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员工谈心?

如何与员工谈心?,第1张

一、了解员工,把准思想脉搏

作为基层机构管理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献身建行事业的热忱,主动地关心、爱护每一位员工,观察、了解、摸清每位员工的脾性,时刻把他们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只有这样,谈话才具有针对性,针对员工思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积极主动有效地开展各种问题的化解工作。例如:对性格内向的员工可采取“拉家常”的办法,由远及近先轻后重,循循善诱;对性格孤僻、不合群的员工要善于摸清对方的内心情绪和要求,回避“卡壳”和令人烦恼的问题,从侧面诱导,采取迂回曲折的办法,逐步引入“正轨”;对性情耿直爽快,性格外向的,可直截了当地把问题点透,不兜圈子。总之,在运用多种形式与员工谈话时,应避免简单急躁,急于求成;忌讳千人一面,只治标不治本。不摸清员工的思想脉搏,说些不着边际的大话、空话、上纲上线吓唬人的话,不解决任何问题。甚至还会使员工产生厌烦的心理和抵触情绪,达不到引导和转化员工思想行为的目的。

二、平等相待,注意心理沟通

基层机构管理人员还应有宽大的胸怀,慈母般的爱心。时时处处想员工所想,急员工所急,解员工所惑,爱员工所爱。对员工的爱心是一股巨大的教育感化力量。员工体会到你的爱心就能展开心与心的交流,容易接受你的引导和教诲。员工只有热爱你,尊敬你,崇拜你,才会“信其道”,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在和员工谈话时要多进行“心理换位”,“将心比心”。也就是要以员工的年龄特征、心理因素、知识状况、生活经验和工作态度为前提,用员工的眼光去审视,用员工的思想去体味,用通用的标准去评判,在心理上、思想上完全从员工的角度出发,寻找与管理的通用标准相衔接的和相接近的“联系点”,慢慢引导员工逐步提高认识。正是有了这种“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才能相互理解;才能消除“误会”,员工自然就会与你心连心。你就会自然而然地打开员工的心扉,赢得员工的拥护,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达到谈话的预期目的。

三、营造氛围,促进情感互动

与员工谈话,开始时对方往往并不注意你讲的道理,而是看你对他的态度和感情。如果你不首先搭起感情的“桥梁”,而表现出漫不经心的样子,员工心中就会筑起一道无形的“围墙”,畏而远之。关闭了心灵的窗户,再好的道理也听不进去。心理学家梅拉比曾说:“交流的总效果=7%语言+37%音调+55%情感”。可见,情感交流的作用要远远大于语言交流。如果在谈话时运用分寸恰当的语言,友善和蔼的态度,和风细雨式的语调,制造良好的谈话氛围,就会消除员工的局促不安和顾虑,向你坦露真实的思想。在谈话中,要切实杜绝以下做法:

1、居高临下,讽刺挖苦员工,出言尖酸刻薄,动不动拿制度压人。其结果,员工会慑于你的威严口头上暂时认错,而内心里会因你的简单粗暴而内心抵触,不仅没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反而会伤害员工的人格和自尊,引起员工的反感,与你产生对立情绪。

2、算陈年老帐,数落员工的短处,把员工说得一无是处,一塌糊涂。对员工评价要一分为二,既要充分肯定他的成绩与优点,又要指出他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特别是要帮助找出他认识上的偏差,使他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心悦诚服。若一味揭短,得理不饶人,使员工希望求得单位凉解的心理冷落,从而在情感上产生对立和抵触,对你的话就会充耳不闻,员工的希望之火就会熄灭,就不可能改正缺点。

四、以理服人,激发工作热情

与员工谈话,要充分运用自己积累的知识,运用所掌握的正面的、反面的、生动具体的事例,把道理讲透、讲深,以理服人。错误的认识要用正确的思想去更正,心灵中的黑暗应用光明的火把去照亮。正理要说服歪理,大道理要管小道理,要让员工明辨是非、善恶、美丑,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要让员工明白一个人犯错误是正常的,而别人都不犯只有自己犯就属于不正常了,但只要立即改正就好;要让员工学会先做人再做事,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作为基层机构管理人员,说理时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空谈、神侃大道理,搞成枯燥无味的理论说教,要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形象生动,不落俗套,便于员工接受;

2、联系当前建设银行发展的实际,列举一些系统内外正反两方面的典型,确保做到只举例,不“灌输”。让员工通过思考与对照检查,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启迪自己的心灵,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自觉端正态度。与员工进行谈话,最终目的是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化解员工心中的怨气、解决员工遇到的难题、增强员工工作的信心,在支行内部形成具有较强向心力、凝聚力的团结战斗的员工群体。

 演讲是需要一些技巧的,比如口才的锻炼,着装的礼仪等。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上台演讲的技巧和方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上台演讲的技巧和方法(一)

 演讲口才的重要性逐渐被更多的人认可,但去寻求提升口才的方法时,大多较为理论化,操作性不强,但演讲口才又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项技能,可以说是需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去积累。

 1、上台前,必须使自己处于放松的愉悦状态。举例:比如开开玩笑,说说笑话,诵读几句名句,听一段音乐,看看画册。转移思想上的“兴奋灶”,以调节心绪。记住:一定要使自己稳定下来。

 2、即将登台,情绪进一步放松。举例:比如缓缓地吸气,使两肋张开,憋气数秒,再慢慢吐出来,如此做几次。记注:深呼吸时,什么都不去想。

 3、运用“精神胜利法”。想自己曾获得的成功,患自己的优势,自我肯定,自我欣赏一番。在“我比你强”、“成败在此一举”的心理定势形成后,马上要面对观众了,可以暂时藐视台下的人,将他们看做是“一无所知”:只有听我慢慢道来,他们才会开“窍”。

 4、步上讲台那一刻,切莫想到什么轰动效应,想到的应该是大局已定,只有“万念俱空”,一心一意投入演讲,才会成功。前面四点是心理定位,这是防止演讲“卡壳”的前提条件。

 5、胆大艺自高。一开口,语声就要响亮而有力,做到思路先行。以上白前已经“定格”在脑子里的信号系统为依据,把握整体,大胆地、毫不犹豫地讲下去。当你的演讲进入良性循环的运转系统,你的成功已见曙光。

 6、机变见奇效。如果你讲错了一句,或者台下莫名其妙地出现骚动,你要稳住,切莫产生情、绪波动。说错一句并不会“满盘皆输”,迅速作一次性更正,无须不断致歉;别人骚动,你泰然处之,毫不计较。如果你真的要“卡壳”了,可以超前减速,插入几句话,力争绕过暗礁。也可以冻结“忘点”,来个小跨度超越,想起来以后来个“补证”。

 如果你脑子里的信号系统已完全乱了,你要当机立断地丢掉原来的框架,减慢讲速,重新组织表达,这样做效果可能并不会太差。如果你讲得很费力,在你语不成句以前,可以把你的那张提示卡片拿出来,边看边讲。听众是友好的,他们急切地想听到你有什么高明的见解,对此也许并不过分在意。如果这么做仍讲不下去,你可以在听众听得正津津有味(而你却可能在不久就要陷入窘境)时,很快结束演讲,来个“见好就收”。

 总之,切莫使演讲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淖。

上台演讲的技巧和方法(二)

 1、“收”比“放”重要

 演讲需要做到“收”和“放”,当进入演讲状态时,其实最难把握的就是“收”,而不是“放”。其中,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情绪的控制,二是行为的控制。比如在演讲中设置一个“高潮”,在这之前要让自己的情绪不失控,而在高潮时集中爆发,可以在达到高潮之前停顿一下,这样对观众的感染力会很强。

 2、演讲要“具象”,即要有“画面感”

 在讲故事时,不要干巴巴地陈述,而要把细节讲出来,这样故事自然就呈现出来了。比如写演讲稿时,比起“父亲对我说”,改用“父亲用双手捧着我的脸对我说”,画面感更强,会让自己回到当时的状态中,也将观众带入你的情绪中。

 3、“短句”比“长句”有力

 演讲和分享有个区别:分享不会在意语句的长短,把观点或事情表达清楚就好了。而在演讲中,短句适合递进的表达,非常适合表达强烈的观点和情感。

 4、避免官方语言

 好的演讲,不拐弯抹角、从不云里雾里、从不旁敲侧击,而是直来直往、开诚布公、一针见血。从听众的角度讲,这样的信息传达是有效的、是重点突出的、是有记忆点的。从信息传播的规律而言,这恰恰符合当下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对信息获取的需求,更重要的是,直给的表达方式在这个时代是自带语言魅力附加值的。

 5、演讲之前首先要“了解”自己

 演讲如果想有大成,首先是要认识自己,其次才是学会说话,学会与人沟通,然后是学会演讲。要成为一个演讲者的第一步,既不是敢不敢在众人面前开口,也不是掌握那些花哨的说话技巧,而是对自己的洞见与突破,对自己本色的自剖,这叫叫“打碎后的重塑”。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性格。其实,无论学习什么,最先学习的应该是如何找到自己;而无论做什么,最先选择的应该是做自己。

 6、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善于和缺点相处

 人致命的弱点,就是不知道自己的优势;更加致命的弱点,是不知道自己的不足和劣势。有时候,我们一直认为有些东西是我们的缺点和障碍,善于和自己的缺点相处,劣势有可能会成为我们的优势!

 有逻辑、有层次地对自己和所讲内容进行剖析,寻求最本源的自我,这是一个寻找自我潜能和探索自我的过程。这个方法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可以帮助那些总觉得自己没啥东西可讲的人,迅速找到自己想讲的内容,这不啻于活生生的天降宝藏。

 比如,你如果口齿不清,语速很慢,那么像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演讲,就不能用长句,不能有一句废话,这样反而让你的语言铿锵有力,具有强大的爆发力。

 比如,你上台紧张,紧张到影响肢体动作,比如脸红脖子粗、四肢痉挛、两腿发抖、喉咙阻塞……但如果你能把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发出来,用心来演讲,你是什么样子,就接纳什么样的自己,把真实的自己展示出来,也许这些紧张会更好地调动你的情感,辅助你的演讲,让你更加真实地表达你自己。

 7、“真诚”比“技巧”重要

 乐嘉说:“观众对于镜头后的事情什么都不知道,但是他们有一个天生的本事,就是知道你真诚不真诚!”所以,演讲绝对不是压抑天性,绝对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绝对不是去迎合观众,而是用真诚去打动在看你的人。

 演讲不只是在演讲,演讲是在真诚地表达,表达你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表达你的感受和体悟,表达你性格当中暴露的一切问题。你的演讲水平的高低,不是简单的技巧的呈现,不是看你会不会讲普通话,也不是看你讲过多少场,而是你有多了解你自己,你有多大的勇气去面对你内心的脆弱。

 好的演讲应当是一个酝酿已久的故事、沉淀许久的情感、呼之欲出的观点的一次分享和碰撞,是来自于真实的个人体验、独立的个体思考和负责的个性化选择的一次公众传播,该是你最想讲的故事、最想说的话。演讲动人,一定在情感,情感不能虚,故事不能假。每一句话都要有依据,莫名其妙的情感爆发是没有依据,故事逻辑不清是没有依据。

 所以说,为讲而讲不一定能留下传世佳作,但只要走心用情,不经意的一段话可能会被很多人铭记。当真情实感引导着你表达的时候,方法都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了—当然,好的方法会让这份真情传递得更准确、更有效。

 8、怎样应付观众刁钻的提问

 当你在演讲的时候,在和他人沟通的时候,遇到了自己并不想回答的问题时,你可以把问题换个方式还给他,同时还要考虑他人的感受,不得罪人。

 9、与观众产生共鸣

 演讲不是我要讲什么,也不是听众要听什么,而是我想讲的与听众想听的能够结合并产生共鸣。作为演讲者,必须去了解我们的听众,听众能否理解以及感同身受至关重要,打动听众的演讲才是好演讲。演讲者要把事情往深处想,往深处看,往深处讲,使其与听众产生共鸣。

 10、练习、练习、不断地练习

 对演讲而言,真情实感很重要,但要想成为真正的好的演说者,必须要坚持学习和不断地练习,抓住所有可以“说”的机会。

上台演讲的技巧和方法(三)

 其实,对于大多数演讲活动来说,演讲者的穿戴只要干净、大方、整洁、朴素就可以了,就能够达到一个演讲者的服饰标准,能够使听众或者观众接受。但是要严格要求演讲者的服饰标准,就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了。

 演讲者在演讲时须穿正装。正装,顾名思义就是正正式场合穿的衣服。传统的正装有西装、中山装、套裙等。正装有以下原则:

 1、三色原则

 三色原则简单说来,就是身上的色系不应超过3种,很接近的色彩视为同一种。颜色太多则给人一种花里胡哨的感觉。

 2、有领原则

 有领原则说的是,正装必须是有领的,无领的服装,比如T恤,运动衫一类不能成为正装。男士正装中的领通常体现为有领衬衫。

 3、钮扣原则

 正装应当是带有钮扣式的服装,拉链服装通常不能称为正装,某些比较庄重的夹克事实上也不能成为正装

 4、皮带原则

 男士的长裤必须是系皮带的,通过弹性松紧穿着的运动裤不能成为正装,牛仔裤自然也不算。即便是西裤,如果不系腰带就能很规矩,那也说明这条西裤腰围不适合你。本人觉得皮带有时像男人的手表一样重要。

 5、皮鞋原则

 没有皮鞋的正装绝对算不上正装,运动鞋和布鞋、拖鞋是不能成为正装的。最为经典的正装皮鞋是系带式的,不过随着潮流的改变,方便实用的懒式无带皮鞋也逐渐成为主流。

 女式正装最常见的就是西服套裙了,与之搭配的衬衫、内衣、鞋子、袜子等颜色不能太艳丽。比如内衣不能颜色过于显眼,鞋子不能选用大红大紫之类的,在正式场合建议女士不要穿凉鞋或者露趾的鞋,如果穿高跟鞋,鞋跟高度3到4厘米为最宜。

不是,有很多人感情发展的快,在一起之后就更甜蜜,比如我。感情的冷却与时间没有关系,有关系的是相处的方式。

我和我男朋友算是发展很快的了 。网恋十四天正式在一起奔现,奔现三天后因为某些原因不得已开房一起睡,但是不该做的没做,就盖着棉被纯聊天那种,现在在一起两年了,感情很好,比热恋的时候还要好。

因为经过了解彼此之后,知道对方需要的和自己需要的都分别是什么了  所以建议你要和你男朋友认真地面对面讨论,你们各自对对方的需求是什么,同时也互相告知彼此的底线是什么,哪些我喜欢,哪些你喜欢,你喜欢但我不喜欢的点我们要怎么办。

真的,开诚布公地说,不要不好意思,我男朋友直男,所以我会直接和男朋友说我喜欢花,你如果送我花我会很高兴,那他就会在适当的时候去买花。他底线是我删他微信,那OK,不管发生什么吵成什么样,我都不会删他微信。

感情真的需要两个人共同经营的,如果只有你在这里着急的话,那我觉得不会有好结果的叭。特别是发展太快的情侣,因为突然在一起,彼此不了解,所以在平时相处的时候,要明里暗里向对方多多介绍你自己的一切东西和想法,那对方也需要积极主动一点去了解。

了解过程中卡壳了不妨两个人坐下来谈一谈,因为你们都自己清楚在一起很草率,本来就不了解彼此,那你们向对方坦白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呀,所以无所谓什么面不面子恋爱就像长跑,冲刺之后肯定会疲惫。

当然以上只是我的恋爱过程,我也很感谢我的男朋友这么包容我,如果你现在还太小,我的建议是把恋爱当成调剂,不要给恋爱过高的优先级。给彼此空间,给自己退路。你们还小,没有必要孤注一掷。  慢慢来,慢慢相处,慢慢了解,感情基础是一天天累积起来的,不是用力过猛一锤子砸出来的。

与他好好相处,这是个好男孩。

对他多一些理解包容,和耐心。

你需要改变一些思路:

你不要为了这个家而活,太累了

你要处理好自己的小家,然后尽全力帮你的“大家”

这不是自私的表现

这是现实,

因为你要生活。你们俩需要好的生活质量你要加油!真的不能倒下!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许多困难,但要的是坚持,即使再不好走的路在某一天也能让你走得安心,没关系,只要自己努力了、坚持了、加油了,再怎么痛苦也有最快乐的一天,自己的天空,还是能放射出最美的光芒。月亮没有了星星,依然照射大地,人累了,为何不能活得更好。把那伤心全抛开,不要责怪自己,人生就是这样。你要振作起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你走的是信心,是勇气,跌倒了,再爬起来! 。

不是指物质的,从精神层面 ,你要多关心他和自己。

你真是个孝顺的女孩,

好好缕下思绪。。

生活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快乐幸福你要从容拥有。。。。。

检举 我觉得吧你应该做的不是恨他,既然你母亲给了他压力,你就得想办法帮他卸下压力,让他觉得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这样他才有自信留在你身边。如果他却还是执意要去闯,只能说明他真的很爱你,那就陪他一起去,让他感受到你的爱不会因为他的成功或失败而改变!

检举 我知道过分内向的人其实也很偏激,看问题看片面。据你说,他现在态度很坚决,那你一定是挽留不了,可能你们一开始很好,但是,慢慢地,相处以后,他心里或许有了退缩的念头,而且你说你妈也一直骂他,而且他在生活中完全是个低能儿,站在自私的方面想,他很不适合你,你一直说他是个好男孩,替你姐端屎端尿,但似乎,除了这些,看不出他再有什么好了,以你这样的家庭,你应该找一个能够给你一个安定的家的人,而不是一个事事反而要你操心的人。我觉得他未必真的怕拖累你,反而也许是个借口。当然,一段很深的感情放弃是很痛苦的,但是,如果你们勉强在一起,也不会有幸福的,何不放手呢?失去她,你会有一段时间痛苦,你可以找些比较忙碌的工作来做,工作会减少你的痛苦的。

检 看了你写的,我觉得你是位好女孩,孝顺 重亲情 更见看重爱情。如果我有你这样的女朋友,我真的该烧香拜佛了。呵呵,不多废话了。

首先,我个人觉得爱情,不是我们一生中唯一的重要东西。这点希望你能早日看透。

我觉得你是对爱情有着自己很独到的见解,希望自己有完美爱情的女孩子。相信只要有爱情,什么困难都能解决。看得出 你与这位男孩子可能是初恋。

其实,我觉得你现在应该冷静下,不要认为没爱情 就失去一切似的。你还有亲人、朋友。你的未来还会遇到各种人士,千万别为一时的困惑做出什么傻事,那样可不值得。

现在你面临很多问题,父母、姐姐、男朋友等等。首先,父母,他们是生于我们的,给予我们生命的,我们不能自私只为自己活。再者,姐姐,世界上仅此一人,与你身体中流着一样的血脉,如果突然一天你姐姐好了,那时多么值得高兴的一件事,那时,你会觉得,现在面临的事情都只是一时的,犹如过眼云烟。在说说你男朋友,相处需要缘分,不是一味的迁就,他也许是生命中第一个出现的男孩子,但不一定就是最后一个。看的远一点,说不定下一个缘分就在等你。

希望你冷静。不要在冲动的时候,做任何决定。

准备去吃饭,看完你的文章,想想,还是先帮你解决问题吧:一个人,成长的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一生,你的家庭环境,就是如此。并不能单纯地说好或者不好。但这样的家世,给你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在你并不宽阔的肩膀上背负着诺大的包袱。我很同情你。希望你不要把同情当作一种施舍。因为,我无法说我理解你,我周围人也没有类似的遭遇。

孝顺,是难得的品质,但是你还是要为自己活,父母的辛苦劳作,也是希望孩子将来能过得幸福,但是你幸福与否,还是取决于自己。你再有孝心,如果过得不好,父母也难以开怀。

你男朋友的离开也许是好事,不管他是出于公心还是私心,至少他现在的状态和能力,你们就算是能在一起结婚生活,也未必能过好。婚姻需要勇气,更需要能力。你又不是保姆,不可能伺候你未来的丈夫一辈子,况且一个男人是需要学会照顾自己的老婆一生一世的,显然你男朋友至少现在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你男朋友的家庭环境和你真是异曲同工,虽然不同,但是都可以说很让人哀叹。请原谅我没有任何嘲笑的意思。你们两个在这样的坎坷经历中长大,在一起生活,未必是好事,你有没有想过找 一个健全,正常,顺利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男朋友?不幸正需要用幸福来弥补。你就是需要用自己以后的人生幸福来补偿家庭给你带来的心酸和缺憾!

你姐姐对于家庭而言,是一个负担,这是不是成了你选择男朋友的最大顾虑?因为,这样的选择就必须意味着照顾你姐姐一辈子?你是一个健康的人啊,就算是一个残疾人还能拥有幸福,何况是你一个正常人呢?所以,你不要在这方面有思想包袱,请相信:总会有一个适合你的人,在不远处等着你!

走极端不好,不要有伤人的念头,要好好的。

活着确实是一种责任,不过这种责任首先是你要有能力承担。如果你连自己的生活都把握不好,那就算再有责任心,又有何用?

对于你来说,一句半句我也很难释怀你心中的压抑。想聊的话,可以加我42520814就算是一种朋友式的分担吧。至少人的心里有了一种释怀才能更轻松地面对以后的人生!

良好的亲子沟通需要有几个前提,即令氛围变得舒适,和孩子建立 情感 联结,才能帮助他感觉好从而做得好 。 为此,美国儿童治疗师珍·伯曼(Jenn Berman)曾总结出过十条与孩子有效沟通的建议:

1 真正倾听孩子的声音 。 用和孩子平等的身体语言(俯下身,平视孩子),关掉电脑、电视、手机,用心倾听孩子的话,并透过孩子的只言片语来了解他真正的需求。

2 尊重孩子的感情 。 倾听孩子的描述,并将你对孩子的理解表达出来:孩子是通过成人的反馈来了解感情和自己行为正确与否的。 如果一个孩子的感情能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正常释放,就能更好地成长。

3 建立孩子的成就感 。 孩子总是希望取得父母的认可的,即使有时候他们表现得好像专门和你作对,你也一定要明白这不是他们的本意。 例如有时孩子不断说脏话,其实是希望得到你的关注和回应。 他们会认为如果不说脏话,你就不会第一时间跑到他们身边去。

4 让孩子感到自己被了解 。 如果孩子能感受到自己被了解、关心和重视,他们就会更主动地学习、与人合作和关爱他人。 大喊大叫、羞辱、伤害或者命令的方法,只能适得其反。

5 避免争夺控制权 。 越是试图控制孩子,越有可能与孩子发生争执。 虽然不主张让孩子来制定规则,但建议父母使用一定的技巧和语言让孩子一起来做事,而不是抵制你。 孩子的突出特点之一,是渴望帮助和取悦爸妈,作为父母应该满足孩子这种需求,并给孩子一个独立自主的空间。

6 建立明确一致的行为准则 。 尊重孩子绝不是指没有任何规则,相反,孩子是需要规则和限制的。 在表达的时候,务必确定你能清楚地向孩子表达这些规则和限制的意义,不要进行空洞的威胁。 孩子们往往在不断观察父母是否真的会监督他们按规矩行事。

7 言传身教 。 礼貌言行是逐步形成的,这需要孩子能了解他人的感受并且控制自己的行为,对孩子来说是比较高的要求。 只有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才能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潜移默化。

8 认识到语言的力量 。 父母必须谨慎措辞,尤其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就事论事地叙述你的看法和期望,而不是打骂、不雅昵称、不恰当的褒奖或者盖棺定论的判断。

9 给孩子留出过渡的时 间。 孩子有自己的活动节奏,并且比成人的节奏慢得多。 因此,如果希望孩子进行下一项活动,需要提前告知他,耐心地提醒几次,并且可以使用一些固定的程序。 例如要把孩子从游乐园带走时,可以和孩子一起唱你们编的“再见歌”,从而帮助孩子实现心理上的过渡。

10 恰当地对孩子说“不” 。 不纵容孩子的重要法则之一,就是学会对孩子说“不”。 但是,需要以恰当的方式来进行。 你可以告诉孩子:他还能做什么; 试着告诉他不希望他这么做的原因; 给出另一种替代方案; 提供两个你能接受的选择; 再次重申和阐明规则; 推迟满足孩子的需求; 幽默地化解孩子的问题; 认可隐藏在孩子未被满足的请求下真实的愿望。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行为,我们应该如何引导他们呢?

沟通(ACT)三步法:

第一步:完全接纳孩子的想法或感受(Accept your child's wishes or feelings)

前面我们为孩子铺垫了很多情绪教育,此刻正是这些教育的用武之地。 首先我们需要完全接纳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对于1 3岁的幼儿来说,受到挫折或者沮丧进而发脾气是一种正常的 情感 宣泄和行为表现。 因此我们首先是要接纳他的想法和感受。

具体的做法是,蹲下来平视着他们的眼睛。 如果他只是在原地哭闹,我们可以试着通过肢体接触握住他的手或者抱住他; 如果他已经开始撒泼打滚,则可以跟他说:“我知道你现在很不开心,但发脾气解决不了问题。 我就在这里陪着你,等你冷静下来”; 如果他开始乱砸东西甚至打人,则需要抱起他离开现场,并将他放在角落等人少及相对安全的位置,再和他沟通。

非语言层面的信息传达给孩子了,就要紧跟上语言层面的信息,最有效的方法是“简单描述孩子的情绪,然后描述孩子的困境和需求”。 在这里我用了简单描述孩子的情绪及告诉孩子“我知道你现在挺难过”,但这样的描述得到孩子的肯定并消解它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后,就应一笔带过,因为如果我们一直重复肯定孩子的负面情绪,可能会让孩子又陷入“问题—生气—问题—生气”的循环中,所以最好能很快转向对“具体问题和困境的沟通”。

例如当孩子想要糖,但又得不到而哭闹的时候,我们可以跟他说:“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因为你吃不到糖,但你又很想吃糖。 ”在具体的沟通中,我们一定要把话语导向孩子的具体需求,然后开始针对需求的讨论。

一旦我们讨论的是孩子所密切关注的问题的导火索,就将孩子从“问题—生气—问题—生气”的循环中拉出来,引入了“问题—解决问题”的正常思路中。 这时,我们继续言语沟通,即向他确认我们说出来的需求,是否是他的真实需求 。 有的孩子可能会点点头,肯定我们猜对了; 有的孩子会摇头,期待我们继续猜下去,或者主动说出来。 当我们明确了孩子的需求和他的感受,这本身就会让他们觉得自己被理解了,不再孤立也不再是和我们相对立的一方,从而化解掉权力之争。

我们常常用肯定的句式来表达对孩子的接纳和肯定:“是的,你可以想要”“没错,我知道你很想吃糖”等,都会让孩子放下防备,不至于让情绪进一步恶化。

第二步:沟通和重申规则(communicate and repeat the rule)

我们可以用坚定而平静的语气,跟孩子沟通规则,例如“我们说好了一天就吃一次糖,今天已经吃过了,所以不能再吃了”。 但如果孩子的性格比较敏感,那么这样的对话也会让他重新陷入之前的情绪漩涡中,因此我们可以尝试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孩子自己说出规则,比如“我们说好了一天就吃一次糖,你今天吃过糖了吗? ”2岁以下的孩子通常会点头称是,但2岁以上的孩子可能会为了吃糖而故意“撒谎”,坚称自己今天没吃过。 那时候父母要做的不是生气,在这一阶段出现这种现象是非常正常的,但我们需要及时纠正他们的说法,比如指出他今天吃糖时候的具体细节,然后引导他“我们得说正确的话,发生就是发生了,没发生就是没发生,这样才有的谈——否则,你要是说了不正确的话,我是坚决不会给你吃糖的。 ”

如果孩子对规则表现出质疑,例如他为了吃糖而说“我们说好了一天能吃两次糖”,以这样的方式篡改规则,那么我们也可以通过篡改规则来让孩子意识到这样做的后果,比如告诉他:“好的,如果你可以突然改变规则,我也可以; 如果你今天要吃两次糖,那么我的新规则就是这周都不能再吃糖。 ”以这种方式让孩子理解规则是需要被尊重的,而不能擅自改动。

在跟孩子交流的时候,需要用尽可能简单且孩子能够明白的方式去陈述。 千万不要婆婆妈妈地说一大堆话,去解释规则为什么是这样,恶果是什么,这样反而会让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开始有了各种小动作。 沟通的时候,我们需要随时留意孩子的状态,当他和你目光直视时,说明他在全神贯注地听; 相反,当他出现越来越多的小动作时,说明我们需要调整自己此刻的沟通方式——而不是要求他立刻站直、抬头,继续听这些唠叨。

第三步,达成积极的结果(Target a positive choice)

现在我们终于将目光转回引起孩子问题行为的导火索了。 在这一步我们需要去分析,为什么孩子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他行为背后的诉求到底是什么。 如果他想吃糖,是因为饿了还是想吃零食? 或者他看到其他小朋友拿着棒棒糖从身边一边吃一边开心地经过,从而也想吃? 还是他看到成人违反了规则,比如爸爸明明说好不玩 游戏 却又偷偷地玩,自己也就想尝试破坏规则? 只有将这些问题了解清楚了,我们才能更好地知道孩子的需求,以及如何以巧妙的方式来满足孩子的需求。

注意, 家长不但要告诉孩子不要这么做,同时也要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去做 ,因为对于小一点的孩子来说,当你在动词前面加上一个否定词,他往往会忽略掉前面的否定词,而只抓住后面的动词。 比如,你在公共场合跟孩子说“不要跑了”,但是他只会抓到位于后面的“跑了”这一关键词,于是跑得更开心了。 这也是为什么否定式的命令对于孩子来说效果总是不太好,还会让孩子喜欢跟你对着干的原因。 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来说,一次性记住4 6个随机的数字都有困难,让他们一次性记住一个长句子,也是很困难的。

自由和规则总是相对的,当我们在一方面用规则去约束孩子的时候,在另外一些无关紧要的方面可以适当放松,给他一些自由。 比如我们带孩子出去玩,需要在车流密集的街边紧紧握住孩子的手,但是到了野外人少的地方,在平缓的坡上,就可以松开小手,让孩子自由奔跑。

沟通三步法不起作用大多是因为两点:一是孩子又回到情绪卡壳的崩溃点,二是难以达成积极的解决方案。

坦白说,如果我们只想让孩子“乖乖听话”,施展威压,不论是打骂还是冷处理甚至冷暴力,都是短期有效的。 但这种专制型养育的结果就会 切断孩子和父母之间的 情感 联结 。 当父母对孩子有高要求,但却对他们的情绪和需求低回应时,孩子也许会成为很优秀的人,但未来也容易和家人关系淡漠。 打骂也好、把孩子当小动物一样训练也好,通常在孩子小的时候很管用,但其长期效果却很难讲。 有的孩子会治愈自己的童年,但有的孩子就很难迈过这道心里的槛,并重复对下一代进行打骂和冷暴力的行为。

如果孩子又回到了情绪卡壳的崩溃点,我们可以用“呼吸 游戏 ”等方式,像蝴蝶挥动翅膀,或者风中摇晃的大树一样,边舞动自己的手臂边配合深呼吸等,让孩子冷静下来。 孩子的肺活量有限,呼吸很浅,难以像成人一样深呼吸放松,所以这类具象化的冷静方式会更有效。 其他冷静方式,比如将孩子带去他喜爱的空间做“积极暂停”、让孩子将自己的思绪从混乱变得有序的“情绪罐子”都能帮助孩子很好地平静下来,再继续沟通规则、达成积极的解决方案。

如果暂时无法达成解决方案又怎么办呢? 沟通,是一门关于妥协的艺术 。 我们也可以反思一下自己拒绝孩子的要求,最关键的点在哪里: 如果是担心孩子吃糖坏了牙齿,那么可以要求他立刻去刷牙; 如果觉得是孩子在挑战我们的权威,那么可以告诉孩子过度吃糖的危害,例如给他看龋齿的等,让他重新认识制定这项规则的原因; 如果是不想花钱买糖、而家里有糖,可以跟孩子沟通一回家立刻吃糖的方案等。

有时候时间紧急,来不及解释,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 将孩子抱离刺激物存在的现场 。 这一措施尤其适合在公共场合哭闹的孩子。 孩子一在众人面前,就特别容易哭闹,而父母总是抹不开面子,或者担心自己下不了台,而屈服于孩子的哭声。 这时,将孩子抱到人少的安静角落是一个好办法,远离了刺激物,孩子的大脑就不容易在情绪崩溃点卡住。

孩子对规则提出质疑,那么我们可以留在下一次家庭会议上重新探讨规则。 这也会让孩子学会尊重现有的规则,并在随后的时间中再来对规则进行探讨和修改。

班主任在对个别学生进行教育时,最常用的方式是谈心,这似乎人人皆会,其实不然,其中关键的是抓住问题的症结,有的放矢,提高谈话的质量,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下面就我十多年的教育工作的点滴体会,提出来与同行们商讨。

一、 观察了解学生,注意做到有的放矢

作为班主任,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献身教育事业的热情,主动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观察、了解、摸清每位学生的脾性,时刻把他们的疾苦放在心上。只有这样,谈话才具有针对性,针对学生思维、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积极主动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例如: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可采取“拉家常”的办法,由远及近,先轻后重,循循善诱;对性格独特、不合群体的学生要善于摸清对方的内心情绪和要求,回避“卡壳”和令人烦恼的问题,从侧面诱导,采用“迂回曲折”的办法,逐步引入“正轨”;对性情耿直爽快、性格外向的,可直截了当地把问题点透,开门见山,不兜圈子。总之,班主任在运用各种谈话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避免简单浮躁,急于求成。忌讳千人一面,只治标不治本,不探清学生思想脉搏,说些不着边际的大话、空话、上纲上线吓唬人的话,点不到学生思想深处的病症,就会开错药方,不解决任何问题,甚至还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和抵触情绪,达不到教育和转化学生的目的。

二、 热爱学生,注意心理沟通

班主任还应有宽大的胸怀,慈母般的爱心。时时处处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解学生所惑,爱学生所爱。教师对学生的爱心是一股巨大的教育感化力量。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心就能展开心与心的交流,容易接受教师的教诲。学生只有热爱教师,崇拜教师,才会“信其道”,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在谈话时要多进行“心理换位”、“将心比心”,也就是教师要以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因素、知识状况和生活经验为前提,用学生的眼光去审视,用学生的思想去评判,在心理上、思想上完全扮演成学生角色,慢慢引导学生逐步提高认识。正是有了这种“心理换位”与“理解”,才能消除“代沟”的隔膜,学生自然就会与你心连心。你就会打开学生的心扉,赢得学生的拥戴,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创造良好的谈话氛围,注意用真情感化学生

找学生谈话,开始时对方往往并不在意你讲的道理,而是看你对他的态度和感情,如果班主任不搭起感情的“桥梁”,而表现出厌恶与愤怒,学生心中就会筑起一道无形的“围墙”,畏而远之。关闭了心灵的窗户,再好的道理也听不进去。如果班主任运用分寸恰当的言语,友善和蔼的态度,和风细雨式的语言语调,制造良好的谈话氛围,就会消除学生的恐惧和紧张,向你袒露真实的思想。切勿居高临下,讽刺挖苦学生,出言尖酸刻薄,动辄面壁思过。其结果,学生会慑于教师的威严口头上暂时认错,而内心里会因你的简单粗暴而怨恨,不仅没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反而会伤害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引起学生与教师的对立情绪。算“陈年老账”,数落学生的短处,把学生说得一无是处,一塌糊涂,更是教育工作之大忌。对学生评价要一分为二,既要充分肯定他的成绩优点,又要指出他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特别是要帮忙找出他认识上的偏差,使他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过失,心悦诚服。若一味揭短,得理不饶人,使学生希望求得班主任谅解宽容的心理冷落,从而在情感上产生对立和抵触,对你的话就会充耳不闻,学生的信心和希望之火就会熄灭,就不可能改正错误。

四、以理服人,注意教育的力度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谈话教育,要充分运用自己渊博的知识,运用所掌握的正面的、反面的、生动具体的事例,把道理讲透,以理服人。错误的思想要用正确的思想去战胜,心灵中的黑暗应用光明的火把去照亮。正理要说服歪理,大道理要管小道理,要让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要他们学会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做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人。说理时,不要空谈、神侃大道理,搞枯燥无味的理论说教,要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形象生动、不落俗套、便于接受。可以联系当前国内外实际,举一些英雄模范人物及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作学生学习的榜样,以启迪他们的心灵,使他们插上理想的翅膀;也可联系身边的人和事,使学生明白是与非、善与恶;还可以用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陶冶学生的情操,鞭策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点燃理想和希望的火种,使他们充分感受到“理”的熏陶。同时让学生自己时刻能够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培养自警、自戒、自悟的习惯,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自教”的自律习惯,不断地完善自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715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