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绿山水画中色彩的情感性特征

青绿山水画中色彩的情感性特征,第1张

关键词:青绿色彩 继承 转换

  山水画形成伊始,就以青绿色彩为主形成表现自然的装饰性的审美情感,其中并不带有强烈的哲学色彩。而自五代、宋以降,水墨山水画以其文人审美观念与理想的介入,成为后世近千年中国山水画发展的主流。我们绕过传统文人色彩的表现状态,回到青绿表现时期,以青绿色彩改造文人色彩,使色彩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对传统进行主观性的重新建构,把传统之中的笔墨与色彩的精华加以提炼、结合,形成既有水墨的写意表现又有色彩自由情感抒发的具有现代观念的山水新样式。因此,要通过继承传统青绿山水的色彩表现来促进当代山水画的发展。

  一、青绿山水画色彩的表现特征

  1青绿色彩的装饰性

  青绿山水常运用石青、石绿、朱砂、金等矿物色彩。这些石质粉末颜色具有很强的覆盖性,色彩艳丽明快、浓烈奔放,产生出富丽辉煌的视觉效果。唐宋之际青绿山水在勾线之后以色平涂为主,熟绢的材质性能和纸相比,无法实现色彩的迅速晕染,更适于色的平涂,这也增强了画面的份量感。材料的性质与施色方法等使青绿山水画具有了非常强烈的装饰效果。

  2青绿色彩的写意性

  元以来,大青绿的表现减少,由于文人水墨的兴盛,青绿式微,虽各朝也有做青绿山水者,但多与水墨相依存,以水墨为主。在水墨渲染的基础之上,施以青绿色彩,多数山水画家为求笔墨的保留,用青绿色彩时适可而止。宣纸的运用让青绿色彩失去了平涂的条件,它对色彩同样产生了晕染渗化的效果。色彩的表现融入到水墨的表达之中,色彩随水墨渗化达到了画面的统一,因此色彩也产生了与笔墨相同的写意性。

  二、青绿色彩的装饰性与水墨相结合的当代画家作品分析

  传统青绿色彩因色彩的性质、材料的特点,使其在山水的表现中具有装饰性的视觉效果。装饰性的效果使色彩呈现平面厚重的状态。当代画家在继承这种青绿色彩装饰性的同时,把它与笔墨相结合,实现了色彩的当代转换,创新了山水画的表现。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卓鹤君:把传统笔墨线条的曲折游动变为直线的错落交织而成山川图像,缩减线条曲度带来的纵深感,增强直线线条笔墨组合而成的黑白灰大的墨块。这种表现将山川形象更加整体化、概括化,并趋向一种视觉图式的装饰平面感。借用传统大青绿、石绿、金等色彩的浓烈厚重来填充平面化的线型笔墨空间,形成水墨气韵的流a动舒展与色彩的聚集。画家通过色彩的平面几何型表现增强画面的现代感,色彩要想从水墨中突出出来,与水墨形成对比,必须采用厚涂色的方式,厚涂青绿色彩使色彩不会发生浓淡变化,进而形成色彩的平面化状态。色的平面依靠水墨为底使色彩不艳俗浮躁,色彩达到饱和、沉稳、润泽的状态。水墨的气韵流动与浓郁的青绿色彩块面最终在画面中达到和谐统一,把传统文人水墨引向了新的高度。

  画家许俊:许俊的青绿山水继承了传统大青绿的设色方法,并结合笔墨语言形成具有现代特点的新青绿表现。画家采用有色宣纸为底,山川楼阁以浓墨勾勒其型,改变早期大青绿空勾无皴方式,增加皴、擦、点、染的笔墨技巧,以粗放厚重、方直劲挺的线条和饱满润泽的皴染为主,表现空间与质感,使山石层次丰富、线条灵动。在此基础上施青绿重色,做平面涂染,这改变了传统水墨山水的淡着色产生的色彩空间从属地位,色彩从局部走向整个画面,这样必然产生色的平面状态,形成色彩的装饰性。在色彩平面化的同时,笔墨语言加强,山石结构层次的强调让景物的空间感加深,近处山石通过涂色前的笔墨造型和涂色后的笔墨层次表现,使山川产生空间感。同时,近处山石的石绿重色与远山的稍淡的蓝色,形成远近、厚薄的对比,这样运用平面色块的对比就产生了空间变化,由此,新的山水图式产生了。画家从传统青绿山水中提取色彩的平面表现,从传统水墨中借鉴笔墨的形式语言,让两者相结合,这样笔墨在色彩的范围内有了丰富的层次表现,色彩在笔墨的造型空间中被充分放大。画家采取了笔墨与色彩并行发展的创作理念,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

  三、青绿色彩的写意性与水墨相结合的当代画家作品分析

  当代山水画家卢禹舜等一批艺术家运用传统青绿色彩写意性融合水墨,创造了山水画表现的新形式。

  卢禹舜在传统笔墨与色彩表现方式上都是非常独到的。画家从传统大青绿的重彩施色中得到启示,他的作品充分做到了色彩的写意性与水墨的结合,既继承了传统的笔墨情趣又提升了色彩的精神内涵,使色彩融于水墨氤氲的意境中,并幻化为视觉的主体。在山水画的表现上改变笔墨与造型的对立状态,使笔墨造型融合在一起,增强水墨形象的整体感。采用勾和染的方式减少对山石空间深度的表现,让色彩进入画面的主体空间中,与笔墨造型形成对比统一的视觉关系。画面中山石的空间深度的表现被弱化,服从于笔墨的整体表达,通过近处山石的勾画与远处浓重水墨的晕染,形成山水空间的关系与强烈的对比,只勾出山体轮廓,不在山石的细节上做空间表现,由此,色彩就进入山石的结构中,形成色彩的平面表现。一幅画不仅要有对比,更要有统一,画家把青绿色彩的写意性表现加强,让色彩走出山石结构的范围,主动与墨相连接、相渗透,形成色彩的气韵流动,青绿色彩产生了与水墨一样的渲染效果,也形成了色的浓淡干湿的变化,因此色彩就获得了表现的主动性。色彩对形体的超越产生的色彩写意性与装饰性,最终与水墨实现完美的融合,既体现了传统文人的高尚文雅,又表达了现代色彩的精神情感与意蕴。

  四、对青绿色彩的继承与转换实现了当代山水画色彩表现的拓展

  当代山水画家在借用青绿表现创新时,实现了青绿色彩的写意性改变,色彩的表现上升到与水墨同等的理论层次。新时代的画家们从传统中寻找开拓创新的基点,寻找到色彩的优势与不足,以色的优势补墨的不足,同时把水墨的精神情感赋予色彩,让色彩实现自身的超越,继承色彩的装饰性与写意性表达,并实现与水墨的融合转换。这样,色彩就超越了本身的物理属性,达到了情感的宣泄,最终使山水精神得以升华。

罗颖的这本《意象与色彩——山水画设色问题研究》通过对传统山水画中意象性设色的分析,阐明青绿山水和浅绛山水的哲学思想背景。并且对传统绘画中的设色技法和近现代绘画中的色彩运用进行剖析,坚持笔墨和色彩相结合的论调。在此基础上,探索前人未曾完善的色墨“相融”的问题,并且对色彩在画面中的比例和它与墨的主次关系以及与空间的位置关系展开讨论,指明用色造境的可能性和方向性,较全面地从画家的实践角度分析了意象与色彩在当代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性。在秉承中国绘画精神的同时,结合时代风貌,走出一条山水画意象色彩之路。

中国山水画有着它独特的重“意”性,从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到更高层次所崇尚的精神内涵都注重一个“意”字,意象造型与意象性设色就是本文要涉及的与“意”有关的内容。罗颖的这本《意象与色彩——山水画设色问题研究》从青绿设色和浅绛设色两大山水画设色体系入手,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在意象造型基础上的山水画设色问题。分别究其哲学基础,纵览历代山水画设色作品,直至近现代作?,将青绿山水一脉和浅绛山水一脉作品悉数分析。指出青绿设色的写意性特征和浅绛设色“以淡为美”取其“韵”的特点。将“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又须墨中有色,色中有墨”作为墨和色在技法层面上的追求,将色彩与笔墨相“浑”的视觉效果作为色、墨融合并能够达到的理想状态。在注重笔墨与色彩所构建的小空间的同时,注重作品整体的空间布列,力求平衡笔墨、色彩和空间之间的微妙关系,将色彩造境的创作想法表述完整。希望《意象与色彩——山水画设色问题研究》对山水画意象性色彩的研究能为当代山水画造境提供一种思路。

①艺术创作与情感的关系——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古今中外的艺术家们,都十分看重情感的作用和地位。罗丹说:“艺术即感情”。列夫·托尔斯泰在《论艺术》中说:“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感情。”符号论美学的代表人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毕加索曾说:“艺术是时代的索引,任何一个时代的特殊感情都会诱导出与这些情感一致的艺术形式。”在毕加索的艺术创作中,情感的变化使他在他的艺术创作出现了不同的时期,早年的“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盛年的“黑人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后来的“超现实主义时期”等,都与他的个人情感密不可分。《格尔尼卡》就是他在听到德国法西斯的飞机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的消息后,愤怒之情溢于言表的情况下挥笔创作出来的,在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折射出画家对人类苦难的强大悲悯。画面里没有飞机,没有炸弹,却聚集了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号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断臂倒地的男子、濒死长嘶的马匹……这是对法西斯暴行的无声控诉。

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举行《第九交响乐》的第一次演奏会,获得空前的成功。情况之热烈,几乎含有暴动的性质。当贝多芬出场时,受到群众5次鼓掌的欢迎;在此讲究礼节的国家,对皇族的出场,习惯也只用3次的鼓掌礼。因此警察不得不出面干涉。许多人哭起来,贝多芬再终场以后感动得晕去。贝多芬曾大声疾呼:“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牺牲,永远把一切人生的愚昧为你的艺术去牺牲!艺术,这是高于一切的上帝。” 唐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四十六岁那年进士及第,他自以为从此可以别开新生面,风云际会,龙腾虎跃一番了。满心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便化成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当然这种情感也与艺术家的人生观、立场、境遇有直接关系。如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后创作的饱含着浓厚的伤感情绪的词作,表现的是一个亡国之君,寄人篱下、终日以泪洗面的可怜虫的个人情感;而岳飞一曲《满红红》抒发的是民族大义。其“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是何等的气魄,与李煜的悲悲切切形成鲜明的对比。 再如,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再创作《牡丹亭》时,当写到杜丽娘因情感梦,因梦而病,相思病危之际,禁不住泪如泉涌,独自躲进一间堆柴的屋子里哭泣。法国小说家福楼拜在写到《包法利夫人》[包法利夫人注解;它讲述的是一个受过贵族化教育的农家女爱玛的故事。她瞧不起当乡镇医生的丈夫包法利,梦想着传奇式的爱情。可是她的两度偷情非但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却使她自己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最后她积债如山,走投无路,只好服毒自尽。]中的女主角包法利夫人自杀时,禁不住失声痛哭。有人问他怎么了,他说:“我的包法利夫人死了。”

②艺术接受与情感的关系——以情感人

以情感人的方式,是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最鲜明的区别。 艺术的教育作用决不是干巴巴的道德说教,更不是板着面孔的道德训诫,而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艺术强烈的感染性,使欣赏者自觉自愿地受到教育。

1876年,托尔斯泰听了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即《如歌的行板》后,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托尔斯泰说在这首乐曲中,“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人民的灵魂深处”。 福楼拜在短篇小说《一颗纯朴的心》中,细致地刻画了一个当女仆的乡下姑娘纯朴的心灵,描绘了她平凡而又惨淡的一生,表现了作家对下层劳动者的深切同情。同样有着丰富的下层劳动者生活体验的高尔基,被作品中人物的命运深深打动,从而产生了感同身受的强烈情感共鸣。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注解;维特是个富有市民的儿子,才华出众。一年春天,他避居到城郊,在与纯朴的农民和天真的儿童的交往中,他感到心情舒畅。不久一次乡村舞会上,他结识了聪明俏丽的绿蒂姑娘。绿蒂是一位法官的长女,由于母亲早逝,担负起照顾全家的责任,绿蒂的音容美貌和体态举止都令维特神魂颠倒。绿蒂虽已订婚,却对维特非常倾心。此后,维特常沉浸在幸福之中,但绿蒂未婚夫的归来,却叫维特烦恼失望。为了摆脱这种心境,他离开了绿蒂,到一个公使馆当了秘书。不久,终因不堪忍受官场的庸俗丑陋,愤而辞职。他想从军,又得不到旁人的理解。在现实生活中,他感到才华无法施展,理想难以实现。时隔一年,他又回到绿蒂身边,而此时,绿蒂已为人妻,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为避人言,绿蒂不得不疏远维特。绿蒂的态度使维特失去了生活信念,他给绿蒂留下了一封信,便开枪自杀了。这部小说描写了作者个人的感受,反应“狂飙突进”时代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迷惑、苦闷的思想和生活状态,出版后青年中引起强烈共鸣,成为德国文学中第一部具有国际影响的作品。]

自然界充满着色彩。当你环顾四周,天空、山J;1、树木、花草、建筑物、交通工具、家俱、日常用品、服饰等等,色彩变化万千,凡是视觉机能健全的人,无不感受到色彩的魁力。作为一个色彩画家,如何表现自然,表现生活,如何驾驭色彩,如何发挥色彩的无穷魁力,是其穷尽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从人类绘画发展史来看,现代绘画艺术与传统绘画相较,现代绘画无论在内容、形式、观念等领域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尤其是色彩变化最为显著,对人类精神发生了深远的影响。色彩作为时代的特征,不仅改变了绘画及其它与之相关的艺术门类的面貌,而且深人地影响到人类所有物质和精神活动领域。现代杰出的绘画作品中,色彩除了表达画家丰富的感觉外,还表现出画家感情的多层次影响力和由此而触发的色彩想象。换言之,现代的色彩画家的艺术创作过程,不单是运用表面的色彩感觉与经验,而是在丰富的色彩感觉基础上进一步地使用和揭示出感情色彩和想象色彩的广阔空间。色彩对于当代画家,不仅仅是绘画过程中的直觉表达;同时,随时代的变化而使艺术家的直觉更突出地传达情感和想象色彩。

每一种颜色都是一种心情

红色:热烈 奔放 激情

**:轻薄 冷淡 透明 辉煌

黑色:凄惨 悲伤 忧愁 秘密

蓝色:清新 宁静 忧郁 纯洁

白色:寒冷 纯洁 忧伤 庄重

省略

颜色依附与每个人不同的表达

关键是选准颜色表达你的想法

喝醉了再画吧

山水画的创作过程无时无刻不体现着画家们的个人心理与情感,将个人情感与客观物象联结,达到情与景合一的境界,这个创作过程是观察、感受、表达的过程,这个阶段的情感融入,是创作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山水画创作中的情感表达分析,对于创作实践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情感的融入,对于改变绘画僵化模式,让作品充满强烈的个人情感符号有重要作用。

1山水画创作中色彩与情感分析

山水画中颜色的使用一方面和“儒道释”“五行说”有一定关联,使山水画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对于墨色与水的效果运用以及画面“留白”的处理也从另一方面也给了山水画另一种面貌。王维的“破墨”山水画一直有很多人推崇,他的作品体现着水墨的魅力,蕴含着禅意与诗意,表现着超然的人生情感。“随类赋彩”也要求着在创作赋色时要注意情感因素,不是完完全全真是地描摹客观物像的颜色,而是要融合画家的内心情感和创作经历以及创作设想融汇后形成的理想的画面效果。

2山水画创作中构图与情感分析

构图要根据所要表达的主题,把画面中安排的东西很好地组织起来,尤其是安排好位置和前后穿插关系和整体与前后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表达作者的主观想法。在这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达到画面的和谐与均衡。中国山水画的构图中讲究画面中各种客观物象的连续性与气势贯通,通过物象的联系把整幅画的气息贯通起来的和谐的表现。山水画中不关用笔墨达到和谐,用印和提款也有着相同的效果,例如八大山人的提款和篆刻都有着强烈的个人色彩,这都是为了他的主观情感表现服务。

3山水画创作中皴法与情感分析

皴法是不同时期的山水画家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具有很多个人特色,贺天健先生曾说:“中国画艺传统的山水画,是以山石的皴法美为主要艺能,除掉这个表现,便不是山水画,而是一种风景画”[3]。皴法能在细节上表达作者不同的风格,不同的皴法可以形成不同的效果,也代表着不同画家的审美和个人情感的不同表述,也有不同的情感表现,很多作品都会注重使用不同的笔法,例如李思训和李昭道父子的大青绿山水的“空勾无皴”、荆浩的勾和皴结合使用等,都能在山水画创作上表现情感的方式,也能让欣赏者感

4创作中情感表达的深层理解

创作中情感的缺乏,其实与对客观物象的观察和表现方式有着必然联系,大自然是鲜活的,任何的植物、树木、水流、云朵、空气等等这些元素都是运动着的并且拥有鲜活的生命力。创作的时候是否只是单纯地描摹物象,而不是仔细观察物象在空间中远近高低的不同姿态,再经过思考,融汇自身的情感和经历、经验,最终再落实在笔上。

色彩的心理感觉

不同的颜色会给浏览者不同的心理感受。每种色彩在饱和度,透明度上略微变化就会产生不同的感觉。

红色:强有力,喜庆的色彩。具有刺激效果,容易使人产生冲动,是一种雄壮的精神体现,愤怒,热情,活力的感觉

橙色:也是一种激奋的色彩,具有轻快,欢欣,热烈,温馨,时尚的效果。

**:亮度最高,有温暧感,具有快乐、希望、智慧和轻快的个性,给人感觉灿烂辉煌

绿色:介于冷暖色中间,显得和睦,宁静,健康,安全的感觉。和金黄、淡白搭配,产生优雅,舒适的气氛。

蓝色:永恒、博大,最具凉爽、清新,专业的色彩。和白色混合,能体现柔顺,淡雅,浪漫的气氛,给人感觉平静、理智

紫色:女孩子最喜欢这种色,给人神秘、压迫的感觉

黑色:具有深沉,神秘,寂静,悲哀,压抑的感受

白色:具有洁白,明快,纯真,清洁的感受

灰色:具有中庸,平凡,温和,谦让,中立和高雅的感觉

黑、白色:不同时候给人不同的感觉,黑色有时感觉沉默、虚空,有时感觉庄严肃穆。白色有时感觉无尽希望,有时却感觉恐惧和悲哀

仅供参考!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68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