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如何从“芝木匠”到画坛巨匠?

齐白石如何从“芝木匠”到画坛巨匠?,第1张

1864年1月1日,湖南湘潭县南一个叫做星斗塘的地方,一户贫穷的人家生下了一个乳名叫“阿芝”的男婴——白石。清贫的家境,使这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在读了不到一年的私塾后,就不得不砍柴牧牛,担起生活的重担。

有两件事对于青年时代的齐白石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一是15岁开始学雕花木匠,二是27岁时拜胡沁园、陈可藩为师,正式开始学画。从此,闻名乡里的“芝木匠”开始利用相对稳定和集中的时间来画画和读书。由于白天还要干活,齐白石读书学画的时间只能在晚上。这一时期他还十分穷困,常常饮水充饥。晚上无钱买灯油,便点松火做灯。

齐白石在40岁之前没有离开过家乡一步,主要以替人画像和刻印过活,这无论是在眼界上,还是在学问上都使他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后来在朋友的竭力劝说下,他才“五出五归”,远游南北各地,足迹遍及半个中国。祖国的壮美山河和浓郁的风土人情,开阔、丰富了这个民间画师的胸襟,提升了他的描绘境界。

60岁之后,齐白石多在北京卖画谋生。由于那时他的画风学八大山人冷逸的路子,不为当时人们所喜爱,故画价比同时期的一般画家便宜一半,也少有人问津。后来,幸遇当时声名正隆的著名画家陈师曾,陈师曾力劝齐白石改变以前的画风,用“画吾自画自。”

在陈师曾的无私帮助下,齐白石“衰年变法”,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画风和境界发生了质的飞跃,一度受到冷落的画作逐渐得到了大家的重视。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为老画家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并给予极高的荣誉。1953年,文化部授予齐白石“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1 关于齐白石的作文素材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二十世纪十大书法家,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

画家生平 齐白石1864年元旦(清同治二年癸亥十一月二十二日)出生于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二十三日)病逝于北京,终年九十四岁。宗族派名纯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并有齐大、木人、木居士、红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寄园、萍翁、寄萍堂主人、龙山社长、三百石印富翁、百树梨花主人等大量笔名与自号。

齐白石家道贫寒,少时读书一年,牧牛砍柴之余读书习画。1877年做木匠学徒,次年改学雕花木工,曾习摹《芥子园画传》并据以作雕花新样。

1888年起始学画,曾任龙山诗社社长。1890年二十六岁时转从萧芗陔、文少可学画像,二十七岁始从胡沁园、陈少蕃习诗文书画。

三十七岁拜硕儒王闿运为师,并先后与王仲言、黎松庵、杨度等结为师友。齐白石在家乡先后居出生地星斗塘、梅公祠借山吟馆、茹家冲寄萍堂。

自四十岁起,离乡出游,五出五归,遍历陕、豫、京、冀、鄂、赣、沪、苏及两广等地,饱览名山大川,广结当世名人,樊樊山、夏午诒、郭葆荪等皆为挚友。画风由工转写,书法由何绍基体转学魏碑,篆刻由丁、黄一路改学赵之谦体。

五十五岁避乱北上,两年后定居北京。时与陈师曾、徐悲鸿、罗瘿公、林风眠等相过从。

1926年,齐白石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名誉教授、北平美术作家协会名誉会长、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理事、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49年7月、1953年9月两次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连续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1954年8月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与 主席交谊甚深并受到过接见;1953年1月文化部授予其荣誉奖状及“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12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其通讯院士荣誉状;1956年4月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其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9月举行授奖仪式;196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抗日战争期间,表示“画不卖与官家”。

1946年重操卖画治印生涯,同年赴南京、上海举办个展,并任北平艺专名誉教授。著有《借山吟馆诗草》、《白石诗草》、《白石印草》、《白石老人自传》等。

出版有《齐白石全集》等各种画集近百种。七十四岁游蜀,与黄宾虹、金松岑相见。

艺术风格与主张 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衰年变法,绘画师法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形成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鸟虫鱼为工绝,兼及人物、山水,名重一时,与吴昌硕共享“南吴北齐”之誉;以其纯朴的民间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文人画风相融合,达到了中国现代花鸟画最高峰。篆刻初学丁敬、黄小松,后仿赵撝叔,并取法汉印;见《祀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篆法一变再变,印风雄奇恣肆,为近现代印风嬗变期代表人物。

其书法广临碑帖,历宗何绍基、李北海、金冬心、郑板桥诸家,尤以篆、行书见长。诗不求工,无意唐宋,师法自然,书写性灵,别具一格。

其画印书诗人称四绝。一生勤奋,砚耕不辍,自食其力,品行高洁,尤具民族气节。

留下画作三万余幅、诗词三千余首、自述及其他文稿并手迹多卷。其作品以多种形式一再印制行世。

齐白石作品的艺术特色 齐白石在绘画艺术上受陈师曾影响甚大,他同时吸取吴昌硕之长。他专长花鸟,笔酣墨饱,力健有锋。

但画虫则一丝不苟,极为精细。他还推崇徐渭、朱耷、石涛、金农。

尤工虾蟹、蝉、蝶、鱼、鸟、水墨淋漓,洋溢着自然界生气勃勃的气息。山水构图奇异不落旧蹊,极富创造精神,篆刻独出手眼,书法卓然不群,蔚为大家。

齐白石的画,反对不切实际的空想,他经常注意花、鸟、虫、鱼的特点,揣摩它们的精神。他曾说: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要自己画出自己的面目。

他的题句非常诙谐巧妙,他画的两只小鸡争夺一条小虫,题曰;“他日相呼”。一幅《棉花图》题曰:“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

《不倒翁图》题“秋扇摇摇两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 齐白石作品的市场行情 齐白石一生创作勤奋,作画极多,一天不画画心慌,五天不刻印手痒,创作多得惊人,好得出奇,仅1953年一年,大小作品就有600多幅。

1922年,陈师曾把齐白石的画介绍到东京,参加中日联合会绘画展览会,结果大受欢迎。全部以高价卖出,但当时在国内他的画作价却很低。

20年代,齐白石得到徐悲鸿的提携,作品逐渐被收藏家所认识,价格稳步提高。现在,国内一级市场已难见到齐白石作品进行公开出售,书画商店见到他的真迹自会以高价收购,而标价出售则极少能见到。

在香港和纽约市场,每年固定拍卖齐白石作品,他是作品被拍卖最多的现代画家。在香港市场,他的最新价格大约是30-100万港元,较高价格是1989年创造的,达120万港元。

国内拍卖市场中,齐白石的价格最高,最高记录是嘉德拍卖公司拍卖的一件《山水》册页,为517万元。后来嘉。

2 根据齐白石的认识写一篇200字作文

齐白石的画平时,我就很喜欢绘画,而今天我又看到了绘画大师齐白石的一幅作品------虾以前我也画过虾,但是跟齐白石爷爷的虾一比,简直是天差地别齐白石爷爷画的虾,活灵活现,晶莹剔透仿佛你一拨动池里的水,虾就会因受惊而逃跑似的我听妈妈说齐白石爷爷为了画好这幅“虾”也不管多么幸苦观察了很长时间的虾才画出来的画别的画也是这样,就比如他画的蚱蜢吧,齐白石爷爷为了使画出来的效果好,比较生动在烈日似火烤的日子追着蚱蜢跑,别人让他把蚱蜢栓起来在画,而却说栓住的蚱蜢动作不自然这是一位多么可敬的老人啊!我长大了也要向齐白石爷爷学习,学习他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

3 根据齐白石的认识写一篇200字作文

齐白石的画

平时,我就很喜欢绘画,而今天我又看到了绘画大师齐白石的一幅作品------虾以前我也画过虾,但是跟齐白石爷爷的虾一比,简直是天差地别

齐白石爷爷画的虾,活灵活现,晶莹剔透仿佛你一拨动池里的水,虾就会因受惊而逃跑似的我听妈妈说齐白石爷爷为了画好这幅“虾”也不管多么幸苦观察了很长时间的虾才画出来的画别的画也是这样,就比如他画的蚱蜢吧,齐白石爷爷为了使画出来的效果好,比较生动在烈日似火烤的日子追着蚱蜢跑,别人让他把蚱蜢栓起来在画,而却说栓住的蚱蜢动作不自然这是一位多么可敬的老人啊!

我长大了也要向齐白石爷爷学习,学习他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

4 以围绕齐白石的画 来 写作文 怎么写

在艺术界中,有许许多多的艺术家,如:贝多芬,常香玉,冰心,梅兰芳等等一些名人,但是,最令我敬佩的,还是中国著名的画家齐白石爷爷。

齐白石爷爷曾任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名誉教授,北平美术作家协会名誉会长,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

他著名的还有《借山吟馆诗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传》登,出版的还有《齐白石全集》登各种画集近百种。这些也是我敬佩他的原因之一,还有就是齐白石老人也画过许多的画,有山水人物,花鸟草虫,尤其是一仕女多,人还称他为齐眉人。

齐白石老人能有今天的成就,也是他平时刻苦练习才得出的结果,齐白石爷爷也就是生命的动力,也是我的榜样,所以我也要学习齐白石爷爷的这种精神!齐白石与《虾》 齐白石(1863-1957)画的虾是家喻户晓的艺术珍品。他是一个放牛娃和木匠出身的大画家。

他一生简朴,时时不忘农村生活,对鱼虾、小鸡、青蛙、白菜、芋头这些儿时的“朋友”充满了感情,所以这些也成了他画画的题材,特别是画虾,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虾》图画了三只大虾,有聚有散,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头前部只用三笔,腰部一笔一节,连续数笔,就形成了由粗渐细的虾腰节奏,尾部也是三笔。寥寥数笔就把虾的形态、质感、动势、各虾的色别表现得真切生动。

那浓墨点出的双眼像在活动,虾须柔中有刚,更增添几分活泼。全图背景不着一笔一墨,三虾却像游弋(yì)在一湾清水之中,使人产生虾儿正要跳出画纸潜游到别处的感觉。

5 有天齐白石的作文及素材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二十世纪十大书法家,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

画家生平 齐白石1864年元旦(清同治二年癸亥十一月二十二日)出生于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二十三日)病逝于北京,终年九十四岁。宗族派名纯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并有齐大、木人、木居士、红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寄园、萍翁、寄萍堂主人、龙山社长、三百石印富翁、百树梨花主人等大量笔名与自号。

齐白石家道贫寒,少时读书一年,牧牛砍柴之余读书习画。1877年做木匠学徒,次年改学雕花木工,曾习摹《芥子园画传》并据以作雕花新样。

1888年起始学画,曾任龙山诗社社长。1890年二十六岁时转从萧芗陔、文少可学画像,二十七岁始从胡沁园、陈少蕃习诗文书画。

三十七岁拜硕儒王闿运为师,并先后与王仲言、黎松庵、杨度等结为师友。齐白石在家乡先后居出生地星斗塘、梅公祠借山吟馆、茹家冲寄萍堂。

自四十岁起,离乡出游,五出五归,遍历陕、豫、京、冀、鄂、赣、沪、苏及两广等地,饱览名山大川,广结当世名人,樊樊山、夏午诒、郭葆荪等皆为挚友。画风由工转写,书法由何绍基体转学魏碑,篆刻由丁、黄一路改学赵之谦体。

五十五岁避乱北上,两年后定居北京。时与陈师曾、徐悲鸿、罗瘿公、林风眠等相过从。

1926年,齐白石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名誉教授、北平美术作家协会名誉会长、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理事、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49年7月、1953年9月两次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连续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1954年8月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与 主席交谊甚深并受到过接见;1953年1月文化部授予其荣誉奖状及“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12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其通讯院士荣誉状;1956年4月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其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9月举行授奖仪式;196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抗日战争期间,表示“画不卖与官家”。

1946年重操卖画治印生涯,同年赴南京、上海举办个展,并任北平艺专名誉教授。著有《借山吟馆诗草》、《白石诗草》、《白石印草》、《白石老人自传》等。

出版有《齐白石全集》等各种画集近百种。七十四岁游蜀,与黄宾虹、金松岑相见。

6 写齐白石作文400个字

在我成长的记忆中,有难忘的、开心的、高兴的……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我十一岁生日的那一天。那一天,我真高兴。

生日那天,我早早的起了床,穿上了新买的衣服和鞋子,蹦蹦跳跳的去上学。一路上,鸟儿在枝头唧唧喳喳的叫着,它们好像在对我说:“祝你生日快乐!”

到了学校,同桌小红把准备好的生日礼物送给我,对我说:“史君君,祝你生日快乐。这是我送给你的生日礼物。”我一边接过礼物一边微笑着对小红说:“谢谢你的礼物。”其他同学看到了,也都一一把礼物送到我的手中,对我说声“生日快乐!”我也会很高兴的对他们说声“谢谢!”。

终于等到放学了,我带着同学们回到家中。妈妈把早已准备好的蛋糕拿出来。同学们一边为我唱生日歌一边开心地笑着,而我也在他们的祝福中许下了我第十一个生日愿望……

“呼!”我把蜡烛吹灭以后便开始切蛋糕,分好以后又把蛋糕递到了同学们的手中。“啊!”小明趁我不注意的时候把奶油涂到了我的脸上,我也不甘示弱,把奶油抹到了他的脸上……“哈哈哈……”生日宴在我们的欢笑声中结束了,虽然纳西的生日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是过生日时的快乐却早已留在了我的心中。

7 齐白石的资料

齐白石(1863─1957),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

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等[1]。湖南湘潭人。

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

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衰年变法,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

其书工篆隶,取法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亦能诗文。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著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述》等。

[2]。

8 齐白石的墨虾的作文大全

水墨画大师——齐白石记叙文 六年级 700字他,是一位奇人。

他年逾古稀了,风采却依然不减当年。他头发早已花白,双眼却依然炯炯有神。

他沉默无言,下巴的胡子却依然显示出他的健谈。他热爱生活,一位普通农妇竟放下农活在他的作品下端详。

他的老师是位奇人,他也不例外。据说每位艺术家一过了壮年便“江郎才尽”——这原本是必然的。

但眼前的他分明打破了这种宿命。古稀之年,越活越有味。

他一身白衣,体现出一位极其伟大的艺术家形象。他正在笔走龙蛇,短短几笔就有了大概的轮廓。

单纯的水墨画,却被他演绎到极致。那在水中嬉戏的小龙虾活灵活现,几欲脱却宣纸化作真实。

好画!好画!他运笔挥洒自如,神态专注认真,却又轻松自在。那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仿佛都化进了他的精神。

如此充满灵气的作品竟在片刻之间完成,真让人惊叹!他从容地展示了他以前的作品。这幅画摆在崇拜人面前,画面竟显得凌乱。

看见他不解的目光,他微微一笑,又拿出一幅画——这画却欠自然。待到最后一幅画时,却怔住了——这画清新脱俗,确有返璞归真之意。

这就是一代大家的画么?童年、少年、壮年,直至垂垂老矣,却能作如此之画,这是真的吗?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观他面容,疑似“桃花源”人士。见他举止,竟让人崇拜。

看他作画,鸟儿在雀跃,龙虾在嬉戏,青蛙在歌唱。他就是一代水墨画大家齐白石。

中国近代在水墨画的造诣上无一人能与其比肩。齐白石,齐老,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他的画,他的人生,他的境界,让人久久不能自己。难忘那一生,难忘那一时刻。

齐白石,一位热爱生活的老人,给人生的一个重要的启示……齐白石,永垂不朽,朴实的真理啊!温州市龙港镇二小六年 上官福诚本文系作文库(zuowenku)用户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9 齐白石画虾的作文(450字)

今天,妈妈给我看了齐白石画的虾,开始我不理解虾有什么好画的,怎样画才能显得活灵活现?后来看了这幅画以后,才觉得原来笔墨的使用跟这个很有关系。而我们平时画画,用了这么多颜色,都没有这样的效果。

后来,我们又在网上查到了下面的资料:

齐白石从小生活在水塘边,常钓虾玩;青年时开始画虾;约40岁后临摹过徐渭、李复堂等明清画家画的虾;63岁时他画虾已很相似,但还不够“活”,便在碗里养了几只长臂虾,置于画案,每日观察,画虾之法亦因之而变,他的虾也成为他代表性的艺术符号之一。

齐白石画虾已入化境,在简括的笔墨中表现了游弋水中的群虾。粗壮、浓厚的茨菇,与群虾的透明、轻灵纤细形成对比,体现出晚年的齐白石画艺的成熟。 齐老师表现虾的形态,活泼、灵敏、机警,有生命力。是因为掌握了虾的特征,所以画起来得心应手。寥寥几笔,用墨色的深浅浓淡,表现出一种动感。一对浓墨眼睛,脑袋中间用一点焦墨,左右二笔淡墨,于是使虾的头部变化多端。硬壳透明,由深到浅。而虾的腰部,一笔一节,连续数笔,形成了虾腰节奏的由粗渐细。

齐白石用笔的变化,使虾的腰部呈现各种异态,有躬腰向前的,有直腰游荡的。也有弯腰爬行的。虾的尾部也是寥寥几笔,既有弹力,又有透明感。虾的一对前爪,由细而粗,数节之间直到两螯,形似钳子,有开有合。虾的触须用数条淡墨线画出。

取舍:对水中的虾,为表现出那种透视感,齐老的线条有虚有实,简略得宜,似柔实刚,似断实连,直中有曲,乱小有序,纸上之虾似在水中嬉戏游动,触须也像似动非动。

10 写齐白石作文400个字

在我成长的记忆中,有难忘的、开心的、高兴的……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我十一岁生日的那一天。那一天,我真高兴。

生日那天,我早早的起了床,穿上了新买的衣服和鞋子,蹦蹦跳跳的去上学。一路上,鸟儿在枝头唧唧喳喳的叫着,它们好像在对我说:“祝你生日快乐!”

到了学校,同桌小红把准备好的生日礼物送给我,对我说:“史君君,祝你生日快乐。这是我送给你的生日礼物。”我一边接过礼物一边微笑着对小红说:“谢谢你的礼物。”其他同学看到了,也都一一把礼物送到我的手中,对我说声“生日快乐!”我也会很高兴的对他们说声“谢谢!”。

终于等到放学了,我带着同学们回到家中。妈妈把早已准备好的蛋糕拿出来。同学们一边为我唱生日歌一边开心地笑着,而我也在他们的祝福中许下了我第十一个生日愿望……

“呼!”我把蜡烛吹灭以后便开始切蛋糕,分好以后又把蛋糕递到了同学们的手中。“啊!”小明趁我不注意的时候把奶油涂到了我的脸上,我也不甘示弱,把奶油抹到了他的脸上……“哈哈哈……”生日宴在我们的欢笑声中结束了,虽然纳西的生日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是过生日时的快乐却早已留在了我的心中。

齐白石作为一个平民艺术家,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以其毕生的精力,忠实地从事于中国画的创作,其艺术生命之长,作品之多,在我国历代画家中是罕见的。

他出生在湘潭县一个以种田、织布为生的贫苦农民家里,他从小聪明有悟性,而终以大器晚成。六、七岁时,他的祖父用火钳在炉灰上书写教他认字,他就能过目不忘。他9岁入村小读书,终因家境贫寒,未满一年即辍学在家。他喂过猪,放过牛,砍过柴,种过田,当过木工学徒。从做木匠活儿开始,经过十几年的操练,他从粗木工做到细木工,并勤于向当地的文人和画师请教,学绘画,学作诗,也学雕刻图章,并兼作画工,为乡里人作肖像画。家世清贫,使“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并培养了他不畏困难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气质;农村生活,使他对田园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虫都充满了兴趣,并在后来的传世之作中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中年以后的齐白石,曾多次游历南北各地、名山大川,40多幅作品成为了他的一批早期画卷。

天命之年,齐白石逃避战乱来到北京,直到60岁以后才定居北京,以篆刻和卖画为职业。在他受聘请,担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授期间,画艺日趋成熟,作品数量日益增多。但是,日本占领北京以后,齐白石断然辞去了北京专科艺术学校的聘请,他甚至在严寒的冬天,把学校配给的煤也退回去,宁可受冻也不接受敌伪政权的待遇。他还在自己的门口贴上一个“画不卖与官家”的字条,不让当时的权贵走进他的家门。由此可见齐白石的骨气和民族自尊心。

齐白石以86岁高龄迎来了解放,这位遭受过贫困压迫,饱经战争忧患的老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又焕发了艺术青春。

他充满热情地画了一幅巨大的松鹤和太阳初升图,表达了他对新政府的信任和接纳之情。紧接着,齐白石被中央美术学院聘请为名誉教授,又被选任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团委员文化部授予他以人民艺术家的光荣奖誉;同年被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又决定齐白石为国际和平奖金的获得者。丰富的人生阅历,70多年的艺术实践,齐白石始终坚持着现实主义的绘画传统和创作方法。

他勤于学习和借鉴前人的创作思想和技法,又勇于改进和创新。他坚持“师其意而不师其迹”的基本原则,不拘泥于古人笔法,不为世俗流派所困,更不愿画前人已经画过的特别是提炼过的东西。他凭着对现实生活的熟悉和热爱,凭着一个天才艺术家的敏感和独创精神,“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满怀信心地找到了他最亲近的绘画题材,那些花卉翎毛,蔬果草虫,甚至一把锄头一个簸箕,取精用宏,变化莫测,成为他创作的主要一面。正是这些让人面目一新的创作,不仅成为了齐白石风格独特的传世佳作,也成为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财富和艺术珍宝。

床喻的大意是说,“床”的概念(Idea)是至上的,模仿床这个概念造出“实用床”位居其次,而模仿实用床所绘制的供消遣的“艺术床”为最次。柏拉图把艺术家贬为最低等。这个模仿的模仿的说法,统治了西方世界两千年。 柏氏的摹仿说源于三种床的理论。“一种是自然的床,我认为那是神造的。一种是木匠造的床,再一种是画家画的床。画家、木匠与神分别是三种床的的制造者。神制造了一个本质的床,真正的床。神从未造过两个以上这样的床,以后也不会再造新的了,因此是床的自然制造者。自然的床以及所有其他自然的事物都是神的创造。木匠是所有特定床的制造者。(画家则是神与木匠所造东西的摹仿者。)我们把与自然隔着两层的作品的制作者称为摹仿者。悲剧诗人既然是摹仿者,那他就像所有其他摹仿者一样,自然而然地与国王或真实相隔两层。” ⑦ 柏氏的床喻表明,自然之床即神造之床,是原型观念,代表看不见摸不着的理念本体,属于理智世界的可知对象,是世界所有床的本源;木匠所造之床,是生活器具,属于现象世界的可视对象 ,是摹仿原型理念的产物,代表实用技艺;画家所画之床是木匠所造之床的摹本,相对于神所造之床而言,就成了摹本之摹本,属于虚化影像,是影子之影子,与床的物理实体相隔一层,没有实用价值;与床的本体相隔两层,没有认识价值,只能代表摹仿艺术。但是这种虚幻影象却能以假乱真,煸动人心。这样,艺术即摹仿,在柏氏的逻辑推论中成立。

1864年1月1日,湖南湘潭县南一个叫做星斗塘的地方,一户贫穷的人家生下了一个乳名叫“阿芝”的男婴——齐白石。清贫的家境,使这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在念了不到一年的私塾后,就不得不砍柴牧牛,担起生活的重担。齐白石晚年有方印叫“系铃人”,追忆的是他小时上山放牛,祖母和母亲不放心,在他脖子上挂一铜铃,归家时即可远远听见的情景——“祖母闻铃心始欢。”有两件事对于青年时代的齐白石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一是15岁开始学雕花木匠,二是27岁时拜胡沁园、陈可藩为师,正式开始学画。从此,闻名乡里的“芝木匠”开始利用相对稳定和集中的时间来画画和读书。由于白天还要干活,齐白石读书学画的时间只能在晚上。这一时期他还十分穷困,饥饿时常常只能饮水充饥。晚间无钱买灯油,便点松火做灯,“灯盏无油害何事,自烧松火读唐诗”就是当年真实境况的实录。齐白石在40岁之前没有离开过家乡一步,主要以替人画像和刻印过活,这无论是在眼界上,还是在学问上都使他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后来在朋友的竭力鼓动下,他才“五出五归”,远游南北各地,足迹遍及半个中国,祖国的壮美山河和多姿的风土人情,开阔、丰富了这个民间画师的胸襟,提升了他的描绘境界。60岁之后,齐白石多在北京卖画谋生。由于那时他的画风学八大山人冷逸的路子,不为时人所喜爱,故画价比同时的一般画家便宜一半也少有人问津。后来,幸遇当时声名正隆的著名画家陈师曾,陈师曾力劝齐白石改变以前的画风,用“画吾自画自合古”来激励他自创一格。在陈师曾的无私帮助下,齐白石“衰年变法”,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画风和境界发生了质的飞跃,一度受到冷落的画作逐渐得到了大家的重视。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为老画家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并给予极高的荣誉。1953年文化部授予齐白石“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被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54年当选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会确定齐白石为1955年国际和平奖金获得者。老人在安静舒适地生活中,勤劳愉快地创作着,他的许多不朽之作都诞生在这一时期,他最后几年中所作的大量作品,是他贡献给他热爱的民族、土地最珍贵的瑰宝。-恪守“寂寞之道”的乡土画家可以毫不讳言地说:齐白石是个乡下人。他有着对乡土风物真切的爱恋,毕生眷念着家园的一草一木,毕生把童年的记忆和家乡的一切作为画题、诗题,这是齐白石作为一个善良农民所特有的情感。他画《小鱼煮丝瓜》,以四条还带着瓜花和藤蔓的丝瓜与几条活泼蹦跳的小鱼组成奇妙的画面,用浓墨画近景的蓝子,用淡墨画远景的鱼碟,并用碟子中跃起的三条小鱼将两组不相关的景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层次分明,笔简意深。所题:“小鱼煮丝瓜,只有农家能谙此风味”更是点睛之笔。另外像《梨花小院怀人》、《钓虾图》、《清白家风图》等大量作品,都洋溢着浓郁的乡土之情。齐白石将绘画视为“寂寞之道”,这是他一生恪守的信条和成功的秘诀。“扫除凡格总难能,十载关门始变更”讲的就是他在1920年到1929年之间以超出常人的毅志和精力,用10年时间关门杜客,潜心研究,摸索适应自己才秉、气质和学养的艺术道路。他做誓言道:“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乃余或可自问快心时也。”同期,齐白石也在治印上下过死功夫,他在记载自己刻苦治印时有这样一段话:“余学刊印,刊后复磨,磨后又刊。客室成泥,欲就干,移于东复移于西,移于八方,通室必成池底。”这段时间齐白石作画万余幅,刻印3000多枚,可以说齐白石是穿越作品的海洋冲进艺术的自由王国的。他常说:“一天不画画心慌,五天不刻印手痒”。齐白石晚年是在北京的四合院里度过的。但是,当他提笔临案时,他的思绪乃至全部的内心生活,就情不自禁地返回童年,返回星塘老屋;那葡萄架下的纺车、田野的蛙声鸟鸣、牧童的笛声、篱下的锄犁……都摄入他的意象与笔底。齐白石晚年与文学家老舍先生的一次唱和最能体现出老人深沉的乡土情结。一次,老舍先生以“蛙声十里出山泉”的诗句为题请齐白石作画。面对这个以无声笔墨来表现有声诗情的“难题”,老人没能当场交“卷”。据说为此老人足足思索了两天,最后在“泉”上找到了突破口,他一反常态地在四尺立轴上没有画一只蛙,而是在峡谷间的流泉中点缀了几只活泼的小蝌蚪,用蝌蚪离开水的源头使人联想到蛙和蛙的叫声,绝妙的构思营造出蛙声随着水声由远而近的意境,使《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件作品成为他晚年的杰作。这种诗情的意会和灵感的迸现既体现了文人画追寻的至高境界,又是艺术家童心的率真流露。称齐白石是乡土画家,是因为他用深情的笔,勾画出温馨简朴的生活气氛,并给一向高雅的文人画注入了新生命:劳动者的精神。-返璞归真的“白石老人”齐白石的画“雅俗共赏”,他的喜怒、嘲笑、同情、智慧、幽默……都能让人在画中找到情感的共鸣,宛如一个亲切的大千世界。

齐白石家境贫困,世代务农,仅在12岁前随外祖父读过一段私塾。他砍柴、放牛、种田,什么活都干,12岁学木匠,15岁学雕花木工,挣钱养家。那时雕花,差不多千篇一律,他突破陈规,“造出许多新的花样”。人称 “芝木匠”,1882年他给一家雕花,在主顾家“无意间见到一部乾隆年间刻的《芥子园画谱》,五彩套印”,非常高兴,一幅一幅地勾影,足足画了半年。 1888年,齐白石27岁时开始绘画生涯,先后从萧乡陔、文少可、胡沁园、谭溥等人学画,从陈作埚读书,从王湘绮攻读诗文,任龙山诗社社长。1902年起,出游陕西、北京、江西、广东、广西。七年间“五出五归”,得见名山大川,画风由工转写,书法由何绍基体转学魏碑,篆刻由丁、黄一路改学赵之谦体。1917年二进北京,结识陈师曾、姚茫父等,次年返湖南。1919年定居北京,从陈师曾劝,始行变法。1926年应林风眠聘于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任教。1936年游四川。1937年自加两岁。60岁后定居北京,以篆刻卖画为生,日本人和法国人买走了不少。这时期他与梅兰芳相识,第一次碰面时,齐白石为梅兰芳画草虫,梅兰芳则为齐白石唱一段贵妃醉酒。抗日战争期间,北平沦陷,表示“画不卖与官家”。1946年重操卖画治印生涯,同年赴南京、上海举办个展,并应徐悲鸿聘,任北平艺专名誉教授。1949年当选中国文联委员、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委员。1952年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曾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 术家”称号。195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通讯院士”荣誉状。1956年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1957年,担任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同年9月16日谢世。卒年95岁。196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同年于中国美术馆举办《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诞生100周年纪念展览会》。1983年底至1984年1月于中国美术馆举办《纪念齐白石诞辰120周年作品展览》。有《白石诗草》、《白石印草》、《齐白石作品选集》、《齐白石作品集》、《齐白石山水画选》等问世。

  有这样一个人,活到高寿九十四岁,一生作画四万多幅,“为万虫写照,代百鸟传神,只有天上之龙,无从见得,吾不能画也”。如今,称他为百代宗师、伟大的艺术家,都已决然无疑,可他五十七岁时,国内还只有寥寥几位别具慧眼的大师能评估出他的真实价值。倘若他不巧犯病或撞了什么邪煞,死在那个年龄上,身后寂寂无名,与草木同腐,也不会让人感到特别奇怪。\x0d\\x0d\  这大器晚成者是谁?他就是齐白石,一位实打实的山民老艺术家。\x0d\\x0d\  当年,有一位姓齐名纯芝的细木匠,人称“芝木匠”,在湘潭四乡揽些雕花的木工活儿做,因为心灵手巧,别人搞不掂的手艺他也能接,渐渐有了名声。但他是个不安分的小伙子,看见别人画像,觉得有意思,不过瞟学了几招,便去写真,居然不止于形似,还能神似。那年月,乡间死了人,不像如今有现成的照片可以放大作遗像,还得临时请行家里手来个“急就章”,当然得把死人画成开眼的样子,芝木匠为了挣钱养家,也不嫌这活儿晦气和丧气,照单全接。对这位多才多艺的小青年,有人早就留了神,不忍心眼睁睁地看着他大好的天赋被白白糟踏尽,就主动找上门来,问他:“你愿不愿意学习正宗的绘画?”芝木匠回答道:“读书学画,我是很愿意,只是家里穷,书也读不起,画也学不起。”来人说:“那怕什么?你要有志气,可以一面读书学画,一面靠卖画养家,也对付得过去。你如愿意的话,等这里的活做完了,就到我家来谈!”好啊,芝木匠认得来人是鼎鼎大名的本乡绅士、人称“寿三爷”的胡沁园,二话没说,当即焚香,纳头便拜,认下了这位高水平的启蒙师傅。\x0d\\x0d\  中国传统读书人讲求名正言顺,胡沁园琢磨一晌,先替齐纯芝把名字刷新了,为他取名“璜”,字“濒生”,的确雅气了许多。然后,胡沁园再正襟危坐,谈绘事、书法、金石、诗词,齐璜要学习的东西还真不少。好在湘潭县城的大儒王闿运也是孔老夫子那样的教育家,有教无类,不拘一格,门下先已收了铁匠张正阳和铜匠曾绍吉,再收一位木匠,正好凑齐“王门三匠”。名师出高徒,这三人后来果然个个都大有造化。\x0d\\x0d\  齐璜学画时,已二十七岁,修炼的不是童子功,也无妨,苏轼的老爸苏洵在这个年纪上始知发愤读书,照样名满天下,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芝木匠学篆刻,有一天,他问好友铁安:“我总刻不好,怎么办?”铁安给他开了个天底下最笨的方子:“南泉冲的础石,挑一担归,随刻随磨去,尽三、四点心盒,都成石浆,就刻好了。”他那么聪明的人,真就这么下了一番苦功夫和笨功夫,没有半点投机取巧的意思,直弄得满屋子水,满屋子泥,仿佛遭了灾似的,没一块干地方。某天,与他同期学印的黎松庵(语言学家黎锦熙的父亲)对他说:“濒生,我不学印了。”齐璜便问他:“为什么?”黎松庵回答说:“坏眼睛。”从此,黎松庵就辍学了。后来,齐璜慨叹道:“我当时的家境要是跟松庵一样,也就没有今日了。”在艺术创造的起始阶段,可能真有“饱者死,饿者活”的规律吧,毕加索年轻时学画于巴黎,只有面包加清水,更别说那位一辈子受憋屈,总共没吃过几顿饱饭,任何一种颜色都燃烧着饥饿感的荷兰佬凡·高了。\x0d\\x0d\  齐璜中年治印“白石山人”,以此名世,世称齐白石。他一生作画不辍,几乎没有节假日可言,惟有抗战时滞留南京,听说母亲去世,悲痛不已,停工三天,写了一篇悼念文字。老舍夫人胡絜青女士(与新凤霞一样,是白石老人晚年所收的女弟子)曾深有感慨地说:作家能著作等身,就算非常了不起了,至于白石老人,则要用“画作等屋”甚至“等楼”方足以形容。\x0d\\x0d\  我最佩服白石老人的倒并非其勤奋多产,而是他在五十七岁的年纪上,仍有衰年变法的勇气。别的画家早就急于守成了,守得门户严严紧紧的,连只蚂蚁都休想钻进去,他却背道而驰,一改娴熟的画风,去追求陌生的艺境。\x0d\\x0d\  白石老人衰年变法,起因于他对自己的工笔画越来越不满意,且看他如何说:\x0d\\x0d\  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x0d\\x0d\  余昨在黄镜人处获观黄瘿瓢画册,始知余画过于形似,无超凡之趣,决定从今大变。人欲骂之,余勿听也;人欲誉之,余勿喜也。\x0d\\x0d\  余平生工致画未足畅机,不愿再为,作诗以告知好:从今不作簪花笑,夸誉秋来过耳风。一点不教心痛快,九泉羞煞老萍翁。\x0d\\x0d\  余五十岁后之画,冷逸如雪个,避乡乱窜于京师,识者寡,友人师曾劝其改造,信之,即一弃。\x0d\\x0d\  齐白石勇于衰年变法,外界强有力的赞成者和推动者是同时代的大画家陈师曾(即陈衡恪,国学家陈寅恪的哥哥)。陈师曾在欧洲学习的是西洋油画,但对中国画的造诣也十分了得。他凭慧眼和法眼看出,齐白石有天纵之才,若打破定式,往大写意方向发展,成就未可限量。\x0d\\x0d\  几经琢磨,白石老人霍然悟出“大笔墨之画难得形似,纤细笔墨之画难得传神”,“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他曾告诉弟子娄师白:“书画之事不要满足一时成就,要一变百变,才能独具一格”。\x0d\\x0d\  赞成齐白石衰年变法的还有一人,即以画马著名的大师徐悲鸿。白石老人在《答徐悲鸿并题画江南》一诗中写道:“我法何辞万口骂,江南倾胆独徐君。谓我心手出怪异,鬼神使之非人能。”可见徐悲鸿对他的评价不是一般的高,而是非常之高。在京城,他们曾多次合作,而且是大幅大幅地泼墨渲染,画完了,相对莞尔一笑,仿佛宇宙之大,惟使君与我耳。有陈师曾和徐悲鸿这样当世无几的国手在一旁大力鼓动,白石老人衰年变法就底气十足,信心十足了。\x0d\\x0d\  说来不可思议,齐白石五十多岁时,初入京城,深感“居大不易”,一时间,这位山民老艺术家还进不了某些封闭的小圈子。有一次,他到一个大官家去应酬,由于穿著普通,又无贵友周旋,被人冷落一旁,很是受窘,暗悔不该贸然赴会,自讨没趣。齐白石正在留与走两难之际,大明星梅兰芳姗姗而至,对他十分恭敬,寒暄了好一会儿,总算将白石老人已丢出去的面子给圆了回来。归家后,齐白石出于感激,很用心地画了一幅《雪中送炭图》,赠送给梅兰芳,题诗中有这样两句:“而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齐白石当时的画名既受限,画价也才每幅两块银元,比那些徒有虚名的画家的润格低了一半。后来,识货的荣宝斋老板实在不好意思了,自动将他的画价提高了两倍。陈师曾古道热肠,将齐白石的国画带到日本开了个画展,经他妙语鼓吹,加之日本人对中国画素具眼力,展出的那些画作竟卖得天价,这不仅使齐白石名动海外,掉转头杀回马枪,也在国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陈师曾的知遇之恩,齐白石充满感激,终生难忘。陈师曾英年早逝后,他写了一首饱含深情的诗纪念这位才高命薄的朋友:\x0d\\x0d\  君我两个人,结交重相畏。\x0d\\x0d\  胸中俱能事,不以皮毛贵。\x0d\\x0d\  牛鬼与蛇神,常从腕底会。\x0d\\x0d\  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x0d\\x0d\  我言君自知,九原勿相昧。\x0d\\x0d\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况这位知己还是无双的国士呢?不用说,陈师曾是齐白石的益友和畏友。1917年8月,陈师曾在齐白石的《借山图》上题诗,劝这位山民老艺术家“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陈师曾对齐白石的绘画也不是一味猛夸,有不够满意之处,他也会讲出自己的看法。六年间(1917——1923),两位艺术家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彼此的心灵曾作过一次又一次高峰对话,可惜春花委地无人收,珠玉般的咳唾都已随风飘逝了。\x0d\\x0d\  齐白石衰年变法终于大功告成,真正达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自由之境。这种蟒蛇蜕老皮的苦乐也只有他自己最清楚:\x0d\\x0d\  扫除凡格总难能,十载关门始变更。\x0d\\x0d\  老把精神苦抛掷,功夫深浅自心明。\x0d\\x0d\  齐白石特别讲求继承传统,转学多师,他最欣赏最喜欢的画家有徐渭(青藤)、石涛(原济)、八大山人(雪个)、黄慎(瘿瓢)、吴昌硕(缶庐)等人,都属于艺术个性鲜明,反对墨守成规,能别开生面的丹青巨擘。齐白石骨子里十分高傲,却也写过对前辈大师心悦诚服以至于五体投地的诗:\x0d\\x0d\  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x0d\\x0d\  我欲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x0d\\x0d\  愿作徐青藤门下走狗的,齐白石不是第一人,第一人是清初的大画家郑板桥,郑板桥曾刻一印,印文为“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齐白石则不啻要作青藤门下的“走狗”,还要作八大山人与缶庐门下的“走狗”,轮值于三家门下,真够辛苦的,可他心甘情愿。我想,在冥府之中,齐白石见到徐渭、朱耷和吴昌硕,执意要拜他们为师,只怕那三位前辈高手都逊不敢当,会不约而同地说出“折杀老夫”的话来。\x0d\\x0d\  齐白石的性情也如他的画,不拘一格,饶有变化。王森然先生是这样描写的:“先生性柔时如绵羊,暴躁时如猛虎,无论其如何暴躁,过时无事。正如狂风骤雨之既逝,只有霁月清风耳。其情常似闲云,其心极如烈火,烈火燃烧,云光灿烂,极尽美观。”那么白石老人眼中的自己又是怎样的呢?北京艺专的曾一橹教授与白石老人时相过从,前者给后者画过一张维妙维肖的头像,齐白石的自嘲颇为风趣:“曾君一橹,工于画,此头颅,能得衰老之神,见者必曰,此不合时宜之齐白石也。余曰:是矣!先生真能识人。白石记。”他自认为是个不合时宜的人,我倒要看看他怎样不合时宜。\x0d\\x0d\  最值得一说的,便是他敝屣尊荣。1903年,齐白石的好友夏寿田劝他去京城发展,诗人樊樊山也答应荐他去做宫廷画师,给慈禧太后画像,这无疑是平步青云的好机会,想都不必想,伸手抓住就行。然而,对他们的好意,齐白石敬谢不敏。夏寿田是个大好人,还要给他捐个县官当当,又因齐老弟没有搜刮地皮的兴趣而作罢。在齐白石心目中,绘画是寂寞之道,必须心境清逸,不慕官禄,于绘事才能精益求精。我们从其闲章便能看出齐白石的志趣确实在彼(艺术)不在此(官俸),他出身卑微,但从未因此自惭形秽:“木人”、“木居士”、“大匠之门”、“芝木匠”、“白石山人”、“湘上老农”、“有衣饭之苦人”、“立脚不随流俗转”、“我行我道”、“自成家法”、“三百石印富翁”,诸如此类闲章,透露了十分丰富的信息。这位山民老艺术家同情一切弱者,悲悯及于虫蚁,平生最看不起的是墨墨浑浑的官场中人,他多次用画、用诗揶揄嘲讽那些大耳阔面、好作蟹行的老爷们,其代表作《不倒翁》更是滑稽万状,一副志得意满的草包样子,活该被齐白石的谑语重重刮上几个耳光:\x0d\\x0d\  乌纱白帽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x0d\\x0d\  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x0d\\x0d\  一生自食其力的人是可以冷眼看官场的。潇洒的唐(伯虎)解元断了仕进之念后曾作诗自道:“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富贵不种田。闲来写就丹青卖,不使人间造业钱。”四百多年后,同调者齐白石则发出了更自豪的声音。细想来,他们在艺海中遨游,那种纯净的乐趣、不受玷染的情操和自由自在的心境,确然是那些虚伪其身、厚黑其心的官老爷所无法拥有的,纵然胸怀残余,这些“仓鼠”也会尽快加以抹煞。齐白石从晚清一路走来,穿越了民国的沼泽,纵览无穷世象,仍然傲对强梁,无半分攀结的媚态,倒是以处身清白,自食其力,不刮民脂民膏为至上光荣:\x0d\\x0d\  何用高官为世豪,雕虫垂老不辞劳。\x0d\\x0d\  夜长镌印忘迟睡,晨起临池当早朝。\x0d\\x0d\  啮到齿摇非禄俸,力能自食非民膏。\x0d\\x0d\  眼昏未瞎手犹在,自笑长安作老饕。\x0d\\x0d\  齐白石一生俭朴,于银钱事不肯信任旁人,他总疑心这世间马面牛头无所不在。“因为人少鬼多,所以处世对人,总不放心。即家中一切琐务,亦由其自己处理,甚至对油盐酱醋茶叶米面,自己经营,菜蔬劈柴笔墨纸张,自己购买,门窗箱柜钥匙,自己管理。此种生活之烦苦,在他人以为可厌恶,在先生以为有趣味。”(王森然《齐璜先生评传》)然而,他的精明确实有限,骗子的额头又没黥字,自然防不胜防,他受骗上当不止一次两次。曾有人找上门来,主动提出帮他在香港卖画,三言两语就轻而易举地哄走了他亲笔订下的润格,他很开心,殊不知那人更开心,回去正好借此公开地卖假画。齐白石的大弟子李苦禅先生曾撰文揭过恩师的“短”:\x0d\\x0d\  “齐老师对于艺术之外的事都很‘傻’,常受人骗。那时因国家动荡,钞票骤然变成废纸乃是常事,齐老师不知丢了多少血汗钱,才想到要买黄金。他不瞒我,让我看买来的黄金,我很吃惊:‘金子还有绿色的吗?’老师明知又吃了亏,还不敢声张,生怕惹祸。真是哑巴吃黄连,苦在肚里。”(《忆恩师白石翁二、三事》)\x0d\\x0d\  艺术家本是天真的,心如赤子,不通世事,倒也不足为奇。有一回,外宾参观他现场作画,一个个欢笑着叽里咕噜地赞美了一通,白石老人却不高兴,不为别的,就为洋人没翘大拇指!\x0d\\x0d\  齐白石衰年变法,从自发而迄于自觉地追求“自然的精神”,他追求到了,脱却了一身匠气,直抵造化之美神秘的殿堂。我想,一个人要衰年变法,勇气之大,并不比“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侠士小,白石老人敢于突变,而非渐变,在艺术风格上进行革命,就要冒“见光死”的危险。在一片讥嘲声中——有人甚至将他的诗作哂为“薛蟠体”——他居然轰轰烈烈地“活”了过来,这决非上天保佑,福大命大的结果,而是其天才的悟性和艺术家的实力征服了美惠三女神,因而从她们手中获取了灿灿然的金苹果。\x0d\\x0d\  我忽然想到满清王朝也曾衰年变法,可是“百日维新”却只留下腥风血雨的印记。在中国历史上,变法总是不受欢迎,很难成功的,所以吾国吾民在几千年里都积弱积贫积愚积昧,不断受外寇侵凌,受内盗剽掠。你当然可以振振有词地说,政治与艺术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前者是群体行为,后者是个体劳动,这话不假。但即算是在文学艺术上吧,衰年变法也罕见成功的范例,因为没有几位两鬓星星的老人肯拆掉自己多年营建而成的八宝楼台,哪怕只是几间破落的草庵茅庐,他们也要苦苦守成,又何尝有什么再建华宇的胆气和心劲?\x0d\\x0d\  齐白石的伟大之处便愈加鲜明地凸显出来,它至少证明了一点,真正的天纵之才,其强大的创造力只受风格的羁縻,而不受年龄的限制。在我看来,齐白石暮年所获得的由世界和平理事会颁发的“国际和平奖”,只不过是飘落在珠穆朗玛峰顶的一片雪花,根本不足以增添其高度。至于“文革”中革命小将仆毁其墓碑,则说明,艺术家在这个国度不仅生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死后也得不到必要的安宁。然而即便官方纵虐如此,仍无损其凤凰一毛。\x0d\\x0d\  然而,也有人善意地指出,在1953年12月,齐白石以九十岁高龄,用一个上午的时间,为东北博物馆书写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全文,不知那是不是一位大艺术家的份内事?我想,时至今日,这个问题已没有标准答案,也根本不需要什么标准答案了。当时他心里高兴,就提笔写了,事情就这么简单,你大可不必将那幅字视为稀世奇珍,权且当作纯粹的历史活页去看,如果你悟性够好,眼力也不赖,说不定能从字缝里看出别的字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579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30
下一篇2023-06-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