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的理解性与思维的区别和联络是什么

知觉的理解性与思维的区别和联络是什么,第1张

知觉的理解性与思维的区别和联络是什么, 什么是知觉的理解性 它的意义有哪些

知觉理解性即人们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去理解和解释事物,并用词语加标志的特性,以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知觉是通过系统化的处理,进而对外界客观因素产生的资讯状态进行分析和处理,最后是个体获取资讯的过程。知觉具备着以下几个特性,分别是选择性、意义性、恒常性以及整体性。其最初的研究源自于生物学中的神经反射,后来研究思维与行为的关系,已经变成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心理咨询师研究的前提和关键所在。

简答:思维与感知觉的区别与联络

思维和感觉 知觉一样,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过感觉和知觉是对客观现的直接的反映,它们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或个别属性,而思维则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 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络。

旅游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人脑对 物整体的反应。

旅游知觉指直接作用于旅游者感觉器官的,与旅游活动相关的客观事物总体属性在旅游者头脑的反应。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络

感觉与知觉区别:

1、从反映内容上看,感觉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它提供有关事物的性质的知识。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其目的在于解释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是什么,赋予它一定的意义,能叫出它的名称,并用词把它标示出来;

2、从所包含的成分看,感觉是单一感觉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既有由一种主要分析器产生的单纯知觉映象,又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所产生的、包含多种感觉成分的综合知觉映象;3、从制约感知觉的因素来看,感觉的性质更多的是由 物的性质决定的,相同的 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体的经验和态度影响。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知觉公有差别。

感觉与知觉联络:

知觉虽然不同于并高于感觉,但它同感觉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络,表现在:事物首先被感觉,然后才能进一步知觉它。感觉与知觉也有某些共同性,它们同属于感性认识过程。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和联络

感觉更趋向于主观;

知觉更趋向于客观。

希望能给你帮助!

感觉和知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络:1、感觉和知觉是不同的心理过程,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即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感觉仅依赖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可见,知觉比感觉复杂。

2、感觉和知觉有相同的一面:它们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如果事物不再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那么我们对该事物的感觉和知觉也将停止。感觉和知觉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络。如果要想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光靠感觉和知觉是不行的,还必须在感觉、知觉的基础上进行更复杂的心理活动,如记忆、想象、思维等。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感觉,也就没有知觉。我们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越多、越丰富,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准确、越完整,但知觉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因为在知觉过程中还有人的主观经验在起作用,人们要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解释所获得的当前事物的感觉资讯,从而对当前事物作出识别。

心理学中,知觉的理解性,“理解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

你好。“理解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说的是过去的经验对你知觉事物的影响。我们在知觉事物的时候并不是像镜子一样把所要知觉的事物原封不动的反映出来,而是本身就带着过去的经验(理解)来知觉事物,这些过去经验会让我们在知觉过程中产生期待和预测。比如,一叶知秋这个成语,说的就是过去的经验对我们知觉事物的影响。再比如说我们听一首熟悉的歌曲,因为过去听过,所以刚放出一点旋律,你就能预测到下面的旋律。

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区别和联络是什么?

1、思维指向相反。

收敛思维是由四面八方指向问题的中心,发散思维是由问题的中心指向四面八方。

2、两者的作用不同。

收敛思维是一种求同思维,要集中各种想法的精华,达到对问题的系统全面的考察,为寻求一种最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结果而把多种想法理顺、筛选、综合、统一。发散思维是一种求异思维,为在广泛的范围内搜寻,要尽可能地放开,把各种不同的可能性都设想到。

3、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是一种辨证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络,既对立又统一。

没有发散思维的广泛收集,多方搜寻,收敛思维就没有了加工物件,就无从进行;反过来,没有收敛思维的认真整理,精心加工,发散思维的结果再多,也不能形成有意义的创新结果,也就成了废料。只有两者协同动作,交替运用,一个创新过程才能圆满完成。

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区别和联络是什么

首先是一些基本概念:

形象思维(直感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多途径、多回路、非线性的思维方式,其中灵感、顿悟的思维形式是形象思维的特例。灵感是不可预期和无从有意调控的心理现象和思维现象。

直觉是思维主体不借助于逻辑程式和经验积累而穿透认识事物的表层,直接洞察事物本质和深层状态的意识活动和思维形式。对于科学方法有两种理解:一是科学的方法(The Scientific Methods)。它是指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科学性的、在实践活动中行之有效的方法,被称之为广义的科学方法。二是、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英文表述为:the methods in scientific research主要指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方法,即狭义的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的分类: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等)、整理科学事实的方法(比较法,分类法等)、构造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假说法,模型法等)、横向科学方法等(功能模拟法,黑箱法等)。

因此直观,灵感等形象思维对于科学方法有以下几方面影响:

一、 从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的角度来看:直观,灵感等形象思维为科学方法提供一个清晰的理解。比如直觉可以让我们在直接的实验观察时快速的找到我们需要观察或者记录的现象,进而从这一点进行更为细微的观察,提高科学观察的效率。而灵感在设计科学实验时,更是体现了它的重要性,因为科学实验设计不是用理论可以解决的,它往往需要天才的灵感。比如,卡文迪许就是利用光的反射设计了一个精密扭秤比较准确的测量了万有引力常数G。但两百多年来,经过许多人的实验,万有引力常数的精度仍是最差,这也说明灵感对于科学的实验设计是很重要的。所以直观,灵感等形象思维为科学研究和认识提供了可感知的认识基础。

二、 从整理科学事实的方法的角度来看:直观,灵感等形象思维可以直观形象,清晰和具体地揭示事物的本质。比如,在比较法中,利用直觉,灵感等形象思维可以很快,很深刻的揭示事物的本质。卢瑟福采用太阳系环绕模型来解释原子结构,使人一目了然,并产生清晰深刻的印象。又如,在分析法中,形象思维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年居里夫人在对于铀盐的放射现象有极大兴趣,但通过仪器检测却始终没能找出原因,为此他们经过数次精确的实验,最后终于发现在铀盐中存在百分之零点几的未知元素。这样的发现完全凭借居里夫人对于化学元素的直觉,因为一般人肯定会把这百分之零点几看作是仪器误差,而不会想成是有未知元素存在。由此可见,直觉在分析法中可以直观形象,清晰和具体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三、 从构造科学理论体的方法的角度来看:直观,灵感等形象思维可以不顾逻辑上的束缚,为科学方法提供一个独特的渠道。比如模型法,通过研究模型来解释原型(被模拟的物件)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如果不是直觉或者灵感等形象思维,人们很可能会在思维上深陷于过去的传统思维,而无法对于新事物做出合理的解释。沃森和克里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在提出DNA的结构时,最初提出的是三双螺旋结构,但与实验室是背道而驰,突然沃森想到自然界中生物体都有成对的现象,于是想到DNA结构应该是双螺旋结构,最后经过检验他的想法是正确的。所以科学的直觉和灵感往往可以把已有的知识于新的研究物件联络起来,沟通认识的渠道,跨越或洞穿复杂现象的逻辑阻隔。

四、 从横向科学方法的角度来看:直观,灵感等形象思维同样可以清晰地揭示事物的本质。比如黑箱方法,它是利用外部观测、试验,通过输入、输出资讯来研究黑箱功能和特征,探究其构造和机理的方法。就像你到市场上去买西瓜,在不切开西瓜的前提下,你只能通过西瓜皮的色泽,手感,或者敲敲西瓜听取声音来辨别西瓜内部的质量如何。这个不仅需要以前经验的积累,更是一种直觉。在科学研究是,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直观,灵感等形象思维可以清晰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事实上,人们的每一次认识上的飞跃,最初都是有直觉和灵感所触发的,但这一过程常常表现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许多科学家,尤其是著名的科学家往往很重视直觉的培养。爱因斯坦认为,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没有直觉等形象思维的产生,科学家往往容易在原来的科学正规化中思考问题。

而直观,灵感等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何不同?

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主要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的反映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包括:正向思维、逆向思维、横向思维、发散思维。

形象思维(直感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多途径、多回路、非线性的思维方式,其中灵感、顿悟的思维形式是形象思维的特例。

它们两者有以下几点不同:

一、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形象性上存在差异。形象性是形象思维最基本的特点。形象思维所反映的物件是事物的形象,思维形式是意象、直感、想象等形象性的观念,其表达的工具和手段是能为感官所感知的图形、影象、图式和形象性的符号。形象思维的形象性使它具有生动性、直观性和整体性的优点。而抽象思维是形而上的,具有抽象性,不是能用具体的事物可以描述,它更多的是一种概念,一种理解。

二、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人类大脑中形成的地方不同。

左半脑长于语言功能、逻辑分析、推理思维、数学运算,侧重于抽象思维;右半脑更长于非语言、非数学、非逻辑的空间关系,即侧重于形象思维。例如做梦,梦通常是非语言、非逻辑、情感化、形象化的,这正是右半脑的特征。而当我们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梦时,这时我们就是在运用左半脑。所以两者在形成的地方是不同的。

三、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创造性上存在差异。人们惊奇的发现,右半脑的许多特殊形式,如无意识、非逻辑等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形象思维并不满足于对已有形象的再现,它更致力于追求对已有形象的加工,而获得新形象产品的输出。所以,形象性使形象思维具有创造性的优点。

四、 形象思维具有非逻辑性,而抽象思维具有逻辑性。形象思维不像抽象思维那样,对资讯的加工一步一步、首尾相接地、线性地进行,而是可以呼叫许多形象性材料,一下子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形象,或由一个形象跳跃到另一个形象。它对资讯的加工过程不是系列加工,而是平行加工,是面性的或立体性的。它可以使思维主体迅速从整体上把握住问题。而抽象思维是要按一定的规律,逻辑来加工制作,撇开事物的具体形式和个别属性,揭示事物的本质,形成新的认识、概念,然后再运用新的认识、概念继续进行推理和判断,由此达到概括地、间接地反映现实事物本质和相互关系,形成对现实的更高一级的理性认识。因此抽象思维总是存在一定的逻辑性,而这正是它与形象思维所不同的。

五、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精确性上存在差异。形象思维对问题的反映是粗线条的反映,对问题的把握是大体上的把握,对问题的分析是定性的或半定量的。它通常用于问题的定性分析;而抽象思维不同,它可以给出精确的数量关系,通常用于问题的定量分析。而且,形象思维有时在处理一些问题时会出现比较大的偏差,这时就需要逻辑思维来纠正或者检验形象思维的正确性、科学性。

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虽然形式不同,但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这两者殊途同归,各有其能,能以理性的方式共同探讨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认知过程、情感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之间的关系如下:

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并不是孤立、不相联系,而是一个统一的总体,他们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语言)是产生情感的基础,情绪过程反作用于认知过程;情绪对意志有积极或消极情绪作用;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认知过程是意志过程的前提,意志可以影响人的认知过程,使人在认知过程中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

心理过程的简介

心理过程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心理活动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发展的过程。通常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认知过程指人以感知、记忆、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联系的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意志过程是人有意识地克服各种困难以达到一定目标的过程。三者有各自发生发展的过程,但并非完全独立,而是统一心理过程中的不同方面。

记忆把知觉和想象思维连接起来

一、记忆策略

人类的记忆是已有的经验在大脑中的映象。而所谓的已有的经验,是指我们过去对自己、他人或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事物的感知与思考的经历,也是我们对某种事情产生的情绪、引起的情感体验和动作的运作过程。

这些实践经验都是以映象的形式储存在头脑中,在与现实事物发生联系的情况下,在大脑中储存的与其相像的映象会自动被提取出来,这种过程就叫记忆。

二、常态记忆法

常态记忆法就是人们在生活中惯用的记忆策略。而它是由大脑的认知系统和记忆储存系统主动参与、相互配合来完成的,包括视觉、听觉、知觉、脑分析和脑复述等多种感觉和过程;

具体如下:视觉将人们在视野中看到的图像和语言文字等信息材料传输给大脑进行思考、想象和记忆等;听觉则将人们听到的声音信息传输给大脑进行思考、想象和记忆等;

三、瞬时记忆

瞬时记忆是一种记忆储存时间极短的记忆。对于现实生活中与自己无关或者自己不感兴趣的人或事物,人们往往在无意识中以不予理睬或者毫不在意的心理加以对待,其大脑也就不会对这些人或事物的信息加以识别或登记,所以就只形成了瞬时记忆。

四、短时记忆

如果一些人或事物虽然在人们的大脑中产生了印象,但产生的印象并不是很深刻,只是短暂地有所保持,那就只能形成短时记忆。如果人们的思维活动长时间不能对这些印象加以再认,它们就会从人们大脑的记忆中渐渐地消失。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人类认知有3种基本过程:

1、问题解决:采用启发式、手段-目的分析和计划过程法。

2、模式识别能力:人要建立事物的模式,就必须认识各元素之间的关系。如等同关系、连续关系等。根据元素之间的关系,就可构成模式。

3、学习:学习就是获取信息并将其贮存起来,便于以后使用。学习有不同的形式,如辨别学习、阅读、理解、范例学习等。

在普通心理学中,认知过程指人脑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对象的性质及对象间关系的过程。

扩展资料:

人的感觉和知觉是由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反映到脑而产生的,记忆、思维、情绪、情感等心理活动是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脑对客观现实进行反映时,是一种主动行为,受到个人经验、个性特征和自我意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心理水平、心理状态和人格特征,而这些内容反过来又影响和调节个体对客观现实的反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702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7
下一篇2023-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