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是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活泼风趣的文字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
中文名: 简·奥斯汀
外文名: Jane Austen
国籍: 英国
出生地: 英国斯蒂文顿小镇
出生日期: 1775年12月16日
逝世日期: 1817年7月18日
职业: 小说家
主要成就: 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世界名著
代表作品: 《理智与情感》 《傲慢与偏见》 《爱玛》 《劝导》
目录
人物生平
画像留存
相关影片基本信息
剧情简介
幕后制作
个人评价史威考德研究
小说魅力
**简评
爱情经历情窦初开
终身未嫁
代表作品
写作经历创作过程
文学地位
小说特点
语言特色
作品中人物性格
奥斯丁与摄政王
作品简介《曼斯菲尔德庄园》
《劝导》
《诺桑觉寺》
《爱玛》
《理智与情感》
大众评论简迷由来
简迷的发展
反“简”派
两派驳论
人物生平
画像留存
相关影片 基本信息
剧情简介
幕后制作
个人评价 史威考德研究
小说魅力
**简评
爱情经历 情窦初开
终身未嫁
代表作品
写作经历 创作过程
文学地位
小说特点
语言特色
作品中人物性格
奥斯丁与摄政王
作品简介
《曼斯菲尔德庄园》 《劝导》 《诺桑觉寺》 《爱玛》 《理智与情感》大众评论
简迷由来 简迷的发展 反“简”派 两派驳论展开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 简·奥斯汀
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英国文坛,而奥斯汀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她的作品往往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奥斯汀的小说出现在19世纪初叶,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虽然其作品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她的作品如“两寸牙雕”,从一个小窗口中窥视到整个社会形态和人情世故,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被誉为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1]
编辑本段画像留存
尽管奥斯汀家的几个儿子都有专业画像留存,卡桑德拉的水彩画(被她亲爱的小侄女安娜评价为:“和真人天差地远”)是简·奥斯汀目前已知唯一的“画像”。一八六九年,有人制作了改良版的小型复制品。一八七零年,钢印版被用在詹姆斯·爱德华·奥斯汀-利的《简·奥斯汀传》一书中。
编辑本段相关影片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奥斯汀书会/我们都是奥斯汀迷 **《成为简·奥斯汀》两位主角
英文名称:The Jane Austen Book Club 发行时间:2007年 语 言:英语 类 别:爱情 / 剧情 导 演:罗宾·史威考德 Robin Swicord
剧情简介
有些事情即使经历了两个世纪的变更,也是永远都不会发生改变的……我们仍然全神贯注于婚姻、友情和爱情的纠缠、事业、社交礼貌的复杂环境中,直到精疲力竭仍然乐此不疲。也许你觉得简·奥斯汀在任何一本小说中创造的故事情节都不可能与现代生活有所交集,然而这里却有六个人找到了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他们组成了“奥斯汀书会”,通过讨论奥斯汀那绝妙的描述,在自己的生活轨道中重新找回了回应、预言、警告和智慧。 伯纳黛特是“奥斯汀书会”的发起人,而她的生活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否则这个令人温暖、有智慧、现实且无拘无束的人,怎么会结过六次婚?现在,她已经50多岁了,却仍然是单身。大多时候,伯纳黛特都是那种最棒的朋友人选,因为她会静静聆听你的不幸,然后成为你最坚实的后盾。相对于城市中喧闹的生活,你总能从伯纳黛特身上找到平静……将朋友们召集到一起组成“永远的奥斯汀”读书俱乐部,就是伯纳黛特的主意,因为再没有作家比简·奥斯汀更会治疗这个世界对人们的折磨了。 与伯纳黛特甘愿在婚姻上冒险完全相反,她的朋友乔斯琳似乎天生与“浪漫”这两个字无缘,她甚至宣称自己从未恋爱过--即使有,也是和她的那只罗得西亚脊背犬普赖迪。它是她最忠诚的伴侣,血统高贵,所以不难想象,当普赖迪死后,乔斯琳是如何沉浸在悲伤之中不能自拔的……朋友们一致认为应该找点什么事情让乔斯琳分分神,好从痛失爱犬的不幸中尽快走出来,但乔斯琳可没有他们想象得那般脆弱。
幕后制作
小说与现实生活,影片就好像是简·奥斯汀六本小说中讲述的故事在21世纪的现代版 **《成为简·奥斯汀》
本,书友会里的六名成员也经历过爱情的渴望和绝望,都曾因为友谊得到过安慰和误解。作为一个复杂社会的社交动物,他们无一例外都需要面对无数个使生活变得愈加复杂的难题。书友会里的成员每个月都需要阅读一本奥斯汀的小说,然后从中寻找和自己的生活相似的元素进行比较……正在离婚的西尔维娅无疑是《曼斯菲尔德庄园》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这部小说里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的分裂、对爱情的失望、婚姻的缺陷以及通奸,西尔维娅在讨论的时候甚至会因为乔斯琳的一句话而嚎啕大哭。虽然乔斯琳有点不屑做这种无意义的读书行为,但她也能从简·奥斯汀的小说中找到自己的参照物:那就是《艾玛》中的女主角,一个可爱、富有、活泼的女性,喜欢不厌其烦地管闲事、做媒婆,她自认为能够洞悉身边每一个人的需求,可爱情降临到她的身上时,却又变得愚蠢且盲目……乔斯琳任性、固执地忽视格瑞格对她的爱意,然后将他推给西尔维娅。不过西尔维娅显然为这次离婚伤透了心,没有注意到这些小细节。在小说《诺桑觉寺》中,女主角就是因为太过迷恋那种哥特式的传奇故事而变得有点神经兮兮,有趣的事,格瑞格在郊外的村屋就是以万圣节的风格进行装饰的。在谈及《傲慢与偏见》的时候,里面就增添了许多反讽的调调,因为这部简·奥斯汀作品中最浪漫的故事,竟然在书友会的讨论中得到了最多的悲叹和忧虑……至于乔斯琳与格瑞格之间的斗嘴,真的像达西和伊丽莎白·贝内特那般恶毒,而父亲和母亲的离婚使孩子遭受到的痛苦,也与小说中提及的一模一样。《理智与情感》中,错位的婚约打破了两个穷困的姐妹对爱情所有美好的期望,这部小说为书友会的成员提供了一个故事背景,可以将他们之间存在的所有不和谐观点和态度全部说出来……《爱情游戏》是书友会讨论的最后一部小说,最终溶解了许多发生在六位成员身上的故事:这里有一对多年前在痛苦中分手的恋人,他们在互相伤害中重新找到了解决办法和曾经的爱情,在经历了那么多的踌躇和误解之后,终于迎来了“第二次机会”。普鲁迪和迪安之间发生的一切就可以套用到这部小说里,当然也包括西尔维娅和丹尼尔,同时它还鼓励了乔斯琳、格瑞格、阿莱格拉和伯纳黛特,帮助他们重新走上了生活的道路上。与书友会有关的每一对情侣在影片的结尾处都找到了满意的答案和幸福,这与简·奥斯汀一贯在小说中使用的美满主题再一次不谋而合。
编辑本段个人评价
影片的编导罗宾·史威考德是在好友--制片人约翰·卡利(John Calley)的建议下,才决定去读凯伦·裘伊·弗勒(Karen Joy Fowler)创作的小说《奥斯汀书会》的……恰逢史威考德正在为索尼公司的一个原创剧本伤脑筋,她打算在故事里为观众展示一个全部是简·奥斯汀的书迷的家庭,以及其中的家庭成员需要面对的各自的混乱和烦恼。
史威考德研究
史威考德说:“我花了很多年的时间去研究有关奥斯汀的一切,不仅仅是反复读 **《成为简·奥斯汀》
小说那么简单,还得从其他作品下手,比如说信件或儿童读物,这种做法允许我可以从多个不同的学术角度去分析奥斯汀的私人生活,然后进入每一个可以想象得到的角落。我记得自己当时还和索尼公司的高层开玩笑呢,称自己可能成为好莱坞的第一人,拍了一部要鸣谢一大堆小说的喜剧。但是,当我读过《奥斯汀书会》后,我发现自己不再对原先的那一家子知识分子着迷了。小说中描述了一群比我还要普通的人--读者,他们看小说是为了寻求庇护和陪伴。现代人将奥斯汀的小说看成了一个避难所,在看书的过程中,可以暂时离开拥挤的交通、响个不停的电话、候诊室里喧闹的电视。而且我注意到,奥斯汀的六部小说,其中的四部在西雅图飞机场的报摊上都有得卖,因为晚点在候机室里等上几个小时,相信你会非常高兴地拿起奥斯汀的小说,感受一下差不多两个世纪前的英国乡村的清新味道。”
小说魅力
当你开始喜欢简·奥斯汀,她在小说中创造的那个世界就不会显得陈旧过时了。她的角色总是为了钱担心,还要与难纠的家人周旋,因为不善交际而有所退缩--他们将本应该用来谈恋爱的时间大多花在了这上面,最后就连最基本的期望也变得毫无价值了。罗宾·史威考德说:“简而言之,奥斯汀给出了许多和我们很像的人物角色,只除了我们不能通过交罚款而代替监禁,当然也不用每天工作12-14个小时。” 当罗宾·史威考德读完了凯伦·裘伊·弗勒的小说,她发现自己已经没办法按奈住自己的冲动了:“生活的快节奏和速食文化将我们变成了那种善于言辞的同时还要习惯性隐藏真正的自己的人,即使在家也没办法完全放松,因为对于我们中的很多人来说,家也成了一个工作场所。我们在网上聊天、收邮件、浏览网页、看在线小说,即使在吃饭的时候也不忘发短信给选秀节目投票,在信息时代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却越来越少地探求彼此,这真的很荒谬。在这个利己主义盛行的时代里,我们也只能面对现实,我们都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轻易不肯迈出来。但弗勒的小说却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因为她记录了这个物质化世界中的一次勇敢行为,这里有六个人,他们同意阅读简·奥斯汀的六本小说,然后每个月一次从城市的各个角落聚在一起进行讨论……体现出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英雄气概。”
编辑本段**简评
《奥斯汀书会》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完全照搬小说是一件多么愚蠢的选择。 简·奥斯汀
——《**见解》。 俏皮的玩笑和优美精练的对白,足以让观众得到比阅读简·奥斯汀的小说更多的乐趣。——《洛杉矶时报》。 罗宾·史威考德创造了几个让你感到似曾相识的角色,但她至少赋予给书友会一种非常真实的感觉,关心的是会员的生活,而非小说本身。——《芝加哥太阳时报》。 一流的演员团队,无论是装可爱、令人讨厌、迟钝还是过度自怜,他们奉献出的都是最可爱的角色。——《综艺》。
编辑本段爱情经历
英国19世纪女作家简·奥斯汀的经典爱情著作相继被搬上银幕,而她本人唯一一段刻骨铭心恋情却鲜为人知。随着**《成就简》3月开拍,这一空白将被弥补。奥斯汀用独特和细腻笔触创作出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自己却终身未婚。而《成就简》一片就将解开她的情路历程。这部影片以人物传记《成就简·奥斯汀》为蓝本,而传记作者斯彭斯也成为影片的历史顾问。
情窦初开
1796年,20岁的奥斯汀遇到勒弗罗伊。情窦初开的她对这个聪明狡黠的爱尔兰年轻律师一见钟情。然而,奥斯汀的牧师家庭希望未来女婿拥有经济实力,而偏偏那时的勒弗罗伊还是个穷小子。而拥有6个孩子的勒弗罗伊家也执意与富贵之家联姻,因此要求勒弗罗伊返回爱尔兰。从此两人便再没有相见。当年,奥斯汀在致姐姐卡桑德拉的信中表达了无奈伤心:“终于,这一天还是到来了,我将与汤姆·勒弗罗伊告别。而当你收到这封信时,一切都已结束。一想到这些,我不禁泪流。”后来,勒弗 **《成为简·奥斯汀》
罗伊如家人所愿地娶了个大家闺秀,还成为爱尔兰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直至晚年,他才向侄子坦言,曾与一位作家有过一段“少年之爱”。
终身未嫁
初恋以被迫分手告终,奥斯汀选择终身不嫁,而将所有未了的情感注入文学创作 。“爱的小屋”身价飙升这段恋情没有让奥斯汀成为勒弗罗伊太太,却激励她成为英国历史上最受欢迎的女作家之一。“是他告诉她,她拥有才华。是他鼓励她在写作中追随自己的思想。尽管他俩没有在一起,但这段恋情却激发她成为职业作家。”雷说。另一方面,奥斯汀和勒弗罗伊第一次相遇的房子也行情看涨。这座名为“迪恩小屋”的房子坐落在汉普郡,充满浓郁的英式特点,典雅而舒适。悠久历史、建筑价值再加上凄美爱情故事,这座小屋已经被开出1000万英镑的高价。
编辑本段代表作品
《理智与情感》又名《理性与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 1811) **《成为简·奥斯汀》
《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 1813) 《曼斯菲尔德庄园》(Mansfield Park, 1814) 《爱玛》(Emma, 1815) 《诺桑觉寺》(Northanger Abbey, 1818, 死后出版) 《劝导》(Persuasion, 1818, 死后出版) [/color][/b] 简·奥斯丁(jane austen 1775--1817)是一个我国读者非常熟悉的名字。她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以及据此拍摄的**恐怕早已为大家所熟悉了。据英国广播公司最近调查统计,《傲慢与偏见》在英国人最喜爱的小说中,名列第二。《爱玛》(EMMA)是这位女作家的第四部作品,一般都认为是她最为成熟的一部作品。
编辑本段写作经历
简·奥斯丁出生在英国汉普郡斯蒂文顿镇的一个牧师家庭,过着祥和、小康的乡居生活。兄弟姐妹共八人,奥斯丁排行第六。她从未进过正规学校,只是九岁时,曾被送往姐姐的学校伴读。她的姐姐卡桑德拉是她毕生最好的朋友,然而奥斯丁的启蒙教育却更多得之于她的父亲。奥斯丁酷爱读书写作,还在十一、二岁的时候,便已开始以写作为乐事了。成年后奥斯丁随全家迁居多次。1817年,奥斯丁已抱病在身,为了求医方便,最后一次举家再迁。然而在到了曼彻斯特后不过两个多月,她便去世了。死后安葬在温彻斯特大教堂。简·奥斯丁终身未嫁。逝世时仅为四十一岁。 [2]
创作过程
奥斯丁创作的小说,几乎都经过长时间的反复修订改写。她出版的第一部小说是《理智与情感(1811)。《傲慢与偏见》(1813)是她的第二部作品。这两部作品,加上她去世后出版的《诺桑觉寺》(1818),都写于十八世纪的九十年代,通常算是她的早期作品。而《曼斯菲尔德庄园》(1814)、《爱玛》(1816)与《劝导》(1818)则写于十九世纪,算是后期作品。这六部作品,总共不过一百五十万字(中文),数量不算多。作品初出版时,销量也不算很大。
文学地位
可是她在英国文学中的地位却随时间的过去而日益显得重要,以致竟有批评家认为: 简·奥斯汀作品《爱玛》封面
“作家当中其手法最接近于(莎士比亚)这位大师的,无疑就要数简·奥斯丁了,这位女性堪称是英国之骄傲。她为我们创造出了一大批的人物……”(托·巴·麦考莱语)。另一位将她与莎士比亚相比的是现代美国的批评家艾德蒙·威尔逊。他说:“一百多年来,英国曾发生过几次趣味上的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望,唯独莎士比亚与简·奥斯丁是经久不衰。”赞赏奥斯丁的作家,从瓦尔特·司各特开始,可以说是绵延不绝,粗略一排就有:特洛罗普、乔治·艾略特、柯勒律奇、勃朗宁夫人、骚塞、爱·摩·福斯特等位。但是她的杰出与伟大之处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也不是一下子说得清楚的。弗吉尼亚·吴尔芙就曾说过:“在所有的伟大的作家中,她的伟大之处是最最难以捕捉到的。”
小说特点
根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说法,简·奥斯丁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小说家。(她的作品)反映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生活的喜剧,显示了‘家庭’文学的可能性。她多次探索青年女主角从恋爱到结婚中自我发现的过程。这种着力分析人物性格以及女主角和社会之间紧张关系的做法,使她的小说摆脱十八世纪的传统而接近于现代的生活。正是这种现代性,加上她的机智和风趣,她的现实主义和同情心,她的优雅的散文和巧妙的故事结构,使她的小说能长期吸引读者。”并且说:“当时(指十九世纪初)流行夸张戏剧性的浪漫小说,已使人们所厌倦,奥斯丁的朴素的现实主义启清新之风,受到读者的欢迎……到二十世纪,人们才认识到她是英国摄政王时期(1810--1820)最敏锐的观察者,她严肃地分析了当时社会的性质和文化的质量,记录了旧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现代评论家也赞佩奥斯丁小说的高超的组织结构,以及她能于平凡而狭窄有限的情节中揭示生活的悲喜剧的精湛技巧。” 本文作者在阅读了中外评论家对奥斯丁的分析评论之后,觉得还是以上所引的 简·奥斯汀作品《理智与情感》封面
简短结论最为准确精到。内中惟一未突出提到的是奥斯丁塑造人物的巨大才能(每部小说的主角都是青年女性,但她们无一雷同),以及她能站在更高角度,冷眼看待、评论这些人物(特别是她心爱的人物)的睿智目光。奥斯丁曾说过什么是好的作品。她说:“……有些作品,其中展示了才智最强大的力量;其中作者以最精心选择的语言向世人传达了对人性最透彻的了解、对这种丰富多彩的人性恰到好处的描绘,以及对机智幽默最生动活泼的抒发。”(见《诺桑觉寺》第五章末段)奥斯丁的几部作品,可以毫无愧惭地说,都是达到了这样的标准的。
语言特色
奥斯丁的语言确实出色,这在提高她作品的水准上起着很大的作用。她的对话不但符合人物性格,而且常含机锋。(奥斯丁小时候曾和家人演戏自娱,写好对白自是她的特长。)叙述描写部分语言通常徐缓舒展,与她所写的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与人物身份非常配称。 作者偶尔亦用曲笔,不动声色地说几句谑而不虐的反话,使读懂的读者不禁要发出会心的微笑。(批评家瓦尔特·艾伦就说过,整部《爱玛》,“就是在嘲弄中孕育成的。”)在结构上,《爱玛》亦极匀称紧密。除了书中高潮处外,每一章亦都有精彩的“看点”。 这就使得翻译者苦苦奋斗工作时,又自有乐趣,仿佛是“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相信读者在读她的书时,也会有这样的体会的。有批评家说过:“在《爱玛》中,整个主题就是女主人公痛苦的认识自身并逐渐抛开幻想的过程。”
作品中人物性格
同样,在译者译,读者读的过程中,大家都逐渐认识了爱玛这一活生生,有着各种优点与缺点的形象,同时也通过这面镜子的反照,能对自我有比以前较深一些的认识。说到底,阅读文学作品最大的益处无非就是通过这一活动,帮助自己更深刻地了解自我、他人,认识社会与这个世界。爱玛的自信、自以为是、缺乏自知之明、好心做坏事、不愿承认错误,还多少有点势利眼,这样的性格上的毛病,岂不是在我们自己与周围人的身上,依旧存在的吗?而且还不但存在于作为个体的人的身上,连集体的人——小至一个团体大到一个国家那里,不也是同样是会存在。《爱玛》是奥斯丁于1814年1月开始动笔的,1815年3月底写完,并于年底出版(初版本扉页上标明的是1816年)。1816年3月出版的《每季评论》上即刊出了当时最负盛名的小说家瓦尔特·司各特激赏奥斯丁作品特别是《爱玛》的长文。1817年的7月18日,奥斯丁溘然去世。《爱玛》成了她生前最后一部与读者见面的小说。但读者并不知道作者是谁。直到1818年,她的作品才由她的哥哥署上真名出版。
奥斯丁与摄政王
奥斯丁在世时,英国由摄政王统治。他的父亲乔治三世晚年精神失常,国会安排由他摄政。1820年老王去世,摄政王即位,是为乔治四世。据说他非常喜欢奥斯丁的作品,在每个住 简·奥斯汀作品
处都存有一套。他还写过一封信给奥斯丁,表示了自己的钦佩并希望她能把下一部作品献给自己。奥斯丁在一封信里说:“对亲王的感谢,我感到荣幸。”同时也多少有点违心地写了《爱玛》书前的那篇献词。据记载,摄政王藏书室的负责人曾建议奥斯丁写题材大一些的作品。 奥斯丁在回信中说:“我不写传奇。我必须保持自己的风格,继续走自己的路,虽然在这条路上我可能永不会再获成功。我却相信在别的路上我将彻底失败。”奥斯丁向亲属表示过,她自己能做的只是“写乡野的几户人家”,“在一小块(两英寸宽的)象牙上……用一支细细的画笔轻描慢绘。”今天,人们自然要庆幸亏得奥斯丁没有采纳那样的建议。而且她也不纯粹是“为小题材而小题材”。她也能做到小中见大。她在作品中关怀妇女、恋爱、婚姻问题,探讨社会在这些方面的谬误与偏见并从而揭示人性中的一些弱点。探讨人性,这难道能说是在写微不足道的小题材吗?古代的希腊人认为最重要的问题莫若是“认识自我”。他们在德尔菲神庙上铭刻的就是这几个字。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美托马斯索维尔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后浪2018年8月版
薛兆丰的音频课火了,但其实伴随经济学日渐成为显学,先后火过的经济学普及读物有几十上百种,新鲜之处只是借助网络传播,如今的音频产品销量可能是实体书没法比的。而在实体书范围内,近年来真正在全世界都很火的经济学入门书,则是托马斯索维尔的这本《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曾长期霸榜美国亚马逊经济类图书。同样是“没有让人望而生畏的公式图表,也没有难懂的术语,更没有枯燥的实证”“用最贴近日常生活的语言和案例……让所有人都能体验毫无障碍的阅读”,各位不妨拿它与薛兆丰的新书比个高下。2011年上海译文曾以《诡辩与真相:经济学入门》为名出过这本书,豆瓣评分高达9分,但绝版多年,孔夫子上原价45元的书早已炒到170元以上,新版来得很及时。
《美丽的标价:模特行业的规则》
美阿什利米尔斯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7月版
说起人类学,人们大多会一下联想到丛林、沙漠、孤岛上的原始民族。的确,人类学是从人种志和民族志起步的,但时至今日,其行之有效的一系列田野观察和研究方法,已经大大拓展了运用范围。比如本书的主题,最时尚的模特行业,也可以很好地运用民族志的方法加以观察和研究。作者阿什利米尔斯(Ashley Mears)是纽约大学社会学博士、波士顿大学副教授,研究重点是性别、种族、阶层不平等如何形塑了文化生产与变革。她在纽约大学读书时,就开始为研究目的做时装模特,从而得以在本书中充分调用自己的亲身经验,把我们带到令人眩目的时装行业的帷幕背后,不仅揭露了这个行业不那么迷人的一面,而且将种种深入的观察与社会学思想结合起来,如“身体资本”。
《游牧者的抉择》
王明珂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2018年6月版
王明珂的《华夏边缘》《羌在汉藏之间》《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等早已是历史人类学的名作。他是少有的将长期、大量的人类学田野考察与基于史籍和史料的传统史学研究进行有机结合的学者。为了《羌在汉藏之间》,他在川康游走多年,而这本《游牧者的抉择》,则让他结下了很多蒙古族“酒肉朋友”。不过相比较而言,后者更宏观,更偏向基于文字史料的传统史学。王明珂对中国北方早期游牧社会——汉代的匈奴、西羌以及鲜卑与乌桓——进行了考察,探究了三大游牧部族的环境生态、动物生态与饲养、经济活动、社会组织、游牧与定居人群关系等,以及在此基础上他们与汉帝国的交往互动,力图使长期被视作“他者”的北方各族,成为我们重新自我认识的一个步骤。
《李霖灿读画四十年》
李霖灿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18年6月版
李霖灿先生是台湾著名文物专家、美术史家,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任职40余年,一直做到副院长,同时在台湾大学等校任教,教授“中国美术史”等课程20余年,并为一些美术杂志写专栏。李霖灿的《中国美术史》《中国名画研究》《中国画史研究论集》《山水画技法苔点之研究》等著作,都已是研究中国美术史的经典。本书以他多年的讲座讲稿为底本,以22讲的篇幅,从自己最熟悉的传统艺术入手,讲古画、讲书法、讲陶瓷,讲雕塑……并且不仅讲这些艺术品美在何处,如何体会、认知这些艺术品的美感,更从这种美的欣赏扩展开来,讲述中国古人的精神世界,他们的目光、灵感、思维、情趣、情感、风骨、生死观、幽默感等等,所以它的台版原名,其实是不太起眼但更准确的《艺术欣赏与人生》。
我给你推荐一些:1、曼昆《经济学原理》上下册,88元。梁小民教授翻译。曼昆为哈佛高才生,天才横溢,属新古典凯恩斯主义学派,研究范围偏重宏观经济分析。
该书为大学一年级学生而写,主要特点是行文简单、说理浅显、语言有趣。界面相当友好,引用大量的案例和报刊文摘,与生活极其贴近,诸如美联储为何存 在,如何运作,Greenspan 如何降息以应付经济低迷等措施背后的经济学道理。该书几乎没有用到数学,而且自创归纳出"经济学10大原理",为初学者解说,极其便利完全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的人阅读。学此书,可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思维,常用的基本原理,用于看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可知经济学之功用及有趣,远超一般想象之外。推荐入门首选阅 读。目前国内已经有某些教授依据此书编著《西方经济学》教材,在书中出现"经济学10大原理"一词,一眼便可看出是抄袭而来。
2、 萨缪尔森《经济学》(Economics)
萨缪尔森,新古典综合学派的代表人物,1970年成为第一个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研究范围横跨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多个领域,对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有独到的见解。目前经济学各种教科书,所使用的分析框架及分析方法,多采用由他1947年的《微观经济分析》发展糅合凯恩斯主义和传统微观经济学而成的"新古典综合学派"理论框架。他一直热衷于把数学工具运用于静态均衡和动态过程的分析,以物理学和数学论证推理方式研究经济。目前经济学理论数学化大行其道,此翁实始作俑者。
《经济学》由美国麦格劳——希尔图公司1948年初版。现已出第16版,通行全世界。国内50年代由高鸿业教授根据英文第10版翻译,商务印书馆于 1981年出版。市面之16版,是和诺德豪斯合写,由萧深教授翻译,并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单行本出版。
全书结构宏伟,篇幅巨大。可谓博大精深。渗透老萨数十年经济学见解。字里行间,三言两语,每有深意。其中诸如"热情的心,冷静的头脑"、"相关未必因 果"等言语,可谓经济学之《老子》。读完该书,可了解经济学所探讨问题在经济学体系中之位置及分析框架,对经济学有一个完备之认识框架。知识庞杂,有一体系框架,则适宜以后更进一步学
习。学之愈深,愈知此框架之重要。尽管该框架在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方面仍有断层,但不失为一个好框架。此书国内有机工版发行之英文版。建议直接阅读英文版。
3、斯蒂格利姿《经济学》及系列辅助教材。斯蒂格利姿在信息经济学成就甚高,此书可作为前二者的补充,前二者所涉及经济学内容主要是以价格理论及边际分析为基础,不包括不对称信息经济学、不确定性分析部分。斯蒂格利姿之《经济学》可填充前二者之空白。
尽管三位作者政策倾向不同,但教材体现凯恩斯主义的特征稍多一点,总体上讲,教材相当客观和公允。很适宜做入门教材。
4、《经济学、原理、问题与政策》及《经济学原理与问题》、〈经济学案例〉、〈经济学小品〉、《经济学悖论》、〈社会问题经济学〉等。此类书之特点是先提问题,再论原理,主要是针对社会习见问题,逐步解释原理,水平、内容大多较好,唯缺乏体系与框架,适宜略懂经济学者补充学习。
5、国内老师自行编写之《西方经济学》教材:目前国内各大学自己编写的直接冠以《西方经济学》或〈经济学原理〉均属入门教材。如高鸿业、历以宁、宋承先、梁小民、朱锡庆、尹伯成、司春林等等。然皆远逊外国教材。其中宋承先之《西方经济学》教材,竟用黑体加插一段马克思论地租之说法,以说明所传授学问之 错误,实为极可笑者。
注:本土经典的著作真没什么,好多都是翻译国外的。
大学生必看的文学作品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精心为您整理的大学生必看的文学作品,希望您喜欢!
1、经典大学生人生规划的书籍
《成长比成功重要》
《做最好的自己》
《平凡的世界》
2、大学生必读的史学书目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大国崛起系列丛书》
《万历十五年》
《明朝那些事》
《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
3、推荐给大学生的哲学书目
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
罗素著《西方哲学史》
从《理想国》到《正义论》轻松读懂27部西方哲学经典
《柏拉图的哲学》
《世界文明史》 [美]艾德华等著
《科学史》 [英]丹皮尔著
《历史研究》 [英]汤因比著
《文明论概略》 [日]福泽谕吉
《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 [德]李凯尔特著
《西方哲学史》 [英]罗素著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美]贝尔著
4、推荐给大学生的政治学书目
拜因著,上册盛葵阳、崔妙因译,下册刘山译的《政治学说史》
余英时著《朱熹的历史世界》
托克维尔 董国良译《论美国的民主》
5、推荐给大学生的经济学书目
《经济学原理》 曼昆
《经济史理论》约翰•希克斯著 厉以平译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6、推荐给大学生的伦理学书目
《伦理学与生活》 雅克•蒂洛 基思•克拉斯曼著 程立显等译
《时间简史》(英)霍金著 吴忠超等译的
7、推荐给大学生的社会学书目
《乡土中国•计划生育》费孝通
《菊与刀》(美)鲁思•本尼迪克特
8、推荐给大学生的文学书目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昆德拉(法)
《追忆似水年华》普斯特著 李恒基等译
《老人与海》海明威
9、推荐给大学生的教育学书
《伟大的书》 大卫•丹比著,曹雅翻译
10、推荐给大学生的法学书目
《普通法的精神》罗斯科•庞德 唐前宏,廖湘文,高雪原译
11 推荐给大学生的艺术欣赏书目
《大学生公共艺术欣赏》 何军
《西方名画里的历史与神话》 池钶主编
《论音乐的美》 (奥)汉斯立克著 杨业治译
《**是什么》 (法)巴赞著,崔军垳译
12、推荐给大学生的人生修养类书籍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洪应明《菜根谭》
周国平《人与永恒》
毕淑敏《毕淑敏小说》《毕淑敏散文》
余秋雨《晨雨初听》
13、推荐给大学生的情感类书籍
毕淑敏《性别按钮》
(美)格雷 白莲译《男人约会往北,女人约会往南》
(美)格雷 于海生译《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