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宾是哪个国家的 怎么评价绘画大师列宾

列宾是哪个国家的 怎么评价绘画大师列宾,第1张

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英文名:Ilya Yafimovich Repin),俄国画家,巡回展览画派重要代表人物。出生于丘古耶夫,在彼得堡美术学院学习。1873-76年先后旅行意大利及法国,研究欧洲古典及近代美术。回国后勤奋作画,创作了大量的历史画、风俗画和肖像画,表现了人民的贫穷苦难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1878年,他参加巡回展览美术协会。代表作品有《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宣传者被捕》、《意外归来》、《查波罗什人复信土耳其苏丹》及《托尔斯泰》等。

列宾在充分观察和深刻理解生活的基础上,以其丰富、鲜明的艺术语言创作了大量的历史画、肖像画,他的画作如此之多、展示当时俄罗斯社会生活如此广阔和全面,是任何一个画家都无法与之比拟的。

列宾的创作中始终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同时他本人也与进步的革命民主主义者、知识分子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因此他绘制了许多以反映“革命者不屈斗争”为题材的优秀作品。描绘流放者突然回家场景时的《意外归来》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这幅油画就象是一部小说向人们讲述一个革命者被流放后经受了怎样的痛苦,家人是多么的悲伤,以及流放者不期至后他和家人是多么的意外、兴奋。这是画家创作鼎盛时期的一幅作品。画家的绘画天赋在该作品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画面上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一袭黑衣的老妇人刚从坐着的椅子中站起来,转向“归来者”,似乎要扑过去拥抱,又抬不动脚步;桌边坐着的两个孩子,稍大的男孩儿欣喜地抬起头注视着,嘴巴吃惊地半张着,好像要喊出声来;较小的孩子有些胆怯地把目光从读着的书本移向“陌生人”;……再看归来的“流放者”,个子高高的,瘦瘦的,身穿褪色的肥大的大衣,脚上是沉重的沾满泥土的靴子,他是经历了长途跋涉才得于与亲人相见,他的姿态有些犹豫,甚至有些不自信,似乎在这久违的家中他觉得自己像个外人,但他的神态却透出坚毅、勇敢。从流放者身上我们感觉到了革命者不屈不挠的英雄主义精神。列宾抓住“流放者跨进门坎的一瞬间,他及每个家庭成员的表情、行为”向人们展示“惊喜、意外”及其它种种复杂的情感。画家其它革命题材的作品还有《泥泞路上的押送》、《宣传者的被捕》、《拒绝忏悔》等。

  人物简介

  人物概述 当代中国绘画大师

  吴冠中珍贵照片集(1)(20张) 吴冠中先生

  吴冠中1919年生,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中国绘画大师,杰出中国国画家,油画家,中国流艺术家,美术教育家。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曾任教于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1950年秋回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吴冠中,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他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多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并先后在香港、新加坡、美国、英国、法国等国的艺术馆和博物馆举办画展;2000年,吴冠中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他不仅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也是首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 吴冠中先生的画综合了西画与中国画之精髓,用笔简练,后期作品常喜以点、线造形,创自己独解,诠释自然之美,人生喻其中,竟如他艰辛磨难的经历,寻味良久……而其所著文章也育人,朴实无做作,可看,所得甚多。 同时,吴冠中的作品在拍卖艺术市场上屡创新高;作为其生前最后一幅公开拍卖的作品,在翰海2010春季拍卖会上,他1974年作油画长卷《长江万里图》以5712万元人民币成交。 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吴冠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1岁;清华大学在26日发出的讣告称:我国杰出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中国***党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 吴冠中

  ,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清华大学教授吴冠中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遵照吴冠中生前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清华大学将举行吴冠中教授追思会。

  个人履历

  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 1926年,就读吴氏小学。 1930年,入宜兴县县立鹅山小学学习。 1931年,小学毕业,考入无锡师范学校。吴冠中珍贵照片集(2)(16张) 1934年,完成三年师范初中,入读浙江大学代办的工业学校电机科。 1935年,投考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1936年,入国立杭州艺专习西画,兼学中国画及水彩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校长林风眠率领全校师生,与人民一起撤离杭州。 1938年,艺专附中结业,升入本科学油画,师事常书鸿及关良。同时亦学习中国画。 1940年,转学中国画,成了潘天寿的学生,临摹了不少历代绘画精品。 1941年,仍迷恋油画色彩,转回油画系。 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1943年,于四川重庆沙坪坝青年宫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 1946年,考取全国公费留学绘画第一名。 1947年,就读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 1948年,作品参加巴黎春季沙龙展和秋季沙龙展。 1950年,留学归国,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吴冠中风景代表作集(20张) 1953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1956年,任教于北京艺术学院 1964年,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1970年,“文革”期间被下放到河北农村劳动 1973年,调回北京参加宾馆画创作 1978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办“吴冠中作品展” 1979年,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1987年,香港艺术中心主办“吴冠中回顾展” 1991年,法国文化部授予其法国文艺最高勋位 1992年,大英博物馆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惯例,首次为在世画家吴冠中举办“吴冠中——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展览,并郑重收藏了吴冠中的巨幅彩墨新作《小鸟天堂》 1993年,法国巴黎塞纽奇博物馆举办 2007年8月31日,吴冠中在研讨会上。汪永基

  “走向世界——吴冠中油画水墨速写展”,并颁发给他“巴黎市金勋章” 1994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 1999年,国家文化部主办“吴冠中画展” 2000年,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这也是法兰西学院成立近二百年来第一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 2006年12月26日,香港中文大学授予吴冠中教授“荣誉文学博士”衔 2007年8月,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吴冠中全集》 2010年6月25日晚23时57分于北京医院病逝享年91岁

  编辑本段艺术成就

  吴冠中作品《山城》

  吴冠中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他为中国现代绘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长期以来,他不懈地探索东西方绘画两种艺术语言的不同美学观念,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他执著地守望着“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吴冠中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的艺术观念和绘画创作就适应历史发展和时代的需要,推动了中国现代绘画观念的演变和发展。 吴冠中在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多次在中国美术馆和全国十余个主要城市举办个人画展,并先后在新加坡国家博物馆、香港艺术中心、美国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伯明翰博物馆、堪萨斯大学艺术馆、纽约州圣约翰博物馆及底特律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巴黎市立塞纽奇博物馆等举办画展。已出版个人画集50余种、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生命的风景》《吴冠中文集》等十余种。

  编辑本段人物语录

  1、人生只能有一次选择,我支持向自己认定的方向摸索,遇歧途也不大哭而归,错到底,作为前车之鉴。 2、画家走到艺术家的很少,大部分是画匠,可以发表作品,为了名利,忙于生存,已经不做学问了,像大家那样下苦工夫的人越来越少。 3、整个社会都浮躁,刊物、报纸、书籍,打开看看,面目皆是浮躁;画廊济济,展览密集,与其说这是文化繁荣,不如说是为争饭碗而标新立异,哗众唬人,与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之朴素心灵不可同日而语。 4、艺术发自心灵与灵感,心灵与灵感无处买卖,艺术家本无职业。 5、怀才就像怀孕。只要怀孕了不怕生不出孩子来,就怕怀不了孕。所以我天天在外面跑,就是希望怀孕。 6、笔墨等于零:脱离了画面,单独的线条、颜色都是零。笔墨不是程式化的东西。

  编辑本段从艺历程

  从无锡师范初中部毕业后,吴冠中考入浙江大学代办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36年转 吴冠中与画家臧伯良

  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从李超士、常书鸿及潘天寿等学习中、西绘画。1942年毕业,任国立重庆大学助教。1946年考取公费赴法国留学。1947~1950年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J苏弗尔皮教授工作室进修油画;同时在A洛特工作室学习,并在卢佛尔美术史学校学习美术史,各项成绩优异。 吴冠中1950年秋返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 吴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于风景油画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他擅长表现江南水乡景色,如初春的新绿、薄薄的雾霭、水边村舍、黑瓦白墙,和谐、清新的色调,宁静、淡美的境界,使画面产生一种抒情诗般的感染力。 从70年代起,吴冠中渐渐兼事中国画创作。他力图运用中国传统材料工具表现现代精神,并探求中国画的革新。他的水墨画构思新颖,章法别致,善于将诗情画意通过点、线、面的交织而表现出来。他喜欢简括对象,以半抽象的形态表现大自然音乐般的律动和相应的心理感受。既富东方传统意趣,又具时代特征,令观者耳目一新。 作为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育。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又勤于著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生动流畅。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

  编辑本段晚年生活

  吴冠中先生作品《鲁迅故乡》

  年近90岁,眼见自己作品在拍卖市场行情越来越高,吴冠中却一反常态将作品捐赠给了各大美术馆。他自己清醒地感觉到:自己的作品,越是下一代的越理解。所以他的作品要尽可能地留下来,留在美术馆,让后面人有所参考。这位身材瘦弱的南方老人以强大的精神力行了自己对鲁迅精神的继续,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因为在他看来,走上艺术的路,就是要殉道。他还说,要做好艺术,还需要痛苦,而他的心永远被苦缠绕着。 生前吴冠中一直不断地提起,自己的艺术生涯的发端是因为朱德群的一句话。1936年之前他可能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未来会成为一位画家,在之前他就读于浙江大学代办的省立工业职业学校,他希望以实业干就一番大事。但一场为期三个月的新生校际联合军训改变了他的命运。 当时就读于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朱德群因为个子大,排在队伍的前头,排队尾的小个子吴冠中与他聊天,知道朱德群是学画的,吴冠中说,“我也喜欢画画。”朱德群就建议他放弃电机专业,并带他去参观“杭州艺专”。吴冠中在自传《我负丹青》中这样形容那次参观给他带来的人生巨变“我看到了前所未见的图画和雕塑,强烈遭到异样世界的冲击。我开始面对美,美有如此魅力,她轻易就击中了一颗年轻的心,她捕获许多童贞的俘虏,心甘情愿为她奴役的俘虏。十七岁的我拜倒在她的脚下,一头扑向这神异的美之宇宙。” 在北京已经居住了60年,但是吴冠中乡音未改。采访中,吴冠中还会停下来问一句:我说的话能听懂吗?事实上,这种执著还表现在其敢说话、敢于对抗上,或许这与其崇拜鲁迅有关。 在2009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中,就有其精神父亲鲁迅的形象与野草共生出现在作品《野草》中。吴冠中告诉记者,“鲁迅我是非常崇拜的。我讲过一句很荒唐的话:300个齐白石比不上一个鲁迅。那时受到很多攻击,说齐白石和鲁迅怎么比较。我讲的是社会功能。要是没有鲁迅,中国人的骨头要软得多。” 记者去年前往吴冠中家中采访时,他家中也摆着雕塑家熊秉明所作的牛,从中不难看出吴冠中对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的推崇。而对鲁迅硬汉精神的继承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他不断地对一些艺术现象开火。197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画展的吴冠中,在当年的文代会上当选为中国美协常务理事。在第一次理事会上,吴冠中对“政治第一、艺术第二”开火,整个会场没有人敢接他的话茬儿。 之后吴冠中把自己多年对美术的思考写成了《绘画的形式美》、《造型艺术离不开人体美 吴冠中

  》、《关于抽象美》等文章,系统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出要打一场“创造新风格的美术解放战争”。1992年,吴冠中所写的《笔墨等于零》在明报周刊上发表以后,在美术界引起广泛关注,艺术评论家贾方舟告诉记者,80年代中国美术界还比较禁锢,但吴冠中敢言,毫不顾虑地说出自己的革新之言,“他是中国现代艺术的启蒙者。” 吴冠中绘画的一生上演了无数的烧画事件。上世纪50年代吴冠中创作了一组井冈山风景画,后来他翻看手头原作,感到不满意,便连续烧毁。此后1966年,“文革”初期,他把自己回国后画的几百张作品全部毁坏后烧掉。1991年9月,吴冠中整理家中藏画时,将不满意的几百幅作品也全部毁掉,此举被海外人士称为“烧豪华房子”的毁画行动。 吴冠中对这一豪举给出的解释是保留让明天的行家挑不出毛病的画。而在烧画的同时,吴老对伪作的出现更是毫不含糊,直至对簿公堂。1993年11月,74岁的吴冠中状告两家拍卖公司拍卖假冒他名义的伪作《毛泽东炮打司令部》侵权,要求对方停止侵害、公开赔礼道歉。最终,吴冠中胜诉,此后吴冠中不停地与伪作做斗争。 2005年12月11日,一幅署名吴冠中的油画《池塘》在北京翰海拍卖公司拍卖,2008年7月1日,经过吴冠中本人的亲自辨认,该画被认定为伪作,他在画作中签上“此画非我所作,系伪作”。2009年,香港佳士得所拍的一幅署名为吴冠中《松树》的作品也被吴冠中本人证实为伪作,吴冠中当时告诉记者,“现在拍卖行所拍的假画都编了很多故事,那都是不能听的,但假画就是假画。” 吴老的家就在方庄一处老居民楼内,看守电梯的阿姨都知道楼上住了一位画家,他家附近的黄阿姨告诉记者,经常会看到吴老和他老伴在院里散步。 吴冠中的家是个小四居,一入客厅就可以看出这家主人在生活上的简朴,几乎没什么装修,家具也都是用了好几年,与平常人家无异。偶尔有点区别的是,房内摆上一些艺术品,让这个家不言而喻充满了艺术气息。 而在美术圈流传较广的是,吴冠中经常在楼下类似摆地摊的剃头发的老师傅那剃头发,在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印象中,吴老更是长年一双运动鞋。“吴老物质生活追求是低点,艺术创作是高点,”范迪安的一句话正好鲜明地道出了吴冠中的个性。对于艺术,吴冠中觉得是要有殉道精神的。他常给那些热爱艺术的年轻人提醒的是:热爱美术是好的,可以增加各方面的修养,但是你真的要成为画家,成一个艺术家,不那么简单,没那么多人都成为艺术家。因为,要成为艺术家的条件太复杂了,除了要功力,要学术经验,他还要痛苦。没有痛苦,不容易培养人,他曾说自己一生就在痛苦,晚年还作过一幅油画《苦瓜家园》,并说“苦,永远缠绕着我,渗入心田”。

  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吴冠中先生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学术旗帜,是继林风眠先生之后弘扬国美精神并形成一代业绩的艺术大师。他的艺术是林风眠先生等开创的中西融合道路上的一座高峰。吴先生的去世是中国美术界无法弥补的损失。 吴冠中的艺术融通中西,是当代中国艺坛的奇观。在中国水墨绘画方面,吴先生力求时代出新;在油画等艺术形式上他戮力创造民族特色。这两方面他都走得很远,但在核心处却又秉持中国人特有的“诗意”和“象心”来相通。他在这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和优秀品质,是他留给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艺术遗产。 “吴先生的思想会通艺理,展现了一代大师的广阔视野。他是一个杰出的艺术的思者。他将这些艺术思想一方面化作出色的文字,广为推广;另一方面不断以诗性的意象为中介,在艺术上表达和验证这些思想。这使得他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罕见的思想隼锐、艺术迭新的一代旗手。” 吴先生的精神朴实高尚,是我们崇敬的一代师者。他一生捐出来的作品数以千百计,几乎包括了他各个时期的精品力作。2009年底,他将56件近年力作和16件珍贵名师收藏捐给浙江和母校。这些作品连续数月在浙江美术馆展出,感动万千观众——他总以炽烈的激情、赤子的热忱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编辑本段作品纵览

  作品概述

  吴冠中先生的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有《春雪》及《狮子林》、《长城》等;出版有《吴冠中画集》、《吴冠中画选》、《吴冠中油画写生》、《吴冠中国画选辑》(1~4)及《东寻西找集》、《风筝不断线》、《天南地北》、《谁家粉本》《吴冠中素描、色彩画选》、《吴冠中中国画选》、《吴冠中散文选》等 。

  北国风光

  吴冠中作品《北国风光》

  前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珍藏30年的吴冠中先生油画《北国风光》,这幅油画精品经嘉德国际拍卖公司拍卖成功,被拍2700万人民币。 这幅作品是吴冠中当年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所绘的大型壁画的画稿,吴老评价这幅作品:“画稿并不小,并且是尽了全力的,所以其实不再是‘稿’,已体现了巨幅作品的最终效果。”此幅作品描绘了中国北方自然景象的气势磅礴,融合了中国笔墨的细腻与西洋油画色彩的和谐,作为吴老极为珍贵的画作。拍卖所得将全部用于桑梓助学基金会资助特困大学生就学。

  散文《桥之美》

  吴冠中作品《山水》

  “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现在大概很少有人用这口吻教训后生小子了!人生一世自然都要经过无数的桥,除了造桥的工程人员外,恐怕要算画家见的桥最多了。 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我每到一地总要寻桥。桥,多么美!“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 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吴冠中人物画代表作画集(8张) 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因桥上桥下,往返行人,各样船只,必然展现生动活泼的场面,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被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难怪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经常碰见桥。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高山峡谷间,凭铁索桥、竹索桥交通。我画过西藏、西双版纳及四川等地不少索桥,人道索桥险,画家们眼里的索桥却是一道线,一道富有弹性的线!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是山岩、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南京长江大桥远看也是一道直线,直线美不美直线是否更符合新的审美观不宜笼统地提问,不能笼统地答复,艺术形式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为了画长江大桥,我曾爬上南京狮子山,就是想寻找与桥身的直线相衬托、呼应、引申的点、线、面!为了画钱塘江大桥,我曾两次爬到六和塔背后的山坡上,但总处理不好那庞大的六和塔与长长的桥的关系,因而构不成画面。虽然滨江多垂柳,满山开桃花,但脂粉颜色哪能左右结构之美呢!成昆路上,直线桥多,列车不断地过桥、进洞,出洞、过桥,几乎是桥连洞,洞连桥。每过环形的山谷,前瞻后顾,许多桥的直线时时划断陡坡,有时显得险而美,有时却险而不美,美与险并不是一回事。 摄影师和画家继续在探寻桥之美,大桥、小桥,各有其美。有人画鹊桥,喜鹊构成的桥不仅意义好,形式也自由,生动活泼。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本文已入选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

  散文集《美丑缘》

  吴冠中散文集《美丑缘》

  作者:吴冠中著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 字数:273000 吴冠中是当代中国具有国际声誉的杰出中国流艺术家、美术教育家;本书为他的散文随笔集作。吴冠中的画综合了西画与中国画之精髓,用笔简练,后期作品常喜以点、线造形,创自己独解,诠释自然之美,人生喻其中,竟如他艰辛磨难的经历,寻味良久……而其文章也育人,朴实无做作,可看,所得甚多。 图书目录 自序 说逸品 艺术断想 看戏 孤陋寡闻与土生土长 艺与技 戏曲的困惑 我看书法 一画之法与万点恶墨 说树 思想者的迷惘 形象突破观念 狂人杂记 ……

  编辑本段人生哲理与治学理念

  一个情字了得年轻的我,抛弃浙江大学的工程学习,宁愿降班,转入了杭州艺专。从家庭的贫穷着眼,从我学习成绩的 优异着眼,从谋生就业的严峻着眼,所有的亲友都竭力反对我这荒诞之举。我当然也顾虑自己的前程,但不幸而着魔,是神,是妖,她从此控制了我的生命,直至耄耋之年的今天。 岁月流逝,留了回忆。一切的付出与坎坷都从创造中获得了解脱与回报:恋情被觉察的满足。恋情无边,发现真实与创造美,永远是诱惑科学家和艺术家忘我的动力。别人称颂他们的使命感,这使命感其实是感情的喷发或爆炸。 学艺之始,我崇拜古今中外的名家与名作,盲目的。岁月久了,识见广了,渐渐有了自己的识别力:名家不等于杰出者,名画未必是杰出之作。人死了,哪怕你皇亲国戚,唯作品是沟通古今中外的文脉。伪造了大量的废物欺世,后人统统以垃圾处理。我分析自己对名家与名作看法的转化因由,要害问题是着意于其情之真伪及情之素质,而对技法的精致或怪异已不再动心。情之传递是艺术的本质,一个情字了得。艺术的失落同步于感情的失落,我不信感情的终于消亡。 我写过一篇千字文,笔墨等于零: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文中主要谈创作规律,笔墨的发展无限,永远随思想感情之异而呈新形态。笔墨属技巧,技巧乃思想感情之奴仆,被奴役之技有时却成为创新之旗。石涛谓无法之法乃为至法,明确反对以古人笔墨程式束缚了自家艺术,其实他早先提出了笔墨等于零的理念。知识分子的天职是推翻成见,而成见之被推翻当缘于新实践、新成果的显现,历史上已多明鉴。 我生长于江南,浪迹天涯,从未在上海展示过自己的作品,感谢上海美术馆创造了这次展出机会。在此,我情我愫,一目了然。虽无法与所有的读者握手,但我估计所有读者都触摸到了我的心脏,是冷是暖,虽感受各异,作者总是欣慰的,谨表谢忱。

  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专注于该专注的

  吴冠中作品《乐山大佛》

  罗列吴冠中画作价格的变化或拍卖成交率无疑会令读者厌烦。概言之,他是中国在世画家中画价最高的。毋庸讳言,大多数人是因为他画价的惊人而引起对他画作的兴趣。 具有反讽意味的是,大众所关心的画价变化,恰恰是他最不关心的。画价价值连城,他本人却生活简朴,不尚虚华。 在吴冠中先生眼里,艺术市场受到人际关系、利益包装、经济沉浮等人们无法回避的因素影响。市场价格高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同样,价格低了,也没必要沮丧。艺术品的优劣,能否经受住历史的考验,后人往往更清楚,更准确。 庄子曾谓“凡外重者内拙”。吴冠中则如是说:艺术是自然形成的,时代一定会有真诚的挽留和无情的淘汰。艺术市场是一面镜子。但上帝只会关照一心去创作的画家,而不是光照镜子的人。智者所见略同。

  关于“笔墨等于零”

  吴冠中:这个观点太陈旧了。我的意思是第一不能离开画面,脱离了画面,单独的线条、颜色都是零。笔墨不是程式化的东西。

生平与成就:

林风眠像

林风眠(1900-1991) ,原名林凤鸣,广东梅县人,现代中国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启蒙者之一。林风眠出身于贫苦的石匠之家,幼年失去母爱。19岁赴法勤工俭学,先后入迪戎美术学院和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柯罗蒙工作室习画2年多,游学德国1年,再居法2年。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专校长兼教授。1926年受中华民国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邀,出任中华民国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任校长。1937年10月因日寇入侵率艺术院师生向江西、湖南转移。1938年春,在湖南沅陵,杭州艺专与北平艺专合校,改称国立艺专,改校务委员制,林风眠任主任委员。因与教育部及校内某些负责人意见不一致而辞职。抗战期间,林风眠辗转西南,生活清苦,每天面壁作画,极力试图打破传统绘画程式。1950年林风眠辞去杭州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之职,迁居上海专门从事绘画求索。不久,法籍妻子携女离国,他孑然一身,除了参加美协组织的深入体验生活的活动外,每天就是闭门作画至深夜,“林风眠格体”在寂寞耕耘中臻于炉火纯青。林风眠在“文革”期间深受迫害,先是被抄家、批判,后被打入牢狱达4年之久,受尽了非人的折磨。林风眠于1977年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新中国成立后,林风眠先后任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协顾问、理事、常务理事,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林风眠的中西融合更多地体现在观念上,由学习西方自然主义转而服膺于印象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等西方现代艺术思潮,试图用西方现代艺术运动的观念来切入中国绘画。在林风眠的作品中,中国画赖以生存的骨线被抽去了“笔墨”的特质,黑色也仅仅被当作一种色彩来看待,而失去了在传统中国画中具有的特殊意义。他摒弃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与构图等程式规则,追求画面的构成性、水墨性、色彩性、自由性,以及对自我的精神情感的真诚而准确地表达。这也造成了他的不少彩墨画从外观上看更像西画,从而被人误解为不传统。但是从作品的内涵来看,那种冷逸的悲剧精神却在画面上得以升华,使之更为锲合中国画 “写心”的纯粹性,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林氏画风。林风眠曾一度为自己的画还算不算中国画而苦恼,现在看来,这种苦恼完全是多余的,因为林风眠对于绘画观念的理解,已足以使其创作具有超前的作用,而标领时会、开启后学的一代新风。林风眠是一生潜心追求艺术的最为纯粹的艺术家,不愧为中国现代绘画艺术大师。他的学生弟子们也是受他的艺术理论与实践的强烈感染,而沿着他的艺术道路进行自己的艺术创作。比如吴冠中在对林风眠艺术创新的继承与发展中,形成自己的另一番水墨艺术天地,并对中国当代画坛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现代中国画坛中西融合的林一吴体系。

艺术地位:

林风眠曾留学法国,回国后经过数十年寂寞艰辛的艺术探索,最终成为中西融合派艺术大师。与徐悲鸿融合西方古典现实主义不同,他以广阔的视野,吸收了西方印象派以后的现代绘画,以及汉唐以来文人画之外的中国古代壁画、民间彩塑、民间瓷绘和民间剪纸、皮影等造型艺术中广泛的养分,与中国传统水墨的意境相结合,并融入了个人对人生经历的感悟,使他的作品接近了东西方和谐与精神融合的理想。他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各类静物画和乡间风景等。从其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 从形式上采用方形构图,只写签名无标题,他的画风格鲜明,观者一望即知。林风眠试图努力打破中西艺术界限,造就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用文人画的传统笔墨来要求林风眠是没有意义的,中国绘画并非从一起始就讲求笔墨,笔墨本身只是绘画创作的一种方法或手段,它是为内容服务的,没有一成不变的笔墨。历史证明,林风眠不愧是一位最富于创新精神的现代艺术大师,对许多后辈画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是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界艺术创新的楷模与精神领袖。他还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他主张 “兼容并包、学术自由” 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广纳人才,培养出李可染、吴冠中、王朝闻、艾青、赵无极、赵春翔、朱德群等一大批艺术名家。

技法特征:

用笔: 林风眠的中国画的传统笔墨根底并不很深,但他却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独创出一种类似速写式的线条,这种线条的用笔虽然也是中锋,但却完全不同于传统书画的逆入平出式笔法,而是流畅潇洒、锋芒毕露、富有力度的线条,这种源自中国民间瓷绘的线条,创作出充满韵律感的灵动、活泼形象 (比如 “鹭” 系列)。无论花卉、人物等形象表现,用线都如同速写式的线描勾勒,看似轻松随意,却又自由准确地表现出人与物的形态与精神,可以清楚地看到汉唐式 “流动如生”线描的作用。下笔果断、迅疾,追求笔触的自然与节奏感,是其用笔的显着特点。

用墨、设色: 林风眠用墨、设色调和中西,特点鲜明。以水墨为主型作品,介于水彩画与水墨画之间,以墨为主,色彩辅之,墨中有色,墨与色的结合大都和物象本身的彩色相一致,如他画寒鸦、树干、屋顶、羽毛、衣纹等,经常在墨中调入赭石、红、蓝、绿、紫种种颜色,这种方法多出自西画,视觉效果却靠近民族传统。以色彩为主型作品,以色为主,墨被当成一种颜色,或多或少被适当加入。大多数风景、静物和仕女均属此型,是林风眠绘画的主要型式。20世纪60年代前后用墨较少,80年代后用墨渐多,在此类作品里,墨经常作为背景中的深色,唯有光与色才是活跃的主角,色彩鲜艳丰富,色调和谐统一,用色既有西方现代画派的影响,又饱含东方韵味。总之,画面中的水墨淋漓之痛快、色墨交融的美妙幻境,是林画墨色的特征。

造型: 林风眠与徐悲鸿都强调师法造化,摒弃末流文人画的临摹与抄袭。与徐悲鸿追求惟妙惟肖的写实艺术不同,林风眠的艺术视野更广,他不刻意追求写实主义的三维空间,强调从写生观察中提炼,加以简化和抽象的单纯化,而不是按照前人模式、程式去画。其造型比文人写意画更富于现实的真实感,又不像徐悲鸿那样完全忠实于自然物象。西方现代派艺术造型手法 (如: 塞尚PaulC é zanne 1839-1906、马蒂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莫底格利阿尼AmedeoModigliani 1884-1920、毕加索等艺术家的造型法则)和中国的汉唐壁画、民间瓷绘、剪纸、皮影的造型,都被他广泛吸纳、调和、融入到艺术创作之中。

构图: 林风眠早期的某些中国画作品,明显看出传统卷轴画构图的影响。约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他开始了 “方纸布阵” 的时期,以后的40余年基本沿用这种构图形式。方形的长宽比例相同,垂直轴和水平轴上的力与对角线上的力都是均衡的,具有静态特征,不像立轴或横卷那样富于张力。林风眠的艺术追求是:强调绘画性而淡化文学性,多用焦点透视而不用或少用散点透视,喜特写式近景描绘而不喜欢全景式大场面,重视平面构成而不特别看重纵深表现等等,这些都易于方纸构图表现。林风眠的方纸构图,往往是外方内圆、多种的圆形和多重的方形,构成了饱满的画面,达到稳定、完整与统一。圆形是感觉完满的形,柔和、舒适,方形在感觉上趋向刚硬与力量,方圆相反相成。画中方与圆都经过精心安排,形成稳定与变化、静势与动势的对立。在每一幅画上,宁静与张力、饱满与通透、倾斜与平衡,都保持着统一。在这种多样统一中,形状的相似性,光、色的变化和平面空间的分割,都使画面独具形式美。

不足与遗憾:

林风眠对艺术有深刻的理解和广博的视野,是最具现代感与创新精神的现代艺术大师之一。但和同样是留法海归的徐悲鸿相比,其造型能力明显不足,林风眠的留学时间大多消磨在东方博物馆的陶瓷作品上,造成了他作品中技术成分的缺失,特别是对古典写实画法尤其是人体的描绘,没有像徐悲鸿等留学生那样专注和一贯。林风眠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追求中西调和的艺术创新,但创新并不都会成功,也会有失败,造成了他一生中作品水平的参差不齐。有些作品,技巧性不强,甚至仅仅是情绪的表达与宣泄,流于随意与粗糙。还有些作品,西画痕迹过重,似乎是在用宣纸画油画。

画作点评:

一是《山水》 (图115)。此画为林风眠1936年的山水画作品,依然采用传统的条幅式长构图,但画法与传统大相径庭,笔墨虽不成熟,但下笔大胆、果断,追求山势雄伟的气魄。抗战前的20-30年代,林风眠身为杭州艺术院的掌门人,忙于教学与行政管理,画画不多。此画虽功力欠缺,也画得过于草率,却依然能体现出创新精神。

二是《纤夫》 (图116)。此画虽未落年款,但根据画面与画风判断,应画于20世纪30年代末,此时林风眠已辞去艺专校长职位,孤身一人独居陋室,专心致力于调和中西的艺术探索与创新。此画描绘的是江陵江边的拉纤者,与徐悲鸿《巴人汲水》中惟妙惟肖、追求宏大场面的写实刻画不同,林风眠追求的不是精准的形象刻画,而是用简化、夸张、变形的手法,采用了局部特写,重在表现人物的动势与形态,这种手法明显受马蒂斯和西方表现画派的影响。用笔迅疾而有节奏、决断似刀切,追求单纯、痛快的视觉效果。

三是《弹琴仕女》 (图117)。此画大约作于20世纪40年代,为林风眠线描型淡彩仕女的典型作品。纤细、流畅的曲线勾勒五官、手和衣纹,仕女的形象为瓜子脸、细眉、淡眼、小口的风眠式造型,面部和肌肤留白,衣服和琴略施淡彩,展现出现代东方仕女的唯美形象与闲情逸致。线条用笔迅疾、尖利、流畅,看似不经意,实则经历了长期的艰苦训练,画家钟情于民间瓷绘流畅、潇洒线条的艺术魅力,并经过长期的苦练,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四是《鸬鹚苇塘图》 (图118)。鸬鹚是林风眠常画的题材之一。此画大约作于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林风眠吸收了民间瓷绘的笔法以及宋代青瓷的色韵,以尖利、迅疾、流畅、洒脱的线条表现芦苇,鸬鹚采用了简洁平面化的椭圆与尖利结合的几何造型,并借鉴了民间传统剪纸艺术平面化、概括与夸张的艺术造型长处,把鸬鹚的形象特征展露无遗。用浓淡不同的湿墨结合花青,迅笔横扫出的远山、近坡、乌云,使画面增添了浓浓的诗意,表现出强烈的孤独与抑郁。通常林风眠画鸬鹚多配以渔舟或渔舟加渔翁,此画以表现鸬鹚为主,是目前发现林风眠画的最大的鸬鹚。

图115 林风眠1936年作 《山水》

图116 林风眠约20世纪30年代末作 《纤夫》

图117 林风眠约20世纪40年代作 《弹琴仕女》

图118 林风眠约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作《鸬鹚苇塘图》

五是《育花图》 (图119)。1958年至1959年,林风眠在上海市美协的组织下到上海郊区农村和舟山群岛写生体验生活,创作出一批反映农民、渔民劳作生活的人物画,此画为其中之一。画中妇女和女孩的肌肤多是平涂,并不精确描绘五官与表情,重点表现的是土地、天空、鲜花、树木的暖色调色彩,借以衬托出人物之间和谐、亲切的气氛。以方纸布阵,造型以椭圆型为主,用以打破方纸的单调,人物画得单纯、稚拙、可爱,暖色调的色彩亮丽,冷暖对比强烈,丰满而有层次,整个画面充满了劳动的愉悦与人间的温情。

图119 林风眠1958年作 《育花图》

图120 林风眠约20世纪50年代作 《秋艳》

图121 林风眠20世纪60年代作《白鹭苇塘》

六是《秋艳》 (图120)。大约从50年代末开始,林风眠愈来愈喜欢画秋景,秋天的河岸、平原、丘陵、村庄、农舍和山麓,都涌入到画家的笔下。这些秋景,色彩的主导作用越来越突出。此画的原始记忆,主要得自于1953年秋天的天平山之行。天平山的枫林、松柏、池塘、小路和逆光的山体,给画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许就是这阳光下的灿烂秋色,以及他给予画家的启示,用光色语言创造境界,表达情感。此画的特色是色彩的强烈对比,背光的浓重大山与受光的鲜艳秋叶的对比、黑树干与**、绿色树叶的对比,红叶与黄叶、绿叶的对比等。这种对比把最亮的**突出出来、呈现出金色秋光的明媚、响亮和喜悦。

七是《白鹭苇塘》 (图121)。白鹭是林风眠经常画的题材之一。此画作于20世纪60年代,在简化的姿态中精准地传达了一只白鹭灵动的身形,以轻灵的曲线勾画羽、尾、足、喙及屈伸的颈部,除了流畅、犀利的线条功力之外,更体现出在民间瓷绘奔放不拘的淋漓畅快,一种生命与自然互动的生机悠然而生。芦苇的飘逸交错,天空与蓼汀的逸笔涂刷,营造出自然和谐的空间美感。

图122 林风眠约20世纪60年代作《抚花仕女图》

图123 林风眠约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作《紫藤栖禽图》

八是《抚花仕女图》 (图122)。此画大约作于20世纪60年代,为林风眠“淡淡的哀愁” 的一种画作,林风眠并没有按照传统中国画中那种小家碧玉式的少女形象画出,而是发自心灵深处的抚花少女,鸭蛋脸、高挑细眉、丹凤眼、樱桃小口,长发柔顺地垂在身后。身披透明白纱,内着粉色长衣,盘坐于榻上。林风眠的仕女画,不同于任何古今仕女画和西方裸体作品。他用毛笔宣纸和典雅的色泽,捕捉着一种幻觉,一种可望不可及的美,是感觉朦胧化了的女性美。对肌肤质感的描绘转移为对姿态和气质的塑造。既有古典仕女的风韵,又有马蒂斯式的轻松优雅,无珠光宝气的华贵,亦无堆粉积脂的香艳,既流溢着异性的温馨,又透露出对人欲物欲的厌倦。

图124 林风眠约20世纪80年代作《霸王别姬》

九是 《紫藤栖禽图》 (图123)。特写立于枝干上的小鸟,是林风眠花鸟画的又一格体。这些小鸟,说不出具体品种,大都没有对眼、爪、羽、翅的细致描绘,好像是与观者保持着相当的距离,显然吸收了近代西方绘画的观察方法,而与传统花鸟画淡化距离、具体刻画的方法不尽相同。小鸟大都正面栖息于枝上,背景衬托枝叶或繁花,情景交融,气氛轻松、欢快,流溢着画家对大自然、小生命的爱怜。此画大约作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描绘了三只立于紫藤上的小鸟,小鸟造型圆润、憨态可掬,画面以绚丽多彩的紫藤为背景,紫藤的色彩,以粉色为主调,粉色上覆以白色表现高光,辅以橙红色、亮**、黄绿色为副调,间以少量浓重的蓝色,与粉红色的紫藤形成强烈对比,小鸟的背后是以绿色对比黑色,色彩的应用既丰富艳丽又统一和谐,不显凌乱,洒脱恣意的笔触,充满了节奏感。此画明显吸收了西方印象派、后印象派、表现派的用色之长。善于用互补统一的色彩,是林风眠绘画的另一特色。此画应为林风眠色彩画中之极品!

图125 林风眠款 《梨花小鸟》

十是《霸王别姬》 (图124)。林风眠大约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画戏剧人物。这幅《霸王别姬》大约作于80年代,既有戏剧冲突,又表现出虞姬的美丽与刚烈,为一幅代表林风眠重彩人物画风格的佳作。画中虞姬面容施以亮绿色更显柔美,上翘的丹凤眼具有东方女性含蓄优雅的特性。虞姬的披肩和衣裙依次用不同层次的黄、橙、红、绿、粉红、白、粉、粉白、黑等多色构成,双臂拖动的白纱轻盈、透明,艳色的持双剑虞姬与以黑色为主调的项羽形成了强烈对比。项羽除脸部的几块白色外,其华服、头冠、胡须皆施以黑色,且以金边勾描。画面中,人物如剪影一般拼贴起来,画家尽情扭曲、变形、叠加、组合,呈现出形式构成的趣味。画家以戏剧中连续的动作,在同一个画面中将时间与空间并置,融合舞台上的光影效果,以及灵动的线条表现出的人物动势,最终呈现出一个穿透时空的唯美爱情悲剧故事。

鉴定要点:

林风眠作为中国画的改革者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画风与技法只属于他自己,风格突出,标新立异,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林风眠早年主要从事油画创作,学习西方现代派艺术,讲个性,重表现,他的彩墨画强调大面积色块的对比,轻松自如,不失其净,线条粗犷,夸张变形,艺术效果极为强烈。而作伪者用色没有章法,反复堆涂,势必使色彩变脏,灰暗而无光亮,从而露出马脚。要仿林风眠的画,色彩与线条是两个不可逾越的难点。目前林风眠的赝品,毛病往往出在色彩关系不协调、不鲜亮,线条不够流畅、自然。鉴赏者只要遵循以上几点去分析,再多看看林风眠的原作或画册,认真比对签名与画风,是不难发现问题的。

赝品举例:

一是林风眠款《梨花小鸟》 (图125)。此画中的树枝,下笔犹豫、拖沓,毫无林风眠用笔的迅疾、痛快之感。小鸟的造型,特别是头部的画法,也与林画有差异,用墨轻浮。梨花画得散漫一片,毫无层次感。签名也写得拘谨、不畅。此画为近年来仿造的赝品。

二是林风眠款《白衣仕女》 (图126)。此画在造型上模仿风眠白衣仕女(图3),但笔触犹豫、混乱,与林风眠泼辣、痛快的笔法不符。色彩也用得混乱,林风眠此类彩墨画,用彩都很丰富,富于变化和对比。头发画得呆板、犹豫,脸部用色脏腻,画成了平面,缺乏林画雕刻味的立体感。应是以林风眠的白衣仕女画为母本(图3)仿造而成。

三是林风眠款《渔夫与鱼鹰》 (图127)。此画为林风眠常画的题材之一。芦苇画得墨色偏浅、偏湿,笔法凌乱,由于作伪者没有亲眼见过林风眠画云,从画法到笔墨,都与林相去甚远,画出来的乌云浑浊一片。几只飞翔的鸟更是画得随意。此画应为近年仿造的赝品。

图126 林风眠款 《白衣仕女》

图127 林风眠款 《渔夫与鱼鹰》

一、风格:超现实主义。

          记忆的永恒

达利在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的影响最大,持续的时间也最长。不仅他的画,还有他的文章、口才、行动以及他的打扮,都无不在宣传他的“超现实主义”。他在发挥和运用自己的想象力上,可以说超越了他们的超现实主义绘画群体。他的有些作品除了传达无理性、色情、疯狂和一定程度的社会哲学观外,有时还反映着人们的时髦心态。

在达利长达70年的艺术生涯里,可谓做尽了让我们瞪目结舌的事。在那些怪事和怪诞言论里,给"巨匠们打分"已经成为达利的品牌。在西班牙绘画史上,他与委拉斯凯茨、戈雅、米罗、毕加索等绘画大师一同辉映着西班牙俊美的天空,传奇着西班牙的绘画史。达利那双目空一切的眼睛无时无刻不在忧郁地注视着这个世界。萨尔瓦多·达利喜欢描绘梦境中的景象,以一种稀奇古怪、不合情理的方式,将普通物像扭曲或者变形。达利对这些物像的描绘精细入微,几乎达到毫发不差的逼真程度,通常将它们放在十分荒凉但阳光明媚的风景里。在这些谜语一般的意象中,最有名的大概是“记忆的永恒”。

二、人物简介:

萨尔瓦多·多明哥·菲利普·哈辛托·达利-多梅内克,普波尔侯爵(西班牙语:Salvador Domingo Felipe Jacinto Dali i Domenech, Marqués de Púbol,1904年5月11日-1989年1月23日),一般简称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í),是著名的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画家,因为其超现实主义作品而闻名。达利是一位具有非凡才能和想象力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把怪异梦境般的形象与卓越的绘图技术和受文艺复兴大师影响的绘画技巧令人惊奇地混合在一起。

在1982年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封他为普波尔侯爵,与毕加索、马蒂斯一起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有代表性的三个画家。

齐白石像

生平与成就: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近现代中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诗人。原名齐纯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并有齐大、木人、木居士、红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寄园、萍翁、寄萍堂主人、三百石印富翁等别号。他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做过雕花木匠,后随胡沁园(1847-1914)学画而成为职业画师,逐渐闻名于湘潭一带; 1917年,因战乱被迫离家,定居北京以刻印卖画为生,结识陈师曾(1876-1923),在其影响启发下,开始衰年变法,成名于20世纪20年代; 1927年以后,任北京艺专、京华美专教授; 1950年任中央美院名誉教授; 1953年,文化部授予他“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称号,并当选为中国美协主席; 1955年,获民主德国艺术科学院授予的通讯院士荣誉称号; 1956年,获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的国际和平奖金; 1963年,被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齐白石书法得益于李北海(678-747) 、何绍基(1799-1873) 、金农(1687-1763) 、郑板桥(1693-1765)与《天发神谶碑》最多,吴昌硕大气磅礴的书风对齐白石也产生过影响; 篆刻单刀直入,勇于创新,强调对比、大胆留红、留白,与时人和古人都拉开了距离; 作诗不拘成法,以直抒心境吟咏自然取胜,少有旧文人的酸腐,以画家的视角来观察世间万象,取民间声口融会古诗声调,真率、质朴而多情趣。齐白石写意花鸟,受徐渭、八大山人、石涛、金农、赵之谦、吴昌硕等先辈的影响最深并有所创新与发展,取材广泛,比传统文人画更接近民众,瓜果、蔬菜、花、鸟、鱼、虫,甚至算盘、锄头、耙子等,都被拿来入画,注意花、鸟、鱼、虫的特点,揣摹它们的精神,做到了 “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 ,作品达到了至“简”至“朴” 、至“拙”至“厚” 、至“刚”至 “柔”讴歌生命的新境界; 写意山水,构图出奇出新,貌似平淡却大气磅礴、简洁纯净,在似与不似之间表现出山水的灵性; 工笔草虫,静中欲动,极为传神,融入了意笔画的笔法和韵律,工细而不拘谨、刻板,不仅注重形似,更注重神韵、动感、趣味和生命力的展示,超越了古今历代画家; 写意人物,用笔减省,意趣横生,不乏善良、朴素、睿智、幽默,形成了特有的稚拙纯朴、凝练平和的个人风貌。齐白石为罕见的诗书画印皆精、工笔写意兼顾,花鸟、山水、人物皆通的全能型现代中国画大师。他将农民的质朴融入到了文人画之中,绘画题材广泛,内容新颖,充满了生活情趣与生命的力量。在众多近现代中国画家中,唯有齐白石一人,把个人的特质,包括超凡的艺术天赋与功力,纯朴的农民气质,倔强、细腻、敏感、睿智、幽默、天真的个性,艰辛曲折的生活历程以及对自然、生灵和人生的感悟与态度,通过中国画这种艺术形式表现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借用文人画的笔墨,融合自己特有的木雕味的笔墨形式,开启了具有强烈生活气息、平民化审美趣味的一代新风,集文人画与民间美术的优秀传统之大成,将文人的修养与农民的质朴自然而然地结合在一起,雅俗兼顾,造就了20世纪传统中国画最后的辉煌,矗立起一座后人几乎无法逾越的艺术高峰。

艺术地位:

吴昌硕之后为传统中国画输入新的生命血液的大师,当首推齐白石。齐白石的总体艺术成就超过了吴昌硕,甚至不亚于古代文人画大师八大山人,成为近现代中国画最具影响力的传统型大师。齐白石的绘画艺术承上启下,受到了近现代持不同艺术观点、代表不同艺术流派的美术大家陈师曾、林风眠、徐悲鸿等人的一致推崇,并对他们的艺术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徐悲鸿的写意走兽花鸟,林风眠的某些中国画味较浓的水墨风景及水墨鸟,都或多或少有一些与齐画的神合相通之处。现代一大批有成就的中国画家,着名的有李可染、李苦禅、吴作人、陈子庄(石壶,1913-1976)、张朋(1918-2009)等,更是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白石艺术的深刻影响和启发。另一位传统中国画大师级画家潘天寿的大写意花鸟,设色使用鲜明的纯色,应是受齐白石用色的启发。他们都是齐白石所倡导的“学我者生” (指学习借鉴齐白石的艺术思想与创新理念)的成功者。可见齐白石在近现代中国画坛上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无人能敌,且至今依然长盛不衰。齐白石也是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师,他的作品遍布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普遍喜爱,其精品和代表作完全可以与西方现代绘画大师的名作媲美,还受到西方着名的现代绘画大师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的赞誉与推崇。

技法特征:

笔法: 齐白石青少年时期的雕花木匠经历,对其一生的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木雕所用的刀法、意趣与韵味,在他的绘画、书法、篆刻中均有所借鉴,也成为区别于其他中国画大家的显着特征。衰年变法后,白石老人用笔如用刀,用粗笔画写意山石、花鸟、走兽、水族带有阔刀凿木的趣味与韵律,用细笔勾勒精细的草虫、画纤细的松针和涓涓的水波,又有用细刀精雕细刻之感; 木雕还练就了他超人的臂力、腕力和手指的灵活性,对其绘画、书法中拙中寓动、刚柔相济这一独特笔性的形成,也产生了深刻影响。齐白石成熟期用笔,指腕灵活,笔笔肯定、气韵相连,行笔稳健,笔速很慢,沉雄饱满,力透纸背。吴昌硕用笔刚健酣畅,以气势取胜,白石用笔刚中寓柔、粗中有细,以木雕感的韵味取胜,更具内涵和形式美。

用墨、设色: 齐白石用墨喜用刚研好的新鲜墨,取其纯净透明,加清水调节浓淡也是为了保持墨的清纯,有时是先蘸浓墨,笔头再蘸清水调节,有时是先蘸清水,笔头再蘸浓墨调节,一笔中有浓谈、干湿的变化,用墨用水的力度,把握得恰到好处,在生宣纸上一笔下去,墨的浓谈变化和谐自然、韵味十足,其用墨之高妙在写意虾蟹中表现得尤为显着,体现出他数十年积累的深厚功力。齐白石用色受赵之谦及民间绘画影响最深,喜欢用纯色,最多也只用两三种颜色调和使用,很少用墨来调色,设色追求纯净、鲜艳,绝少见灰暗脏浊。齐白石的画往往都是色和墨的艳浓处见光鲜、浅淡处清澈透明,达到了色不碍墨、色墨互助、色墨交相辉映的高度。吴昌硕的用墨设色浊气重、清气少,齐白石则是满纸清纯更具韵味。

造型: 齐白石特别注重造型,也是造型能力最强的传统中国画大家之一。他对工笔草虫用功最深,不但造型精准,而且栩栩如生、极为传神,晚年在精细中又大胆舍弃了一些细碎的描绘,工细中见写意。他的写意画主张 “介于似与不似之间” 、“没有见过的东西不画” ,强调对自然万物的仔细观察与感悟,其写意画造型是生活中的观察感悟、文人画的传统以及民间美术热烈夸张的综合体。写意山水的造型,多源自家乡和远游时风景的目视心记,用写意花鸟画的画法结合《芥子园》画谱的一些技法来表现,但又不拘于成法,简约质朴中见神韵,比多数传统文人山水画的临摹抄袭古人脱离生活要高出许多! 写意花鸟画的造型,既有对物象的长期观察写生,如鹰、老鼠、虾蟹、小鸡、牵牛花、樱桃等,也有民间造型的夸张、热烈与变形,如大公鸡、大寿桃、红牡丹等形象,还有些是来自明清文人写意画大师的优秀作品,其中还包括一些不知名的画家,甚至还有学生优秀作品中的造型,只要是他觉得有情趣、有神韵的形象,他都注意广泛吸纳,融为己用。其写意人物画的造型,一些是源于早期的民间人物画作品,如仕女、神仙、观音、佛像等; 一些是来自生活中的观察与感悟,质朴简约,幽默诙谐,充满了平民化的生活情趣与哲理。

构图:齐白石是构图高手,他的画多以传统的卷轴画长条幅为主。构图受八大山人、金农和吴昌硕的影响最大,但又不是师古不化的程式化构图,既强调气势,又注重生活情趣,注重物象间的排列组合与顾盼生情,注重疏密的对比与留白,做到了疏可走马、密不容针,对于题款的位置、字体的大小,题款的文字及用印,都极为讲究,继承和发扬了文人画的优秀传统,融诗、书、画、印于一炉,相辅相成,交映成辉。

不足与遗憾:

由于齐白石是以卖画养家糊口的职业画家,衰年变法吸收了吴昌硕走平民化的成功经验,很多画虽然比吴昌硕更具生活情趣,但为了迎合商人、市民的欣赏趣味,却是以牺牲文人画高雅的格调为代价; 虽然齐画以生活情趣引人入胜,但在格调上要低于八大山人、也不如晚于他的潘天寿。另外,为了卖画,齐白石画了大量不情愿画的重复题材的应酬商品画,如: 大红牡丹、大寿桃、“冠上加冠”等世俗的吉祥祝福题材的商品画。在齐白石一生创作的6万张作品中,绝大多数是应酬的商品画,真正的精品和代表作不足10%。

画作点评:

一是齐白石1894年作《龙山七子图》 (图30)。此画为白石32岁所作,是极为罕见的早期山水画精品和代表作。描绘了白石在家乡与诗社友人在一起欢聚龙山的场景。笔墨精细、缜密,画得很用心,属于精心的艺术创作; 构图也很巧妙,从中可以看到《芥子园画谱》的影响,但又源于生活的观察感悟,不完全是生搬硬套。用笔虽不算老到、成熟,但木雕的韵味已显露无疑。

图30 齐白石1894年作《龙山七子图》

图31 齐白石1880-1890年作花鸟四条屏之一 《梅花双鸭》

二是花鸟四条屏之一《梅花双鸭》 (图31)。此画为白石幽居时期的花鸟画,可以看出扬州八家特别是金农的影响,但用笔偏弱。属于不成熟的早期作品。

三是《怪石图》 (图32)。此画为白石55岁为避家乡匪患第二次来京时所作,从题款中可知,作画时杨潜庵、张正阳、陈师曾、郭保生等友人在场观看。此画虽奇特,却是相对比较简单粗糙的,带有一些表演成分的应酬之作,且笔墨比较拘谨。类似作品,白石当时还画过多幅,都不算成功。

四是《紫藤蜻蜓图》 (图33)。此画是白石1919年左右为朋友齐如山所画,虽然此时白石卖画的生意冷落,但却画得生动异常,画法与后来常见的程式化大写意紫藤的画法迥异。此画中紫藤源于写生,笔、墨、色俱佳,尤其是色彩既丰富、鲜艳、透明又不凌乱,非常协调,并带有西画的光感,有对西画的借鉴,显示出白石对笔、墨、色的独特悟性,为罕见之精品。白石一生画过很多紫藤,20世纪30-40年代成为程式化画法,都不如此画精美动人。

五是《荷花鸳鸯图》 (图34)。白石的荷花鸳鸯题材寓意忠贞的爱情,广受买家青睐,类似构图的作品,他从20世纪20年代一直画到50年代,画了30余年,存世量很大。根据题款和画风分析,此画应画于20世纪20年代早期。虽尺幅较大,但荷叶的用笔略显拘谨,属于白石画的一般的应酬作品。

图32 齐白石1917年作 《怪石图》

图33 齐白石定居北京早期作《紫藤蜻蜓图》

六是《看山寻句图》(图35) 。此画作于20世纪20年代,描绘的是白石眷恋熟悉的家乡一带山水风景。构图饱满中带有空灵,虽无千岩万壑之险绝,却也群峰林立,远近呼应,颇为壮观。浓艳的红树映衬出如醉的秋山,村舍掩映在繁茂浓郁的丛林之中,一位老者带着一位小童陶醉于这一美景中,寻觅着诗作的佳句。这悠闲的老人正是白石老人对自己幽居时期田园生活的追忆与怀念,寄托了他浓郁的思乡之情。作品用笔柔中寓刚,似拙实巧,空灵之中白石独特的木雕味笔性显露无疑,为白石写意山水画之精品。

图34 齐白石20世纪20年代初作 《荷花鸳鸯图》

图35 齐白石20世纪20年代作 《看山寻句图》

图36 齐白石1927年作借山图之十六《小姑山》

七是借山图之十六《小姑山》(图36)。20世纪20年代是白石衰年变法的探索期。此山水小品为白石1927年所画的借山图册页之一,描绘的是白石眷恋的故乡风景之一小姑山。造型极为简约、概括,笔墨粗犷、豪放,墨色交融,痛快淋漓! 简单却不失悠远之意境,正是此画的高妙之处。此册页中的其他页,风格与此画一致。

图37 齐白石1931年作 《灯鼠戏猫图》

八是《灯鼠戏猫图》 (图37)。老鼠偷油是白石晚年爱画的题材之一,但“灯鼠戏猫”类题材画得并不多。此画描绘了一只肥硕狡猾的老鼠爬在高高的灯架上刚刚偷完灯油,一只姗姗来迟的白猫伏在地上紧盯着这只偷油鼠。白石的一双慧眼总是在观察着生活中的有趣景象,并且可以将这些情景直接表现于画中,使其画有意料之外的生活情趣,引发观众会心的感慨和共鸣,构图虽简单却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老鼠带有些挑逗式的机敏,无奈的白猫伏地张望的瞬间,都被老人敏锐地捕捉到,并生动地表现出来。此画白石将生活情趣与幽默发挥到了极致,为颇为罕见的代表作和精品。

图38 齐白石1932年作山水画12条屏之一《雨后云山》

九是山水画12条屏之一《雨后云山》 (图38)。此画为白石70岁时为四川军阀王赞旭所画的12条屏山水组画之一,王赞旭肯出高价又懂画,20世纪30年代是齐画的大买家之一。此画借鉴了米点山水来表现白石家乡一带的雨后云山,又结合了生活的观察与感悟,笔墨以湿为主,干湿互破、浓淡结合,沉稳老到,恰到好处,无一笔败笔与不周之处,将生宣纸水晕墨涨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不仅此画精彩非凡,其他11幅也画得极为用心、精到,整个12条屏为叹为观止的白石山水画极品,代表了白石山水画的最高水准。与这12幅山水相似的构图,白石也画过一些,但都不如这12幅画得好,可见用心之作的精品与应酬之作的差异之大!

十是《双鹰松石图》 (图39)。白石多画单鹰,这幅双鹰图极为罕见。此画白石参考了八大山人的《双鹰图》,并融入了个人的笔墨风格与主观情思。构图宏伟饱满,气质俱盛,一改八大山人的疏简冷逸之风。两只苍鹰,一只立于苍松的主干,一只立于山石,目光机警而犀利; 喙尖锐而弯曲,披铁灰色毛羽,带有利钩的趾爪苍劲有力,似能穿石镂金,羽毛的用笔雄健果断,墨韵变化丰富。根据画风和落款分析,此画应画于20世纪30年代白石艺术创作精力最旺盛时期。鹰是白石花鸟画题材之一,并常赠与重要人物。他1946年送给蒋介石、1950年送给 的画都是以鹰为题材。

十一是《群芳争艳图》 (图40)。此画大约作于白石创作精力旺盛的20世纪30年代中期,为白石为启明夫人所画。表现的是春天怒放的繁花,繁盛、浓郁、鲜艳、多彩,洋溢着春天的朝气与芬芳。画面构图饱满,气势恢宏,所画梅、紫藤、玉兰、牡丹、牵牛,皆从画外伸入画内,四边中有三边几乎被占满,使观者感觉到画外有画,树外有树,花外有花。白石的多数作品以简洁、单纯为特色,此图却反其道而行,显得繁盛、饱满、热烈,颇为少见、新鲜。且画得很认真,很难找到败笔与不周之处,非大师之笔不可能达到此境界。早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启明夫人就曾向白石求过画,是白石的大主顾之一,这种异乎寻常的画法,很有可能是出自启明夫人的意愿。如果求画者与白石老人熟悉,又肯出高价,他就会下大功夫,精心构思、落墨、设色,直到自己满意,求者也满意为止。这种作品被白石称为 “用心之作”的为数极少最能体现其艺术水平的为罕见的大横幅代表作和精品。

图39 齐白石20世纪30年代作 《双鹰松石图》

图40 齐白石20世纪30年代中期作《群芳争艳图》

十二是《观音菩萨像》(图41)。白石以观音为题的作品存世不算太多。此画白石采用了民间的传统美人形象来描绘观音,瓜子脸、柳叶眉、丹凤眼、樱桃口,完全都是世俗化的传统审美取向。观音的面部略施淡彩,恰到好处地突显出面庞的清秀、 与光感,多少可以看出他对西画的借鉴。观音的衣纹勾勒用笔雄健飘逸,一气呵成,带有浓浓的木雕味,为白石画得最美的一幅观音像! 根据落款的笔性与绘画风格推断,大约作于20世纪40年代初,为白石观音像中罕见之精品。

图41 齐白石约20世纪40年代初作《观音菩萨像》

十三是《五工虫四贝叶扇面》 (图42)。此扇面应是懂得书画鉴赏的作国先生,出高价求白石老人所画,全部由老人亲笔完成。扇面上落有少见的双款,五只神态各异的工笔草虫都画得带有拙味和强烈的木雕感,静中欲动。贝叶的勾勒用笔稳健、精细、灵活,设色也运用了大写意画法,轻重浓淡变化显着、对比强烈,贝叶在透明中带有质感与飘逸感。蝈蝈的用笔如木雕刀刻,雕刻感和拙味十足; 知了和蝼蛄的造型、笔性,也都具有强烈的质感与雕刻感; 蛾子画得蓬松透明; 红蜻蜓造型拙朴,翅膀网纹的勾勒浓淡轻重变化自如,有微微颤动之感。

十四是《十力图》 (又称《十工虫秋草图》图43,图44、45为局部)。此画是1945年白石为好友熊十力 (子真先生)所画。将10只工细的草虫画于一画者,在存世的白石工虫画中极为罕见! 此画应是目前发现的白石亲笔工虫中的大幅代表作和精品。白石专门为熊作此画,应与熊十力的名字密切相关,“十力”出自佛典《大智度论》中赞扬佛祖释迦牟尼之语,比喻佛祖有超群的智慧、广大的神通和无边的法力。用10只生动传神的草虫喻意“十力”法力无边,表达了白石对熊十力的钦佩之情。画面上草虫的排列总体呈大S形,局部呈不等边的三角形,草虫间相互顾盼,仿佛是在悠闲地聊天,充满了拟人化的天真与童趣。草虫的刻画精细传神,呼之欲出; 用笔精细、沉稳、果断,带有雕刻味; 造型精准,细微处的描绘略有减化; 用墨洁净透明,对比强烈,融入了写意画的墨法; 阔笔画出两行秋草,既分出陆生与飞翔的草虫,又增添了画面的对比与生活情趣。不少人认为白石老人80多岁,已经老眼昏花,画不了精细的草虫了。实际上从1890年到20世纪40年代晚期,白石一直在画工笔草虫,只是20世纪30年代晚期以后,亲笔画得少了,一般的应酬之作都用代笔。如果客人肯出高价、又是行家,老人依然会亲自动笔。北京画院收藏的无款印《九工虫图》 (图46),虽造型精准,但明显带有西画痕迹,草虫排列凌乱,其中红蜻蜓的身子用色晕散严重,应为王雪涛画的写生稿,供白石老人作参考。近年来,艺术品市场出现 “白石”七八个工虫满天飞,十几个、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工虫画于一张画中,除此画外,目前尚未发现其他真迹。

图42 齐白石1941年亲笔作 《五工虫四贝叶扇面》

图43 齐白石1945年亲笔作 《十力图》

图44 齐白石1945年亲笔作 《十力图》局部1

图45 齐白石1945年亲笔作 《十力图》局部2

图46 北京画院收藏的无款印 《九工虫图》

十五是《慈姑群虾》 (图47)。齐白石以画虾最为着名,也用功最勤,一生画得最多,有数千幅。白石画虾数十年,经历了早中晚三期的变法,最终完成了笔精墨妙、神形兼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升华。此画作于卖画高峰期的1948年,是白石为民国时期的将军郑挺锋所作。属于白石画虾成熟期的作品之一,下笔从容肯定,笔法劲健老道,12只虾画得形态各异、灵动如生,墨色变化自然丰富,以浓淡分出虾的远近; 阔笔画出的慈姑,看似不经意,却雄健酣畅、生机勃勃。相似的构图,白石老人画过多幅,此画仍属于其中精品。

图47 齐白石1948年作 《慈姑群虾》

十六是《蛙声十里出山泉》 (图48)。此画为白石重要代表作之一,也是公认的杰作,是白石91岁时为着名作家老舍所画,诗句是由老舍指定。白石老人画“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个命题,经过了几天的冥思苦想,特殊的艺术联想,运用得恰到好处。画面中没有画蛙,出现的是随涓涓细流山泉而出的小蝌蚪,使观者如闻远处之蛙声。而这蛙声似乎也不是马上可以 “听”见的,而是在数周后出现在这十里山泉之中。构思得绝妙之至,实在令人拍案叫绝,非白石不能为也。老人的艺术想象力的确令人叹为观止! 画面中,阔笔山石与细笔带有涡旋的溪流及灵动的黑色蝌蚪间,形成了强烈对比,更增添了画面的形式美。

图48 齐白石1951年作《蛙声十里出山泉》

鉴定要点:

齐白石作品的存世量极大,赝品也甚多,从上世纪20年代到现在一直有人在作伪。鉴定白石的作品,应对白石各个时期作品风格的变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理解,最好还要了解白石年表,建立起一个不同时期白石作品的标准纪年图谱。在观摩了大量白石早、中、晚时期作品的基础上,总结出不同的用笔、用墨及设色规律,特别要感悟到白石无论题款还是作画,都融入了木雕味的笔法,这种笔性与他早年的雕花木匠生涯密不可分,也是任何仿冒者难以企及的特征。鉴定齐画应把握“一字、二画、三印章”的原则,掌握白石早、中、晚时期字体变化的特征,最好能做到对于没有具体年代的题款,能大致判断出具体年代的熟练程度; 白石画大写意,下笔从容肯定,带有大刀雕木之趣,画工笔草虫,工细中有韵律与节奏,犹如小刀精心刻木; 白石是篆刻大家,一生刻印很多,用印也早、中、晚时期不同,需要多比对标准真迹,找出其中的一些规律。近十余年来,大量白石作品出现在艺术品拍卖市场,经过市场的洗礼,不少人已基本掌握了白石大写意画的规律,真伪鉴定似乎已不成问题。但是,对于落白石亲笔款的工笔草虫亲笔与代笔的鉴定依然很模糊,甚至某些博物馆和大型拍卖公司至今依然不加严格区分,形成了一种惯性。区分白石工笔草虫的亲笔与代笔,是白石作品鉴定的难点,具体鉴定方法,详见笔者的研究专着《齐白石工笔草虫鉴定与收藏》。另外,齐白石是以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根据客户的需求,以同一底本为蓝本,相同构图、同一题材的画,他一生画了不少,要注意将这些画与高仿复制得一模一样的“鸳鸯对”加以区分。

赝品举例:

一是齐白石1948年款《枇杷蜻蜓》 (图49)。此画落有1948年纪年款,题款从结体到用笔都与白石亲笔款差别明显,结体虽极力仿白石,但写得很做作,只有个别几个字像,用笔枯瘦躁气,与白石沉稳劲健的用笔相去甚远。画的笔法也偏枯瘦,墨色亦缺乏变化,蜻蜓画得更为拙劣,只有“齐大”一方朱文印真。此画应是白石三子齐子如1948年串通门房,用他画的假画盖上白石真印换掉白石真迹,欺骗不懂画的湖南乡亲的典型。后来此画被湖南省博物馆征集馆藏,可见对流传有续的馆藏作品也要认真分析。

二是齐白石款《四工虫三贝叶图》 (图50,图51为局部)。此画虽画工精细、造型精准,但整体感觉偏于轻薄。用笔与白石亲笔工虫也有明显差异,草虫和贝叶的勾勒虽精细流畅,但运笔偏快、缺乏木雕感的拙味和笔锋的轻重变化。粗笔树干和落款,猛一看,老拙劲健,但过于刚猛,行笔偏快,与白石刚中寓柔的笔性略有差异,特别是 “百”字的一折出头,带有王雪涛早年的笔性(图52王雪涛1927年作《丝瓜纺织娘》 ),而落款的总体风格看似20世纪30年代,但却经不起仔细分析比对,“齐璜”二字的结体为20世纪20年代,但用笔却近于20世纪30年代。王雪涛为白石高足,20年代曾跟白石学大写意花鸟画,白石惊叹其模仿能力 “似白石手” (图53,《雁来红》设色也有些晕散)! 此画从落款到画,应全部是由王雪涛代笔,完成于30年代,是王雪涛代笔草虫的典型。

三是无款《五工虫四贝叶图》 (图54,图55为局部)。此画没有落款印,为白石的学生王天池旧藏。工虫和贝叶虽然都是白石40年代常画的造型与构图,但是造型和白石亲笔(图11)相比有些差异,草虫的关节画得死板、刻意,线条勾勒拘谨,画法与笔性疑为曹克家大约1942年为白石画的代笔贝叶工虫一致(图56),故此画的工虫与贝叶绝非白石亲笔,疑为曹克家代笔。

图49 齐白石1948年款《枇杷蜻蜓》

图50 齐白石款 《四工虫三贝叶图》

图51 齐白石款《四工虫三贝叶图》局部

图52 王雪涛1927年作《丝瓜纺织娘》

图53 王雪涛1926作《雁来红》

图54 无款 《五工虫四贝叶图》

图55 无款《五工虫四贝叶图》 局部

图56 齐白石约1942年亲笔款《四工虫五贝叶图》(工虫贝叶疑为曹克家代笔)

达芬奇,全名李奥纳多·迪·瑟皮耶罗·达芬奇,是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多项领域博学者,其同时是建筑师、解剖学者、艺术家、工程师、数学家、发明家,他无穷的好奇与创意使得他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典型的艺术家,而且也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画家之一,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他一生完成的作品不多,但几乎件件都是不朽的名作。他的作品自始至终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并特别善于将艺术创作和科学探讨相结合,在世界美术史上堪称独步。他与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艺术三杰”。

绘画是一门科学”这个观点是达芬奇提出的,基于这个观点,达芬奇总结出一句对西方绘画影响深远的名言——绘画的最大奇迹,就是使平的画面呈现出凹凸感。为了证明自己这些观点的合理性,达芬奇在艺术创作的同时,以极大热情投入到科学研究中,深入钻研数学、解剖学、光学、机械学、工程学、地质学、植物学、制图学、生物学等学科,在诸多领域掌握了非常深厚的知识。完全可以这么说,达芬奇是画家中的科学家,又是科学家里的画家。

在实际探索中,达芬奇触类旁通,把诸多科学领域的知识,比如,光学中的“焦点透视法”和“明暗对比法”,美学中的“黄金分割法”,生物学里的解剖原理,物理学中的空间构成,等等,统统应用到油画创作里,经过反复探索和实验,他逐渐给油画制定了一套丰富而完善的创作技法和理论依据,解决了油画创作上的许多难题。

油画于14世纪初期从蛋彩画的基础上产生,到达芬奇的时代,油画虽然已经发展了100多年,但仍然有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比如,画什么题材?怎么去画?审美依据是什么?画家们在创作时,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只能参照蛋彩画的艺术语言来创作油画。

达芬奇仿佛是被历史选定的改革者,于15世纪中期横空出世,用自己的才华一步步填补了油画在创作技法、理论依据、审美趣味上的空白,创作出造型精准、结构完整、比例和谐、构图精巧,同时又神形兼备的作品。他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丽达与天鹅》、《岩间圣母》等代表作,善于用“纪念碑式构图”来安排画面结构,无不体现出一种庄严、典雅、肃穆的审美趣味,为油画的艺术语言打下了坚实基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632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