分迅捷。岳云拼了命去躲闪,还是被谢雨轩刺中。   

张宪见岳云受伤,手中持剑,飞身便刺。谢雨轩撤身,横剑一挡,抵住张宪的一剑。   

“既然如此,两个人一起上吧。”   

“逆贼休要猖狂。”   

张宪挥剑与谢雨轩斗在一处。旁边的岳云虽然受伤,但对于他来说算不了什么,盯着谢雨轩,举双锤杀了上去,与张宪双战于他。   

谢雨轩长剑飞舞,时上时下,时左时右,时而如蛟龙出海,时而如凤舞九天。一个人力战两个人,游刃有余,直杀的岳云与张宪手忙脚乱。   

岳飞站在一边,仔细观看。心中暗道:好俊的功夫,这样的英雄好汉如果被朝廷所用,一定前途无量。   

“全部住手。”岳飞大喊一声。   

岳云与张宪只得听命,二人一闪,退到旁边。   

岳飞几步向前,道:“公子如此武艺,令岳某钦佩。现如今天下正是多事之秋,多少英雄好汉热血男儿,无不思忠君报国,驱除鞑赖。公子年轻有为,何不思量着做一番事业,建功立业,为天下谋太平。为国为民乃是民族大义,岂不比那个人的恩怨情义强!”   

岳飞一言,发自肺腑,十分诚恳。   

谢雨轩冷笑道:“忠君报国?忠于哪个君?报于哪个国?天下乃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他姓赵的天下。当年赵匡胤的江山也是从孤儿寡母的手中夺来的,为何他能夺得而别人不能夺得他的?正如你所说,热血男儿当然要做一番事业,如果能给我一个历史舞台,我一定会重蹈乾坤,轰轰烈烈的干一场,推翻这个腐朽不堪奸臣当道的朝廷。”   

岳飞闻言,双眉一紧,道:“此乃大逆不道株连九族的大罪。”   

谢雨轩道:“我是孤身一人,还怕什么株连九族。”   

岳飞道:“当今皇上乃是圣明之主,力主收复山河,给天下百姓一个繁荣盛世。公子是英雄好汉,何不为国为民,成全大仁大义,也不枉此生!”   

谢雨轩道:“你是劝我放下一切,投靠朝廷,像你一样做朝廷的鹰犬。”   

岳云一听,怒火心中起,道:“叛贼,我岂能饶你。”举双锤打算冲上去,却被岳飞拦住。   

谢雨轩接着道:“岳飞,别人认为你是英雄,我看不尽然。你的后背有四个字‘尽忠报国’,我现在问你,你所效忠的是什么?你所谓的忠只是对宋廷皇权的维护,是最愚昧的忠君。自古愚忠害死了多少英雄豪杰,单说宋朝之中就有杨令公双王,以及被招安的梁山好汉。宋廷皇上皆是昏庸之辈,而你们还要说什么君主圣明,只是被奸佞蒙蔽,听到此处我只想笑。其实你们的心中很明白赵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们只是自我安慰罢了。如果赵构是个明君,为何在你就要收复中原的时候,十二道金牌调你回京?为何现在的你时时刻刻都在秦桧的监视之下?”   

“就说刚才的刺客袁飞,他是江湖上有名的高手,试问当今有谁能指挥他来刺杀你。秦桧是奸臣,众人皆知,赵构他是傻子吗?岳飞我敢断言,当年杨业等人的下场也是你的!”   

谢雨轩一席话,慷慨激昂,每一句都是在刺激岳飞。岳飞听在耳中,伤在心中,谢雨轩的话他明白,全部明白,但岳飞是一位忠孝仁义的正人君子。   

岳飞苦笑道:“我在朝廷之中与你们在江湖上一样,也是身不由己。当年平定杨幺之时,我本力主招安,可圣意剿灭,谁又能抗旨不从。人生喧哗,谁也想找一片安静,可是百姓疾苦,不得不入朝野。我并不是为了荣华富贵,登侯拜相,而是为了收复旧山河,还百姓一个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   

谢雨轩道:“为百姓谋太平,我何曾不想。朝廷腐败,对于以鲜血换来的成果,只会更加的挥霍、糟蹋、蹂躏,给百姓的仍然是痛苦。岳飞你一生想雪靖康之耻,我问你如果有一天真能迎二帝回朝,赵构会做何感想?你的志向对于他来说就是继续统治皇权的障碍,至于重用你们抵御金兵,只不过是保全自己的皇位罢了。”   

岳飞久久而立,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身为人臣,就应该忠君报国。凭你刚才大逆不道的话,就能定你谋反之罪。你孤身一人也翻不起什么风浪,不要执迷不悟,一错再错,何不迷途知返,报效朝廷,为国为民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谢雨轩回道:“如果十年前你我相遇,你的话或许有些作用。十年前的我只是一个穷书生,一心想着考取功名,为朝廷效力。记得那最后一次进京赶考,金科状元却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官宦之子,就是因为买通主考官,盗用了我的文章。我一气之下发誓永不再考,回家的途中忧郁成疾,一病不起,多亏了杨幺大哥相救。从此之后我对朝廷失去了信心,待我病好以后,留在了君山上。我亲眼目睹了你是怎样毁掉一切的,可我是一个文弱书生,面对天大的变故只是无能无力。于是我弃文习武,四处遍访名师,历尽艰辛万苦,终于习得一身武艺,只为了杨幺大哥报仇。”   

谢雨轩将手中的长剑指向岳飞。   

岳飞道:“我好言相劝,谢公子为何还是如此执迷不悟。”   

谢雨轩道:“不是我执迷不悟,而是你迂腐顽固。岳飞,我们做个了断吧。”   

谢雨轩身形一动,同时一剑刺出,人剑合一,犹如迅雷一般,令岳云与张宪都来不及相救。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一支飞镖从黑暗中射来,击中谢雨轩的长剑,救下了岳飞。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9247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0
下一篇2023-08-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