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第1张

  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所大学应用“情感识别软件”分析出蒙娜丽莎的微笑包含的内容及比例:高兴 83%,厌恶 9%,恐惧 6%,愤怒 2%。 哈佛大学神经科专家玛格丽特·利文斯通博士说,蒙娜丽莎的微笑时隐时现,是与人体视觉系统有关,而不是因为画中人表情神秘莫测。利文斯通博士是视觉神经活动方面的权威,主要研究眼睛与大脑对不同对比和光暗的反应。利文斯通说:“笑容忽隐忽现,是由于观看者改变了眼睛位置。”她表示,人类的眼睛内有两个不同部分接收影像。中央部分(即视网膜上的浅窝)负责分辨颜色、细致印记。环绕浅窝的外围部分则留意黑白、动作和阴影。据利文斯通说,当人们看着一张脸时,眼睛多数集中注视对方的双眼。假如人们的中央视觉放在蒙娜丽莎的双眼,较不准确的外围视觉便会落在她的嘴巴上。由于外围视觉并不注重细微之处,无形中突出了颧骨部位的阴影。如此一来,笑容的弧度便显得更加大了。不过,当眼睛直视蒙娜丽莎的嘴巴,中央视觉便不会看到阴影。利文斯通说:“如果看着她的嘴巴,便永远无法捕捉她的笑容。”蒙娜丽莎的笑容若隐若现,源于人们的目光不断转移。利文斯通指出,若要临摹《蒙娜丽莎》,描绘口部时便要望着别处。 1993年,加拿大美术史家苏珊·吉鲁公布了一项令人震惊的研究成果。她说蒙娜丽莎那倾倒无数观赏者的口唇,是一个男子裸露的脊背。这一论断既新鲜又荒诞,然而论证是有力的。集画家、雕刻家、建筑师、工程师及科学家等多种才艺于一身的达·芬奇,可谓是个“怪杰”。他喜欢穿粉红色外套,在胡须上毫无顾忌地涂上五颜六色,还常称自己解剖过不下30具死尸。他还是个左撇子,习惯从右到左倒着书写,别人要借助镜子才能读出他写的东西。因此借助镜子亦不失为欣赏者读画的一种方法。旋转90度后从镜中看蒙娜丽莎抿着的笑唇,恰好是一个背部线条分明的结实男性脊背以及左臂和肘部的一角;再说,表现人体美和呼唤人性的觉醒,既是大师的人生哲学,又是他的艺术观。 确实,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下欣赏这幅画,人们都会得到不同的感受。那微笑时而温文尔雅,时而安详严肃,时而略带哀伤,时而又有几分讽嘲与揶揄,神秘莫测的微笑显露出人物神秘莫测的心灵活动。 几百年来,“微笑”的新解层出不穷。诸如微笑不露皓齿是因原型虽典雅美丽却口齿不齐;原型因爱女夭折,忧郁寡欢,难掩凄楚之态;更有甚者,把蒙娜丽莎从贵妇宝座上推落下来,把原型贬为妓女,故而微笑中带着讥嘲和揶揄。 美国马里兰州的约瑟夫·鲍考夫斯基博士认为:“蒙娜丽莎压根就没笑,她的面部表情很典型地说明她想掩饰自己没长门牙。” 法国里昂的脑外科专家让·雅克·孔代特博士认为蒙娜丽莎刚得过一次中风,请看,她半个脸的肌肉是松弛的,脸歪着所以才显得微笑。 英国医生肯尼思·基友博士相信蒙娜丽莎怀孕了。他的根据是:她的脸上流露出满意的表情,皮肤鲜嫩,双手交叉着放在腹部。性学专家推测:蒙娜丽莎刚刚经历了性高潮,所以才表现出令世人倾倒的微笑。 还有一种近乎无稽之谈的说法:她的表情就像吃了苯氨基亚胺似的,显得很陶醉,这是吃完巧克力后人体内产生的一种欢愉激素。这种说法很少有人相信,因为当时还没有巧克力呢。 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 人类学教授辛科尔 肯瑞尔认为蒙娜丽莎有这样的微笑是因为她把饭吃饱了,因为她嘴角的弧度和她手轻放在自己的腹部上的动作与人类在饱食一顿之后的反应完全相同。 画中,左边的地平线比右边的低,蒙娜丽莎的左侧看上去比右侧大。历史上左边代表女性,体现达·芬奇崇拜女性。其实蒙娜丽莎与达芬奇的自画像有很多共通之处,埃及传说中主管男性生殖器的神叫阿蒙(Amon),主管女性生殖器的神叫伊西斯(Isis)——古代文字中曾将其读做LISA,因此Mona Lisa就是暗示AMON LISA,即蒙娜丽莎非男非女,是两性的结合体。

  真伪之谜

  按照以往的说法,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收藏于巴黎的罗浮宫。但在收藏界却有一种说法称,挂在卢浮宫的不是《蒙娜丽莎》,真正的《蒙娜丽莎》是在伦敦一所公寓的墙上。 这间寓所和这幅作品的保管者普利策博士说,《蒙娜丽莎》完成后,作品就留在了丽莎·德·佐贡多家。后来,又有一个贵族请达·芬奇为他的情妇画一幅肖像,这个被称为“拉乔康达”(意为“微笑的人儿”)的女子,和蒙娜丽莎长得很像。于是,一时懒惰的达·芬奇把《蒙娜丽莎》的脸部换成拉乔康达。画作完成后,那个贵族抛弃了拉乔康达,因而没有买下这幅画。后来达·芬奇应弗朗西斯一世的邀请去法国,带去了这幅画。普利策说,使卢浮宫增添光辉的是拉乔康达的肖像画。《蒙娜丽莎》后来流落到英格兰,本世纪初被一家博物馆馆长、艺术鉴赏家威廉·布莱克买下,后来又为瑞士一财团收购,普利策便是其中的成员。 本世纪初,曾经有许多人大规模地复制、伪造艺术名作,有理由怀疑伦敦的那幅是赝品。但是,普利策博士对他的这幅画的真实性深信不疑。他用显微摄影技术证实,伦敦这幅画上的指纹同达·芬奇其他作品上的指纹相同;根据记载,蒙娜丽莎比拉乔康多年轻19岁,被画时披着一条表示悼念的面纱,在两幅画中,只有伦敦那幅显示一个更显年轻的女人披着漂亮的面纱;另一个证据是,拉斐尔当年在达·芬奇作这幅画时曾经作过速写,速写中的蒙娜丽莎背后有两根圆柱,这两根圆柱出现在伦敦的肖像画里,而卢浮宫那幅的背景是山崖、小径、石桥、树丛与潺潺的流水。 几百年以来,不少收藏家各自声称他们藏有真正的《蒙娜丽莎》,数量居然达60幅之多。更有趣的是,美国缅因州伯特兰美术馆在1984年收到一幅《不微笑的蒙娜丽莎》,经测定,此画确实是当年达·芬奇的手笔,画中的人物除了不微笑以外,其余都酷似蒙娜丽莎本人。专家由此推测,这幅《不微笑的蒙娜丽莎》可能是作者同时画的一幅底稿。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目前卢浮宫内收藏的《蒙娜丽莎》是一幅赝品,其依据在于1911年发生的那起盗窃案。在那起盗窃案中,《蒙娜丽莎》失窃。两年后,它出现在意大利,但是画面上蒙娜丽莎身后两旁的廊柱已经被切掉了。几年后,《蒙娜丽莎》被归还卢浮宫。但许多专家都认为,这次失而复得只是一场烟幕,真正的《蒙娜丽莎》已经被一位富有的收藏家重金收购,挂在卢浮宫内的只是一件赝品而已。

  价值之谜

  《蒙娜丽莎》数百年来一直被誉为最名贵的肖像画,60年代估计此画价值已达1亿美元。经过政府允许,从1962年12月14日至1963年3月12日,先后到美国的华盛顿和纽约市展出,轰动了全美国,许多人专程从外地赶来,一睹为快。由于参观的人太多,据说展览会规定每个观众只能在《蒙娜·丽莎》画像前面停留3秒钟。以后该画又借到日本展览,轰动的程度更胜于美国,据说每位观众只能看2秒钟。

  背景之谜

  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卡罗·佩德雷蒂认为,蒙娜丽莎身后的背景是意大利中部阿雷佐市布里阿诺桥附近的景色。佩德雷蒂的证据是,达·芬奇出生在距阿雷佐约100公里的芬奇镇,并曾经在阿雷佐生活过,这一地区的原始景观与《蒙娜丽莎》的背景几乎完全一样,因此,达·芬奇很有可能采用这一地区的田园景色作为《蒙娜丽莎》的背景。当佩德雷蒂的这一观点在达·芬奇绘画国际研讨会上宣布后,许多美术史专家都对他的研究结果表示肯定。

  原型之谜

  500多年来历史学家们一直为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的原型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尤其是画中人脸上神秘的微笑是人们猜测的不解之谜。最近,意大利佛罗伦萨市一位普通教师吉乌塞普·帕兰蒂又提出了新的说法,蒙娜丽莎是一位有5个孩子的“家庭主妇”。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1日报道,帕兰蒂对佛罗伦萨市档案进行了长达25年的研究,而后得出一个结论:《蒙娜丽莎》原型是达·芬奇父亲一位朋友的妻子丽莎·格拉迪尼,她是一名有5个子女的家庭主妇。 据帕兰蒂考证,丽莎在1495年16岁时嫁给佛罗伦萨丝绸商人弗兰西斯科·吉奥康杜,而吉奥康杜则是达·芬奇父亲皮耶罗的好友兼邻居。丽莎是吉奥康杜的第二任妻子。这对夫妻的感情很好,育有5个子女。吉奥康杜在自己的遗嘱中称,丽莎是他“心爱的”和“忠实的”的妻子。 帕兰蒂认为,《蒙娜丽莎》的画像完成于丽莎24岁那年。达·芬奇的父亲安排了一切,自己花钱让儿子为朋友的妻子画了这幅画。当时达·芬奇正被一场财务纠纷所困扰。他的父亲大概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自己的儿子。 在关于《蒙娜丽莎》原型的传说中,有人说画中人是当时佛罗伦萨城内的一个名妓,也有人说画中人是达·芬奇本人的女人版自画像。去年,一个名为谢文·纽兰德的美国教授声称,他已经发现了《蒙娜丽莎》微笑背后的真正秘密。《蒙娜丽莎》脸上之所以永远带着微笑,是因为画中的主人当年在做达·芬奇的模特儿时正好怀了身孕,是一个母亲对新生命即将诞生时产生的那种神秘的微笑。 目前,帕兰蒂正趁暑假期间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整理成书,计划在8月正式出版发行。 达·芬奇《蒙娜丽莎》原画蔵于巴黎卢浮宫。但是几百年来,收藏家们声称自己收藏的《蒙娜丽莎》画作竟达60多幅。

  失踪之谜

  因乔迁展厅要中断展览,30年来第一次将在卢浮宫展厅里“消失” 《蒙娜丽莎》一直在卢浮宫中默默向观众微笑。2001年4月4日她终于可以休息一天了。 4月4日,游客们将不会在卢浮宫看到《蒙娜丽莎》那迷人的微笑。根据卢浮宫的声明,《蒙娜丽莎》将于那天乔迁展厅,“休假”一天,这将是这幅名画30年来第一次在卢浮宫中断展览。 卢浮宫方面在声明中说,时隔4年,《蒙娜丽莎》将于4月4日那天搬迁到重新装修过的旧展厅中去。2000年时,因为旧的展厅年代久远,保存条件和安全措施都存在问题,因而卢浮宫将《蒙娜丽莎》转移到了现在的临时展厅之中。 根据馆方的解释,中断展览一天将是无可避免的,因为在那天工程人员需要给搬迁后的《蒙娜丽莎》安装照明设施和特殊的反光玻璃,以及设置更合理的参观路径。为了避免到时慕名而来的大批游客失望,卢浮宫已经通知了全世界将近6000家旅行社,同时在自己的主页上用10种文字做了说明。 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是卢浮宫最负盛名的艺术品,据统计,卢浮宫90%的参观者都不会错过这个“微笑”。博物馆的纪念品店每年售出的《蒙娜丽莎》纪念品超过33万件,包括明信片、磁铁和拼图。 自1789年卢浮宫成立,《蒙娜丽莎》入住以来,除了几次意外事件外,馆方一直避免中断此画的展览,按照该馆一个工作人员的说法,“伦勃朗、提香和格里柯都可以被束之高阁数周,但《蒙娜丽莎》不可以”。甚至这幅名画的监护人本人都只能在卢浮宫闭馆的时候接近此画,进行研究工作,对此画的X光探射研究就是在半夜进行的。 《蒙娜丽莎》最后一次在卢浮宫参观者的视野中消失是在1974年,那次,她远渡重洋去了日本巡展。据专家估计,今后这样的巡展将不太可能再发生,而升级后的展厅也有足够的能力应付每小时1500人的游客流量,因此2001年4月4日将是很多年内《蒙娜丽莎》惟一的一次休假。

  死因之谜

  按照记载,丽莎·迪·格拉尔弟尼(画中人物)在46岁时抑郁而死,但一位日本心脏病专家说他发现蒙娜丽莎的左眼上有一块黄斑,这是胆固醇含量过高的征兆。这个日本心脏病专家说蒙娜丽莎应该死于心肌梗塞。 也有人说她是因为爱上了达·芬奇忧郁而死。

  遗骸之谜

  蒙娜丽莎原型的遗骨被丢弃在垃圾场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10月11日报道,一位意大利学者日前惊爆,因为不知墓穴中死者的身份,早在30年前,有人从墓穴中挖出达·芬奇不朽名作《蒙娜丽莎》原型丽莎·盖拉尔迪尼的遗骸,并当成垃圾倾倒在了佛罗伦萨市郊的一个垃圾场 建停车场挖掉墓地 研究显示,丽莎于1542年在佛罗伦萨去世,葬于当地一座名为“圣奥尔索拉”的女修道院的墓园里。经过几百年的岁月,该修道院早已不复存在,后来这片场地上建起了一家烟草厂和一所大学的教学大楼,在上世纪80年代又成为意大利警察的宿舍区。 意大利艺术史专家朱塞佩·帕兰蒂日前宣布,经过长达数十年对历史档案和资料的研究,他发现30年前开发商在那片地区修建地下停车场时,将当地的墓园连同地基一起挖走,而丽莎的遗骸混同着石块被当成建筑垃圾倾倒在了佛罗伦萨市郊的一个大型垃圾场,如今那里已是一座高达30米的垃圾山。 开发商竟不知古迹 帕兰蒂著有《蒙娜丽莎揭秘:达·芬奇模特的真实身份》一书,他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可惜的是,丽莎的墓穴已被毁掉,当时人们不知道里面埋的是什么人,他们也没有认识到保护古迹的重要性,他们只想给警察修宿舍。”

  身世大白

  几百年来,有关画中女子真实身份的论证从未停止过。德国海德堡大学专家在图书馆的历史文件书页旁注笔记中获得最新线索,揭开了蒙娜丽莎的身世之谜。 海德堡大学专家宣称,通过分析图书馆内一本约500年历史的藏书页空白处潦草的笔记,他们可以确认,这位有着神秘微笑的女子闺名丽莎·盖拉尔迪尼,是意大利佛罗伦萨布商弗朗切斯科·德焦孔多的妻子。这份文件由大学笔迹部负责人阿迈恩·施勒希特博士两年半前发现。文件原所有者阿戈斯蒂诺·韦斯普奇与达·芬奇熟识,是当时佛罗伦萨政府官员。他文件空白处所留笔记中,把达·芬奇比做古希腊艺术家阿佩莱斯,说达·芬奇正同时创作3幅作品,其中之一便是丽莎·德焦孔多的画像。文件标注日期为1503年10月,与专家判断作品完成的大致时间1503至1506年间刚好吻合。

百度文心一言是一款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短文本情感分析产品,它能够针对输入的短文本,分析出其中蕴含的情感,并给出相应的情感标签和分值。文心一言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短文本信息,并为企业提供情感分析类的数据支持,促进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

一、更加准确的情感分析。文心一言不仅能够高度自适应,精准分析自然语言,还能够识别语境,抓住写作的情感、倾向以及沟通目的。采用更先进的算法和技术,让情感识别更为准确可信,提升应用的实用价值。

二、更丰富的应用场景

我期望文心一言能够应用于更广泛的场景,包括但不限于社交媒体、舆情监测、新闻报道、广告营销、客户服务等领域。例如,可以结合社交媒体的实时数据,实现更全面的舆情监测和反馈。还可以为广告商提供更精准的广告投放策略,提高广告投放的效果和ROI。期望文心一言可以通过与其他工具和产品的结合,为更多行业解决情感分析及管理问题。

三、更完善的应用支持

百度文心不停完善产品本身和其应用生态,进一步提高用户体验和应用效果。具体来说,文心一言需要提供更加丰富、灵活的情感分析API,同时为开发者提供更完善的文档和技术支持。

此外,还需要不断完善产品的用户界面和易用性,方便非技术人员使用。根据用户反馈,及时更新算法、修复漏洞,优化集成流程,达到更好的用户体验。

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下,情感分析类技术正在逐渐成为企业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心一言作为其中的佼佼者之一,必将不懈努力,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以先进的技术为基础,为用户和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情感分析服务

《情感勒索》([美] 苏珊·福沃德)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GeqF--o67CTHZpQW-W9i_g

 提取码:nuwu      

书名:情感勒索

作者:[美] 苏珊·福沃德

译者:杜玉蓉

豆瓣评分:82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10

页数:272

内容简介:畅销全球20年的心理学经典

终结以爱为名的操控游戏

摆脱一再退让的恶性循环

◎ 编辑推荐

☆ 你最关心的人,最清楚你的死穴在哪里。最亲近的人,会把你拖进最持久的战役。

“你要是敢跟我离婚,就别想见孩子了!”

“你个不孝子,是不是想让我死给你看?”

“我好难受,看看你让我变成什么样了!”

“你不是想要这个吗?那就乖乖听我的。”

这四种情感勒索者可能是你的伴侣、父母、朋友、同事……他们也许只是在以自己的方式“为你好”,却会让你过得生不如死。

情感勒索者利用恐惧感、责任感和罪恶感,控制了他们的受害者。在这种扭曲的关系中,没有人是赢家。

☆ 首部提出“情感勒索”概念的心理学经典

精准剖析情感勒索者的动机与套路,畅销美国20年,带起“情感勒索”讨论与写作风潮。美国资深心理治疗师、《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作家苏珊·福沃德梳理情感勒索的来龙去脉,系统呈现关于情感勒索你需要了解的一切。

☆ 从辨别与诊断,到应对与自救,《情感勒索》以来自家庭与职场的大量案例,介绍简明好用的人际求生方法,教会你应急止损,重建信心,打破勒索与屈服的恶性循环,走出人际关系中的迷雾。

◎ 内容简介

我们最关心、血缘最浓、交往最频繁的人,对我们的杀伤力是最大的。这是因为我们互相知根知底,就算并非有意,也清楚能怎样利用彼此心理和情感上的弱点来达到目的。

这导致了很多人际关系噩梦的基本形式——情感勒索。勒索者抓住受害者的恐惧感、责任感和罪恶感,双方一起被困在恶性循环之中。福沃德对情感勒索的根源做了全面、深刻的分析,并对勒索者和受害者的类型做了归纳。一段关系之所以能坠入勒索的陷阱,是勒索者和受害者双方的弱点共同造成的。而情感勒索看似以受害者让步、勒索者满足告终,实际上侵害了受害者的自我完整性,也让勒索者的心态更加扭曲,关系中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她告诉我们,面对情感勒索时,如何应对才是正确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训练学会摆脱情感勒索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摆正立场,坚定信心。

◎ 媒体推荐

如果你觉得身边的人一提要求、发牢骚或是出言威胁,你就会向他们妥协,这本书能告诉你为什么。

——《底特律新闻》

◎ 名人推荐

如释重负地呼出一口气吧!《情感勒索》会教你识别并纠正一种充满破坏性的相处模式,它恰恰容易出现在你与自己爱的人们相处的过程中。这本书非常有用。

——苏珊·杰弗斯,《再怕也要大胆做》作者

作者简介:苏珊·福沃德是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师,同时也是一名畅销书作者和演讲家,经常作为嘉宾出席脱口秀,并在美国广播公司主持一档面向全美播音的节目。除洛杉矶的私人门诊外,她也在南加州诸多心理与医疗机构担任咨询师。她的作品《恨女人的男人们和爱他们的女人》(Men Who Hate Wo men and the Women Who Love Them)与《原生家庭》(Toxic Parents)曾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773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