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心情语句

经典心情语句,第1张

1、人生短短数十载,最要紧的是满足自己,不是讨好他人。

2、所有的负担都将变成礼物,所受的苦都能照亮未来迷茫的路。

3、走正确的路,放无心的手,结有道之朋,断无义之友,

4、饮清净之茶,戒色花之酒,开方便之门,闭是非之口。

5、恋爱像是地震,不可预测,有点吓人,可一旦他们安全度过,又会觉得自己竟是那么地幸运。

6、有时候,生活只能是后知后觉,但却必须勇往直前。

7、人再完美,精神也需要知音,心再坚强。情感也需要慰藉;若有人能陪。就是莫大的满足;若有心能明,便是最好的心语倾诉。

8、人之相处在于真,情之相守在于心。情是一天一天换回来的,心是一点一点处出来的。人生也是一页一页真实的翻过来的。

9、一辈子并不长,下辈子未必会遇见,请好好把握和珍惜你现在身边的人。错过了也许这辈子就是永远的遗憾了。

10、缘不贵多,心诚则行;情不论久,心惜则浓。真心对一个人好,无所谓有所回报;默默付出一份情,只在乎重不重要。

11、誓言再美,也比不上一颗融入生命的心;承诺再多,也比不了一直心疼你的人。友情,无需多言,人生路途中风雨如伞;爱情,无需轰烈,平平淡淡中相依相伴。很多时候,有一份懂得,便会温暖心怀;有一份聆听,便会驱走烦恼;生活中,有爱的陪伴,即使苦累心也甜。

12、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

13、人与人之间,总有邂逅;心与心之间,总会生情。

14、一种感情,无关年龄,只与倾心有染;一种思念,无关距离,却可以海枯石烂。感情,没有模板,只要感到心暖;相处,没有形式,全凭轻松自然。

15、只要,说出的话,有人愿意听,就是温暖;只要,心里的事,有人愿意懂,就是真情。

16、愿你贪吃不胖,愿你懒惰不丑,愿你深情不被辜负。

18、如果一个人喜欢安稳的生活,那么你不要试图鼓励她去冒险,相反如果一个人就是喜欢冒险,你也不要诟病她的不切实际。人和人之间的差异就是这样,没有优劣之分,只有本性之别。到最后我们都会发现,穷尽一生,我们都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本性,想要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而已。

19、所谓幸福,就是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称心的工作,一位深爱你的爱人,一帮值得信赖的朋友。

20、最深的爱,总是风雨兼程;最浓的情,总是冷暖与共;最懂的人,才是最暖的伴。

感悟经典语句心情

感悟经典语句心情

1、那青春的岁月里,我忘记了谁?小馨告诉你,你谁也没忘记,但你把自己遗忘了。

2、一定会有那么一天。记忆与思念,不会比我们的生命更长。

3、爱情之酒,两人喝是甘露,三人喝是酸醋,随便喝要中毒!

4、放弃了,就不该后悔。失去了,就不该回忆。放下该放下的你,退出没结局的剧。

5、没有你们,孤独的旅行,俄很害怕,也不知道前进的方向。

6、把爱写成兵临城下的不朽传奇,那么,你会不会不辞冰雪披荆斩棘的奔赴而来。

7、让一个人变强大的最好方式,就是拥有一个想要保护的人。

8、一个以自我为中央的人,老是在抱怨世界不能顺他的心使他康乐。

9、曾经以为念念不忘的东西,总有一天会变得面目全非!

10、长大过后,我只希望身边能有一个看出我的难过而哄我开心的人就够了。

11、如果最美好的早已留在心中,只会对其它的选择视而不见?

12、试着去了解,试着去体会,试着对你放弃,可是试着,还是做不到。

13、容易伤害别人和自己的人,总是对距离的边缘模糊不清的人。

14、有时候,失望到一定程度后,反而会开出一朵花来,那朵花的名字叫,无所谓。

15、孤单,是你心里面没有人。寂寞,是你心里有人却不在身边。

16、谎言与誓言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听的人认真了,一个是说的人认真了。

17、不要玩心好么?不要虚伪好么?我什么都知道,只是不想揭穿。

18、如果有一天我消失在你的世界里,你会不会像我一样发疯的想你,想到窒息。

19、尘缘从来都如水,罕须泪,何尽一生情?莫多情,情伤己。

20、和天才比谁更聪明,你完全没有胜算,应该和他比谁蠢,稳赢。

21、如果失去了你的爱,我在这世界上,就象失去了灵魂的空壳,再也找不到家。

22、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不然就是奴才。

23、你就是我的胃,是我身体里不可缺秒的一部汾,担有时喉你让我痛的块要窒息。

24、他的心早已变换了季节,而你还站在他许下诺言的那一天。

25、我们去看烟火好吗?去看那繁花之中如何再生繁花,梦境之上如何再现梦境。

26、我是最可怕的恶魔,身为善良天使的你,请不要扮演我的角色。

27、遇上什么人是命运的事,但爱上什么人、离开什么人,则是自己的事。

28、人倒霉都是喊悲剧,我倒霉喊碗柜,里面摆满了杯具和餐具。

29、又是一个适合恋爱的季节,可不可以放弃你不再留恋、可不可以不爱你不再想念。

30、没伞的孩子,必须奔跑。

31、不是我们不合适,而是你们更适合。

32、我有你拿也拿不走的旧回忆。

33、我有两个亿,一个是回忆,另一个是失忆。

34、各奔东西又怎样?别忘了地球是圆的。

35、女人只能萝莉几年,而男人却能大叔很久。

36、你要再说我娘娘腔,小心老娘我跟你翻脸!

37、从来没有想过我是这般爱你。

38、无聊的时间多了,慢慢的就习惯了。

39、有一种默契叫做我不理你,你也不会来理我。

40、不要跟不要脸的的人计较,会降低你的档次的。

41、没有寄托,一样能活……

42、学会平静,悲伤才不会那么明显。

43、时间久了,差点淡忘自己现在是一个人。

44、上一秒,我认真了,对象是你。这一秒,你认真了,对象却不是我。

45、男人喜欢听话的女人,但男人若是喜欢一个女人,就会不知不觉听她的话。

46、一个人习惯了,一个人孤单了,一个人寂寞了,该一个人过七夕了。

47、做一个不需要男人,身边又不缺男人的女人。

48、一般有心事的人,都会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更开心。

49、失去了某一个人并不代表失去了爱情。

50、你不准减肥,瘦的全是骨头,抱起来就难受,我喜欢胖的。

51、对于帅哥,看两眼就行,转身告诉自己,我老公比他们都好。

52、是谁哭红了眼,是谁笑着离开,爱情是场游戏。规则是:哭着出局。

53、多一丝淡定与从容,少一丝幼稚与冲动。

54、你那么平凡的名字却影响我那么多的情绪。

55、从你离开的那天起,我丢了方向,表面装作无所谓,心底却很彷徨。

56、总是有一个人,一直住在心底,却消失在生活里。

57、现实那么残酷,残酷得有点让人悲伤。

58、最不喜欢父母拿我跟别人比较。

59、要么你死,要么我活,选一个。

60、一个男人,最失败的表现就是让女人哭。

61、真正的朋友就是,当你蒙蔽了所有人的眼睛,也能看穿你真实的样子和心底的痛楚。

62、每天晚上重复的想你,我都怀疑我比复读机还牛叉。

63、失去我信任旳人,我不会在给他第二次机会。

64、我只是单纯的想要掐死爱情而已。

65、钱不应当是生命的目的,它只是生活的工具。

66、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每天早晨醒来一看表,竟然还能在睡半个小时。

67、我现在所拥有的,都是用我失去的换来的。

68、人生有时就像电脑,说死机就死机,没得商量。

69、你的嘴角带一抹轻蔑的笑,无法左右你的思考。

70、人生在世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

人生经典语句心情

一、有人说我,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后来我说,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有什么不好,自给自足,偶尔庸人自扰,不是很好么?其实,我真的已经放下了。只是,我无比的怀念过去的那个自己,可以为了一切奋不顾身的自己。现在我只想没心没肺的笑着过每一天。

二、有钱就败家,没钱就拜神。

三、我落日般的忧伤就像惆怅的飞鸟,惆怅的飞鸟飞成我落日般的忧伤。

四、相爱是两个人才能做到的事情,而放手,一个人就足够。

五、不要把我的关心当成理所当然。不管我有多爱你,最终也会有疲惫的一天。

六、如果背叛是一种勇气,那么接受背叛要更大的勇气。

七、说假话总会被人揭穿,戴假发总会被风揭穿

八、黑夜给了我黑色的鼠标,我却用它游戏到天明。

九、当爱情一旦成为了习惯,就会一辈子也摆脱不了的。

十、——单身久了是什么感觉?——偶尔羡慕情侣,偶尔庆幸自由。

十一、是我勇敢太久,决定为你一个人而活。

十二、别等到明天再努力,只有努力过完今天的人,才会有明天。

十三、人干点好事儿总想让鬼神知道,干点坏事儿总以为鬼神不知道,我们太让鬼神为难了。

十四、漂亮和美丽是两回事。一双眼睛可以不漂亮,但眼神可以美丽。一副不够标志的面容可以有可爱的神态,一副不完美的身材可以有好看的仪态和举止。这都在于一个灵魂的丰富和坦荡。或许美化灵魂有不少途径,但我想,阅读是其中易走的,不昂贵的,不须求助他人的捷径。

十五、爱情就像出租车,你要主动招惹它,才有机会乘车上路,还注意不要跟别人挤同一辆车,否则又累又伤心,而且上了车,你必须付费。

十六、我的眼眶一丝灼热,忘了想说的话。

十七、眼泪,流干了,心,颤抖了。

十八、行走在红尘中,难免会有落寞与孤独。深夜,孤独似一杯清茶,在你静静的心野里滑落。散发着一种清香,诉说着一种落寞,表达着一种情感。坐在窗前,看圆圆的月亮,薄雾似的光那么柔和,诉说着月亮的孤单。此时,你感觉没有谁能理解你,那么你只能承受孤独,享受孤独,品味孤独。

十九、放弃一个很爱你的人,并不痛苦,放弃一个你很爱的人,那才痛苦。爱上一个不爱你的人,那是更痛苦。

二十、没有准备请不要开始,没有能力请不要承诺。

二十一、大提琴的声音就象一条河,左岸是我无法忘却的回忆,右岸是我值得紧握的璀璨年华,中间流淌的,是我年年岁岁淡淡的感伤!

二十二、我们真的要过了很久很久,才能够明白,自己真正怀念的,到底是怎样的人,怎样的事。

二十三、心人活在世上,太过聪明,并不会幸福

二十四、好奇怪,明明我是个特别容易放弃的人,但在喜欢你这件事上,却坚持了好多年。

二十五、就算再痛苦,只要活着,一定会有好事!

经典心情语句,经典心情心语

1.愿你每天醒来依旧热爱生活,愿意拥抱世界,清楚想要什么,并且为之努力,强硬又不失温柔。2.作为一个别人眼中乐观的人,大概就是你上吊快死了,大家还以为你在荡秋千。3.可怜我们这些害羞的人,总被误会成高冷。经典心情心语精选。4.目前这个年纪真的很尴尬,不够成熟也不够幼稚,没有能力却有野心。5.热闹的人易散场,慢热的人最情长。6.难过就睡觉,睡醒继续笑。7.谢谢你总是在没有人陪的时候想起我,但我不缺你。8.我丢不下面子,也拉不下脸去和一个要离开我的人说挽留煽情的话,就算我有多么不舍多么心疼也不会表现出来,如果你真的懂我拜托你多花点心思看透我,可你却表现得多不懂得,每次都顺着我假逞强的话接下去,那我也无可奈何,毕竟我是真的想要留下你,而你却没领情。9.有些事真的懒得说,你能懂几分是几分。10.人不能作,事不能拖,话不能多。11.不要为那些不愿在你身上花费时间的人而浪费你的时间。12.那些爱耍心眼的人,麻烦离我远点,我们不是一路人。13.两口子吵架了,老公说:分手吧!女人说:好。老公说:各走一百步,以后见面还是好朋友!老公忍着心痛走了98步,最后一步他回头了、却撞到了她的脸上。他愣住了女人平静地说:只要你回头,我会一直在你身后!男人泣不成声的把女人搂在怀里!女人悄悄地扔了藏在背后的板砖。心理默默地骂了一句:你再走两步试试,我他妈一砖头就拍死你!14.不要一味的成熟,要成熟不忘幼稚才好。15.我的一生,成也是你,败也是你,一切都关于你。16.人总是这样,明明没道理的事,总喜欢去想太多。17.你偷学了那么多撩的技能,当真的遇到心动的那个人的时候,全都哑壳,撩的都是不喜欢的,喜欢的都是小心翼翼的。18.好好运动,好好读书吧,别因为别人,而辜负了自己。19.从前总是以为吵架了总有一天会和好,分开了总有一天会重逢,以为现在牵着手的人后半辈子都会在一起所以都不急于多说一句我爱你,直到吵架了再也不能和好,分开了再也没办法相聚,来不及多爱你一点,来不及多陪你一天,直到最后不能挽回才知道爱是珍惜而不是放肆,只是太晚了。20.真喜欢那种知道爱情气数已尽之后,擦擦眼泪转身就走的姑娘啊,又酷又好看,像西部片里带着卷边帽的牛仔,崩了敌人之后吹了一下枪口的烟。21.刚刚到小店买咖啡的时候看见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孩拿着一盘硬币在打老虎机(大约有三四百),围了一群人在看。输光后在众人的膜拜下朝老板挥了挥手,说:爸,再给我拿五百个硬币过来。。。2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完这一生。23.余生不用你指教了,我自己瞎几把过吧。24.你和你女票真甜蜜,上街都是手牵手我怕手一松,她就会去买东西25.只希望能有一个人,在我强颜欢笑的时候,知道我不是真的开心。26.别对我太好,别让我误以为你喜欢我,免得我以身相许你又不要,像个小丑一样可笑。经典心情语句

关于乐的起源与本质

《乐记》中的乐兼指诗、歌、舞三者,但主要以论述音乐为主。

《乐记》认为,音乐是通过声音来表现情的,情来自人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乐本》)这打破了以往认为乐是上天赐予或神圣创造的说法,《乐记》认为,外界事物的变化使人的感情产生各种变化,音乐则是这种感情变化的表露。这种感于外物而发的声音,并不就是乐。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本》)这就是说,发出来的声音,要能按照宫、商、角、徵、羽排列变化,形成高低抑扬、有节奏的音调,才能称之为乐。按照一定的音调歌唱、演奏,并举着干(盾牌)、戚(长柄斧)、羽(鸟羽毛)、旄(牛尾)跳舞,这就是乐。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乐化》)乐的最大特点是和。《尚书·尧典》早已有律和声、八音克谐、神人以和的思想。郑国的史伯(公元前806一前711年)提出过和六律以聪耳的思想,认为诸多声音相异相和才能构成动听的乐曲。(见《国语·郑语》)。孔子提出乐而不*,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强调情感和理智的平衡和谐。《乐化》继承与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大乐与天地同和,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乐礼》)音乐犹如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风雨飞动、曰月光照、百化兴焉那样和谐美妙。论伦无患,乐之情也。(《乐论》)和谐而不相损害,这是乐的精神!

关于乐对人心理的影响

1.乐能影响人的情感。《乐记》认为,音乐可以表达情感。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乐之说贯乎人情矣。(《乐情》)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乐化》)音乐是人感情的表现,音乐离不开情感。人生在世,孰能无情,因此人人都需要音乐,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音乐是人情感的表现,情感能影响音乐,音乐能影响情感,所以不同的情感可以从不同的音乐中表现出来。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乐本》)意思是说,引起悲哀的情感时,发出焦虑急促的声音;引起快乐的情感时,发出舒畅和缓慢的声音;引起愤怒的情感时,发出粗暴严厉的声音;引起敬重的情感时,发出直爽庄重的声音;引起慈爱的情感时,发出柔和的声音。以上这六种情感和相应的六种声音的变化,都不是出于人的本性,都是由感于物发生的,引起哀、乐、喜、怒、敬、爱等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情感以不同的声调表现出来。反之,由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相通的,故表达不同感情的音乐也能影响听者的感情,引起听者的共鸣,正如孔颖达在《乐言》疏上写道:乐出于人而还感人,犹如雨出于山而还雨山,火出于木而还燔木。《乐记》说: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啴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乱。(《乐言》)意思是说,人是有感情冲动和认识的本能的,但哀、乐、喜、怒的变化是无常的,受了客观外在事物的影响,才能形成主观内在的情感和认识。所以当微弱充满焦虑的音乐流行时,人民就产生了忧心忡忡的情感;当舒畅、和谐、缓慢、平易,内容丰富而有鲜明节奏的音乐流行时,人民便感到安康和快乐,当粗壮、威严、猛起猛落充满激愤的音乐流行时,人民就能刚强而有毅力;当庄重、正直、真诚的音乐流行时,人民就产生严肃崇高的情感;当舒畅、洪亮、流畅、柔和的音乐流行时,人民就会产生慈爱的情感;当邪僻、散乱、*佚泛滥的音乐流行时,人民易产生*乱的情感。

《乐记》强调音乐对情感的影响,这是十分正确的。一个时代,一个国家,当处于革命高潮时期,或处于抗击外来侵略者时期,革命歌曲盛行,人民充满了革命激情,正义感压倒了一切歪风邪气。反之,当靡靡之音或**歌曲泛滥时期,许多青少年深受其害,违法乱纪,颓废堕落,严重地影响社会治安。现代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音乐与情感之间的确存在着一种奇妙的联系。如美国的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写道:音乐的音调结构,与人类的情感形式--增强与减弱,流动与休止,冲突与解决,以及加速、抑制、极度兴奋、平缓而微妙的激发、梦的消失等等形式--在逻辑上有着惊人的一致。这种一致恐怕不是单纯的喜悦与悲哀,而是与二者或其中一者在深刻程度上,在生命感受到的一切事物的强度、简洁和永恒流动中的一致。这是一种感觉的样式或逻辑形式。音乐的样式正是用纯粹的、精神的声音和寂静组成的相同形式,音乐是情感生活的音调摹写。这段话更证明了《乐记》强调情感与音乐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观点是很深刻的。

2.乐对人的性格、意志的影响。由于音乐是感情的体现,而感情是有个性特征的,所以音乐对人的性格能发生巨大影响。《乐记》举了郑国、宋国、卫国、齐国不同特点的音乐对人意志和性格的影响的例子:郑音好滥*志,宋音燕女溺志,卫音趋数烦志,齐音敖辟乔志,此四者,皆*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弗用也。(《魏文侯》)意思是说,郑国的音乐很复杂,使人意志放纵;宋国的音乐很妩媚,使人意志消沉;卫国的音乐很急促,使人的意志烦乱;齐国的音乐很古怪,使人意志傲慢。以上四种音乐,都是以声色丧志而损害品德的。所以不能登大雅之堂,祭祀时当然不能用这些音乐。《乐记》还说:明乎商之音者,临事而屡断,明乎齐之音者,见利而让。临事而屡断,勇也;见利而让,义也。有勇有义,非歌孰能保此?(《师乙》)意思是说,商、齐是两种来源不同、内容也不同的古代歌曲,对人的性格产生不同的影响,熟悉商乐的人,遇事而有果断性;熟悉齐乐的人,见利相让而不争。遇事能果断的解决,是勇敢的表现;见利相让是义气的表现。既勇敢又讲义气的性格,没有诗歌的感染力怎能保证形成呢?果断、勇敢、义气、谦让都是人的性格特征,音乐对这些性格特征是有影响的。《乐记》这种认为音乐能培养和影响人的性格的观点是有价值的。

《乐记》还认为,音乐表演应适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夫歌者,直己而陈德也(《师乙》),就是说,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德性来选择歌曲: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静,廉而谦者,宜歌《风》;肆直而慈爱者,宜歌《商》;温良而能断者,宜歌《齐》。(《师乙》)意思是说,宽厚平静、柔和正直性格的人,宜于歌唱《颂》;胸怀宽大、直率诚实性格的人,宜于歌唱《大雅》;恭俭好礼性格的人,宜于歌唱《小雅》,正直平静,廉洁谦逊性格的人,宜于歌唱《风》;坦率慈爱性格的人,宜于歌唱《商》;温良果断性格的人,宜于歌唱《齐》。《乐记》提出六种性格的人各自宜于歌唱《颂》、《大雅》、《小雅》、《风》、《商》、《齐》六种诗篇,与《诗经》的同名诗篇是一致的。《乐记》的作者在2000年前已经发现了性格和音乐之间的关系,提出什么性格的人宜于唱什么歌曲的思想,是难能可贵的。孔子曾认识到乐有感人至深的力量,但没有进行更具体的阐述。孟荀发挥了这一思想,荀子的论述,尤为详细。而《乐记》则大大发展了这种观点,把音乐对人的情感、性格、意志等心理的影响,论述得更加深入和全面。

政治教育与教化功能

1.乐教能促使政治清明,社会秩序稳定。《乐记》认为,乐是人的感情对外界事物的反映,而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人们所处的社会政治状况是紧密相联的。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乐本》)治世的音乐和安而且快乐,说明其政治太平和谐;乱世的乐声悲怨而且愤怒,说明其世政动乱而不协调;临亡国家的乐音悲哀而又伤心,说明其世政危险、人民困苦。音乐与世政是相互联通的。音乐能反映出一个国家社会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一定的音乐反映一定的世。有什么样的世,就会有什么样的音乐。这个世包括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和人们的生活状况。所以说《乐记》的乐与政通的观点和现代人们的艺术是生活的一面镜子的观点有些接近了。《乐记》说: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乐本》)《乐记》希望统治者关心乐,一方面通过乐观风俗、知盛衰,作为考察时政的手段;另一方面亦可以防范与禁止出现乱世之音、亡国之音,使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乐论》)《乐记》从礼乐配合、礼乐并重的角度,论述了乐对辅助政治、维护社会稳定所起的特殊作用。

我们知道,礼是关于尊卑之差上下之制等级制度和道德行为规范,这必然是来自外在的对人民的强制和约束。乐是用高低、强弱、长短不同的音阶配合所产生的旋律和谐。《乐记》强调这种和的性质企图反映着等级制度的完美性、合理性,试图表现各阶层各阶级之间各守其伦、互不冲犯、上下有序的和谐秩序。希望人们在乐的作用影响下,接受礼所规定的道德伦理规范,从而将人们的伦理同心理协调统一起来。

《乐记》认为,礼与乐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它们一个强调同,一个强调异: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论》)一个讲和,一个讲序。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论》)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乐情》)正是由于礼与乐二者作用不同,所以,在政治伦理上就有不同的影响: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乐论》)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乐论》)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故德辉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诸外,而民莫不承顺。(《乐化》)这即是说,乐偏重于治心,以情感人,以德化人,潜移默化地使人承听和顺。礼却偏重于从外在行为上规范人,强制人们去尊守。乐从内,礼从外;乐从情感,礼从理智;乐从潜移默化去感染人,礼从制度规范去强制人。礼乐配合,使人们内则无怨,外则不争,使社会呈现一种所谓内和而外顺的礼乐之治的升平景象。总之,礼与乐各有其本质、特点和作用,同时,又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不可偏废的。乐胜则流,礼胜则离。(《乐论》)过于偏重于乐则使人放荡不羁,过于偏重于礼则使人离而不亲。乐极则忧,礼粗则偏。(《乐礼》)乐若超过极限,则招致忧乱;礼若没有节制,则产生邪恶。所以礼乐相辅相成,交互为用,不可分离,共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重要手段。

荀子曾对礼乐关系有过深刻的论述。《乐记》继承与发展了这一思想,把礼与乐的关系论述得更加辩证、完善。由于乐具有如此特殊的作用,因此,《乐记》一再强调统治者要利用乐来教化人民,弘扬乐教,以乐治国。

《乐记》认为,乐对人的感情、性格,意志等有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必将扩展到人的心理的各个方面,从而对人的道德品质发生作用。乐者,通伦理者也。(《乐本》)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乐象》)这种影响是双向的,一个人内心的道德品质,可以从乐中反映出来。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乐象》)乐者,所以象德也,观其舞,知其德。(《乐施》)乐是道德品质之花。不仅如此,乐对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都能起到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为乐能制欲。人的感情和欲望有时会与天理发生冲突,如果不对这些欲望加以节制,就会灭绝天理,丧失天赋善性,而乐则是以道制欲的有效手段。乐能表现天理能平好恶、反人道之正。(《乐本》)所以,《乐记》告诫统治者务必要运用乐教来移风易俗,使人欲归其正,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乐化》)这即是说,乐可以提高人们的内心的修养,平易、正直、慈爱、善良的心,就会油然而生,因此乐在改变人的气质、消除人的欲望、培养人的品德方面,实在是很重要的。另一方面表现为乐能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民关系和睦,步调一致,欣喜欢爱,相亲相敬。《乐记》说: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共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乐施》)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乐象》)此外《乐记》还要求统治者以乐来修身养性,以发出德性的光辉,做到不言而信,不怒而威,从而使百姓莫不承听、莫不承顺。(《乐化》)

2.乐教的内容与方法。《乐记》强调对音乐内容的控制和挑选,才能进行有成效的乐教。它认为,不是所有的音乐都能对人民起到好的教育作用的。应当选用先王所制的礼乐、德音来教化人民。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魏文侯》)德音包含了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乐化》)

乐教任务

《乐记》认为乐教应包含三个方面的任务:

第一,道德教育。《乐记》强调用德音来施教,使人民的言行举止都符合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要求: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伸,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乐化》)以乐教来辅助德育,是乐教的主要任务。《乐记》说:唯乐不可以为伪。(《乐象》)只有音乐是不能作伪的。音乐是品德的花朵,是品德的声音,是人的德性的真实的表现,是人的真情的流露。音乐既有披心露腹的抒情作用,又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音乐能感化人心,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并进而形成道德行为习惯。总之,《乐记》认为音乐有助于道德教育。

第二,音乐知识教育。《乐记》中的乐,是诗,歌、舞三种文化的总汇,它包含着许多音乐、舞蹈、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艺。如钟鼓管磬,羽管干戚,乐之器也;屈伸俯仰,缀兆舒疾,乐之文也。(《乐论》)金石丝竹,乐之器也。(《乐象》)进行乐教的过程,也是对人民传授音乐文化知识的过程。

第三,情感教育。《乐记》认为,乐与人的感情密切相关。乐既是人们感情的表现,又能对人的感情发生深刻的影响。所以,进行乐教的过程,也是对人民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

《乐记》认为,乐教一定要与礼教相结合,因为礼乐是相辅相成的,互为补充的,所以应用平和的、发自内心的、近乎仁的乐来关怀引导人民百姓,同时又以区别差异的、发乎于外的、近乎义的礼来要求教导人民百姓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乐记》强调,乐教与礼教相结合,要在特定的场合下进行,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如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乐化》)君臣在宗庙里祭祀列祖列宗,一起倾听反映尊卑贵贱的音乐,才会在君臣之间产生和敬的效果;在族长乡里的特定气氛中,同族老幼在一起倾听反映长幼有序的音乐,才能获得和顺的效果;在家族闺门中,父子兄弟在一起倾听反映父慈子孝的音乐,才能获得和亲的效果。《乐记》认为人的声音与人的感情是一致的。正因为这样,所以通过音乐上声音的和谐一致,可以达到人们感情上的和谐一致。审一以定和,即是说,音乐演奏,应当审定一个中声,不过高,不过低,演奏起来,自然和。音乐的声音和谐,它所产生的效果,打动的感情,也自然和谐。所以《乐记》希望通过音乐演奏的声音,来使本来不和的父子君臣能够和谐起来。《乐记》所谓立乐之方正在于此。这便是《乐记》阐述的乐教的方法和途径。

答谢中书书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朗读、想象、体会中理解文章,感受山川之美、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情趣。

2读读背背,积累文言词汇和篇章

3培养优美自然地表达的意识,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

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一、 导入

(一)汉字中有许多象形文字,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两个古代象形字,请学生看一看是什么字。

瞧!这两个字多美,就像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山--山峰、山谷、峭壁;川--河流蜿蜒,奔流不息。“川”的一个字义就是--河流,比如成语川流不息;“川“还有另一个字义--平原,比如成语一马平川,这个字义我们今天暂且不说。

(二)古往今来,有不少诗歌都吟咏了山川之美,我们学过的也有不少。同学们能否在记忆中搜寻一下,背出一句两句呢?

(三)这样的诗歌真是不胜枚举。看来,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内容)啊!这就叫“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板书: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请同学把书翻到136页《答谢中书书》,我们一起把注释1朗读一遍。于是,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回给谢中书的一封信”,第二个“书”是书信的意思。

今天,我们就与古人一起,神游山水之间,共谈山川之美。

二、 学习、欣赏

(一) 初读

1 听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注音。

板书:颓tuí 与yù ,并点一点这是“与”意“参与”时的读音。

2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读准确,读顺畅。两遍。

(二) 理解“高峰入云--沉鳞竞跃”大意

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究竟如何之美?让我们一起读一读“高峰入云--沉鳞竞跃”。全体朗读这一部分。

2 借助注释理解大意。可以同桌合作。有疑问先做记号,待会儿提问。

3 质疑、释疑。

板书:交--交杂 歇--消散 竞--争

(三) 欣赏“高峰入云--沉鳞竞跃”所描述的山川之美。

1 朗读这一部分,发挥你的想象力,脑海中出现画面。朗读两遍。

2 有这样一种说法:诗也好,文也好,作者写完,还只是完成了一半,只有加上了读者的创造性阅读,读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穿越时空碰撞出了火花,这篇作品才算真正完成。

那么,就让我们与陶弘景一起完成这篇吟诵美丽山川的文章吧。

请同学们再次自读这一部分,朗读默读都可。边读边想象,眼前浮现文中所描绘的美景。然后,选择你觉得最美或最有感受的一句、两句,用“诗一般的语言”,简洁、流畅、优美地描绘一下你眼前浮现的画面、或耳畔听到的声音或心中涌起的感受。(眼前之景、耳畔之声、心中之情)可以先打一打草稿。

3 学生交流发言。

板书景物:高峰 石壁 晓雾 夕日

清流 林 竹 猿鸟 沉鳞

注意抓住学生“诗句”中的闪光点点评(比喻、用词、想象、联想等)。可请学生重复最美的“诗句”。用词恰当的问题要注意点拨。

重点:猿鸟乱鸣 -- “乱”并非形容混乱一片,毫无秩序。而是一种充满生机的热闹。猿啼鸟鸣,此起彼伏,打破了清晨的静谧。 沉鳞竞跃 --“竞”,争着,竞跃,同样极具动感,充满生机。

4 总结:看来,古人笔下的山川之美也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时光流转不停,可是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却是人类永恒的情感啊!全体朗读“高峰入云--沉鳞竞跃”,读出美感。

(四)简单学习最后两句。

朗读,借助注释,师生一起串讲大意:

山川之美使作者情不自禁地赞叹:这实在是人间仙境!陶醉在这山水之间,他不由得想起当年的山水诗人谢灵运,自从谢康乐以来,不再有能融入到这奇妙美景的人了,而我,无疑就是第二个谢灵运了!快乐自得,陶醉满足的心情溢满了字里行间。

朗读全文,读出山川之美,读出陶醉、快乐的情感,兴之所至,甚至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朗读。

三、 当堂背诵

(一) 学生熟读成诵

(二) 师生共背(老师背上句,学生背下句)。

(三) 个别背诵展示、全体背诵

四、 布置作业

(一) 抄一抄、背一背、默一默

(二) 用现代诗一般的语言改写“高峰入云--沉鳞竞跃”这一部分(不要求拘泥于原文)。

(三) 有兴趣的同学查阅陶弘景、谢灵运的资料。

答谢中书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知人论世,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难点: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主题引入

“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景象万千,但欣赏者境界、生活阅历、具体的心境的不同,都会触发不同的感受,流露于文字,形成一篇篇脍炙人口名篇,今天我们走进《答谢中书书》,让我们去领略作者所描绘之美景,去品味游者的心境。

(二)、作者简介 朗读课文

1.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仕齐时,拜为宣都王侍读,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茅山华阳洞。梁武帝礼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2.朗读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自主学习 理清文路

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4.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答谢中书书》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四)、研读课文 探究欣赏

1.读《答谢中书书》,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2.文章《答谢中书书》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课堂练笔以及作业

1、选择其中的一种景物,用现代文进行扩充练笔。

答谢中书书教案3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再诵读中体味文章的意境。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了解以声衬静、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了世界。我们无不为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一)、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多媒体显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二)、文体简介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u)其奇者。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反复朗读课文。(学生大声朗读,选一学生读、学生齐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解释下列词语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四季。(3)歇:消散。 (4)夕日:夕阳。(5)颓:坠落。(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7)欲界: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8)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9)与:参与,这里指欣赏。(10)奇:指奇山异水。

全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二)、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

(三)、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五、研读书信

讲解(一)、: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讲解(二):1、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2、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3、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4、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色彩)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讲解(三)、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难怪作者以“人间仙境”誉之。作者似乎还意犹未尽,于是又举出诗人谢灵运。表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美妙,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小结: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六、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这是作者写给梁中书鸿胪谢征的一封信。信中以清丽的文辞,极力称道江南山水之美,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的喜悦,抒发了对这些秀丽景色的酷爱之情,(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

七、佳句运用

本文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八、作业布置

1、抄写背诵默写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板书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南朝)

总------共谈山水特色:美

分------具体描绘手法、角度

山水相映之美 (静态、形体)(仰视俯视)

动静相衬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静态、色彩) (平视)

晨昏变化之美 (动态、声响)(听觉视觉)

总------感慨收束,其与谢公(谢灵运)比肩之意

抒发亲近自然的喜悦之情 ,古今知音共赏惬意之情

《答谢中书书》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记承天寺夜游》

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

元丰六年:即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念,想到,考虑。与为者乐,共同游乐的人。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遂:于是。

寝:入睡。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一同,共同。

庭中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好像如积水清澈透明。

如积水空明:好像积水清澈透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藻、荇(xìng):泛指水草,水草总称。荇,一种多年水生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在句中译为清闲的人,或有着闲情雅致、高雅志趣的人。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于是)很高兴地起来走动。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的地面上,月色如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月光下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人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这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本文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优美的意境。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再现它,激起读者审美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本文作者从如下几方面濡墨染彩、熔裁营构,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其一,山水相映之美。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山水相伴相映,则神采焕然,情味盎然。这里是“高峰入云”。峰,其形峻峭;入云,高入天际。山下是“清流见底”。水流迤逦,清明澄澈。峰高水清,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这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为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则更为绚丽动人。其三,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常景,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作者观察极细,笔致极纤,把握了事物特征,描摹山水情态,使人目随笔转,情偕意迁,晨景热烈欢跃,暮象清静幽寂,给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其四,动静相衬之美。客观景物不会单调划一,散文写法也切忌呆板凝滞。作者很注意动与静的变幻与配搭。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

缜密的结构。本文虽属小品,可是作者仍精心结撰,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殿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 “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结构得如此经纬分明,脉络贯通,十分难得。

凝练的语言。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先言“高峰”给人以印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象。同样,先以“清流”使人初感,“见底”则给人以实感。“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几个副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本文以四言句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陶弘景娱情山水的思想。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都属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说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霍松林)

苏轼自己评论他的文学创作,有一段话很精辟: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文说》)

这段话,可与他的另一段话相补充:“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江行唱和集序》)

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文,是“充满勃郁”于内而不得不表现于外的东西。胸有“万斛泉源”,才能“不择地皆可出”;胸中空无所有,光凭技巧,就写不出好文章。苏轼的确是胸有“万斛泉源”的大作家。就其散文创作而言,那“万斛泉源”溢为政论和史论,涛翻浪涌,汪洋浩瀚;溢为游记、书札、序跋等杂文,回旋激荡,烟波生色。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只有84个字,从胸中自然流出,“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无从划分段落。但它不是“在平地”直流的。只有几十个字,如果“在平地”直流,一泻无余,还有什么韵味?细读此文,虽自然流行,却“与山石曲折”,层次分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这像是写日记,老老实实地写出年月日,又写了个“夜”字,接下去就应该写“夜”里干什么。究竟干什么呢?“解衣欲睡”,没有什么可干的。可就在“解衣”之时,看见“月色入户”,就又感到有什么可干了,便“欣然起行”。干什么呢?寻“乐”。一个人“行”了一阵,不很“乐”,再有一个人就好了;忽而想起一个可以共“乐”的人,就去找他。这些思想和行动,是用“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几句表现出来的。寻见张怀民了没有,寻见后讲了些什么,约他寻什么“乐”,他是否同意,在一般人笔下,这都是要写的。作者却只写了这么两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接着便写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步于中庭”的时候,目光为满院月光所吸引,引起一种错觉:“积水空明”,空明得能够看清横斜交错的各种水草。院子里怎么会有藻、荇之类的水草呢?抬头一看,看见了竹、柏,同时也看见了碧空的皓月,这才醒悟过来:原来不是“藻、荇”,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影子!“月光如水”的比喻是常用的,但运用之妙,因人而异。不能说作者没有用这个比喻,但他的用法却和一般人很不相同,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也很不相同。

文思如滔滔流水,“与山石曲折”,至此当“止于不可不止”了。“止”于什么呢?因见“月色入户”而“欣然起行”,当止于月;看见“藻、荇交横”,却原来是“竹、柏影也”,当止于“竹柏”;谁赏月?谁看竹柏?是他和张怀民,当止于他和张怀民。于是总括这一切,写了如下几句,便悠然而止: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

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入“夜”即“解衣欲睡”,

,两个“闲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观赏的景色,都历历如见。

 我觉得《明月照我心》中男女主的感情前期比较坎坷,但好在最后两人修成正果了。

  明月照我心》是根据漫画《王爷不要啊》改编而来的,讲述的是汐月公主李明月和北宣资王李谦的爱情故事。在剧中,凌美仕饰演的李明月是汐月公主,她长得清纯可爱,性格古灵精怪,非常招人喜爱。

  明月因为和亲嫁给了北宣资王李谦,但在刚开始的时候,两人都不喜欢对方,甚至可以说是讨厌对方。因此,明月和李谦达成了协议,两人在外人面前装作恩爱的夫妻,私下则是各过各的,并没有同房。虽然明月和李谦已经结为了夫妻,但剧中依旧有很多人想要拆散他俩,所以“签约夫妇”也是经历了种种的考验,最终才走到了一起的。在结局的最后,明月和李谦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相信这个结局也是观众最想要看到的吧。

  廖慧佳饰演的康乐公主是明月的好闺蜜,她是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在剧中喜欢的人是宋金玉。对于爱情,康乐公主非常勇敢,选择主动追求,一开始宋金玉只想躲着她,但后来真心喜欢上这个可爱的公主,两人最终也是修成正果了。周紫馨饰演的乔慧心是一位出身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她是一个温柔大方的女子,在剧中喜欢的人是李谦,但李谦只把她当作妹妹来看待,后来李谦娶了明月,乔慧心依旧不死心。

  云伺是一个非常痴情的人,他为了明月做了很多的事情,只可惜明月后来爱上了李谦,云伺看到两人过得如此幸福,也只能选择放手,祝福他们。张博涵饰演的李询是李谦的哥哥,他是一个腹黑又痴情的人,李询深爱着乔慧心,为了她可以付出一切,遗憾的是,乔慧心眼里心里全是李谦,完全看不到李询的付出。

#课件# 导语好的课件可以创造出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及学习的兴趣,进而为教学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迅速的走进预设的教学氛围境界。一堂成功的课往往得力于一个生动的课件,这是因为学生对每一篇新课文都有一种新鲜的感觉,都怀着新的兴趣和期待。下面是 整理分享的小学语文优秀《答谢中书书》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小学语文优秀《答谢中书书》课件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理清全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掌握变换角度、动静结合、以声衬静的写景技巧,体会景物特点以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

 教学重点:对写景技巧的分析以及对作者情感的感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

 教学过程:

 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南北朝时期,在一个日暮黄昏的时候,曲山脚下,翠竹掩映下的茅屋中走出一位白衣老者,他轻捻胡须,面对群山静静思索,这已经不知是第多少次的拒绝皇帝的召唤了。此刻他想到了当年做帝王之师时的点点滴滴,想到了这些年来国家每有大事皇宫的来信,想到了官场的步步惊心。于是他转身,挥毫画了这样一幅画,画上是两头牛,一头埋头于青草间,惬意自得,一头被戴上了金笼头,让人牵着鼻子走。这幅画隐晦的表达了他归隐之意,他就是时人谓之‘山中宰相’”的陶弘景。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被称为“流动的山水诗”的小品文《答谢中书书》

 一、解读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能够流畅的翻译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合作学习,通过妙用词语、变换角度、动静结合、巧用修辞的角度分析景物特点以及蕴含于景物中的情感。

 探究学习,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理解作者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

 首先我们进行自主学习,请大家根据课文的注释翻译文章大意,现在开始。

 二、疏通文意,理清结构

 请同学们根据书下注释翻译课文。翻译的比较准确,真正高水平的翻译是能终于作者的语言风格抓住文章的神韵,希望在课后反复的诵读中我们也可以自己试着把它变成一篇风景美文,趣味训练一:我们是否可以将课文进行小变形,大家尝试看看是否可以把一段文字根据内容变成多段。

 请同学翻译,明确文章结构为(总分总)

 三、小组合作探寻景物之美

 本文主要描写的对象时山川那么我们就去看看在作者笔下山川的魅力。

 2、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妙用词语”“动静结合”“角度变换”几个角度来分析景物描写方法,体会景物特点,感受作者蕴含在景物中的特点

 3、总结景物特点

 妙用词语(板书小组合作结果,从词语运用角度来解析分析出景物特点,总结出作者情感)动静结合(板书小组合作结果,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分析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视角变换(从颜色的变换、时空的变换、视角的变换体会景物的特点,总结作者情感)

 能够总体的概括这么景物特点的词是?美仙都奇

 文章中都是对景物的描绘,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发现作者的影子呢,作者在干吗?”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醉情山水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正如刚才同学们所说,在这样的景色中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喜爱的愉悦的,甚至是沉醉的,有没有和他一样的人?

 四、探寻作者内心世界

 探求来信的内容。说明理由。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又有怎样的感情?与高雅之士比肩的快乐。

 2思考谢中书的来信内容

 开放性交流,可以从不同的猜测中再次感受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语:

 世有渊明,生为菊花无憾也。世有嵇康,生为琴弦无憾也。世有陶弘景,山水亦无也。

 

小学语文优秀《答谢中书书》课件篇二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本文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优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另一方面,本文结构缜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另外,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以四言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到了八年级,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教学目标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

 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板书课题作者)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古代文人们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这篇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三、齐读学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品味四字句的节奏。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解释下列词语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全都。(3)歇:消散。(4)夕日:夕阳。(5)颓:坠落。(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7)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8)与:参与,这里指欣赏。(9)奇:指奇山异水。

 全文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理清思路。

 明确:从结构划分,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二)、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接着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三)、结尾以感叹总括前文。

 五、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根据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教师稍加点拨。)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美在何处呢?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点拨、讲解:

 (1)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2)其次是缤纷的色彩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3)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卷。

 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想想,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现实归隐之意,等等。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

 文章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总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齐背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总结全文:

 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的美好。

 八、板书设计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习题;

 九、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优秀《答谢中书书》课件篇三

 教学背景:

 八年级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文言文学习,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文言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讨论、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采用的是集中编排的方式,且多数课文有背诵要求,学生学习时可能产生疲倦感,因此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必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收获知识和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培养美好情操是必然。

 教学内容: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答谢中书书》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尽情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文言文及古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培养学生查找、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大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赏析景物描写,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4、领会作者思想感情,提高学生感悟文章意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5、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1、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点拔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及作者情感;

 2、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赏析景物描写方法,品味优美语言,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品析法、讨论与点拔相结合法。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

 查阅关于作者或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情导入

 请同学们欣赏美丽的风景。(多媒体出示风景图),然后请描述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哪些诗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去欣赏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明确目标,有的放失(多媒体显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三、介绍课题、作家作品

 关于本课的作家作品,大家一定搜集了不少资料吧,现在请同学们相互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师适当补充)。(多媒体显示)

 1、解题:答/谢中书/书

 ①答:回复。②谢中书:见课文注解①。

 ③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陈:述说)2、作家和作品介绍:

 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陶弘景(452~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隐居句曲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粱武帝即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弘景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又称之“仙人”。著有《陶隐居集》。

 3、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指导学生大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学生先齐读,后请一学生点评。师提示重点字音及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5)学生齐读课文。

 现在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概括本文的主旨,哪个词最恰当?明确:美

 2、学生小组活动,理解文章大意和全文主旨。

 让我们走进文本,看山川之美,美在哪里?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小组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重点测试)

 A、四时俱备:俱,全都。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跃出水面。

 B、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与:参与,文中指欣赏。译为:就再不也没有有能够欣赏到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4)学生准确流畅地同桌互译课文。(多媒体出示译文)

 译文: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5)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介绍你背诵的窍门)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各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请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大家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

 五、精读探究,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学生自由精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这里有——之美,你看——”的句式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在四人小组内每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2、师生互动,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

 让我们走出文本,对照老师找的几幅画面,看山川之美,你领会到了哪些美?

 (1)多媒体依次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像。

 (2)请一小组再次描述画面,围绕山川之美评析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诗情画意。

 (3)请学生归纳赏析,进行文字整理,写成赏析短文。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明确赏析:

 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3-

 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第四是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多角度,多层面将动与静巧妙对比映衬,更突出了景色的优美动人。

 四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4)“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学生齐读后同桌交流)

 明确: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5)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学生找出句子后先齐读再分析)

 明确:“实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言简而意蕴丰。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总结写法:描写景物,抓住灵魂;

 调动感官,动静结合;

 多个视角,抒发真情。

 六、拓展迁移:鉴赏文学作品---感悟大自然---提高审美情操。

 1、你还能想起哪些描写山川之美的文章?这些作者又是怎样表现山川之美的呢?从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2、背诵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词文章,看谁积累的多。

 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先谈师后总结。

 八、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搜集整理描写山水的诗词、对联、歌词等。

 3、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现代文大胆的扩展描绘文中的景色(可任选其中的一句加以想象扩展)。

 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1)

 山水相映之美

 绘景色彩配合之美

 (2~5)晨昏变化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

 总写抒怀实是欲界之仙都

 (6~7)

 教学反思:

 一、本文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六朝山水名作。在此教学设计中最突出的亮点是突出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1、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我不但设计了语文知识目标和语文技能目标,更强调了学生合作能力目标的设计,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目标的设计,还强调了培养大语文的教学观,紧贴了教学大纲和新课改。

 2、在教学内容上,我不论在课前的预习,还是在课堂上的探讨,还是在课后的作业,都已经延伸到课文文本之外,很好的贯彻了大语文的教学观。3、教学过程多变却又层次清晰,一环扣一环,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的调动,这是一种开放的教学观。4、在教学形式上,情境创设调动了学生兴趣,查找作家作品的相关资料,培养了学生热爱我国悠久的古典文化的兴趣,朗读的指导和训练很到位,学生的合作学习已经走进了文本中,学生自己去感受文句中的美,再和多媒体出示的画面两厢比较,学生对山川之美不仅有了形象生动的感受,在自己的描述中,学生也对文章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有了更深刻的领悟。最后的拓展迁移,又让学生回到大语文中去,在比较中既培养了自己的文言文素养,又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的品质,这些都归功于整个课堂上教学方法的多变。

 二、在设计时我抓住了此文的一个关键词语:“美”,几个问题的设计都是围绕让学生理解“美”、赏析“美”而激趣,多媒体的运用、资料的查找、小组学习的贯彻,无一不是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的作用就是成为学生学习的正确引导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655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