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觉者作为知觉的主体,在社会知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它直接影响着社会知觉过程。而知觉者已有的经验、对他人的价值判断以及个人的情感等又是其关键因素。另外,即使是对于同一个知觉对象,不同的人也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知觉。这种知觉的个别差异更多地取决于人们各自主观状态的不同。
2、在知觉过程中,知觉对象本身的内在因素也会对知觉产生影响。对于优点多的知觉对象倾向于做出积极、肯定性的判断。知觉对象知名度大小也直接影响着知觉者的社会认知。知觉对象的复杂程度也对人们的社会知觉造成影响。知觉对象的特征也是影响知觉的一个重要因素。
3、由于受各种主客条件的限制,人们在反映客观现实,尤其在对人的认识时,可能会产生种种偏见,进而影响到知觉的准确性。因此,这些知觉过程中出现的偏见也是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有下面四种:即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定势效应、刻板效应、晕轮效应。
(一)目标与感受者
由于印象的形成是一种自动的过程,因此人们并不意识到它的发生。人们依靠对他人的观察形成印象,社会心理学最终将观察到的内容体现为信息,在这一点上,社会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一样,采用了信息加工的观点,在当前的研究中,这一特点越来越明显。人们应用他们能得到的所有信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也就是判断对方是什么类型的人,这一过程叫做个体知觉。这时,进行判断的人一般叫做感受者(perceiver),被判断的人叫做目标(target)。
(二)模糊行为
在个体行为中,很多时候本身并没有对立两极的意义,比如积极或消极,但却可以从两方面理解,目标如果发生这种行为,就可以认为是感受者眼中的模糊行为。在印象形成中,有很多因素会影响感受者对模糊行为的解释,从而影响形成的印象。
(三)启动
启动效应通常是指,一个先呈现的刺激(启动刺激)对接连着出现的第二个刺激(目标刺激)的加工产生的或正或负的影响。在阿希最初研究印象形成的实验中,也包含了启动的思想。阿希认为,印象形成的最佳理论模型是把每个性格特征想象成是和另一个或另几个性格特征处于相互作用的关系之中。在他的研究中,研究的第一个阶段是形容词学习任务,被试要记住积极(勇敢、自信、独立、坚持)或消极(鲁莽、自负、冷漠、固执)的词汇。第二个阶段是印象形成任务,被试读一段关于印象的描述,目标表现出一系列模糊行为(比如,用帆船横渡大西洋),既可以认为是勇敢,也可以视为鲁莽。然后被试报告他们对目标的印象。结果表明,与受到消极启动的被试相比,积极启动的被试把目标评定为勇敢的更多,评定为鲁莽的更少。
边际效应
有时也称为边际贡献,是指消费者在逐次增加1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虽然带来的总效用仍然是增加的)。 举一个通俗的例子,当你肚子很饿的时候,有人给你拿来一笼包子,那你一定感觉吃第一个包子的感觉是最好的,吃的越多,单个包子给你带来的满足感就越小,直到你吃撑了,那其它的包子已经起不到任何效用了。边际效应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经济学上的需求法则就是以此为依据,即:用户购买或使用商品数量越多,则其愿为单位商品支付的成本越低(因为后购买的商品对其带来的效用降低了)。当然也有少数例外情况,例如嗜酒如命的人,是越喝越高兴,或者集邮爱好者收藏一套文革邮票,那么这一套邮票中最后收集到的那张邮票的边际效应是最大的。了解边际效应的概念,你就可以尝试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它,例如:你是公司管理层,要给员工涨工资,给 3K 月薪的人增加 1K 带来的效应一般来说是比 6K 月薪增加 1K 大的,可能和 6K 月薪的人增加 2K 的相当,所以似乎给低收入的人增加月薪更对公司有利;另外,经常靠增加薪水来维持员工的工作热情看来也是不行的,第一次涨薪 1K 后,员工非常激动,大大增加了工作热情;第二次涨薪 1K,很激动,增加了一些工作热情;第三次涨薪 2K ,有点激动,可能增加工作热情;第四次 ,直至涨薪已经带来不了任何效果。如果想避免这种情况,每次涨薪都想达到和第一次涨薪 1K 相同的效果,则第二次涨薪可能需要 2K ,第三次需要 3K ,或者使用其它激励措施,例如第二次可以安排其参加职业发展培训,第三次可以对其在职位上进行提升,虽然花费可能想当,但由于手段不同,达到了更好的效果。研究经济学其实也很有意思,只是对很多人来说,与 IT 这个行业不可完全兼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